《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初稿)》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初稿)》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初稿)》

附件3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组2013年10月项目名称: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项目统一编号:1.1.2承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组成员:席北斗、何连生、李一葳、孟睿、陈昕项目管理负责单位及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党秋玲技术处项目负责人:刘睿倩目录1.技术政策的制定背景 (1)1.1任务来源 (1)1.2项目承担单位 (1)1.3工作过程 (1)2.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现状 (2)2.1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与现状 (2)2.2我国水产养殖模式概况 (4)2.3养殖设施发展模式 (4)2.4.水产养殖业主要污染情况 (5)2.5国内外相关政策研究 (7)2.6贯彻、执行技术政策需要配套的管理政策 (10)3.水产养殖业水体净化技术 (13)3.1物理净化技术 (13)3.2化学净化技术 (17)3.3生物修复技术 (21)3.4养殖水循环处理利用技术 (41)4.《技术政策》必要性、指导思想和结构框架 (43)4.1必要性 (43)4.2指导思想 (43)4.3结构框架 (44)5.主要技术内容说明 (44)5.1总则 (44)5.2合理应用养殖技术 (44)5.3污染防治技术 (48)《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1.技术政策的制定背景1.1任务来源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过程中残饵和某些化学药物的累积,水产养殖业总体规划无序,放养密度不合理,排泄物超过环境的承受力,养殖废水未经净化任意排放,自身水体及邻近水体的污染相当大。

为此国家环保部于2011年下达《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下简称技术政策)的编制任务,旨在从污染控制和技术适用角度,提出我国主要养殖模式污染控制的技术政策导向,引导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选择最佳的生产工艺和适宜的污染防治技术路线和措施,控制日益严重的水产养殖污染。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摘要】水产养殖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产业,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废水、废弃物和养殖饲料的排放,这些都会对水质和河道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例如加强养殖环境监测和管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优化养殖结构和循环利用废弃物等方法。

加强水产养殖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科学规划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方向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将是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关键。

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水产养殖业,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水质、河道生态系统、废弃物处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向、科学规划1. 引言1.1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但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药物可能会残留在水中,造成水质污染。

大量的养殖动物粪便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促进藻类生长,进而影响水质。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会含有机物和重金属等物质,对水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废水中的氨氮和硫化物等物质会对水体造成毒害,影响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网箱的摩擦和移动也会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可能损害河道底栖动物的栖息地。

为了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如加强养殖水域的监控和管理,控制养殖密度,优化饲料配方,采用生物处理技术等。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

加强水产养殖环保意识,科学规划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向,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 正文2.1 水产养殖污染的主要原因1. 养殖废水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氨氮、磷等养分物质,如果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现象,破坏水环境平衡。

水产养殖的养殖法规与政策

水产养殖的养殖法规与政策

水产养殖的养殖法规与政策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养殖法规与政策。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的养殖法规与政策,旨在提高人们对水产养殖的认识和理解。

一、环境污染治理政策水产养殖往往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而环境污染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污染治理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限制废水排放、加强养殖场周边环境监测、鼓励养殖场进行环保设施建设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产养殖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二、质量安全监管政策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食品安全。

因此,各国都加强了对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

这些监管政策包括严格养殖过程的监控、产品质量抽检、加强养殖场的管理等。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确保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三、养殖品种选择与引种政策不同的水产养殖品种有着不同的适应环境和生长特性。

为了推动水产养殖的科学发展,各国都制定了养殖品种选择与引种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禁止引进外来入侵物种、鼓励选择优质品种进行养殖、促进品种改良和培育等。

通过合理选择和引种优质品种,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品质。

四、养殖标准与认证政策为了规范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养殖标准与认证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制定养殖操作规范、设立养殖认证机构、推行养殖认证制度等。

通过执行养殖标准和认证政策,可以提高水产养殖业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养殖产品的质量。

五、财政支持与补助政策为了鼓励和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各国纷纷实施了财政支持与补助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给予养殖场贷款贴息、补贴养殖用地使用费用、提供养殖保险等。

通过这些政策的支持和补助,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减少经营风险,为养殖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市场监管与推广政策市场监管与推广政策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普查技术规定

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普查技术规定

头) 499头) 1-5) 头) 1-9) 头)

养殖专业 户(5001999头)
散养户(11999)
养殖专业 户(20009999头)
1835 1225
5
5
115
40
330
60
1000
80
4695
1.2 工作任务
➢ 畜禽养殖粪尿及特性参数和污染物排放系数监测
• 畜禽养殖粪尿及特性参数和污染物排放系数监测主要是研究提出畜禽养殖 粪尿及特性参数和污染物排放系数的核算方法,通过典型养殖场原位监测 和数据校核点校核,结合已有相关研究,获取畜禽养殖粪尿及特性参数和 主要污染物排放系数。我省共设置6个常规监测点,详细情况见附表2。
2.2 普查内容
➢ 普查对象和范围 以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围栏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有饲料、渔药、 肥料投入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户)为对象,针对鱼、虾、 贝、蟹等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来开展。其中规模化养殖场是指 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水产养殖场;养殖专业户是指 除规模化养殖场以外的水产养殖户或养殖单位。 普查内容主要包括:封闭式养殖水体(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 包括养殖品种、养殖模式、养殖水体、养殖类型、养殖面积/体积、 投放量、产量、水体利用量、废水排放量及去向等。开放式养殖 水体(网箱养殖、围栏养殖)包括养殖品种、养殖模式、养殖水 体、养殖类型、养殖面积/体积、投放量、产量等。
1.4 普查技术规定
➢ 规模养殖场入户调查
1.入户调查原则 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 知》(国发〔2016〕59号)、《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以及《湖南省第 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要求对所有规模养殖场全部进行入户调查。 2.入户调查的内容 对全省规模养殖场全部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养殖量、清粪工艺、养 殖用水总量、污水产量、污水处理量、污水处理工艺及比例、粪便产生总量、 粪便处理利用方式及比例等。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指南《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指南》嗨,朋友!如果你刚进入水产养殖这个行业,那可得好好听听我关于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的经验和建议了。

我当初刚涉足这行的时候,也是啥都不懂,走了不少弯路呢。

一、基本注意事项首先啊,水可是水产养殖的根本。

你得时刻注意水的质量。

就像咱们人呼吸的空气一样,对于水产动物来说,水不好那可就完了。

不要随便使用一些不知道来源的水,要先检测一下有没有重金属超标或者有害物质。

我一开始以为只要是水看起来干净就好,后来发现有些污水里看不见的污染才是最要命的。

别跟我当初似的啊。

还有啊,养殖密度要合理。

你不能看到池塘大,就一个劲儿地往里面放鱼苗或者虾苗。

这就好比一间小屋子本来只能住10个人,你非要塞进去50个人,那肯定又乱又易出问题。

密度太大,水产动物的排泄物就会过多,水就容易被污染。

二、实用建议配设合适的过滤设备很关键。

这就像咱家里的净水器一样,只不过这个是给池塘里的水用的。

比如沙滤器、生物过滤器。

沙滤器能过滤掉一些大的杂质,生物过滤器可以分解水里的有害物质。

我家那时候先上的沙滤器,后来发现还是不够,又加了生物过滤器,就好多了。

定期换水也是很重要的手段。

不过换水可不能全换啊,就像池塘是一个小社会,突然把所有人都换了,肯定会乱套。

一般换一部分就好。

而且换水的时候要注意温度,水的温差太大,水产动物会受不了的,这就像是咱人突然从热屋子进到冷屋子容易感冒似的。

三、容易忽视的点饲料残留可不能放过。

你喂食的时候,可能会多喂一点,但是那些残留在水里的饲料会发酵、变质,就像放在露天放久了的食物一样会坏,这样就会污染水质。

所以要根据养殖动物的食量合理投喂,还得时不时检查一下有没有饲料没吃完。

池塘底部的淤泥也不容忽视。

这东西可是藏污纳垢的大地方。

很多时候,咱们只看水面的情况,其实淤泥里积累了大量的水产动物粪便、残渣等。

得定期清理淤泥,我当时有段时间就是忘记清理这淤泥了,结果水越来越差。

四、特殊情况要是遇到水产动物生病的情况,你用药可得小心了。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1. 引言1.1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水产养殖污染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我国,水产养殖污染主要表现为水质污染、富营养化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水产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氨氮、硝酸盐和磷酸盐等营养物质,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等问题。

水产养殖废水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为了有效治理水产养殖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措施。

要加强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程建设,提高废水处理效率。

要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要推动水产养殖行业转型升级,推广高效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排放。

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下,相信水产养殖污染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水体环境质量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2. 正文2.1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但由于水产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养殖密度增加,污染问题日益显现。

一些水产养殖场面临着废水、废渣排放不规范、养殖过程中使用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超标的问题,导致水体污染情况加剧。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产养殖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养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加剧,容易引发赤潮等问题。

其次是水产养殖废水中含有有机物质过多,使水体透明度下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些水产养殖场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不当,导致水体中存在抗生素残留等问题,对水质和水生态造成危害。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比较严重,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下面将重点介绍水产养殖污染原因、治理技术、监管政策和防治经验,为改善水产养殖污染现状提供参考和指导。

2.2 水产养殖污染原因水产养殖污染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饲料残留物和化学药物: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药物残留在水中,会导致水质污染。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摘要】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但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现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和生态养殖模式。

目前,水产养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底泥积累等问题,主要污染物包括养殖废水、养殖废料和化学药物残留。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影响水产品质和人类健康。

为了减少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可通过加强监管、推广生态养殖模式、采用循环利用技术等控制对策。

强调了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提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实现水产养殖与环境和谐共存。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现状、主要污染物、污染影响、控制对策、生态养殖模式、污染防治重要性、可持续发展建议1. 引言1.1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水体污染、气体排放和土壤污染等多个方面,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水产养殖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重金属、抗生素残留等,这些污染物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死水化等问题,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不仅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为了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包括加强污染监测、引导水产养殖企业科学管理、推动生态养殖模式的发展等。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实现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当前亟需关注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水产养殖行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污染现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是一个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水产养殖对水体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大量饲料残渣、粪便和养殖废水排放到水体中,使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导致水中氧含量下降、富营养化等问题。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51号――关于发布《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51号――关于发布《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51号――关于发布《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政策》的公告【法规类别】污染防治【发文字号】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51号【发布部门】环境保护部【发布日期】2017.09.15【实施日期】2017.09.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51号)关于发布《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政策》的公告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完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指导和推动我国湖(库)富营养化防治工作,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了《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政策》,现予公布。

附件: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2017年9月15日附件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政策一、总则(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防治湖(库)富营养化,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规范污染治理和管理行为,指导富营养化湖(库)分类防治、湖(库)生态环境保护与流域综合管理,促进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进步,制定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的湖泊、水库及其流域地区。

(三)本技术政策为指导性文件,主要包括污染源治理、生态修复、监控预警等内容,可为制定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水源地保护、重点水环境功能区保护等提供技术支持。

(四)湖(库)富营养化防治应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贯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严守生态红线,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防治并举,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湖(库)富营养化防治。

(五)针对不同类型湖(库)分类治理,其中:人类扰动少、处于贫营养状态、水生态系统健康的湖(库),以预防和保育为主,合理布局流域产业,控制经济和人口规模,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和生态功能健康;人类扰动较大、处于中营养或轻度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基本健康的湖(库),以生态修复和综合管理为主,限制人类活动干扰,维护生态功能;污染负荷重、处于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的湖(库),以流域综合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控源减排,逐步恢复湖(库)生态功能。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水产养殖政策与法规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水产养殖政策与法规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水产养殖政策与法规渔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而养殖水产业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规范养殖渔业的发展,保护水域资源,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养殖水产养殖政策与法规。

本文将从养殖许可、环境保护、品质安全等方面,介绍养殖水产养殖的相关政策与法规。

一、养殖许可相关政策与法规为了有效管理养殖水产业,我国实施了养殖许可制度。

根据《渔业法》,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开展养殖业务前,必须取得相应的养殖许可证。

养殖许可证的颁发主体一般是地方渔业主管部门,申请人需要提供相关的养殖计划、场地选址以及管理措施等。

养殖许可证的办理过程中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如具备必要的投资实力、场地面积符合要求、具备相关的技术人员等。

同时,养殖许可证还会根据养殖类别进行细分,如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等。

养殖许可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养殖水产业规范发展。

二、环境保护相关政策与法规养殖水产业与水域环境息息相关,为了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与法规。

其中,水环境质量达标排放制度是关键之一。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养殖场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养殖管理措施,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养殖场需要合理规划废水排放口和收集系统,通过适当的处理设备,降低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使其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

此外,养殖场还应当进行周期性的废水监测,确保养殖过程不对周围水域造成污染。

这些措施有力地保护了水域环境,为养殖水产养殖提供了健康的生长环境。

三、品质安全相关政策与法规养殖水产品质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在养殖业中制定了一系列品质安全相关的政策与法规。

其中,食品安全法是重要法律依据之一。

该法规定了食品生产者应当遵守的基本规范,养殖场作为食品生产者,必须严格执行相关的安全管理措施。

其中,养殖场需要保证饲料的安全性,禁止使用不符合规定的添加剂和药物。

养殖场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疫病防控制度,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的发生。

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控制规定

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控制规定

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控制规定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水产养殖环境,控制相关污染问题,制定合理的规定和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水体保护、废弃物处理、药物使用等方面论述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控制的规定。

一、水体保护水体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基础,保护水体的质量对于养殖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水体质量,养殖者应遵守以下规定:1. 合理水源利用:养殖场应合理利用水源资源,避免盲目开发和使用过量的水源,尽可能减少对水体的负荷压力。

2. 废水排放要求:养殖场应建立合理的废水处理系统,确保废水排放符合相应的排放标准。

废水处理设施应按照规定进行设计、建设和运营。

3. 周边环境保护:养殖场应注意保护周边环境,防止废水直接排放进入自然水体,造成环境破坏和生态问题。

二、废弃物处理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废弃物,包括饲料残留物、粪便、死亡动物等,不当处理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

为了环境保护和健康发展,制定废弃物处理规定是必要的:1. 废弃物收集和存储:养殖者应建立科学的废弃物收集和存储系统,定期清理废弃物并进行有效处理。

废弃物储存区域应与水源和周边环境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污染扩散。

2. 废弃物处理方式:养殖场应选择合适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如堆肥、生物转化等,避免直接排放或不当处理导致环境负荷过重。

3. 废弃物运输和处置:废弃物的运输和处置过程中应遵守相关规定,如采取封闭容器运输,选择合格的处置单位进行处理等。

三、药物使用控制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药物是常见的防疫和治疗手段,但过量或不当使用药物会对水产养殖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合理使用药物并保护水产养殖环境,应制定相应的规定:1. 药物选择和使用:养殖者应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使用。

禁止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严禁滥用、过量使用。

2. 药物存储和保管:养殖场应建立规范的药物存储和保管制度,确保药物质量和安全。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水产养殖政策与法规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水产养殖政策与法规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水产养殖政策与法规养殖水产业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然而,为了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促进养殖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养殖水产养殖政策与法规。

一、养殖许可制度为了规范养殖水产业的发展,我国实施了养殖许可制度。

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加强水产品养殖许可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养殖水产养殖者在开展养殖活动前,必须申请养殖许可,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方可开展养殖工作。

养殖许可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加强养殖水产业的管理,确保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二、养殖环境保护养殖水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了减少养殖活动对水体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制定了相关的养殖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

例如,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养殖水产养殖者必须合理规划养殖区域,确保污染物排放符合标准;同时,还要加强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以减少养殖活动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三、品种选择与引进管理针对养殖水产业的不同需求,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品种选择与引进管理政策。

根据《水产品种引进梯度管理办法》,养殖水产养殖者在引进新品种时,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与批准,并遵守引进管理的相关规定。

这样的政策有助于规范品种引进行为,保护我国的水生生物资源,推动养殖水产业的提质增效。

四、养殖水产疫病防控疫病是养殖水产业的一大隐患,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疫病的传播,我国制定了相关的养殖水产疫病防控政策与法规。

例如,《水产动物疫病防治法》规定了养殖水产养殖者必须履行疫病防控的责任,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疫情监测与报告。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减少养殖水产疫病的发生,保护水产资源,保障养殖水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养殖标准与质量监督为了规范养殖水产的生产行为,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标准,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养殖标准与质量监督政策和法规。

例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了养殖水产必须符合相关的质量安全标准,同时还对养殖水产的质量监督和抽检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水产养殖业病害防治规范

水产养殖业病害防治规范

水产养殖业病害防治规范第一章水产养殖业病害防治概述 (3)1.1 病害防治的意义和重要性 (3)1.2 水产病害的分类及特点 (4)第二章病害监测与预警 (4)2.1 监测体系建立 (4)2.1.1 监测目的 (4)2.1.2 监测范围 (4)2.1.3 监测体系构成 (5)2.1.4 监测流程 (5)2.2 病害预警与报告 (5)2.2.1 预警指标 (5)2.2.2 预警发布 (5)2.2.3 报告制度 (6)第三章养殖环境管理 (6)3.1 水质调控 (6)3.1.1 水质监测 (6)3.1.2 水质调控措施 (6)3.2 底质改良 (6)3.2.1 底质监测 (6)3.2.2 底质改良措施 (6)3.3 养殖环境消毒 (7)3.3.1 消毒剂选择 (7)3.3.2 消毒方法 (7)3.3.3 消毒频率 (7)第四章苗种管理 (7)4.1 苗种选购与运输 (7)4.1.1 选购原则 (7)4.1.2 运输要求 (7)4.2 苗种检疫与处理 (8)4.2.1 检疫程序 (8)4.2.2 处理措施 (8)4.3 苗种繁育与养殖 (8)4.3.1 繁育技术 (8)4.3.2 养殖管理 (8)第五章饲养管理 (9)5.1 饲料选择与投喂 (9)5.1.1 饲料选择 (9)5.1.2 投喂技术 (9)5.2 饲养密度与方式 (9)5.2.1 饲养密度 (9)5.2.2 饲养方式 (9)5.3 饲养环境调控 (9)5.3.1 水质调控 (9)5.3.2 水温调控 (10)5.3.3 光照调控 (10)5.3.4 氧气供应 (10)第六章病害防治技术 (10)6.1 生物防治 (10)6.1.1 概述 (10)6.1.2 方法 (10)6.2 化学防治 (10)6.2.1 概述 (10)6.2.2 方法 (11)6.3 物理防治 (11)6.3.1 概述 (11)6.3.2 方法 (11)6.4 综合防治 (11)6.4.1 概述 (11)6.4.2 方法 (11)第七章疫苗接种与免疫增强 (12)7.1 疫苗种类与选择 (12)7.1.1 疫苗种类 (12)7.1.2 疫苗选择 (12)7.2 疫苗接种方法 (12)7.2.1 注射法 (12)7.2.2 滴鼻法 (12)7.2.3 喂食法 (12)7.3 免疫增强剂的应用 (13)7.3.1 免疫增强剂种类 (13)7.3.2 免疫增强剂应用方法 (13)7.3.3 免疫增强剂应用注意事项 (13)第八章病害防治药物使用规范 (13)8.1 药物选购与储存 (13)8.1.1 药物选购 (13)8.1.2 药物储存 (14)8.2 药物使用原则 (14)8.2.1 安全性原则 (14)8.2.2 效果性原则 (14)8.2.3 经济性原则 (14)8.3 药物残留与检测 (14)8.3.1 药物残留 (14)8.3.2 检测方法 (15)第九章病害防治法律法规与政策 (15)9.1 法律法规概述 (15)9.1.1 法律法规的制定背景 (15)9.1.2 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15)9.2 政策措施与实施 (16)9.2.1 政策措施 (16)9.2.2 实施情况 (16)9.3 法律责任与处罚 (16)9.3.1 法律责任 (16)9.3.2 处罚措施 (17)第十章水产养殖业病害防治宣传教育与培训 (17)10.1 宣传教育与培训内容 (17)10.1.1 基本概念与原则 (17)10.1.2 病害识别与诊断 (17)10.1.3 防治方法与技术 (17)10.1.4 管理与法律法规 (17)10.2 宣传教育与培训形式 (17)10.2.1 线上宣传与培训 (17)10.2.2 线下宣传与培训 (18)10.2.3 合作与交流 (18)10.3 宣传教育与培训效果评价 (18)10.3.1 评估指标 (18)10.3.2 评估方法 (18)10.3.3 持续改进 (18)第一章水产养殖业病害防治概述1.1 病害防治的意义和重要性水产养殖业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以及维护水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养殖污染控制规范

水产养殖污染控制规范

水产养殖污染控制规范导言:水产养殖是重要的农业产业,但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

为了保护水环境、提高水产养殖质量,制定水产养殖污染控制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从源头控制、环境管理和养殖技术三个方面介绍水产养殖污染控制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水产养殖污染控制的首要任务,主要包括水质管理、废弃物处理和养殖区域规划等。

1. 水质管理为保证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必须控制养殖水体的水质。

规定对养殖水源进行监测,并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和浓度,避免水体污染。

对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适时清理水体淤泥,定期监测水质指标等。

2. 废弃物处理养殖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对水质的保护至关重要。

制定规范要求养殖企业建立废弃物收集、转运和处理的系统,并对它们的处理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

采用科学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如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等,将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3. 养殖区域规划合理的养殖区域规划是降低污染风险的重要手段。

应该根据不同水产养殖类型和区域特点,合理划定养殖区域的范围和密度,并规定有关的养殖规模、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禁养区等。

同时,养殖区域规划还需综合考虑水产养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水产养殖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确保水产养殖污染控制规范有效实施的关键,包括环境监测、处罚与激励机制以及信息公开等。

1. 环境监测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对养殖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包括水质、底质、养殖生物等多个方面。

监测数据要及时、准确,并与相关标准和限值进行对比,及时报告和处理环境异常情况。

2. 处罚与激励机制建立公平、公正、严明的处罚与激励机制是确保污染控制规范落实的重要基础。

对于违反规范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对养殖业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奖励和激励,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3. 信息公开鼓励养殖企业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如废水排放情况、污染物排放系数等,保持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提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组2013年10月项目名称: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项目统一编号:1.1.2承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组成员:席北斗、何连生、李一葳、孟睿、陈昕项目管理负责单位及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党秋玲技术处项目负责人:刘睿倩目录1.技术政策的制定背景 (1)1.1任务来源 (1)1.2项目承担单位 (1)1.3工作过程 (1)2.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现状 (2)2.1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与现状 (2)2.2我国水产养殖模式概况 (4)2.3养殖设施发展模式 (4)2.4.水产养殖业主要污染情况 (5)2.5国内外相关政策研究 (8)2.6贯彻、执行技术政策需要配套的管理政策 (11)3.水产养殖业水体净化技术 (13)3.1物理净化技术 (14)3.2化学净化技术 (18)3.3生物修复技术 (22)3.4养殖水循环处理利用技术 (42)4.《技术政策》必要性、指导思想和结构框架 (44)4.1必要性 (44)4.2指导思想 (44)4.3结构框架 (45)5.主要技术内容说明 (45)5.1总则 (45)5.2合理应用养殖技术 (45)5.3污染防治技术 (49)《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1.技术政策的制定背景1.1任务来源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过程中残饵和某些化学药物的累积,水产养殖业总体规划无序,放养密度不合理,排泄物超过环境的承受力,养殖废水未经净化任意排放,自身水体及邻近水体的污染相当大。

为此国家环保部于2011年下达《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下简称技术政策)的编制任务,旨在从污染控制和技术适用角度,提出我国主要养殖模式污染控制的技术政策导向,引导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选择最佳的生产工艺和适宜的污染防治技术路线和措施,控制日益严重的水产养殖污染。

1.2项目承担单位本《技术政策》编制单位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协作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1.3工作过程(1)参照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颁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2011年5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项目组,开展《技术政策》的编制工作。

(2)《技术政策》编制过程中开展了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及技术政策的调研工作。

重点结合国内已经发布实施的有关水产养殖污染处理和利用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政策,对我国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工程设计、建设现状、设施运营管理现状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3)2012年7月编制完成《技术政策》的开题报告,并组织相关专家召开技术论证会,参加会议的包括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环科院、中国水产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的专家。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提出了许多具体修改意见,编制组对此给予了充分重视,并进行了修改工作。

(4)2012年7月,编制组完成了《技术政策》(初稿)和编制说明的编写工作,并进一步征求了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环科院、中国水产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等专家的意见,经过意见反馈和修改形成《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初稿及其编制说明。

(5)2013年9月,编制组组织召开了《技术政策》项目中期报告专家讨论会,针对专家组及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领导提出的修改意见,编制组对《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的修改稿及其编制说明进行了深入修改和完善,形成《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

2.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现状2.1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与现状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用量的增加,渔业资源从一度被称为“不可枯竭”的资源变为日益稀缺的资源。

为满足人类对优质蛋白质的需求,各主要渔业国家更加关注水产养殖业,使其迅速成为世界食品生产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

特别是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近年来在全球动物性食品生产中增长最快。

中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惟一的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改变传统的以捕捞为主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了渔业发展从“以捕为主”到“以养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我国渔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水产养殖的产业布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已从沿海地区和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养殖区扩展到全国各地。

养殖产量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快速增长期,并且一直带动世界水产养殖量的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水产养殖总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养殖品种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海水养殖由传统的贝藻类为主向虾类、贝类、鱼类、藻类和海珍品全面发展;淡水养殖打破了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传统格局,鳗鲡、罗非鱼、河蟹等一批名特优水产品已形成规模。

我国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已达50多种。

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生态养殖等养殖模式发展迅速。

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据统计,2010年,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9.30%。

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64.5万公顷,比上一年增长4.97%,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08.1万公顷、淡水养殖面积556.4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1.92%和2.59%;全国养殖水产品产量3829万吨,比上年增长5.72%,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482万吨、淡水养殖产量234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49%和5.87%。

表1 全国水产养殖产量表单位:吨指标2010年百分比1.海水养殖14823008 38.7%养殖方式池塘1978317 17.4%普通网箱324882 1.9%深水网箱55517 0.2%筏式4033368 16.9%吊笼868094 4.2%底播4019421 19.3%工厂化114594 0.4%按水域分海上7708505 52.0%滩涂5485416 37.0%其它1629087 11.0%养殖品种鱼类808171 5.5%甲壳类1061096 7.2%贝类11082321 74.8%藻类1541322 10.4%其他类330098 2.2%2.淡水养殖23465343 61.3%养殖方式围栏522978 28.7%网箱1130855 62.1%工厂化167235 9.2%按水域分池塘16477168 70.2%湖泊1536629 6.5%水库2844430 12.1%河沟742704 3.2%其它621680 2.6%稻田养成鱼1242732 5.3%养殖品种鱼类20641757 87.2%甲壳类2138028 9.0%贝类251008 1.1%藻类9691 0.0%其他类424859 1.8%观赏鱼207906 0.9%2.2我国水产养殖模式概况依据农业部渔业局主编的《2011中国渔业年鉴》,按养殖水体划分,水产养殖可分为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

按养殖方式划分:海水养殖可分为池塘养殖、普通网箱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筏式养殖、吊笼养殖、底播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淡水养殖可分为围栏养殖、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

按水域划分:海水养殖可分为海上养殖、滩涂养殖和其他养殖;淡水养殖可分为池塘养殖、湖泊养殖、水库养殖、河沟养殖、其他养殖和稻田养成鱼。

淡水养殖以池塘养殖为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池塘养殖产量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海水养殖以海上养殖为主,海上养殖的产量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52%。

2.3养殖设施发展模式目前我国设施化程度较高的养殖模式主要是池塘养殖、流水型养殖设施、循环水养殖设施和网箱养殖设施。

与其它养殖方式相比,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池塘养殖设施分为淡水池塘养殖设施和海水池塘养殖设施:虽然设施化程度相对较低,但却是水产养殖的主要模式。

流水型养殖设施有较完备的设施系统,有规整的鱼池、给排水装置甚至厂房和设备,是工厂化养殖的初级形式,其系统设置依赖于水资源供应量和地域环境条件,养殖用水直接排放,有常流水和间隙换水2种形式。

常流水设施系统是冷水鱼(虹鳟、鲟鱼等)养殖的主要方式,北方沿海的鲆鲽类养殖和南方的鳗鱼养殖主要采用的是间隙式换水形式;此外,苗种繁育系统一般也采用流水方式。

流水型设施的养殖产量占水产养殖总量的比重虽然很低,但却是高价值鱼类的主要生产方式。

循环水养殖设施具有可实现养殖生产条件全人工控制的设施和设备系统,是工厂化养殖的高级形式。

由于投资回报、运行成本等方面的因素,循环水养殖在我国还处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示范地位;淡水、海水的养殖生产系统,以及水族观赏系统都有范例,在苗种繁育方面有一些生产性应用。

网箱养殖设施分为内陆湖泊水库和沿海内湾使用的普通网箱,以及宽阔海域使用的深水网箱,是集约化的养殖设施系统。

上述养殖设施,除最为低级的池塘养殖设施在养殖生产中占主体地位外,其它几种模式在生产量上都还处于相对弱小的地位,而且设施化程度越高,应用程度越低,这是由养殖设施的投资、生产成本、运行管理要求等因素造成的。

因此,这些设施大多用来养殖经济价值相对较高的水产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必然对水产养殖生产在资源、环境、效率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养殖生产模式的设施化是必然趋势。

2.4.水产养殖业主要污染情况2.4.1我国水产养殖业污染概况对于水产养殖而言,使用的环境资源就是水资源,养殖水域的水质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产量、质量、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导致水体各种理化因子的改变和底泥环境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残饵和某些化学药物的累积;放养密度不合理,排泄物超过环境的承受力;养殖废水未经净化直接外排,使水体氮、磷等元素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或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等。

目前,随着水产品市场需求的扩大,我国水产养殖业已趋向集高密度、高产出等养殖模式发展,从而不仅造成自身环境污染,而且使含有残饵、残骸、排泄物、化学药剂的废水大量排入水体造成污染。

同时由于养殖布局和养殖模式等缺乏养殖生态学理论及相关的生态调控等技术的指导,还严重破坏了水域生态平衡。

虽然与人类其他活动向水体排污量相比,水产养殖的排污量所占比重还不算大,但由于水产养殖区大部分水体交换条件差,易产生累积污染,因此,我国水产养殖水环境治理问题日益明显。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水产养殖依赖的载体—水资源的环境状况已经成为国家和业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水环境污染严重,72%的河段被污染,并主要为有机污染。

全国532条河中,有438条污染,占82.3%,其中局部养殖水域污染十分严重,水生态系统与渔业资源严重破坏,导致鱼虾死亡率增加,或种类与种群数量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