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节日 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岁时节日习俗

岁时节日习俗

岁时节日习俗篇一: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教学目的】掌握岁时节日民俗形成的原因,掌握我国岁时民俗节日的分类及特征;了解汉族及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岁时节日及其民俗。

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二、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三、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岁时节日民俗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

这两个部分是有紧密联系的。

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

而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

在不同的岁时节日中,同样传承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事象。

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

一般有周期性,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岁时节日民俗在精神民俗内容中是最丰富的一种民俗。

它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

人们对天文知识的认识,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

有了历法,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逐步形成不同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为感谢上天的恩赐,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一般在农闲时候)举行祭祀仪式,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这样,节日就产生了。

不过,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就是相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其内容也不尽相同。

因此,节日及其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阅读训练及答案

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实用功能或丢失,或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却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

端午节就是例子。

为避萌动的邪气,人们在端午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葛艾、戴香包等。

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审美的双重作用。

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作品中对生与死、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

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夭象的崇拜。

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

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

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里值得珍存的部分。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其结果是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

民俗学复习题

民俗学复习题

民俗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民俗即民间风俗(folklore),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

物质生产民俗:指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项16.文化: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2.社会组织民俗: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形成有稳定互动关系的共同体3.岁时节日民俗: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4.人生仪礼: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

5.民间信仰民俗: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6.图腾:指是北美印第安人的方言,中“他的亲族”的意思,即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7.迷信是对在某种条件、征兆、原因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结果或后果的传统表示法8.民间语言民俗: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话.9.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10.成年礼:指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11.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12.风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13.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和生活方式等特征的特定共同体。

一般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形成14.“残余论”观点:即很多民俗事项都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

通过对其研究来重构人类文化的历史。

15、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承传的物质文化事象。

2024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33)

2024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33)

2024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共计40题,每题1分)1.京剧与中医.武术.国画并称中国的“四大国粹”,半个世纪前,那些名角.“头牌”演出时,往往,一票难求。

而在当今,年轻一代往往对本土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履,对带洋字的文化则。

填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万人空巷趋之若鹜B.洛阳纸贵炙手可热C.门庭若市众星拱月D.万头攒动敬而远之2.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

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做好打--------的准备。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总开关--障碍--车轮战B.压舱石--逆流--持久战C.定盘星--停滞--攻坚战D.助推器--波折--拉锯战3.硼酸盐生物玻璃是以硼元素为玻璃网络基体,能够实现特定生理功能的玻璃,具有良好的可掺杂性和可降解性,在皮肤组织修复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该玻璃发挥生理功能的机制是组分中的硼.钙等元素,经过新陈代谢会被释放到体液中,刺激血管生成进而促进伤口愈合。

然而,硼酸盐生物玻璃会释放大量碱性离子,改变玻璃材料周围组织的酸碱环境,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另外,微米级硼酸盐生物玻璃在伤口处与组织接触的有效比表面积较小,且玻璃表面离子不利于胶原蛋白的沉积,从而使愈合后的伤口容易形成疤痕。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A.新型微米级硼酸盐生物性玻璃可有效加速伤口愈合B.微米级硼酸盐生物玻璃能够改变周围组织酸碱环境C.玻璃表面的碱性离子可促进伤口处胶原蛋白的沉积D.微米级硼酸盐生物玻璃修复损伤皮肤效果并不理想4.化工企业在环保治理和达标排放上的确存在着————的现象,少数企业偷排乱放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败坏了化工行业的————。

民俗学概论-资料

民俗学概论-资料

填空* 民俗的社会功能包括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利用自然空间和人造居住空间两个阶段。

中国古代的婚姻仪礼"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岁时节日的萌芽期,汉代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巫术按其目的划分,可分为黑巫术和白巫术。

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有火葬、和瓮葬两种落葬方式。

* "Folklore"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这个词是学者英国汤姆斯(William Thoms 1846年创用的。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的观念。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

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

*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以及器用等方面。

* 岁时节日,也称传统节日,具有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民间文学是指由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

民俗的扩布性,也称传播性,它是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

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的落葬方式包括:墓葬、塔葬和悬棺葬三种。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

* 服装的构成要素包括:质、形、饰、色、画。

* 农业民俗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师承关系的系谱性主要体现在师徒关系的亲缘化和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人生仪礼包括那几个阶段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1民俗包含哪四部分各部分内容物质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

社会民俗,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娱乐民俗。

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

语言民俗,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2民俗学的任务和内容任务: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内容: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资料学3民俗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4民俗学的社会功能有哪些教化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维系功能宣泄功能补偿功能5物质生产民俗有哪些特征地域性季节性功能性科学性6物质生产民俗分为哪几类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7农业民俗包含哪些内容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民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娱乐习俗8工匠民俗有什么特点师承关系的系谱性技术传承的封锁行生产活动的神秘性9饮食民俗分为哪几类日常饮食节日饮食祭祀饮食待客饮食特殊饮食10民间服饰包括那几类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品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11服饰的变化经历的那几个经历第一阶段遮身掩体,防寒禹署为主要目的。

中国民俗文化第三章 岁时节日民俗

中国民俗文化第三章   岁时节日民俗

1. 神话传说的嵌入
• 节俗的远源是古人的原始信仰崇拜,随 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发展,原始信 仰不断削弱。对节俗的“所以然”必须 重新给予解释,才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 继续存在和发展,如七夕节和中秋节。
说节 进 变 和 况 俗 日 就 明的 和 化 提 下 成 风 一 问形 推 可 倡 , 。 俗 般 题成 动 以 对 统 但 多 情 。与 作 起 节 治 在 由 况 发用直俗者特民而 展。 接的的殊间言 很元的发参的约, 能宵促展与情定节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 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 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 (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 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 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 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 清楚。
二十八宿
•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 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 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 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 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 北方称玄武(龟和蛇):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獐。
我国习俗上的生肖是 以地支来表示的,十 二地支对应着“十二 生肖”。凡是含有 “子(鼠)”的干支 年,就是“鼠年”, 这一年里出生的人就 属鼠;凡是含有“丑 (牛)”的干支年就 是“牛年”,这一年 里出生的人就属 “牛”,依次类推。
(二)祭仪:传统节日的源头
传统节日的缘起,大多与原始宗教仪式相关。在原始


宗教中,一些重要仪式一旦在时间上被固定下来并形 成相当规模,便很容易演化为岁时节日。在少数民族 地区,节日与仪式的关系表现得更加直露。白族的火 把节、壮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雪顿节 等,迄今都还保存着原始宗教仪式的某些古朴内容。 在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节日一词的本义就是祭祀, 甚至直接就写作“祭”。他们称某节,不是称作“某 某节”,而是“某某祭”。 祭祀仪式转化为节日的两个基本条件: (1)仪式的规模。 (2)固定的节期。

2024年辽宁公务员行测真题(A类)

2024年辽宁公务员行测真题(A类)

2024年辽宁公务员行测真题(A类)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3年,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亿人次,高峰日发送旅客突破()万人次,全年和高峰日旅客发送量均创历史新高。

A.201500B.36.82000C.36.81500D.202000【答案】:B2.2024年5月7日11时2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搭载发射的海王星01星、智星一号C星、宽幅光学卫星和高分视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A.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B.长征五号运载火箭C.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D.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答案】: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自主研制的我国最高量级车载液氢系统——"()"近日在北京发布。

这是我国首款百公斤级车载液氢系统,相比上一代产品,相同外廓尺寸下,有效容积扩大20%,成本降低30%以上。

A.赛道1500B.赛道1000C.赛道1200D.赛道2000【答案】:B4.2024年1月20日,从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获悉,经国际矿物学学会新矿物命名与分类专业委员会(IMA-CNMNC)评审投票,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曲凯课题组联合国际研究小组申请的新矿物()获得正式批准。

1/ 14B.硼镁石C.玲根石D.铌矿石【答案】:A5.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加快构建()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A.农林牧渔并举B.粮经饲统筹C.农文旅融合D.产加销贯通【答案】:B6.“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为中心。

A.黄海B.渤海C.南海D.东海【答案】:C7.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

处罚。

A.从轻或减轻B.从轻C.免除D.减轻【答案】:A8.在二十四节气中,白昼和黑夜一样长的是()。

A.大寒、小寒B.立春、清明C.春分、秋分D.立春、立秋2/ 149.我国古代“以农立国”,而农业生产和自然天象联系密切,所以古人非常注重“观象授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天仓•添仓•填仓 明清时期的正月,北方还有天仓节。因天与添、 填音同,且添、填为动词,可接名词为宾语, 所以天仓,也叫做“添仓”、“填仓”。
天仓是此节的原始意义,而民间以“填仓”一 词最为流行。该节多数地区为两次,二十日为 小天仓,二十五日为大天仓或名老天仓,一般 以大天仓为重,许多地方填仓节只过一次,一 般就是在二十五日;河南省填仓节是在十九日, 如果过两次节,则是日为小填仓;河南辉县、 林县特殊,大填仓分别是二十一日、二十四日。
实际上,到水边不仅仅是宴乐,隋朝杜台卿《玉烛宝 典》说,正月初一到月底,人们都做些菜肴聚饮,泛 舟游玩。士女都到水边洗裙子,倒点酒在水边,用来 解除灾厄。说明人们在水边还有祓禊的活动。值得注 意的是上述活动在隋代进一步集中在晦日进行。杜公 瞻注解《玉烛宝典》正月祓禊说,当今之世,人们 “唯晦日”到河边消灾解厄,妇女有的还去洗裙子。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徜徉在喜庆的日子里 古代社会生活图记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 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 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不同的时 节,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 环往复,周而复始。
节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 物。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不仅记载着我们祖 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各 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 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民众那种张弛有度、 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规律。
天穿节为正月二十三日说。清人俞正燮《癸巳 类稿》卷一一“天穿节”条记载:“宋葛鲁卿 胜仲《蓦山溪词•和朱刑掾〈天穿节〉》云: ‘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 随新年乐事。’明杨慎《词品》引之,云: ‘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 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 今其俗废久矣。”

五、节日的类型和文化内涵 (一)节日的含义 节日主要是指民间传统的

五、节日的类型和文化内涵 (一)节日的含义 节日主要是指民间传统的

五、节日的类型和文化内涵(一)节日的含义节日主要是指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

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节日的形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二)节日的类型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从节日的性质来看,我国的民俗节日可分为单一性质的节日和综合性质的节日。

单一性质的节日,其习俗活动的目的是单一的,规模小,内容较单纯。

但后世的发展和现实的存在形态又是综合性的。

综合性节日是指那些具有多种目的的节日。

这类节日规模较大,内容较复杂。

各民族的年节是典型的综合性节日。

年节是以各种历法的年的开端为周期的综合性节日,内容繁杂多样,在各民族中普遍受到重视。

从节日的地域分布及参加者来看, 我国的民俗节日可以分为全民性节日、区域性节日、单一民族性节日三种类型。

全民性节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除汉族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都欢度的共同的重要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皆为全民性节日。

单一民族性节日是指某一个民族独有的民间传统节日。

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歌圩节、景颇族的目脑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等。

区域性节日是指一个国家内的某些地区人们所过的节日, 如泼水节、花儿会、火把节等。

(三)节日的文化内涵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许多节期的选择,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与春种、夏伏、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收、夏伏、冬腊的岁时性生活节律。

新岁开春,万物复苏。

人们祭天敬祖、鞭春劝农、拜大年、赏花灯、闹社火、感应春气萌动,踏青郊游。

通过一个个春天的节日,频频播下希望的种子,祈盼着秋天的好收成。

入夏,农事渐忙,少有闲暇;青黄不接,更兼炎夏暑热,疾病易生。

故端午习俗主要以驱邪避瘟、除恶祛毒为主。

盛夏酷暑,更有“曝书”、“伏闭”等驱避之俗。

金秋时节,新谷登场、瓜果成熟。

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秋社报赛、荐新祭祖、拯孤照冥、团聚赏月、饮酒登高。

民俗学试题

民俗学试题

个词是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规范中行族的服装,他们常年在马上生活,为适于骑马,多穿紧身窄袖的短衣、此外,表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即个人的创造,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民俗在流传过程中变得复杂、·热纳的《通过仪礼》提出“通过仪礼”这个术语(也译为“生命仪礼”)。

就是都可以使人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些仪式过程都向人们展示三个阶段,即“脱离仪式”、“转变仪式”、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反映了我国民众那种张弛有度、应时而作寂。

七则为茶要浓淡适口;添炭煮茶要主要火候;随着季节的变化茶水的温度要一之相适应;茶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周到地照顾所有客人面包括客人的客人。

由此可见,茶道包含着艺术、哲学、道德因素。

60—100米,青石做桥墩,杉木铺桥面,上建瓦顶长廊,长廊两旁设栏杆、长凳,形如游廊,可供行人躲避风雨,观赏休息。

为侗族建筑艺术珍品。

成功将旅游开发与农产品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吸引客与推销农产品。

是用细扁铜掐成图案,焊在铜胎形上,再填上彩色油料经烧制、磨光、镀金而成。

具有浑厚持重_'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

可惜在十多年前被日本等国暗中学去。

身着盛装相互对唱,红蛋和绣球则是男女青年传播交流表达情感的信物。

"血缘关系,这是图腾崇拜的实质。

每个民族都起源于一个图腾,以该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

在世界上许多原始民族中,成年仪礼是一项必不成年礼的强制性和严格规范比其他人生仪礼表现得更为突出。

成年礼考验的手段和方法有:环境的突然改变、置身于人为的艰苦生活当中,行动受到严格限制、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与耐力培养、接受鞭打等肉体痛四面均有墙壁而无窗户,被称为封闭观念的符号;第二个特点是房子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

川大网教中国民俗学复习资料

川大网教中国民俗学复习资料

上的伸展。
17. 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 进入社会 的能力和资格而
举行的仪礼,强化青年人对自己 性别角色 的认识,使他们从 生
理成熟 进入到社会价值观上的成熟。
18. 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的落葬方式包括: 墓葬 、 塔
葬 和 悬棺葬 三种。
19. 祭祀食俗来源0. 服装的构成要素包括: 质 、 形 、 饰 、 色 和
《中国民俗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B) A 自然崇拜。 B 原始信仰 C 灵魂崇拜 D 迷信 2.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D) A 祀蚕神 B 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 C 祭祀紫姑神 D 汉武帝祀太乙神 3.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C) A 避瘟 B 吃粽子 C 纪念屈原 D 划龙舟 4.生命降生仪式称为(A) A 洗三 B 满月 C 周岁 D 抓周
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 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10.物质民俗:
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 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物质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 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 11.人生仪礼:
C.商标 D.幌子 E.敲击声 三、填空 1. “Folklore”既指 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这个词是 英国 学者 汤姆斯(William Thoms) 1846 年 创用的。 2.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 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 的观念。 3.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 四合院 最为广泛。 4. 岁时节日是 农业文明 的伴生物,其形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 要素:一是有相对 固定 的节期;二是节期中 祭奠祖先 。 5. 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 社会化 的程序规范和 阶段性 标 志。 6. 民俗学是一门以 民间风俗习惯 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7.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 饮食 、 服饰 、 居住 、 建筑 以 及 器用 等方面。 8. 岁时节日,也称传统节日,具有 普及性 、 群众性 甚至 全 民性 的特点。 9. 民俗的社会功能包括 教化功能 、 规范功能 、 维系 功能 、 调节功能 。 10.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 利用自然空间 和 人造居 住空间 两个阶段。 11. 中国古代的婚姻仪礼“六礼”指的是: 纳采 、 问名 、 纳吉 、 纳征 、 请期 、 亲迎 。

(2024年高考真题含解析)2024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年高考真题含解析)2024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试卷限时150分钟满分150分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

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

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

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

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

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

大约前3000年变化缓慢,之后的2000年变化加速。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期末考试试题(B卷)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期末考试试题(B卷)

《中国民俗》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尊亲敬祖 B. 迷信 C.原始信仰 D. 伦理观念2.在中国民众的心目中,端午节的永恒主题是()。

A.避瘟 B.纪念屈原 C. 吃粽子 D.划龙舟3.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A.祀蚕神 B.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C.祭祀紫姑神 D.汉武帝祀太乙神4.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抓周 B. 洗三 C.周岁 D. 满月5.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6.我国传统的物质生产民俗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

A.农业民俗 B.牧业民俗 C.渔业民俗 D. 狩猎民俗7.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8.民众服饰的发展趋势是()。

A.时尚 B.色彩富丽 C.面料昂贵 D. 简便大方9.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

A.碉楼石室 B.井干式建筑 C.四合院 D.干栏式建筑10.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民俗的集体性:2.职业行话:3.清明节:4.人生仪礼:5.庙会:三、问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民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主要有哪几方面?3.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这是为什么?举例说明。

4.中国民居建筑具有那些共同民俗特点?答案:一、选择题1.B 2.C 3.D 4.B 5.B 6.A 7.A 8.D 9.D 10.A二、名词解释1.民俗的集体性:主要体现在,民俗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几乎无法找到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民俗的集体性不排除个人因素,即个人的创造,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民俗在流传过程中变得复杂、丰满,正是集体再加工的结果。

第七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七章 岁时节日民俗
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十五日结束。
• 春节传统习俗
•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 守岁:在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
年的到来的习俗
• 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 旧迎新的一种方式。
•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 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 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 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三、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 2、西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1)蒙古族
• (1)年节。 • (2)那达慕大会。
–2)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
• (1)宰牲节。 • (2)开斋节。 • (3)圣纪节。 • (4)那吾鲁孜节。
三、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 3、西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1)藏族
第七章 岁时节日民俗
• 一 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 二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 三 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 四 中国港澳台地区岁时节日民俗 • 五 节日民俗与旅游
• 岁时节日民俗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 • 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 • 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
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 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
•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传统节日中的诸 多节俗,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 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人们通 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欲坠年,反过 来,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岁节礼俗又不断地强 化和巩固着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
•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节日丰富的缘起,与各种原始信仰有关。

“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

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

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对传统节日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

对传统节日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

对传统节日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作者:卢晨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8期最近几年,弘扬传统节日的呼声很高,但是和“圣诞节”这样的洋节相比,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处境仍然尴尬。

有很多人认为是假日安排和传统节日割裂造成的。

因此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的公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实行七年的五一黄金周休假将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浓厚民俗文化气息的除夕﹑清明﹑端午﹑中秋这四个传统节日将升格为法定全民休假日。

这次传统节日的回归,对中国民俗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传统节日的民俗内涵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传统节日更是民族文化的时间传承和表现形式,它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与伦理关系的集中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因此它也具有深刻的民俗内涵。

1.反映了浓厚的伦理和亲情观念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伦理和亲情的民族,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就为加强血缘亲族的联系,巩固家庭成员的亲属观念提供了机会。

传统节日的诸多礼俗,深刻的反映出这一点。

以清明节和中秋节为例,清明节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家族情怀。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孝思。

一到清明节,人们就忙着上坟祭扫,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及怀念。

并且民间也有一套自发形成的习俗压力,“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的俗谚,正是对不履行祭祖义务的人的告诫。

清明祭祖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里是十分重要的,哪怕是在现代社会里也是不能等闲视之的。

对于中秋节而言,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主要是由于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血亲联系,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因此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间的团圆,故中秋节又被视为“团圆节”。

2.体现了强烈的社会集体意识传统节日,最先起源于民众之中,经过约定俗成,演变为一种社会习惯而逐步传承下来。

因而传统节日是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活动,是社群活动的主要形式。

传统节日中的许多民间传统活动可以反映出来。

以春节和端午节为例,春节中的民间传统活动是十分丰富的,有舞龙、舞狮、划旱船以及各种庙会等等,这种社群活动是非常热闹的,是民众集体娱乐狂欢的日子。

我国的传统节日 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阅读附答案

我国的传统节日 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阅读附答案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阅读附答案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节期选择本身,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夏伏、秋报、冬腊。

开春鞭春劝农,端午驱邪避瘟,金秋荐新祭祖,腊月祭灶扫尘所有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

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一刀新穗、第一盘鲜果、第一把新韭、第一杯佳酿都用来祭奠先祖。

人们通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与追念;反过来,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岁节礼俗,又不断地强化着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

节日里,天伦之乐表现得格外充分:家人团圆,孩子们受到格外的宠爱--端午节给孩子们涂抹雄黄、戴上艾虎以避邪气,七夕、重阳在家打扮小女儿,节日期间孩子们可以随意嬉闹而不受苛责。

亲戚朋友邻里之间,互相馈赠节物时品,礼尚往来,情深意浓。

千百年来,传统节日已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

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从中真切地体验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亲和力。

深究各种节俗活动产生的根源,不难发现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祈望五谷丰登、岁岁平安、吉祥如意。

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如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巫术、禁忌等直接相关。

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避邪。

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前,禁忌、迷信、祓禊、禳解等观念及活动,在节俗中依然占主导地位,节日的歌舞狂欢,意在娱神;以时品上供,旨在贿神;制作、佩戴各种节物,则是为了驱鬼。

到后来,这些待遇慢慢地不再为神独占,而变成人神共享。

节日也就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

隋唐以后,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空前发展,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爆竹不再只是驱鬼的手段,而是欢庆娱乐的工具;元宵节的祭神灯火,发展成供人游乐观赏的花灯;中秋拜月,变成了赏月、玩月原先用于厌胜的节物时品如桃符、门神、辟邪剑等,因变成供人玩赏的手工艺品而获得了审美价值。

《中国民俗学》模拟试卷一 含答案

《中国民俗学》模拟试卷一 含答案

《中国民俗学》模拟试卷一(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10 分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B )A自然崇拜。

B 原始信仰 C 灵魂崇拜 D 迷信2、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 D )A祀蚕神 B 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C 祭祀紫姑神D 汉武帝祀太乙神3、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A避瘟 B 吃粽子 C 纪念屈原 D 划龙舟4、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 A )A洗三 B 满月 C 周岁 D 抓周5.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A行商 B 集市 C 坐商 D 马帮二、 多项选择(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16 分1.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 ABDE )A文化遗留说 B 精神文化说 C 民间文化说 D 传统文化说 E 民间文学说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BCDE )A类型性 B 地域性 C 季节性 D功能性 E 科学性3.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ABC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 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 生产活动的神秘性D 师徒关系的亲缘化E 工匠来源的地域性4.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的阶段:( CE )A半穴居 B 干栏式 C人造居住空间 D 四合院 E 天然空间三、 填空(18 分)1. “Folklore”既指 民间风俗现象 ,又指 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这个词是 学者 英国 汤姆斯(William Thoms 1846 年创用的。

2.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 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 的观念。

3.中国的民居建筑,以 四合院 最为广泛。

4.岁时节日是 农业文明 的伴生物。

5. 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 社会化 的程序规范和 阶段性 标志。

6.民俗学是一门以 民间风俗习惯 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7.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 建筑 以及 器用 等方面。

岁时与二十四节气的确立

岁时与二十四节气的确立

岁时与二十四节气的确立前面我们说了什么是节日,那么什么又是岁时节日?有专家指出,岁时节日主要是指受天候、物候、气候的周期性转换所影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具有某种特定风俗活动内容的那些时日。

岁时节日最大的特点就是循环往复,中华民族的岁时节日经由几千年的传承,已然形成较为固定的节日体系,这一节日体系就是以岁时节日为主导,以年为循环单位周而复始的不断重复出现。

当然,我们这些岁时节日都是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岁月流变,数十代人的传承积淀才得以形成稳固的。

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丰富多彩的节俗文化链,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还反映了我国民众那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

对于岁时特点,北京师范大学的萧放教授曾在他的《中国上古岁时观念论考》(《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中做过较好总结。

人是自然的产儿,人类从摇篮里就开始感受到自然时序的周期变化,季节的反复出现使人们很容易形成循环的时间观念,而季节性的农事活动更加强了这一观念。

人们用岁时节日的方式将难以捉摸的时间刻上人为的符记,四时的流转使不可逆的无限时间纳入了有限的循环之中。

这种时间观念在世界各个民族中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如巴厘岛人循环的时间体系等。

中国很早进入了农业社会,而且一直保持着农耕生产模式的主导地位,因此中国人传统的时间观念中有较强的循环意识,并且通过周期性出现的年度岁时体系不断强化这一时间意识。

传统中国的岁时观念十分突出,岁时节日成为民俗心理的凝聚点,也是传统延续的表现日,更重要的是它有实在的生活指导意义。

民众对时间的把握依据是时间点,他们没有明确时间恒定流动的概念,时间是非连续的节点。

时间如钟摆般来回摆动,时间是一系列的交替和停顿。

当然这种节点并不是无序的随意设置,它们自成序列,段落时间组成有机的时间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连续的时间之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阅读附答案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节期选择本身,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夏伏、秋报、冬腊。

开春鞭春劝农,端午驱邪避瘟,金秋荐新祭祖,腊月祭灶扫尘所有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

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一刀新穗、第一盘鲜果、第一把新韭、第一杯佳酿都用来祭奠先祖。

人们通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与追念;反过来,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岁节礼俗,又不断地强化着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

节日里,天伦之乐表现得格外充分:家人团圆,孩子们受到格外的宠爱--端午节给孩子们涂抹雄黄、戴上艾虎以避邪气,七夕、重阳在家打扮小女儿,节日期间孩子们可以随意嬉闹而不受苛责。

亲戚朋友邻里之间,互相馈赠节物时品,礼尚往来,情深意浓。

千百年来,传统节日已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

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从中真切地体验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亲和力。

深究各种节俗活动产生的根源,不难发现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祈望五谷丰登、岁岁平安、吉祥如意。

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如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巫术、禁忌等直接相关。

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避邪。

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前,禁忌、迷信、祓禊、禳解等观念及活动,在节俗中依然占主导地位,节日的歌舞狂欢,意在娱神;以时品上供,旨在贿神;制作、佩戴各种节物,则是为了驱鬼。

到后来,这些待遇慢慢地不再为神独占,而变成人神共享。

节日也就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

隋唐以后,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空前发展,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爆竹不再只是驱鬼的手段,而是欢庆娱乐的工具;元宵节的祭神灯火,发展成供人游乐观赏的花灯;中秋拜月,变成了赏月、玩月原先用于厌胜的节物时品如桃符、门神、辟邪剑等,因变成供人玩赏的手工艺品而获得了审美价值。

每逢重大节日,城乡还多有盛大的村社、庙会。

届时,商贩咸集,游人如织,祈福,求子,烧香,还愿,欢歌群舞,百戏杂陈,村杜、庙会成为农村最大的交易场所和娱乐盛会。

传统节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到近现代依然如此。

传统节日,是民众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留。

同时,它也是一种生活节奏,一种逐渐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节奏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没有张弛。

生活不可无节日,节日不可无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传统节日虽已基本失却了早先的信仰内核,但许多传统节俗却依然存活在民众生活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样。

1.下列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传统节日的节期体现着农业社会、生活的规律性,民间节日中的春祈、夏伏、秋报、冬腊等活动与生产中的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等活动相对应。

B.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

在节日里,人
们尽享天伦之乐,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互赠节礼,使节日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

C.魏晋南北朝以后,我国的传统节日逐渐摆脱了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但在村社、庙会上,祈福,求子,烧香,还愿等娱神祈福的节俗活动仍占主导地位。

D.如今,我国的传统节日已经失却了早先的信仰内核,但许多传统节俗活动仍存活在民众的生活中,在传承中发展变化,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样。

2.下列理解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的传统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和生活生产的节奏,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生活的张弛有度。

B.隋唐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节日风俗迅速向娱乐方向转变,原先用于厌胜的节物时品的审美价值渐渐取代了其原始功用。

C.诸多贵人伦、重亲情的礼俗活动,让中国人从传统节日中真切地体验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D.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直接相关,人们对人寿年丰、吉祥平安的祈望是传统节俗活动形成的永恒推动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节日祝祭活动可以强化人们的家族意识和血缘亲情,所以现在有不少专家倡议将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为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B.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有两大要素,一是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要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如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民俗活动有抹雄黄、插艾蒿、吃粽子等。

C.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民众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也是我国广大民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种节俗活动尽管功能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定的群众性。

D.传统节俗的功能先后经历了敬天祈年、驱灾避邪、娱神驱鬼、人神共享、人神共欢等阶段,渐渐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功能于一身。

参考答案:
1. B【解析】(A.原文为农业社会生产;C.但在村社、庙会上,乞福,求子,烧香,还愿等娱神祈福的节俗活动仍占主导地位于文无据;D.原文为基本失却。


2. B【解析】(原先用于厌胜的节物时品的审美价值渐渐取代了其原始功用理解有误。

从原文来看,厌胜的节物时品是在变成手工艺品后才具有了审美价值,有了审美价值也并不意味着取代了原有的价值。

)
3. D【解析】(先后经历了不合文意。

在很多传统节俗里,敬天祈年、驱灾避邪、娱神驱鬼、人神共享、人神共欢等功能是同时兼有的,只是从长期历史发展来看,某些功能渐渐弱化,某些功能得到突显。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