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种倾斜式发展战略, 有利于重点部门、重点地区的发展, 对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较快提高也具有重大意义。当然, 这种倾斜战略也具有一些缺陷, 即忽视产业之间、地区之 间的协调发展。倾斜过度还会造成“ 产业二元结构” 和 “ 空间二元结构”, 带来支柱产业过于单一和城市与其 腹地的极大反差, 反过来又会制约重点部门和重点地区的 进一步发展。 • 可见, 区域经济发展单纯采用均衡发展战略或非均衡 发展战略都不尽如人意。因此, 一些学者集上述两种战略 之精华,做出了新的选择, 提出了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 理论。
三、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 均衡与非均衡以及非均衡协调 发展理论是最基本的理论。这里的均衡与非均衡以及非均 衡协调, 既指区域各产业、各部门的发展, 又指区域内各 地区的发展。 • (一)均衡发展理论 • 各产业和各地区同步发展的均衡发展理论, 是指在产业 发展方面, 同时对各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 使工农业, 一、 二、三产业, 轻重工业以及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各个部 门都得到平衡发展。这种理论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作用, 对消除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地区需求和供给双方面的障碍, 走出“ 贫困的恶性循环”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产业均衡发展理论以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哈罗 德—多马模型、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 理论等为 代表。在区域发展方面, 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在区域内均衡 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力, 通过在地域上的全面铺开, 齐 头并进,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 中央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政策, 在不同 的时期, 都会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而相应改变。 从区域经济的经济功能、经济结构、组织管理形式, 逐步 由不完善向完善化发展, 留下清晰的阶段性运动轨迹。 • 区域经济是一种充分承认并利用各个经济区域在不同方面、 不同程度上的差异, 充分承认区际流通和区际交换, 反对 地区行政割据和封锁的开放式经济。它不像国家经济那样, 常常有人为的障碍如关税、进口配额、移民限制等。特别 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已经形成, 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 不仅要分析认识自己的 “区情”, 而且也要了解近邻区域以及其他区域、甚至国 外经济变化情况, 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的开放性, 及时了解 外部经济发展变化的信息, 从而不失时机地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非均衡协调发展
• 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非均衡是必然的, 既有产业、部门 之间的不平衡, 又有区域之间的不平衡, 不能强求实现工 业和区域的平衡推进( 实际上区域经济开发无论是在产业 选择上, 还是在地域选择上,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平行发 展) , 而应根据条件的成熟程度实行非均衡推进。 • 但在非均衡推进中必须把重点论和协同论相结合起来, 注 意协调产业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以先行的带动后起的, 以先进的带动落后的, 从而在非均衡发展中求得协调, 形 成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和整个地区经济系统良性协调运转 的经济机制。
•
(二)Hale Waihona Puke Baidu均衡发展战略理论
• 各产业和各地域不同步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理论以赫希 曼、佩尔鲁克斯等为代表。这种战略强调不发达地区不具 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因而平衡增长 是不可能的,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部门、若干地区进 行, 其他部门、其他地区通过利用产业间的“ 前后向及 旁侧联系效应” 和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而逐步得到发 展, 这样所取得的经济发展速度会比采取均衡发展战略所 能取得的发展要快。
第二章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地域分工理论
地域分工理论是区域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主体是比较优势理论 和地区主导产业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包括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 静态比较优势是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是由此区域与彼区域的 差异性表现出来的。构成这种差异性的因素有: 自然因素( 包括 气候、土壤和植被、矿产原料、燃料、森林和水力资源等) 、社 会历史因素(民族、习惯、人口等) 和经济因素。 动态比较优势是静态比较优势的发展和完善。其基本点是:地区 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可变的。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认为: • 在封闭的区域经济条件下,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通常经 历五个发展阶段: 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 业生产结构变迁阶段、工业化阶段和服务业输出阶段。 • 以开放程度为标准, 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国内开放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面 向国际市场的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即面向国际市场 的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过渡。
• 具体来说就是, 在产业发展方面, 根据地区资源优势、已 有基础和服务全国、兴地富民的要求, 选择重点发展的主 导产业和部门, 给予投资和政策的倾斜, 使之率先起飞, 成为产业发展的“ 火车头”。在此基础上,协调主导部门 与非主导部门、基础结构部门的发展, 使各产业部门处于 协调发展的状态之中。在区域发展方面, 结合主导部门和 优势部门的发展, 选择某些区位优越的地域或地点作为增 长极密集投资, 通过这些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 动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地区主导产业理论 地区主导产业理论是结构理论中的基本理论。其基本点是:在区 域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在地区产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其中有一个或几个产业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 构成地区的主导产业 和主导产业群。 现代区域经济成长的过程, 实质上是主导产业部门的成长过程。 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 本质上就是正确选择地区的主导产业, 合理 确定其发展规模和速度, 以此为核心, 协调地区主导产业与其他非 主导产业的关系, 既提高区内与区外经济上的互补性, 又提高区内 产业间的关联度。 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区域本身的情况出发, 发现和认识自己 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优势, 使得政策能充分体现自己区 域的优势和特色, 促使区域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形成具有全国意 义的专业化产业。当然, 地区分工总是在不断的变化, 重要的是要 形成合理分工的动力机制, 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因此,国家要从宏观大局出发, 对投资与布局政策要统筹规划, 促进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