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1 - 副本
传播学讲义全文版
传播学概论导言一、传播学研究什么?信息是一种传播材料。
(施拉姆)信息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事物或因素。
(申农)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之中。
社会信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息、讯号和知识的总称。
社会信息含有社会意义。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的传播机制和沟通效果的学问。
第一章、传播的定义、类型与历史第一节“传播”的含义1、如何理解Communication2、本课对“传播”的界定传播是人们利用符号并借助媒介工具沟通社会信息并产生某种效果的活动和过程。
(1)传播活动的主体是人;(2)传播的工具是符号;(3)传受双方都是积极主体,相互作用;(4)传播会产生社会效果。
第二节传播的类型(1)自我传播(内向交流):I—ME之间(2)人际传播(人际交流):(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大众媒介作用突出,影响力巨大。
*传者是个组织机构。
*受众数目庞大,背景复杂。
*传播效果多样化。
(6)跨文化传播:(7)计算机网络传播:第三节传播的历史1、符号的产生:语言;文字2、古代典籍著作的流传,譬如:*《吠陀》(Veda,智慧),公元前1500年以前;*《亡灵书》,公元前400年以前;*《圣经》;*《周易》,《论语》,《道德经》;*《对话录》、《理想国》(柏拉图);《形而上学》、《工具论》(亚里斯多德);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传播史。
3、大众媒介的形成与发展*传播媒介是承载与传输信息的物理形式。
*大众媒介(Mass media)是指向社会大众传播传播信息的媒体及媒介组织。
可分为:印刷媒介、电子媒介。
*约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
*约450年,中国发明雕版印刷术;最早的印刷媒介出生于中国。
*约1040年,毕升发明活版印刷术。
*现存最早的印刷图书——《妙法莲花经》,印于公元684年-705年间,吐鲁番出土,日本藏。
*西方第一本印刷书,1456年印的《圣经》,德国美因茨市的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
《传播学理论》笔记(修改版)
《传播学理论》笔记(修改版)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一篇改变中的媒介景象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一、大众传播的概念新技术的变化带来对大众传播定义的质疑。
1.大众传播的特征:(1)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二、新的媒介环境1.信息超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2.在线服务3.因特网(Internet):主要将许多计算机链接在一起的一个网络。
这个网络可以用于连续的电子信息传递,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递以及个人或计算机群之间的双向传播。
浏览器软件:马赛克(Mosaic)、网景(Netscape)使网上资料更易于接触。
三种普遍使用形式:(1)电子邮件(E-mail)(2)新闻组和邮递名录(Newsgroups and Mailing Lists):一种信息共享系统,对一个话题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可以通过它交换信息和看法。
新闻组允许消息的消费者对消息作出迅速反馈,优于报纸和杂志。
(3)万维网(WWW):一个计算机系统群,在该群中许多计算机上的信息可以迅速、方便地被多个其他计算机获取。
现在的网络用页(page)来形容。
对网址的访问数量通常通过“点击次数”(hits)来衡量,也就是网址被用户敲击的次数。
如何发挥商业部门网址的最大用途:最好的网址不应该仅仅把广告者的消息硬塞给用户,而应是互动的,网址应提供给用户许多途径,介入在线活动和资源之中。
对因特网的批判:(1)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的转变会导致语言的枯竭。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二章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二章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学术源流学习指导:本章是第一章的继续,主要是了解传播学的历史。
重点在五个奠基人和两大派别。
第一节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概念:1.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选择):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
问答:1.传播学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现代西方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
在传播和传播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
(1)媒介背景传播机构或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
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
17世纪末,美国出现报纸;20世纪后,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
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讯社。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的急近而重大的课题。
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传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
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
从社会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充实了人们的余暇。
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
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
(2)学科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
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
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第二节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一、问答1.简述传播学的形成和学术渊源较确切地说,传播学是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20世纪40年代粗具规模。
这克服了其他说法的不足:①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
引起人们对“传播”高度重视的契机,是新闻事业即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②众多相关学科为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术渊源:①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
②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
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笔记大纲)★★★★★★第一部分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第1章绪论◣◣◣◣考点详解◢◢◢◢1. 简述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2.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是什么3. 简述布克里的环境适应五要素4. 为什么说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妨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5. 为什么说学好传播学必须树立科学的传播观6.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7.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8.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9. 为什么说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名词解释◢◢◢◢1. 系统2. 双重偶然性3. 交往4. 经验学派5. 经验性方法6. 信息7. 社会信息8. 传播9. 批判学派◣◣◣◣简答题◢◢◢◢1. 简述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共性和特性2. 传播学形成于什么时期?有哪些因素推动了传播学的诞生3. 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4.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2.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是什么3. 香农的信息论对传播学研究有什么贡献4. 威纳的控制论对传播学研究有什么贡献5. 试述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6. 批判学派在方法论、社会观和传播观上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分歧7. “文化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第2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考点详解◢◢◢◢1. 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有何区别2. 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特性是什么3. 人类语言的特性有哪些4. 简述人类传播发展进程的四个阶段◣◣◣◣名词解释◢◢◢◢1. 信息社会2. 信息爆炸3. 信息高速公路◣◣◣◣简答题◢◢◢◢1. 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是怎样的2. 简述信息社会的定义及其经济结构特点3. 简述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4.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步骤是什么◣◣◣◣论述题◢◢◢◢1. 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整合的时代。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传播学理论二、适用专业新闻学、广告学三、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本章课程要求:1.了解传播行为的基本形式;2.理解传播的性质与特点。
3.了解传播学的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理论基础。
4.了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课题。
本章课程重点:第一节本章课程难点:第二节第一节什么是传播一,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二,人类传播行为的四种基本形式三,传播的性质和特点四,大众传播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五,有关传播的四种定义第二节传播学一,孕育传播学的社会条件二,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创立传播学理论的四大先驱四,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课题五,传播学研究的不同学派六,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七,传播学的本土化问题第二章关于传播者的分析与研究本章课程要求:1.理解“把关”与“把关人”理论;2.理解“深层控制”理论;本章课程重点:第二节本章课程难点:第三节思考题:怎样理解所谓“新闻自由”?第一节传播者的分类第二节“把关”与“把关人”理论第三节深层控制论第四节“潜网论”第五节两种传播制度的比较与批判第六节六种媒介规范理论第三章关于传播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本章课程要求:1.理解内容分析的意义和作用;2.理解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本章课程重点:第四节本章课程难点:第二节第一节内容分析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节传播内容----影响受众的两种理论第三节决定传播内容的诸多因素第四节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辨证关系第四章传播媒介(工具)的分析与研究本章课程要求:1.了解中外传播媒介发展简史;2.掌握不同媒介的比较方法。
本章课程重点:第二节、第三节本章课程难点:第三节第一节外国传播媒介发展简史第二节中国传播媒介发展简史第三节不同传播媒介的比较分析第四节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前景第五节英尼斯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第五章传播方法的分析与研究本章课程要求:1.了解传播方法的一般性通则;2.了解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的编排手段;3.了解现代传播方式的发展与变化。
传播学理论——精选推荐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一、传播模式之一---讯息寻求模式背景:技术发展,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介入信息传播,海量的信息既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同时也给有效寻求信息带来困难。
因此,以讯息接收者为主体,研究者开始探讨人们的讯息需求活动。
英国学者多诺林和蒂普顿在1973年提出。
人们在寻求讯息时,始于对某种讯息的“关注”,然后便是根据个人经验、自我评价和目标找寻对应讯息。
在找寻中与自身经验、评价不一致的讯息会被拒绝;发现相近信息,会对其进行反复评价和修正,以便决定取舍;在找寻过程中,有“宽聚焦”和“窄聚焦”两种选择策略。
“宽聚焦”,个人对可能的讯息来源作一目录,加以研究,然后选出可用信源;“窄聚焦”,指个人把一个单个信源作为寻求讯息的出发点,并以此为基础去进一步寻求讯息。
在讯息寻求过程中,存在对讯息的反复修正和评价,可能导致接收者自身经验和讯息寻求模式的补充和修正。
意义:突出了寻求讯息时的社会心理,对了解人们寻求讯息时的内心状态很有用。
二、能指和所指1、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能指是形式,所指是意义。
2、索绪尔说,“我们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
”能指是由物质、行为或表象载体所充当的对符号意义的指向或指称。
所指是符号的“意义”,是通过符号载体来提示、显示和表达的。
比如,桌子,能指是其通过文字或口语的表现形式;所指是由能指所唤起的对“桌子”概念或意义的心理形象。
3、能指和所指发生关系的机制,有三种可能性:一是标示或征候,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时间、空间或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二是图像,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类似或相同的关系。
三是象征,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无必然联系,二者关系建立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
4、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一个能指对应多个所指是符号的常态。
5、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的特征。
任意性:即二者关系是任意约定的,毫无“根据”。
传播学总论——精选推荐
传播学总论第一章1、、拉斯韦尔(2006、2008 名词解释)a.在宣传研究领域拥有很大影响。
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刺激了两次大战之间的宣传研究。
他曾为宣传下定义,宣传就是运用象征符号来控制群体态度,广义的宣传,就是运用种种表态方式以影响人们的行动的技术,这些表态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书写的、图画的或者音乐的等。
b.对传播学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四章1、符号(2007 名词解释)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可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第五章1、组织传播(2009名词解释)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A、内部协调B、指挥管理C、决策应变D、形成共识第六章1、模式(2005 名词解释)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a.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的性质。
b.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对应。
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2、美国学者德弗勒把媒介内容按“趣味”分为三个范畴。
请用德弗勒的理论举例分析当今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存在的低级趣味的节目及其存在的原因。
(2011 论述题)1、德弗勒认为,任一媒介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个范畴:低级趣味内容、无争议内容和高级趣味内容。
低级趣味内容:即那些不断触怒批评家,广泛传布并拥有广大受众受众的内容,例如强调暴力的犯罪电视剧,有线电视,录像带和电影中的公开色情、日间连续剧、供认隐私的杂志、犯罪漫画、挑逗性音乐,或其他被广泛认为起到降低情趣、败坏道德或刺激社会所不容许的行为的作用的内容(不管这些指控是否真实)。
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精髓
自考传播学概论1—4章一、填空,选择及名释1.1946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拉斯韦尔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个学派,和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最有实力的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
4.人际传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5.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网络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了的信息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基本是信息的单向流动。
7.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不尽相同。
8.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比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
9.卢氏首创了“群体(团体)动力学和“场论”。
10.拉扎斯菲尔德是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11.1957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新闻学译丛》首次刊登了介绍(群众思想交通)的文章。
12.1982年在北京首次开展了运用传播学(实地调查法)进行的受众的调查。
13.伯洛提出略称为S—M—C—R(即来源—讯息—渠道—受者)后传播过程。
14.传播学模式的类型有:①文字模式②图像模式③数字模式其中最长用的是图像模式。
15.控制研究是研究传播学的第一个W。
16.申农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名释17.反馈:原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借过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8.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民用工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9.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跃,是由社会系统模式完成的。
20.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21.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被称作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份“清单”。
22.传播为研究的基本观点:①历史的观点②机率的观点③系统的观点。
传播学理论2---副本
将传播双方都视作对等的传播主体
适用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
但与大众传播的现实不符
12
案例:遵循施拉姆的轨迹不断“进化”的外星人影片
1982年斯皮尔伯格 经典之作中的外星人 外表丑陋,不通人语 费劲九牛二虎之力 才表达了回家的愿望
2009年美剧《V星入侵》 2014年韩剧《来自星星的你》 外星人有着和地球人一样的语 言、长相(甚至更美更帅) 不费吹灰之力就全球通吃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M=讯息
R=接收者
接收者的 自我印象
接收者的
人格结构 将大众传播视作 各种社会影响力 交互作用的“场”
接收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包括各种因素: 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接收者的 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社会环境
14
总结:四大模式特征鲜明,各有千秋
拉斯韦尔的模式简单明了 香农的模式科学严谨 施拉姆的模式细致入微 马莱兹克的模式高屋建瓴
美国人:脚踏实地 simple & naive
德国人:仰望星空 critical & complex
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合适的模式 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选择不同的模式
15
推荐阅读或观赏
16
17
缺乏反馈的要素和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9
噪音:任何附加在信号上非信源有意传送的东西
比如收音机中的静电干扰、电视图像的变形变色、复制图片的模糊 在信宿一方,噪音可能是听新闻的时候小孩的哭声、飞机的声音
看电影时邻座的谈笑声 上课时迟到、穿着暴露的女同学
熵:是热力学的概念,后来被引申到许多领域
6
拉斯韦尔的5W模式(1948)
Who
传播者是谁?
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11讲副本
地理 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植被和自然资源等。这里主要是 指构成同人们生活和传播活动有关的自然条件的那一部分,而 不是指整个无限的自然界。 ◊地理环境对传播的制约和影响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特定的地域生态产生特定的媒介形态。(2)地理环境制 约着媒介人才的聚集、媒介场所的建设。(3)地理环境制约 着信息的质量、数量和特色。(4)地理环境还制约着媒介的 经济效益。(5)地理环境也制约和影响受众对信息接受的效 果。
◊《尚书》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由过去的崇拜自然、征服自然 转变到“顺应天时”、协调自然的意识上来,应该由同天地 作斗争的时代回归到视天地为“万物父母”的时代,进而达 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和实生物”的理想境界。
北美媒介 生态学派
◊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大致经历了由冷僻渐趋热门,由边缘 走向主流,由北美传播到全球的过程,其研究领域由社会人 文扩展到国家战略,研究成果从相对单一发展到丰富多元。
传播环境 的类型
3.行为环境与心理环境 ◊行为环境是指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外的种种行为或活动所组合 而成的影响传播的情况和条件。 ◊心理环境是指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内的种种心理活动所构成的 情感状态。
◊下面,我们联系实际对具体的地理环境、物理环境和媒介环 境、社会环境作重点分析,以便人们正确地认识它、了解它, 进而更科学地利用它。
物理环境
◊在传播活动中,客观上存在着一系列具有各种不同价值观并 能减弱或加强传播效果的物理情境。 ◊研究表明,传播活动在其中进行的那个特定的物理环境,对 形成和巩固人们的立场、观点、知识,对提高传播或智力活动 的效率,确实起着阻碍或推进的作用。我们应该合理而科学地 选择、设计和运用特定的物理环境。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并不适合所有的人。比如,我国就 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高尔基曾经爬上房 顶以靠近月光读书;巴斯德是在老鼠“纵横驰骋”的破阁楼上 从事研究工作的;塞万提斯的名著《唐·吉诃德》是在楼梯边 一张破桌子上写成的;列宁曾多次在大街的路灯下看书;曹雪 芹的创作环境是“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有坚强意志的 人,能够战胜物理环境对智力活动或传播活动的不利影响。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
类别思维:把同一类型中的不同成员视为完全相同的个体 刻板偏见:由于语言的分类特征,加上人们又分不清个体间 的差异,开成了这种刻板偏见,一些次级群体被插上了懒惰 等标签 3、 二元价值观判断: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排斥了中间层
科学家想要概括的真实世界现象的问题。 内在有效性:是那些局外的或替代的变量,在研究设计中它们必须
得到控制,以排除它们成为造成任何可观察到的效果的原因。即:除了 进行实验的变量或自变量以外,实验者希望排除任何可以解释所得结果 或成果的因素。
(04年简答15分)在对科学发现及从中得出的概括进行评价时,会 涉及到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问题(塞书原话),请解释一下“有效 性”和“可靠性”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传播学理论 注:考点;概念;考过知识点;考题;
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 一、 大众传播的概念 1、大众传播的特征: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消息 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 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 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 技术正在渐渐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正从将 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 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二、新的媒介环境 1、新式新闻:一方指总统候选人谈话节目、音乐电视中出现,并 接受长时间的内容广泛的采访,即将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指 候选人直接面对面地接触受众而没有新闻记者在中间干预。 2、媒介环境变化引起的理论性问题。(05年论述15分试述当今的 媒介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提出了哪些理论课题?) (1)新的传播媒介是怎样改变知识本性的?从存在于图书馆书架 上和书本中——〉存在于电子空间中互相链接的一条条信息。这种超文 本信息是一种可能产生重要后果的方式,它改变了知识的基本结构。 (2)新的传播媒介是怎样改变人类思维本性的?网络传播有着微 妙但却重要的效果:新的媒介改变着我们,将我们带入一个高智能的社 会。由于我们可以采用直接的、合作的方式将我们的思想成果与其他人 共享,这样,网络的人的智能生产率就将成倍增长,因为它是与联网的 其他人的智能生产率朴素增殖的。 (3)当我们离开报纸、杂志等独家印刷媒介时,我们可能正在失 去印刷物,那么印刷物的用是什么?我们用口语进行表些作家认为,网上报纸 并不是报纸转变的真正方向,但它似乎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进程。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第一章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第一章参考书目:《传播学引论·修订版》,李彬著《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传播学概论》,施拉姆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等著《传播学史》,罗杰斯著《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传播学孕育于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诞生于40年代至50年代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人类社会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的基础上。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5、第五次飞跃:?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等于一天。
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施拉姆:”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最早的传播研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国语》、《论语》、《战国策》未实现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变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社会基础、社会需要、学科基础与需要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垄断:生产活动与范围延伸跨国企业:对信息需要增加大众报业、电影、广播、电视:传播业成为独立产业两次科技革命——两次思想革命:人类认识能力大幅度提高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背景:(一)政治背景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尤其战争时期一战: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协约国联合宣传委员会——宣传战争的广告、新闻电影等一战宣传的研究:坎珀尔·史图尔特的《克尔之家的秘密》(英国)、施杰林·鲁贝尔特的《宣传是政治武器》(德国)、伊·普策克《德国宣传:关于宣传是实用社会科学学说》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27年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Propaganda Technique In The World War)美国“宣传分析研究所”1937年《宣传的艺术》(1939年)艾尔费雷德·李伊丽莎白·李七种常用宣传手法咒骂法(Name Calling)粉饰法(Glittering Generality)转移法(Transfer)证言法(Testimonial)平民法(Plain Folks)堆牌法(Card Stacking)乐队花车法(Band Wagon)二战:美国陆军部新闻与教育署卡尔·霍夫兰研究影响士兵对战争的认识,鼓舞参战士气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传播活动与实践直接催化了传播学的形成。
《传播理论》知识点结构和名词解释整理
传播理论第一模块传播学是什么知识点结构图概念名称解释概念名称解释传播的5W模式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提出,他将传播过程用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五个环节加以表述。
因为这五个要素的英文都包含W,所以被称为传播的5W模式。
5W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表述为由5个环节和要素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勾勒出传播学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它的不足之处在于过于简单;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传播游戏传播游戏理论由心理学家史蒂芬森提出,他把传播行为分成两种:一种是作为工作的传播,通过传播活动,达到一定的功利目的;一种是作为游戏的传播,即传播本身就是人们参与传播的最大的目的,因为在其中他们会获得超功利的快乐。
传播仪式由美国传播学者詹姆士·卡里提出,他认为传播不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制造、保持、修补和转换现实的象征性过程。
传播塑造和定义着“我们”是谁,把“我们”与“他们”区别开。
因此,重要的不是我们通过传播获得了什么信息,重要的是通过传播我们与其他人获得了内在的联系,获得了对现实共同的理解。
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通过语言不仅在进行表达,同时也是在实施某种行为,像道歉、赞扬、承诺等都属于言语行为。
传播的数学模式美国工程师C.香农(Claud Shannon)和W.韦弗(Weaver)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中提出的用以解释电报通信过程的传播模式。
这个模式探讨了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失真现象的原因。
他们认为编码与解码规则的不一致和信道中的噪音干扰可能会导致发出的信号与接受的信号之间产生差别,从而使得由信源发出的信息与由接收器还原并到达信宿的信息二者的含义可能不一样。
传播理论 整理
1)传播模式所谓传播模式,是一种旨在再现现实的传播理论的简化形式。
通过模式化的结构和过程,描述人类如何进行传播,尤其是如何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传播的。
传统的线性模式,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和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都认为,传播是信息的单向流动。
后来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引入了反馈的概念,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性、循环性的过程。
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把传播现象放到更加宏大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指出了社会系统对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可见,传播模式是随着传播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趋向完善,并对传播理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美国的“议题设置”与我国的“舆论导向”有什么不同?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主要观点:1、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2、大众传播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3、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议程设置研究在知晓层面上肯定了媒介的效果,对效果研究摆脱了“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新闻媒介凭借其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中。
主要体现在:反映并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引导舆论。
其中舆论导向就是新闻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供人们了解外界变化,作为决策参考和行动依据。
这种引导,一是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二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舆论导向”是我国新闻媒介所肩负的特殊任务,即新闻媒介要坚持社会主义立场,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使之健康发展。
传播学(全)PPT课件
22
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 按照知识的构成或抽绎层次,传播学可分
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 缘传播学。 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1、传播科学论;2、传播过程论;3、传播主 体论;4、传播客体论;5、传播载体论;6、 传播对象论;7、传播方法论;8传播环境论
10
6、传播学与新闻学:新闻学是报刊时代的
产物,偏重于业务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 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理论或“学”的 研究。新闻学以报学为基础,侧重于微观、局 部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如信息论、 系统论、控制论等)为基础,偏重于宏观、整 体和双向研究。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 传播学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 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 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
大众传播学概论
教材:邵培仁《传播学》 修订版
面向21世纪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绪论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 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
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
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4
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 “传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 “宣”、“扬”等。通常,“传”是纵横地传播,“播”是 广泛地传播,“布”是伸展地传播,“流”是连续地传 播,“宣”是庄重地传播, “扬”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 1994)。
传播学理论
传播理论考点Created by 周凌枫中国人民大学2003传播学研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信息4社会信息4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9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11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2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8信息社会35信息化38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符号43信号与象征符44非语言符号45符号的基本功能46意义47符号意义的分类48传播过程中的意义49传播情境50象征行为51象征性互动理论52象征性社会互动52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54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57直线模式59数学模式(香农-韦弗模式)60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61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62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62传播过程的特点64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65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66田中义久的总过程模式6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主我与客我78自我互动79内省式思考80人际传播的动机+特点+社会功能81镜中我82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群体的概念+社会功能+意义89群体传播的机制91集合行为95流言98组织传播101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102组织外传播106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概念+特点111几种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观113电视的媒介特征119关于大众传播影响的两种观点121信息环境125拟态环境127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29极权主义理论134自由主义理论136意见的公开市场与自我修正过程136社会责任理论138民主参与理论139发展新闻学145第九章传播媒介麦克卢汉的3个媒介理论147电视人与容器人152充欲主义152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153多媒体154电子乌托邦155大众传媒的特点157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158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160把关人理论161第十章受众大众的概念及特点167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变化、评价168清水几太郎的大众社会观172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176作为市场的受众+受众即市场177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178使用与满足理论180第十一章微观传播效果传播效果188说服性传播188+199关于传播效果的三种理论192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193传播流195伊里调查195《人民的选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两级传播195《个人影响》197《创新与普及》+N级传播197《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198新效果论V.S.有限效果论199信源可信性效果201休眠效果202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203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205明示结论与暗示结论205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206警钟效果(恐惧诉求)207意见领袖的作用209自信心假说211第十二章宏观传播效果议程设置理论213沉默的螺旋理论219社会皮肤222培养理论+文化指标研究224知沟理论+上限效果假说229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国际传播237全球传播238全球信息化的影响239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242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248信息主权251文化帝国主义252第十四章传播学的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刻版成见260经验学派266批判学派270政治经济学派272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273赋予意义功能273意识形态霸权理论274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27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则是批判学派(以德国为代表) 和文化研究(以英国为代表)的大本营
中国目前的传播学几乎全是舶来品 没有独立的理论与学派
可参考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2
坏消息:扣分项都和学习态度有关 迟到一次,最终成绩扣1分;病假或事假等同于迟到一次 迟到的同学请站在课堂后面听课,直到课间休息找位置座下 缺勤一次扣2分,缺勤三次及以上取消考试资格!(不接受任何解释和理由) 好消息:纠错可加分(一次需找到两个以上错别字) 每周五提前发下一讲课件到微信群,里面故意放几个错别字 教材翻译中也存在错误或不准确的表述,同样可以纠错 前四个(两个班级)发邮件给老师的最终成绩加1分,每位同学有2次加分机 会! 作业1占总成绩10%:从第二周开始随机抽取10名学生组成5对,分别给一个 传播理论术语(上次课件中提到的),一个阐释一个猜,根据表现打分 如被抽到的同学缺勤,则取消此次作业资格(没有补救机会) 作业2占总成绩15%:在第13周左右,布置一个书面作业(题目待定,但肯 定很好玩),最后一周提交 期末闭卷考试:本课程是全院综合必修课,全院统考,题目很活!
传播 研究社会信 息系统及其 运行规律的 科学
技术、技工
学
术
广告学
craft 手艺、工匠
16
请你选择一种颜色来分别形容新闻、广告和传播: 浸淫传播学十余载被不到三岁的女儿醍醐灌顶
妈妈,这是新闻 新闻是红色的 妈妈,这是广告 颜色和爸爸车车一样 是白色的 我问自己 传播是什么颜色?
17
我们所要学习的,正是这严肃的黑色的传播学理论
13
案例讨论:帝吧出征寸草不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传播活动?
14
第三问:新闻、广告、传播三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新闻人、广告人、传播人分别是什么形象?
迈克· 华莱士 链接
15
传播是什么,想听听老师的“心路历程”吗?
本科学信息管理,获理学学士
硕士学新闻,获文学学士
博士学传播,获PHD(哲学博士,Permanent Head Damage) 新闻学 profession
6
对传播的分类方式也有很多
大众传播
群体/组织传播 人际传播 人内 传播
电子网络传播 印刷传播
文字传播
口语传播
7
然并卵,新媒体带来了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多媒体跨媒体全媒体
1. 各种媒介技术之间的界限消失 2. 媒介缺乏变媒介过剩 3. 泛播变窄播 4. 单向变互动
整合所有媒介形式 所有传播方式和手段 的全媒体(omnimedia) 传播才是王道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传播就像一张巨大的网 把我们困在其中
5
传播似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因此,无法定义
美国传播学者丹斯(Frank Dance)在《人类传播功能》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作 出统计,结果显示共有126个各不相同的定义
传播是人与人关系籁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 社会学家库力 《社会组织》1909年 传播三要素:信源、信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1954年 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 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它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1955年 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 徐耀魁 1990年 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社会系统的运行。 郭庆光 1999年
来子,老家河南,在北京一个建筑工地干活时,没拿到工钱 劳动局以没有证据为由,未受理其投诉,来子沮丧地蹲在马路边 后来,写下了这首诗歌
11
第二问:什么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活动算得上传播活动?
看电视算吗? 刷手机呢? 打游戏呢? 逛街呢? 作呢?
符 号 信 息
人 关 系
你倒说说看 还有什么不是传播活动 ????!!!!
20
大众传播研究的三大阵营
经验/实证学派 接近社会科学 使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 侧重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分析 忽视文化背景 批判学派 接近哲学 强调传播发生的广泛社会结构 重视谁是传播系统的控制者
大众传播
文化研究 研究大众传媒创造的象征环境 大众媒介在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
21
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例 同一种大众传播形式 不同学派的关注不同 所给出的解释也不同
理论,总结了我们对世界运行方式的理解 既是可以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评述
也可以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
还可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 “再没有什么比好的理论更实用的了”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1951
理论离我们不遥远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理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大众传播理论的目标
1. 大众传播效果 3. 大众媒介学习的机制 2. 大众传播用途
媒介
12
人类社会传播活动的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一个系统
4. 大众媒介在行成人们价值和观点上的作用
18
传播效果的几个层面
意愿: 动机领域 讯息刺激直接的欲望 情感: 情绪领域 讯息改变 我们的态度和感受 认知: 思想领域 讯息向我们提供 信息和事实
购买 说服 偏爱 喜欢 认知
获知
19
插播:信息(information)和讯息(message)的区别 男生说:今晚深大文科楼草坪有露天电影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造成人们之间传统的联系被打破 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式微 随着劳动分工和社会差异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扩大 社会被原子化,个体之间彼此相互隔绝 只有通过正式的司法、契约和大众传播相互联系
9
讨论:中国社会大转型带来的挑战 回不去的故乡
我和男友回农村过年 见第一顿饭后就想分手 /20160210/n437183665.shtml 【涨姿势】上海姑娘所逃离的,是我的父老乡亲每天赖以 生存的日常 /20160211/n437217763.shtml 【高胜科】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 /16/0214/14/BFPT0N5D00963VRO. html 【杨仁旺】北大才子:真实的中国农村是这样的 /20160204/n436912920.shtml 【陈锋】如何看待“返乡记”背后的农村 /sannonglunjian/81088.html 【祝文】大学生村官谈三年基层生活:农村路在何方 /html/2016/kuaixun_0215/4054 949.html 【张雪霖】一位博士的回乡手记:农村天价婚姻为哪般? /16/0213/15/BFNDLBP000964KN4. html 【程明盛】返乡日记摘录:被婚姻围困的乡村 /s/blog_3f6b45090102w49w.html 【王磊光】返乡笔记:城乡之间,被撕扯的一代 /html/2016/kuaixun_0209/397 4947.html 【蒋伟涛】乡村政治的出路何在? /html/34-1/1862.htm 【肖辉龙】工厂污染神树枯死 多人患癌亡 /a/NEW2016021504458503 【向小田】2016年春节回乡见闻总结 /zl/bank/2016-02-15/zlifxpmpqp7720410.shtml 【李宇嘉】楼市“去库存”的“痛点”比想象的要多。 /news/2016-0216/14166105243227307436937.shtml?wt_source=news hp_news_06 【黄灯】返乡笔记: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2016-02-04/182182601.html 【韦物主义】回乡见闻录:一线城市OUT,三四线城镇 是互联网未来 /article/320402 【B12】小县城也被互联网+撞了一下腰 /article/320551 10
2014春晚 链接
2016春晚 2010春晚 十大植入广告 链接
22
推荐阅读或观赏
一篇和春晚有关,脑洞大开的 科幻小说(是的,你没与看错!)
韩松:《天涯共此时》 链接
一位女学者写的和农村有关的非虚构小说
23
24
8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的特征
1. 针对较大数量的、孤立的、分散的、异质的、匿名的、原子式存在、 未组织化的受众,即大众(mass) 2. 讯息是公开传播的,在时间安排上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 在特征上是稍纵即逝的 3. 传播者是复合组织,需要旁大开支
大众社会(mass society)与大众传播
传播学理论 第一讲
课程简介&醍醐三问
周裕琼 深圳大学传播系 yuqiongzhou@ 每周一12:00-14:00学生接待
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 是 美国传播学者所著 美国是实证学派大本营 此书是实证学派的代表教科书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美] 沃纳· 赛佛林,小詹 姆斯· 坦卡德 著 郭镇之 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3
一切学问始于疑问
大四:知道自己知道
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
你们现在知道了什么? 不知道什么?
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4
第一问:作为传播学院的学生 你们眼中的传播是什么?
Communication 通信、交流、会话、交往、沟通 而你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 轻易就把我困在网中央, 我越陷越深越迷惘, 路越走越远越漫长, 如何我才能锁住你眼光. ---张学友《情网》视频46’
融不入的城市 插播:农民工诗歌《北京、北京》
词:改编自工友来子的诗 曲及演唱:许多 视频
北京好大好大/北京好冷好冷好冷/北京也好热好热/北京没有我的家 我已多年没回家/家里的爹娘还好吗?/我好想回去看看看看我的爹娘和故乡 记得那年我来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磕磕碰碰/坎坎又坷坷/心中的辛酸不知向谁说 一年一年过去啦/我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钱倒是没有挣多少/委屈却受了一大把 我心中的姑娘/你到底要何时才会出现?/我心中的梦想/已慢慢模糊了 北京啊北京/你是否还是我心中的北京/你难道只是我的驿站/离开你,我又要去何方? 北京好大好大/北京好冷好冷好冷/北京也好热好热/北京没有我的家 北京好大好大/北京好冷好冷好冷/北京也好热好热/北京也有我的家 北京好大好大/北京好冷好冷好冷/北京也好热好热/北京就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