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革命的前途

79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革命的前途
79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革命的前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知识点15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革命前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反映党的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本期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毛泽东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

在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混淆两个革命阶段性质的“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的错误。

2009年多项选择题: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其中错误的有

A.“毕其功于一役”B.“二次革命论”

C.“无间断”革命D.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解读】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前途问题的内容。新民主主义前途问题实行上就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曾经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即所谓“无间断的革命”,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必须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故选A、B、C。至于D是毛泽东提出的正确观点。

2004年多项选择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B.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相同

C.两个革命之间需要有一个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

D.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E.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解读】本题考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理解与掌握情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两者的联系,同时认清两者的区别,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这是个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共党内曾经有过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和王明的“一次革命论”两种错误倾向。A项即“一次革命论”的错误,C项即“二次革命论”的错误。B项的观点则是错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各不相同。故只能选D、E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心得体会.doc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心得体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前提下创建的,它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问题以及以后去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成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对当代中国政治思想与实践的突破与发展对具有重要意义,对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也启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通过不断坚持学习、研究、认识、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实际难题,这对对巩固社会主义阵地具有一定的好处。同时该理论也可以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进行指导纠偏,对于个人的发展有一定启迪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在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因脱离实际、忽视客观规律而阻滞中国革命与社会建设的情况比比皆是,这告诉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不盲目而行、随波逐流,探索适合个人发展的道路。在建国后毛泽东逐渐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和设想,忽视一些客观实际,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生了嬗变,

并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使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实现毛泽东所设想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伟人如此,我们更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自大,时刻自省,注意进行自我评判,要时刻提醒自己实事求是、少走弯路。 诚然,新民主主义理革命论的形成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而我们对于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探索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对于人生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应该不屈不挠、怀抱希望,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看看先辈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多少次道路陷入死胡同,但最后他们依然挺了过来,才有了我们今天对于在六十多年前生活的人们来说可望不可即的好日子 同时,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创新性,这启示我们要立足实际不断大胆创新,要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打破固有的保守观念,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我们要灵活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个人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浅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解

浅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解 我们知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然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诞生源于中国共产党人数十年来对于中国前路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自创立到1926年前后,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包括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及关于统一战线、工农联盟、无产阶级领导权等思想。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民主革命道路理论初步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遵义会议以后,中国民主革命开始再次走向新的胜利,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抗日战争胜利后,围绕着在中国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国家的问题,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共产党展开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较量。这场较量以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而告结束。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以及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改总路线,提出了"两个务必"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 ①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群众。 ②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前者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所得,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纲领性文件,但绝对平均的思想不切实际。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③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天京事变。 ④历史意义: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⑤失败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根本原因),拜上帝教不科学,未能正确对待儒学,视西方人为“洋兄弟”。 ⑥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虽然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地主阶级的探索

(1)爱国、开明有识之士的探索 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 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洋务运动 ①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 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口号:“自强、求富”。 ④举办洋务事业:近代企业(军工、民用);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⑤失败标志: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⑥历史作用:促进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⑦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三、资产阶级的探索 郑观应等早期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1)维新派掀起戊戌维新运动 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必修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新人教版)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教材内容:五四运动期间,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一、课标要求: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共的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理解五四运动和 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明白中共二大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 位 (2)掌握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探讨国共合作对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归纳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3)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4)掌握红军长征的背景,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由此探究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 (5)掌握中共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 (6)掌握解放战争的军事进程,探究国共两党军队一胜一败的历史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在研习本课提供的较多历史材料(包括图片)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 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2)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学 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解决了在中国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的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节食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发展道路。从革命实际出发,是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它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国,劳动人民成为主人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方式: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的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2)过程:a.1953年以前,国家对私营工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采取经销、代销的形式,将其逐步纳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b.从1954年起,有计划地发展公私合营企业,即向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发展。c.1955年11月确定把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推进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阶段。d.1956年底,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确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的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4简述毛泽东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答: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解决。二、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实现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需求和不能满足人民经济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把主要精力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着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一类是敌我之间的矛盾,一类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完成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而接力探索的创造性理论成果:两者之间虽有区别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都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创性和基础性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们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又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不同之处,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创性和基础性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们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又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不同之处,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 要论证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首先要关注它们各自的产生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经历了曲折的产生过程。党在经历了造成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之后,才逐渐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继而来探讨两大理论成果的相互关系。根据查阅教科书,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作为中国革命理论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参照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为中国建设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科学内涵可以这样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形成的过程中,它们都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三部曲:要么先右后“左”,要么先“左”后右,最后是殊途同归:既反“左”又反右、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79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革命的前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知识点15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革命前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反映党的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本期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毛泽东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 在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混淆两个革命阶段性质的“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的错误。 2009年多项选择题: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其中错误的有 A.“毕其功于一役”B.“二次革命论” C.“无间断”革命D.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解读】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前途问题的内容。新民主主义前途问题实行上就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曾经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即所谓“无间断的革命”,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必须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故选A、B、C。至于D是毛泽东提出的正确观点。 2004年多项选择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B.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相同 C.两个革命之间需要有一个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 D.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E.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解读】本题考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理解与掌握情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两者的联系,同时认清两者的区别,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这是个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共党内曾经有过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和王明的“一次革命论”两种错误倾向。A项即“一次革命论”的错误,C项即“二次革命论”的错误。B项的观点则是错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各不相同。故只能选D、E

讨论: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现实意义

讨论: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现实意义 【指导学生准备讨论发言】 指导学生发言的思维方法和思路。 指导学生准备讨论发言的思维方法和思路。指导学生运用联系、比较的思维方法,思考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是联系、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比较二者的不同点和共性思路。二者的共性思路——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现实和长远启发意义。 二是将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现实和长远启发意义与对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现实和长远启发意义联系起来。 【组织学生发言讨论】 【评价总结学生课堂讨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不同点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共性思路 第一,共同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第二,共同的价值追求——人民利益至上。 第三,共同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四,共同的创立因素——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五,共同的理论形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六,共同的目标追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从二者的共性思路来看,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于今天和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价值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具体内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现实和长远启发意义 例如: (1)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对于今天和今后我国重视三农问题具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区别? 答: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②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政治目标。③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程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④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⑤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 革命性质的确定主要决定于革命的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结果等因素的综合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A:社会性质相同。即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 C: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2):其不同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 A: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B: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党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 C: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D: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结果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E: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A.革命指导思想不同B.革命领导权不同 C.革命前途不同D.革命对象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政治纲领:推翻压迫建共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经济纲领:两个没收一保护——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民族科学大众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一、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动的必要形式”。 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由各阶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伪地位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必然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却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是过渡性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军队等将保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因此,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 二、经济纲领 1.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根基,也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因此,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实现耕者有其田,既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之一,也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生产的必要前提,同时还是调动革命主力军──农民起来参加革命、支持革命的首要问题。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是一种反动的生产关系。由于它与国家政权、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紧密结合,具有极强的垄断性、买办性和封建性,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基础。它操纵国家经济命脉,压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至民族资产阶级,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没收官僚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的性质,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买办、反封

毛概论文-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姓名:张杨 学号:12013248241 班级:电气3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把中国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结合在一起,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问题以及以后去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使中国走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使革命走向成功,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启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近代国情新民主义革命革命道路及经验 新民主主义的形成——近代国情的需要,历史的使命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割占和强行借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驻扎军队,不断干涉我国的行政和司法权,而当时的清政府昏庸无能,使中国丧失了许多主权和政治上的独立性。一方面,各国列强还通过控制关税,倾销商品,索取战争赔款,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赔款2100万元(以一元折银七钱计,合银1470万两);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赔款1600万两;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赔款2亿3000万两(赔日本军费2亿两,退还辽东半岛偿款3 000万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赔款4亿5000万两。等。以此来垄断金融,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逐渐丧失经济上的独立而不得不依赖和受制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因为中国仍然存在着剥削阶级,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买办资本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很大优势。再加上民族资本的先天不足,重工业的比重不高,技术、设备的缺乏,因此,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在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的组织挤压下,中国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也没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变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革命根本任务,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当家做主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 从1914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产生了新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但正如邓小平指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这个任务就等于真正懂得什么叫反帝反封建吗?不!因为制定和执行反帝反封建的正确战略和策略是很不容易的。在这个革命阶段中,应当如何反帝反封建,依靠什么力量,团结什么力量,打击什么力量,这些问题,我们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解决,没有搞清楚。”事实证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经过了一个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识记;易考选择题) 1.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1)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考点: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回答的疑问】(3)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又完整的概括。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必要性【考点: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第二,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获得广大的群众基础,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 (2)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现实可能性【考点: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 2013213618 文学院吕锡玥32班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1840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进行的革命,而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广大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而中国的革命也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包括农民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由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而这些运动和革命失败的结果表明了无论是农民、地主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带领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民主富强。想要实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必须要有新的领导和指导思想来引领。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由此也产生了广大的无产阶级,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好了阶级准备。五四运动的发生让人们看到了工人阶级无穷的力量,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由此旧民主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首先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并且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团结了无产阶级,也与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紧密配合,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在指导思想上,旧民主主义革命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金科玉律,而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了与中国国情更为契合的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前途上,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新民主主义革命采取两步走策略,由新民主主义国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其相同点是:首先,无论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面对的都是半殖民地半社会性质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都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这两座大山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共同的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选择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选择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历史条件 1、国际环境 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2、经济条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3、政治条件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到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4、思想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 二、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以独创性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革命历程

1、第一阶段(1919~1927)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直接促成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起工人暴动,反抗北洋政府统治。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促成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1927年,在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中共内部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接连出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 2、第二阶段(1927~1937) 这一阶段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1933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开始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陕北,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结局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3、第三阶段(1937~1945) 这一阶段被称为“抗日战争”时期。以“七七事变”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时期。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代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4、第四阶段(1945~1949) 这一阶段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关于和平建国问题的协定。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战争最终获得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革命性质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将“三民主义”取代的革命斗争,也是中国社会制度进步的象征。 五、革命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其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最主要的革命对象。官僚资本指四大家族及军阀控制的资本。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基本国情:近代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鸦片战争)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单靠工人阶级的力量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民主革命道路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两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农村根据地&中国革命道路理论;革命战争的实践&军事战略理论;党领导新民主民义革命历程&党的建设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地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中国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和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性质不是人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而决定的。任何革命的性质都是由这场革命的主要任务决定的,而革命任务又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因此,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属性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这种民主革命从鸦片战争以后就进入准备阶段,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使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领导中国革命,这时的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属性,而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因为此时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没有变化。 当然,五四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不是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封建社会后期,由资产阶级联合其他阶级进行的推翻封建专制而进行的革命,它的目的是建立

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此相比有了哪些新的因素和具备了哪些新的特点呢? 第一,新的领导阶级。 五四运动之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领导的,而五四以后,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组织了自已的政党,开始充当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领导阶级的不同是新旧民主革命最根本的区别。 第二,新的指导思想。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无产阶级据以指导中国革命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三,新的革命阵营。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后,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它不再属于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它与世界无产阶级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国际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因而成为同一阵营的革命盟友。 第四,新的革命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不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选择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创建农村根据地的过程中,分析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回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疑问,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1938年11月,《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它独创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在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第一是统一战线。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是由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决定的。近代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人数少,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人数少但力量强,广大中间阶级人数多。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广大中间阶级,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获得胜利。其次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策略,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建立统一战线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必须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对资产阶级实现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第二是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凭借反革命暴力对付中国人民,人民没有议会可以利用,也没有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只有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另外必须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第三是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要获得胜利,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又处于长期的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是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这决定了要建设一个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毛泽东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显著特点。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同时,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逐步形成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它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大国进行革命的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伟大历史事件,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