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沈从文
( 2 )沈从文一方面把“边城”描绘成一 个人性美、人情美的理想化的世界,寄托个 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同时,又把其间一对少 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 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即对边 城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独特的思辨与批判。 《边城》的创作是作者由满目疮痍的现实 所感发,呼唤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 会的回归,并以此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 进行批判。
《长河》
长篇小说。作品在乡土 日常生活中大量展示乡土生活 中的淳朴民风,善良的人性。 如,当地盛产橘柚,过路人可 以随意摘橘子解渴,出钱买反 而有见外之嫌。人们往往都热 情、好客,豪爽,质朴。老水 手乐观、天真;滕长顺富甲乡 里,为人却义气公正。三女儿 夭夭纯真、善良、漂亮、活泼。
三、沈从文小说的独特性
一、生平及创作简介
沈从文(1902-
1988) 原名沈岳焕, 笔名休芸芸、甲辰、 懋琳、璇若、上官 碧等。 湖南凤凰县人。
(1)少年时代
(2)进京求学
(3)锋芒毕露 ( (4)辗转流徙
(5)离开文坛
二、沈从文创作的题材取向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都市”和“湘西”两大题材。
(三)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射,小说 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四)丰富多样、千变万化的结构体式。 小说结构追求自由、随物赋形,创造了三 种基本文体形态:写实故事、浪漫传奇和 讽刺小说。 (五)古朴简约、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其语言风格格调古朴、句式简峭,是在杂 糅古典文学的句式,提炼湘西方言基础上 形成的,既有浅近文言的简约凝练,又有 口语的生动活泼。
傩送一走对老船夫的打击很 大,因为自己的女儿就是为爱情 而死的,是他含辛茹苦养大了外 孙女,眼看就要得到美满的婚姻, 却发生这样的意外,老船夫在一 个暴雨之夜告别了人世,留下了 孤苦伶仃的翠翠。 这时许多人都热心地来照顾 翠翠。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 还有一个姓杨的老兵,当年曾经 追求过翠翠的母亲,但遭到拒绝, 现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亲人, 就来照看她。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 许‘明天’回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巴金早期革命小说的特点
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道路的代表作品有《灭亡》 《新生》《爱情三部曲》等,这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是: 1、无政府主义者的深刻印痕,如《灭亡》中的杜大心、《电》中 的敏都走上暗杀的恐怖主义道路。表现出个人“革命”行动绝对自 由,无纪律约束的特点。 2、人物性格理想化、类型化。如杜大心等都拼命工作,都患重病, 内心苦恼而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都是人格高尚。 3、艺术上主观倾诉、激情宣泄、激愤、绝望、哭诉的抒情风格。
《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地位
艺术成就: 一、受中外文学艺术的影响。《红 楼梦》式的家族小说。外国作家 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是克鲁泡特 金与廖抗夫。 二、“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 三、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 塑造方法。 四、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连 故事的结构特点。 地位: 一、是反映五四运动的长篇小说。 不直接描写五四却表达了五四 精神。是现代文学中描绘五四 时代的一个杰出的作品。 二、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庭 兴衰史并集中抨击封建专制制 度的小说。一座丰碑。 三、对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重 大的作用,是现代长篇小说创 作的一个蓝本。
巴金的创作风格
1、善于长篇小说创作,写了大量的三部曲。三部曲数量最多。 2、前后的风格不完全相同。30年代作品充满激情,是激情写作, 是青春写作:单纯、热烈,躁动、焦虑。主要以青年恋爱、婚姻、 革命为主要表现对象。40年代作品趋向写实,趋于冷静,甚至呈 现出冷竣的色彩。即使抒情,也是那种婉约式的情感 。 3、巴金最擅长的是写家庭,一是写封建大家庭,一是写小家庭。
思考:结合故事内容,谈谈《家》
和《寒夜》—— 在现实主义风格上 有何不同。
1、由“热”到“冷”,由热情的抒写到冷静 的写实。 2、作品的主题和题材发生变化。 3、刻画的重点由外部事件转向内心世界。 4、在心理刻画上,改变了《家》中直抒胸臆 的写法,而是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展示其 内心矛盾为主。
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1
《萧萧》 萧萧》
萧萧》是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 《萧萧》是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她嫁 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通, 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通,由于生 了个儿子,才没有被沉潭。最后, 了个儿子个大媳妇,那个妇女还要重复 她先前的生活。 她先前的生活。 其实,凡是回归自然的自然状态, 其实,凡是回归自然的自然状态,都是理想化 自然就是理想的象征。 的,自然就是理想的象征。
自然文化,就那种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的思想文化。 自然文化,就那种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的思想文化。 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立的。 “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立的。在自然文化的理念 凡是自然天成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 中,凡是自然天成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而凡 是人为的就是假的,恶的,丑的。就象卢梭说的那样, 是人为的就是假的,恶的,丑的。就象卢梭说的那样, 出于造物主的,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人类社会的那里, 出于造物主的,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人类社会的那里, 就变得丑陋不堪了。在自然文化中, 就变得丑陋不堪了。在自然文化中,那些远离文明的 粗糙的原始的生存状态,才蕴涵着理想的人性。 粗糙的原始的生存状态,才蕴涵着理想的人性。 这种自然文化理念具体到沈从文小说之中, 这种自然文化理念具体到沈从文小说之中,可以用两 句话加以概括: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 句话加以概括: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 都市、豪绅都是文明状态,而乡野、 都市、豪绅都是文明状态,而乡野、卑贱都是自然状 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 态。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 批判都市文明。 批判都市文明。
(概括)中学名著《边城》各章节主要内容
1
觉得他挺好。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很多年前在湖边说翠翠会被大鱼吃掉的 人。爷爷告诉翠翠那人也觉得她很好。
第十章: 翠翠和爷爷去顺顺家看船,顺顺家的老大在众人面前夸奖翠翠。离开后 爷爷告诉翠翠老二赞她长得美,翠翠羞得直说爷爷喝醉了。
第十一章: 顺顺家的老大和老二都喜欢上了翠翠,派人来说媒。翠翠知道后脸红到 了脖子根。爷爷看到这样的翠翠不禁有点感伤,想起了翠翠的妈妈。
第十九章: 人们都在说顺顺家老大竟然淹死在水里,这又触痛了爷爷。爷爷身体不 好,心里却惦记着要到城里去。后来爷爷得知二老坐船下了桃园,心里很 不高兴。
第十三章30年代小说沈从文
名家对《边城》的评价
“《边城》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李健吾) “《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 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司马长风) “《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 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 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 实。” (汪曾祺)
人物形象分析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
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
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有了你,我相信这一生还会 写的出许多更好的 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我不觉 得骄傲,因为等于全 是你的。没有你,也就没有 这些文章了。 —— 沈从文《湘行书简》
新婚不久,1934年1月, 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 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 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 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 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 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 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 能做。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 凰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 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 从文或者黄永玉对故乡的 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 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 或者黄永玉对故乡的描述, 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凤凰凤凰之子—沈从文之子凤凰之子
1922年沈从文
1956年沈从文 1980年沈从文
沈从文像长跑一样坚持对文学的激情, 以带有几分固执的“乡下人”姿态执迷地创 造了乡土景观,他力图以湘西本真和原初的 眼光去呈现湘西世界的自在性与自足性,实 现了他做一个“地方风景的记录人”的愿望。
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丌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 他悄悄地给张兆和写起情书来了,而且一发而丌 可收。他以乡下人的憨劲,继续着马拉松式的求 爱过程。1932年夏,沈从文听从巴金的建议,送 给张兆和一大包书籍。1933年9月9日,沈 从文不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 媒人是二姐张允和。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习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3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2简述《野草》的艺术特质。
第三章小说(一)1 简述“问题小说”的特点。
2 简述“自叙传”小说的特点。
第四章通俗小说(一)1 谴责小说的特点?2 什么是鸳蝴─礼拜六派文学?第五章郭沫若1《女神》的艺术特征?2以《屈原》为例,说明郭沫若历史剧作的特色。
第六章新诗(一)1 早期白话诗的意义?2 湖畔诗人的风格?3 前期新月派诗歌特点?4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第七章散文(一)1 早期各刊物“随感录”的主要作家?2 “言志派”散文特征?3 朱自清散文特色?4 现代评论派散文特色?第八章戏剧(一)1 什么是“文明新戏”?2 何谓“爱美剧”?3 “小剧场运动”的含意?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1 简述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产生过程。
2 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第十章茅盾1 论述茅盾的小说成就。
2 茅盾在理论批评方面有何贡献?3 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第十一章老舍1 为什么说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2 《骆驼祥子》在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方面是如何表现的?3 简要说明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第十二章巴金1 简述巴金前期小说的创作特色。
2 高觉新形象的复杂性在哪里?3 简述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第十三章沈从文1 沈从文小说乡村叙述的独特视角?2 请说明沈从文为何被称为“文体作家”。
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
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
这一章里,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看似波澜不惊,可底下却藏着好多情绪。
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边城的那个小渡口,看着故事里的人物来来去去,心里满是说不出的滋味。
我特别在意翠翠的感情。
在这一章里,她的那种羞涩、懵懂还有执着,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在风中轻轻摇曳,让人忍不住去怜惜。
她对傩送的感情,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表达,可就是这种含蓄,才更让我觉得真实和动人。
我就想啊,在我们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感情好像变得很直接、很仓促,像翠翠这样纯净又羞涩的感情,真的太少了。
你说是不是呢?
还有老船夫,他在这一章里的那种小心翼翼,对翠翠的那种疼爱,真的很让人感动。
他就像一只老母鸡,努力地张开翅膀,想要护着自己的小鸡。
他为了翠翠的幸福,不断地去试探、去努力,我看着都觉得心酸。
其实有时候,长辈的爱就是这样,默默的,却又很有力量。
不过呢,这一章也让我觉得有些迷茫。
故事里那种淡淡的忧伤,就像一层薄雾,笼罩着整个边城。
我不太确定故事最终会走向哪里,翠翠和傩送的感情到底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这种不确定,就像有个小爪子在我心上挠啊挠的,让我看完之后还一直在想。
也许这就是沈从文先生文字的魔力吧,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去琢磨、去感受。
边城读书笔记每章
边城读书笔记每章《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代表作,这部小说以湘西边境的偏远小镇为背景,描绘了人性的善良和纯真。
以下是我对《边城》每一章的读书笔记:第一章: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湘西边境的茶峒小镇。
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茶峒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的民风。
同时,通过描写主人公翠翠的梦境,暗示了翠翠对爱情的向往。
第二章: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翠翠的家人——她的父亲和母亲。
通过描写他们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湘西人民的纯真和善良。
同时,也通过对翠翠与父母的相处,表现了翠翠的孤独和渴望被爱的心情。
第三章: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翠翠的两个朋友——天保和傩送。
他们都是茶峒的青年,对翠翠有着深深的爱意。
然而,因为彼此之间的竞争和误会,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这一章展现了湘西人民的朴素情感和矛盾心理。
第四章:这一章主要描述了翠翠的心理变化。
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但同时也感到孤独和无助。
作者通过描写翠翠的内心矛盾,展现了青春期少女的复杂情感。
第五章:这一章主要描写了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纠葛。
傩送因为哥哥天保的死亡而心生愧疚,不敢向翠翠表白。
而翠翠则因为对傩送的感情而感到迷茫和不安。
这一章展现了爱情带来的困扰和痛苦。
第六章:这一章主要描写了翠翠与天保之间的友谊。
尽管天保已经死去,但他的家人仍然关心翠翠,希望她能够幸福。
这一章展现了湘西人民的淳朴和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第七章:这一章主要描写了茶峒小镇的节日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青年男女会跳舞、唱歌、交换礼物。
作者通过描写这些活动,展现了湘西人民的欢乐和纯真。
同时,也通过对翠翠的描写,表现了她的孤独和渴望被爱的心情。
第八章:这一章主要描写了翠翠与傩送之间的误会和矛盾。
由于一些误会,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矛盾心理,展现了爱情的复杂和难以捉摸。
第九章:这一章主要描写了茶峒小镇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
作者通过对茶峒的描绘,表现了湘西人民的淳朴和善良。
2024年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
2024年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之一,共有十三章。
这其中,《边城第十三章》是整个小说的最后一章,它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边境小镇生活的故事。
读完这一章,我不禁深深地被其所打动,产生了许多共鸣和感悟。
首先,这一章向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变迁与沧桑。
小说的最后一章描写了边城的经济繁荣和城市化进程。
与之前的章节相比,边城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城市的街道变得宽阔,建筑物更加现代化。
然而,这样的变迁和进步却伴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消失,一些老传统和习俗逐渐被遗忘,边城的人们也逐渐变得趋同化。
读者在这一章中可以感受到这样一个悲凉的转变,仿佛边城的灵魂逐渐消失,被现代化的浮躁所取代。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现代社会中快速城市化的进程,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和习俗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流失,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也越来越功利化和浮躁。
这种变迁和沧桑让我深感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物质上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弥补的损失。
其次,这一章还让我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边城的变迁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人们相互之间的照应和互助是非常普遍的,他们在困境中总是能够相互扶持和帮助。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对待彼此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和冷漠。
这种变化让我深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脆弱和脆弱。
仿佛我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渐渐忘却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心。
这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付出是多么的重要,也让我反思自己是否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问题。
最后,这一章让我思考了时间和命运的力量。
边城的变迁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们对过去的生活有着淡淡的怀念,却又无可奈何。
这让我深感时间和命运的力量是如此无法抗拒。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对许多不可控制的事情,例如失去亲人或者不如意的工作。
但是,我们不能逃避和抱怨,而是应该积极面对和调整自己的态度。
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
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描写一对位于山水之间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塑造以及对恩义、人情、爱情等主题的深入探讨,展现出了作者较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边城第十三章是小说中的重要章节之一,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以及人物关系的发展来推动整个故事的进展。
在读完这一章节之后,我深受触动,不禁有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整个第十三章主要围绕着主人公连叔的出现展开。
连叔是一个英俊潇洒、豪爽直率的人物,而且他还带有一些神秘色彩,仿佛与这个边陲小镇并不合适。
故事中的连叔来到边城,与小女孩菊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纠葛。
他用自己的经历和菊花谈论爱情,谈论人生,仿佛他已经经历了许多,见识了很多,这对于年少无知的菊花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启示。
在与连叔的接触中,菊花逐渐对他产生了好奇和敬佩之情。
她喜欢上了这个个性独立、聪明能干的人,倾听他的话,沉浸在他的故事中。
连叔的到来给小镇带来了新鲜感,给菊花带来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震撼。
同时,连叔的出现也让菊花感到担忧和迷茫,她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上了连叔,也不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如何发展。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不安在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通过菊花和连叔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我对爱情这个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连叔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菊花,爱情并不简单,它既是美丽的,又是残酷的。
他告诉菊花,爱情和痛苦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提醒她要珍惜自己的青春和纯洁。
通过连叔的话语,我认识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爱情并不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感情,它不是靠外貌、财富或者社会地位来衡量的。
爱情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感情,它需要双方的付出和经营。
连接上和菊花之间的互动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爱情的思考和体悟。
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我感受到了成长的不易和成长的必要性。
除了爱情主题之外,边城第十三章还涉及到了亲情、人情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菊花和连叔的关系也暗示出了对于传统家庭观念的挑战。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沈从文(2学时)一教学目的: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经历,掌握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边城》。
三教学难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及其文学理想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第一节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1学时)一、沈从文的生平简介沈从文[苗](1902.12.28-1988.5.10)原名沈岳焕,主要笔名还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
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
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
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
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
《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境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
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
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
途经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
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
问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
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
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十三章 沈从文
《丈夫》
丈夫由于生活所迫,让妻子去卖 身,但是在看到妻子被蹂躏以后,人 性尊严觉醒,把妻子从妓船上领回了 家。
《萧萧》
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她 嫁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 通,由于生了个儿子,才没有被沉潭。 最后,她给自己的小儿子也娶了一个 大媳妇,那个妇女还要重复她先前的” 的讨论。
1948年沈从文受到左翼文化界 猛烈批判。
对沈从文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是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1948年《抗 战文艺丛刊》第一期)一文。文章斥 责沈从文是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 作家”,“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 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还说沈从文 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小说里有 两个并存的世界:湘西人性世界与都市文 明世界。 在湘西小说中,他反复表现“优美、 自然”的人性理想,是基于重建民族文化 的思考。 他站在湘西自然人性的立场反观并批 判都市违反人性的、病态的、畸形的文明 现象。沈从文通过这一对立的文学世界体 现其思想个性。
2、沈从文创作的题材取向
沈从文的创作主题外化在小说题 材领域中。他的小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写城市与知识阶级,通过 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人性 的病态、扭曲、丑陋、分裂与自然人 性的丧失。
第二类写乡村与抹布阶级,通过 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 赞美自然美好的人性。 沈从文的这种题材取向与他自我 角色认知相关。
十三章
(1902-1988)
《 在 昆 明 的 时 候 》
意 义 的 人 却 很 少 。
认 识 , 可 是 真 懂 得 它
易 认 识 , 爱 字 虽 人 人
多 , 可 是 似 乎 很 不 容
美 字 笔 画 并 不
汪曾祺曾为沈从文所受的不公平待遇说过话:
第十三章 沈从文
边城》解读: 二、《边城》解读:
(一)、沈从文创作的转变。 )、沈从文创作的转变。 沈从文创作的转变
)、《边城》中的理想美。 (二)、《边城》中的理想美。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 不许他休息, 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 活离开。 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 的意义, 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 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 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 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 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 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 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 的女孩子。 的女孩子。
夜静得离奇。端午快来了, 夜静得离奇。端午快来了,家乡中一定是还有龙 船下河。翠翠,翠翠, 船下河。翠翠,翠翠,你是在一零四小房间中酣 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我, 睡,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我,在我死去以后还想 起我?翠翠,三三,我难道又疯狂了?我觉得吓 起我?翠翠,三三,我难道又疯狂了? 因为一切十分沉默,这不是平常情形。 怕,因为一切十分沉默,这不是平常情形。难道 我应当休息了?难道我…… 我应当休息了?难道我…… 我在搜寻丧失了的我。 我在搜寻丧失了的我。 很奇怪,为什么夜中那么静。我想喊一声, 很奇怪,为什么夜中那么静。我想喊一声,想哭 一哭,想不出我是谁, 一哭,想不出我是谁,原来那个我在什么地方去 了呢?就是我手中的笔, 了呢?就是我手中的笔,为什么一下子会光彩全 每个字都若冻结到纸上, 失,每个字都若冻结到纸上,完全失去相互间关 失去意义? 系,失去意义?
(三)、人性的悲剧。 )、人性的悲剧。 人性的悲剧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 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 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 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 去作什么呢? 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 白日里拉船时, 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 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 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
边城十一至十五章内容
边城十一至十五章内容摘要:一、边城第十一至十五章内容概述1.第十一章:端午节赛龙舟2.第十二章:顺顺家的悲欢离合3.第十三章:新碾坊的诞生4.第十四章:岳云的归来5.第十五章:翠翠与傩送的误会正文:《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第十一至十五章讲述了端午节赛龙舟、顺顺家的悲欢离合、新碾坊的诞生、岳云的归来以及翠翠与傩送的误会等一系列故事。
在第十一章中,端午节来临,边城举行盛大的赛龙舟活动。
人们热情洋溢地观看比赛,欢声笑语弥漫在整个边城。
赛龙舟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展示了边城人们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第十二章讲述了顺顺家的悲欢离合。
顺顺是边城的一位富商,他家道中落,但最终东山再起。
这一章节反映了家庭、亲情和爱情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十三章,新碾坊的诞生。
边城的人们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共同建设新碾坊。
新碾坊的诞生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还促进了边城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第十四章中,岳云回到边城。
岳云是一位军人,他曾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他的归来让人们感叹战争的残酷,同时也为他的英勇感到自豪。
这一章节表现了家国情怀和对英雄的赞美。
第十五章,翠翠与傩送的误会。
翠翠和傩送是边城的一对年轻恋人,他们因一场误会而产生矛盾。
这一章节揭示了爱情中的曲折和挫折,以及人们在面对感情问题时需要真诚和勇气。
总之,《边城》第十一至十五章通过端午节赛龙舟、顺顺家的悲欢离合、新碾坊的诞生、岳云的归来以及翠翠与傩送的误会等故事,展示了边城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边城全部章节概括
边城全部章节概括【篇一:边城全部章节概括】边城章节概括范文一:沈从文《边城》故事情节概括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
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
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
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
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三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
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
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
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现代文学(13章)+沈从文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3 No. 13
博达学院
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 人生,批判都市文明。都市、豪绅都是文明 状态,而乡野、卑贱都是自然状态。非都市 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是沈从文的创 作态度。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4 No. 14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9 No. 9
博达学院
三、沈从文构建的文学世界
沈从文创作宏富,结集作品约有80多部, 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钱理群等《中
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98年版)
最有影响也最有成就的主要是城乡两个作品
系列:“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24 No. 24
博达学院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 过溪越小山走去,则 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 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 宽约二 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 落底,却依然清澈 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 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 不能搭桥, 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 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 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 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 那 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 的,一面口中嚷着“慢 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 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 了。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 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 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 依然 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 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边城全部章节概括
边城全部章节概括【篇一:边城全部章节概括】边城章节概括范文一:沈从文《边城》故事情节概括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
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
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
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
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三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
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
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
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考研文学复习13第十三章沈从文
9、简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文体形态和文体结构。
10、简析《湘行散记》、《湘西》的思想特色。
11、简析《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
三பைடு நூலகம்论述题
1.分析“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
2.简述《边城》的抒情诗特色与牧歌风格。
5、沈从文的短篇是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主人公是作家达士与七位教授。
6、沈从文的小说里有两个并存的世界:和。
二、简答题
1.简析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2.分析《边城》中翠翠形象。
3.分析《边城》中老船夫形象。
4.简析《边城》艺术风格。
5、简答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6、简析《边城》中的翠翠形象。
7、简析《边城》中的老船夫形象。
二轮复习13:第十三章沈从文
。
第十三章:沈从文
一、填空题
1、沈从文的代表作是创作于30、40年代的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
2、沈从文把表现看成是美的极至,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贯穿于他二十多年文学创作的始终。
3、1934年10月出版的中篇小说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
4、沈从文的长篇小说以沅水上游水码头吕家坪为故事发生的地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 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 等6部中长篇小说。 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 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 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 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 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 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 “人性”(《习作选集代序》)。在沈从文那里, “美”、“爱”、“神”三者一体即最高的人性。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系列,乡村生命 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生命形式批 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人与自然“和谐 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 西所能代表的是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性,一 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 人生形式。 沈从文是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 他本人是湘西的魂魄所在。
(三)再现湘西文化的方式
一是对原始文化风俗作全景式展示。《凤子》。 二是通过原始婚恋再现自然的两性关系。《龙朱》。 三是以人事悲欢纠葛再现自然的人生形式。《三三》。 四是以“乡下人”性格再现自然人性美。 动机:“生命的明悟”。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 。 “神性”的赞美:神性就是人性的最高表现。“神性”就是 “爱”与“美”的结合。 讴歌了浪漫的野性的原始生命形态。《龙朱》《媚金· 豹 子· 与那羊》《月下小景》等。 对湘西儿女人生价值重估。《柏子》《萧萧》《丈夫》等。 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无知和对自我命运的无从把握。
(二)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为抨击都市世界 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一方面湘西世界的美好使沈从文发现了都市世界的 丑恶,不惜用漫画化手法进行抨击; 另一方面又是都市世界的丑恶使沈从文更加感到湘 西世界的美好,用理想化的笔调进行讴歌。 沈从文常常用传统的过去的目光看待现代都市文明, 拿自然状态下的湘西世界的“好处”“妙处”对比现代 都市的坏的方面。这就容易使他产生一种感伤和愤懑情 绪,难以对现代都市文明做出客公正的评价,也影响了 他对现代都市文明批判的深度和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湘西世界成就了沈从文,也局限了沈从文。
1934年是沈从文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年。这年 1月,他返回湘西看望病中的母亲后,写出了他的 小说代表作《边城》,并写出了他散文代表作《湘 行散记》(1936)和《湘西》(1939)中的许多 篇章,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游园集》、《如蕤集》, 以及他的第一部自传《从文自传》,还执编了天津 《大公报》的文艺副刊,成为了北方“京派”作家 群体的组织者。 在随后的两年里,沈从文对自己的创作作了初 步的总结,出版了一系列小说选集,如《从文小说 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沈从文选集》、 《沈从文小说集》、《新与旧》等。
四、 “湘西世界”与现代都市文明病 的对照 Nhomakorabea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题材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生动 地表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湘西(从更大范围上讲则是“楚 地”)的民风、民俗。 沈从文在“湘西世界”和都市题材中的人性描写,最突 出地表现在他对性爱内容的不同态度上。我们知道,沈从文 虽然生活在大都市里,而且还进入了都市的上流社会,是受 人尊重的知识分子,但他却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乡下人”, 不愿与都市的上层人士为伍,总是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 市里的人生。 因此,他总是用讥讽的口吻去调侃城市里的各色人等, 特别是上层社会的“高等人”两性关系的虚假性, 《八骏 图》写的是八位教授的丑态,而《绅士的太太》则主要写绅 士和淑女们的丑行。
1931年1月,应杨振声之邀赴山东,进入青岛 大学任教。1932年秋天,又应杨振声之邀到北京, 进入教育部的“中小学教材编选委员会”。在这期 间,沈从文每年都出版有多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 说《呆官日记》、《旧梦》、《一个女演员的生 活》,中篇小说《神巫之爱》、《一个天才的通 信》、《泥涂》,短篇小说集《男子须知》、《十 四夜间及其他》、《沈从文甲集》、《沈从文子 集》、《石子船》、《龙朱》、《虎雏》、《都市 一妇人》,长篇传记《记胡也频》,以及散文集 《旅店及其他》等。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 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 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 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 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 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 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 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 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 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 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 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 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二 、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的“生命形式”
沈从文特殊的身世、传奇般的经历以及由之给 他带来特殊的气质,那就是常以“乡下人”的眼光 (其实又不可能除去知识者的身份)来看待中国的 “常”与“变”。 出生于风景如画、富有传奇性的 湘西小城;多年的当兵生涯与奇异的经历;奇特的 求学经历。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 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而这一文学世界是用 “乡下人”(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关照的。
(2)少年时代
1917年(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 他的最后学历。同年8月,他高小毕业,按照当地 的风习就被母亲送去从军。因年纪小(不满十四 岁),先做为补充兵,而任上土司书,随湘西地方 部队流荡转徙于沅江流域和湘鄂川黔边地。先后当 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 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 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 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3)进京求学
1922年(20岁),因受“五四”新思潮影响, 离开部队,由湘西来北京,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 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想读书或做警察未成, 开始文学创作。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 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 发表。1925年起用休芸芸等笔名发表作品。这时期, 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 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 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 《民众文艺》周刊。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 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 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7)辗转流徙
1937年8月,随清华、北大、南开等大学南下,经天津、 烟台、济南、南京、武汉、长沙,又回到湘西,再经沅陵、 贵州到昆明,先后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副教授、联大北京大 学教授. 1946年,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继续任北大教授,并参 加编辑了《大公报》、《益世报》、《平明日报》等四种报 刊的文学副刊。在这期间,仍然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一个 妇人的日记》、《长河》,短篇小说集《主妇集》、《绅士 的太太》、《如蕤》(与《如蕤集》篇目有所不同)、《春 灯集》、《黑凤集》,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 《昆明冬景》,以及杂文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第十三章 沈从文
“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 —— 沈从 文
沈 从 文
沈从文故居
位于凤凰县城中营 街10号,建于清同 治五年(1866年) 是典型的四合院, 有天井,正房、厢房、 前室10余间,陈列 着沈从文先生的影 照及墨宝等。
沈 从 文 故 居
沈从文墓
(位于凤凰县听涛山麓,墓碑为云菇状的天然五彩石,上有沈 从文名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离此不远的树荫下,有沈从文的表侄儿、画家黄永玉夫妇所立 的碑,上有黄永玉手书: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 乡。)
三、沈从文小说的独特视角
(一)沈从文选择了属于他自己的哲学视角,用自然 人性理想映照出都市人生的荒谬与人性的扭曲。 1.在他的都市小说中,沈从文抨击了都市生活的 腐朽与混乱,都市人生命力的萎缩与衰竭,从反面 暴露了自然人性的变异和失落。 2.他有意忽略现代都市的政治斗争浪潮,也较少 涉及下层人民的困苦境况,而是集中笔墨描写都市 的绅士阶级和知识阶层的日常生活,由此展开对都 市文明的批判。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绅士的太太》、 《八骏图》。
(四)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大时代潮流冲击 圈外的特异世界,与现代潮流冲击下的世界相比有 三个特征: 其一,封闭性。即看不到时代潮流的冲击。 其二,原始性。湘西世界是人与自然契合的世界。 它的原始性集中表现为人类的文化的自然性。 首先在这里较完整地保留有人类文化中各类原 始风俗。其次,这里的自然人都具有原始的生命力。 再次,作者赞美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它与自然世界 的美境相互交融,显示了湘西世界的原始性。 其三,理想性。通过湘西世界封闭性和原始性社会 形态的描写,表现理想的生命形式和人生形式,才 是作者的真正目的。
沈从文墓
沈从文名言
黄永玉手书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 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 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沈 从 文 与 张 兆 和
一、生平及创作概述:1902-1988
(1)简历 生于1902年12月28日,卒于1988年,湖南省 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原名沈 岳焕。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其家庭又是行伍世家。 祖父沈洪富曾是曾部的湘军。为满清王朝立了战功, 曾任贵州提督。没有子息,过继了其父,母为苗族。 父亲为当地中医。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 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 成有着重要作用。
(6)锋芒毕露
1933年5月,丁玲被捕后失踪,引起文坛 瞩目。两个月后,当人们快要忘记丁玲时, 沈从文发表了《记丁玲女士》一文。同年9月, 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同年10月,沈从文发 表《文学者的态度》,引起著名的“京海之 争”。这一年他还出版有中篇小说《一个母 亲》,短篇小说集《阿黑小史》、《慷慨的 王子》和《月下小景》等,并在北京主编 《大公报》副刊《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