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理论_第六章_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510cb85a0116c175f0e48d7.png)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产业发展理论概述
![产业发展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bd3963ae4028915f804dc275.png)
产业发展理论的研究对象
国民经济 产业 企业
宏观经济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产业关联:更广泛细致地用精确的量化方法来研究 产业之间制的联系和量的联系。
—产业优化:研究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的过程。
—产业布局:研究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布局对整个国民 经济的影响,包括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产业布局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等。
—产业规制:是政府或社会对产业经济主体及其行为 的规制。是对市场失败的治理,目的在于维持正常 的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行业管理:包含行业协会对同行业企业的规划、协 调,也包含了政府通过计划和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对 产业部门各行业的指导和干预。
区域性产业发展
—区域性产业发展理论:区域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与特点,主导产业选择,区域性产业布局。
产业发展
—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 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
—产业发展规律主要指一个产业的诞生、成长、扩张、 衰退、淘汰的各个发展阶段需要具备一些怎样的条 件和环境,从而采取怎样的政策措施。
产业管理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或地区政府为了其全 局和长远利益而主动干预产业活动的各种政策的总 和,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 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保护政策。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 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 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决定因素、 模式选择,高新技术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既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中起主导或支柱作用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不断替代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又体现了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PPT 32页)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PPT 32页)](https://img.taocdn.com/s3/m/76463d0c3968011ca30091b3.png)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集聚经济理论 (三)交易费用理论 (四)新竞争理论
8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 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 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12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三)交易费用理论
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 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企业环境的不确 定性及交易费用得到降低。
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市 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企业在某 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企业间的合 作与信任感加强。
10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集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 –高级阶段:各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
即产业集群化
促进产业集聚的四个因素 –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进程专业化 –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 –市场因素,企业要求进行批量购买和销售 –共享煤气、自来水管道、道路等基础设施
4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Bergsman, 1972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派克
Pyke, 1992
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与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2056f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4.png)
2、成长期:随着更多企业的加入,产业集群开始逐渐形成规模效应,企业 间合作加强,技术扩散和人力资源流动加快。这个阶段需要注重加强产业链的完 善和升级,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3、成熟期:当产业集群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时,将进入成熟期。这个 阶段需要注重品牌建设、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发展,加强企业间的战略 合作,提高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高校、科 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 竞争力。
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培育新的 经济增长点。
产业集群的演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 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创新。然而,如何理解产业 集群的演进规律和内部机制,以及如何预测未来趋势,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界的 焦点。基于生态观的研究为产业集群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产业集群演进的历程和现状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个体在地理上的 集聚现象。从全球范围看,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以资 源导向为主的产业集群,到后来的以技术导向为主的产业集群,再到以创新导向 为主的产业集群。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 点。
4、转型期: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产业集群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型升级。 这个阶段需要注重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加强与国际接轨, 提高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
案例分析
以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例,该地区的服装产业集群经历了上述四个阶 段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第六章农业产业集群 PPT
![第六章农业产业集群 PPT](https://img.taocdn.com/s3/m/56b210a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77.png)
市场就是世界上最大得鲜花拍卖市场,世界上有80%得花卉
产品来自于该市场得交易。该拍卖市场全年销售达35亿枝
与3、7亿盆鲜花,年出口总值达50亿荷兰盾(相当于人民币
215亿元)。同时,这个花卉拍卖市场还就是荷兰著名得旅游
景点之一年接待游客达22万人。
•
农业产业集群内涵与特征
• 问题:
• 农业产业集群得边界 • 农业产业集群得区位选择 • 农业产业集群机理:关联性还就是互补性? • 农业产业集群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还就是锁定 • 农业产业集群政策:政府得角色定位
案例: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
• 寿光蔬菜,因产于寿光市而得名,就是山东省得著名 特产之一。寿光蔬菜规模宏大,品种繁多,绿色无公 害,营养丰富,打造出寿光得“品牌蔬菜”。寿光菜 农不断引进各类新品种,新产品,新计算,在寿光及 周边推广(包括省外)。始终站在农业最前沿,引领 农业新潮流,并与各类涉农企业/科研部门进行全方 位合作,为我国蔬菜农业贡献巨大。目前,寿光蔬菜 已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得200多个大中城市 ,并院校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委内瑞拉等 国家,并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喜爱。
农业产业集群得形成与运行机制
• 一、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得诱因:
• 农业资源禀赋差异
农业产业集群得形成与运行机制
• 二、农业产业集群得内在机制: • 合作需求
农业产业集群得形成与运行机制
• 三、农业产业集群得市场决定力量: • 规模经济
农业产业集群得形成与运行机制
• 四、农业产业集群得制度因素: • 路径依赖
• 4、产业内部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 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规模优势与很高得市场占有率;
• 5、极强得市场渗透力;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模式的相关理论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模式的相关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2aa942b647d27284b735126.png)
2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2.1 产业集群的概念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不同地区或学者对其定义不同。
对于特定产业中各种相互关联的企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聚现象,一般称之为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王缉慈,2001),亦或区域集群。
而在意大利称之为新产业区,中国浙江省称之为特色工业园区,广东省称之为专业镇。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M•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ter,1998),即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业化的制度与协会(Poter,2002)。
然而,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将产业集群的概念拓展至国家层面,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
结合不同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理解,本文给出如下定义: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专业化分工性质的同类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为了完成某类产品的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并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基于信息和知识联系的创新链机制。
2.2 产业集群理论的国外研究状况1776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 Smith,1776)就从分工的角度描述产业集群现象,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
近几十年来,经济地理学、竞争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集群表现出共同的兴趣和关注, 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行了阐述。
(1)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理论也称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胡佛等。
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Marshal,1890)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重要概念,并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
韦伯(Weber,1909)进一步将外部规模经济分为本土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产业集群的名词解释
![产业集群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0efa1c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5.png)
产业集群的名词解释产业集群( cluster of industry)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同时集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共性关联的大量相关企业、支持机构和服务机构的空间集聚现象。
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范畴,而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综合体系,包括了地理环境、人口结构、技术基础等多方面因素。
产业集群内的关联性体现在多方面。
首先,它表现为关联产业之间的共性关联。
其次,它表现为产业群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联。
第三,它表现为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之间的关联。
第四,它表现为产业集群内各类机构之间的关联。
这种共性关联并非偶然,它是由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相互依存所决定的。
产业集群内关联企业和机构的产生、发展以及消亡,往往受到彼此利益的制约。
产业集群内关联性越强,这种制约关系就越明显,从而保证了集群的动态平衡。
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发展需要不断通过新资源的注入来推动其向纵深发展。
当资源枯竭时,也就意味着产业集群即将终结。
政府对产业集群要进行宏观管理,把握好几个原则:( 1)产业集群要有适度规模;( 2)产业集群要有明确的主导产业;( 3)产业集群要有充分的竞争力。
从全国来看,我国产业集群整体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高于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在沿海发达地区已初步形成若干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网络。
在我国产业集群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二是集群效应强。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加工制造业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辽中南工业基地和山东半岛,集群密度高,产业配套能力强,产业集群整体水平远高于我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
根据发展阶段理论和结构演变理论,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 1)扩散期: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 2)形成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
( 3)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
( 4)整合期: 21世纪初至2010年前后。
( 5)优化期: 2010年至今。
产业集群名词解释
![产业集群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208f24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7.png)
产业集群名词解释一、产业集群的含义所谓“产业集群”就是指同一产业在特定区域内向高度和深度发展的过程。
这种发展不仅是产业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即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以及企业间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从而产生出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为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竞争优势。
一般认为,产业集群的内涵包括四个层面:一是集群主体;二是集群客体;三是集群功能;四是集群发展。
其中,集群主体是由核心产业和相关支撑产业构成的产业组织,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微观载体。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一)区位因素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是产业聚集的基础条件,是集群形成的前提条件。
1、地理位置因素一是指产业聚集与区位选择的一致性。
2、地理位置因素二是指影响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它主要指自然资源、气候和水文状况等,其中自然资源因素尤为重要。
3、地理位置因素三是指影响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该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区域性市场需求状况以及人口分布状况等。
4、地理位置因素四是指影响区位选择的行政因素。
农业和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家电、纺织服装、玩具、鞋业、塑料制品、金属制品、仪器仪表、医药化工等,它们对环境要求较低,对基础设施的依赖也不大,更多依赖于其他产业的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这些限制因素逐渐消失,农业和制造业成为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的区位因素。
(二)要素供给因素区域要素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区位选择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等因素,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因素是相对丰裕和容易获得的,而对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则必须以其他地区为供给基地。
(三)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环境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和物流服务体系,良好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高效率的管理服务体系,以及专业化的中介机构。
这些都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所必需的。
农业在分工体系中居于次要地位,它只是满足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需要而存在,而且还不是很稳固。
产业发展行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方案
![产业发展行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d06b7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49.png)
产业发展行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方案第一章:绪论 (2)1.1 项目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2.1 研究目的 (3)1.2.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3)1.3.1 研究方法 (3)1.3.2 研究框架 (3)第二章: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2.1 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4)2.2 产业链现状分析 (4)2.3 产业竞争力分析 (5)第三章: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5)3.1 国际环境分析 (5)3.1.1 全球产业发展趋势 (5)3.1.2 我国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地位 (5)3.2 国内环境分析 (6)3.2.1 产业发展现状 (6)3.2.2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6)3.3 政策法规分析 (6)3.3.1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6)3.3.2 地方层面政策法规 (6)第四章: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 (7)4.1 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7)4.2 产业发展目标 (7)4.3 产业发展阶段划分 (7)第五章:产业集群布局规划 (8)5.1 产业集群空间布局 (8)5.2 产业集群产业链布局 (8)5.3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布局 (8)第六章:产业链优化与升级 (9)6.1 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 (9)6.1.1 确定关键环节 (9)6.1.2 优化资源配置 (9)6.1.3 培育核心竞争力 (9)6.2 产业链技术创新与研发 (9)6.2.1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9)6.2.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9)6.2.3 推广新技术应用 (10)6.3 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发展 (10)6.3.1 优化产业链结构 (10)6.3.2 建立产业联盟 (10)6.3.3 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10)第七章:产业政策与措施 (10)7.1 产业政策体系构建 (10)7.1.1 政策目标设定 (10)7.1.2 政策框架设计 (10)7.2 产业政策实施与监管 (10)7.2.1 政策实施步骤 (10)7.2.2 政策监管措施 (11)7.3 产业扶持政策与措施 (11)7.3.1 财政支持政策 (11)7.3.2 技术创新政策 (11)7.3.3 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 (11)7.3.4 市场开拓政策 (12)第八章:产业服务平台建设 (12)8.1 产业服务平台定位与目标 (12)8.1.1 定位 (12)8.1.2 目标 (12)8.2 产业服务平台功能规划 (12)8.2.1 公共服务功能 (12)8.2.2 技术创新功能 (13)8.2.3 市场拓展功能 (13)8.3 产业服务平台运营与管理 (13)8.3.1 运营模式 (13)8.3.2 管理体系 (13)第九章: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13)9.1 人才需求预测与规划 (13)9.2 人才培养与引进 (14)9.2.1 人才培养 (14)9.2.2 人才引进 (14)9.3 人才激励机制与政策 (14)9.3.1 人才激励机制 (14)9.3.2 人才政策 (14)第十章: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与监测 (14)10.1 规划实施步骤与时间表 (14)10.2 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 (15)10.3 规划调整与完善 (15)第一章:绪论1.1 项目背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发展和行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90103471eb91a37f1115c6b.png)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
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
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
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1.1.产业集群的概念1、波特给出的定义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
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
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
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
产业集群_PPT
![产业集群_PPT](https://img.taocdn.com/s3/m/d244e47d647d27284a735127.png)
1
产业集群的定义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产业集群的特征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对区域发展的指导意义 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简评 实例分析
2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 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区域的竞争 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 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 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7
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社会资本雄厚的产业集群也不得 不向知识低头。意大利的艾米利亚一罗马格纳地区 以弹性专精见长的产业集群,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面对大企业也广泛采用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的挑战, 不得不在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方面大量创新。 英国斯多克地区的瓷器集群面对国外大量标准化、 廉价的进口瓷器的冲击,不得不把其白坯生产转移 到印度尼西亚等国,从而把精力集中在知识含量较 高的后期生产上。
17
首次创新会比随后类似的创新要艰难得 多,一旦突破入门障碍,对后来者的启 迪,包括观念、认识、信心及行为都有 极大激励;创新是一个学习过程,首次 创新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都会给后 来者提供少走弯路,快速实现创新成功 幷较快获得超过社会平均赢利能力的机 会的借鉴。上述两点即是客观诱导后来 者蜂拥而至,即形成技术创新的群集现 象的原因
虽然辅助性机构有助于集群内的企业公平高效地开展合作 与竞争,并进一步促进企业进行创新,但它并不能对产业集群 的形成构成关键影响。大学及一些国有研究机构的目标同企业 是有根本差别的,它们很少涉足到高度依赖于市场需求的、从 上二游战到前下在游大的学完及整金的融技机术构创方新面过都程比,硅这谷也有就着是 绝为对什优么势却12还8公是路不在9 能同硅谷竞争的原因。
第六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第六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bf9c1d1195f312b3169a5e9.png)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
•产业结构形成理论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 •产业结构效应理论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分析理论 •产业结构政策理论 •产业结构研究方法论等
Chapter6 - 22/55
Chapter6 - 18/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邓宁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20世纪英国工业的变化与 发展》及其他关于工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著作。 拉尼斯与费景汉(又称约翰· 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 费) 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二元结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部门存在隐性失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0, 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三阶段,农业中产生剩余,可满 足非农部门消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工业转移;工业开始 为农业提供装备,二部门共同发展。
霍夫曼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 性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 —以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为重点》和《马来西亚半 岛的工业增长、就业与外国投资》等。
Chapter6 - 19/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丁伯根(NP19**)的关于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包含有丰富 的产业结构理论。 他把政策分为三种:数量政策、性质政策 和改革,其中性质政策就是要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 些元素。 希金斯描绘了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认为先 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完全不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 是可替代型的,因资本不足而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而先进 部门采取资本密集型技术,具有固定投入系数的生产函数。主 要论著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稳定与发展》、《经济发展: 原则、问题与政策》。 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有:筱 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 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90bcc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6.png)
l ③工业的工资水平比农业大约高30%左右。 l ④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利用利润进行投资.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
l 3、刘易斯定义的经济发展过程 l 第一阶劳动力,因此,无论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 总能在不变的 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的供给。 l 第二阶段: 由于劳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 而 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 因此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开始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本家和 工人之间分配。
l 他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第一阶段。
l ②地域上的临近
l 地域上的临近便于实现产业转移和传递,易于实现产业结构 构之间的国际性转移和引起连锁型变化及转移。
l ③区域内各国 (地区) 实施外向的发展战略
l 开放经济体制,不仅便于地区内实现产业循环,而且使本,地 地区的产业循环机制呈开放状态。
(二)雁型模式的局限性
l 1、东亚发展中各经济体在资本、技术市场上对于日本与 美国的过度依赖。
人消费,又可做生产要素投入生产。②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 即劳动力与资本。③资本与产量比率固定不变。④不存在技 技术进步或只有中性技术进步。 l (3)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G=s/V l 式中: G表示收入(或产量)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即本期收 入(或产量)增量与上期收入(或产量) 之比(Δy/y);s表示 平均储蓄倾向,即总储蓄与总收入之比(s/y);V表示加速系数, 即投资与产量之比( I/Δy)。
l (5)贡献: ①为经济增长理论向动态化、长期化、定量化、 实 用化方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②该模型因为高度抽象、 简化、便于测算, 已成为经济学家及一些国家用以研究测量 经济增长、制定经济计划的便捷手段。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https://img.taocdn.com/s3/m/9422fc2b2af90242a895e537.png)
(industrial cluster) )
产业集群的概念作用 产业集群的概念作用 产业集群的概念简介
A
Contents
产业集群发展类型举例 产业集群发展类型举例 产业集群发展类型举例 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B
C
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Add Your Text 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Add 产业集群概念对比 Text 产业集群概念对比 Your 产业集群概念对比 产业集群概念对比
以创新型企业和人 1.拥有大批致力于创新 才为主体,以知识 的企业和人才。 或技术密集型产业 2.集群内的主要产业 和品牌产品为主要 是知识或技术含量较 内容,以创新组织 高的产业拥有。 网络和商业模式等 3.具有创新组织网络 为依托,以有利于 体系和商业模式 。 创新的制度和文化 4.具有有利于企业创新 为环境的产业集群。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
2.
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
企业间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而不是契约。集群的发展正好符合了这方面的要求, 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便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 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 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其合 作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
影响
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1.
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 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 产业集群内,企业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集群使得许多 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参与到了集群里面,不但生存了下来, 而且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ac7ff6d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c.png)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增长和促进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产业集群不仅促进了相应产业的发展,还能在聚集经济规模和资源的同时,提高产业效率和竞争力。
然而,每个产业集群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路径,只有深入分析其特征和规律,才能找到适合这个特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概念解析华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洛阳市的制瓷产业集群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企业集中的区域,以特定产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诸多企业在物流、资金、转移、人才方面资源共享和优化利用,集体提高了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根据学者的定义,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产业集中。
众多同质性或互补性企业在特定的区域内高度集中,形成特定的产业群体。
2. 近在咫尺。
这些企业聚集在一起,企业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方便人员、物资流动。
3. 产业导向。
这些企业围绕某一特定领域或专业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运作机制和关系。
4. 产业联盟。
这些企业之间形成了产业联盟或协会,加强了交流和协作,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对于一个产业集群来说,其发展路径和模式取决于产业集群的起源,其背景、历史和现状。
一般而言,产业集群的发展包括三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战略和发展方式。
(一)萌芽期在产业集群的萌芽期,主要是一些原始的、单一的企业集中于某一地区,建立了初始的产业基础。
这些企业的特色在于小、散、乱,资金较为紧缺,无法完成想要的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大。
但是,这个阶段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需要政府加码扶持,形成一定规模,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萌芽期的发展模式:1.政府引导。
政府给予相应扶持,包括资金、税收、补贴等,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
2.招商引资。
政府引进一些大户企业,通过压缩其生产成本,给本地企业创造合作机会。
产业集群理论与安徽物流产业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与安徽物流产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b83f425e2bd960590c6777d.png)
产业集群理论与安徽物流产业的发展一、产业集群的有关理论产业集群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布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产业集群理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的。
迈克尔·波特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
王缉慈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论证了产业集群的创新(2001)。
赵坚(2006)认为产业集群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
王海燕(2008)提出了行业具有聚集能力的两个条件:生产力流程的可分性和行业的最终产品必须具备可运输性。
现代物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中新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如何运用产业集群所产生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速度经济来促进安徽物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安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安徽物流业发展现状1、物流业的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2011年安徽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89.82亿元,同比增长10.5%,占gdp的3.9%,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的12.08%,物流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物流设施逐步完善,尤其是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初步形成了公、铁、水、航空运输并存的综合运输体系。
2011年底,全省公路里程14.9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09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铁路通车里程2878公里,拥有长江、淮河两大黄金水道和四个一类口岸,通航里程达5605公里,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的开工建设将极大地提升安徽的航空地位。
2、产业集群同安徽省物流业的协作模式不断优化,一体化发展渐成趋势随着产业集群的扩大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物流业逐渐发展为安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关键领域,能够为第三方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为全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_产业集群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_产业集群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8723632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55.png)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_产业集群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产业集群”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集群通常包括下游产业的公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
产业集群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共享,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小企业集群”,如意大利中北部的中小企业集群;另一种是以大型公司集团为龙头,周边聚集起许多配套和相关企业,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城”。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集在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这种提升作用是其他因素所不具备的。
由于产业集群对产业推动作用的巨大,甚至有学者把产业集群称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发动机”。
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集群加剧了集群内企业竞争,竞争是产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动力。
集群内的竞争是一种新的竞争,是集群外和非集群的企业所没有的,这种竞争使得集群内的企业比集群外的企业更具有优势。
第二,产业集群同时加强了产业内的合作,是集群“竞一合”作用的另一方面,集群企业由于地域和生产上的相近,以及人文因素的接近,使得集群内的企业间更容易产生分工和协作,从而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三,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集群不但提供了创新的环境,而且也有利于技术的扩散和转移,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
第四,产业集群有利于资源的共享,降低整个集群的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形成集群品牌,提升集群的竞争力。
由于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较大,很多产业都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方式。
二、产业集群与中国汽车业竞争力的提升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的汽车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总量上虽然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我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却是“大而不强”,存在着许多问题。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https://img.taocdn.com/s3/m/eff73a2c4b73f242336c5f8b.png)
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产业集群形成的三个核心条件:产品或服务必须具有较长的价值链,全球化的市场,知识导向的区域以及两个辅助条件:完善 的辅助性机构、良好的社会资本。 (一)产品或服务必须具有较长的价值链 温州的纽扣在20世纪80年代就己具有很大规模,居湿州十大产业前茅。但进入如代先进入者的优势及温州人的特有的商业 文化似乎并不能给温州的纽扣业带来多少优势,在全国各地的生产商的激烈竞争下,温州的纽扣业逐渐萎缩。集群的优势在很 大程度上来自于内部的分工合作而形成的外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纽扣作为一种较为简单的小商品其整个生产流程不很复杂, 整个价值链上所需的参与者不是很多,因此,原有的产业规模带来的并不是分工合作而是异常激烈的竞争。微软总部所在地西 雅图没有形成软件业集群也是这个道理,操作系统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过程需要高度的纵向一体化,外在参与者是根难进入这 个产业的核心的。 较长的价值链为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也为新企业的进人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因为这给新的弱小的企业找到一个利益基础 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新企业的进人是一个集群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因为它是保持产业集群的旺盛生命力的关 键。有的学者甚至就把产业集群称之为新企业的栖息地。硅谷和128公路在信息产业上的竞争结果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硅 谷和公路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这两个地区都有美国最好的研究型大学。当地的企业家精神也都是很优秀的。今天这两个地 区还有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库,充足的风险资本供应及促进新 公司创立的良好的基础条件。但128公路以小型机为主导产 业发展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设法同以半导体为核心的 硅谷进行竞争。半导体是信息产业的核心部件,应用领域极 广,同时摩尔定律表明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变化很快,它能持 续不断地产生新的机会促进新的公司的产生。而小型机行业 仅是整个计算机产业的一部分。从长远的角度看,小型机仅 是把计算机提供给每个人的路程中的一部分。因此从20世纪 60年代开始硅谷就一直增长比较快,而128公路却在很长时 间内却发展比较缓慢。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c8dc3b91a37f111f1855be7.png)
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
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聚集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主要有四种:1.外部规模理论。
马歇尔是最早较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
他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同时还研究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
他提出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一般比较容易被人们所认识,厂商也会尽可能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企业外部的规模经济同样十分重要,当产业持续增长,尤其是集中在特定的地区时,会出现熟练劳工的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改进铁路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
2.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首先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
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决定了企业是否靠近。
他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了更多同类企业的出现,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应。
3.新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90年代后,波特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
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
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胡佛:把集聚经济视为生产区位的一个变量,认为产业集 群是某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体的规模所产生的经济,将 产业的规模经济分为三个层次: – 单个区位单位(工厂、商店)的规模决定的经济 – 单个公司(企业联合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 – 该产业某个区位的集聚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
• 巴顿:探讨了产业集群与创新的关系 – 地理上的集中,能给予企业很大的刺激去进行改革和 创新,因为地理上的集中必然带来竞争,而竞争促进 了创新。 – 集聚有利于企业、供货商和客户间的沟通与交流,并 在信息的传播中了解市场动态,导致创新的产生。
4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Bergsman, 1972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派克
Pyke, 1992
斯切密特兹
Schmitz, 1995
波特
Porter, 2000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13
(四)新竞争理论
迈克尔·波特在 “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 一文中, 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出产业集群理论,认为有三个原 因可以解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 – 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 – 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 集群能够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产生与 发展。
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通常在一 个产业内,并且植根于地方社区
在地理和部门上集中,存在着广泛的劳动分工, 并拥有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群组
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
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5
产业集群是与某一产业链相联系的大批企业和 相关机构在特定地域内集中形成的集聚体。
在某种意义上,产业集群既属于社会系统,又 是一个动态经济系统,企业与相关机构是集群系 统的经济元,经济实体之间依靠松散或紧密关系 联结在一起,发挥强大的系统功能。
15
蜂窝型。蜂窝型产业集群是由专业化于生产链体系不同生产 环节的小企业组合而成的“企业网络”。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产业链或产 品生产链专业化分工网络上的小企业如同“蜂窝”中的每一 个单元, 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密切合作、协作衔接、信任、利 益共享来完成对某一产品的生产。蜂窝型产业集群存在与形 成的基础一方面是由产品的生产链可分特性和生产技术的可 拆分、可简化特性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与特定社会关系网络 中关系型信任机制所嵌入的社会资本作用力有极大关系。劳 动密集型的传统轻加工型制造产业多为此类集群。
8
(一)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 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 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 —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 —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 前两者称为金钱性外部性,即规模效应形成的外部经济,后
12
(三)交易费用理论
➢ 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 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企业环境的不确 定性及交易费用得到降低。
➢ 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市 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 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企业在某 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企业间的合 作与信任感加强。
6
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
➢在地缘上接近,特色产业具有当地社区、文化、历史 的烙印 ➢企业间、企业与各种机构、政府之间具有共生效益 ➢产业要素共享 ➢产业链互补 ➢产业内知识创新速度快 ➢具有良好的公用基础设施环境
7
二、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集聚经济理论 (三)交易费用理论 (四)新竞争理论
第六章 产业集群
1
内容概要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及动力机制
2
第一节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一、产业集群的涵义 二、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 三、产业集群的基本形态 四、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
3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我国目前劳动密集型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 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如温州市的打火机占世界总产量 的70%,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国内市场的80%、占全球市场的30%, 诸暨山下湖镇的淡水珍珠占全国总产量近九成等。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 东莞、江苏的苏州、浙江的绍兴等产业集群集中的区域,每年经 济都以2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浙江诸暨有年产80亿双袜子的 大唐袜业集群,全世界袜子10双有3双出自大唐,全中国袜子10 双有6双半产自这里。2004年,大唐袜子交易额130亿元,占诸暨 市经济总量的25%,成为财政的钱袋子和经济增长点。
者是技术性外部经济。
9
克鲁格曼——通过其新贸易理论,发展了马歇尔的集聚经济 观点,理论基础仍然是收益递增。
他的工业集聚模型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区位,有两种生产活 动(农业和制造业),在规模经济、低运输费用和高制造业投 入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 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
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 虑多种影响因素,证明了低的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 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
10
(二)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集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 初级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 – 高级阶段:各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 即产业集群化
促进产业集聚的四个因素 – 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进程专业化 – 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 – 市场因素,企业要求进行批量购买和销售 – 共享煤气、自来水管道、道路等基础设施
14
三、产业集群的基本形态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通常被概括为嵌入型与 原发型两种类型,但这种以是否受到外来因素影响的划分 标准不足以全面反映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内在 组织结构的差异, 也就难以有效分析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现 阶段所处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困境的内在成因和产业结构 升级及价值链提升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