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与控制论

合集下载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诺伯特·维纳和控制论)【圣才出品】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诺伯特·维纳和控制论)【圣才出品】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第十章诺伯特·维纳和控制论一、名词解释1.反馈答:反馈是指在控制论中,通过有关一个系统过去行为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的未来行为。

因此,它是借助于重新插入一个系统的过去行为的结果来控制该系统的一个手段。

在一个传播系统中,反馈是一个接受者对于信源从前信息的回应,表明它的效果。

2.诺伯特·维纳答:诺伯特·维纳是美国最著名的数学家,控制论之父,和香农一起发明了有关信息的熵度量法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和香农一起开创信息论的工作。

维纳的理论对于传播学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由互动论的传播学者所组成的帕洛阿尔托学派具有重要的影响。

维纳的代表作有《数学原理》、《控制论》,还有控制论的通俗读本畅销书《人类对人的使用:控制论和社会》,维纳的理论在若干方面对传播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控制论答:控制论是20世纪初由诺伯特·维纳提出的重要理论,是关于自我控制系统的理论,它以“反馈”概念为依据,其定义是通过关于一个系统以往运行情况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的未来行为。

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已被有效地应用于广泛的跨学科的适用领域:大脑功能和神经生理学、人工智能、工厂自动化、假肢和国际传播。

4.受众[复旦大学2012.2007~2008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研;华中师大2005年研]答: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

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例如书籍或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

传播学家克劳斯认为,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①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②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如报纸的定期读者或电视节目的稳定观众;③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传媒而言这部分人属于有效受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实质性的传播效果。

维纳控制论

维纳控制论

维纳的控制论是一个传播理论,涉及 信息如何在两个或以上单位之间进行 流通,以便影响另一个。 在一个传播系统中,反馈是一个接受 者(信宿)对于信源(传播者)从前 信息的回应,表明它的效果。通过 反馈作用,一个系统能够自我修正。
控 制 论 与 系 统 论
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1、反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传播信息 流通,信息描绘了系统自身从前某 一时间的运行状况 2、包含一种时间中的动力学、行进 中的行为观。 3、控制论强调一个系统的控制主要 在于这个系统的内部。不断的自 我修正。从自身学习。
科学俱乐部由罗森布卢斯主持, 是一个关于科学方法的跨学科 研讨班。 数学家的维纳参加了这个研讨 班,进而参与了人脑和神经系 统研究,计算机设计工作,设 计假肢。
科 学 俱 乐 部 和 梅 西 基 金 会 会 议
梅西基金会会议
10次控制论会议的召开
会议由W· 麦卡洛克主持,经常参加的 都是大腕:G · 贝特森、P · · F 拉扎斯 菲尔德、K · 勒温、J · 诺依曼(原子 冯· 弹内爆装置)等等
多学科活动:涉及来自一个以上的学科 的学者的学术活动 由私人基金会资助了的多学科活动对传 播学产生了影响 芝加哥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第 5章) 斯坦福大学的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 (第7章) 耶鲁大学的人类关系研究所(第9章) 科学俱乐部哲学(第10章) 梅西基金会会议(第10章)
科 学 俱 乐 部 和 梅 西 基 金 会 会 议
第六次会议上,H · 福斯特将会议复 冯· 杂名称(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反馈 机制和循环因果系统)缩短为“控制 论”。
控 制 论 与 系 统 论
黄色险境 维纳对于提高高射炮准确性的技术 报告 每一个炮弹被看做一个信息,它接近 目标的程度被看作是信息,从雷达 屏幕上可以显示。 遗憾的这个报告没有直接改善准确性。 但是对于人—机问题的思考使维纳对 反馈和系统的设计特别有兴趣。

《控制论》

《控制论》

《控制论》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是美国著名数学家,被尊称“控制论之父”。

他*岁上大学,8岁获哲学博士学位,通晓十国语言,是现代科学史上有名的少年早慧者。

维纳在科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创立控制论。

他认为,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城,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

1.控制论的由来自从1948年诺伯特. 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一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以来,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 -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

他特意创造“Cybemetis"这个英语新词来命名这门科学。

“控制论”- 词最韧来源希腊文“mberuhhtz”"原意为“提舵术”,就是掌舵的方法和技术的意思。

在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中,经常用它来表示管理的艺术。

2.控制论的定义是研究动物(包括人类)和机器内部的控制与通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着重于研究过程中的数学关系。

综合研究各类系统的控制,信息交换、反馈调节的科学,是跨及人类工程学、控制工程学、通讯工程学、计算机工程学、一般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数学、逻辑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3.控制论的基本部分(1)信息论主要是关于各种通路(包括机器、生物机体)中信息的加工传递和贮存的统计理论。

(2)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主要是反馈论,包括从功能的观点对机器和物体中(神经系统、内分泌及其他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般规律的研究。

(3)自动快速计算机理论即与人类思维过程相似的自动组织逻辑过程的理论。

3.主要特征第一个特征要有一个预定的稳定状态成平衡状态。

例如在上述的速度控制系统中,速度的给定值就是预定的稳定状态。

第二个特征从外部环填到系统内部有-种信息的传递。

例如,在速度控制系统中,转速的变化引起的离心力的变化,就是一种从外邮传递到系统内部的信息。

【维纳】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

【维纳】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

【维纳】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引言维纳控制论(Cybernetics)是一门关于控制和通讯系统的科学,其研究的对象包括生物系统和机械系统。

本文将介绍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以及在动物和机器中的应用。

1. 控制论概述1.1 定义控制论是一门研究动态系统控制和信息传递的跨学科科学。

它涉及到数学、工程学和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旨在研究系统如何通过反馈机制来实现稳定性和自动调节。

1.2 发展历史控制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首次提出。

维纳在其著作《控制与通信的数学原理》中系统阐述了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1.3 基本原理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反馈机制、信息传递和自动调节。

反馈机制指系统通过监测输出,将其与期望值进行比较,并对系统进行调整以实现预期效果。

信息传递是指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通过信号传递实现信息交流。

自动调节则是指系统自身通过学习和适应,不断改进其性能和效果。

2. 动物中的控制论应用2.1 生物反馈系统控制论在动物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物反馈系统中。

生物反馈是指通过监测生物体内部的生理信号,并将其反馈给个体,帮助其调节和改变生理状态。

例如,心率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心跳频率,并通过反馈信号告知个体,从而帮助其自我调节心率。

2.2 动物行为研究控制论还在动物行为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者可以使用传感器和反馈系统来监测和分析动物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并通过精确的控制实验条件来研究行为的规律和机制。

3. 机器中的控制论应用3.1 自动控制系统在机器中,控制论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就是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收集环境信息,并通过控制器进行分析和调节,实现对机器的自动控制和运行。

3.2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控制论在机器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模拟和实现人类的认知和决策过程,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决策,从而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交互。

维纳和控制论 香农和信息论

维纳和控制论  香农和信息论

维纳和控制论控制论是关于自我控制系统的理论,它以“反馈”概念为依据,其定义是通过关于一个系统以往运行情况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的未来行为。

控制论由维纳提出,说起维纳,不禁就想起了严父教育下的神童。

维纳的父亲自学成才,随后在大学教书,维纳在相当于小学后辍学由其父亲亲自教育,并且在复学后可以与比他大的年级的学生一比高下。

维纳在18岁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生学位。

在获得博士后学位后他参军一年,随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教书,维纳在麻省理工学院以其“维纳步行”而闻名,“维纳步行”是指维纳经常在走路的时候思考问题,不语、低头,所以他经常走路时不看路只看墙上的标识,他经常走着走着,想着想着就突然不打招呼的走进一个教授的办公室,与其讲论自己的所思,一次在一个大的阶梯教室里,正在举行一个讲座,正在进行时只见维纳低着头一言不发的从讲台上穿过去然后又围着教室转了一圈才走出去,很明显他只是跟着墙上的标识走,并且已经陷入了自己的沉思中,而整个阶梯教室的师生都一言不发的看着维纳走了出去。

麻省理工学院至今仍然传送者维纳的趣事。

控制论是在维纳在二战期间研究高射炮炮火准确性时逐渐形成的,因为其主要涉及数学方面所以对其理论不明白,但是控制论在传播学方面的贡献明显是巨大的。

1、反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传播信息流通,因为被传递的信息描绘了系统自身在从前某一时间的运行状况。

2、控制论包含着一种时间中的动力学的、行进中的行为观。

3、控制论假定,一个系统的控制主要在于这个系统内部。

一个系统自身的行为结果提供了新的信息,系统就凭借这个新的信息修正他自己随后的行为。

因此,这个系统从他自身中学习。

关于环境变化的信息只有当这些变化必须适应于反馈的时候,才能影响这个系统。

与控制论相配套的是系统论。

系统论是全面的,它强调一个整体中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香农和信息论香农1916年生于密歇根州,从小对数学与科学产生了浓厚了兴趣,他在密歇根大学获电子工程和数学学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电子工程和数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控制论之父维纳

控制论之父维纳

控制论之父
控制论之父维纳
制论之父维纳1940年主张计算机5原则。

维纳在1940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对现在计算机的设计曾提出了几项原则....
:不是模拟式,而是数字式;由电子元件构成,尽量减少机械部件;采用二进制,而不是十进制;
内部存放计算表;在计算机内部存储数据。

这些原则是十分正确的。

1940年,维纳开始考虑计算机如何能像大脑一样工作。

他发现了二者的相似性。

维纳认为计算机是一个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
转换的系统,只要这个系统能得到数据,机器本身就应该能做几乎任何事情。

而且计算机本身并不一定要用齿轮,导线,轴,电机等部件构成。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为了证实维纳的这个观点,甚至用石块和卫生纸卷制造过一台简单的能运行的电脑。


成绩表。

控制论中的哲学思想的实际应用

控制论中的哲学思想的实际应用

控制论中的哲学思想的实际应用摘要:控制论作为一门科学,其中也体现了其创始人的哲学思想,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并在这门学科成熟后反作用于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发展。

本文将从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生平以及控制论被创立后所造成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控制论与哲学的联系。

关键词:控制论,哲学,应用,社会。

Ⅰ、维纳生平与控制论的诞生。

1.1绪论从科学史上看,实验科学家比理论科学家更趋于团队合作。

因此作为数学家的维纳能够摆脱手工操作的束缚在众多不同领域的学者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由此取得划时代的业绩,其团队精神是很不寻常的。

1.2维纳学术思想诞生。

维纳的这一独特科学思想渊源于他非同一般的读书经历和早期学术生涯。

维纳是智力早熟的神童他便由于缺乏从事实验工作所必须的技巧、视力和耐心被认不宜研究生物学。

维纳无可奈何转攻哲学。

实验工作的失败引起维纳的沉思。

他认识到作一名科学家有许多方式,关键在于合作。

手脚笨拙、粗心大意的人固然搞不好观察、实验可是只要他有敏捷的理解力和卓越的判断力,在科学上还是大有作为的。

失败和混乱使维纳得到合作的启迪,在他的哲学攻读中又从正面受到了师友的熏陶B∙罗素、G∙H∙哈代和希尔伯特门下致力于哲学和数学研究维纳逐渐形成了科学家的开阔胸襟和群体协作的科研风格。

1.3维纳学术风格体现。

在早期学术生涯,维纳所处的工作环境和他才能与性格的互补性大大促进了团队精神的形成。

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巨人,维纳的科学交流与合作从一开始就不局限于数学,而是在广阔的领域中进行的。

在合作中维纳总以他敏锐的科学思维和精湛的数学方法,充当“越过边界,长驱深入”的开拓者。

成为控制论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控制论是维纳团队精神的结晶。

他联合众多科学家,通过许多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丰富,最后达到了相互大综合。

维纳的控制论团队有如下三个特色。

首先,这个团队的目标是开垦科学“处女地”,在交叉领域异中求同。

其次,维纳集结的团队是人员交叉,才识互补。

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

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

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控制论是美国数学家维纳(1894-1964)于1948年创立的。

维纳在20 -30年代就对自动控制系统有极大兴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火炮自动控制的研究工作。

这对他创立控制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他研究了随机过程的预测和滤波理论在自动火炮上的运用,为控制论提供了数学方法。

更重要的是他把火炮自动打飞机的动作过程与人狩猎的行为作了类比,从中发现了重要的反馈概念。

他认为稳定活动的方法之一,是把活动的结果所决定的一个量,作为信息的新调节部分,反馈回控制仪器中。

1943年,维纳等人共同发表了" 行为、目的和目的论" 一文,标志控制论开始萌芽。

1943-1944 年,维纳和冯.诺伊曼(1903-1957)发起,在普林斯顿召开了有工程师、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数学家参加的交叉学科的学术讨论会。

1946年,在纽约召开了反馈问题的学术讨论会。

这两次会议对控制论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维纳对会议形成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加以总结,在1948年写成了《控制论》一书。

该书引进了系统、目的、反馈、信息、功能模拟、黑箱方法等一系列独特的概念,讨论了如何实现对系统的控制问题。

《控制论》的出版,成为控制论诞生的标志。

此后,控制论又扩展出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经济控制论等分支学科。

1954年,中国科学家钱学森(1911-)运用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和概念,结合战争中迅速发展的伺服机理论,把控制论运用于工程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中,完成了经典控制论的综合,创立了《工程控制论》。

60年代初,现代控制理论发展起来,70年代,又出现了第三代控制理论。

1954年,英国的艾什比发表了《大脑设计》,对生物控制论创立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1956年,他又写了《控制论导论》,指出生物学对控制论形成的历史作用,应用控制论原理探讨了生物系统的特殊问题。

30多年来,控制论不仅在生物学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应用上成就斐然,而且已深入到分子水平,由宏观进入到微观领域。

维纳控制论介绍

维纳控制论介绍

控制论
控制论的诞生和发展 20 世纪 30 ~ 40 年代人们对 信息和反馈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一些著名科学家环 绕信息和反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英国统计学家 R.A.费希尔从古典统计理论的角度研究信息理论﹐提 出单位信息量的问题。美国电信工程师香农﹐C.E.从 通信工程的角度研究信息量的问题﹐提出信息熵的公 式。美国数学家维纳则从控制的观点研究有噪声的信 号处理问题﹐建立了维纳滤波理论﹐并分析了信息的 概念﹐提出测定信息量的公式和信息的实质问题。
控制论
控制论的跨学科性质控制论通过信息和反馈建立了 工程技术与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因此控制 论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把一个科 学领域中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概念直接用于另一科学 领域﹐促进其发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的研究工作﹐而 且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特别是功能类比的方法 (又称功能 模拟法)得到许多新的启发﹐产生新的设计思想和新的控 制方法﹐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例如﹐生物控制论与人 造系统控制论(包括工程控制论﹑经济控制论和社会控制 论)之间存在着类比关系。
控制论
维纳在改进防空武器时发现﹐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 通信的核心问题是信息﹑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维纳与 墨西哥神经生理学家A.罗森布卢埃特合作对这个课题进 行了长达10多年(1934~1947)的研究。参加这一研究工 作的还有数学家﹑逻辑学家﹑物理学家﹑电信工程师﹑ 控制工程师﹑计算机设计师﹑神经解剖学家﹑神经生理 学家﹑心理学家﹑医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 进行了生理学﹑病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许多实验﹐吸收 来自火力控制系统﹑远程通信网络和电子数字计算机的 设计经验﹐以及对预测和滤波理论等数学统计理论的研 究﹐终于找到了控制论的核心问题。
控制论
1948 年维纳发表奠基性著作《控制论》﹐这本书 的副标题是“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 学”﹐控制论的名称因此而定。维纳抓住了一切通信 和控制系统的共同特点﹐即它们都包含着一个信息传 各种不同的思想内容的信息﹐一 个自动控制系统必须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自己调整 自己的运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从维纳的《控制论》到现代智能科学的崛起——试论-综合论文-在线文档投稿

从维纳的《控制论》到现代智能科学的崛起——试论-综合论文-在线文档投稿
● 钱学森的《Engineering Cybernetics》 的出版 , 从根 本上消除了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对维纳《控制论》 的 敌视和批判态度 , 并悄悄地修改了各种辞书中的词条, 肯定控制论是一 门“研究信息与控制的一般规律的新兴 毫无疑问 ,维纳的《控制论》是划时代的巨著 。但 从维纳的《控制论》 到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 ,时 间间隔只有6年时间 ,却实现了由“哲学争论 ”到“科 学肯定 ”的大转折 。这正应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 “理先在 ,一成不变;道创生 ,变动不居 。理规定着 一切 ,道可完成一切 ”的信条。
Mind is more than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is merely a prerequi substrate in which mind may emerge. The mind goes beyond simply
generating appropriate behavior. The mind distinguishes between and wrong, good and evil …, and so on. Many aspects of mind will el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for a long time. Nevertheless, we predic more is learned about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s of intelligence of the deeper mysteries of mind will be revealed.
as the Apollo program or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A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 may enable us to develop new tool to cure or control effects of mental illness. The engineering of mind is much more tha pursuit of scientific curiosity. It is more even than a monumental technological challenge.

《控制论》读后感

《控制论》读后感

《控制论》读后感《控制论》是一部经典的科学著作,由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于1948年出版。

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控制论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控制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系统的建模和分析,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和优化。

维纳在书中提出了负反馈控制系统的概念,强调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及时调整和修正系统参数的重要性。

他认为,系统应该具有自适应性和自调节性,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干扰。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智能机器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类创造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生活方式。

在阅读《控制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维纳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实例分析,系统地阐述了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他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实用性,鼓励读者通过实践和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这种科学方法论对于我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更加注重数据的分析和实践的应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除了对科学方法的重视,我在阅读《控制论》时还深刻感受到了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关注。

维纳在书中强调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各个部分相互作用而成的。

他警示我们要避免过度控制和干预系统的运行,要尊重系统的自然规律和内在秩序。

这种生态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当今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地球家园,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的来说,读完《控制论》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科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探索之旅。

通过对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和变化规律,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科学的边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

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

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
1834 年,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写了一篇论述科学哲理的文章,他进行科学分类时,把管理国家的科学称为“控制论”,他把希腊文译成法语“Cybernetique”。

在这个意义下,“控制论”一词被编入19 世纪许多著词典中。

维纳发明“控制论”这个词正是受了安培等人的启发。

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

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

信息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通俗他说,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控制论之父:诺伯特 维纳的故事

控制论之父:诺伯特 维纳的故事
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的故事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人类
中国
故事
方法
老磨坊
大学生
聚会
控制论
社会
科学家 友谊
哲学
故事
农场
疯子
人民
数学家
少年
之门
内容摘要
《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的故事》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 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 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 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 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精彩摘录
包含生态控制论、环境控制论、能源控制论、人口控制论、社会控制论、经济控制论等多学科的理论
了人的随意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负反馈控制作用的结果,他们还发现在机械控制系统中,反馈不足和反馈 过剩都会导致控制的失败。反馈不足会使控制对象无法接近目标,反馈过剩又会造成机器的振动。
维纳发展的控制论,主要是用时间序列观点处理信息的转换、提取、加工和预测。它依赖于系统的传递函数 和频率特性,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数理统计和调和分析,这套方法后来被称为“经典控制理论”。2Biblioteka 与中国人民的 友谊3
战争中的思考
4
携手攻关
5
瓜熟蒂落

维纳与控制论

维纳与控制论

维纳与控制论1948年,诺伯特 维纳(Norbert Wiener)创立了《控制论》(Cybernetics)。

Cybernetics一词来自希腊语,愿意为掌舵术,包含了调节、操纵、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涵义。

控制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述到古代和近代自动机器以及社会管理方面的影响。

有人问维纳:“控制论创立时,是否出现过某些哲学思想的影响?”维纳回答说:“哲学家中有一个人,如果活到今天,毫无疑问,他将研究控制论,这个人就是莱布尼茨。

”控制论最直接的思想基础来自自动机器,特别是具有类似人脑逻辑推理功能的自动机器。

要让机器思维,就需要研究思维的规律,并使之形式化。

这就产生了形式逻辑。

大约两千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为形式逻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三段论就是形式逻辑的典型代表。

三段论法是自然语言形式的逻辑形式。

对自动机器而言,更好的逻辑形式应该是以数学语言表现的形式,这就是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是数学和哲学交叉的科学。

数理逻辑恰好是维纳博士学位论文的主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最早研究数理逻辑的就是德国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

早在17世纪,莱布尼茨就试图用数学形式建立逻辑推理体系,并于1673年发明了二元算术自动计算装置。

1697年,莱布尼茨从耶酥会理士白晋那里得到了中国的《易经》。

白晋曾为康熙年间中国宫内的法国传教士。

白晋回欧洲后,系统地向莱布尼茨介绍了中国的古代哲学。

莱布尼茨研究了《易经》中的“圆圆方位图和六十四卦次序图”,并写出了《论中国人的自然哲学》长篇论文。

在《莱布尼茨全集》第四卷第一期上有莱布尼茨写给友人的长信,其中,就有对《易经》的论述。

有人认为:“控制论的直系祖先是欧洲的莱布尼茨,其哲学基础,来自《易经》。

”然而,产生控制论的最直接原因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其中,数学、生物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进步,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自动装置、无线电通讯,特别是雷达的发展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试论控制论之父维纳的哲学和科学方法_柴俊

试论控制论之父维纳的哲学和科学方法_柴俊

TECHNOLOGY WIND[摘要]维纳吸收借鉴总结了自动控制、传播学、电子技术、无线电通讯、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医学、数学逻辑、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力学等多种学科创立了控制论。

控制论的形成通过了统计方法、黑箱辨识方法、功能模拟方法、信息的观点和方法、思维的信息加工方法、团队协作的方法等结合成有机整体,形成了控制论特有的方法论。

理论上吸收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哲学思想,哲学理论贯彻指导其理论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控制论;哲学;功能模拟;黑箱;统计试论控制论之父维纳的哲学和科学方法柴俊(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一、从庭训通才到现代大师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 )1894年11月26日生于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维纳在其50年的科学生涯中,先后涉足哲学、数学、物理学和工程学,最后转向生物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称得上是20世纪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科学巨人。

父亲里奥·维纳是波兰籍犹太移民,母亲是德国籍犹太人。

里奥用他自创的高压方法培育诺伯特。

凭他的天份再加上父亲的尽心尽责地严厉培育,促使他成为神童。

15岁时维纳取得学士学位,入读哈佛大学研究动物学。

一年后他往康乃尔大学转读哲学。

1912年,18岁的他取得数理逻辑的博士学位。

他主要在哥廷根和剑桥,研究布朗运动、傅里叶变换、调和分析、狄利克雷问题和Tauber 型定理等。

二战时,他在枪炮控制方面工作,引发了他对通讯理论的兴趣,促成了控制论的诞生。

1964年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逝世。

维纳相关著作:《行为、目的和目的论》、《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

哲学论文:1913年《至善》。

自传:1953年《Ex-Prodigy :MyChildhood and Youth 》(旧神童:我的童年与青年时代)、1956年《Iam aMathematician 》(我是数学家)。

二、宝剑锋从磨砺出-科学理论创立来源(一)汲取先哲实践经验苦练内功马萨尼说:维纳比任何其他思想家都更全面地理解柏格森时间及热力学第二原来的科学及哲学的含义及推论。

从神童到数学大师——“控制论之父”维纳

从神童到数学大师——“控制论之父”维纳

从神童到数学大师——“控制论之父”维纳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从小就是著名的数学神童,在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当校长看到他稚气的脸庞时,疑惑地问他多大年纪,维纳则向全场人员提出了关于自己年龄的著名数学问题:“我今年年龄的立方是个四位数,四次方是个六位数,这两个数,刚好把十个数字0、1、2、3、4、5、6、7、8、9全都用上”。

各位读者朋友们是否已经很快猜出维纳的年龄了呢?拥有强大天赋的维纳后来果然成为一代大师,没有埋没自己的天才,关于他的故事我们现在娓娓道来。

从神童到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美国数学家,在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上两开花,均取得了卓越成就,尤以作为“控制论”的创始人著称,同时,维纳也是推动美国数学发展的重要功臣之一。

维纳的父亲是来自俄国的移民,小时候也是一个语言神童,后来通过刻苦学习,学会了惊人的四十门语言,后来他来到美国哈佛大学,凭借自己强大的语言天赋,当上了语言学教授。

维纳的父亲颇有些心高气傲,一心想要维纳出类拔萃,而维纳就是在父亲这样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维纳的天赋很小就展露无遗,因此他的父亲给他制定了许多的学习计划,不管维纳是否愿意,他都得执行。

但维纳的天赋使得他学习起来没有任何困难,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也不会觉得无聊。

从文学小说,到物理化学,维纳无所不读,涉猎极为广泛,这些都为他今后的数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他父亲的要求之下,语言和数学仍是维纳主要的学习内容。

维纳的父亲为了避免天赋过人的维纳引起太多的注意,于是没有让维纳参加哈佛大学的本科入学考试,而是让他去读了塔夫茨学院的数学系。

低年级的数学课程维纳早已经掌握,于是他直接从抽象代数中的伽罗瓦理论开始学。

除去数学之外,维纳对物理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神奇的实验,因此他十分喜欢摆弄电机和无线电装置。

到了二年级,他又抛下了物理,迷上了哲学,阅读和研究了许多哲学著作。

控制论与维纳

控制论与维纳

控制论 是在理论上用较抽象的方式来研究一切控制系统(包括生 命系统、工程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信息传输和信息处 理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用不同的控制方式达到不同的控制目的, 不考虑具体信号的传输和处理问题;信息论研究信息的测度,并 在此基础上研究与实际系统中信息的有效传输和有效处理有关的 问题(如编码、译码、滤波、信道容量和传输速率等)。


1948年维纳发表奠基性著作《控制论》,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关 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控制论的名称因此而定。
维纳抓住了一切通信和控制系统的共同特点,即它们都包含着一个信息传 输和信息处理的过程。维纳指出:一个通信系统总是根据人们的需要传输各种不 同的思想内容的信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必须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自己调整自 己的运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信和控制系统接收的信息带有某种随 机性质,具有一定的统计分布,通信和控制系统本身的结构也必须适应这种统计 性质,能对一类在统计上预期要收到的输入作出统计上令人满意的动作。
控制论的数学理论

控制论的数学理论基础就是用吉布斯统计力学来处理控制系统的 数学模型。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都有两组状态变量,一组是可控的, 一组是不可控的。控制论问题就是如何根据不可控变量从过去到 现在的信息来适当地确定可控变量的最优值,使系统达到最合适 和最有利的状态(即预期的目标)。
维纳为了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在1954年建立了非线性 随机理论,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组织理论和学习理 论。
控制论的跨学科性质

控制论通过信息和反馈建立了工程技术与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之 间的联系,因此控制论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 它可以把一个科学领域中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概念直接用于另 一科学领域,促进其发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的研究工作。 它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特别是功能类比的方法(又称功能模拟法) 得到许多新的启发,产生新的设计思想和新的控制方法,取得意 想不到的成果。

控制论之父——维纳

控制论之父——维纳

诺伯特·维纳维纳的全名是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是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

维纳1894年11月26日生于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1964年3月18日卒于斯德哥尔摩。

维纳在其50年的科学生涯中,先后涉足哲学、数学、物理学和工程学,最后转向生物学,在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称得上是恩格斯颂扬过的、本世纪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科学巨人。

他一生发表论文240多篇,著作14本。

他的主要著作有《控制论》(1948)、《维纳选集》(1964)和《维纳数学论文集》(1980)。

维纳还有两本自传《昔日神童》和《我是一个数学家》。

其父亲介绍维纳的父亲列奥•维纳是语言学家,又有很高的数学天赋。

他出生于俄国,智力早熟,13岁就会好几种语言;他朝气蓬勃,富于冒险精神,18岁那年单独一个漂洋过海,移居美国;他刻苦自学,凭掌握40多种语言的才能,成为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教授。

这位才气横溢、不畏艰难而又性情急躁的人决心要使儿子在学术上超人一等。

维纳认为他父亲是天生的学者,集德国人的思想、犹太人的智慧和美国人的精神于一身。

从童年到青年,维纳一直在父亲熏陶下生活,并逐步成长为一个学者。

■维纳作为神童幼受庭训维纳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神童。

维纳的父亲列奥很早就发现了儿子的天赋,并坚信借助于环境进行教育的重要性,他从一开始学习就实施的教育计划,用一种多少无情的方式驱使他不寻常的儿子。

维纳三岁半开始读书,生物学和天文学的初级科学读物就成了他在科学方面的启蒙书籍。

从此,他兴致勃勃,爱不释卷的埋首于五花八门的科学读本。

七岁时,开始深入物理学和生物学的领域,甚至超出了他父亲的知识范围。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金斯利的《自然史》到夏尔科、雅内的精神病学著作,从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到18、19世纪的文学名著等等,几乎无所不读。

维纳怀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他父亲却以系统教育为座右铭,两者正好相得益彰。

控制论之父维纳

控制论之父维纳

控制论大师维纳N.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1894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那一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中,维纳家庭的教育背景很好,他父亲是哈佛大学的语言学教授――这种出生于学术家族的科学家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如中国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父亲就是北京大学著名语言学教授钱玄同。

维纳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出现了早慧的现象,他4岁开始读书,7岁能读科学文献,9岁进入中学,12岁进入塔夫茨学院成为少年大学生。

15岁时进哈佛大学,18岁时获数理逻辑博士学位。

维纳一生特立独行,有很多有意思的传说,其中之一就是维纳在博士毕业典礼上曾经开过一个数学玩笑。

在博士学位的授予仪式上,执行主席看到一脸稚气的维纳,颇为惊讶,于是就当面询问他的年龄。

维纳不愧为数学神童,他十分巧妙给出了他的回答,而这个回答实质上是一个数学问题:“我今年岁数的立方是个四位数,岁数的四次方是个六位数,这两个数,刚好把十个数字0、1、2、3、4、5、6、7、8、9全都用上了,不重不漏。

这意味着全体数字都向我俯首称臣,预祝我将来在数学领域里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维纳此言一出,四座皆惊,在座的学者们都被他的这道妙题吸引住了。

整个会场上的人,都在议论他的年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答,但是需要掌握一些解数学题目的基本思路。

我们先来研究维纳年龄可能的“上限”:不难发现,21的立方是四位数,而22的立方已经是五位数了,所以维纳的年龄最多是21岁;再来研究维纳年龄可能的“下限”:18的四次方是六位数,而17的四次方则是五位数了,所以维纳的年龄至少是18岁。

这样,维纳的年龄只可能是18、19、20、21这四个数中的一个。

剩下的工作就是一一筛选了。

20的立方是8000,有3个重复数字0,不合题意。

同理,19的四次方等于130321,21的四次方等于194481,都不合题意。

最后只剩下一个18,是不是正确答案呢?验算一下,18的立方等于5832,四次方等于104976,恰好“不重不漏”地用完了十个阿拉伯数字,多么完美的组合!这种解题方法就叫做排除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8年,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创立了《控制论》(Cybernetics)。

Cybernetics一词来自希腊语,愿意为掌舵术,包含了调节、操纵、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涵义。

控制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述到古代和近代自动机器以及社会管理方面的影响。

有人问维纳:“控制论创立时,是否出现过某些哲学思想的影响?”维纳回答说:“哲学家中有一个人,如果活到今天,毫无疑问,他将研究控制论,这个人就是莱布尼茨。

”控制论最直接的思想基础来自自动机器,特别是具有类似人脑逻辑推理功能的自动机器。

要让机器思维,就需要研究思维的规律,并使之形式化。

这就产生了形式逻辑。

大约两千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为形式逻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三段论就是形式逻辑的典型代表。

三段论法是自然语言形式的逻辑形式。

对自动机器而言,更好的逻辑形式应该是以数学语言表现的形式,这就是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是数学和哲学交叉的科学。

数理逻辑恰好是维纳博士学位论文的主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最早研究数理逻辑的就是德国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

早在17世纪,莱布尼茨就试图用数学形式建立逻辑推理体系,并于1673年发明了二元算术自动计算装置。

1697年,莱布尼茨从耶酥会理士白晋那里得到了中国的《易经》。

白晋曾为康熙年间中国宫内的法国传教士。

白晋回欧洲后,系统地向莱布尼茨介绍了中国的古代哲学。

莱布尼茨研究了《易经》中的“圆圆方位图和六十四卦次序图”,并写出了《论中国人的自然哲学》长篇论文。

在《莱布尼茨全集》第四卷第一期上有莱布尼茨写给友人的长信,其中,就有对《易经》的论述。

有人认为:“控制论的直系祖先是欧洲的莱布尼茨,其哲学基础,来自《易经》。

”然而,产生控制论的最直接原因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其中,数学、生物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进步,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自动装置、无线电通讯,特别是雷达的发展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近代大工业更是控制论产生的原动力。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在蒸汽机的速度调节和控制问题中,负反馈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此产生出了控制论的思想火花。

瓦特把蒸汽机速度调节装置称为Governor,与维纳的Cybernetics 有相似的含义,负反馈是其基本特征。

Governor是一个机械装置,但它同时又是一个自动检测装置和自动计算装置。

控制论的诞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然而,在学术界,人们始终把维纳视为控制论之父。

是维纳的《控制论》一书才在真正意义上开辟了Cybernetics这一新的学科,就连学科名 Cybernetics也是创造性的。

要了解《控制论》的诞生过程,就必需了解维纳的科学工作经历。

维纳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少数几个探索型科学家之一,具有敏锐的哲学头脑,总是不满足于已有成就,不断把探索的目光投向新的领域。

维纳从二十年代开始自己的科学生涯起,就迈向“函数空间积分”的崭新领域。

由于不满足于一般积分理论,维纳要寻求其物理验证,这就把他引导到布朗运动,并首先在这里运用了勒贝格积分。

布朗运动是分子的偶然的随机运动,维纳由此而开始了对随机过程的统计问题的研究。

维纳对布朗运动和随机过程的研究,是他毕生事业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正如历史的发展所阐明的那样,二十世纪的物理革命并不只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还有统计物理。

统计物理所表现的偶然性世界取代了牛顿的机械必然性世界。

维纳对于统计物理学的远见卓识,直到他去世后才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展而为更多人所理解。

相对于牛顿的机械论自然图景而言,维纳的科学思想带来了人们思考自然方式的深刻变革。

牛顿力学的世界是符合严格决定论要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可以由一组数学方程式所揭示的规律严格精确地加以规定和测算。

这种思维方式对人们的影响如此之深,以至于大多数人,包括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都认为偶然性、概率、统计这些东西与规律性从根本上讲是不相容的。

爱因斯坦1944年写信给玻思说:“你相信掷骰子的上帝,我却信仰完备的定律和秩序。

”然而,如果世界从根本上讲是符合严格决定论要求的,那就意味着世界上所有的人的活动都必须符合严格决定论要求,这就走向了宿命论。

宿命论意味着,没有随心所欲,没有主观能动性,没有选择和创造。

这是不可想象的。

只要有人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偶然性,就会改变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就会使概率、统计、不可逆演化成为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这种随机演化的思想,从波尔兹曼、吉布斯那里就已经萌发,然而,经过维纳等人的研究工作,才使之趋于成熟。

维纳将这种随机演化思想同控制、信息、系统、反馈这些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展示了当代系统科学的深刻思想渊源。

这种随机演化思想是维纳控制论思想的基础之一。

维纳将这种随机演化思想同控制、信息、系统、反馈这些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展示了当代系统科学的深刻思想渊源。

三十年代,维纳从统计问题出发,又将注意力转向与此有密切联系的通讯理论的研究。

维纳是第一个把通讯作为统计过程来处理的人,从而使通讯工程成为一门统计科学。

1935-1936年,维纳接受清华大学邀请,来中国清华大学讲学和工作,一干就是两年。

这期间,维纳同中国科学家李郁荣合作建立了“维纳滤波”,以最优方式把噪声同信号分离开来。

这是控制论的理论准备之一。

哈佛大学有一个定期举行的科学方法讨论会。

参加讨论会的人形形色色,有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有著名的教授,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科学工作者。

三十年代末,维纳和冯诺依曼(Von Neumann)等人是这一科学方法讨论会的常客。

自动机器是社会的需要。

自动机器需要控制论,控制论也需要自动机器。

自动机器的研究与控制论的产生密切相关。

控制论的思想就是在研究自动机器(包括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

维纳关于控制论的思想,部分来自于他对自动机器,包括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的思考和研究。

1940年,维纳开始考虑计算机如何能像大脑一样工作。

维纳对计算机的兴趣主要在电脑与人脑某些功能如判断、推理、记忆的相似上,也即电脑可以模拟、代替人脑的某些功能。

维纳发现自动机机器与生物神经系统具有某种相似性。

维纳认为计算机是一个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转换的系统,只要这个系统能得到数据,机器本身就应该能做几乎任何事情。

维纳进一步认为,计算机本身并不一定要用齿轮,导线,轴,电机等部件构成。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为了证实维纳的这个观点,甚至用石块和卫生纸卷制造过一台简单的能运行的计算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维纳曾在马里兰(Maryland)的阿伯丁实验场(Aberdeen Proving Ground)进行弹道学研究工作,其主要工作是编制数学用表,主要用于确定火炮瞄准飞机的方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要求防空火力对飞机进行更为精确的跟踪,美国军方又一次邀请维纳参与其研究工作。

社会的需求是控制论产生的动力。

1940年,美军军方请维纳去阿伯丁实验场重新制订火力表。

军方说,希特勒的战斗机速度很快,飞行员们又大耍曲线、翻筋斗的伎俩,英法美盟军的高射火炮根本打不着他们。

地面指挥官和炮手们为此很苦恼。

因此,需要制订新的火力表。

尽管维纳是一个激进的和平主义者,但他还是作为一个数学家,参与了军方的研究工作。

维纳说用手工和计算尺计算肯定不行了,只有研制高速的计算机。

维纳特意写信给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科学顾问的布什,提议制造电子计算机,并提出了制造电子计算机的五点要求,即计算机五原则。

布什表示同意,并立即立项,于是,号称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ENIAC就这样诞生了。

为了打击空中目标,防空火炮在开火的一刹那必须瞄准目标前方某一点,要想提高火炮的命中率,这个提前量必须迅速而准确地计算出来。

尽管德国飞行员善于飞行机动,但飞机的飞行是有规律可寻的,特别是当飞行员的机动结束时。

凭借对预测问题的研究基础,以及在麻省理工学院使用模拟计算方法的经验,维纳提出了将防空火炮与雷达结合使用的方案:雷达获得的目标数据经过数学运算生成瞄准数据并送往炮塔马达,由炮塔马达自动完成瞄准。

维纳提出的方案获得了成功。

然而,对于这种新的防空火炮自动控制装置,产生了一个分类的问题。

人们认为这种自动控制系统属于动力技术领域,而不是通信技术领域。

维纳不同意众人的观点。

维纳认为,自动控制系统是通讯设备。

依维纳的观点,在防空火炮自动控制系统中,电动机的作用是向炮塔传送设计参数,因此,可以把马达和控制马达动作的计算机看作是通信设备。

维纳将计算机看作“另一种形式的通信设备”,认为“它与信息而不是动力存在着紧密联系”。

特别令维纳兴奋的是,他发现,防空火炮自动控制系统的运动与生物体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均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并产生反应。

”维纳由此开始将计算机与大脑和神经系统联系在一起。

通过研究防空火炮自动控制系统,维纳形成了反馈(Feedback)的思想和概念,控制论的概貌开始在维纳的头脑中建立起来。

1943年,维纳和墨西哥生理学家罗森布鲁特以及阿伯丁实验场工程师别格罗合作撰写了《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论文。

《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切控制行为,都是一个从原因到目的之间的随机试探、反复调节的曲折过程。

《行为、目的和目的论》几乎是一篇纯粹哲学的论文,却提出了控制论的基本概念。

《行为、目的和目的论》从反馈角度研究了目的性行为,找出了神经系统和自动机器之间的一致性,并明确提出了后来成为控制论基本概念的词汇“反馈”(feedback)。

从某种意义上说,《行为、目的和目的论》是《控制论》的序篇。

也是在1943年,神经生理学家麦克拉奇(McCulloch)和数学家匹茨(Pitts)合作,应用反馈机制,建立世界生第一个神经网络模型,即人工神经网络。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设计者艾肯和冯诺依曼认为,这些思想对电子计算机设计十分重要,就建议维纳召开一次关于信息、反馈问题的讨论会。

1943 年底,由维纳和冯诺依曼发起,在普林斯顿大学召开了关于信息与反馈的讨论会,参加者中有生物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工程专家,从各自角度对信息反馈问题发表意见,研讨学科交叉问题。

维纳与世界各国各学科的科学家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吸收了许多有益的思想。

1947年,维纳去法国参加一次数学会议,途经英国,拜访了图灵,并与图灵讨论了控制论的基本思想,还参观了剑桥大学心理研究所。

这次英国之行,使维纳强烈意识到控制论的建立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声势。

1948年,维纳的《控制论:动物与机器中的控制与通讯》(Cybernetics: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出版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