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技术 第1章 植物遗传育
遗传育种的科学基础
遗传育种的科学基础
遗传育种是一种利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来改良动植物品种的方法。
它的科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学原理:遗传育种的核心是利用遗传学原理,通过选择、交配和育种等手段,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结构,从而提高其优良性状的表达。
遗传学原理包括基因遗传、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基因突变等。
2. 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学是遗传育种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育种者分析和评估育种材料的遗传表现和遗传变异,从而选择最优的育种策略和方案。
3. 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育种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体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遗传育种。
4. 育种技术:遗传育种的技术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编辑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育种者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结构,从而提高其优良性状的表达。
5. 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是遗传育种的基础,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品种、品系和野生种。
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可以为遗传育种提供更多的遗传材料和育种方案。
总之,遗传育种的科学基础是多方面的,它涉及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基因组学、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保护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科学基础为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推动了动植物品种的改良和优化。
农业生物技术 高职教材
农业生物技术高职教材一、农业生物技术基础农业生物技术是一门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利用生物技术的手段,改良和优化农作物的遗传特性,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本节将介绍农业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和发酵工程技术等。
二、基因工程与育种基因工程是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部分,它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来创造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
本节将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转移、基因表达和基因编辑等。
同时,还将介绍基因工程在育种中的应用,如抗虫、抗病、抗逆、品质改良和产量提高等。
三、细胞工程与繁殖细胞工程是利用细胞进行繁殖和遗传改造的一种生物技术。
在农业上,细胞工程主要用于快速繁殖优良品种和创造新的植物品种。
本节将介绍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细胞培养、细胞融合、染色体加倍和胚胎培养等。
同时,还将介绍细胞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如花卉、蔬菜、水果和林木等的快速繁殖。
四、酶工程与发酵酶工程是利用酶进行工业生产的一种生物技术。
在农业上,酶工程主要用于生产具有特定功能的酶制剂,如植酸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等。
本节将介绍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酶的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和酶的生产与应用等。
同时,还将介绍酶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如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土壤改良和减少环境污染等。
五、蛋白质工程与产品蛋白质工程是利用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设计和改造的一种生物技术。
在农业上,蛋白质工程可用于改进农作物中的蛋白质含量和组成,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
本节将介绍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修饰和蛋白质的结晶等。
同时,还将介绍蛋白质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如大豆、玉米和小麦等的蛋白质改良。
六、农业微生物技术农业微生物技术是利用有益微生物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生物技术。
这些有益微生物可以是细菌、真菌或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促进土壤改良、提高农作物抗性和产生有用的代谢产物等。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请你 讨论
白花玫瑰嫁接在红花玫瑰 上,开什么颜色的花?
仍然开白花
保持优良品种
利用校园内的三种颜色的玫瑰花,你能 种出一棵能开三种颜色的玫瑰花吗?
猜一猜:它们怎么来的?
嫁接的应用
嫁接后的柿树 嫁接后的梨树
仙人掌
蟹爪兰
英国西萨塞克斯郡一名园艺师利用嫁接技术,花 费24年精心培育自家后花园中的苹果树,终于使 这棵苹果树同时长出了250个不同品种的苹果。
收获“适者生存”的真理。
知识点巩固
比较
两性生殖细 胞的结合 新个体的 产生 繁殖速度 后代的生活 力和变异性
无性生殖
无
有性生殖
有
母体直接产生 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
合子发育成新个体
快 弱
慢 强
小结
一、有性生殖 1、概念:由 两性生殖细胞 结合形成 受精卵 ,再由受精卵 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2、特点: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 双亲 的遗传特性。
脱分化
再分化
离体的植物 器官、组织 或细胞
愈伤组织
试管苗
植株
优点:繁殖速度快、防止植物病毒侵害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脱分化 愈伤组织 再分化 芽、根
植物体
有性生殖——可使后代具有父母双方 的基因, 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 异性,更能适应恶劣环境,促进个体 的多样性和物种的进化,对生物的进 化有重要意义。 无性生殖——繁殖速度快(能迅速繁殖), 后代性状较为一致,所以短期内可获得 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能扩大生产)
4. 为将一个老的品质较差的国光苹果园尽快地改造成优质的红 富士苹果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红富士苹果的芽嫁接到国光的 茎上。嫁接后的芽长成的枝条上结出的是( )
1林木育种学-第一章 绪论
1 林木良种更重要的原因之一
——林业周期长
林业周期长,见效慢,这 是阻碍林业生产发展和科技进 步的巨大障碍。
林木为多年生植物,培育 良种周期长; 林木生长周期长,发现问 题时间迟。
东北林业大学
林 木 遗 传 育 种 黑 龙 江 省 重 点 实 验 室 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林木良种更重要的原因之二
世界农业粮食增产 的平均科技贡献率在 70%以上,其中:
22% 33%
45%
使用优良品种 应用化肥、农药、薄膜等化学合成品 改进灌溉技术及扩大灌溉面积等集约措施
东北林业大学
林 木 遗 传 育 种 黑 龙 江 省 重 点 实 验 室 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新品种的作用更大, 平均贡献率在40%以上。 建国56年来,作物育种成效显著: 培育出41种农作物的5,000多个新品种; 农作物品种更换了4-5次; 每更换一次,可增产10%-30%。 目前,主要农作物良种占有率已近80%-90%。
北美沙地樱
Prunus depressa var. pumila
红栎 Quercus
红枫Acer
七叶树
红花七叶树
欧洲花楸
火炬树
东北林业大学
林 木 遗 传 育 种 黑 龙 江 省 重 点 实 验 室 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三) 育—— 杂交、新技术与分子育种
杂交育种:切枝杂交、树上杂交 新 技 术:倍性育种、辐射育种、强化育种等 分子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
三 林木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选
林 木 选 择 育 种
引
育
杂 交 、 新 技 术 及 分 子 育 种
《农业生物技术》 - 植物遗传的基础理论 第1卷 (解析版)
中职《农林牧渔类考卷》第1卷1.植物遗传的基础理论知识点训练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1.全球生物技术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中国B.巴西C.英国D.美国【答案】D2.下列不属于微生物肥料优点的是( )A.成本低B.毒性大C. 用量少D.无污染【答案】B3.组培快繁的商业性应用始于( )的美国兰花工业A.20 世纪40年代B.19 世纪70年代C.20 世纪70年代D.20 世纪80年代【答案】C4.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分布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在心肌细胞中的含量比口腔上皮细胞中的含量多B.在高等植物和低等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C.叶绿体和液泡中的色素都参与了光合作用D.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都含有膜结构【答案】A5.细胞液一般是指( )内的水状液A.叶绿体B.胞基质C.线粒体D.液泡【答案】D6.DNA 复制的基本条件是( )A.模板,原料,能量和酶B.模板,温度,能量和酶C.模板,原料,温度和酶D.模板,原料,温度和能量【答案】A7.决定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 )A.DNA分子的多样性B.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C. 细胞的多样性D.环境的多样性【答案】A8.观察和鉴定细胞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最好时期是( )期A.前B. 中C.后D.末【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错选、漏选、多选不得分,共20分)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有( )A.分裂间期主要是为了合成 DNA复制所需要的蛋白质B.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分裂的过程,几个时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C.分裂后期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分开是由于纺锤丝牵引所致D.动物细胞的细胞质分裂开始发生于分裂末期【答案】ACD2.下列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共同特点的有( )A.核膜、核仁消失B.中心体周围发出星状射线C.形成纺锤体D.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答案】ACD3.下列关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叙述,正确的有( )A.细线期核内出现细长如线的染色体B.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C.粗线期二价体逐渐缩短变粗,称为四分体D.双线期核仁、核膜消失,纺锤体出现【答案】ABC4.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及生物变异的叙述中,错误的有( )A.减数分裂可以使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中的 DNA 减半B.基因重组只能发生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减数分裂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D.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如果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则可形成四种精子【答案】ABD三、填空题(本大题共8题,每空1分,共20分)1.基因的基本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能自我复制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来决定生物性状2.一条染色单体含有一个双链 DNA 分子,那么四分体时期的一条染色体含有___________个___________DNA分子【答案】2 双链3.植物细胞进入有丝分裂中期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各个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4.___________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植物育种概论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领域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 可用于育种、栽培及其他生物学研究的各种生物类型总称 为种质资源。
•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
品种资源,其表现形式是不同品种、不同
种,甚至不同属、不同科的个体、器官、
早熟与高产存在一定的矛盾,生产上应根据各 地的实际情况选育适宜成熟期的品种。
四 、对病虫害的抗耐性
病虫害的蔓延和危害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 严重影响。生产上一般使用化学药剂,不仅提高 了生产成本,而且带来残毒危害、环境污染等问 题。抗病虫害育种是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 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主要危害病虫不同,制定 育种目标时要抓住主要矛盾。
二 、品质性状
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农产品的要 求日益迫切。新育成的品种,不仅应有更高、更 稳的产量,而且还应具有更好适应不同需求的产 品品质。品质性状分为物理品质和化学品质两大 类。物理品质主要指产品的外观、颜色、气味等。 化学品质主要指产品的营养成分的构成及含量。
三 、成熟期
生育期早晚在大部分地区和许多作物都是重 要的目标性状。我国高纬度的东北、西北地区无 霜期短,需选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蔬菜、果树 等园艺产品一般不耐储藏为满足周年供应需求, 需早、中、 晚熟品种配套。
• 棉花合理株型 :株型较紧凑,主茎节间稍长,果枝 节间较短,果枝与主茎夹角小,叶片中等大小。
• 苹果 : 矮化密植,树冠较小、紧凑,节间短, 成枝力弱,萌芽力强,易形成短果枝,结果早, 高产稳产。
• 设施黄瓜: 叶片较小、厚,叶色浓绿。
2 产量构成因素 一个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可以分 解成几个不同的产量构成因素。不同作物的产量 构成因素不同, 但划分的基本原理一致。
林木遗传育种(课件)
林木遗传育种学一、林木育种的概念及其特点(一)概念林木育种(forest tree breeding)是以遗传进化. 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1、优良品种的选育选种:利用种内存在的丰富变异,在种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种源选择(群体选择)林分选择(群体选择)优树选择(个体选择)引种: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本地没有的树种。
杂交育种: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培育新品种。
多倍体育种:毛白杨三倍体、刺槐四倍体、欧洲白桦三倍体等诱变育种:(辐射育种、突变体筛选等);生物技术育种:(花药(花粉)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基因工程等)。
原生质体融合植物基因工程育种2、优良品种的繁育种子园:是由优树无性系或家系营建的,以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林。
采穗圃:是由优树无性系营建的,用以生产优质种条(插穗和接穗)的繁殖圃。
3. 遗传测定(二)林木育种工作的特点1. 育种资源丰富2、育种周期长(1) 早期预测早――晚期生长相关分析形态――生长的早期鉴定生理――生长的早期鉴定法(2) 促进提早开花结实(3) 采用多种育种途径相结合,不断为生产提供改良程度逐步提高的繁殖材料。
3、树木可供研究利用的时间长,可以在遗传测定后进行再选择。
4、优良性状可以通过无性繁殖方法得到保存和利用5、多数为异花授粉树种,遗传基础广泛和稳定6、在多数情况下,选育和繁殖遗传基础广泛的林木品种或使用混合品种是适宜的。
二、林木遗传育种的回顾林木引种可追溯到2000年前,大规模的引种工作是从19世纪50年代由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南半球国家引种松树开始的。
杨树、桉树、云杉、花旗松及落叶松等树种都已远远超越了各自的自然分布区,已成为国际性的重要造林树种。
种源试验是开展最早的林木遗传育种活动。
法国学者De Vilmorin于1823~1882年首先进行了欧洲赤松种源试验,随后法国、俄国、奥地利、瑞士等林学家对落叶松、云杉、松、橡等树种作了种源试验,证实了种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农业生物技术植物遗传的基本知识
三、方法与步骤
1.洋葱根尖培养 在操作前的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
上。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 面。把这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待根长约 5cm制成临时装片观察。
三、方法与步骤
2.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显微观察 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用高倍镜观察,
整理现场
五、评价与考核
考核标准
物品准备齐全,人员安排合理
培养方法正确,按时换水,根长3cm左右
剪取洋葱根尖长度适宜,解离方法正确,细胞离散性好
。
漂洗方法正确,药液漂洗干净
染色液配方正确,染色适宜
制片方法正确,根尖压成均匀的薄层
显微镜使用方法正确
能识别出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
2.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生物有性繁殖的基础。它是在性母细 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可分为来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 减半,第二次分裂等数分裂。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
前期Ⅰ
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细、偶、粗、双、终): 细线期:核内出现细长如线的染色体。 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2n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
前期Ⅰ
双线期:四分体继续缩短变粗,各对 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但在相邻的非 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常相互扭曲,出现 交叉现象。这是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 发生交换的结果。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
前期Ⅰ
终变期:染色体变得更粗,核仁、 核膜消失,纺锤体出现,各个二 价体分散在整个核内,可以一一 区分开,是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 好时期之一。
二、染色体
1.真核细胞的主要结构与遗传物质的分布
园艺植物育种学
园艺植物育种学一、名词解释1.诱变育种:是人为的利用物理和化学等因素诱发作物产生遗传变异,在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根据育种目标要求,对突变体进行选择和鉴定,直接或间接地培育成生产上有利用价值的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2.品种:在一定时期内主要经济性状符合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需求,生物学特性适应于一定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的要求,可用适当的繁殖方式保持群体内不妨碍利用的整齐度和前后代遗传的稳定性,以及具有某些可区别于其他品种的标志性状的家养动植物群体。
3.特殊配合力:是指某两个亲本所配特定的杂交组合与所涉及的一系列杂交组合平均值相比,其生产力高低的指标。
4.亲和指数:平均授粉一朵花所结点的种子粒数。
5.品种审定:指对新选育或新引进的品种由权威性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审查,并作出能否推广和在什么范围推广的决定。
6.品种退化:品种在繁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其逐渐丧失优良性状,失去原品种典型性,这一现象通常称为品种退化。
7.母系选择:无隔离系谱选择法。
8.芽变:来源于体细胞中自然发生的遗传变异。
9.选择育种:利用现有品种或栽培类型在繁殖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变异,通过选择纯化及比较鉴定获得新品种的一种育种途径。
10.多倍体育种:利用染色体加倍技术,按照一定的育种目标,在其加倍后代中选育亲品种的方法。
11.集团选择法:根据不同的特性把性状相似的优株归并成几个集团,将从不同集团收获的种子分别播种在不同小区,一边集团间或和对照品种进行比较鉴定,从而选出优良集团。
12.自交系:一般是指异化或常异花授粉植物,经连续多代自交,使异质基因分离、纯合,获得性状一致,遗传性相对稳定,能够自我繁殖的群体,广义的自交系包括自花授粉植物的纯系。
13.雌性系:雌雄同株异花的作物通过选育获得的植株上只生雌花不生雄花,并且这种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系统。
14.一般配合力:是指一个亲本系或品种在一系列杂交组合中的平均生产力(如产量或其他性状)。
即是该亲本与其他亲本配成的F1的平均值与该试验的全部F1的总平均相比的离差。
植物遗传学与生物技术
植物遗传学与生物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逐渐成为各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其中的植物遗传学更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那么,什么是植物遗传学,它和生物技术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植物遗传学是研究植物遗传变化和遗传规律的学科。
在植物遗传学中,主要研究了植物的基因结构、遗传变异、遗传重组、遗传育种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植物遗传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种质资源以及更多的育种手段,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而生物技术则是指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相关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并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技术。
在生物技术中,主要包括了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培养、遗传育种、生物信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而植物遗传学则是其中的重要支撑。
植物遗传学与生物技术之间的联系便在于,植物遗传学提供了大量育种基础理论,通过基因工程和遗传育种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农作物的有效改良和提高。
以下我们来具体介绍一下植物遗传学与生物技术之间的关系。
一、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相关理论手段,对生物体细胞进行精细的操作和改造,以创造出更为优良的生物种类。
在基因工程领域中,植物遗传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为人类提供了大量可供改良的优化基因,例如转基因技术便是基于植物遗传学理论应用而来的。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植物或动物体内,并当做其自身基因,以达到改良甚至完全颠覆生物特性的目的。
在农业生产中,转基因技术主要应用于作物的抗性育种,例如转基因水稻、玉米等作物的产生,提高了植物对病害和气候适应能力,达到优化农作物品质的效果。
当然,这种技术也存在争议,因此要在科学的前提下进行应用和监管。
二、遗传育种遗传育种是在植物遗传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指的是通过对植物自然效应的理解,以及对植物自身优异基因的挖掘和利用,实现对植物质量产量的提高和改良。
在现代遗传育种中,研究人员经常运用亚基因型、基因型和基因组学等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作物的优异品质进行研究,为作物的品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农业生物技术(doc10)(1).doc
农业生物技术中国人口众多且还在不断增长,人均农业用地有限,缺少水和其他资源,植物经常遇到生物和非生物胁迫。
到2030年,粮食产量必须增加30∽50%才能使年产量达到6.4亿t。
因此,在未来30∽40年农业生产率的持续增长是一个非常紧迫的头等大事。
有几个因素可以影响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
科学和生物技术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从而提高生产率:改良作物品种、改善采后处理以及减少干旱和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
从1960年到1985年,通过植物育种学家的努力已经培育出得到极大改良的品种。
然而在最近10年间,品种改良的速度大大减慢。
这是由于可利用的种质资源是有限的,且植物育种工作者在开展无缘杂交育种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种间不亲和的障碍。
仅仅依靠传统育种技术,在品种改良方面似乎已不能取得足够的进展,另一方面,农业生物技术最近已得到极很大的发展,预计今后30年在品种改良中将会取得极大的进展。
在中国消费的所有食物中70%以上来自于禾本科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高梁、黑麦和谷子)。
因此,本文将简要综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加禾本科粮食作物产量的可能性。
1996年中国的粮食总产据估计为4.9亿t。
其中水稻的产量最多,接近1.6亿t。
Evenson等(1996)对世界水稻产量的增长进行了估计.他分根据现有知识,估计了水稻产量从1994年到2020年可能的增长幅度(表 4 .11.1)。
*Evenson博士所收集的数据主要是1994年5月之前的。
而在1994∽1997年期间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有许多未预计到的新的发现和发展,未来的20年中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
因此,作物产量的实际增长率可能比表中所列的数据高得多。
**通过减少损失来增加产量。
从表中可以看出,到2020年预计全世界水稻产量可增长56%。
如果中国可以达到估计增长值的2/3,即37%,并且其他主要禾谷类作物也能增长同样的幅度,则不用增加农药与肥料用量就足以为中国人提供足够的食物。
第一章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第一章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目的要求:(1) 掌握组织培养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组织培养的特点;(3) 了解组织培养发展史;(4) 初步掌握组织培养在农业实践上的应用。
第一节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及类型一、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植物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茎、叶、花、果、茎尖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及体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控制的环境里使其再生形成完整的植株。
亦可称为无菌培养、离体培养、试管培养。
根据培养基的形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液体培养又可分为悬浮培养、振荡培养、旋转培养等。
外植体(explant):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有植物体上切取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以及各种组织和细胞统称为外植体。
愈伤组织:植物局部创伤后或在组织培养中,当已分化的细胞恢复了细胞分裂能力,而增殖形成的无组织结构、无器官分化的薄壁细胞团。
在组织培养中,先由外植体增殖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它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可能从其再分化出具一定结构及功能的器官,如根、茎、胚状体或重新形成完整的植株。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类型1.植物培养植物培养是指幼小植株的培养。
例如兰花,兰花及兰科植物种子的发育特殊,种子成熟之后没有胚乳,需要与某些真菌共生,由真菌提供营养才能萌发,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很低。
早期通过人工接种真菌可使兰花种子萌发,但技术繁琐,难度较大,后来发现在人工培养基上,只要营养成分合适不需要真菌共生,兰花种子也能萌发。
以蝴蝶兰为例,由一个好的荚果播种后两个月左右可产生数万个小圆球茎,经过一个月分瓶后,就可以进行育苗,大约3个月后即可得到大量可移栽的试管苗。
无菌播种已是各个大型蝴蝶兰生产企业主要的种苗繁育技术。
2.器官培养将植物的器官如胚、胚乳、珠心、子房、根、茎、叶、花和幼果的部分组织接种在无菌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也称为植物离体培养。
作物育种
4、选择的标准与鉴定的准确性
合适的选择标准标准,正确客观而又快速简单的鉴定方法,可大大提高选择效率。
第二节选择的基本方法
一、个体选择法
1、个株选择法也叫单株选择法或系统选择法
候选群体中选择优良个体(单株),分单株收获、脱粒与保存。下年每一个体种成一个株行或小区,并与对照种或原始候选群体进行比较,淘汰不良株系,选出优良株系。
20字方针:“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
一、种质资源发掘、收集、保存的紧迫性
二、种质资源的收集
收集方法:直接考察收集、征集、交换、转引
收集资料的整理:分类、编排、登记、合并与更正等。
三、种质资源的保存
1、种质资源保存的范围:
1)有关应用能够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种质
2)可能灭绝的稀有种和已濒临的种质、特别是栽培种的野生种
源要足,库要大,流要畅,三者协调。
3、理想株型
1)株型(plant morphology)
狭义株型
作物的形态特征及空间排列方式
广义株型
除包括狭义株型概念外,还泛指与群体光能利用直接相关的生理生态机能性状。
株高
株型的重要指标,决定植株抗倒伏能力的主要因素。
理想株型
理想株型是高产品质的形态特征。
不同作物要求的理想株型不完全相同,但多涉及株高、叶形、叶姿、叶色、叶片的分布以及分蘖和主茎的关系。
8)南美中心:马铃薯、花生、木薯、橡胶
3、瓦维洛夫栽培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在作物育种上的意义
1)指导种质资源的搜集
2)起源中心与抗源一致,起源中心存在多种病虫害的抗源、不育基因与恢复基因
3)指导引种,避免毁灭性灾害
第1章 绪论
第1章绪论提要首先对林木育种学、林木遗传学和树木改良学的含义作了定性叙述,阐明了良种和品种的概念。
林木育种的根本任务是选育和繁育林木优良品种,并介绍了选育林木良种的主要技术措施。
其次,对林木育种的历史和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我国林木育种的发展作了简要介绍,从而可以了解林木育种的发展梗概。
在这基础上,介绍了林木育种的特点,优点和局限性;从林业发展的现状阐述了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常规育种是林木改良的主要途径,并列举了林木育种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
本章是对林木育种的概述,对初学这门课程的同学,可在今后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深化理解林木育种特点、发展趋势等内容。
1.1 林木育种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林木育种学(forest tree breeding)是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在本学科范畴内, 还有两个术语—林木遗传学和林木遗传改良也是经常能读到和听到的。
林木遗传学(forest tree genetics)是研究林木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林木遗传改良(forest tree improvement)与林木育种学的涵义接近,当初对林木遗传改良这一术语规定的涵义是:为达到提高和改良林木产量和品质的目的,既包含控制树木遗传特性的技术措施,也包含施肥、整枝等营林措施。
可见这两个术语的涵义不完全相同,但近年育种界不少人对这两个术语视为同义词,不严格地加以区别。
林木育种的任务是选育和大量繁殖遗传品质得到不同程度改良的林木繁殖材料,其最高目标是选育林木优良品种。
用遗传品质优良的繁殖材料造林,能充分利用自然生产潜力,提高林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强林木抗性以及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
在当前林业生产实践中,往往把通过选育,性状有一定程度改良的繁殖材料统称为良种。
但这个意义上的良种,严格来说并不一定符合品种的条件。
林木品种(variety)是指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符合生产需要,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特征和特性明显,性状遗传稳定,由人工选育出来的林木群体。
《植物生物技术导论》
《植物生物技术导论》自学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内容体系本课程内容主要涵盖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植物分子标记技术以及植物基因克隆技术等核心知识。
重点介绍植物组织器官培养;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细胞培养;体细胞杂交;种质保存的方法、原理及应用;植物遗传转化的方法、原理及应用;植物分子标记技术以及植物基因克隆技术。
内容要点课程共分十个章节讲述,每章内容及要求如下:绪论讲授植物生物技术的一般概念、发展简史及在农业中的作用。
要求掌握基本概念。
第一章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设备,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及制备,外植体的种类、消毒及培养,培养条件,继代培养。
要求掌握培养基的制备,外植体的选择、消毒与培养及适宜培养条件的选择。
第二章植物组织器官培养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组织培养的关键环节、植物组织和器官培养的影响因素和人工种子的制备。
重点讲授器官分化及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实验方法和人工种子制备的具体方法。
要求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关键环节、植物组织和器官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人工种子的制备。
第三章花药、花粉培养主要内容包括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基本概念、培养方法和培养意义。
要求掌握花药、花粉的培养方法。
第四章细胞培养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细胞培养方法及植物细胞培养的应用。
要求掌握细胞培养的方法。
第五章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和体细胞杂交主要内容包括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技术及体细胞杂交方法。
要求掌握原生质体分离机体细胞杂交方法。
第六章植物遗传转化主要内容包括植物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击法等常用的几种遗传转化方法。
要求掌握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第七章种质离体保存主要内容包括种质离体保存的意义、原理及方法。
要求掌握冷冻保存、低温保存的方法及原理。
第八章植物基因克隆主要内容包括植物基因克隆的方法。
要求掌握常用的克隆基因的方法及步骤。
第九章DNA分子标记主要内容包括DNA分子标记的概念及分子标记的种类。
植物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植物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植物遗传学是指对植物基因、遗传变异、遗传传递和遗传控制等方面进展的研究,它是植物学和遗传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发展快速且应用广泛的学科。
本文将从植物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方法以及其研究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念1、基因:指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遗传单位,是一段具有特定功能的DNA序列。
植物基因的单位长度一般表示为一个“cM (centimorgan)”。
2、基因型:指一个个体或一群体细胞内基因的组成和排列方式。
3、表型:指个体外在表现形式或特征。
4、遗传变异:指在基因型或表型上存在的不同差异。
二、方法1、杂交:指利用人工控制的交配进行杂交并产生新的组合以及变异个体。
2、回交:指将F1杂种后代再与两亲本的任一亲本或杂交亲本单独交配,以回置亲本基因或基因组部位,培养或筛选出回合子。
3、突变:指基因或染色体的随机改变,引发遗传变异。
4、逆育种:利用逆育种技术,将多个倍体合并,形成多倍体。
三、研究应用1、进化研究:通过对物种的基因型、表型变异、亲缘关系以及群体结构等进行研究,还原物种的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
2、繁殖研究:通过对植物遗传耐性、代际间的遗传变异、遗传传递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开展繁殖调控及改良技术。
3、基因工程: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逆育种、遗传突变等技术,开展植物基因工程,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更加适应环境的优良品种,以及开发对病虫害、杂草等的抗性。
4、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对植物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遗传变异、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等进行研究,开展植物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利用,为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植物遗传学研究方面注重思考和创新是关键,也需要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交流合作,以不断推动植物遗传学发展进程。
同时,在植物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中,也避免旁门左道、不良风气的影响,为保持学科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研究成果的真实和可靠做出努力。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标准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农业生物技术》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课。
本课程旨在让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中职学生了解与掌握农业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本课程将原来作物遗传与育种学、农业微生物学、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与综合,紧紧围绕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基础知识一必需”、基本理论“够用”、基本技术“会用”为原则,删去有关陈旧、烦琐复杂万内容,增加了与农业生产发展关系密切的农业生物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实毛技术,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概况,掌握植物遗传、衣业微生物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设备和一般操作技术,常用作物的一般育种技术、微生物培养的一般过程、常用农业效生物的生产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终身学习和创新意识,培养使用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l)具备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设备的一般操作技术能力。
(2)具备常用农业微生物的生产技术能力。
(3)具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能力。
(4)具备分析、评价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1.课程主要内容说明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建议结合多媒体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生产实际,边学边练习,逐步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重点是农业生物技术实验设备的操作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运用,难点是植物遗传基础知识和育种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为满足社会需要,应使学生具备农业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较强的结果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
2.课程组织安排说明在教学活动中尽量结合实际案例教学,以任务驱动结合理论知识讲解,掌握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
3.课程教学内容(四)实施建议1.教学时数安排建议本课程教学时数 78 学时,综合实训 30 学时。
植物遗传工程
植物遗传工程在植物遗传工程的研究领域中,科学家们运用生物技术手段来改良和改变植物的遗传特性。
这一领域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的提高和植物的功能性改造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将从植物遗传工程的背景、应用及潜力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植物遗传工程的背景植物遗传工程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们发现,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可以使植物具备一些新的性状和功能。
这一突破性发现引发了对植物遗传工程的广泛研究和应用。
二、植物遗传工程的应用领域1. 农业生产植物遗传工程在农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基因,科学家们可以改良植物的产量、抗病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例如,通过转入抗虫基因,可以降低杂草对植物的危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药用植物研究植物遗传工程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开发。
通过将目标基因转入植物细胞中,可以使植物产生更多有效成分。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还可以改良药用植物的品质和功效,满足人们对药物的需求。
3. 环境修复植物遗传工程可以用于环境修复,通过改良植物基因使其具有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质的能力。
这对于修复受到污染的土壤和水体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还利用植物遗传工程技术研发了植物工程菌,能够在植物根系周围降解有机物,起到环境修复的作用。
三、植物遗传工程的潜力植物遗传工程的发展给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首先,通过改良植物基因,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质量和抗病性,缓解粮食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其次,植物遗传工程为新物种的创建和功能性植物的改造提供了可能。
我们可以通过转入合成酶基因使植物合成天然药物或布置所需的功能分子,以满足人们对新药物的需求。
此外,植物遗传工程还有可能用于改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创造出更具观赏性和经济价值的新植物。
总之,植物遗传工程是一门重要的生物技术学科,其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深入研究的推动,植物遗传工程将持续发展,并为农业生产、药物研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被子植物雌性配子的形成过程: 雌蕊子房里着生胚珠,在胚珠的珠心里分化出 大孢子母细胞(2n),由一个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 分裂,形成直线排列的4个大孢子,靠近珠孔方向 的三个退化解体,只有远离珠孔的那一个继续发育, 成为胚囊。发育的方式是细胞核经过连续的三次有 丝分裂,每次核分裂以后并不接着进行细胞质分裂, 形成雌配子体。胚囊继续发育,体积逐渐增大,侵 蚀四周的珠心细胞,直到占据胚珠中央的大部分。 8核胚囊,每端4个核,以后两端各有一个核移向中 央,叫做极核。近珠孔的三个核形成三个细胞,一 个卵和两个助细胞。近合点端的3个核形成三个反 足细胞。
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遗传 遗传: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 相似的现象。
子代能表现和亲代一样的特征特性, 主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因为遗传,物种才能保持稳定性。
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遗传 遗传: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 相似的现象。
子代能表现和亲代一样的特征特性, 主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减数分裂顺口溜
性原细胞作准备 排板以后同源分 初母细胞先联会 从此染色不成对
次母似与有丝同 姐妹道别分极去
染色一复胞二裂 精质平分卵相异
排板接着点裂匆 再次质缢各西东
数目减半同源别 往后把题迎刃解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1) 经过减数分裂所形成的雌雄性细胞,具有半数的 染色体,通过受精作用结合成合子,又恢复为原来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保证了亲代和子代之间染色体数 目的恒定性,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2. 减数分裂
• 它是生物有性繁殖的基础。是在性母细胞成
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 丝分裂。
• 减数分裂可分为来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染
色体数目减半,第二次分裂等数分裂。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 前期Ⅰ 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细、偶、粗、双、终):
细线期:核内出现细长如线的染色体。 中期Ⅰ 各染色体的着丝粒与纺锤丝连接,二价体分散在赤道板上。 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 此时也是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期。 2n个染色体联会成n对染色体,联会成对的染色体称为二 价体。 后期Ⅰ 由于纺锤丝的牵引,各个二价体相互分开,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粗线期:二价体逐渐缩短变粗。这时每个染色体含 分别移向两极,每极只得到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的减半。 有两条染色单体,二价体本身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故称为 但每一条染色体仍包含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连接。 四分体。由一个着丝粒连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 妹染色单体;而不同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互称为非姊妹染 末期Ⅰ 染色体到达细胞的两极,逐步由粗变细,形成两个子核。同时细胞质 色单体。联会在一起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部分发 分裂为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很快进入第二次分裂。 生交换。 双线期:四分体继续缩短变粗,各对同源染色体开 始分开,但在相邻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常相互扭曲,出 现交叉现象。这是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的结果。 终变期:染色体变得更粗,核仁、核膜消失,纺锤 体出现,各个二价体分散在整个核内,可以一一区分开, 是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期。
(3)受精:雄配子(精子)和雌配子(卵细胞)融 合为一个合子,称为受精 。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花粉管通过花柱,进入子房 直达胚珠,然后穿过珠孔进入珠心,最后到达胚囊。 花粉管进入胚囊一旦接触助细胞,其末端就破裂,管 内的内含物,包括营养核和两个精子一起进入胚囊, 接着营养核解体,一个精核(n)与卵细胞融合为合 子(2n),将来发育成胚;另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 融合形成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这一过 程称为双受精。这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现象。
双螺旋结构模型 。 • DNA的化学组成: DNA又称脱氧核糖核酸, 由四种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每种脱氧核 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 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分别是腺嘌呤(A)、 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 (T)。
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由两条多核苷酸链构成的。两条 链彼此反向平行,围绕同一轴盘旋,形成一个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 通过氢键连结起来,形成碱基对。碱基对的组 成遵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腺嘌呤(A)与 胸腺嘧啶(T)配对,形成两个氢键;鸟嘌呤 (G)与胞嘧啶(C)配对,形成三个氢键。 基因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段,包 含有成百上千对的核苷酸,其中极少数核苷酸 的变化,都可能导致遗传性状的改变。
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
前期Ⅱ 各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着丝粒连在 一起,染色体收缩、螺旋化,纺锤体出现。 中期Ⅱ 每一分为二,姊妹染色单体分别 被拉向两极。 末期Ⅱ 分到两极的染色体形成新的子核,核仁、 核膜重新出现。 • 经过两次细胞分裂,使1个母细胞产生了4个子 细胞,统称为四分孢子。每个子细胞的核内染色 体数目减少了一半。
第1章
植物遗传育种技术
第一节 植物遗传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植物品种的概念和育种目标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种质资源 引种 选择育种 杂交育种技术 杂种优势的利用 良种繁育
第一节 植物遗传的基本知识
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二、植物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三、遗传的基本规律
什么是遗传 呢?
(2)前期:核内出现细长而卷曲的染色体,逐 渐缩短变粗,每个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 但染色体的着丝粒还没有分裂。这时核仁和 核膜逐渐模糊不清。在高等植物细胞中,从 两极形成纺锤丝。 播放录像
(3)中期:核仁和核膜消失,各染色体均排列在细 胞中央赤道板上,两极伸出的纺锤丝附着在染色体 的着丝粒上,形成一个纺锤体。此时所有染色体的 着丝粒都分散在一个平面上,最适于染色体的计数 和观察。 (4)后期: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为二,此时每 条染色单体成为一个染色体。随着纺锤丝的收缩分 别向两极移动,使两极各具有与母细胞相同数目的 染色体。 (5)末期:在两极围绕染色体出现新的核膜,染色 体又变得松散细长,核仁又重新出现。接着细胞质 分裂,在赤道板区域形成细胞板,分裂为两个子细 胞。细胞又进入间期状态。
(三)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
1. 有丝分裂 2. 减数分裂 3. 植物雌雄配子的形成
1. 有丝分裂
• 有丝分裂,是生物生长的基础。 •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
一次分裂开始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称细胞周 期。
间期
细胞 周期 分裂期
G1期、S期、G2期
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有丝分裂时期
(1)间期:是细胞连续两次分裂之间的时期, 看不到染色体的变化。但间期的核处于高度 活跃的生理、生化的代谢阶段,正进行染色 体的复制,为下一次细胞分裂做准备。
减数分裂的基本特点 • 各对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前期配对,或
称联会。后期I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移 向两极,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可自由组合。
•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第一次减
数,第二次等数,因而产生的4个子细胞染色 体数为其母细胞的一半。
• 粗线期少量母细胞会发生相邻的非姊妹染色
单体间的片段交换。
有丝分裂顺口溜
有丝分裂分五段 间期首先作准备 膜仁消失现两体 均分牵引到两极 间前中后末相连 染体复制在其间 赤道板上排整齐 两消两现新壁建
有丝分裂并不难 间期复制DNA 前期两消和两现 后期丝牵染体分两组
间前中后末相连 蛋白合成在其间 中期着丝列在板 末期两消两现壁重建
有丝分裂遗传学意义
•
通过有丝分裂,核内每条染色体准确复 制后,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 两个子细胞具有与母细胞相同的染色体, 在遗传组成上完全一样。这种分裂方式保 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因为遗传,物种才能保持稳定性。
(二)变异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
差异的现象。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有了变异,生物才能进 化,人类才能选育新品种。 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两类。 变异性状能反复在后代中出现的称为可遗传 的变异,它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 不遗传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引起 性状的暂时性变异,这种变异仅在当代表现,并 不遗传个后代。
(一)分离规律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2.分离现象的解释 3.分离规律的验证 4.分离规律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性状的概念是什么?相对性状又指具体什么?
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统称为性状。 性状也可以说是生物体的总的表现型特征。 把生物体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才能进行 详细的研究,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叫做单位性状。 同一单位性状不同的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三)遗传、变异和环境
生物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 和繁衍,其遗传与变异同样也受环境条件 应用:在育种 制约。 上除了注意基 因型外,还要 基因型: 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基因型是性状 采取相应的农 业措施,促使 发育的基础,一般肉眼看不到 控制优良性状 的基因得到充 表现型: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表现型是生物 分表现。 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 同作用的结果。
基因型
+
环境条件
表现型
二、植物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一)真核细胞的主要结构与遗传物质的分布 (二)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DNA (三)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
(一)真核细胞的主要结构与遗传物质的分布
真核细胞 主要结构图:
遗传物质分布: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 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细胞质中的线粒体、 叶绿体也具有遗传功能 。 在尚未进行分裂的细胞中,可以见到许 多因碱性染料染色较深,纤细的网状物,称为 染色质或染色线。 在细胞分裂时,染色线卷曲、收缩,成为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识别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 染色体,它由DNA、蛋白质和少量RNA构成。
(2)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 体之间还可能发生片段的交换,因而可以形成各种不 同染色体组成的子细胞。所以,杂合基因型的个体, 经有性繁殖的后代会出现性状的分离,产生各种各样 的变异类型,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和人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