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与文化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继续教育公需课乡村振兴战略部分题目答案

继续教育公需课乡村振兴战略部分题目答案

5、使民主制度运转起来的关键是要让( )内化为每个公民的行为习惯。

正确答案:B、民主精神6、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

正确答案:B、保障7、中国农业起源于什么时候?正确答案:C、1万年前10、基层农村社会治理有效运行的根本前提就是要有规范性的()。

正确答案:D、文本制度2、社区营造就是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的(),激发农村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以“营造农村社区”为基础,实现基层政府、党团组织、社区协会和农村居民在“共建、共治、共享”正确答案:B、社会资本6、测土配方施肥,缓释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属于哪一类资源节约型技术()正确答案:E、节肥8、农村社会治理开始朝着网格化方向实施制度创新,实施“民生110”工程。

表明:国家权力契合农村基层法治的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以()的多元救济通道;正确答案:A、以基层司法为核心1、当前中国农村在村落内呈现“小聚居”的特点。

人口多、地域广,地域之间没有共识,农民认同感不强,参与机会少,参与成本高,参与质量比较低。

因此以村庄为单位的村民自治大多走向了()正确答案:A、形式化C、文本化D、悬浮化E物质化9、畜禽粪便循环利用途径不包括()正确答案:C、田园覆盖D、生态系统循环体系模式E、区域景观合理布局模式4、建立常态化的精英吸纳机制,创造良好的精英成长环境,内容包括()正确答案:A、需要尊重和承认村庄精英在在乡村治理中的合法性地位;B、出台制度化和常态化的村庄干部竞选机制;C、完善“告老还乡”和“回乡光荣”精英们的制度吸纳机制;D、把大学生“村官”制度作为农村建设输送人才的一项长远战略计划;5、那几种为我们祖先驯化的,在中国农业四大发明中。

正确答案:A、稻C、茶D、大豆6、当代中国农村“村民自治”难以取得成效的原因,包括()正确答案:A、自治单位过大,村民自治难参与。

B、利益纽带缺失,村民自治难民主C、行政自治相冲突,村民自治难作为8、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在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系列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农业实践、技术、制度、象征和习俗等。

这些遗产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演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技术创新。

根据其性质和特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1.农业实践遗产农业实践遗产反映了中国农民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操作和技术手段。

这包括种植、养殖、水利、农具使用、耕作方法等。

例如,中国传统的耕作方式有传统耕牛以及水泥压路机的耕耘方式,还有水稻的秧插和稻田的收割方式等。

2.农业技术遗产农业技术遗产是指中国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技术创新和发明。

这些技术包括天文农历、农田保护、畜牧医疗、农作物选育、农业机械等。

例如,古代农民发明的水车、风车、犁等农具,以及农作物的育种和繁殖技术等。

3.农业制度遗产农业制度遗产是指中国农业生产中形成的组织形式、农村社会关系和行为准则等。

这包括农田的分配和管理、土地制度、农产品交易与流通、农民组织和农村社会组织等。

例如,中国古代的土地耕种方式、土地承包制度、农田水利管理制度等。

4.农业象征遗产农业象征遗产是指中国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各种农事仪式、祭祀活动、神话传说和信仰体系等。

这些象征着农民对自然的崇拜、对丰收、庇佑与祈求的希望和感激。

例如,中秋节、元宵节等与农业生产和收成有关的传统节日,庙会、祭祀等与农业相关的宗教活动等。

5.农业习俗遗产农业习俗遗产是指中国农民在农事活动中遵循的一系列习俗和仪式。

这些习俗和仪式包括播种仪式、祖宗供奉、婚嫁礼仪、丧葬仪式等与农民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有关的传统习俗。

例如,中国农民在春耕、夏插、秋收等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中所要遵循的一系列习俗。

以上就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些分类。

这些农业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宝贵遗产,也是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文化的重要窗口。

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也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持续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

[1]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的主要财富,因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应该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有重要一席。

特别是在以农药、化肥、除草剂、催熟剂等所谓农业现代化充斥于世的时候,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更有其急迫性和必要性。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但使我们这个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并不算十分优越的古老国度,在数千年间实现了超稳定发展,同时我们的祖先也通过利用施用农家肥、轮种、套种等传统技术,基本上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

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以化肥、农药等西方现代文明莽撞介入,我们的土地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现了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在此,我们不能不喝问所谓的现代化农业,并由衷地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2013年5月21日,农业部公布了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我们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际上就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将传统农业知识与经验系统地整理出来,并为今后的农业文明发展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

农业文化遗产大致可分为大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和小农业文化遗产概念之分。

前者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而后者仅指农业生产经验。

依以往经验,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秉承大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比秉承小农业文化遗产概念要有利得多。

因为这不但更有利于我们认识农业文化遗产内部间的文化联系,同时,也更容易通过综合保护,使农业社会传统农业文化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实施有效保护在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育种、耕种、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收割储藏等农业生产经验的保护是我们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实质,它所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基本条件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基本条件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基本条件一、概念及特点农业文化遗产是指我国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

这些农业生产系统具有六个特点:一是活态性。

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适应性。

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复合性。

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四是战略性。

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五是多功能性。

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

六是濒危性。

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传统生产系统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会产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业技术知识丧失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风险。

二、基本条件(一)历史性1.历史起源:指系统所在地是有据可考的主要物种的原产地和相关技术的创造地,或者该系统的主要物种和相关技术在中国有过重大改进。

2.历史长度:指该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至少有100年历史。

(二)系统性1.物质与产品:指该系统的直接产品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

基本要求:具有独具特色和显著地理特征的产品。

2.生态系统服务:指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价值。

基本要求:至少具备上述两项功能且作用明显。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附件1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一、概念与特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具体体现出以下6个特点:一是活态性:这些系统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适应性:这些系统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复合性:这些系统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四是战略性:这些系统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基本要求:知识与技术系统较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4.景观与美学:指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力的景观生态特征,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有较高价值。

基本要求: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一定的休闲农业发展潜力。

5.精神与文化:指该系统拥有文化多样性,在社会组织、精神、宗教信仰、哲学、生活和艺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承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基本要求: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三)持续性1.自然适应:指该系统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所表现出的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影响的恢复能力。

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2.人文发展:指该系统通过其多功能特性表现出的在食物、就业、增收等方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能力。

《农耕文化》课件

《农耕文化》课件
价值与意义
然而,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与意义不容忽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传承和保护农耕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 生机和活力。
02
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
地域性特征
地理环境决定农耕方式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 壤质量等因素决定了当地的农耕方式,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
起源
农耕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形 成于秦汉时期,在隋唐时期走向繁 荣。
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耕文化在 历朝历代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 善,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 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与现代社会
传承与保护
在现代社会中,农耕文化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问题。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农耕 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形式创新
传承与发展
打破传统艺术形式,将农耕文化与现代艺术 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 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
在保留农耕文化艺术精髓的基础上,注入现 代审美元素,推动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06
农耕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农耕文化的生态价值
1 2
保护生物多样性 传统农耕方式有助于维护农作物和周边环境的生 物多样性,减少单一作物种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 一,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 庆祝活动,祈求新的一年平安、
吉祥、丰收。
龙抬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为龙抬头节,俗称 “春龙节”,人们会祈求神龙保
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 是农耕文化中的重要节庆。人们 会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庆祝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农业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关注,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实践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主要进展,包括其定义、价值、研究现状、保护策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回顾和总结近年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以促进对这一重要领域的进一步关注和推动。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农耕文明的见证,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通过对这些遗产的研究和保护,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体现在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入认识上,也体现在保护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上。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方法的不断创新,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实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梳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主要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还将探讨未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期为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二、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类型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些遗产不仅体现了中国农业的悠久历史和卓越成就,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智慧利用。

从类型上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农业耕作系统、农业景观与生态系统、农业工程与设施、农业文化与知识体系等。

这些类型在地域分布上广泛而均衡,反映了中国农业的多元性和全面性。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显著。

一是历史悠久,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如古老的灌溉系统、耕作方式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宝贵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魏晋南北朝小说: 志怪小说:晋干宝 《搜神记》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评论:曹丕 《典论· 论文》 陆机《文赋》 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4、唐朝: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高峰 唐诗:初唐: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 盛唐:两大诗歌流派 山水田园派: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 双子星座:李白、杜甫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诗经》导读
孔子与《诗经》: 诗三百,一言一蔽之,曰:“思无邪”。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孔子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诗经》导读
《诗经》的经典意义: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文学辉 煌的开始。 (2)《诗经》和《楚辞》开创了我国了我国现 实精神和浪漫色彩并家齐趋、融汇发展的优秀 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文化的概念: Culture (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外加于远” ——萧统 广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 物质和精神财富。 狭义:指一般的知识。也有指古代的文治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 1、多民族结合的历史悠久的国家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启步, 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 (考古学家——苏秉琦) 2、幅员辽阔的内陆国家 3、以农立国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五言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 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 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 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一)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指的是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工作。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业生产、传统农耕方式、农村生活习俗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工艺、美食、艺术形式等与农业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历程,还蕴含了农民对土地、生活和自然的智慧和理解。

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有助于弘扬农业文化,促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培养人们对农业的尊重和价值认同。

首先,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需要进行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通过对农田、土地利用形式、农耕工具、农作物种植、农村建筑、传统农耕技术等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和理解农业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内涵,为后续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其次,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法规。

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需要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明确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责任,并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资源保障。

同时,要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监管和管理,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标准,确保农业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第三,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

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专业机构,更需要广大农民和社区的积极参与和付诸行动。

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农耕经验、技艺、知识等的传承教育,激发农民对农业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在农村学校和社区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和社区居民参与到农业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培养他们对农业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第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传统农耕技术和知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技术的革新,许多传统农耕技术和知识逐渐被淘汰和遗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

例如,可以使用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手段重建传统农村景观,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在线教育和交流平台,使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农业文化。

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五个层面及其方法论问题社会科学的视角

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五个层面及其方法论问题社会科学的视角

第39卷第3期2022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五个层面及其方法论问题:社会科学的视角卢成仁[摘 要] 社会科学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确立整体认识框架时,其众多细节㊁经验调查以及相关议题,能得到比较好的分类㊁阐释和呈现㊂本文从农业文化遗产叙事方式㊁遗产地社区乡村社会转型㊁农业文化遗产与中国农业发展方向㊁对文化遗产研究理论的拓展和补充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与中国研究等五个层面,尝试确立社会科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整体认识框架㊂这五个层面层层递进㊁相互关联,是农业文化遗产由局部到整体㊁由经验到理论的研究目标体系㊂从 以小见大” 取法乎上”以及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的关系等汲取的理论养分,可以阐释和说明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整体认识框架的方法论依据㊂[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认识框架;乡村社会转型;遗产研究;中国研究[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20&ZD167)㊂[作者简介] 卢成仁,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㊂ 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一个共识,即经验研究应 以小见大”㊂那么,社会科学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如何才能做到 以小见大”?首要一点,是建立自身对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整体认识框架㊂若没有对 大”(整体认识框架)的意识,研究如何能够 以小见大”?在笔者的理解中, 小”是细致㊁扎实的经验研究, 大”是对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整体的认识框架和宏观把握,经验研究的 小”与整体认识框架的 大”相互贯串,才能 以小见大”㊂换句话说,对 小”的深刻研究(即经验研究的穿透力),是以对 大”的整体认识㊁把握为基础的㊂这也与中国传统智慧 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相符:当我们确立了整体认识框架后,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众多细节㊁经验调查以及相关议题,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分类㊁排序和呈现㊂建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整体认识框架,事实上也是树立一个研究目标㊂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㊂笔者对此的理解是,如果研究目标定得比较高,需要长期㊁持续努力才能达成,我们就会自我提醒要专注㊁勤奋;如果目标定得比较低,不需太用力就能达成,则容易松懈,最后得到的也会是不太好的成果,甚至偏离预期目标很远㊂因而,笔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尝试从农业文化遗产叙事方式㊁遗产地社区乡村社会转型㊁农业文化遗产与中国农业发展方向㊁对文化遗产研究理论的拓展和补充㊁农业文化遗产与中国研究等五个层面,建立社会科学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㊃82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研究的整体认识框架㊂这层层递进㊁相互关联的五个层面,也是社会科学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由经验到理论㊁由局部到整体的目标体系㊂需要说明的是,尝试建立一个整体认识框架,是希望树立一种整体意识,实现 以小见大”及 小”与 大”之间的相互贯串,而不是以这个框架来包纳㊁涵盖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所有的方向和议题,事实上整体认知框架并非研究内容框架㊂可能之事皆不可得,除非你执着地寻觅这个世界上的不可能之事 不然的话 甚至连今天可能做到的事也做不成”(韦伯,2009:296)㊂韦伯的论述与 取法乎上”的智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研究目标与我们经过自身长期努力能够达到的研究水准和层次有着直接的关联㊂事实上,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整体认识框架中相互关联的五个层面是一个 理想型概念”,是为深化并推进社会科学视角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而提出的目标㊂是否能够达成目标还是一个未知数㊂但我们知道,以此为目标,通过长期㊁持续的努力,能够为深化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做出有益探索和贡献㊂因此,立足 以小见大” 取法乎上”等方法论的指引,我们建立了农业文化遗产整体认识框架的学术合法性依据㊂一、农业文化遗产的叙事方式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兼跨农学㊁生态学㊁微生物学㊁历史学及社会科学,是文理交叉或者说文理综合的研究领域㊂当代学术研究讲求交叉㊁融合,但其基础是 学有所本”㊂因此,站在 学有所本”的立场上,我们需要发问:社会科学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如何展开?如何与自然科学㊁人文学科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形成差异?带来新观察㊁新分析的同时,如何与其他学科形成高质量的交叉㊁融合?相对于自然科学以及史学研究,社会科学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有没有可能对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一套新的叙事方式?叙事方式表征思维方式,并与一种分析视角的价值和贡献紧密相连㊂如果不能对农业文化遗产形成新的叙事方式㊁新的思考方式以及新的分析视野,那么社会科学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在现有研究体系中的价值就会存疑,更没有对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形成推进和贡献的可能㊂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种建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新叙事方式的可能路径,供大家参考和批评㊂其一,在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生物 社会协同演化的过程和机制是怎样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定义是: 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闵庆文,孙业红,2009)㊂目前,自然科学研究对农业文化遗产在生物与环境演化关系及其演化机制上,讨论得比较多,也比较深(张丹,2011;李文华, 2016;高灯州等,2016;丁陆彬等,2019;李远等,2020)㊂但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而言,社会(文化)也深刻参与了与环境(生物)的演化关系和过程,系统本身的演化和动态适应,是生物 社会协同的结果㊂那么,在一个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由人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如何与生物(环境)一起协同塑造并演化成当下我们所看到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其生物 社会协同演化过程和机制是怎样的?同时,在地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如何将生物㊁社会和人关联为一个地域性的整体?将生物 社会协同演化过程和机制提炼并呈现出来,是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一个新的分析方向㊂这符合当下人们对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深度关切,并与科技哲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㊁人类学 本体论转向”密切相关,从而可能为农业文化遗产带来一种新的叙事方式㊂其二,处于主客㊁ 虚” 实”之间的农业文化遗产㊂农业系统㊁文化体系及其遗产性质是自在的,自在于遗产地社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而农业文化遗产是自觉的产物,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和制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一个从 无”生出 有”的社会建构过程㊁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文化调适过程㊂作为一种现代概念和现代制度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客观的存在㊂但农业文化遗产这一外来概念和制度所指代的事物,对于遗产地社区居民来说,又是自在的㊁情感的㊁口耳相传㊁故老相习,并成为日常生活及其象征体系的一部分,是一种主观的存在㊂因而,从遗产地社区居民视角来看,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既不纯粹客观,也不纯粹主观,而是居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一种制度㊁感受和体验①㊂同时,食物生产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功能,物质性是其主要特征㊂不过,在一些学者看来,一切遗产类型都有其无形性的特征(史密斯,2020:35-37)㊂实际上,遗产的无形性是要说明任何遗产类型都是在一种观念㊁一种文化之下的产物,有形物质背后都受到一种无形观念和文化的塑造与影响,处于 虚” 实”之间㊂农业文化遗产亦不能自外于这一 虚” 实”相间的影响㊂不过,对于农业文化遗产而言,还有一个外在的转化,即遗产地社区经常成为旅游目的地,成为一个吸引游客的由山水风土共同构建的人文 舞台”㊂其真实性和建构性受到游客和东道主的共同关注,并存在 前台” 后台”的区分:在前台建构,在后台生活㊂在真实性上形成的某种建构性,既脱胎于农业文化遗产本身,又悬浮在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真实生活之上,形成并带来 虚” 实”相间的另一重面相㊂因此,在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中,我们既不将农业文化遗产看成是纯粹客观㊁真实的,也不将其看成是纯粹主观㊁无形的,而将其视作浮沉于 虚” 实”㊁主客间的一种制度㊁体验㊁情感和实践㊂以此界定来看待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建立社会科学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新起点,并可能带来一种新的叙事方式㊂其三,农业文化遗产与营养安全㊁食物健康㊂联合国粮农组织主要是从粮食安全㊃92㊃第3期 卢成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五个层面及其方法论问题:社会科学的视角①居于主客之间的农业文化遗产认识,来自与胡梦茵㊁何宇飞㊁肖云泽㊁张青仁㊁张海超㊁李正元㊁石鼎等的讨论,谨此致谢㊂㊃03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角度认识和界定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笔者曾考察过的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也主要以其 藏粮于地㊁储粮于仓㊁节粮于口”的粮食安全保障功能而得到阐释㊁理解和保护㊂在‘被遗忘的农业文化遗产“(Forgotten Agricultural Heritage)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农业文化遗产与营养安全的关联(Koohafkan&Altieril,2017:36-50)㊂虽然书中对营养安全的论述并不多,但仔细考察作者对农业文化遗产与营养安全的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其论证逻辑基本上与有机农业的论述相似:人们需要通过农产品从土壤获得70多种营养元素,以化肥㊁农药㊁除草剂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体系带来农药残留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以氮㊁磷㊁钾肥等为主要肥料的现代农业也提供不了维护人体健康的全部营养需求㊂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以土壤为中心的种植㊁牧养等方式,不仅不存在农残等问题,而且能满足人们充分㊁丰富的营养需要㊂虽然现有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主要是从粮食安全角度进行分析和阐释,但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以收入较低的农民为例,其粮食消费量从1978年人均248千克(国家统计局,1982:434)下降至2018年人均148.5千克(国家统计局,2019:172),降幅为40.1%㊂ 吃饱”已不是问题,如何 吃好”㊁吃得安全和健康,才是人们当下及未来需面对的大问题㊂在城市和农村生活的人们,有着普遍的食品安全焦虑和强大的营养安全需求,因而从营养安全㊁食物健康角度重新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关系着农业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更关系着农业文化遗产新叙事方式的可能㊂同时,以传统农业运作方式为核心的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有机农业㊁生态农业有着内在且紧密的关联㊂如何厘清农业文化遗产与有机农业的关系及其异同,如何借鉴有机农业发展方式(如社区支持农业㊁食物里程与产销对接等)并将其应用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农业文化遗产阐释与有机农业研究关联起来?不仅关涉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也与农业文化遗产新叙事方式直接相连㊂事实上,从营养安全㊁食物健康的角度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新的分析和阐释,不仅是新叙事方式的问题,也是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对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认知和界定的一种突破㊁补充和发展㊂如果说价值认识的变化和发展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动力(史晨暄,2015:8-9,133-165),那么农业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认知和阐释从粮食安全递进㊁拓展到营养安全与食物健康,不仅扩展了对农业文化遗产本身的认识,提供了新叙事方式的可能,更提供了保护和发展的新动力㊂由此,它也涉及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研究引领遗产(实践),还是遗产(实践)引领研究㊂对农业文化遗产新叙事方式的讨论,能否让研究引领遗产(实践),是学者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㊂相当程度上,从实践中来的(社会科学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需要回到实践中去,回馈实践,引导实践㊂不过,对于社会科学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而言,理解在地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内在运作,明了其精髓,探究其在当代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将其表现和问题与更大的生物体系㊁社会结构及历史背景关联起来,置于本学科视野中进行分析㊁解释并形成相应的新的叙事方式,是最为基础与核心的工作㊂二、遗产地社区乡村社会转型乡村社区承载着农业文化遗产㊂从农业文化遗产本体的叙事方式中走出来,我们首先触碰到的是农业文化遗产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㊂当农业文化遗产地被确立后,承载这一遗产的乡村社区会发生什么变化,又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以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为例,土地在资本的干预下流转到合作社,既提升了在地村落妇女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也导致了村民之间传统互惠关系的解体(康潇艺,2019:33-76)㊂同时,因遗产地旅游而出现的水资源紧张,不仅带来了外来社群(如客栈经营者㊁游客)与村民㊁村落间的紧张关系(收益不均㊁猎奇目光等),而且在村落内部形成了村民之间㊁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紧张关系(王秋辰,2018:80-83;马翀炜,孙东波,2019)㊂此外,旅游公司与村落㊁村民在旅游收益和分配上的不均衡,带来了遗产地社区软硬兼具的抗争,紧张关系弥散在社区内外(李富强,2009:189-197;巴丹,2013:11-34)㊂由这一系列紧张关系,我们可以看到遗产地社区传统互惠机制与公平体系已经被打破,旅游发展和资源分配不均带来村落内部及其与外部社会关系上的一系列张力,形成了遗产地社区乡村社会转型的难题㊂因此,如何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重建乡村社会公平机制与体系,成为遗产地社区亟待分析和破解的核心问题之一㊂更为重要的是,无论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与否,原住人口外流都是其面临的普遍问题㊂遗产地社区人口的不断外流(以及在村人口向旅游㊁民宿㊁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转移),也带来了如下追问:农业文化遗产会消失吗?乡村社会会消失吗?农民会终结吗?因此,我们如何分析和理解遗产地社区不断外流的人口以及由此形成的乡村社会转型过程,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必须回应的问题㊂在此,社会形态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入口㊂简而言之,社会形态是指因人口数量㊁密度的变动,带来社会运作以及组织形态的变化过程(哈布瓦赫,2005:49-82)㊂在莫斯的研究中,因纽特人在夏季和冬季分别实行群居与家庭独居生活,因两季人口数量与密度的差异,夏季和冬季的宗教生活(夏季极少宗教仪式,冬季有大量仪式)㊁政治生活(夏季实行家长制,冬季实行民主推举制)㊁财产制度㊁婚姻家庭制度等都不一样(莫斯,2014:421-495)㊂因而,莫斯(2014:502)在因纽特人的社会形态研究中提出了一条方法论准则,即社会生活及其所有的形式(道德㊁宗教㊁司法㊁政治等)是与各人类群体的人口总量㊁密度㊁组织方式一起变化的㊂我们可以看到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中出现了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而遗产地社区的信仰㊁仪式(如涉县旱作梯田核心保护区的奶奶顶庙会)等,又定期地把人口从城市往乡村吸聚,使遗产地社区㊃13㊃第3期 卢成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五个层面及其方法论问题:社会科学的视角㊃23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在一年的时间段里形成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㊂从社会形态角度来考察遗产地社区人口流动以及人口组织方式的变化,对于整个乡村农业体系运作㊁道德㊁财产㊁习惯法以及婚姻家庭㊁社会文化究竟有怎样的影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㊂如何从社会形态学的角度,理解遗产地社区的这些新变化及其带来的乡村社会转型过程,是一个重要且有趣的问题㊂不过,在外部性观察之外,是否还存在一种内部性视角?如果说社会形态学是一种对乡村社会相对外部的组织过程和组织形态的分析,那么在遗产地社区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其内部人群关系的性质有没有发生变化?如何发生变化及如何看待这一变化?这些都是需要回应的问题㊂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提供了这样一种理解视角:将那些把人们组合成群体(或将人们从群体中消解)的情感㊁动机㊁意愿区分为人的自然意志(本质意志)与选择意志两类;所谓自然意志,是自然的㊁本原的,如血缘㊁地缘等;在选择意志中,知识㊁能力㊁思考占支配地位,如法人组织㊁趣缘团体等㊂滕尼斯(2010:117-169)将由自然意志占支配地位的人群联合体称为共同体,将通过选择意志形成并被其决定的人群联合体称为社会㊂不过,共同体和社会这两种不同的人群组织关系类型本质上在所有人群联合体(包括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㊁相互交织,不能截然二分㊂实际上,在当下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中,共同体与社会两种关系类型,大多同时存在㊁相互影响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分析和理解这两种同时存在的关系类型及其相互影响,以及它对遗产地社区乡村社会转型的影响?从共同体与社会这两种同时存在的人群关系视角,我们所看到的遗产地社区乡村社会转型是怎样的过程,对理解遗产地社区乡村社会转型具有怎样的启发?这是需要长期观察㊁持续思考的问题㊂实际上,透过共同体与社会相互交织㊁同时存在的内部性视角,我们可以超越传统与现代的二分,对遗产地社区乡村社会转型中颇具张力的延续与断裂,抱持一种更宽广㊁更具历史深度与人性纵深的温情理解㊂事实上,作为一项正式制度的农业文化遗产,还可以看成国家透过行政力量对乡村社会进行的一种由上至下的文化干预㊂这一文化干预的目的是,引导乡村变迁,达成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①㊂当农业文化遗产进入乡村时,乡村社会是否及如何由下至上应用这一遗产类型,从而对由人口外流而致的乡村凋敝景象进行干预㊁调适,在陕西佳县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泥河沟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关联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孙庆忠,2018a:18-24,258-320;孙庆忠,2018b:14-116, 246-280)㊂但是,对于大多数遗产地社区而言,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由上至下的外来文化干预,如何与乡村社会由下至上的内生文化动力相结合,从而引导遗产地社区乡村社会转型,始终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社会转型过程的重要观察①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干预的认识,来自与孙庆忠教授的交流,谨此致谢㊂对象,需要持续地调查和分析㊂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国家(文化)干预㊁(遗产旅游所显现的)市场影响以及村落社会内源性的文化动力,三者共同推动并形成了当下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乡村社会转型的过程㊂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社区已不是所谓 传统的村落”,它超越了传统村落社会的运作方式,在人口形态㊁利益分配㊁村落组织等方面成为名实兼具的跨越边界的社区㊂这一被跨越的 边界”不仅指物理边界㊁身份边界,也包括社会形态的边界㊂跨越边界的社区只是对农业文化遗产地乡村社会转型现象的一种陈述,如何进行深入分析并尝试提炼恰切的分析概念,是一项重要工作㊂因此,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乡村社会转型是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缩影,对于前者的分析和讨论就是在回应后者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并为其提供经验阐释与可能的分析概念㊂三、农业文化遗产与中国农业发展方向农业文化遗产是以农业体系为基础的遗产系统,研究农业文化遗产无法规避对农业问题的讨论㊂当下,食物与农业领域有四种主要的发展脉络①㊂一是传统可持续农业㊂人类从狩猎采集进入耕作牧养,在食物获取方式上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形成了以生物循环为基础的人与自然协同㊁共生的可持续农业运作体系㊂当代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及其运作体系,大多脱胎于传统可持续农业,蕴藏着众多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可持续智慧㊁技术㊁物种体系及人文生态系统㊂二是现代农业体系㊂现代农业以尤斯图斯㊃冯㊃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㊁养分归还学说为基础(李比希,2011:20-52,88-102),以化学肥料和农药㊁科学选种(及转基因育种②)㊁机械化为核心,形成了产量增加㊁劳动量降低及可复制性强的规模效应㊂现代农业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食物产量与种养过程的确定性把握,节约了土地资源,节省了农业劳动投入,并能提供充足的食物供给,对于人们免于饥饿㊁全球减贫及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等具有支撑性作用㊂三是有机农业㊂面对食品安全㊁营养安全㊁农业面源污染及农田生态系统重建等问题,以无化学肥料㊁农药㊁除草剂为种植特色的有机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替代体系,得到广泛倡议和推广㊂有机农业体系内有着诸多不同的农法(如自然农法㊁朴门农法㊁生物动力农法等),不过广义上的有机农业大多提倡生物多样性及以堆肥为中心的生物循环种植㊂有机农业与传统可持续农业有着内在关联,但在经验与科学㊁运作与组织等方面也存在基本差异(卢成仁,2022)㊂四㊃33㊃第3期 卢成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五个层面及其方法论问题:社会科学的视角①②这四种主要发展脉络,既是继替的,也是同行的㊂除常规选种㊁杂交育种,部分论者将转基因技术带来的选种育种方面变化,称为农业的 生物革命”㊂不过,转基因作物仍然需要与化肥㊁农药㊁除草剂相互配合,因此笔者仍将其视为现代农业的延伸㊂。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中国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农业生产技术、传统节庆、农耕文化、农民习俗等诸多方面。

在这些遗产中,既有具体的物质遗产,也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下面将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和介绍。

一、农业生产技术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遗产,这些遗产涵盖了农耕、畜牧、渔业等多个方面。

在农耕方面,中国古代的种植技术、灌溉技术、耕作工具等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如水稻种植技术、水利工程等。

而在畜牧方面,中国古代的养殖技术、畜牧工具、饲养方法也具有丰富的遗产价值。

另外,中国的渔业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渔具、捕鱼方法等都是中国农业生产技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节庆中国的传统节庆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

这些节庆既有与农事生产相关的,也有与自然现象相关的。

比如春节这一节庆与农历新年相关,其中包含了农耕文化、农民习俗等多个方面的农业文化遗产。

而丰收节、祈雨节、祭祀节等传统节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丰收和谷物生长的规律,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

三、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丰富的农作物、耕作技术、农村风俗习惯等内容。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农作物种植文化,其中包括了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稻谷等多种农作物种植技术和相关的民间传统知识。

此外,中国的农村风俗习惯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如农民的节日习俗、劳动习俗、农村传统建筑等。

四、农民习俗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中还包括了丰富的农民习俗。

这些习俗包括了农民的节日庆典、劳作习惯、饮食习俗、民间传说等多个方面。

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农历年的祭祖、春耕节的祈愿活动、丰收节的庆祝仪式等,都是中国农民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

五、农业艺术农业艺术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丰富的农民绘画、手工艺品、民间音乐舞蹈等内容。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是特定区域内代表性的农业生产方式、技术及制品的总称。

这些遗产源于农民们常年的辛苦劳作和创新实践,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关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的文化,更是全人类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通过适当的方法保护和传承。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种类和价值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各类耕作方式、农业手工技艺、传统工具和器具、土地利用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如中国的“三维耕作法”、日本的“水稻田综合利用方式”、荷兰的“风车系统”等都是农业文化的代表。

农业文化遗产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生态。

它包含了人们对土地、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方面的认识和知识。

另外,农业文化遗产也反映了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政府、学术机构、媒体、企业以及民间组织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其中,政府是主导力量,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和措施,以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首先,政府应该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提供经费和技术支持。

为了实现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需要投入资金进行科学研究、设计保护计划和实施保护措施。

同时,也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其次,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普及。

通过媒体、网络、展览等多种形式宣传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以提高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视,同时也可以激发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热情与意识。

最后,政府应该建立起一套专业的机构体系,以加快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这些机构应该包括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农业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机构等。

这些机构可以通过与民间组织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三、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方法的完善是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环节。

农学的农业文化和农业遗产

农学的农业文化和农业遗产

农学的农业文化和农业遗产农学是指研究农业生产、农作物栽培、畜牧养殖和农业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科学。

其研究范围包括土地、气候、种植、育种、兽医、食品科学等多个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学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个领域。

而农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牛马耕田,更有着独树一帜的农业文化和农业遗产。

一、农业文化农业文化是指以农业为载体,诞生出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情感、性格、习俗、乐曲、美术、文学等形式。

可以说,农民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化创造者之一。

例如,四季歌、花灯、农民画等都是农民在生活中创造的具有自身独特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

一种农业文化,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一种情感和一种价值观。

中国的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最重要的文化设施就是中国古代“农家书院”。

农家书院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学堂,它是四川省和云南省著名的农业文化,起源于唐朝。

农家书院开设有讲学、讲座、演讲、小吏等课程,教员在书院内向学生灌输农业知识和各种道德。

此外,还有许多文化活动,如农家戏、竹板古乐、竹编手工艺等。

二、农业遗产农业遗产是指在农业生产、农作物栽培和畜牧养殖等方面留下的具有特殊技术和文化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它不仅是优秀农业科技成果,更是一种象征性与文化意义的遗产。

中国的农业遗产丰富多彩,如水利工程、古代农机具、农产品加工技术、传统粮食加工和制作工艺等。

如“机车农具”,它是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的珍品,曾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技术奖”。

又如古老的“粟堆”在东北大地上独特地迎风而立,既实现了防风固沙、保温蓄热的功能,又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

农业遗产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厚重历史和积淀,充满了无尽的吸引力。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走向未来的宝贵财富。

三、农学的发展与未来农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世界粮食等重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然而,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特性、社会功能与发展困境

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特性、社会功能与发展困境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34XIANGCUN KEJI 2021年2月(中)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特性、社会功能与发展困境任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北京100101)[摘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价值观念的存储库,对其的深入挖掘可以为乡村社区的文化重构起到关键作用。

从文化特性来看,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传统性、地方性、道德性特征。

从社区功能来看,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治理、整合、维稳功能。

但目前由于乡村社区的撕裂,农业文化遗产表现出了内卷化、无序化、边缘化特征。

针对此,要把农业遗产与乡村文化空间相融合,以此来创造新型乡村文化空间,在此空间内借助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实践、仪式活动进行文化的再生产与再仪式化,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文化特性;社会功能;发展困境[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05-34-3广义而言,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各种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1],其以物质遗产、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技术方式的形式承载着乡土社会的知识经验、情感结构与道德意识。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乡土社会的秩序规范提供文化资源。

同时,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与科学转换农业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理念与文化要素,创新乡村社区软治理手段。

目前,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系统性、保护与发展等方面。

1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1.1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乡村文化的传统性特征乡村文化的传统性既包含器物性价值传统,又包含精神性价值传统。

以农业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为例,与一般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相比,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内部的茶文化是农业文化的重要体现,承载着系统内居民的精神信仰,对其生活方式形成正面影响,是一类兼具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文化景观综合价值的较为特殊的农业文化遗产[2]。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 2、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 3、以耕读传家为根本的治家之道 4、以经学为治学的根本 5、以义利合一为基本的价值追求 6、以直观意象为基本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中国文学史 一中国文学史的划分阶段 1、古代文学 2、近代文学(1840年——“五四”运动前夕) 3、现代文学( “五四”运动——1949年) 4、当代文学(1949—— )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 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 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一 古代文学 1先秦时期
◎《诗经》与《楚辞》 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 现实精神和浪漫色彩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 秀传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 鸦雏色。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 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 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 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 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 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018-2019公需科目《乡村振兴战略 》作业答案(1)

2018-2019公需科目《乡村振兴战略 》作业答案(1)

乡村振兴战略总分:100及格分数:60单选题(共10题,每题3分)1、建设乡村文化礼堂,肇始于那个省A、浙江B、福建C、广东D、江苏2、世界最早的生物防治是中国的A、利用黄猄蚁治柑桔害虫B、养鸭捕蝗C、桑基鱼塘D、稻鱼轮作3、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是()A、产业振兴B、农民生活富裕C、实现传统乡村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性D、乡村人才振兴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那那次党代会提出的?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D、十九大5、农村社会治理开始朝着网格化方向实施制度创新,实施“民生110”工程。

表明:国家权力契合农村基层法治的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以()的多元救济通道;A、以基层司法为核心B、以传统文化文化为核心C、以乡贤规则为核心D、以村规民约和村民意愿为核心6、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由美洲引进到中国的水果是?A、烟草B、菠萝C、西瓜D、梨7、社区营造就是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的(),激发农村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以“营造农村社区”为基础,实现基层政府、党团组织、社区协会和农村居民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的多元互动。

A、政治资本B、社会资本C、人口结构D、社会组织关系8、畜禽粪便循环利用途径不包括()A、有机肥B、培养基C、田园覆盖D、饲料E、燃料9、农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组织基础是()A、利益相关B、关系相融C、阶层相近D、地域相近10、使民主制度运转起来的关键是要让( )内化为每个公民的行为习惯。

A、村民自治B、民主精神C、民主选举D、民主复议多选题(共10题,每题4分)1、下列那些是农业文化遗产具备的特征A、悠久性B、战略性C、个体性D、活态性2、中国农村社会治理困境的具体表现是()A、人口流出现象严重B、农村公共权力代理人的老龄化、权力日常行使的封闭化C、公共事业建设艰难,“一事一议”变成“凡事难议”D、“穷财政”与“有所为”的矛盾。

E、集体债务化解无望,税费尾欠政策引发新矛盾3、当代中国农村“村民自治”难以取得成效的原因,包括()A、自治单位过大,村民自治难参与。

有关古代农耕文化知识有哪些

有关古代农耕文化知识有哪些

有关古代农耕文化知识有哪些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下面是小编整理了古代农耕文化知识有哪些,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知识传统农耕文化重点类型展区分别从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治水、物候与节气、农业生态、农产品加工、茶文化、蚕桑文化、古代农学思想与农书,以及民间艺术共十个部分,全面展示中华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该单元通过大量的图片、图示、影像资料和文字说明,集中展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统农业技术体系。

在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演进过程中,黄河流域逐渐形成的土地连作、多熟种植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介绍了隋唐以后,随着南方的开发,曲辕犁发明,以耕、耙、耖配套的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逐渐形成和发展,以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们发明、创造并运用的许多合理有效的技术,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治水技术等,有些技术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是古代的物候与节气。

确定农时是古代农业文明划时代的进步,是中华农耕文化之瑰宝。

我国先民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利用物候和节气的变化,通过察物候与观天象的方式,确定农时,形成了包括物候知识和节气概念的农历,逐步总结了一套系统指导农业生产的经验。

三是传统的农业生态综合利用。

我国古代先民发现并利用生物之间的互生关系,创造了包括农田间作套种、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桑基鱼塘、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模式,形成中国独特的农业生态文化。

古代农业生态理念的建立,对于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是传统的茶文化和蚕桑文化。

这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饮茶、种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

我国不但为人类发现和提供了茶这种良好的饮料,也为世界创造了几乎全部的古代茶业科技。

茶已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三大饮料之一。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一、本文概述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互动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类农业生产的智慧和创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其保护要求,以期提升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我们将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我们将分析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包括其历史性、地域性、多样性以及活态性等。

我们将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保护机制、强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加强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等,以期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遗产,是指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所创造出的,具有丰富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农业生产系统。

它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方式,还涉及到了农耕文化、农业景观、农业生态等多个方面。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强调了其历史性和文化性。

历史性体现在这些农业生产系统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是农业历史的见证和记录。

文化性则体现在这些系统中蕴含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信仰、艺术等文化元素。

农业文化遗产还具有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

多样性表现在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性、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文化表达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

可持续性则体现在这些农业生产系统在面对自然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时,所具有的自我更新、自我维持的能力,以及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

因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共同结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还能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三、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家乡传统农业文化的特色与创新

家乡传统农业文化的特色与创新

家乡传统农业文化的特色与创新家乡是一个充满着传统农业文化的地方,这些特色文化正是我们家乡的瑰宝。

同时,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我们也需要将传统农业文化与创新相结合,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家乡传统农业文化的特色1.1 农事节庆活动在家乡,每年都会有一系列农事节庆活动。

例如,春耕节、秋收节等,这些活动展示了农民对丰收的祈愿和对农田的感恩之情。

人们会进行祭祀、宴会、民俗表演等庆祝活动,以庆贺农作物的丰收。

1.2 传统农具和农耕方式家乡的传统农业文化中,保存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农具和农耕方式。

例如,木耒、犁、手扶种植、旱作耕种等。

这些农具和农耕方式展示出了古代农民智慧和勤劳精神,它们成为了农业文化的象征。

1.3 传统农业节气家乡人民注重农业节气的规律和变化。

例如,农历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活动的安排至关重要。

人们会通过观察农历和天象来决定农田的耕种、施肥、灌溉等农事工作,这种传统的农业文化正是家乡的特色所在。

二、传统农业文化的创新2.1 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家乡的农民开始运用现代农业科技。

例如,通过使用无人机对农田进行巡视,可以及时发现土壤缺乏养分和病虫害问题;利用智能传感器监测作物生长状况,提供科学的施肥和灌溉方案。

这些技术应用的创新使得传统农业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2 生态农业的兴起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家乡的农民开始尝试生态农业的模式。

他们采用有机种植方式,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通过这种创新的农业模式,家乡的土地变得更加肥沃,农产品的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2.3”农旅结合“的发展为了振兴农村经济,家乡的农民开始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

他们开发出农家乐、农业观光等项目,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前来体验农耕生活。

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保护了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性3.1 保护农业文化的历史记忆传统农业文化是我们家乡历史的记载,它见证了家乡农民的辛勤劳作和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文化遗与文化的基本特征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传统的农耕技术的使用正在萎缩,农业文化遗产也面临消失的危险。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寻求发展的同时不该忘记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那些“根”。

可是面对发展的诱惑,我们又该如何驻守传统?在现阶段我们追求高产高效的农业推广模式中,我们应该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来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农业推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中农业文化的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盟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关注。

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与农业文化有关的遗产项目主要有:菲律宾安第斯山脉上的稻米梯田、荷兰的金德代客一埃尔斯豪特的风车系统、法国圣艾米利昂葡萄园、法国的卢瓦尔河谷、瑞典的奥兰南部农业景观、古巴东南最早的咖啡种植园考古景观、葡萄牙的阿尔托杜劳葡萄酒地区、匈牙利的托考伊葡萄酒产区历史文化景观、德国莱茵河上游中部河谷、葡萄牙的皮克岛酒庄文化景观等。

过近10年的努力,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推动下, 国际社会已经兴起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热潮。

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最早参与了该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现在的农业推广中似乎没有真正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表示重视,我们应当将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放在同一位置进行考量,使得文化不消失,经济也发展。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1.1国际通用概念农业文化遗产能够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除了它具有价值突出、原真性和不可再生性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性。

首先,它不仅是继承下来的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文化形态,而且是一种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其次,充分体现了系统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再次,在这类系统中,人(农民)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农民就没有遗产的存在。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定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1.2我国的概念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发展中,凭借着独特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目前,已经被列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陕西佳县古枣园、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新、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等十九中特色的农业文化。

第二批的国家重要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

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为加强对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农业部在广泛调查、认真研究并借鉴和学习国内外遗产发掘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12年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确立了“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基本思路,制订了相关标准,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传承机制。

但是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多是出去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民纷纷放弃传统的耕作模式改为更有经济价值的生产模式,或者直接放弃农耕外出就业。

举例来说,江西万年县的稻作文化系统就是已列为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实录之一农耕文化。

中外考古学家研究证实,万年境内稻作起源于1.2万年之前,曾向皇家进贡的万年贡米则是迄今为止人类保留下来最早的栽培稻之一。

“万年贡米原产地位于万年县裴梅镇荷桥村,那里每天的日照比周边地区少3—4小时,气温、水温、土壤的温度也要低3—5℃,稻子的生长时间比外边要长一个月时间,因而这种米的口感极好。

”万年县农业局局长陈章鑫说,但由于条件的恶劣,它的亩产也就是300—500斤,老百姓不爱种,种稻远不如出外打工合算,优质贡米品种如今面临失传的危险。

再看陕西作为中国农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按理来说应有很多农业文化遗产。

但是在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陕西只有佳县古枣园一处入围。

而更尴尬的是,自从去年4月接到农业部通知,陕西省农业厅便立刻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初步普查,但勉强符合评选标准的也仅有四处。

“工业化的冲击,造成了传统农业逐渐边缘化。

”负责本次参评工作的陕西省农业厅负责人员告诉记者。

另外投入大收益低,也造成了传统农业难以为继,像佳县古枣园的枣,当地老乡抱怨一斤才能卖8毛钱,而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在外打工,雇人摘枣的人力成本太高。

我国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与发展,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与现代文明理念之间表现出的对立和矛盾使农业文化遗产面临不断流失的严重威胁。

另外, 随着农业科技进步速度的不断加快,特别是现代耕作技术与养殖技术的采用及现代农机具、农药、化肥等的大量广泛使用,传统古老的耕作制度和生产方式逐渐被取代。

同时,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至其他行业,传统的生活方式、世代相传的技能技艺出现后继无人的威胁。

同时,在农业工业化进程中,很多传统的农业物质遗产境遇每况愈下。

高效农业在扩大粮食供给的同时,也危及传统农业物质遗产的存在。

高产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取代了更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地方品种,使其逐渐灭绝;过分使用化学肥料,放弃有机肥,使土壤性状不可持续;滥用农药使害虫抗药性提高,环境遭受污染,益虫大量死亡等等。

再者, 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业文化遗产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劳力进城务工, 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常住人口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被称为“386199”部队。

与农业相关的民俗、礼仪也缺乏继承,渐渐断代消失。

农业的许多优良传统,如生物防治等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因为缺乏传承,加上比较效益低,难以在乡村保留。

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尽管保留许多传统的耕作方式,但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入侵,人们迅速放弃原来的传统,开始大量利用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等现代农业要素。

三.农业推广中重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现代社会都是以实际存在的经济价值衡量每件事,每个人。

在这样的经济社会中,农民必然会选择脱离传统的耕作模式转而从事经济价值高的生产活动。

而现在的农业推广的目的也正是经济至上的。

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三种主要的推广模式基本都是以有效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作为目的的。

在这样的目的导向之下,我们所推广的技术,思想,服务等等都是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目的的,所以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在这样的体系中很难站稳脚跟,只会渐渐流逝。

农业文化遗产总是给人感觉是传统的,落后的,就应该被抛弃。

但是,实际上这是几千年农耕文明因地制宜的经验总结,虽然赶不上现代化生产的大步伐,但是这也许更加的环境友好型,不一定集约化的的生产才是最高效的,我们应当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现代的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

农业推广员送去的知识可能就是农民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甚至是农民们思想意识的重要导师。

如果,他们一味的向农民灌输现代化的多么有用的想法,那么农民必然会跟着这样的思路放弃自己坚守的土地,坚守的耕作方式,坚守的一方文化。

但是如果农业推广人员能够在基层工作时时刻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心上,向农民传达保护原生态的物质的,非物质的遗产的重要性,并且将遗产记录下来,甚至帮助农民开发出既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办法,同时又能够帮农民致富的办法,那么农民们怎会抛弃自己祖祖辈辈坚守文化。

四.具体建议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充分考虑系统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要体现动态保护的思想,特别是要考虑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其愿意继续从事传统农事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

在农业推广中,我们不仅需要给农民灌输概念,还要帮助他们找寻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方式。

1.加强机制与制度建设,重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监督管理与多方参与。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盲目决策和寻租行为,因此应当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多方参与机制是国际社会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这种机制不仅可以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当地自身的发展能力。

2.继续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农业文化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层面的工作,最终的农业文化的守护者还是那一方土地上的人民。

我们需要向他们不断传达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他们能够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自豪,自觉自愿的去保护农业文化遗产,3.推广中注意地方特色的保护。

新农村建设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多地维持各地的本来特色。

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相对较少,需要给予特别关注,而在西部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则相对丰富,需要综合保护。

一些具地方特色的建筑类型,应当成为未来新农村建设选择的特色模式。

4.对与地方传统尽可能的维护首先应对传统品种给予特别保护。

随着我国粮食供给由单纯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传统作物和畜禽品种更加重要,因此要给予特别关注,使其在商品生产中立足。

其次要对传统农业品牌给予关注。

传统农业品牌既是物质类农业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类农业文化遗产,需要加以保护,使之能够在商品生产中占据合理份额。

再者,针对遗址类农业文化遗产注意维护。

保护稀有遗产地农业文化遗产,帮助农民将其打造成区域文化地标。

此外,帮助农民打造传统方法耕作和饲养的动植物产品的名气,应在市场上给予充分支持,提高其与普通产品的比较价值。

生态认证和原产地认证是保护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可加大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1]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 资源科学 2006(7):206-208.[2]闵庆文赵立军叶明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罗马会议及其主要成果[J] 地理研究 2007,26(1): 211–212[3]赵立军徐旺生孙业红闵庆文何露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中国生态农业学报[J] 2012, 20(6): 688-692[4]包宗顺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利用和农户收入的影响[J] 中国农村经济 2002(10): 38–43[5]郭中伟李典谟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J] 生物多样性 1998 6(3): 20–25[6]闵庆文张丹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途径与近期主要任务——“中国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试点项目启动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 古今农业 2006(2)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