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交叉模型-Psych

合集下载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多级评分的认知诊断计算机化适应测验作者:蔡艳,苗莹,涂冬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非常感谢审稿专家的细致审稿及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这些都促进了本文的进一步完善。

根据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及建议,我们对文章做了认真修改,现就文章修改了的部分做如下详细说明,所有修改了的部分我们均在文中用黄色进行了标注。

审稿人1意见:论文中方法正确,推导过程无误,表述清楚,结构合理,逻辑缜密,是一篇较好的学术论文。

存在的问题在于:意见1:对于EAP方法的估计结果,形式上是否存在不足,0,1表示的知识状态?回应:专家的这条意见非常好。

在认知诊断中,如果采用EAP方法估计被试的知识状态,则估计值一般是介于0-1之间的概率,即每个被试在每个属性上的期望后验掌握概率;而在认知诊断中,一般会根据被试在每个属性上的期望后验掌握概率划分为掌握或未掌握,而划分的依据一般是以0.5为标准,即当被试期望后验掌握概率小于0.5则断为没掌握(即ˆ0α=ik ),否则判为掌握(即ˆ1α=ik)。

在本研究中,被试参数估计方法采用是MLE/MAP法,这两种方法估计的结果则直接是0-1二分化的。

意见2:进一步修改正文稿格式,错别字错误。

回应:非谢谢专家的意见,根据专家的建议我们又通读了全文,并对相关格式及错别字做了修改,详见文章第11、13、21、22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稿人2意见:作者基于涂冬波等人(2010)提出的P-DINA模型,针对多级评分项目提出了GP-DINA模型,这个模型比P-DINA模型更合理些。

作者还基于0-1项目的选题策略KL、PWKL和HKL给出多级评分的相应选题策略PS-KL、PS-PWKL和PS-HKL。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强化敏感性基础作者:应梦婷江光荣于丽霞鲁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首先在此感谢各位审稿专家认真严谨的审稿,为我们的稿件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我们进一步改进稿件提供了很大帮助。

下面是我们针对各位审稿专家的意见作出的回复以及修改情况说明,同时,在稿件正文中也用蓝色对相应修改内容进行了标记。

审稿人1意见:文章写作规范,概念准确,有一定的创新,行文清晰简明,使用的范式具科学性,对无关变量的控制也很细致。

但是本文仍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建议修改后再审。

意见1:研究一没有报告描述性结果,不知道两个研究的被试是怎样的被试,也会影响对文章结果的理解,比如:研究二的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在其他人口学变量上是否有差异?回应: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

已补充研究一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并对研究二的被试组成作了更细致的说明。

见2.2.2描述统计结果和3.1.1(2)被试的组成,蓝色标记部分。

意见2:研究二的入组标准中,有“入组的自伤被试必须同时满足2个条件:(1)自伤问卷总分大于9;或自伤问卷总分大于6且至少有一种自伤行为的发生次数在5次及以上”,为何制定这样的标准?这一标准是否有文献支持?回应:针对审稿专家的意见,对此标准进行说明和修改完善如下:本研究所用自伤问卷是国内研究者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外自伤量表编制而成,目前以此问卷为研究工具的研究表明,该自伤问卷上得分越高,情绪表达不能、情绪调节困难、冲动性等核心病理特征的程度越严重(冯玉,2008; 于丽霞,2013; 于丽霞等,2013)。

然而,目前尚缺乏对问卷划界分的相关界定,且由于是中国版问卷,缺乏国外研究证据的支持。

本研究起初制定筛查标准时,主要是结合DSM-5对自伤行为的界定,采用经验划分法选取的划界点。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 Psych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 Psych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作用作者:范伟任梦梦肖俊泽简增郸杜晓明傅小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该文采用行为实验法,通过四个相关的实验考察了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发现羞耻组的欺骗倾向和欺骗行为更少;道德失范羞耻组的欺骗行为相比能力不足羞耻组和控制组要少;道德失范羞耻受到自我控制资源的影响,而且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影响欺骗中的起完全中介作用。

文章结果很好的回答了该领域主要理论存在的争议,也对羞耻和道德观念及两者的关系的认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该文选题有新意,研究问题明确,逻辑思路情绪,实验设计层层递进,行文流畅,可读性很强,显示出作者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实验水平,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研究论文。

意见1:本文采用的情景诱发性质的实验,出现实验者效应的可能性较大。

请作者说明是否关注到并如何控制这些影响因素。

例如,大学生是否有心理学或教育学背景需要明确说明。

另外,性别和年龄是否具有组间差异需要说明。

回应: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上述表达进行了修改与补充,修正部分已在论文中用蓝色字体标记。

(1)本研究在实验的过程中有考虑可能出现的实验者效应,所以在实验过程严格控制实验助手等特征。

本研究采用情境诱发范式,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一些额外变量的存在,为了减少可能出现的实验者效应,本研究主要选用两位实验助理(一位女性,年龄= 24岁;另一位男性,年龄= 24岁),女性助理给女性被试做指导语;男性助理给男性被试做指导语。

通过这样的方法尽量减少实验助手的特征而造成不同的实验结果。

(2)有关被试教育背景的问题:本研究中所招募的被试都是来自某大学非心理学和非教育学的学生。

(3)有关被试的性别和年龄问题:本研究通过计算每个实验中被试的性别和年龄,均没有组间差异。

心理科学审稿流程

心理科学审稿流程

心理科学审稿流程
《心理科学》的审稿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初审:编辑部会对稿件的格式、字数等进行初步审查,并浏览稿件的主题和大致内容是否符合期刊要求,以决定是否送外审。

通常会在很快的时间内完成,因此一周内会收到消息。

外审:初审通过后,会找两位专家进行详细审稿,即外审。

外审周期一般为1个月,但有时专家会因各种原因缺审,所以这一阶段有可能拖很久。

专家一般会审2-3次稿。

编辑部终审:外审结束后,编辑部会根据外审专家的意见决定稿件是否进入终审阶段。

终审由期刊编委来审,一般是一个月集中审一次稿。

如果外审通过,终审大概率也会通过。

最终通知:如果稿件被录用,就会收到录用通知,如果被退稿,则会收到退稿通知。

请注意,《心理科学》的审稿流程可能因期刊或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建议直接咨询期刊编辑部门或相关负责人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心理学报》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著者-出版年制)详细要求

《心理学报》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著者-出版年制)详细要求

《心理学报》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著者-出版年制)详细要求本刊参照文献要求基本参照了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0) 第6版的相关规定,中文文献有细节上的特殊要求。

总体要求1 正文中引用的文献与文后的文献列表要完全一致。

⏹文中引用的文献可以在正文后的文献列表中找到;文献列表的文献必须在正文中引用。

2 文献列表中的文献著录必须准确和完备。

3 文献列表的顺序⏹文献列表按著者姓氏字母(或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姓相同,按名的字母顺序排列;著者姓和名相同,按出版年排列。

⏹相同著者,相同出版年的不同文献,需在出版年后面加a、b、c、d……来区分,按文题的字母顺序排列。

如:Wang, M. Y. (2008a). Emotional……Wang, M. Y. (2008b). Monitor……Wang, M. Y. (2008c). Weakness……4 缩写chap. chapter 章ed. edition 版Rev. ed. revised edition 修订版2nd ed. second edition 第2版Ed. (Eds.) Editor (Editors) 编Trans. Translator(s) 译n.d. No date 无日期p. (pp.) page (pages) 页V ol. Volume (as in V ol. 4) 卷vols. volumes (as in 4 vols.) 卷No. Number 第Pt. Part 部分Tech. Rep. Technical Report 技术报告Suppl. Supplement 增刊5 元分析报告中的文献引用⏹元分析中用到的研究报告直接放在文献列表中,但要在文献前面加星号*。

并在文献列表的开头就注明*表示元分析用到的的文献。

6 中文文献应给出相应的英文。

心理学报 投稿系统使用帮助

心理学报 投稿系统使用帮助

稿件处理系统使用帮助本系统采用国际主流的稿件处理流程,完全实现在线的稿件处理过程。

以下分别就作者、审稿人的使用方面作些说明。

投稿过程: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 -> 点击“我要投稿” -> 阅读投稿须知 -> 阅读版权转让协议 -> 输入中英文文题 -> 选择作者或填写作者信息 -> 选择“学科类型”或“专业类型”等 -> 输入中英文关键词 -> 输入中英文摘要 -> 填写“回避专家”或“推荐专家”等 -> 给编辑部留言 -> 上传稿件 -> 确认提交作者1.关于作者帐号问题(1) 对第一次使用本系统进行投稿的作者,必须先注册,才能投稿。

在注册时,作者自己设定用户名和密码。

该用户名和密码终生有效。

(2) 对曾经注册过的作者,请务必不要重复注册,否则将导致查询稿件时,信息不完整。

如果遗忘密码,可以从系统自动获取,系统将自动把您的帐号信息发送到您注册时填写的邮箱中。

(3) 注册时,各项信息请填写完整。

2.投稿(1) 作者注册后即可进行投稿,按系统提示输入各项信息,然后上传全文。

(2) 本刊接受Word格式稿件,如果是PDF格式,则在该稿件被录用后,需要作者寄送Word 格式的稿件。

(3) 投稿过程中,可以在任意环节终止投稿,那么所填写信息将保存在您的“草稿箱”中。

您可以以后继续投稿,或将其删除。

注意:草稿箱内容系统将只保留30天。

如果投稿后3天之内没有收到编辑部发送的收稿单,请给编辑部发邮件询问,是否在投稿过程中出了问题。

(4) 在填写合作作者时,请按先姓名进行查询,如果数据库已经有该作者信息,则直接选择即可。

如果数据库中没有您的合作者信息,则建议您把合作者信息加入到我们数据库中。

(5) 投稿过程中,只有当系统提示投稿成功后,稿件才成功投到编辑部。

您可以在“新投稿”列表中,看到您新投稿的稿件。

如果系统没有提示,则该稿件还在草稿箱中,编辑部无法正确处理您的稿件。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提取-消退范式中复合刺激对恐惧消退的影响作者:庄楚群王文清胡静初张蔚欣王鹏贵郑希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本研究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证明了由复合刺激线索引发的条件性恐惧,采用复合刺激中的单个较强线索或原有完整线索进行提取-消退,对恐惧记忆的消退效果最好。

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提高提取-消退范式临床应用的生态学效应。

建议发表。

审稿人2意见:该研究论文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可靠,研究结论对探讨有效消退由创伤经历引起的恐惧记忆,降低恐惧反应对人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意见1:该研究论文主要是探讨有效消退由创伤经历引起的恐惧记忆,降低恐惧反应的方法,但在前言中提到了“探讨和了解恐惧情绪的作用机制”,建议删除这段与该研究主题无关的语句。

回应:感谢评审专家的细致审阅。

根据专家的建议,已删除该语句,并作以下修改:探讨如何有效消退由创伤经历引起的恐惧记忆,降低恐惧反应对人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意见2:前言最后一句:“提高提取-消退范式临床应用的生态学(?)效应。

”,令人费解。

回应:感谢评审专家的细致审阅。

根据专家的意见,对该语句作了如下修改:提高提取-消退范式在心理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此修改的依据为:在查阅文献时发现以往研究大多采用单一感官刺激作为条件刺激和提取线索。

在现实情境中,预测危险的信号可能是多个不同的线索,也可能来自多个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但在临床治疗时,一般只能重现其中的一个或一种线索。

因此,这种使用单一感官刺激的实验范式与现实情境差异较大。

而在本研究中,实验材料使用了声音和图片(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刺激作为条件刺激和提取线索,再采用单个感官线索或完整线索的进行提取-消退。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阅读水平调节儿童阅读眼动注视模式的发展:基于9~11岁儿童的证据作者:梁菲菲;王永胜;杨文;白学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总评:该篇文章探讨了阅读模式的发展变化,分别以年级和阅读水平作为两个变量,每个变量分为三个水平,来探讨阅读模式的发展即由不成熟到成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作者区分了两个重要理论,基于阅读水平发展的熟悉型的假设,以及基于年龄变化的眼球运动协调假设。

总体来看,作者探讨的问题具有较大理论价值,文笔较为流畅,但研究方法和控制手段存在一定瑕疵。

一些问题需要澄清。

意见1:3-5年级的划分,是否能够对应眼球的生理成熟度的等级划分,3年级的同学可能8岁,四年级的同学也可能8岁或者九岁,这些信息需要呈现出来。

此外,希望有一个更客观的指标来衡量生理成熟度。

回应:3-5年级的划分是严格对应儿童生理年龄的。

在选择被试时,我们首先做的是在各年级中选取入学年龄相同的儿童作为测试对象,根据其语文水平的高低,分别选取阅读水平高、中、低三组被试参加正式的眼动实验。

例如,在三年级被试的选择上,我们首先选择2006年9月1日-2007年8月31日出生,并在2013年9月1日正式进入三年级的儿童作为测试对象。

由于眼动实验是在三年级下半学期进行的,因此,统计出来的平均年龄是在9.1岁。

非常抱歉在撰写论文的时候,未注意到用“年级”一词表达儿童的生理年龄会带来理解上的偏差。

感谢专家提出并予以修改的机会,为了明确这一点,在文中,我们摒弃以“年级”作为区分生理成熟度的说法,而改用儿童的实际生理年龄作为生理成熟度的反映,即在文中用儿童的“生理年龄”来代替“年级”,具体修改详见文中蓝色字体部分。

意见2:阅读材料选择评分都比较容易,是否因为比较容易,在平均注视时间等指标上达到了天花板效应,导致没有出现阅读水平的主效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说明书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说明书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辩证领导行为及其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影响:一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行为研究作者:王辉王颖季晓得纪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评审这篇文章。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领导概念——辩证领导行为, 并试图通过概念分析和实证数据, 论证辩证领导行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据及对组织变量(一般绩效与创新能力)的影响, 研究设计严谨, 数据收集和统计方法科学合理。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在本文的题目中明确提出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领导理论的探索”, 表明了作者的理论自信和探索勇气。

我有几个疑问和建议, 提出来供作者参考。

不过, 这些疑问只是本人的意见, 不代表编辑部, 如果与其他评审专家的意见有冲突或不一致, 请忽略本人的意见, 听取编辑部的意见。

意见1: 本文开头的铺垫似乎没有必要。

黄鸣鹏和王辉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辩证领导行为的概念, 与2020年的疫情蔓延没有任何关系。

本文也没有提供解释疫情应对的关于领导作用的内容。

所以, 这一段与本文的主题没有直接关系, 建议删除。

回应: 非常感谢您的建议!诚如您所说, 新冠疫情的蔓延与辩证领导行为的提出没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但是, 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对当前中国经济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从零售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等行业营收大幅下滑, 到制造业、房地产、施工建筑行业等因人流、物流受限而复工复产缓慢, 再到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生鲜物流等科技公司的异军突起, 疫情给中国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与机遇, 而这些变化可能会深刻影响到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

开头铺垫的初衷是想说明在疫情背景下, 企业坏境变得更加复杂, 领导者需要权衡矛盾、应对变化、关注大局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 这为研究辩证领导行为及其影响提供了前提, 故在问题引入时做了铺垫。

《心理学报》投稿指南

《心理学报》投稿指南

《心理学报》投稿指南《心理学报》投稿指南刊物简介《心理学报》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双月刊),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

现任主编为陈永明,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

《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

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

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

《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

《心理学报》刊号为ISSN 0439-755X,CN11-2610/B,国内外发行(国内邮发代号82-12,国外发行代号Q147)。

订阅《心理学报》2003年为双月刊,全年6期,每期144页,大16开本,定价30.00元,全年180.00元。

欢迎读者到各地邮局订阅(国内邮发代号82-12,国外发行代号Q147)。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中国国际书店),北京399信箱,邮编100044。

征稿范围心理学各领域(包括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的研究报告、综述、研究简报与评介等。

本刊接受英文稿件。

投稿要求请交打印稿( 1.5倍行距),一式两份。

如果来稿使用了问卷调查、量表,还须附上所使用的问卷或量表两份。

文章首页应删去作者姓名及单位。

为审稿方便,还请另页给出文题、摘要以及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E-mail地址等,并附第一作者简介(包括性别,年龄,毕业院校,学历,职称,专业,现从事研究领域,已发表专著及论文等)。

权威期刊《心理学报》杂志

权威期刊《心理学报》杂志

刊名: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主办: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周期: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0439-755XCN:11-1911/B邮发代号:82-12复合影响因子:3.032综合影响因子:1.55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心理学报创刊时间:195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含扩展版)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心理学报》杂志期刊简介《心理学报》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专业学术期刊,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国内统一刊号:CN 11-1911/B,国际刊号:ISSN0439-755X。

本刊自1986年创刊以来,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

现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 TPCD);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被北京地区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选录为心理学类核心期刊,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纵览》(2011年版)。

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共情能力及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共情能力及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共情能力及情绪表情注意方式作者:马伟娜,朱蓓蓓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意见1:文中部分引用他人的表述缺少文献来源,请增加。

回应:已在文中和参考文献中列出意见2:文中文献综述部分对前人的相关研究回顾得不够,建议补充。

此外,建议进一步增加引言部分的逻辑性。

回应:已对文献综述进行了补充,具体见文中红色字。

文献综述的思路为:孤独症与情绪共情的概念——情绪共情如何测量——孤独症儿童情绪共情的研究现状——孤独症儿童的相关眼动研究——情绪共情与眼动研究的关系——问题提出、研究意义与研究假设等。

意见3:请阐述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理论贡献。

回应:已在文献综述的最后一段进行补充(红色字)。

意见4:实验程序部分“实验共包含4个block,每种情绪表情为1个block,每个block中含有10张某类表情的面孔图片,所有图片随机呈现两次。

”有些不太明白,每种表情有10张,但图片随机呈现两次后,每个block中的图片应为20张?回应:已在文中进行了具体的修改,说明了图片的来源与构成。

每个BLOCK中确有20张图片,但因是10张图片重复后构成20张的,因此原文的“每种表情有10张”指从图片库中选取的10张。

意见5:结果部分建议对结果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而不仅仅是统计结果的简单罗列。

此外,建议对生理指标和眼动指标说明了怎样的心理含义进行阐述说明。

回应:已在每个结果之后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生理指标的心理含义在文献综述部分进行了补充。

意见6:在表和图的呈现的格式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不是标准的三线表,图的外部方框等。

回应:图和表的格式已修改意见7:正文中的参考文献并没有按照APA格式进行索引,请通篇检查和修改。

回应:参考文献已按照APA格式进行修改意见8:按照APA格式,文后的参考文献不需要在其前面列序号。

此外,也有一些地方单词拼写错误或单词间没有留空格,请检查并修改。

回应:已检查并修改审稿人2意见:意见1:可以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如对不同测量做相关,分析瞳孔大小等(详情见评论)。

审稿指引心理学报

审稿指引心理学报
YOUR LOGO
审稿指引心理学报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03
04
05
心理学报审 稿流程
心理学报审 稿标准
心理学报审 稿常见问题
提高心理学 报审稿通过 率的建议
PART 1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仔细阅读审稿意 见,了解审稿专 家提出的问题和 改进建议
根据审稿意见, 对稿件进行逐条 修改和补充,确 保符合学术规范 和期刊要求
对于审稿专家的 质疑和批评,要 虚心接受,积极 改进,不要过于 情绪化或抵触
在修改过程中, 要注意语言表达 的准确性和流畅 性,避免出现错 别字或语法错误
XX
THANK YOU
P提A高R心T理5学报审稿通过率的建

重视研究方法选择和实验设计
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实验设计要合理且具有创新性 遵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范式 重视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推广性
强调研究结果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突出研究结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强调研究结果对理论或实践的贡献 阐述研究结果如何解决现实问题 说明研究结果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示

PART 4
心理学报审稿常见问题
研究方法问题
研究方法描述不清晰
实验设计不合理
样本量不足或过大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不恰当
实验设计问题
实验目的不明确
实验操作不规范
实验方法不严谨 实验结果不准确
数据分析问题
数据来源不清晰
数据分析方法不恰当
数据分析结果解释不合理
数据分析结论与实际不符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治疗的神经心理机制——脑成像研究的ALE元分析作者:任志洪阮怡君赵庆柏张微赖丽足江光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意见1: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在治疗前不同状态下激活脑区的异同,在治疗后变化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分析讨论其可能的生物和心理机制。

回应:感谢专家建议。

对于治疗后变化的相同之处,在本研究“3.2.1总体数据分析”,就是针对焦虑和抑郁障碍二者在治疗后的共同激活变化情况;而对于治疗后变化的不同之处,本研究3.2.2两种精神障碍数据分析,进一步探讨二者在治疗后脑区激活变化的不同之处。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只关注治疗后脑区激活的变化,而焦虑和抑郁障碍患者治疗之前脑区激活的异同,前人已有较多的相关研究,并非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比如,以下两个研究就是对未接受治疗的抑郁和焦虑障碍的脑区异常情况的探索:Williams, L. M. (2016). Defining biotypes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based on large-scale circuit dysfunction: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clinical translation. Depression & Anxiety, 33, 1-16.该研究对抑郁和焦虑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二者在大范围的神经回路上的功能联结性异常情况,结果发现了二者一致在默认模式回路、突出回路、消极与积极情感回路、注意回路及认知控制回路的功能联结性上存在异常。

Bishop, S., Duncan, J., Brett, M., & Lawrence, A. D. (2004). Prefrontal cortical function and anxiety: controlling attention to threat-related stimuli. Nature Neuroscience, 7(2), 184-188.该研究主要探讨了对与威胁相关的刺激物进行加工时,注意控制的情况,最终发现了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一样,都被认为在发病过程中前额叶、杏仁核和海马有相似的改变。

心理学报-投稿要求

心理学报-投稿要求

1 征稿范围心理学各领域(包括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报告和研究综述。

本刊不接受一般性研究综述,除非是特约稿件或极具权威的研究综述。

本刊也接受英文稿件。

2 投稿要求本刊已实行网络投稿(),暂不需交打印稿。

来稿文责自负。

切勿一稿多投。

投稿前请填写自我检查报告(到“下载中心”下载),并把检查结果粘贴到文章的首页。

研究中使用的材料(如问卷、量表、图片等),需附在正文后(与正文放在一个文件中再上传)。

如果研究中使用未公开发表的量表或问卷,须提供原作者使用许可的书面证明,挂号邮寄至编辑部。

因为是匿名审稿,正文中应删去所有作者信息,包括作者单位、基金号、文档属性中的作者信息等,有些还需对文章本身透露出来的作者信息做技术处理,如被试的单位、作者已被录用但还未出版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等。

投稿后还需签署版权转让协议书(到“下载中心”下载),签署后邮寄至编辑部。

如果投稿通过初审,还需交审稿费100元。

3 撰稿要求来稿应能反映该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水平。

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条理清晰,题文相符,文字简明。

研究报告需写出研究的原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提出”或前言部分中,有关研究的背景部分要较为详细,要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可参看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1) 出版手册。

具体要求如下。

3.1 文题限20字以内。

能够准确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尽量不用“研究”二字。

3.2 摘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中文摘要限200字以内。

尽可能不用“本研究”、“我们”等第一人称。

英文摘要需详细,1页,约500个单词。

英文摘要的写作注意事项请到“下载中心”下载。

3.3 关键词须给出3~5个关键词,置于摘要之后。

关键词需是专业词汇。

3.4 分类号采用中图分类号。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正念冥想对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元分析作者:任志洪; 张雅文; 江光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意见1:需要解释,为什么干预周期正向预测干预效果?回应:非常感谢审稿专家指出我们在该问题论证不充分。

我们将从正念干预特点的特殊性出发,探讨干预剂量如何影响干预效果。

Creswell(2017)指出正念干预的剂量可能类似于有氧运动干预规律,如果要达到一定的疗效,则需要一定量的强度;干预周期的控制需考虑先前的正念经验,对于新接触正念疗法的对象,可能会引发负性体验,称为“黑夜体验(“dark night”experience)”,则需设置干预强度上限。

然而,对于真正参与并坚持训练的个体,随着练习周期增加会提高正念体验的质量,疗效会凸显(Tang, Yang, Leve, & Harold, 2012)。

Kabat-Zinn 等(1992)探究8周团体正念冥想对焦虑的干预效果发现,焦虑障碍个体的焦虑症状随干预进程呈线性减少趋势,且干预结束后干预效果持续,预示着干预超过8周可能带来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干预周期影响的探讨时,以8周作为干预剂量的重要分界值。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对引言部分“1.2.2干预特征”的“干预周期”一段加以补充修改,为便于专家查阅,特粘贴修改部分如下(修改见蓝色标记处):修改稿:干预周期在干预试验中,往往存在“剂量效应”,即干预的强度会影响干预的效果(陈爱国, 殷恒婵, 颜军, 杨钰, 2011);同样地,正念冥想对焦虑的干预中也可能存在这一现象,且干预强度与效果的关系可能与有氧运动干预规律大致相同(Creswell, 2017)。

已有的元分析研究所得出的干预周期的调节作用结论存在不一致性(e.g. Chen et al., 2012; Khoury et al., 2013; Vøllestad, Nielsen, & Nielsen, 2012)。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中英流行背景音乐对大学生中英词汇记忆的影响作者:高淇,白学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探讨音乐与记忆的关系,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但研究总体而言在问题提出上缺乏应有的逻辑,在实验设计上欠严谨,具体如下:意见1:虽然研究指出“...前人研究中区分了不同音乐类型及歌词语言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影响,但针对不同歌词语言信息与所学语言之间是否有交互作用,及这种交互作用是否会影响学习效果的研究较少...”,但事实上,从研究的实验设计来看,“音乐类型3(中文流行音乐,英文流行音乐,无音乐)×词汇类型2(中文词汇,英文词汇)”,所探讨的本质上而言仍然是与前言部分所提及的Pierre 和Alan(1989)的研究同样的问题,即背景音乐语言熟悉性的干扰问题。

回应:非常感谢审稿专家所提出的宝贵意见。

诚如审稿人所言,Pierre和Alan (1989)的研究的确也是背景音乐语言熟悉性的干扰问题,但是Pierre和Alan (1989)研究的是英语和意大利语的背景音乐对英语母语者单词记忆影响,而意大利语对被试而言是完全不懂的语言。

做过类似研究的还有:Takahashi (2006)以日语母语者为被试,学习材料为日语,无关言语材料为日语背景音和韩语背景音;Marsh,Hughes 和Jones (2009)以英语母语者为被试,学习材料为英语,无关言语材为以英语背景音和威尔士语背景音;Hyönä和Ekholm(2016)以法语母语者为被试,学习材料为法语,无关言语材料为法语背景音和意大利语背景音。

这些研究均探讨了不同熟悉度的背景音语言产生干扰大小的问题,且所使用的背景音材料均为母语或者外语。

但是,以上研究中使用的外语均为被试完全不懂的语言,实际上与无意义言语没有差别(慕德芳,宋耀武,高江峰;2013; Hyönä & Ekholm, 20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与双职工夫妻的婚姻满意感:一个积极溢出-交叉模型作者:谢菊兰马红宇唐汉瑛姜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与双职工夫妻的婚姻满意感是目前工作-家庭领域的重要课题,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毋庸质疑。

作者通过复杂且严谨的数据分析,思路比较清晰,循序渐进,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说服力。

然而,纵观全文,以下问题期待作者认真思考和润色:意见1:首先,作者构建了一个新的积极溢出-交叉模型,从夫妻互动(社会支持)的角度深入探讨了FSSB积极影响双职工夫妻双方婚姻满意感的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FSSB 可通过依次促进员工的工作-家庭增益、员工夫妻之间的积极互动(社会支持行为),进而积极影响双职工夫妻双方的婚姻满意感。

这一模型提出的理论基础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究竟是婚姻满意感导致夫妻间更多的积极互动,还是互动确实影响了婚姻满意感,作者的文献铺垫有些牵强。

作者随后的各种假设都是建立在这一模型基础上,值得商榷。

回应:感谢专家的提醒。

1)有关研究模型的理论基础。

前一稿,我们主要是基于Bakker等人提出的溢出-交叉模型来论证和推演假设。

溢出-交叉模型认为工作需求和工作资源对员工的影响可以溢出至家庭领域,并通过社会互动交叉影响员工配偶的幸福感,进一步配偶的幸福感又会影响员工的幸福感(Bakker, Demerouti, & Burke, 2009)。

该模型整合了以往有关溢出效应和交叉效应的研究,为人们理解员工的工作对其自身和配偶幸福感的影响与发生机制提供了依据(Bakker & Demerouti, 2013)。

学者们基于该模型,已开展了诸多研究(e.g. 马红宇, 谢菊兰, 唐汉瑛, 申传刚, 张晓翔, 2016; Bakker et al., 2009; Ferguson, Carlson, Boswell, Whitten, Butts, & Kacmar, 2016; Sanz-Vergel, Rodríguez-Muñoz, & Nielsen, 2015)。

我们认为,溢出-交叉模型为人们理解FSSB与双职工夫妻婚姻满意感(幸福感的重要方面)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然而,诚如专家所提醒,溢出-交叉模型并未详细阐述“工作资源为何可以促进夫妻间的相互支持?”“夫妻间的相互支持为何可以提升双方的婚姻满意感?”等问题。

本次修改,我们基于溢出-交叉效应的视角,具体结合“资源-获取-发展”观(Wayne, Grzywacz, Carlson, & Kacmar, 2007)和基于关系支持的积极发展模型(Feeney & Collins, 2015)来论证各研究假设。

具体修改见“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部分蓝色标出内容。

2)有关夫妻互动与婚姻满意感的关系。

本研究关注的是夫妻间的相互支持与婚姻满意感的关系。

以往有关夫妻间相互支持与婚姻满意感的关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从获得者的角度考察个体获得的配偶支持对其自身婚姻满意感的影响(e.g. Dehle, Larsen, & Landers, 2001; Sullivan, Pasch, Johnson, & Bradbury, 2010)。

一类是从提供者的角度考察个体的婚姻满意感对其向配偶提供支持的影响(e.g. Boeding, Pukay-Martin, Baucom, Porter, Kirby, Gremore, & Keefe, 2014)。

不过,这两类研究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本研究主要是基于第一类研究来论证和推演假设。

本次修改加强了对于相关假设的理论基础介绍。

详见“2.3 FSSB、夫妻间的相互支持与夫妻双方的婚姻满意感”。

同时为了检验在本研究中“FSSB是否会通过先提升夫妻双方的婚姻满意感进而导致夫妻间更多的积极互动?”这一问题,我们在数据分析部分构建了一个备择模型M4(增加了婚姻满意感到配偶支持(配偶评价)的路径)。

模型比较结果表明,增加这一成对的路径后,模型并未显著变好(△χ2 (2) = 0.40,p > 0.05);根据简约原则,说明基础模型优于该备择模型。

详见“4.3研究假设检验”部分的第二段。

意见2:其次,作者在“2.3 夫妻之间的社会支持行为与婚姻满意感”文献铺垫中,作者模糊了配偶支持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论点是配偶支持提升了婚姻满意感,论据则是社会支持的多种积极效应。

回应:感谢专家的提醒。

前一稿在论证配偶支持与婚姻满意感的关系时,将配偶支持视作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支持。

现在看来,这样的文献铺垫确实不够严谨。

本次修改将论据聚焦于配偶支持的相关研究,并补充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详见“2.3 FSSB、夫妻间的相互支持与夫妻双方的婚姻满意感”。

意见3:再次,以互惠原则作为夫妻相互支持的理论基础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目前互惠经常被作为上下级、同事等之间的一种交换法则被广泛研究,但是中国夫妻之间的关系内含一种特别的情感联结,并不能简单用互惠解释彼此之间的支持关系。

回应:感谢专家的提醒。

正如在意见2中所提到的,前一稿论证时我们将配偶支持视作了社会支持的一种类型,多从广泛的社会支持的视角来论证假设,忽视了夫妻之间彼此支持的特殊性。

本次修改,从“基于关系支持的积极发展模型”(Model of Thriving through Relational Support)(Feeney & Collins, 2015)角度对与配偶支持相关的假设进行了重新论证。

该模型阐述了亲密关系中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关系质量与个人积极发展的重要作用,于2015年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具体修改见“2.3 FSSB、夫妻间的相互支持与夫妻双方的婚姻满意感”。

意见4:认真修改后再审。

回应:感谢专家能给我们进一步修改的机会。

专家的建议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也让我们对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见文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稿人2意见:论文以370 对双职工夫妻为样本,构建了一个溢出-交叉模型,考察了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通过工作家庭增益对员工家庭结果(社会支持和婚姻满意度)的溢出效应,以及夫妻之间社会支持和婚姻满意度的交叉效应。

以夫妻二元体为研究对象构建溢出-交叉模型有助于深入揭示工作与家庭领域的互动关系,而以往的溢出-交叉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家庭冲突上,有关积极的工作家庭溢出-交叉效应研究较少,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但也存在以下问题:意见1:工作家庭增益是研究中的重要变量,但没有出现在关键词中;回应:已采纳专家建议,将工作-家庭增益列为了本研究的关键词。

此外,因为《心理学报》要求文章的关键词的个数不超过5,本次修改删除了“资源-获取-发展观”这一关键词。

意见2:引言的陈述逻辑不够清晰,不能让读者很快明白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建议重新斟酌后修改;回应:感谢专家的提醒。

前一稿中,引言的陈述逻辑是“改革开放家庭分工模式的改变→工作需求会消极影响双职工夫妻的婚姻满意感→仅关注工作需求对员工家庭生活的消极影响不利于管理实践→当下的研究趋势:关注工作资源对员工家庭生活的积极作用→本研究基于这一趋势拟探讨FSSB对双职工夫妻婚姻满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往有关FSSB与双职工夫妻婚姻满意感关系的研究介绍→本研究对以往研究的拓展”。

现在看来,这样的陈述逻辑虽循序渐进、且兼顾了婚姻满意感的影响因素和FSSB的积极效应的研究介绍,但无法让读者快速明白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本次修改对引言部分进行了调整和凝练。

陈述逻辑如下:“FSSB对帮助员工平衡工作-家庭关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FSSB的积极效应并不局限于员工本人,对于员工夫妻关系质量及系统功能的维护也可能具有重要价值→欲揭示FSSB对员工夫妻关系质量及夫妻系统功能的影响,有必要将研究视角由当前的个体层面拓展至夫妻系统层面→基于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本研究的假设模型→总结本研究可能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整体而言,前一稿引言部分着重以婚姻满意感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同时介绍了FSSB 对双职工夫妻婚姻满意感的可能影响。

本次修改后,引言部分将婚姻满意感视作FSSB的结果变量,重点聚焦于FSSB的积极效应与作用机制以及本研究可能的拓展。

意见3:论文建立了非常复杂的模型,但假设提出的理论依据不够充分,建议补充假设提出的理论依据;回应:已采纳专家建议,在“2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部分补充了假设提出的理论依据。

具体而言,本研究的假设所依据的理论是“资源-获取-发展”观(Wayne et al., 2007)和基于关系支持的积极发展模型(Feeney & Collins, 2015)。

修改部分在文中已用蓝色标出。

意见4:考察了很多变量,但在模型有效性的验证过程中只考察了两个备择模型M1和M2,似乎还有一些可能存在的关系没有考虑。

例如,员工的WFE是否会影响其配偶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呢?回应:采纳专家意见,根据已有研究增加了相应的备择模型。

本次修改共构建了6个备择模型,其中模型M2新增了“工作-家庭增益→配偶支持(配偶评价)”路径。

模型比较结果表明增加该成对路径后,模型并未显著变好(△χ2 (2) = 0.72,p > 0.05);根据简约原则,说明基础模型优于该备择模型(详见表2,“4.3 研究假设检验”部分的相关内容均做了调整)。

同时,模型比较结果发现了工作-家庭增益(H)仅部分中介了FSSB(H)对配偶支持(H)的影响,男女双方获得的配偶支持均仅部分中介了其工作-家庭增益对自身婚姻满意感的影响。

这使得我们的研究结果更加严谨,再次感谢专家。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本研究所构建的模型较为复杂,涉及到的变量较多,参照以往研究做法(Bakker et al., 2009; Ferguson, Carlson, & Kacmar, 2015),本研究的模型比较采用的是“由简到繁”的思路,且模型比较不是均和假设模型比,而是和基础模型比。

同时为了减少比较次数,备择模型是在基础模型中新增一组成对的路径(若新增一组成对路径,模型没有显著变好,则说明新增单条路径时,模型也肯定不会变好)。

意见5:在研究溢出效应时,国外研究者多采用纵向设计多点收集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