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在文中圈划、评注描写母亲言行的语句,思考:假如自己是史铁生,会在母亲的墓前献上什么颜色的菊花,进一步分析菊花在这里所象征的母亲形象。

2、读周国平评论史铁生的文章《关于残疾、关于信仰》,深入理解:史铁生作为一个双腿瘫痪、患有尿毒症的作家,除了怀念母亲在自己瘫痪时给予自己的无私、高尚的母爱,还在怀念他在疾病的困境中拯救自己灵魂、超越人生限制的精神历程。

3、介绍其它表现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名著,引导学生作课外延伸阅读,学习他们直面疾病困境、超越人生限制的勇气,锻造自己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通过“选菊花”、“品菊花”、“献菊花”的形式)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想】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写于他双腿瘫痪之后。在这个疾病的困境中,史铁生的母亲始终默默地关怀着他,这默默中有一份沉甸甸的母爱。不论史铁生怎样的痛苦、无助,甚至于对人生失去信心,他的背后始终有着母亲那一双焦灼而又热烈的眼睛,更何况,那时,母亲自己还患着重病。史铁生历经人生的困境,他深深懂得母亲临终前说的那半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那就是要“好好儿活”。

文章的主题很深刻。没有这种困境中的独特体验,学生很难体验史铁生那种“忍不住的呻吟和盼望活下去的目光撕裂亲人的心”的痛楚,也很难体验史铁生在疾病中“不是忍受,而是拯救”、“不是超脱、而是超越”的人生信仰。所以,我采取了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病痛中的史铁生,让他们为母亲“选菊花”、“品菊花”、“献菊花”。在这个饱含着思念之情的氛围中,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史铁生那种承受爱又依靠爱活下去的辛酸与勇气,那种桎梏于人生限制又要超越人生限制的苦楚与坚韧。

在本课的主要环节“选菊花”中,我采用了联想教学中的”辐射法”,为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真切体验,感受史铁生对母亲最深刻的怀念之情。首先选择一个思维的辐射点,即“菊花”。通过对古代菊花诗的诵读,我让学生体会菊花的象征作用。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然后是指引辐射的方向,即提示学生将菊花与母亲的形象联系起来,联系文中有关描写母亲言行的语句,思考:假如自己是史铁生,要在母亲的墓碑前献上一束菊花,什么颜色的菊花能象征母亲的形象,能象征母亲那份深沉的爱。最后是形成网状的辐射。在示范点评后,学生打开思路,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从而丰富人物形象,还原出一个平凡却不失“大爱”、深爱却不露于言表的母亲形象来。这时,学生会发现,“母亲”就生活在自己身边,或者说“母亲”跃然纸上,在学生的心中“活”了起来。

与其说“教”,不如说创设教的情境;与其说“学”,不如说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去体验。教师在这里,从威严的三尺讲台上走了下来,不露痕迹地组织着、指导着学生深入地走进史铁生的灵魂,一同经历着精神的洗礼。

【课前预习要求】

1、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2、了解史铁生的生平。

3、读周国平评论史铁生的文章《关于残疾、关于信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说说自己在病痛时,是否有过被父母照顾的感动的经历。

二、介绍作者生平。

三、初步感知课文。

㈠一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其它同学跟着默读。

㈡请同学思考以下问题,理清行文思路:

母亲最后陪儿子去北海看菊花了吗?史铁生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四、精读课文。

㈠选菊花,寄托自己对母亲最深刻的怀念之情。

1、补充古人有关“咏菊”的诗,明确菊花的象征作用。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假如你是史铁生,你要在母亲的墓碑前献上一束菊花,你觉得什么颜色

的菊花能象征母亲的形象?为什么?

要求: 在文中圈划有关描写母亲言行的语句,并分析语句的内涵。

课堂交流:

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该句子。

②学生从母亲的具体言行来分析她对儿子的爱,进而联系菊花色彩的象征义。

③其他同学补充、更正,发表新的看法。

3、教师或同学小结,菊花在这里所寄寓的内涵,它所象征的母亲形象。

㈡品菊花,细心感受史铁生由菊花而引发的深沉的人生感悟。

1、介绍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写自己“血透”的感受,了解他当时的病情。

2、文中最后一句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思考: 史铁生到底懂得了什么?

提示:可从多角度、多层次来理解“要好好儿活”的含义

3、读周国平评论史铁生的文章《关于残疾、关于信仰》,重点读倒数第二段,加深对史铁生

精神追求的印象。

㈢献菊花,倾吐史铁生对已逝的母亲的深沉的怀念之情。

1、配上低沉的音乐,学生以史铁生的口吻,写一段怀念母亲的话。100字左右。

提示:要结合史铁生的现状,表现史铁生在苦难人生中的执着追求。

2、学生读自己写的片段作文,交流感受。

五、引用史铁生的话,结束课文。

“我常说自己的职业是在生病,业余在写作。疾病是人的困境,爱是人们面对困境的依靠。”

“我宁可还是相信,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仰望使我们洗去污浊。”

六、课外延伸阅读。

推荐同学去读一些表现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名著,感受他们对人生深刻的感悟。

1、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苦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1998年终致尿毒症,终至透析。病情稳定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和散文集《记忆与印象》等出版。作品多次获奖。现为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古人咏菊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