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五步问题”导学法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概况。

2、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明朝灭亡的史实。

3、掌握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的情况。

4、认识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满洲的兴起。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赋”的口号。

【自主学习】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的表现:皇帝多是,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明朝末年,________越发严重,深重,朝廷不断,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____________异常尖锐。

广大农民纷纷,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 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起义过程(1) 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____________”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3)起义军,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4)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________,建立政权,国号________。

3.结果:________年4月,李自成攻占__________,明朝末帝自缢。

被农民起义推翻。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明朝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不断发展壮大。

2.清朝的建立: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史称后金。

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3.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的军队,将其打败。

【合作探究】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及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相关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朝中后期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明朝的《流民图》,从图中人物可以看出老百姓生活的艰苦。

出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介绍明宪宗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

一边是老百姓生活艰苦,一边是统治者享乐游玩。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很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3、活动一:说一说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用事例说明政治腐败。

4、皇帝长期不理朝政,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5、出示明朝后期土地集中材料: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

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问:土地高度集中会有什么样的后果?6、出示材料:明朝后期,全国各地灾荒频繁,从万历到崇祯的70多年中,灾年有63年之多,其中水灾26次,旱灾21次,蝗灾11次,,大疫11次,披灾面积几遍全国,人民生活陷于绝境,浙江、山东、陕西、江南、京畿各地都出现过人相食的惨事。

从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7、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怎么才能生活下去?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导学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人教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设计

人教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目标2: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探究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目标3: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说出农民起义的经过;目标4:梳理归纳满洲兴起的历史,并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视频素材—明朝的工商业发达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

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中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表现,李自成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的的基本史实。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阅读材料及教材相关史事,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

(1)政治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①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②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小组合作探究:“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是因果关系,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造成了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尖锐。

)目标导学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根据材料,你认为明朝末期的社会状况、原因及结果如何?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小结:状况:明朝末期,陕北大旱,官府、地主照旧催逼租税,造成大范围饥荒。

原因: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自然灾害。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有一定掌握。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象现象中看到本质问题,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2.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概况,理解李自成起义及明朝灭亡的必然性。

2.正确认识“均田免赋”的口号,识记明朝灭亡的时间和原因。

3.了解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史实。

【重点难点】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满洲的兴起。

难点:正确理解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赋”的口号。

【导入新课】在北京景山公园里,有一棵为人熟知的老槐树,1644年的农历甲申三月十九日,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在此自缢而亡。

强盛一时的明王朝在其统治二百多年后也迅速走向了灭亡。

【自主学习】一、明末农民起义1.根本原因:政治腐败,社会动荡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②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③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④疯狂的土地兼并,农民流离失所明宣宗:好斗蟋蟀,史称“蟋蟀皇帝”。

明武宗:喜好豹房,并自封将军。

明世宗:好炼丹(丹药中毒身亡)。

明神宗:懒政,史无前例(20年不上早朝,不理朝政)。

明熹宗:擅长木工,自比鲁班第二。

荒唐、奇葩的皇帝们明武宗明熹宗2.直接原因:陕西连年大旱2、概况:(1) 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____________”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________,建立政权,国号________。

(3)________年4月,李自成攻占__________,明朝末帝自缢。

被农民起义推翻。

二、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1)兴起:明朝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________族不断发展壮大。

(2)建国:1616年,__________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3)发展:1635年,________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________。

知识拓展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在统一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人员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结合在一起,实行“兵民合一”,军政一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提高了战斗力,推动了满族经济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导学案(无答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2.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3.把握后金的发展、清兵入关和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

自主学习:一.明朝灭亡:原因:1、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原因)2、天灾:(原因)经过:陕北农民起义:的队伍成为起义的主力军口号:提出(地位),军纪:,赈济:李自成起义建立政权:年在建立政权年,攻入北京,自缢而亡,推翻明朝二.清朝建立和清兵入关(一)清朝建立后金:年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族名:年改女真族为改国名:年皇太极改国号为(二)清兵入关明亡后,降清,联合清军在之战中打败李自成,李自成转战各地,最终失败合作学习:1、史料解读材料一:明神宗采办珠宝,一次就用银二千四百万两;为营建定陵,役使民力三万余人,耗银八百余万两。

神宗长时间不上朝理政,久居深宫过着"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的生活,身边的侍者办事稍不称意"辄毙杖下"。

材料二:明熹宗宦官魏忠贤人称“九千岁”,“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投靠其门下的有所谓“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另有齐党、楚党、浙党、昆党、宣党等,都先后依附于魏忠贤,被统称为阉党。

魏忠贤操纵国柄,大兴冤狱,残害忠良,东林党前“六君子”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六人,后“七君子”高攀龙、周顺昌、李应升等七人,除高攀龙不堪受辱投水自尽外,皆惨死狱中。

材料三:明末三饷即辽饷、剿饷、练饷。

辽饷,明末为筹充辽东军饷、对付后金(清)而加派的田赋。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向辽东用兵为由,按亩加派军饷,经过前后三次增额,到泰昌元年(1620年),加到每亩银九厘,一年得银五百二十两,相当于全国总赋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到崇祯末年,增至九百万两以上。

剿饷,明末为筹措镇压民变军饷而加派的田赋。

《明史·食货志二》云:「(崇祯十年)复行均输法,因粮输饷,亩计米六合,石折银八钱,又亩加征一六四厘九丝。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③明朝灭亡的影响及启示
-重点知识点: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原因分析、启示
-关键词:清朝建立、社会阶层变动、思想启蒙、政治清明、社会公平
-重点句:明朝灭亡引发思想家对国家兴亡、社会改革的思考,为后来的思想启蒙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
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
1.政治腐败
2.社会矛盾
3.外患
二、李自成农民起义
2.均田免赋、免差役。
3.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
二、简答题
1.明朝灭亡的原因:政治腐败导致国家机构失去民心,社会矛盾激化,外患不断消耗国家实力。
2.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过程:起兵反抗,提出口号,攻克多个城市,最终推翻明朝。对明朝的影响:加速明朝:加强政治清明,关注民生,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勇于改革创新。
2.教学评价:课后作业缺乏及时反馈,未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改进措施:
1.教学方法:增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评价:及时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针对多媒体教学的改进措施:
1.丰富多媒体资源:收集更多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制作更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理解:掌握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提高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
2.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化认同:认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4.价值观: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每个人的责任。
教学特色创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导学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和入关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明末农民起义(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背景:(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

②皇室内部(),纷争不休。

③大臣们(),争权夺利。

④各级官员(),盘剥百姓。

⑤()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败,加上()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异常尖锐。

2.概况: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口号,于1643年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

1644年4月,攻占北京,()自杀,明朝灭亡。

(二)探究思考:1.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2.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二.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2.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3.1644年,明朝灭亡后,山海关明军将领()降清,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并最终走向失败,清军由此入主中原。

(二)合作交流:1.清朝是由那个少数民族建立的?2.清军是如何入关的?三.课堂小结: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朝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

明末农民战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以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课知识网络结构:概况:李自成起义——明灭亡明朝的灭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金皇太极改国号“清”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图片识记:巩固检测:1.曾经连续20 多年不上朝的明朝皇帝是( )A.朱元璋B.明成祖C.明神宗D.崇祯帝2.李自成建立的农民政权是( )A.张楚政权B.大齐政权C.大西政权D.大顺政权3.满洲前后建立的政权有( )①元②金③后金④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 )A.清太祖努尔哈赤B.清太宗皇太极C.清世祖福临D.清圣祖玄烨5.清军人关的决定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郾城大捷C.山海关之战D.台州九捷6.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斗争口号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C.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D.均田免赋7.清朝的开国皇帝是(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多尔衮D.康熙帝8.在中国的历史上,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A.藏族、回族B.蒙古族、女真族C.党项族、契丹族D.壮族、维吾尔族9.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②都曾经定都在北京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年月
5.明朝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的直接原因是【B】
A.朝政混乱B.土地兼并严重C.宦官专权 D.地方势力混战
6.引发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有【D】
①政治腐败严重②国家财政危机③陕西连年大旱④朝廷加派赋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四、拓展延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宋政府也鼓励海商招徕蕃(指外国)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

对在海外招商做出大贡献的海商,宋政府还会赐予官职。

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

——摘编自吴钩《宋代海外贸易更具现代气质》
材料三明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

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从而有郑和下西洋之....和下西洋的壮举,建立了亚非国家的和平关系,提高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赢得了亚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

两洲数十个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朝,向明王朝赠送珍贵礼物,但随着历史进程的延续,这样的对外交往难以持久,中国开始闭关锁国。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1)材料一图片所示为唐朝中外交通路线图,当时到天竺求取佛经的历史人物是玄奘,这一朝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时期,其极盛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如果两题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外贸易的“现代气质”,并分析其影响
②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难以持久的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无答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备课组初一历史主备人时间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洲的兴起、明朝的建立和入关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二、学习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

三、学习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__________是明代最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编写出《_______________》||,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________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是一部科技巨著||,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

3.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___________巨著||。

4.明长城东起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________||。

5.北京城是在_________基础上扩建起来的||,有宫城、_______、内城和外城||。

6.(1)《》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是__________||。

(2)《》是元末明初另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是___________||。

(3)《》的作者是吴承恩||,这是一部富于______________色彩的神话小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设计_99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设计_99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明朝政治腐败导致农民起义,李自成推翻明朝。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皇太极建立清朝,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二、教学重点:明末农民起义原因和李自成受民众拥护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政治清明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自学法、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明朝是谁建立的?哪一年?2.朱元璋改革官制和设立锦衣卫的目的是什么?3.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二)导入新课:《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与《流民图》作比较导入新课,讲明代中后期几位皇帝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三)自主预习:1.李闯王名叫___,他提出“___”口号。

__年李闯王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___。

2.___年明朝末帝___自缢,明朝灭亡。

3.___年______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4.___年皇太极改族名为____;___年改国号为____。

5.明军将领___降清,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在___交战失利,最后失败。

6._____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建立八旗制度。

(四)合作探究:1.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85页第二段3点)2.86页材料研读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85页找出3点)(五)课堂小结(六)课堂练习:1.万历皇帝20年不上朝说明了什么问题()A.万历皇帝的昏庸B.明末政治日益腐败C.明朝实行君主立宪制D.官员结党营私2.明末农民起义原因不包括()A.明末政治腐败B.天灾频发C.内忧外患,加征三饷D.崇祯20年不上朝3.在中国历史上,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A.藏族、回族B.蒙古族、女真族C.党项族、契丹族D.壮族、维吾尔族4.李自成推翻朱家王朝后变了,吃喝享乐,俨然把自己定义为贵族阶层,忘记了自己农民阶层的出身。

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A.必须坚持政策,坚持革命观念B.勿忘初心C.革命者必须以民为本D.革命者逃不脱李自成的变化规律5.历史上李自成做出了哪些贡献()(1)建立大顺政权(2)灭亡明朝(3)打退清兵,阻其于山海关外(4)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政权A.(1)(2)B.(2)(3)C.(3)(4)D.(1)(4)6.农民起义分为社会起义和贫民起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五步问题”导学法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五步问题”导学法导学案(无答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五步问题”导学法导学案一、明确任务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二、自主预习(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政治日益腐败,造成中央对社会控制力的不断下降,松弛,各级官员对百姓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等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

(二)李自成起义李自成起义军发展迅速,成为主力军,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

年4月,李自成统一指挥百万大军,推翻明朝,崇祯帝自缢。

(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

1636年,改国号为清。

明亡后,李自成推进统一全国之时,驻守山海关的降清,引清军入关,李自成最后失败。

三、小组合作1、明朝朝政腐败的内部原因是什么》2、明朝统治者搜刮百姓的表现是什么?3、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什么?4、李自成起义军受到百姓欢迎的原因是什么?四、展示交流小组合作成果1、总结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特点是什么?3、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五、巩固拓展1.据史书记载:“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内纵情享乐,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整天沉迷木作,朝政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打理;万历皇帝在位48年,竟有20年不上朝与大臣见面。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明朝的死亡》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明朝死亡的原因和过程。

2. 分析明朝死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沉思历史教训,防止重蹈覆辙。

导学内容:在导学活动中,我们将进修明朝的死亡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并从中吸取历史教训,熟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导学步骤:1. 导入:播放与明朝有关的视频,引发同砚对明朝历史的爱好。

2. 导入问题:你知道明朝是如何死亡的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明朝的死亡?3. 进修明朝的兴衰史,了解明朝死亡的原因:可分为内忧和外患两方面进行讲解,如内忧方面包括太监专权、太监政变、官员贪污腐败等;外患则是指明朝面临的战争、自然灾难等问题。

4. 分组谈论:将同砚分成几组,让他们分析明朝死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找出进修历史的启迪。

5. 小结:总结明朝的死亡原因和影响,并向同砚强调历史教训的重要性,引导他们从历史中吸收智慧,防止重蹈覆辙。

6. 课后作业:让同砚就“如何防止历史的重演”这一问题进行深度沉思,并撰写一篇文章或演讲稿。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同砚将更加深刻地熟识到历史的重要性,明白历史教训对我们的启迪意义,以防止历史的重演。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兴起与衰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精通明朝死亡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3.分析明朝死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明朝的兴起与衰落1.明朝的兴起:明朝由朱元璋创建,经过洪武、永乐、嘉靖等时期的茂盛进步,国力达到巅峰。

2.明朝的衰落:明朝后期,内忧外患加剧,朝政腐败,社会动荡,导致明朝走向死亡。

二、明朝死亡的原因和过程1.内忧:明朝后期太监专权、东林党争、农夫起义等内部冲突不息加剧。

2.外患:明朝后期遭遇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自缢身亡。

3.分析明朝死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导学步骤:1.导入:通过谈论明朝的兴起和衰落现象,引出明朝死亡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2.进修:同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明朝死亡的详尽状况。

3.谈论:分组谈论明朝死亡的内忧外患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进行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导学过程师生活动【自主学习】要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哦!第1题。

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与大臣见面,不批奏疏的皇帝是( )A.明神宗B.明武宗C.明熹宗D。

崇祯帝第2题。

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其表现不包括( )A.皇帝很少过问政事,宦官魏忠贤专权B.土地高度集中C.财政匮乏,政府因而不断加派田赋D.明末陕北地区连年灾荒第3题. 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并被称为“闯王”的是()A。

陈胜 B.张角 C.黄巢D。

李自成第4题。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是在()A。

进入西安时 B.进入中原后C.进入成都时D。

进入北京时第5题. 明末农民战争中,李自成农民军建立政权,国号是()A.大顺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五步问题”导学法导学案
一、明确任务
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二、自主预习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政治日益腐败,造成中央对社会控制力的不断下降,松弛,各级官员对百姓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等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

(二)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起义军发展迅速,成为主力军,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

年4月,李自成统一指挥百万大军,推翻明朝,崇祯帝自缢。

(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

1636年,改国号为清。

明亡后,李自成推进统一全国之时,驻守山海关的降清,引清军入关,李自成最后失败。

三、小组合作
1、明朝朝政腐败的内部原因是什么》
2、明朝统治者搜刮百姓的表现是什么?
3、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4、李自成起义军受到百姓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四、展示交流小组合作成果
1、总结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特点是什么?
3、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五、巩固拓展
1.据史书记载:“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内纵情享乐,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整天沉迷木作,朝政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打理;万历皇帝在位48年,竟有20
年不上朝与大臣见面。

”从材料中你得出的信息是()
A.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B.明朝中后期皇帝疏于朝政
C.皇室内部钩心斗角
D.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1644在西安建立政权,政权名称是( )
A.大通
B.大利
C.大顺
D.大西
3.明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均田免赋”针对的是( )
A.宦官专权
B.官员贪赃枉法
C.兼并土地,赋税沉重
D.皇帝贪图享乐,疏于朝政
4.如果为努尔哈赤写一本传记,下列哪一史料不能作为参考( )
A.统一女真各部
B.建立后金政权
C.与明军交战,接连取胜
D.改族名为满洲
5.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

这个王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是( )
A.1616年,努尔哈赤
B.1636年,皇太极
C.1405年,郑和
D.1644年,李自成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1)上述材料中的“闯王”是谁?他有什么功绩?
(2)他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什么口号?起义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