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与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课题中采用了独创的临床研究法(谈话法)。
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然后分析儿童所作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从中长出规律性的东西。
皮亚杰认为,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或者说成熟的道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儿童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因此,皮亚杰着重从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研究儿童道德的开始和发展规律。
关于儿童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判断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要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的性质,采用直接的提问法是不可靠的,把儿童放在实验室里剖析,更是不可能。
只有从儿童对特定的行为的证明价中才能分析他们的道德认识。
因此,皮亚杰与他的合作者采用了间接故事法。
他们设计了许多包含着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讲给儿童听,然后请他们对故事中主人公的特定行为进行评价,并说出评价的理由。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
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区分出6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
[3]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发展的年龄指标远远超出早些时候皮亚杰的研究结果[4]也宣称逻辑与道德发展贯穿各建构的阶段。
教育学知识点:德育模式

教育学知识点: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强调德育在于道德认知)1.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联想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主要主张: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3.特征:(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3)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二、体谅模式(强调情感层面、强调体谅、同理心)1.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
2.主要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特征:(1)坚持性善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似,可能成为出题角度)(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3)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把培养主动的、集体的、创造性的丰富人格作为现代德育的任务;(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三、社会模仿模式(强调观察行为)1.代表人物:班杜拉。
(回顾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主要主张: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四、价值澄清模式(要形成判断选择能力、理性的价值选择)1.代表人物:拉斯、哈明。
2.主要主张: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
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富于理智的价值选择。
3.评价过程:(1)自由的选择;(2)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3)在仔细考虑后果之后进行选择;(4)赞同与珍视;(5)确认;(6)依据选择行动;(7)重复。
拉斯指出“人们可以通过选择、珍视、行动这一明智的过程形成价值,这三个过程包括七个价值标准,选择:自由选择,从各种可能选择中进行选择,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深思熟虑后做出选择,珍视:对选择感觉到满意、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行动:根据选择行动、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发生认识论者,他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基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之上。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认知发展经历三个过程:图式、同化和顺应。
个体通过这三个过程将客观事物的认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
道德的发展也有相似之处,道德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形成,使儿童的道德发展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责任感到主观责任感转化,。
研究皮亚杰的理论对我们探讨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有巨大的启迪作用。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是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进行记录和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方面,包括对规则的态度,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对公正和惩罚的理解。
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个阶段对应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由于儿童的年龄阶段特点及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大多同他们的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没有任何规则意识。
社会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没有责任、公正和惩罚的意识。
2、他律道德的阶段(2—8岁):这时的儿童认知处于前运算时期。
主要表现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服从,他们的道德判断受到外部的价值标准和队则的支配和制约。
认为服从成人所给的规则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就是公正的。
就像是俗言所说的“听大人话的孩子是好孩子”一样。
如果违背规则,不管动机是好是坏,都要受到惩罚,这也是公正的。
3、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达到具体运算时期。
这是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规则,儿童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能做到言行一致,判断行为是能结合行为结果和动机。
公正感以平等为特征,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
惩罚带有补偿性,方式较温和。
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儿童思维有了飞跃,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的提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
儿童的道德观念讲究利他主义,产生公正的观念,道德判断从关心和同情的角度出发。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
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无律阶段(0—4岁)、他律阶段(4—8岁)、自律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2.皮亚杰建构主义发展观(1)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2)图式:“一个存有非政府的、可以重复的犯罪行为或思维模式”。
(3)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4)迎合:就是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发生改变3.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认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内容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4.心智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推动学生的心智发展(3)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5.皮亚杰发展学说对教育的影响:(1)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
(2)维持学生的自学主动性和自主性,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予至自学活动中来。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教育心理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教育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0e4849031126edb6e1a108a.png)
精品课件
可见,第一阶段的儿童属于前运算 阶段。他们只能将注意集中在泥球状态的一个 方面,或是长的东西多,短的即少;或是粗的 东西多,细的即少。第二阶段仍是前运算阶段, 虽然他开始注意到了泥球状态变化的另一个方 面,但仍只是一个方面。第三阶段儿童感到问 题难以回答,说明通过上述两个阶段后,儿童 已注意到泥球的粗与短、长与细、数目多与少 是有关联的,而原有的图式已不能适应这一刺 激。
精品课件
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 及教育、学习和语言方面。
但是社会传递本身是不够的。除非儿童 已有了准备以了解文化知识,不然社会传递 不会奏效。换句话说,要懂得别人传来的知 识,儿童必须具有能够同化它的认知结构的 能力。传递无论多么好,五岁的儿童是不能 学会微积分的,因为他没有早先必备的结构。
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图式”,表现为本 能的无条件反射,如吮吸反射、抓握反射,以 此为依据,在不断地与外界相互作用即适应环 境的过程中,儿童的遗传图式逐渐由低级水平 向高级水平发展,即从遗传性图式发展成为感 觉运动图式、表象图示、直觉思维图式,最后 构成运算思维图式。
精品课件
2、同化: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 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 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
精品课件
一、皮亚杰的生平简介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提出 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 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 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 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 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 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 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 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 学院院士,1969年获美国心理 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婴儿能够记住物体的位置,并能够 在一段时间后重新找到它,这表明 他们已经形成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03
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特点与局限性
01
02
03
直观性思维
儿童主要依赖直观感知和 表象进行思维,而非逻辑 推理。
思维不可逆
儿童在此阶段往往只能进 行正向思考,难以进行逆 向思维。
守恒概念缺失
增强儿童自信心
通过肯定和鼓励,帮助儿童建 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促进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沟 通和解决冲突,培养其良好的
社会适应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6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 应用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采取相应教学方法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通过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物理环境,促 进儿童感知和动作能力的发展。
运用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如故事、 游戏等,帮助儿童理解抽象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守恒观念
儿童开始理解某些物理量的守恒 性,如物质守恒、重量守恒和容 积守恒等。
分类、排序和序列化能力提高
分类能力
儿童能够根据物体的属性或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形状、大小 等。
排序能力
儿童能够按照一定规则对物体进行排序,如从大到小、从高到低 等。
序列化能力
儿童能够理解并操作序列化过程,如数列、时间顺序等。
儿童难以理解物质的守恒 性,例如物质的数量、质 量等属性在形态变化时保 持不变。
符号功能出现与语言运用
符号功能出现
儿童开始能够使用符号 (如语言、图像等)来代 表实物或抽象概念。
谈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于中小学教育的意义

谈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于中小学教育的意义在中小学心理发展与辅导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青少年认识与发展,这一张内有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以及他们的理论,这篇文章是来结合我自身经历谈谈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
总体而言,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的转变过程。
根据这些数据,皮亚杰观察了儿童的活动,与虚构的双重故事的儿童交谈,并调查了儿童的道德发展。
他获得了三项研究成果,并撰写了《儿童道德判断》一书。
皮亚杰三大研究成果的具体内容包括:儿童的道德发展既非天赋,也不是社会规则的直接内化,而是受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强度影响;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取决于他对道德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儿童道德思维发展的程度;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性的过程,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1)皮亚杰认为,作为儿童发展基础的思维结构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儿童道德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与孤立的行为片段相对应的一些道德概念的总和。
第二,在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前一阶段总是融入后一阶段,并被后一阶段所取代。
第三,每个孩子都应该积极努力构建自己的情结,而不仅仅是接受社会文化规定的现成模式。
第四,道德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后续阶段的必要组成部分。
每个阶段的连续顺序是固定的和通用的。
为此,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道德发展理论。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他孩子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人与环境不断互动的建设性过程。
心理发展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适应不断达到平衡的过程。
从平衡到失衡再到平衡的平衡过程,不仅发展和提高了智力水平,也体现了个体自我调节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因此,皮亚杰根据操作阶段的结构原理将中小学生的个体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算阶段(0~2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只是纯粹的自然生物。
他们对外部世界没有真正的理解,对过去、未来、稳定和差异等基本概念没有理解,没有学习过语言和动作,只能够通过有限的眼光去看待外界。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生平及思想渊源(一)生平与著作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
出生于瑞士。
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物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
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
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
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死心理学、数理逻辑及科学哲学等学科的学习、研究。
他在工作中注意到两个基本事实:(1)同龄儿童的回答中存在着相似的错误;(2)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回答中的错误发生相应变化。
他认识到,不同年龄儿童回答的错误内容及导致错误回答的思维过程不是偶然的,而与心理结构密切相关。
于是,他开始研究儿童心理的工作,并由此决定他一生的主攻方向。
他一生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30多本专著,影响较大的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3年)、《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午)、《儿童的智力起源》(1936年)、《智力心理学》(1947年)、《儿童心理学》(与英海尔德合着,1966年)、《结构主义》(1968年)、《发生认识沦》(1970年)等。
皮亚杰的教育著作主要是:《教育科学均儿童心理学》(包括1935年与1965年写的两篇论文,1969年出版)及《了解即发明、教育的未来》(1972年)(二)思想渊源哲学上,受到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詹姆斯等人哲学观的影响,受康德的影响尤深。
他说:“我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重新审查了一番,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科学,即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见图3-1)的认知发展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最重大的贡献是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两方面。
有关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我们留待第四章社会发展主题之下再行讨论。
在此先介绍他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始自20世纪的30年代,但他的研究成就之被世界(尤其是在美国)心理学家们肯定,却是在多年后的60年代期间。
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除皮亚杰的著作全系以法文撰写不如英文易于传播之外,主要还是他采用的方法和对人类智力发展(见第十章)理念与其他多数心理学家不同使然。
皮亚杰不采用当时心理学主流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见第五章)所强调的等组实验以及根据多数人资料统计结果推论解释的方法。
而是只对个别的儿童(主要是他自己的三个孩子),在相当自然的情境下细密地、连续地观察记录他们对事物处理时所表现的智能性反应,从而分析儿童们的智能表现与其年龄的关系。
皮亚杰对儿童心智活动的解释,与当时其他心理学家有异;他认为儿童的思维或心智活动异于成人,儿童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智力发展,并非表现于他的知识在量上有所增加,而是在思维方式上产生了质的改变。
换言之,儿童不是具体而微的成人;不同年龄的儿童,采用不同概念看待事物,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皮亚杰所采用的质变重于量变的研究取向,可说是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家所重视的质的研究(见补充讨论1-1)的滥觞。
基于以上说明可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事实上也就是他的智力发展理论(在他的主要著作中多以智力为书名)。
以下我们要介绍者,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两个主要部分:其一是他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术语;这些术语代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要义或基本概念。
其二是他理论中的发展阶段观;不同阶段儿童所表现的认知差异,代表人类的认知行为随年龄增长而产生了质的改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教育心理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教育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d09d77ce2b160b4e777fcf43.png)
因此,在同化这一刺激的同时,被吸收的刺激 将改变原有图式,使儿童由只注意泥球的状态 的一个方面过渡到注意泥球的两个方面。过渡 阶段表现出的拿不定主意即是不平衡。第四阶 段,新刺激已整合到旧图式当中,新图式建成, 儿童同化与顺应达到了平衡,正确地回答了两 边一样多,获得了质量守恒概念。由此皮亚杰 认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 展的内在动力。
五、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 教育价值
1、按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作为 教师在教导儿童面对问题经认知思维学习知 识时,必先具有设身处地从儿童观点看问题 的推理能力。
2、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 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每个阶段的思维方 式有着根本的差异。为此:
小启示:因此,皮亚杰十分强调教育必须 切合于儿童的认知结构,即使在主体似乎 非常被动的社会传递中,例如学校教育的 情况下,如果缺少儿童主动的同化作用, 这种社会作用仍将无效。
4、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 我调节。皮亚杰认为新结构或新知识的形成实际 上是一种建构的过程。个体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 新的知识经验时,心理产生不平衡状态。每经过 一次由失衡到新的平衡,其认知结构就会产生一 次新的改变。个体认知结构的改变使之能够吸收 容纳更多新的知识经验,促使智力水平得到发展 和提高。
四、皮亚杰认为影响个体发 展的因素
1、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结构,特别是神经系 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例如,当嘴唇受到刺激,婴儿就吮吸; 其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通过“先接 通的”生理机制,激发起相应的反射。
2、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 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 经验)的作用,区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 理经验两种。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 用编造的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 得出了三大研究成果,写成《儿童的道德判断》 (1932 年) 1、皮亚杰三大研究成果的具体内容(1)儿童的道德发展既非天赋,也不是社会规则的直接内化,而是受主体与客体相互 作用的性质强度的影响。
换言之,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人的自然天赋与相应的社会因素相互作 用的结果。
(2)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取决于他对道德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儿童的道德 思维发展的程度。
儿童的道德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自主的理性思维发展过程。
儿童是自己道德 观点的构造者。
(3)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性的过程,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 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皮亚杰认为, 作为儿童道德发展基础的思维结构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 儿童的道德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而不是一些与孤立的行为片断相对应的道 德观念的总和。
第二、在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前一阶段总是融合到后一阶段,并为后一阶 段所取代。
第三、 每个儿童都为建立他自己的综合体积极努力, 而不只是去接受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现成的模式。
第四、 道德认知发展的先在阶段是后继阶段的必要的组成成分。
各阶段 的连续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普遍的。
2、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 感的转化过程。
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 1-2 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 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 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
又可分两个阶段: ( 1)自我中心阶段( 2-5 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 前运算思维阶段。
其特点是单向、 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 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 和要求。
(2)权威阶段( 5-8 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 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具体是什么

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具体是什么近100年来,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大树,都是以皮亚杰理论作为枝干而蓬勃发展的。
那你知道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具体是什么吗?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具体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6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个体刚出生便进入第一个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刚出生的婴儿在探索世界的时候,由于成熟机制的限制,都是通过比较简单的感知觉和动作来探索周围环境的,在这个过程中达到熟悉世界,形成认知结构的目的。
此外,在9-12月时期,婴儿会具备一个重要的特性——客体永恒性。
客体永恒性,顾名思义,就是指客体是永恒存在的。
获得了客体永恒性的婴儿意识到,即使事物暂时从眼前消失,也不代表它就永恒消失了。
(2)前运算阶段(2-7岁)经历完感知运动阶段后,儿童进入下一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如下几个特性:万物有灵论、自我中心性、不可逆、守恒。
2-7岁的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灵魂的,他们在认知世界时,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单向思维,他们认为事物的外在形式变了,本质也就改变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小学阶段,主要的特点有:守恒性,思维运算具有表象性,可逆性。
不难发现,这个阶段的特点与前一个阶段有较大的相关,可以说,这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之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在形式运算阶段,个体的认知发展已经基本上接近成人水平,他们能够将形式与内容进行分离,可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运算,能够概括,思维具备可逆、补偿和灵活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三阶段练习性游戏(exercise play)是一种最初形式的游戏,是在感知——运动水平上出现的唯一的一种游戏,而且日后仍部分地保留着。
它不包含象征主义或任何特征的游戏方法,而是在适应过程中重复着所习得的活动,以取得欢乐。
在婴儿期,练习性游戏的种种特定方式是随着初级、二级和三级循环反应的顺序发展而出现的。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指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前规范道德阶段、规范道德阶段和后规范道德阶段。
在前规范道德阶段,儿童并不具备明确的道德观念,他们的行为主要受到直接的物质需要和感官刺激的驱动。
在规范道德阶段,儿童开始逐渐认识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行为中。
在后规范道德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和可能存在的冲突,进而通过推理和社会互动来解决道德问题。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旨在深入理解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为儿童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 1 -。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的场所。它要求成员形成集体协作精神、共同负 责的精神,建立有益学生生活的集体行为规范。 “公正团体法”体现了隐蔽课程观,即学校环境。 事实上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观通常并不来自正 规课程,而是来自“隐蔽课程”。“公正团体法” 较“课堂讨论法”更注重道德情境的创设,置入生 活情境的方法事实上更能促使道德行为的生产。
8、老人把钱借给弟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吗?为什么?
好人应该得好报假设众所周知中间有一个人经常自杀不想生存那么选择不救这个人满足需要的哲学救助最需要得到救助的人救你个人最喜欢的那个人甚至你的亲人和朋友偏私抽签听天由命由我们以外的因素如运气来决定该救谁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当代著 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尔伯格等人创 建,他被称为:“现代道德复兴运动中 最著名的人物”。
车转往停用的铁轨,这样的话就可以救更多的孩子;但是 那名在停用铁轨上的孩子将被牺牲。相反,更多的幼小生 命就此消失。 据说大多数人会选择救多一些的人。换句 话说,就是牺牲那名在停用铁轨上玩的小孩……但是这又 引出另一个问题,那位选择停用铁轨的小孩显然是做出正 确决定的,脱离了他的朋友而选择了安全的地方,而他的 朋友们则是无知或任性地选择在不该玩耍的地方玩。为什 麼做出正确抉择的人要为了大多数人的无知而牺牲呢?
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 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 平。
2.道德教育的目的
(1)让学生掌握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原则: 公正原则
(2)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 道德推理能力
(二)实践策略
1.课堂讨论法(新苏格拉底法)
这是科氏基于儿童道德发展的哲学和心理学研究提出 的道德教育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引导学生就道德 两难问题进行讨论,诱发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 而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 第一,引发性提问 (1)突出道德问题。 (2)询问“为什么”问题。 (3)使情景复杂化。 第二,深入性提问 (1)使问题精细化。 (2)突出相邻阶段的观点。 (3)澄清与概括 (4)角色承担的问题与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0——4岁)
此时儿童还没有道德意识,不会把自己和外面的世界分开,没有自我意识。
2.他律阶段(4——8)
遵从成人的规则;从行为结果去判断行为好坏,不考虑行为动机。
比如,他们会认为无意打破10只玻璃杯的小孩比故意打破3只玻璃杯的小孩坏,因为后者打破的更少——这是因为他们现在还不会从行为的动机出发去判断行为本身,只单单是从行为的结果看哪个更糟糕。
这个阶段类似于科尔伯格的习俗水平——遵守外在规则。
3.自律阶段(8——12岁)
这个阶段类似于科尔伯格的后习俗水平,此时的儿童不是盲目遵守成人的权威,而是自主地用自己的道德认识去判断,有一定的规则意识,有自己内在的判断标准。
而且会从行为动机出发去判断。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顺序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