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影响

合集下载

温度、正丁醇浓度对十二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温度、正丁醇浓度对十二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设计性实验温度、正丁醇浓度对十二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学生学号:1002010730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专业:应用化学班级:1072010年5月20日温度、正丁醇浓度对十二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姓名(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摘要: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其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

本文利用电导率法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CMC进行了研究,测试了这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温度及添加不同量的有机物正丁醇时电导率的变化,从而得到温度、正丁醇浓度对SDS的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规律,并对有关实验结果作了探讨。

研究表明:在所讨论的温度范围内(25℃—60℃) ,随温度的升高,CMC 的变化不大,且呈微弱的上升趋势,即温度升高不利于胶束的形成。

正丁醇的加入对CMC的影响很大,即显著降低了SDS的CMC值,有利于胶束的形成。

关键词:十二烷基硫酸钠;电导率法;临界胶束浓度;温度;正丁醇。

引言:C MC表面活性剂分子是由具有亲水性的极性基团和具有憎水性的非极性基团所组成的有机物。

它的非极性憎水基团一般是8到18碳的直链烃,因此表面活性剂都是两亲分子(amphiphilic molecule)。

吸附在水表面时采用极性基团向着水,非极性基团脱离水的表面定向。

这种排列,使表面上不饱和的力场得到某种程度上的平衡,从而降低了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

某些物质当它们以低浓度存在于一体系时,可被吸附在该体系的表面(界面)上,使这些表面的表面自由能发生明显降低的现象,这些物质被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现在广泛应用于石油、纺织、农药、采矿、食品、民用洗涤剂等各个领域。

由于工农业生产中主要是应用于水溶液,以改变水的表面活性,所以若不加以说明,就是指降低水的表面自由能的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羧酸盐(肥皂),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表面活性剂有广泛的应用,主要有:(1) 润湿作用(wetting action)(渗透作用):用作润湿剂、渗透剂。

温度对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温度对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120
Λ m×10+7/(S·㎡/mol)
1.用电导率法测定SDS、CTAB 在不同温度下 的临界胶束浓度
Λ m×10+7/(S·㎡/mol)
100 80 60 40 20 0 1 1.5 2 2.5 3 3.5 4 4.5 √c×10³/(mol/L)½ 图1 不同温度下 SDS:CTAB为1:0时溶液摩尔电 导率-浓度关系
由图7可知,在25℃时,复配体系的CMC值为0.30×10-4mol/L, 比单一体系SDS和CTAB的CMC值都小,即表面活性升高。
• 由图3-7可知, 在这几个SDS-CTAB复配体系中,溶液的 摩尔电导率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其CMC值随温 度升高而减小。在复配体系中CTAB对混合体系的CMC值 起决定性作用,它的量对混合溶液的CMC值影响大于 SDS。由图4-7与图3比较可知,等摩尔复配体系的CMC 值最小,即表面活性最强 • 由图3-7与图1、2比较可知,SDS-CTAB复配体系的CMC 值比单一体系的CMC要小的多,也就是说这两种表面活 性剂复配体系具有比单一表面活性剂高得多的表面活性, 这是因为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混合溶液中有强烈的相 互作用,此种作用的本质主要是电性相反的表面活性剂离 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复配体系中碳氢链间的疏水作用。
电导率法
将电导率仪打开预热30min,用二次去离子水清洗电 极表面和温度传感器表面,并用待测溶液润洗。将所配制 溶液取少许在水浴槽中进行20℃恒温水浴恒温10min。将 电导率仪的电极放入溶液中使溶液全部淹没电极下端待读 数稳定后记录读数,重复三次,取平均值。用不同配比的 溶液在20℃、25℃、30℃、35℃、40℃下重复上述实验 过程,记录数据。
SDS-CTAB复配体系CMC与温度的关系

cmc的测定方法以及影响因素doc

cmc的测定方法以及影响因素doc

浓度对胶束结构的影响以扩散法和光散射法对胶束研究证实,浓度在cmc以上不太高的范围内胶束大都呈球状,为非晶态结构,有一个与液体相似的内核,由碳氢链组成。

当浓度高于l0倍c仇c时,胶束呈棒状,这种棒状结构有一定的柔顺性。

浓度再增高,棒状胶束聚集成六角束。

浓度更高时则形成层状结构。

弗罗姆黑尔兹(Fromherz)从热力学观点提出了一种块状胶束模型。

(三)胶束的形成表面活性剂的稀溶液服从理想溶液所遵循的规律。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吸附量随溶液浓度增高而增多,当浓度达到和超过某值后,吸附量不再增加,这些过多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内以何种方式存在呢。

实践和理论均证实,它们在溶液内形成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为胶束(micelle)。

1.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起始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缩写为cmc)。

低于此浓度,表面活性剂以单分子体方式存在于溶液中,高于此浓度它们以单体和胶束的方式同时存在于溶液内,并处于不停地缔合分解过程中。

故在温度和压力一定的条件下,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当量电导、渗透压、洗涤力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随浓度变化时发现,在某一狭窄浓度区间它们发生急剧变化(见图1)。

严格地说,此狭窄浓度区间的适当值才是临界胶束浓度。

出现这种狭窄浓度区间是因为测定方法不同,临界胶束浓度也稍有不同。

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各自有其临界胶束浓度特征值。

构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其亲油基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

当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浓度达到cmc值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其单体分子浓度不再增加,,而只能增多胶束的数量。

2.胶束的结构以扩散法和光散射法对胶束研究证实,浓度在cmc以上不太高的范围内胶束大都呈球状,为非晶态结构,有一个与液体相似的内核,由碳氢链组成。

当浓度高于l0倍c仇c时,胶束呈棒状,这种棒状结构有一定的柔顺性。

浓度再增高,棒状胶束聚集成六角束。

电导法测十二烷基硫酸钠cmc及温度和醇对cmc的影响

电导法测十二烷基硫酸钠cmc及温度和醇对cmc的影响

青岛科技大学电导法测十二烷基硫酸钠cmc及温度和醇对cmc的影响设计性实验学生姓名:吴燕华学号:1202010507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专业:应用化学班级:125电导法测十二烷基硫酸钠cmc及温度和醇对cmc的影响作者:吴燕华单位:化学院应化125班摘要:利用电导法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主要是依据溶液的电导率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前后发生突变来进行测定的。

本实验为设计性实验,首先查得25℃和40℃是SDS的理论值,在理论值基础上配置不同浓度的SDS溶液,改变温度,醇加入量测定其电导率,利用κ-c曲线法测得各个电导率。

经过处理得出结论:SDS的CMC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醇加入量而变大。

关键词:电导法 SDS 温度醇加入量临界胶束浓度CMC一.引言:表面活性剂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在水性体系中,极性基团是一些亲水基,非极性的是亲油基。

在非水性体系中,极性基团是亲水基,非极性的是亲油基。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两性”性质的物质,可以显著改变体系表面的性质,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在纺织工业中做洗涤剂,均染剂和分散剂,在石油工业作为驱油剂提高原油采收率或进行油田杀菌等。

而临界胶束浓度会使体系的性质发生突变,因此研究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对于表面活性剂在化学化工方面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仪器与试剂:仪器:DDS-11A型数显电导仪一台,恒温水浴一台,1000ml容量瓶一个,100ml容量瓶10个,1ml,5ml,25ml移液管,洗耳球2个,胶头滴管2个,1000ml 烧杯1个,玻璃棒,分析天平,超声波仪。

试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干燥),乙醇(分析纯),蒸馏水,其它。

三.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这一类分子既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烷基 (大于10个碳原子),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离子化的),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温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温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设计性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温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实验报告人学号班级同组人实验日期年月日室温大气压指导老师评分1、前言1.1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意义及应用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由于具有润湿或抗粘、乳化或破乳、起泡或消泡以及增溶、分散、洗涤、防腐、抗静电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使得它具有这些基本功能的表面活性剂相应地可用作润湿剂、渗透剂、发泡剂、稳泡剂、乳化剂、分散剂、增溶剂、洗涤剂、清洗剂等。

再由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功能可以产生多种派生功能, 主要有柔软、平滑、匀染、缓染、抗静电、杀菌、防霉、防腐、防锈、缓蚀、消泡、破乳、凝聚、增稠、降粘、防水、防油、驱油、浮选、光亮、整平电镀、防结块、防结晶、增塑、抗氧化、催化、离子交换等。

具有这些派生功能的表面活性剂相应地可用作纺织柔软剂、匀染剂、抗静电剂、杀菌剂、防锈剂、消泡剂、破乳剂、增稠剂、防水剂、驱油剂、电镀添加剂、催化剂等。

表面活性剂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主要部门有工业清洗、金属工业、纺织印染、汗料、颜料、染料、造纸、皮革、塑料、橡胶、建筑、建材、化工、采矿、石油、化妆品、食品、感光、农药、农业、微生物、环保、能源、分析化学、有机合成等[1]表面活性剂都是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来分,可分为以下三类(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羧酸盐(如肥皂,C17H35COONa)、烷基硫酸盐[如十二烷基硫酸钠,CH3(CH2)11SO4Na ]、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H3(CH2)11C6H5SO3Na ]等(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铵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铵[CH3(CH2)11N(CH3)2]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铵[CH3(CH2)11N(CH3)2Cl ](3)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氯乙烯类1.2 CMC测定的原理及方法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

表面活性剂的CMC

表面活性剂的CMC

增溶:C>CMC (HLB13~18)增溶体系为热力学平衡体系CMC越低、缔合数越大,增溶量(MAC)就越高温度对增溶的影响:温度影响胶束的形成,影响增溶质的溶解,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Krafft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急剧增大这一温度称为Krafft 点,Krafft点越高,其临界胶束浓度越小昙点: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这一现象称为起昙,此温度称为昙点。

在聚氧乙烯链相同时,碳氢链越长,浊点越低;在碳氢链相同时,聚氧乙烯链越长则浊点越高。

表面活性剂概述:1.概念: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2.组成:分子结构具有两亲性非极性烃链:8个碳原子以上烃链极性基团: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也可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等。

3.吸附性:溶液中的正吸附:增加润湿性、乳化性、起泡性固体表面的吸附:非极性固体表面单层吸附,极性固体表面可发生多层吸附表面活性剂的分类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疏水基结构进行分类,分直链、支链、芳香链、含氟长链等;根据亲水基进行分类,分为羧酸盐、硫酸盐、季铵盐、PEO衍生物、内酯等;有些研究者根据其分子构成的离子性分成离子型、非离子型等,还有根据其水溶性、化学结构特征、原料来源等各种分类方法。

但是众多分类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很难将表面活性剂合适定位,并在概念内涵上不发生重叠。

按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分类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硬脂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化物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氨基酸型,甜菜碱型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甘油酯,脂肪酸山梨坦(司盘),聚山梨酯(吐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肥皂类系高级脂肪酸的盐,通式: (RCOOˉ)n M。

脂肪酸烃R一般为11~17个碳的长链,常见有硬脂酸、油酸、月桂酸。

温度、乙醇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mc的影响

温度、乙醇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mc的影响

摘要:表面活性剂是指只要很少量地加入到溶剂中就能能显著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的物质。

当表面活性剂溶入极性很强的水中时,在低浓度是成分散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集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部分分子定向排列于液体表面,产生表面吸附现象。

当溶液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后,进一步增加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会立刻自相缔合,即疏水亲油的集团相互靠拢,而亲水的极性基团与水接触,这样形成的缔合体称为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这种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采用电导法测定SDBS在25℃、35℃、45℃,以及25℃下,加入不同乙醇量的电导率变化,从而得到温度、乙醇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规律,并对有关实验结果作了探讨。

关键词:临界胶束浓度;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电导率法;温度;无水乙醇。

引言 ............................................................................................................................................. - 3 - 1实验部分 .................................................................................................................................. - 4 -1.1仪器与试剂................................................................................................................... - 4 -1.2 实验方法...................................................................................................................... - 4 -1.2.1 电导法测定不同温度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CMC值 ...................... - 4 -1.2.2 电导法测定加入乙醇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CMC值 .................................. - 5 - 2结果与讨论 .............................................................................................................................. - 6 -2.1温度对SDBS的CMC的影响......................................................................................... - 6 -2.1.2实验数据的处理................................................................................................. - 7 -2.2 乙醇对溶液的CMC影响.............................................................................................. - 7 -2.2.2实验数据的处理................................................................................................. - 8 -2.2.3结果与讨论......................................................................................................... - 8 - 3结论 .......................................................................................................................................... - 9 - 参考文献 ................................................................................................................................... - 10 -引言表面活性剂是只要少量地加到溶剂中即可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doc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doc

设计实验室温:26.3℃表大气压:101.27KPa 面活的指导老师:性临剂界胶束及浓其度影定响因素2010年5月22日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摘要:表面活性剂由于具有润湿或抗粘、乳化或破乳、起泡或消泡以及增溶、分散、洗涤、防腐、抗静电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及相应的实际应用,成为一类灵活多样、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

表面活性剂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洗涤剂,其他应用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精细化工领域。

临界胶束浓度可体现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本文通过测表面张力探求其临界胶束浓度。

关键字: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应用临界胶束浓度表面张力引言: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现代文盟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表面活性剂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即温和,易生物降解和多功能性,强调使用安全,生态保护和提高效率。

可通过测其临界胶束浓度CMC来反映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临界胶束浓度CMC是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在25℃时呈白色或浅黄色凝胶状膏体,无异味,活性物含量(%) 68-72,游离油(%) ≤3.5,硫酸钠(%) ≤1.5,PH 值(25℃,2%样品水溶液) 7.0-9.5,色泽(klett,5%活性物水溶液) ≤30,临界胶束浓度约0.003 mol / L,易溶于水,具有优良的去污、乳化、发泡性能和抗硬水性能,温和的洗涤性质不会损伤皮肤;广泛应用于香波、浴液、餐具洗涤剂、复合皂等洗涤化妆用品;用于纺织工业润湿剂、清洁剂等。

本实验通过测其表面张力来找其临界胶束浓度;表面张力测定适合于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无机离子的存在也不影响测定结果,在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随着浓度的增加,溶液的表面张力急剧下降,当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表面张力的下降则很缓慢或停止,以表面张力对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对数作图,曲线转折点相对应的浓度即为CMC。

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添加盐(含反电离子),使其临界胶束浓度下降;醇对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较复杂,但一般地随醇加入量增大而减小,其减小程度与醇的结构有关,对于脂肪醇来说,其减小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能力随碳氢键增加而增加,因为醇分子能穿入胶束形成混合胶束,减小表面活性剂离子间排斥力,同时由于醇分子的加入使体系的熵值增大,所以胶束易于形成和增大,是临界胶束浓度降低。

表面张力测量CMC

表面张力测量CMC

China Cleaning Industry722014年第4期1. 前言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作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是表征表面活性剂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临界胶束浓度决定表面活性剂的用量[1]。

因此,深入探究温度对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对于配方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分析表面活性剂的cmc的目的是弄清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物理性质cmc附近发生显著变化。

常用的cmc测定方法表面张力法探究温度对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王宝仁(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督导与质量评价中心,辽宁 锦州 121001)有表面张力法、染料增溶法、电导率法、光散射法等。

但是,不同理化性质对表面活性剂总浓度变化的响应范围和灵敏度不同,导致采用不同方法所测得的cmc值也有所不同[1]。

本文采取表面张力法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进行了测定,探究了温度对表面活性剂cmc的影响。

2. 实验部分2.1 仪器及试剂FA1204B型电子天平(上海佑科【摘 要】 临界胶束浓度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性质。

本文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反而会降低。

对温度影响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吐温80;表面张力法;最大气泡法仪器仪表有限公司):78-1型磁力加热搅拌器(金坛市华峰仪器有限公司);压力计(南京桑力电子设备厂);恒温水浴槽。

吐温-80溶液(山梨醇聚氧乙烯酯);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二次去离子水。

2.2 表面张力法实验过程先用滴液漏斗、带有支管的玻璃管、烧杯、毛细管和数字式微压差测压计等,组装成如图1所示的最大气泡法装置。

应用与研究/Research & DevelopmentApril, 2014中国洗涤用品工业73将恒温水浴槽的温度分别设定为20℃、30℃、40℃、50℃,待温度恒定即开始实验。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与温度的关系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与温度的关系

十二烷基硫酸钠是一种重要的表面活性剂,具有丰富的物理化学性质。

其中,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和临界胶束温度(critical micelle temperature, CMT)是表征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微胶团形成的重要参数。

本文将从临界胶束浓度和温度的定义、临界胶束浓度和温度的影响因素、临界胶束浓度和温度的测定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临界胶束浓度和临界胶束温度的定义1. 临界胶束浓度临界胶束浓度是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微胶团的最低浓度,通常用CMC表示。

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时,其分子在溶液中是以游离单体形式存在;当其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时,分子将形成微胶团,这种转变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形成微胶团时伴随着特定的热力学过程。

2. 临界胶束温度临界胶束温度是指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微胶团形成的温度阈值。

在临界胶束浓度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表面活性剂分子将形成微胶团,这些微胶团的平均直径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二、临界胶束浓度和温度的影响因素1. 分子结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临界胶束浓度和温度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分子中疏水基团的长度增加,临界胶束浓度会降低;而分子中疏水基团的长度增加,临界胶束温度会升高。

2. 溶剂性质溶剂的性质对临界胶束浓度和温度也有重要影响。

溶剂的极性和溶液的离子强度会影响临界胶束浓度和温度的数值。

3. pH值pH值对临界胶束浓度和温度同样有显著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pH值的升高,临界胶束浓度会减小;而临界胶束温度则会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加。

三、临界胶束浓度和温度的测定方法1. 表面张力法表面张力法是常用的测定临界胶束浓度和温度的方法之一。

通过测量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下的溶液表面张力,可以得到临界胶束浓度。

而通过改变溶液温度,观察表面张力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可以得到临界胶束温度。

2. 荧光法荧光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测定临界胶束浓度和温度的方法。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cmc值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cmc值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cmc值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benzenesulfonate, SDBS)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洗涤剂、乳化剂、发泡剂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cmc值来评估其胶束形成能力和表面活性性质。

本文将围绕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cmc值展开,介绍其定义、测定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应用领域等内容。

一、cmc值的定义cmc值(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是指在胶束形成过程中,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胶束开始形成的临界浓度。

在此浓度以下,胶束形成能力较弱,分子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而在此浓度以上,表面活性剂分子会聚集成胶束结构。

cmc值是表征表面活性剂胶束形成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以mol/L或g/L为单位。

二、cmc值的测定方法目前常用的测定cmc值的方法主要有表面张力法、电导法、荧光法、凝胶透析法等。

其中,表面张力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测定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下的表面张力值,根据浓度和表面张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cmc值。

此外,电导法通过测定溶液电导率的变化,荧光法通过测定荧光强度的变化,凝胶透析法通过测定透析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变化等方法,也可以测定cmc值。

三、影响cmc值的因素1.温度:温度是影响cmc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cmc值会减小。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热运动能力,促使胶束形成。

2.溶剂:溶剂的种类和性质也会影响cmc值。

一般来说,非极性溶剂中的cmc值较低,而极性溶剂中的cmc值较高。

这是因为非极性溶剂对表面活性剂的聚集作用较弱,而极性溶剂则有利于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形成。

3.盐浓度:盐浓度对cmc值也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盐浓度的增加,cmc值会增大。

这是因为盐会与表面活性剂形成离子对,减少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游离浓度,从而降低胶束形成的能力。

电导法测SDS的临界胶束浓度及温度对其影响

电导法测SDS的临界胶束浓度及温度对其影响

电导法测SDS的临界胶束浓度及温度对其影响实验方案电导法测SDS的临界胶束浓度及温度对其影响1.前言1.1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别名:椰油醇硫酸钠、月桂醇硫酸钠、K12、发泡剂等。

SDS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微粘物,工业上常用于洗涤剂和纺织工业。

属无毒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易溶于水,与阳离子、非离子复配对性好,具有良好的乳化、发泡、渗透、去污和分散性能,广泛用于牙膏、香波、洗发膏、洗发香波、洗衣粉、液洗、化妆品和塑料脱模,润滑以及制药、造纸、建材、化工等行业。

[1]其生物降解度>90%,具有优异的应用性能。

1.2作用和意义: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加入少量能使其溶液体系的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

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两亲性:一端为亲水基团,另一端为疏水基团;亲水基团常为极性基团,如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羟基、酰胺基、醚键等也可作为极性亲水基团;而疏水基团常为非极性烃链,如8个碳原子以上烃链。

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表面活性剂、其他表面活性剂等。

故凡是能溶于水并使水的表面能显著降低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石油化工业的飞速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化学品,它几乎渗透到一切技术经济部门。

当今,表面活性剂产量大,品种逾万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更加迅猛,其应用领域从日用化学工业发展到石油、食品、农业、卫生、环境、新型材料等技术部门。

如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洗涤剂等产品,表面活性剂由于具有润湿或抗粘、乳化或破乳、起泡或消泡以及增溶、分散、洗涤、防腐、抗静电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及相应的实际应用,成为一类灵活多样、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

应用范围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精细化工领域。

温度、乙醇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mc的影响

温度、乙醇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mc的影响

摘要:表面活性剂是指只要很少量地加入到溶剂中就能能显著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的物质。

当表面活性剂溶入极性很强的水中时,在低浓度是成分散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集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部分分子定向排列于液体表面,产生表面吸附现象。

当溶液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后,进一步增加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会立刻自相缔合,即疏水亲油的集团相互靠拢,而亲水的极性基团与水接触,这样形成的缔合体称为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这种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采用电导法测定SDBS在25℃、35℃、45℃,以及25℃下,加入不同乙醇量的电导率变化,从而得到温度、乙醇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规律,并对有关实验结果作了探讨。

关键词:临界胶束浓度;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电导率法;温度;无水乙醇。

引言 ............................................................................................................................................. - 3 - 1实验部分 .................................................................................................................................. - 4 -1.1仪器与试剂................................................................................................................... - 4 -1.2 实验方法...................................................................................................................... - 4 -1.2.1 电导法测定不同温度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CMC值 ...................... - 4 -1.2.2 电导法测定加入乙醇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CMC值 .................................. - 5 - 2结果与讨论 .............................................................................................................................. - 6 -2.1温度对SDBS的CMC的影响......................................................................................... - 6 -2.1.2实验数据的处理................................................................................................. - 7 -2.2 乙醇对溶液的CMC影响.............................................................................................. - 7 -2.2.2实验数据的处理................................................................................................. - 8 -2.2.3结果与讨论......................................................................................................... - 8 - 3结论 .......................................................................................................................................... - 9 - 参考文献 ................................................................................................................................... - 10 -引言表面活性剂是只要少量地加到溶剂中即可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

温度、正丁醇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温度、正丁醇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温度、正丁醇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摘要: 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其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

本文利用电导率法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CMC进行了研究,测试了这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温度及添加不同量的有机物丁醇时电导率变化,从而得到温度、丁醇对SDS的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规律,并对有关实验结果作了探讨。

关键词: 临界胶束浓度(CMC) ;电导率法;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温度;丁醇。

1.引言: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两亲性质的物质可以显著的改变体系表面的性质,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如:在纺织工业中做洗涤剂、均染剂和分散剂,在石油工业中作为驱油剂提高原油采收率或进行油田杀菌等。

而临界胶束浓度会使体系的性质发生突变,因此研究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对表面活性剂在化学化工方面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实验部分2.1实验原理介绍2.1.1 表面张力及CMC的含义及特征一定条件下的任何纯液体都具有表面张力,20℃时,水的表面张力为72.75mN·m-1。

当溶剂中溶入溶质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因溶质的加入而发生变化,水溶液表面张力的大小因溶质不同而改变,如一些无机盐可以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增加,一些低级醇则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下降,而肥皂和洗衣粉可使水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

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即为表面活性。

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此外,作为表面活性剂还应具有增溶、乳化、润湿、去污、杀菌、消泡和起泡等应用性质,这是与一般表面活性物质的重要区别。

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由非极性烃链和一个以上的极性基团组成,烃链长度一般在8个碳原子以上,极性基团可以是解离的离子,也可以是不解离的亲水基团。

极性基团可以是羧酸及其盐、磺酸及其盐、硫酸酯及其可溶性盐、磷酸酯基、氨基或胺基及它们的盐,也可以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羧酸酯基等。

临界胶束浓度名词解释

临界胶束浓度名词解释

临界胶束浓度名词解释临界胶束浓度,又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是指在某种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亲水性头基和疏水性尾基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可以形成胶束分子结构。

胶束是由一群亲水性基团朝向水相、疏水性基团朝向胶束内部的一种自组装结构。

当胶束的数量和结构保持一定时,称为胶束平衡。

在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越低,分散的表面活性剂分子越少,这些表面活性剂分子无法形成胶束。

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能够快速聚集形成胶束。

此时,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性尾基朝向胶束内部,亲水性头基朝向胶束外部。

临界胶束浓度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它的亲水性和疏水性。

疏水性越强的表面活性剂,它们的临界胶束浓度通常较低。

2. 温度:温度的增加可以降低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加快分子的扰动运动,增加分子间的碰撞和相互作用,进而促进胶束的形成。

3. 离子强度: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也会影响临界胶束浓度。

一般来说,高离子强度会降低临界胶束浓度,因为离子可以与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离子对,减弱疏水作用。

4. pH 值:溶液的 pH 值也可以影响临界胶束浓度。

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改变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电离状态,进而改变临界胶束浓度。

临界胶束浓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 实现分散和乳化:胶束在溶液中具有优良的分散效果,可以将疏水性物质分散在水相中,实现乳化稳定和胶体分散。

2. 清洁与表面活性剂的清洁作用相关。

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时,其分子无法集聚形成胶束结构,因此不能有效地降低表面张力,也不具备清洁能力。

只有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胶束结构,才能够在清洗过程中有效地分散油污和污垢,完成清洗任务。

3. 药物输送:临界胶束浓度对于药物的传递和释放也具有重要意义。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电导法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方法,可以用于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具有特殊的结构,能显著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上的分子难以附着,从而减小表面张力,使液体更容易流动。

当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聚集形成胶束时,它们会在溶液中形成微观结构,使溶液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电导法通过测量电导率的变化可以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的基本原理是当电流通过溶液时,溶液中的离子会产生电导,电导的大小与离子浓度和离子迁移率有关。

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时,首先需要制备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并测定它们的电导率。

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溶液的电导率会逐渐增加。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溶液的电导率会急剧增加,因此可以根据电导率的变化情况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精密的电导率计来测量溶液的电导率。

电导率计的基本原理是测量两个电极之间的电阻随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计算出溶液的电导率。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实验温度恒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溶液的温度,以避免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避免电解质的干扰:在测定电导率时,如果溶液中含有其他电解质,会对电导率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去离子水来制备溶液,以避免其他电解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确保电极清洁:电导率计的电极在使用前需要用稀盐酸缓冲液浸泡,使用后需要清洗干净并晾干。

这样可以避免电极表面的污垢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标准化溶液: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标准化的氯化钾溶液来校准电导率计,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分别用去离子水配制。

2.将电导率计的电极插入每一个溶液中,测定其电导率。

临界胶束浓度cmc

临界胶束浓度cmc

临界胶束浓度cmc临界胶束浓度(CMC)是指在溶液中存在的一种浓度,当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聚集形成胶束。

这种浓度被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在此浓度以下,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呈单分子状态,而在此浓度以上,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形成胶束。

临界胶束浓度的研究对于理解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在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中,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乳化、分散、润湿、泡沫、油水分离和吸附等方面。

因此,对于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行为的研究,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表面张力法和荧光法。

表面张力法是通过测量表面张力的变化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当表面活性剂分子浓度较低时,表面张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当表面活性剂分子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表面张力会突然下降。

荧光法是通过测量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荧光强度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在此浓度以下,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荧光强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在此浓度以上,荧光强度会突然下降。

临界胶束浓度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有关。

一般来说,分子链较长、分子结构较复杂的表面活性剂,其临界胶束浓度较低。

此外,温度、离子强度、pH值等因素也会影响临界胶束浓度。

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热运动增加,胶束的形成也会受到影响,临界胶束浓度会随之升高。

临界胶束浓度的研究对于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和制备具有重要意义。

在制备纳米粒子、胶体和微乳液等方面,临界胶束浓度的研究可以为这些材料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此外,在油水分离、废水处理、油田开发等领域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也需要对临界胶束浓度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临界胶束浓度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之,临界胶束浓度是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其研究对于理解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和分析,可以为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和制备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形成胶束的条件

形成胶束的条件

形成胶束的条件
胶束是液体中两亲分子的一种大致呈球形的组合,其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形成胶束的主要条件:
1.浓度:胶束的形成与两亲分子的浓度密切相关。

当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浓度
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时,胶束就会形成。

CMC是指在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聚集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在低于CMC的浓度下,表面活性剂分子主要以单分子形式存在;而当浓度超过CMC时,它们会自发地聚集形成胶束。

2.温度:温度对胶束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胶
束的形成趋势会减弱。

这是因为高温增加了溶剂的熵,使分子更倾向于分散而不是聚集形成胶束。

3.pH值:不同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胶束形成受pH值的影响不同。

在某一特
定pH范围内,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尾基会与聚集形成胶束;而在其他pH条件下,胶束可能解离或形成其他结构。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如离子强度、添加剂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胶束的形成。

了解这些条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胶束的形成过程,从而在化学、生物和制药等领域中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温度对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影响

温度对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影响

温度对表⾯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影响温度对阴离⼦表⾯活性剂CMC的影响组员:刘爽,王晓旭,王⾦保,李政伟,史⽟柱,蒋鹏阳,孔德宁1实验原理表⾯活性物质是指具有固定的亲⽔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张⼒显著下降的物质。

表⾯活性剂的分⼦结构具有两亲性:⼀端为亲⽔基团,另⼀端为憎⽔基团;亲⽔基团长为极性基团,如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也可以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等。

作为表⾯活性剂表⾯活性的⼀种度量,表⾯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是其溶液性质(电导率、渗透压、表⾯张⼒、去污能⼒等)发⽣显著变化的⼀个“分⽔岭”。

由于表⾯活性剂的⼀些理化性质在胶束形成前后会发⽣突变,因⽽可借助此类变化来测量表⾯活性剂的CMC值,并进⼀步深⼊评价此类表⾯活性剂的特性及其应⽤。

2 实验⽅法本实验采⽤电导法,利⽤电导仪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电导值(也可换算成摩尔电导率),绘制出电导值(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的转折点求得CMC。

对于离⼦型表⾯活性剂,当溶液浓度很稀时,表⾯活性剂完全解离为离⼦。

有电流通过时,溶液中的阴、阳离⼦分别向电池的正、负极移动,溶液的浓度越⼤,其中的阴、阳离⼦数⽬就越多,溶液的导电能⼒就越⼤。

随着浓度上升,电导率Κ近乎线性上升;但当溶液浓度达到CMC时,由于液体的⼀部分离⼦或者分⼦形成了胶束,且胶束的定向移动速率减缓,故Κ的变化趋势发⽣显著变化。

虽然Κ仍随着浓度的增⼤⽽上升,但变化幅度减⼩。

摩尔电导率Λm(Λm=Κ/c)也急剧下降。

因此,Κ-c曲线或Λm-V c曲线的转折点即为CMC值。

当转折点不明显时,可以使⽤摩尔电导率与浓度平⽅根的关系曲线,易得到明显的转折点。

在找出SDS的CMC值之后,确定出室温、25℃、30℃、35℃、40℃五个温度区间,在恒温⽔槽中进⾏下⼀步实验,找出不同温度下SDS的CMC值变化,并将数据记录⼊表格中。

3 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电导率仪;铂⿊电极;玻璃恒温⽔浴槽; 50mL移液管2只;50mL烧杯10个;25mL酸式滴定管。

cmc浓度

cmc浓度

cmc浓度
一、概述
cmc浓度是指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的浓度。

当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了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分子就会聚集形成胶束,胶束内部为疏水区域,外部为亲水区域。

这种聚集形式能够稳定地存在于溶液中。

二、影响因素
1. 烷基链长度:随着烷基链长度的增加,cmc浓度也会增加。

2. 极性:极性较大的表面活性剂其cmc浓度较小。

3. 温度:温度升高会导致cmc浓度降低。

4. 盐效应:添加电解质会使cmc浓度降低。

三、应用
1. 水处理:在水处理过程中,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变水体中污染物的分布和溶解程度,从而提高水处理效率。

2. 化妆品:在化妆品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起到乳化、泡沫稳定等作用。

3. 药物制剂:在药物制剂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4. 纳米材料制备:在纳米材料制备中,表面活性剂可以作为模板、分
散剂等。

四、测定方法
1. 表面张力法:通过测量表面张力的变化来确定cmc浓度。

2. 电导法:通过测量电导率的变化来确定cmc浓度。

3. 荧光法:通过测量荧光强度的变化来确定cmc浓度。

五、总结
cmc浓度是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时的临界浓度,受烷基链长度、极性、温度和盐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在水处理、化妆品、药物制剂和纳米材料制备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表面张力法、电导法和荧光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度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MC的影响
组员:刘爽,王晓旭,王金保,李政伟,史玉柱,蒋鹏阳,孔德宁1实验原理
表面活性物质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两亲性:一端为亲水基团,另一端为憎水基团;亲水基团长为极性基团,如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也可以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等。

作为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的一种度量,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是其溶液性质(电导率、渗透压、表面张力、去污能力等)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一些理化性质在胶束形成前后会发生突变,因而可借助此类变化来测量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并进一步深入评价此类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其应用。

2 实验方法
本实验采用电导法,利用电导仪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电导值(也可换算成摩尔电导率),绘制出电导值(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的转折点求得CMC。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溶液浓度很稀时,表面活性剂完全解离为离子。

有电流通过时,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分别向电池的正、负极移动,溶液的浓度越大,其中的阴、阳离子数目就越多,溶液的导电能力就越大。

随着浓度上升,电导率Κ近乎线性上升;但当溶液浓度达到CMC时,由于液体的一部分离子或者分子形成了胶束,且胶束的定向移动速率减缓,故Κ的变化趋势发生
显著变化。

虽然Κ仍随着浓度的增大而上升,但变化幅度减小。

摩尔电导率Λm(Λm=Κ/c)也急剧下降。

因此,Κ-c曲线或Λm-V c曲线的转折点即为CMC值。

当转折点不明显时,可以使用摩尔电导率与浓度平方根的关系曲线,易得到明显的转折点。

在找出SDS的CMC值之后,确定出室温、25℃、30℃、35℃、40℃五个温度区间,在恒温水槽中进行下一步实验,找出不同温度下SDS的CMC值变化,并将数据记录入表格中。

3 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电导率仪;铂黑电极;玻璃恒温水浴槽; 50mL移液管2只;50mL烧杯10个;25mL酸式滴定管。

试剂:配置浓度分别为0.002mol·L-1 、0.004mol·L-1、0.006mol·L-1、0.008mol·L-1、0.010mol·L-1、0.012mol·L-1、0.014mol·L-1、0.016mol·L-1、0.018mol·L-1、0.020mol·L-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分析纯)各25mL;电导水。

4 实验步骤
(1)调节电导率仪。

通电前,先检查表针是否指零,如不指零,调节表头螺丝使其指零。

选择“校正”,通电预热3-5min,稳定后,旋转校正调节器,使表针指示满刻度。

选择“高周”,调节电极常数调节器与所配套的电极常数相一致,量程选择“×103”。

(2)移取浓度0.002mol·L-1的SDS溶液25 mL于50mL烧杯中,将电极用电导水淋洗后用滤纸小心吸干(注意:千万不可将电极上所镀的铂黑擦掉),插入仪器的电极插口内,旋紧插口螺丝,浸入烧杯
的溶液中。

用玻璃棒匀速搅拌,选择“测量”,待表针稳定后,读取电导率值。

按照以上步骤依次测量0.002mol·L-1的SDS溶液在室温、25℃、30℃、35℃、40℃下的电导率值,用恒温水浴锅维持该浓度SDS溶液温度的恒定,用电导率仪测定该温度下SDS的电导率κ值,读数3次取平均值,数据记录入表1。

(3)重复上一步骤,分别测量出浓度为0.004mol·L-1、0.006mol·L-1、0.008mol·L-1、0.010mol·L-1、0.012mol·L-1、0.014mol·L-1、0.016mol·L-1、0.018mol·L-1、0.020mol·L-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在室温(℃)、25℃、30℃、35℃、40℃下的电导率值,数据依次记录入表1,2,3,4,5中。

再根据表中的数值,用κ对c作图,从曲线中找出转折点对应的温度即为SDS的CMC。

(4)以实验步骤应恒温进行,且每次实验前都要进行校正,选择“校正”,取出电极,用电导水淋洗,再用滤纸吸干,搅拌时速度不可过快,以免碰到电极。

5 数据记录
表1(室温℃)
浓度/ mol·L-1κ读数/S·m-1κ平均值/S·m-1电导率κ/S·m-1
0.002
0.004
0.006
0.008
0.010
0.014
0.016
0.018
0.020
表2.1(温度 25 ℃)
浓度/ mol·L-1κ读数/S·m-1κ平均值/S·m-1电导率κ/S·m-1
0.002
0.004
0.006
0.008
0.010
0.012
0.014
0.016
0.018
0.020
表4.1(温度 30 ℃)
浓度/ mol·L-1κ读数/S·m-1κ平均值/S·m-1电导率κ/S·m-1
0.002
0.004
0.006
0.010
0.012
0.014
0.016
0.018
0.020
表4.1(温度 35 ℃)
浓度/ mol·L-1κ读数/S·m-1κ平均值/S·m-1电导率κ/S·m-1
0.002
0.004
0.006
0.008
0.010
0.012
0.014
0.016
0.018
0.020
表5.1(温度 40 ℃)
浓度/ mol·L-1κ读数/S·m-1κ平均值/S·m-1电导率κ/S·m-1
0.002
0.006
0.008
0.010
0.012
0.014
0.016
0.018
0.020
根据以上表格的中数据,用电导率κ对浓度c作图,得到不同温度下的曲线,从曲线中找出转折点即为该浓度的CMC,记录入表6中。

表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