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https://img.taocdn.com/s3/m/225e664bf01dc281e53af0a7.png)
①恶:见他人的不善而憎zēng恶 ②辞让:谦让 ③端:萌芽,发端 ④四体:四肢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 没有羞耻憎恶心,不是人;没有谦让心,不是人; 没有是非心,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 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 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 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 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 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 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 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 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 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 失去。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 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 义也。” 【译文】孟子说:“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很 少,普通人把它丢弃了,君子把它保留了。 舜懂得万物的原理,明白做人的道理,依从 仁义行事,不是去推行仁义。”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பைடு நூலகம்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学习孟子的论证方法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 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 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 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指父母也 B、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https://img.taocdn.com/s3/m/0dbc73d7ce2f0066f53322c8.png)
孟子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总结全文
仁义礼智,人心也。 没有人可以给你一个既定的未来,
再伟大的哲人、圣贤所给予的,也 只能是他自身在积累学习的过程中, 在实践思考的历程后,独立判断而 得出的独立结论。学习孟子,我们 应该努力挖掘培育我们优秀品质和 理想追求!成人,成才,成圣„„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用一两句话,概 括你从每段文字中得到的认识或启发。(短文略)
【段意】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性, 也就是仁义。这一点本是人人都具有的,但之所以人间 会有圣贤、普通人、小人之分,就因为圣贤保有了人性, 而其他人则或多或少丢弃了它。 所谓“推行仁义”,是指带有功名心去行仁义,只 有自觉地依从仁义行事,也就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随 心所欲而不违反它,才算是真正保有了仁义的本性。
特殊句式
•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 判断句 •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 判断句 • (3)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状语后置句 • • (4)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定语后置句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质疑探讨
• 1、有一个人在只有300元的情况下,捐献 了200元给灾区,赢得大家的好评。后来他 挣了很多的钱,据说有上亿的家财。又一 次捐款,这次他捐献了500元,结果却引来 的是一片骂声?为什么捐的更多了,效果 却不一样呢? • 他具有恻隐之心,这点好,但是却没有去 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发展壮大。所以效果相 反!我们有了以上的好品质,应该怎么做 呢?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e7631b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e.png)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
原文是:“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意为“仁、义、礼、智,这不是
外界磨砺出来的,而是我自己本身就拥有的,我
从来就没有想过离开这些。
”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强调人的
本性具有善的因素,主张人应该发扬自己的善性,
并通过修炼和实践来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内在素质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天性善良”、“人性本善”等思想相通。
它强调人的道德品质是天生具备的,而不是通过外部教育、训练或其他手段获得的。
因此,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发扬自己内在的优良品质,并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炼来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社会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让人们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和谐、人类文明的发展。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0436009998fcc22bdd10d41.png)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译文1.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
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
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
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
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2.孟子说:“至于说到人的(天生的)情性,那是可以认为是善的,这就是我说的天性善良。
至于有人变得不善,不是天性的过错。
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
(可见)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是不去思考这些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
’有人(同别人比)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这是不能充分表现他的天性的缘故。
《诗经》上说:‘上天生养众民,有事物便有法则。
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
’孔子说:‘作这篇诗的,是懂得道的啊!有事物便有法则;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
’”3.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
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及翻译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244907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a.png)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及翻译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https://img.taocdn.com/s3/m/a72df14459eef8c75fbfb3a2.png)
精品课件
写作特点:
分析孟子在论述四端说时,采取的 论证方法是什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论点)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 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 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 以事父母。”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心,不是人;没有谦让 心,不是人;没有是非心,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 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 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残害君 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精品,课便件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 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正面: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而被烧死;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为了证明地圆说, 进行首次环球航海,最后死在充满艰辛 的征途上。
反面:“东郭先生和狼”; “农夫和蛇”
精品课件
小结:“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 四体”,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 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人失去仁义 礼智,也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当然, 一个人仅仅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还不 够,还要“扩而充之”,即在自身所固 有的仁义礼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充实, 孜孜不倦地追求。
精品课件
小结: 这是一种认识的快乐,探求真理的快乐。但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7)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7)](https://img.taocdn.com/s3/m/7c2ffd2accbff121dd368392.png)
4、“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 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 应如何理解? 5、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至 少要做到六个方面: ①要“扩而充之”; ②要“求之”; ③要“存”之; 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 ⑤要“熟之”;
作业
1.课后练习。 2.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 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 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 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我们 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 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做 短评。
你看看西郭子侨,这人的品行如何?
一天晚上,西郭子侨、公孙诡随、涉虚等 三人夜晚翻墙,西郭子侨首先翻墙却掉进粪坑 里,浑身粪便的子侨并没有声张,而是招呼公 孙诡随快点过来。公孙诡随毫无防范当然也掉 进了粪坑。公孙诡随刚要喊叫,西郭子侨赶快 捂住他的嘴,说:“不要喊。”一会儿,涉虚 翻墙,也掉进了粪坑。涉虚质问公孙诡随,西 郭子侨很得意:我不让他说的!
文本探究
1、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 我——自己 固——本来
2、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 之心” 应如何理解? “不忍人之心”即“不忍于人之心”,也就是同情 心。 3、“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 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 前一个“所以”是“之所以”,后面两个“所以” 是“因为”的意思。
李刚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期中数学考试快要结束时,王强用脚轻
轻地踢前桌好友李刚的椅子,向李刚要 答案,李刚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5e867fc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6.png)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意思是: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出处:《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原文(节选):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译文:
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是失去。
’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的人。
《诗经》上说:‘上天生育了众多的人民,有万物就会有准则。
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崇尚那修美的规律。
’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大概已经知晓事物的道路了,所以他说有万物必然有其准则;民众掌握常道和法度,所以才崇尚那优美的德行。
’”
1。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28499e647d27284a73515c.png)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教版高二语文《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完)
![人教版高二语文《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完)](https://img.taocdn.com/s3/m/3fd068ca0c22590102029ddf.png)
好,但是去没有去根据自己的能力去 发展壮大。所以效果相反!我们有了 以上的好品质,应该怎么做呢?
探究四: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 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几个方面???
①要“扩而充之”;
②要“求”之;
③要“存之”;
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
⑤要“熟之”;
⑥要不“自暴自弃”。
孟 子
仁 义 我礼 固智 有 之
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 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的内涵。 3、 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对比、举例和 比喻说理的方法。
东郭先生和狼:
汶川瞬间:
问:你愿意与之为伍吗?
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 《齐人一妻一妾》的齐人,在乞食了 祭祀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 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 假如现在他要求和你结为朋友,愿意 吗?
形容词使动 使……空闲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仁
义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礼
智
“四端
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探究二: 那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吗?
不是。 他们是统一的整体。第一则中有 这样一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 四体也。”就是说人有仁义礼智,就 好像人有四肢一样。如果一个人失去 了四肢,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 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便不是一个心 灵完整的人。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
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 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 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 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 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 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 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https://img.taocdn.com/s3/m/95d61a4f83c4bb4cf7ecd1f0.png)
三、【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 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①几希:少,一点点。 【译文】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 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舜明白 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 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一、【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 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 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 皆有怵1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2誉於 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 同情心、怜悯心,古代君王正因为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 同情心、怜悯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策。以不忍伤害 别人之心,行为于不忍伤害别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象在 手掌上玩东西一样了。所以说到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之 心这个问题,比如突然见到一个小孩将要掉下井去,人们 都有恐惧害怕警惕的心理,既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攀亲结 交,也不是要求取乡党朋友的称誉,更不是厌恶担心别人 指责自己见死不救的坏名声才产生怵惕恻隐之心的。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 暖衣、逸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 重要性。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都不可废弃。这一点,当然 也是符合我们今天的基本观点的。
【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 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 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https://img.taocdn.com/s3/m/e8d60df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b.png)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
之也,弗思耳矣
【原文】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
【出处】
出自《孟子·告子上》
【】
孟子,中国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解读】
孟子说:“说到人的情性,可以说是善的,这就是我说的人性善。
至于有人变得不善,不是天生材质的过错。
恻隐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
恻隐之心就是仁;羞耻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
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授予我的,我本来就有,只是没有思考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能得
到,捨弃就会失掉。
’有人(与人比)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这是不能尽显其材质的缘故。
《诗经》说:‘天生众民,物有法则。
民持常性,喜好美德。
’孔子说:‘作诗的人,懂得道啊!有事物便有法则;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
’”。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参赛)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参赛)](https://img.taocdn.com/s3/m/150198373968011ca3009133.png)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11级中本班刘国强)孟子曰:“人皆有之不忍人之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从孟子话中,我们可以品出人之不忍之心,如泉水之源,源头之水,清澈而香甜。
可为什么到头来,还是出现了水清、水浊的不同结局?君子和庶民,尧、舜和桀、纣。
其实,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一条是向上成为君子圣贤的清水之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衣冠禽兽的浊水之路。
这两条路在起点处交汇,就看你选择哪一条。
可有人最终踏着桀、纣的脚印,让尘埃污秽了泉之源,让卑鄙无耻褫夺了最初的清香。
这样的结局,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这一切的一切又证明了什么?又哀悼了怎样的悲惨过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尽焉耳矣”,孰谓之未有仁义礼智?这些简单的追求,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
正如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当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弓曲着身子在路上蹒跚时,我们是否想过,用温暖的双手去帮助他?这或许是举手之劳,但可以成就一件美德,彰显你的人格魅力,使自己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
如此简单而不去做,却囚禁自己内心的善之泉,任使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茫茫人海中,怎样的掌舵决定了怎样的航向,我们怎样的抉择造就了我们怎样的仁义礼智,用急躁等待将来,用后悔回顾过去,都等于扼杀现在。
用清澈的水去涤荡我们的心灵吧,用睿智的清风吹来平淡中的伟大吧。
擦亮我们深邃的灵魂,用理性的光芒直透孟子话语中的哲学,求仁义礼智不远矣。
古有亚圣孟子“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今有无名小辈如我,诚学孟子,用心去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
披一件神圣的光芒当作外衣,散发哲人的理性,武装了自己无邪的内心。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固有之,我们向内心去追求它,用心思考它,发掘出自身仁义礼智的伟大。
心,虚无缥缈的东西呀,因为你未曾看到它的形状,当你用手轻轻压在你的胸口,你却又无时无刻不感受它的跳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文白对译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文白对译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128b42f3f121dd36a32d82f9.png)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文白对译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孟子说:“人人都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同情。
古代贤明的帝王有不忍的同情心,就有怜恤别人的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政治。
用不忍的同情心,来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说人们都有对别人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的痛苦觉得不忍的同情心,如果人们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将要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掉到井里面,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并不是因为和孩子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向乡里朋友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恶他的哭声才这样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没有同情之心,就不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就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就不是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没有是非之心,也不是人。
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憎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心,是义的开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啊。
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己不行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认为他的国君不行的人,是残害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他的国君。
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就像泉水开始流出一样。
如果能扩大充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实它们,就足以拥有天下;如果不充实它们,不足以侍奉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憎恶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8)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8)](https://img.taocdn.com/s3/m/a236f92fdd36a32d73758192.png)
原文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 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 已矣。” [注释] 荑稗:荑﹑稗为二草名,似禾,实比谷 小,亦可食。荑,通"稊"。
理解“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 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句子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 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 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 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之,也没有太大的 价值,把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得十分 透彻而且生动。
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 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发端自己却说自己不行(自己说自己做不 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有这 四种发端却说他们的国君不行(说他们的国君做不 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贼害他们的国君。所 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它 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最终将形成燎原之 势),就会像泉水刚刚开始流出去一样(最终将汇 聚成大江大河)。假如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 足以拥有天下;假如不把这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 就不足以侍奉父母。”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 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这 一比喻的作用。 把仁比作人安适的住宅,把义比作人正 确的道路,简洁有力、生动形象地说明 了人应该持守、践履仁义的道理。
译文
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没法和他 谈什么善言,自己放弃而不求上进的人 没法和他有所作为。说话违背礼义,这 就叫自己残害自己;自身不能居心于仁、 由义而行,这就叫自己放弃。仁,是人 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空 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即不居心于仁), 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即行不由义), 可悲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
2、【原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
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
3、【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1)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2)察于人伦,由仁义行。
非行仁义也。
”(3)
【注释】(1)几希:赵注云:“无几也。
”(2)庶物:与庶民的涵义相近,指万物,庶在此是众的意思。
(3)非行仁义:赵注云:“非强力行仁义也。
”
【译文】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很细小,普通人把它丢弃了,君予把它保留了。
舜懂得万物的原理,明白做人的道理,依从仁义行事,不是去推行仁义。
”
【段意】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性,也就是仁义。
这一点本是人人都具有的,但之所以人间会有圣贤、普通人、小人之分,就因为圣贤保有了人住,而其他人则或多或少丢弃了它。
所谓“推行仁义”,是指带有功名心去行仁义,“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朱熹《集注》)。
只有自觉地依从仁义行事,也就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随心所欲而不违反它,才算是真正保有了仁义的本性。
4、【原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1)反身而诚,(2)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3)求仁莫近焉。
”
【注释】(1)万物皆备于我:赵注云:“谓人为成人以往,皆备知天下万物,常有所行矣。
”朱熹《集注》云:“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
”(2)反身而诚:赵注云:“反自思其身所施行皆能实而无虚,则乐莫大焉。
”朱熹《集注》云:“言反诸身而所备之理皆如好好色、恶恶臭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
”(3)强恕而行:赵注云:“当自强勉以忠忽之道。
”朱熹《集注》云,“强,勉强也。
恕,推己以及人也。
”
【译文】孟子说:“万物都为我所具备。
通过自身实践而觉得它们的正确,快乐没有比这更大了。
勉力地推己及人去做,求仁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
【段意】此章中的“万物皆备于我”,是流传很广的一句名言。
孟子认为,世间万物的根本原理,其实都具备于人的本性之内,只须一一把它们发现、发挥出来就行。
5、【原文】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1)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
【注释】(1)荑(tí提)稗:
朱熹《集注》云:“草之似谷者,其实亦可食,然不能如五谷之美者。
”
【译文】孟子说:“五谷是作物中的伎伎者,如果不成熟还及不上稀米、稗草。
仁,也在于使之成熟而已。
”
【段意】此章可与上一章联系起来看,仁本身还有成熟与否的问题,说仁不成熟还及不上稗草,正如朱熹所说:“为仁必贵乎熟,而不可徒恃其种之美,又不可以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也。
”(《集注》)
6、【原文】孟子日:“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1)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2)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3)舍正路而不由,(4)哀哉!”
【注释】(1)暴:朱熹《集注》云:“犹害也。
”(2)非:朱熹《集注》云:“犹毁也。
”(3)旷:此作动词用,意为空出。
(4)由:遵循,行走。
【译文】孟子说:“自暴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言谈,自弃的人不能和他有所作为。
言谈诋毁礼义叫做自暴,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
仁是人们安适的住宅,义是人们正当的道路。
空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丢开正当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啊!”
【段意】孟子认为,仁、义都为人性天生所具有,不按照这些准则行事就是自暴自弃。
朱熹《集注》说:“此圣贤之深戒,学者所当猛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