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临床误诊、漏诊的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光眼临床误诊、漏诊的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青光眼误诊、漏诊的各种原因,以及对青光眼误诊、漏诊的临床解决方法。

方法分析研究近些年所接手误诊、漏诊青光眼26例(28眼),针对误诊、漏诊的原因、过程、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以后在临床工作中减少避免青光眼误诊、漏诊的各种方法措施。

结果针对本组病例共26例(28眼)的误诊,漏诊研究分析得出,以后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尤其是神经科及内科医生应加强对本病的认知程度,熟悉各类青光眼的临床表现,最大限度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眼科医生要仔细的询问病史、以及发现患者的每一个症状、体征,都是避免发生误诊、漏诊的关键。

结论各专业临床医生应当加强对本病的认知,熟悉各类青光眼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以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关键词】青光眼;误诊漏诊;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119-02
青光眼是一种危害视功能,严重的致盲性眼病,是眼科的常见病之一,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男女之比约1:2,所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尤其重要,可最大限度保留有用视力。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临床上青光眼的误诊及漏诊仍较普遍,现结合十几年来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误诊、诊漏诊的青光眼病例进行分析,希望对基层各医院临床青光眼的诊治工作起到一定帮助。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6例(28眼),其中女15例(15眼),男11例(13眼);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19岁;双眼2例,单眼24例;闭角型青光眼13例(14眼),开角型青光眼7例(8眼),继发性青光眼6例(6眼)。

本组病例中,就诊时视力0.1以下者5眼,0.1-0.3者10眼,0.3-0.8者13眼,其中:色素膜炎继发青光眼漏3例(3眼),合并白内障漏诊1例(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漏诊2例(2眼),眼外伤继发青光眼误诊5例(5眼),误诊为颅内出血5例(5眼),误诊为季节性变应性结膜炎3例(4眼),误诊为急性胃肠炎7例(7眼)。

2 讨论
2.1 临床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2.1.1 色素膜炎继发青光眼漏诊本组3例(3眼),虹膜睫状体炎患者有眼痛,混合充血,畏光流泪,房水混浊,角膜后有沉着物(kp),瞳孔缩小,虹膜肿胀,纹理不清,因房水中蛋白含量增加,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物阻塞房角,或因虹膜后粘连,造成前后房循环障碍,房水排出受阻,导致眼压升高,青睫综合症也有角膜后沉着物(kp),房水轻度混浊及眼压升高,两者非常容易混淆[1]。

本组3例(3眼),发病6个月-9个月,多次在外院以虹膜睫状体炎治疗,但因长期高眼压,视神经不可逆受损,来我院就诊时视力已非常差,虽给予积极治疗,但已无法挽回有用视力。

如果在诊治疾病的同时,注意到该病的并发症或合并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眼压,并
给予相应的处理及措施,可避免严重后果,此教训非常深刻。

2.1.2 合并白内障误漏诊本组1例(2眼)此患者因双眼视力渐进性下降而就诊,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初发期”并给与药物治疗,近1个月来视力下降明显尤为明显,并伴眼胀不适而来我院就诊。

眼科检查见角膜轻度水肿,前房浅,双眼房角均为窄ⅲ-ⅳ,晶状体皮质轻度楔形混浊,右眼眼压:29.3mmhg,左眼眼压:32.8mmhg,c/d:右眼:0.6,左眼:0.5,微机视野:周边视野不同程度缩小,仔细追问病史,患者自述偶有轻微眼胀及头痛,能自行缓解,故未在意,最后确断为“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给予行青白联合手术,有效地控制了眼压并保住了有用视力。

2.1.3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漏诊本组2例(2眼),本病发病隐蔽,进展缓慢,在病变的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及体征,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方感觉有轻微的头痛,轻度眼胀,视物模糊及虹视等症状,经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极少数患者可有角膜上皮轻度水肿,知觉减退。

中心视力可维持很长时间不变,视野可以很早出现缺损,但由于症状体征不明显,所以较易误诊,本组有2例(2眼),按视疲劳治疗近半年,转诊我院时有1例(1眼)出现行动不便及夜盲等症状,c/d=1.0,视野检查已成管状视野,尤为可惜。

2.1.4 眼外伤继发青光眼误诊本组4例(4眼),其中血影细胞性青光眼漏诊2例(2眼),皆因眼外伤后以“眼钝挫伤,前房出血”在当地医院治疗,分别治疗2周-3周,前房出血吸收,但仍有视物
模糊及眼胀痛不适而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视力0.06-0.2,角膜轻度水肿,角膜后颗粒状kp(++),裂隙灯下可见房水内有黄褐色颗粒,数量较多,大小均等,随房水移动漂浮,眼压29.7mmhg至33.5mmhg之间,给予房水细胞学检查,2例2(眼)均找到血影细胞,最后确诊为“血影细胞性青光眼”,收住院手术治疗,术后病情稳定,视力恢复到0.5-0.6。

该病是由于眼外伤后出现前房出血,出血后7天-20天,红细胞变性,失去了正常的柔软性,变成了黄褐色,胞体内的血红蛋白逐渐逸至胞体外,形成了大小不规则、中空和肿胀呈球形的细胞壳,即血影细胞。

此细胞可机械地阻塞小梁网,引起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

另外2例(2眼)均为房角损伤,房角后退,早期小梁水肿,继发“早发型”青光眼,因发病时视力下降不明显,眼压上升程度不高,往往首诊时误诊为偏头痛就诊于其他科,症状加重后,方到眼科就诊,确诊为房角后退继发性青光眼。

2.1.5 误诊为颅内出血本组5例(5眼),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5例5(眼)最后均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2例患者有眼胀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到内科就诊,给予静滴甘露醇后症状消失被认为治愈,时隔1月-2月,症状复发,单纯静滴甘露醇无效,颅脑ct检查阴性,病人自述视力下降明显,随到眼科就诊,方为确诊。

另外3例按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内科住院治疗,但无相关的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征,治疗效果不明显,请眼科会诊后,由眼科确诊为青光眼。

2.1.6 误诊为季节性变应性结膜炎本组3例(4眼)因眼痒,眼红,异物感,畏光流泪反复发作3年-5年余,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季节性变应性结膜炎”,长期用激素眼药水滴眼,近半年来出现眼胀不适且伴视力下降,随来我院就诊,就诊时视力均<0.4,眼压升高在29.2mmhg到35.8mmhg之间,给予微机视野检查:周边视野已出现不同程度地缩小,确诊为“激素性青光眼”。

该病是由于长期应用激素后引起的一种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研究显示这种高眼压性反应可以发生于用药后2个月至10年。

但关于眼压升高的机理学说不一,有粘多糖学说[2],认为激素可以影响粘多糖的代谢,使粘多糖过多的堆积在小梁处、使网孔狭窄,从而影响房水外流;也有遗传学说,认为患者对激素反应是由于遗传因素所决定。

2.1.7 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本组7例(7眼),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常常伴有恶心、呕吐、体温升高和脉搏及呼吸增快等症状[4],患者发病时往往首诊于内科,部分接诊的内科医生由于缺乏对眼科疾病的认知,往往忽视了对眼部的检查,仅局限于内科疾病的范畴,集中在自己的临床专业上,从而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对症治疗,给予阿托品类药物治疗,而阿托品类药物能使瞳孔更加散大,虹膜堆积到房角,从而使前房角变的更窄,影响房水的流出途径,导致眼压进一步升高,加重了病情。

本组7例(7眼)诊为急性胃肠炎后,内科治疗一周左右天,症状明显加重,视力严重下降时才到我院就诊。

给予详细的眼科检查,确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虽经积极治疗,但因长期高眼压,视野明显缩小,视力已
成不可逆损害。

2.2 减少避免误诊、漏诊的方法措施
2.2.1 青光眼是一种危害性大,复杂的,严重的致盲性眼病之一,现在临床上还没有一种快速简易的方法可快速排除或明确青光眼
的诊断。

所以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要全面掌握青光眼的有关知识,尤其是对青光眼临床特异性症状,如眼胀、头痛、雾视或虹视等要全面掌握,对轻微或缺乏典型的眼局部组织变化的病人,仔细观察,尽量减少诊断上的失误[3]。

因此,临床医生尤其是神经科及内科医生应加强对本病的认知程度,熟悉各类青光眼的临床表现,最大限度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2.2.2 做到对每位患者仔细的询问现病史,既往史、治疗史及家族史,并给与全面的体格检查,更要重视患者的每一个症状、体征,这些都是减少误诊、漏诊的关键之处。

青光眼的治疗贵在早期及时,而误诊、漏诊时间越长,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视力丧失。

所以为了减少误诊、漏诊所致的视力丧失,就必须提高对青光眼的诊治水平。

同时,也要加强青光眼保健知识的宣传,宣教,提高人们对青光眼病的认识,避免青光眼的有关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极度疲劳、精神刺激、气候突变,以及暴饮暴食等情况下出现眼痛,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要及时到眼科就诊,如到内科就诊,内科医生应考虑与眼病的鉴别诊断,及时请眼科医生会诊,避免误诊,漏诊的情况出现,患者不要自行购买眼药水。

眼科医生给患者激素处方时,一定要交待清楚用量用法,交代一定定期
复查,尤其是对有高危因素,如:中高度近视、色素播散综合症等患者开药时更应该特别慎重,定期监测眼压、眼底等情况。

对可疑的青光眼者,交代定期复查,观察视野及眼压变化,以免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晓苹,陈积中.临床眼科杂志,2002,10:2.137.
[2] 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924-1933.
[3] 程婷玉.临床眼科杂志,2002.8,4:303.
[4] 刘家琦,主编.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