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新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吗

新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吗一用中国的“启蒙运动”来描述新文化运动,几乎已成为一种老生常谈,但很少有人去认真追问,我们在什么意义上把新文化运动理解为一种启蒙运动?或者说,“启蒙”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涵盖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如果不去思考和澄清这个前提性的问题,而只是不假思索地借用“启蒙”来界定这场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那么我们对它的认识就会日趋单薄和僵化而不自知。
之所以使用“借用”一词,是因为“启蒙”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自我理解。
“启蒙”一词古已有之,通常指幼童发蒙,晚清以降,又衍生出开启民智的近代内涵。
晚清知识人借助白话报纸等媒介,向民众灌输新知,形成一股面向下层的启蒙运动,征诸史实,可谓名实相符。
但这里的“启蒙”尚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Enlightenment的对译语,现在通行的“启蒙”概念应当是清末从日本输入的。
五四时期,《建设》《改造》《少年中国》等杂志上有零星的对欧洲启蒙运动的介绍,但“启蒙”一词远未通行,更不可能成为当时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界定。
北伐之后,现代意义上的“启蒙”概念才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陈建守:《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翻译、书写及挪用》)。
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理解为一场“启蒙运动”,是后来者的历史阐释。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左翼文化人开始把新文化运动比附为启蒙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左翼文化人的论述中,“启蒙”并未给新文化运动增添今人想象中的那种荣光,相反却标示出这场运动的缺陷和不足(张艳:《五四“启蒙运动”说的历史考辨》)。
“五四启蒙运动”成了被批判和有待超越的对象,左翼文化人借助对新文化运动相对负面的历史评价,获得了开展左翼文化运动的方向感。
这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在一百年来对新文化运动的叙述和阐释中是很常见的。
一九四○年发表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确立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点的历史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民主主义论成为解释新文化运动的主导范式,启蒙运动式的理解随之隐退,直到八十年代才又重新浮出水面,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
欧洲启蒙运动
中国新文化运动
相同点
背景
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时期,发生在西欧的一些封建国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反对封建专制和教权主义的斗争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的时期。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具体来说是:
都反专制王权,追求自由平等,都强调理性,4都强调民主和法制。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并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反封建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没有直接引发中国的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造成的。
倡导者
新兴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级的激进民主主义者
清末民初文化变迁与启蒙运动

清末民初文化变迁与启蒙运动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
其中,文化变迁与启蒙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文化传统的扭转、新思潮的兴起和启蒙思想的传播三个方面,探讨清末民初文化变迁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一、文化传统的扭转在清朝末年,中国的封建文化传统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积淀,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深植于人们的心中。
然而,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以及内忧外患的局势加剧,中国人民对于旧有传统的支持度逐渐下降。
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提倡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其一,废除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象征,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种制度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
清朝晚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改革科举制度,推动社会进步。
其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解构。
这个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和新思潮,例如“白话文运动”、“五四运动”等。
他们试图用现代科学与西方文化来重塑中国的精神面貌,改革旧有的文化传统。
其三,新教育的发展。
清末民初,新式教育开始在中国兴起。
这些新式学校取消了科举制度的考试范围,开设更多实用的科目,如数理化、外语等。
这些变革使得年轻人接触到更多先进的知识和思想,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新思潮的兴起清末民初,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社会民生问题的加剧,许多知识分子开始转向西方文化和思想,推动了新思潮的兴起。
首先,启蒙思想的传入。
启蒙思想是欧洲启蒙时代形成的,主张理性、宗教宽容和人权等理念。
这些思想通过翻译和传教士的传播逐渐传入中国。
启蒙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
其次,新文化的引进。
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中国社会在思想、科学、艺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冲击。
西方科学方法的引入使中国思想家开始思考传统理论的合理性,西方文艺作品的引进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创作风格。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区别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异同
(4)指导思想:都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主义”,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 “科学”
(5)结果和影响:都打击了封建专
制统治,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不同点:(1)时间不同:启蒙运动 主要发生在17、18世 纪。而中国新 文化运动是在20世纪初。
新文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与启蒙运动的异同
相同点:(1)背景相同:都是资本主义的 发展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造成的。 (2)倡导者:都是资产阶级
启蒙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 进的民主主义者
(3) 性质: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 的思想解放运动 (4)内容:都强调民主与科学, 反对封建专制、愚昧和迷信,追求自由平 等。
都强调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愚昧和迷信追求自由平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主义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都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异同
解题思路: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比较,
我们一般从时间、背景(国内: 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文化等; 国际背景:世界局势、国际关系,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内容、 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去思考
(2)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成为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文 化运动,而启蒙运动始终是资产阶级的思想 运动。 (3)影响范围不同:新文化运动局限于中 国,而启蒙运动兴起于欧洲,却对整个世界 都产生了影响。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知识梳理:第7课启蒙运动

第7课启蒙运动【课程标准】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1、背景:①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使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
②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③政治:A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起了启示和榜样作用;B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④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⑤法国社会现状: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2、对象: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
3、过程:(1)兴起: 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2)高潮:18世纪中叶,法国的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3)发展:启蒙运动从法国传播到其他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德国:康德)4、核心思想——理性主义:否定封建权威,提倡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主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和法治观念,敬畏事实,提倡科学。
5、性质:是17、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三、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由提倡人性到崇尚理性;集中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并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从而使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四、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1、对欧洲的影响:①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
②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③在启蒙运动的冲击下法国爆发大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对世界的影响:①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西属、葡属拉丁美洲殖民地爆发独立战争,赢得独立。
②在亚洲鼓舞中国和日本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③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对社会转型和各国政体的影响(1)对近代世界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学说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
比较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

比较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部编版九上历史课本讲述了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基础回顾】一、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社会变革为思想解放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总之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
二、欧洲三大思想运动的指导革命范畴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外,欧美甚至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的理论皆来自启蒙运动;而马克思主义则指导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1、联系:实质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注重人的价值,都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做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两次运动都沉重打击了封建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是启蒙运动发起的条件之一。
2、区别:(1)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2)内容不同:文艺复兴提倡恢复“人性”(即感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3)方式不同:文艺复兴时许多思想家借用恢复古希腊的文化,主要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启蒙运动重在社会哲学方面,提出了新的社会思想。
(4)影响不同:文艺复兴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运动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封建主义的世俗统治,引发了欧洲及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四、中外思想解放运动的联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前期宣扬的民主、科学等思想,均来源于欧洲的启蒙思想;而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于俄国十月革命,即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高中历史干货:欧洲近代三大思想运动

高中历史干货:欧洲近代三大思想运动考纲要求:(星标重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 启蒙运动复习表述:1.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知识学习:一.文艺复兴运动:1.概念:是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后又扩展到西欧的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表面上看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2.兴起的原因:①中世纪以来,天主教会实行愚民统治和文化独裁,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被消灭。
②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符合其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式。
③意大利比较多的保留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和人才。
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有丰富的人文、理性精神和世俗化的内容。
3.表现和内容①出现文艺复兴运动前三杰:中世纪最后一位和新时代第一位诗人但丁,代表作是《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薄伽丘的代表作是小说集《十日谈》,批判教会,提倡个性解放,歌颂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②出现文艺复兴运动后三杰:达芬奇的代表作是绘画《最后的晚餐》、《蒙那丽莎》,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是雕塑《大卫像》,“画圣”拉斐尔的代表作是众多的《圣母像》,歌颂了人和人性的光辉。
③英国的代表人物是戏剧家莎士比亚,代表作品是其多部戏剧,创造了一些人们至今耳熟能详的人物,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对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影响。
④近代自然科学(实验科学)开始产生: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伽利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科学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
⑤社会思潮:人文主义。
也称为人道主义、资产阶级人性论,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启蒙运动重点解读

启蒙运动重点解读一、启蒙思想原因分析1、启蒙运动兴起条件〔1〕经济条件:17世纪、18世纪,欧洲手工工场开场广泛建立,工场手工业成为欧洲工业生产组织的根本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开展。
〔2〕阶级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开展,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3〕政治条件:封建专制制度严重束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开展,资产阶级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4〕思想条件:兴起于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弘扬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使欧洲开场摆脱宗教神学束缚,思想得到一定解放;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以进一步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他们相信人类可以征服自然,也可以推动人类社会自身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场挣脱封建迷信的束缚。
2、启蒙运动高潮在法国的原因〔1〕法国是欧洲各国中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法国社会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之间的矛盾特别锋利,而封建制度的危机又空前严重,这就为启蒙运动的出现提供了社会根底;〔2〕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根底;〔3〕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而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英国革命的成功,那么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历,从而使法国的启蒙运动成为欧洲之中心。
二、启蒙运动的性质、特点分析1、启蒙运动的性质这场运动是在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的根底上,又向前深入开展的一次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2、启蒙运动的特点从批判的对象分析:矛头直指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的原那么,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其本质就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另外,伏尔泰批判和否认教会当时享有的法律和经济特权,孟德斯鸠以“天赋人权〞反对教会作为第一等级的封建等级制度,卢梭用“社会契约论〞对抗“君权神授〞,就是批判教会享有的超国家的权力和世俗特权,从本质上反对教权主义。
比较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

比较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
相同:①都是本国一次空前深刻的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②都启发人们追求真理、民主和科学,冲破封建思想束缚;③都源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壮大;④都推动了本国革命斗争的发展。
不同:①法国启蒙思想经过一个世纪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中国新文化运动只是借助西方之矛戮中国封建之盾,未及消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偏向;
②前期新文化运动不象法国启蒙思想家那样号召人们用革命手段改造现实社会,而是与当时政治斗争、群众运动脱离,这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资产阶级显得胆怯;
③新文化运动呼唤了五四运动,启蒙思想呼唤了法国大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产生于世界近现代史交替时,受十月革命影响,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国民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
⑤与新文化运动相比,启蒙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兴起于西欧,几乎波及整个欧洲,影响全世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历史事件,它的兴起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社会影响等方面,简要探讨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政治倒退、文化停滞的时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满目疮痍,辛亥革命后,民主、科学、人权等西方价值观在中国开始传播。
然而,当时的中国不仅政治上软弱无能,而且文化上也处于一种低潮期。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化思潮的回应十分平庸,出现了一些思想倒退的派别,如保守主义、儒教传统主义、道教复古主义等。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 反对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实现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
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存在着严重的道德缺陷,还拘泥于迷信和封建思想。
因此,为了现代化,需要推翻旧文化的根基,建立新的思想体系。
2. 倡导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强调民主与科学,提倡以人为本,反对家族与宗族观念的束缚。
他们认为,在一个真正的现代国家中,人们必须有平等的自由权利和权力,在这样的国家中,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必不可少。
3. 推广白话文新文化运动在文学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推广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文学应该贴近人民,让普通百姓也能够理解和使用文学作品。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阶段。
三、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它成为中国两千年文化历程的分水岭,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历史。
旧传统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新文化运动的狂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
1. 促进了新思想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舞台是在传统文化面前,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面前,强调的现代性以及新思想,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
他们开创了新的观念,并且提出了能引导中国向现代社会演进的思想体系。
洋务派、维新派等思想比较

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比较一、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比较①相同点:政治上两派保皇保清保君主制;经济上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教育上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兴民权,开议院。
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③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④产生差异的根源:A.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年代,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
维新派是洋务运动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
B.由政治地位决定的。
洋务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官僚,他们必然要维护封建制度。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级知识分子,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变革主张。
二、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相互关系①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在保留君主制的问题是一致的。
顽固派和洋务派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一致。
维新派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
②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学习外国的问题上与顽固派有区别,与维新派的主张有一致的方面,但在是否兴民权的问题上,洋务派和顽固派立场一致,反对维新派兴民权的主张。
③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洋务派能够看到西方先进的东西,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实际上主张在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应变”,二者有区别,维新派则主张改良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④顽固派与洋务派的政治立场一致,他们一致攻击维新思想,由于维新变法法令直接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因此他们发动政变,扼杀了维新运动,打击维新派。
新文化运动利弊得失知识分享

新文化运动利弊得失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利弊得失内容提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发起的革新运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是一场进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关于这场运动,其初衷是推动科学与进步,本意是要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与改善。
但是在进行的过程中,受到激进思想与全盘西化的思潮所影响,新文化运动也不可避免的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关键词:新文化传统文化利弊得失一、简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及运动的成就。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于20世纪早期,在中国的文化界中,由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这场运动以其对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和空前的思想解放,以及对人们追求科学和民主的启发,因而亦被评价为“中国的启蒙运动”。
从客观上来讲,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对青年思想的启蒙以及封建统治的动摇,是有着极大的进步作用的。
(一)、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亦是近代中国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的基础上必然的结果。
1、政治方面,当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与军阀混战的形势,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迫在眉睫,而列强对袁世凯登基的支持,一方面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另一方面则使得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不得不为改变中国的混乱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的要求实行民主主义,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而当时的北洋军阀假借尊孔复古之名大肆宣传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
经历过辛亥革命后,当时的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民主共和意识尚未在国民的脑海之中真正形成,封建思想和意识仍旧根深蒂固,所以必须从思想上冲破封建牢笼,通过普及民主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新文化运动当时所提倡的口号来有所了解。
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

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在中国近代史上,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运动主要发生于20世纪初期,旨在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在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中,众多文化人物的努力和创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同时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的变革风潮。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起源于晚清末年,留学生们接触了西方文化,尤其是知识分子李大钊与陈独秀等人在外国接受教育,回国后积极地传达西方思想,这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基础教育体系不完善,大多数人口都很难接触到现代科技和思想,因此,中国社会难以适应时代的变革。
这时,新文化运动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了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与观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是反对旧文化,宣扬科学、民主、自由等现代思想。
在反对旧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强调“废去儒家”,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处于停滞状态的根源。
在宣扬现代思想方面,新文化运动倡导了一种“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主张为中国社会带来现代文明所需的先进知识和技能,借此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在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提出了“马列主义”的概念,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陈独秀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主义化”概念,表示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三、新文化运动下的文学创作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历史进程起到了先锋的推动作用。
同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现代生活、社会局势和多元文化背景。
这场运动中崛起了一批优秀的文艺苗子,代表作品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这些文学作品促进了新文化思潮的深入发展。
此外,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众多的杂志和报纸,如《新青年》、《实验》、《社会新闻报》等,它们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载体,为广大读者传达着新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知识。
【知识整合】近代史中西对比

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相同点: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不同点: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③方式上,中国是在办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④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三、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相同点: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不同点: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
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
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导
局限方面
思想家的思想中掺杂有一定的唯心成分
前期没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在思想文化方面存在形式上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相同点
背景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思想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内容
两者都反对专制,追求政治民主,反封建成为共同的内容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不பைடு நூலகம்点
所处时代
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确立时
发生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接近尾声时
主要任务
主要是为了反对封建压迫
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理论体系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具体影响
引发了法国大革命
推动了五四运动发生
深远影响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
都极大地批判了封建思想,都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之无愧地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新启蒙运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说

λυ 《中央关于学生运动的斗争策略给 江苏省 委的指 示 信》,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 、中央档案馆编 《: 中共中央 青年运动文件选编 (1921. 7~1949. 9) 》,中国青年出版 社 1988 年版 ,第 249 页 。
⑤ 陈端志《: 五四运动之史的评价》,生活书店 1935 年版 , 第 228 页。
⑥ 费正清主编 ,章建刚等译 《: 剑桥中华民国史》第 2 部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 153 页 。
⑦ 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对五四运动纪念的态度 , 笔者将专文探讨 。
⑧ 《中国共产青年团的过去与现在》《, 中国青年运动历史 资料》第 4 册 ,1957 年编印 ,第 473 页 。
Abstract : The New Enlightenment Movement changed t he attit ude of t 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t hat had de2 nied t he May 4th Movement and t hought of t he end of it s epoch after t he disruption of t he first co2operation between t he Kuomintang and t he CPC ,and it reaffirmed it s value and real significance of t he May 4th Movement ,which had a page2 t urning meaning in t he histo ry of t he CPC’s co mment s o n t he May 4th Movement . It emp hasized t he perspective of t he Enlightenment to understand t he May 4th New Cult ure Movement ,which was used for research not only by many Marx2 ist s but also by quite a few scholars today. In t he meantime ,t he New Enlightenment Movement also made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 n on t he fault s of it s non2t ho roughness in t he May 4th Movement ,t herefore it set t he basic t hought s fo r t he CPC to succeed and surpass the May 4th movement .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由...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
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
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进行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李大钊,也相继发表文章,反对旧礼教、旧道德。
他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
”吴虞猛烈抨击封建宗法制度,高喊“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被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
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
他提出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高考专题4.3 18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与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经济结 构变动 阶级关 系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 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 向西方 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 学习 度层面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1)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②民族危机加深。 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 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 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 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意义 ①为戊戌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1)背景 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 (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 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 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 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 会革命,“平均地权”。 (4)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 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 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 封建不彻底,尤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指导革命完成反帝 反封建的任务。
1 主干串联· 核心回顾 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要求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 产资料。 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 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新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吗?

新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吗?作者:季剑青来源:《读书》2016年第07期一用中国的“启蒙运动”来描述新文化运动,几乎已成为一种老生常谈,但很少有人去认真追问,我们在什么意义上把新文化运动理解为一种启蒙运动?或者说,“启蒙”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涵盖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如果不去思考和澄清这个前提性的问题,而只是不假思索地借用“启蒙”来界定这场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那么我们对它的认识就会日趋单薄和僵化而不自知。
之所以使用“借用”一词,是因为“启蒙”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自我理解。
“启蒙”一词古已有之,通常指幼童发蒙,晚清以降,又衍生出开启民智的近代内涵。
晚清知识人借助白话报纸等媒介,向民众灌输新知,形成一股面向下层的启蒙运动,征诸史实,可谓名实相符。
但这里的“启蒙”尚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Enlightenment的对译语,现在通行的“启蒙”概念应当是清末从日本输入的。
五四时期,《建设》《改造》《少年中国》等杂志上有零星的对欧洲启蒙运动的介绍,但“启蒙”一词远未通行,更不可能成为当时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界定。
北伐之后,现代意义上的“启蒙”概念才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陈建守:《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翻译、书写及挪用》)。
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理解为一场“启蒙运动”,是后来者的历史阐释。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左翼文化人开始把新文化运动比附为启蒙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左翼文化人的论述中,“启蒙”并未给新文化运动增添今人想象中的那种荣光,相反却标示出这场运动的缺陷和不足(张艳:《五四“启蒙运动”说的历史考辨》)。
“五四启蒙运动”成了被批判和有待超越的对象,左翼文化人借助对新文化运动相对负面的历史评价,获得了开展左翼文化运动的方向感。
这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在一百年来对新文化运动的叙述和阐释中是很常见的。
一九四○年发表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确立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点的历史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民主主义论成为解释新文化运动的主导范式,启蒙运动式的理解随之隐退,直到八十年代才又重新浮出水面,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
高三历史新文化运动试题

高三历史新文化运动试题1.《药》发表于1919年4月。
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
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
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等,可知,一般民众对革命者都采取“鄙夷”的态度,说明民众尚未觉醒,鲁迅最主要用意在于:还需唤醒民众觉醒,故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符合题意;而BC二项表述有一定合理性,但体现不了“最主要用意”;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综上,正确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 1919年5月执教予北京大学的另类国学名师黄侃在《时报》撰文说:“余与蔡孑民(即蔡元培)志不同,道不合,然蔡去余亦决不愿留,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这是因为蔡孑民主张()A.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B.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C.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D.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新思想和旧思想在北大都能自由的传播,这与题干中“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的信息相符,故D项正确;ABC项与当时时代特征不符,故排除。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蔡元培3.某学者指出“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
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是近代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两个重要事件,具有多方面的相似性。
也许是由于它们分别发生在东方和西方,而且在时间上相差近三个世纪,因而,在平常的教学中,极少有人将这两个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现简要归纳其主要相似之处,供师生们参考。
一、历史背景相似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陳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兴起的标志,此时,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历史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政治环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得不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广大人民群众抓起了“爱用国货,抵抗洋货”的反帝爱国运动;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也迫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而积极奔走。
于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其次是化工、皮革和卷烟等行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达到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加的投资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和。
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他们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
针对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刮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首先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然后向甚至全世界蔓延,18世纪在法国达到高潮。
经过约两个世纪的发展,此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原有的基础上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反,封建统治陷入了全面危机,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欧洲时代的主旋律,为了争取政治权力,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力量不断增强的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再次掀起了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启蒙运动就这样兴起了。
二、性质相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启蒙运动,都是资产阶级为了打破封建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的一场运动,都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三、内容相似
其一、打倒专制主义,倡导民主政治。
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了“民主”的口号,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
1916年2月,陳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
国民政治。
”5月,李大钊也在《民彝与政治》中指出:“君与民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
在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强调人的理性与天赋人权思想,呼唤人们用理性的阳光来驱散现实的黑暗,强烈要求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行民主政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其二、铲除维护专制的精神支柱,弘扬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举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把斗争锋芒指向以维护封建专制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说,反对儒家学说,反对旧道德,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
在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以革命的英雄气概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猛烈抨击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大力宣扬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
其三、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愚昧。
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还提出了“科学”的口号,崇尚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反对迷信和愚昧,号召人们树立科学的进取精神。
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专门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刊物《科学》月刊,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组织,如天文学会等,而且,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还经常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批驳鬼神思想,宣扬无神论。
在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也主张崇尚科学,宣扬无神论思想,反对天主教会关于“造物主”的伪说和“创世纪”的神话。
这一时期,狄德罗主编了《百科全书》,包含了大量关于自然科学的条目;伏尔泰在《牛顿哲学原理》和《哲学通讯》等著作中,也记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许多成就。
四、造就了一大批时代英才
在新文化运动中,涌现了陳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吴虞、高一涵和沈尹默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在启蒙运动中,也产生了格劳秀斯、斯宾诺萨、弥尔顿、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魁奈、毕封和博马舍等进步思想家。
五、作用相似
尽管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差异很大,但是,它们都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空前的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条
件,对后来的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启蒙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和教权主义,为即将发生的法国大革命作了最充分的思想动员下,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运动成为人们争取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上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之,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都主张以人权取代封建王权、以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以科学知识取代愚昧和迷信,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因而是历史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