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合集下载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①恶:见他人的不善而憎zēng恶 ②辞让:谦让 ③端:萌芽,发端 ④四体:四肢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 没有羞耻憎恶心,不是人;没有谦让心,不是人; 没有是非心,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 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 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 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 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 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 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 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 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 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 失去。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 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 义也。” 【译文】孟子说:“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很 少,普通人把它丢弃了,君子把它保留了。 舜懂得万物的原理,明白做人的道理,依从 仁义行事,不是去推行仁义。”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பைடு நூலகம்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学习孟子的论证方法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 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 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 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指父母也 B、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总结全文
仁义礼智,人心也。 没有人可以给你一个既定的未来,
再伟大的哲人、圣贤所给予的,也 只能是他自身在积累学习的过程中, 在实践思考的历程后,独立判断而 得出的独立结论。学习孟子,我们 应该努力挖掘培育我们优秀品质和 理想追求!成人,成才,成圣„„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用一两句话,概 括你从每段文字中得到的认识或启发。(短文略)
【段意】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性, 也就是仁义。这一点本是人人都具有的,但之所以人间 会有圣贤、普通人、小人之分,就因为圣贤保有了人性, 而其他人则或多或少丢弃了它。 所谓“推行仁义”,是指带有功名心去行仁义,只 有自觉地依从仁义行事,也就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随 心所欲而不违反它,才算是真正保有了仁义的本性。
特殊句式
•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 判断句 •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 判断句 • (3)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状语后置句 • • (4)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定语后置句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质疑探讨
• 1、有一个人在只有300元的情况下,捐献 了200元给灾区,赢得大家的好评。后来他 挣了很多的钱,据说有上亿的家财。又一 次捐款,这次他捐献了500元,结果却引来 的是一片骂声?为什么捐的更多了,效果 却不一样呢? • 他具有恻隐之心,这点好,但是却没有去 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发展壮大。所以效果相 反!我们有了以上的好品质,应该怎么做 呢?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
原文是:“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意为“仁、义、礼、智,这不是
外界磨砺出来的,而是我自己本身就拥有的,我
从来就没有想过离开这些。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强调人的
本性具有善的因素,主张人应该发扬自己的善性,
并通过修炼和实践来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内在素质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天性善良”、“人性本善”等思想相通。

它强调人的道德品质是天生具备的,而不是通过外部教育、训练或其他手段获得的。

因此,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发扬自己内在的优良品质,并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炼来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社会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让人们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和谐、人类文明的发展。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译文1.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

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

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

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

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2.孟子说:“至于说到人的(天生的)情性,那是可以认为是善的,这就是我说的天性善良。

至于有人变得不善,不是天性的过错。

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

(可见)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是不去思考这些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

’有人(同别人比)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这是不能充分表现他的天性的缘故。

《诗经》上说:‘上天生养众民,有事物便有法则。

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

’孔子说:‘作这篇诗的,是懂得道的啊!有事物便有法则;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

’”3.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

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及翻译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及翻译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及翻译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我们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 还要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孟子说我们每 一个人都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但是有发端之后还要不 断向内心求取,还要使他成熟,不能自暴自弃,只有这 样才能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
精品课件
写作特点:
分析孟子在论述四端说时,采取的 论证方法是什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论点)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 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 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 以事父母。”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心,不是人;没有谦让 心,不是人;没有是非心,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 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 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残害君 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精品,课便件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 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正面: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而被烧死;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为了证明地圆说, 进行首次环球航海,最后死在充满艰辛 的征途上。
反面:“东郭先生和狼”; “农夫和蛇”
精品课件
小结:“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 四体”,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 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人失去仁义 礼智,也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当然, 一个人仅仅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还不 够,还要“扩而充之”,即在自身所固 有的仁义礼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充实, 孜孜不倦地追求。
精品课件
小结: 这是一种认识的快乐,探求真理的快乐。但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7)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7)

4、“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 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 应如何理解? 5、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至 少要做到六个方面: ①要“扩而充之”; ②要“求之”; ③要“存”之; 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 ⑤要“熟之”;
作业
1.课后练习。 2.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 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 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 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我们 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 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做 短评。
你看看西郭子侨,这人的品行如何?
一天晚上,西郭子侨、公孙诡随、涉虚等 三人夜晚翻墙,西郭子侨首先翻墙却掉进粪坑 里,浑身粪便的子侨并没有声张,而是招呼公 孙诡随快点过来。公孙诡随毫无防范当然也掉 进了粪坑。公孙诡随刚要喊叫,西郭子侨赶快 捂住他的嘴,说:“不要喊。”一会儿,涉虚 翻墙,也掉进了粪坑。涉虚质问公孙诡随,西 郭子侨很得意:我不让他说的!
文本探究
1、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 我——自己 固——本来
2、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 之心” 应如何理解? “不忍人之心”即“不忍于人之心”,也就是同情 心。 3、“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 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 前一个“所以”是“之所以”,后面两个“所以” 是“因为”的意思。
李刚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期中数学考试快要结束时,王强用脚轻
轻地踢前桌好友李刚的椅子,向李刚要 答案,李刚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意思是: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出处:《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原文(节选):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译文:
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是失去。

’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的人。

《诗经》上说:‘上天生育了众多的人民,有万物就会有准则。

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崇尚那修美的规律。

’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大概已经知晓事物的道路了,所以他说有万物必然有其准则;民众掌握常道和法度,所以才崇尚那优美的德行。

’”
1。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教版高二语文《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完)

人教版高二语文《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完)

好,但是去没有去根据自己的能力去 发展壮大。所以效果相反!我们有了 以上的好品质,应该怎么做呢?
探究四: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 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几个方面???
①要“扩而充之”;
②要“求”之;
③要“存之”;
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
⑤要“熟之”;
⑥要不“自暴自弃”。
孟 子
仁 义 我礼 固智 有 之
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 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的内涵。 3、 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对比、举例和 比喻说理的方法。
东郭先生和狼:
汶川瞬间:
问:你愿意与之为伍吗?

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 《齐人一妻一妾》的齐人,在乞食了 祭祀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 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 假如现在他要求和你结为朋友,愿意 吗?
形容词使动 使……空闲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四端
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探究二: 那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吗?
不是。 他们是统一的整体。第一则中有 这样一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 四体也。”就是说人有仁义礼智,就 好像人有四肢一样。如果一个人失去 了四肢,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 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便不是一个心 灵完整的人。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
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 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 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 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 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 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 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

三、【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 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①几希:少,一点点。 【译文】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 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舜明白 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 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一、【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 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 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 皆有怵1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2誉於 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 同情心、怜悯心,古代君王正因为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 同情心、怜悯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策。以不忍伤害 别人之心,行为于不忍伤害别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象在 手掌上玩东西一样了。所以说到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之 心这个问题,比如突然见到一个小孩将要掉下井去,人们 都有恐惧害怕警惕的心理,既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攀亲结 交,也不是要求取乡党朋友的称誉,更不是厌恶担心别人 指责自己见死不救的坏名声才产生怵惕恻隐之心的。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 暖衣、逸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 重要性。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都不可废弃。这一点,当然 也是符合我们今天的基本观点的。
【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 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 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
之也,弗思耳矣
【原文】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
【出处】
出自《孟子·告子上》
【】
孟子,中国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解读】
孟子说:“说到人的情性,可以说是善的,这就是我说的人性善。

至于有人变得不善,不是天生材质的过错。

恻隐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

恻隐之心就是仁;羞耻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

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授予我的,我本来就有,只是没有思考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能得
到,捨弃就会失掉。

’有人(与人比)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这是不能尽显其材质的缘故。

《诗经》说:‘天生众民,物有法则。

民持常性,喜好美德。

’孔子说:‘作诗的人,懂得道啊!有事物便有法则;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

’”。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参赛)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参赛)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11级中本班刘国强)孟子曰:“人皆有之不忍人之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从孟子话中,我们可以品出人之不忍之心,如泉水之源,源头之水,清澈而香甜。

可为什么到头来,还是出现了水清、水浊的不同结局?君子和庶民,尧、舜和桀、纣。

其实,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一条是向上成为君子圣贤的清水之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衣冠禽兽的浊水之路。

这两条路在起点处交汇,就看你选择哪一条。

可有人最终踏着桀、纣的脚印,让尘埃污秽了泉之源,让卑鄙无耻褫夺了最初的清香。

这样的结局,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这一切的一切又证明了什么?又哀悼了怎样的悲惨过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尽焉耳矣”,孰谓之未有仁义礼智?这些简单的追求,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

正如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当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弓曲着身子在路上蹒跚时,我们是否想过,用温暖的双手去帮助他?这或许是举手之劳,但可以成就一件美德,彰显你的人格魅力,使自己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

如此简单而不去做,却囚禁自己内心的善之泉,任使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茫茫人海中,怎样的掌舵决定了怎样的航向,我们怎样的抉择造就了我们怎样的仁义礼智,用急躁等待将来,用后悔回顾过去,都等于扼杀现在。

用清澈的水去涤荡我们的心灵吧,用睿智的清风吹来平淡中的伟大吧。

擦亮我们深邃的灵魂,用理性的光芒直透孟子话语中的哲学,求仁义礼智不远矣。

古有亚圣孟子“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今有无名小辈如我,诚学孟子,用心去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

披一件神圣的光芒当作外衣,散发哲人的理性,武装了自己无邪的内心。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固有之,我们向内心去追求它,用心思考它,发掘出自身仁义礼智的伟大。

心,虚无缥缈的东西呀,因为你未曾看到它的形状,当你用手轻轻压在你的胸口,你却又无时无刻不感受它的跳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文白对译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文白对译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文白对译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孟子说:“人人都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同情。

古代贤明的帝王有不忍的同情心,就有怜恤别人的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政治。

用不忍的同情心,来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说人们都有对别人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的痛苦觉得不忍的同情心,如果人们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将要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掉到井里面,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并不是因为和孩子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向乡里朋友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恶他的哭声才这样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没有同情之心,就不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就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就不是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没有是非之心,也不是人。

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憎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心,是义的开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啊。

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己不行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认为他的国君不行的人,是残害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他的国君。

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就像泉水开始流出一样。

如果能扩大充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实它们,就足以拥有天下;如果不充实它们,不足以侍奉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憎恶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8)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8)

原文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 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 已矣。” [注释] 荑稗:荑﹑稗为二草名,似禾,实比谷 小,亦可食。荑,通"稊"。


理解“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 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句子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 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 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 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之,也没有太大的 价值,把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得十分 透彻而且生动。

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 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发端自己却说自己不行(自己说自己做不 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有这 四种发端却说他们的国君不行(说他们的国君做不 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贼害他们的国君。所 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它 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最终将形成燎原之 势),就会像泉水刚刚开始流出去一样(最终将汇 聚成大江大河)。假如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 足以拥有天下;假如不把这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 就不足以侍奉父母。”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 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这 一比喻的作用。 把仁比作人安适的住宅,把义比作人正 确的道路,简洁有力、生动形象地说明 了人应该持守、践履仁义的道理。
译文

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没法和他 谈什么善言,自己放弃而不求上进的人 没法和他有所作为。说话违背礼义,这 就叫自己残害自己;自身不能居心于仁、 由义而行,这就叫自己放弃。仁,是人 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空 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即不居心于仁), 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即行不由义), 可悲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2、【原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3、【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1)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2)察于人伦,由仁义行。

非行仁义也。

”(3)
【注释】(1)几希:赵注云:“无几也。

”(2)庶物:与庶民的涵义相近,指万物,庶在此是众的意思。

(3)非行仁义:赵注云:“非强力行仁义也。


【译文】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很细小,普通人把它丢弃了,君予把它保留了。

舜懂得万物的原理,明白做人的道理,依从仁义行事,不是去推行仁义。


【段意】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性,也就是仁义。

这一点本是人人都具有的,但之所以人间会有圣贤、普通人、小人之分,就因为圣贤保有了人住,而其他人则或多或少丢弃了它。

所谓“推行仁义”,是指带有功名心去行仁义,“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朱熹《集注》)。

只有自觉地依从仁义行事,也就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随心所欲而不违反它,才算是真正保有了仁义的本性。

4、【原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1)反身而诚,(2)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3)求仁莫近焉。


【注释】(1)万物皆备于我:赵注云:“谓人为成人以往,皆备知天下万物,常有所行矣。

”朱熹《集注》云:“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

”(2)反身而诚:赵注云:“反自思其身所施行皆能实而无虚,则乐莫大焉。

”朱熹《集注》云:“言反诸身而所备之理皆如好好色、恶恶臭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

”(3)强恕而行:赵注云:“当自强勉以忠忽之道。

”朱熹《集注》云,“强,勉强也。

恕,推己以及人也。


【译文】孟子说:“万物都为我所具备。

通过自身实践而觉得它们的正确,快乐没有比这更大了。

勉力地推己及人去做,求仁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段意】此章中的“万物皆备于我”,是流传很广的一句名言。

孟子认为,世间万物的根本原理,其实都具备于人的本性之内,只须一一把它们发现、发挥出来就行。

5、【原文】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1)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注释】(1)荑(tí提)稗:
朱熹《集注》云:“草之似谷者,其实亦可食,然不能如五谷之美者。


【译文】孟子说:“五谷是作物中的伎伎者,如果不成熟还及不上稀米、稗草。

仁,也在于使之成熟而已。


【段意】此章可与上一章联系起来看,仁本身还有成熟与否的问题,说仁不成熟还及不上稗草,正如朱熹所说:“为仁必贵乎熟,而不可徒恃其种之美,又不可以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也。

”(《集注》)
6、【原文】孟子日:“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1)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2)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3)舍正路而不由,(4)哀哉!”
【注释】(1)暴:朱熹《集注》云:“犹害也。

”(2)非:朱熹《集注》云:“犹毁也。

”(3)旷:此作动词用,意为空出。

(4)由:遵循,行走。

【译文】孟子说:“自暴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言谈,自弃的人不能和他有所作为。

言谈诋毁礼义叫做自暴,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

仁是人们安适的住宅,义是人们正当的道路。

空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丢开正当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啊!”
【段意】孟子认为,仁、义都为人性天生所具有,不按照这些准则行事就是自暴自弃。

朱熹《集注》说:“此圣贤之深戒,学者所当猛省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