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秘密:人的身体是一个自洽系统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
作为一部非常重要的养生经典,黄帝内经包含了丰富的养生秘诀,这些秘诀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延年益寿,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养生之道。
一、养生要找准本源黄帝内经中最为基础的养生秘诀,是找到身体健康的根本所在。
黄帝内经中说道:“天之所生也,品物分也,为人父母也。
地之所生也,金石草木之类也。
人者,天地之大也,与万物同体,而又为天地之宗。
”这个意思是说,人是天地之间的衔接点,是万物之灵,任何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都必须与天地紧密相连。
因此,养生的第一步便是找准身体健康的根源。
二、多喝温水黄帝内经中还强调了多喝温水的重要性,指出了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喝足够的水,不能让身体因为缺水而出现问题。
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多喝温水更是必不可少。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朝食温,夕食凉”的饮食观念,即早餐尽量吃些温性的食物,晚餐则应以凉性的食物为主,以此保持身体平衡,防止体内湿热的产生。
三、运动加强体质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运动的必要性。
按照黄帝内经的要求,人们是应该通过运动来加强体质的。
这有助于促进身体排出毒素,提高免疫力,增强体内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更加健康。
四、为发现疾病保持警惕黄帝内经中还特别强调了要保持警惕,发现疾病要及时治疗。
尽管人们努力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还是时常会来临,身体也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
黄帝内经建议人们应该注意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及时治疗,预防和防止疾病的发生。
五、食物调节身体健康黄帝内经中还介绍了食物在养生过程中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提到,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以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目的。
食物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选择健康的食物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
六、天然草药治疗身体不适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使用天然草药治疗身体不适的方法。
当身体出现了不同的健康问题时,建议使用天然草药,以治疗和缓解身体病痛,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见的小病症,如感冒,便秘等,黄帝内经中的多种草药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三句话读懂黄帝内经
三句话读懂黄帝内经如果说有什么话题,一旦提及,必然引发争论,“中医”肯定首当其冲。
爱它的人,爱之入髓,厌它的人,厌之达骨。
到最后,话题往往成了意识形态之争,偏离了医学本身。
爱它的与厌它的,都那么执着。
的确,正是因为中医是医学,更是哲学和文化。
中医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
中华民族始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价值观。
对中国人来说,修身是修德,也是养神,养生。
内经说:神(心):“两精相博谓之神”,魂(肝):“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魄(肺):“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意(脾):“心有所意谓之意”,志(肾):“意之所存谓之志”。
中医说到底,它又是一个真正的医学问题。
曾几何时,让几千年的中国人获得修身与健康的古老中医,在西医的挤压下,日渐式微,疗效也不那么让人信服了。
难道,中华文化优秀代表的中医,失去新的发展,落后了吗?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读懂中医之书——《黄帝内经》。
李卫东老师,一位探寻历史与神话,潜心研究国学、中医、梦学、生命科学多年的历史学博士、史前文明研究专家及外星生命研究专家,在近三十年解读中医之书《黄帝内经》中,发现了起源于西周初期、形成于中国神话时期的《黄帝内经》中缊含的生命密码,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生命终哪极之门—黄帝内经谜局大揭底》一书。
书中他首创提出建立在中医文化体系下的“人有两套生命系统” 学说,他认为《易经》是人体生命结构的符号模式,《黄帝内经》是人体生命理论的解释和实际操作,回答了现代人对中医的一系列疑问,让人们重新读懂了这本代表着天人合一的生命之书。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李卫东老师用三句话解读了中医:中医很简单,它只说了一个重要观点:人有两套生命系统。
一个中心,《黄帝内经》是以藏象生命体为核心的医学,而不是以解剖形体为核心的医学。
两个基本点,第一,《黄帝内经》论述了藏象生命体与宇宙精气之间的关系。
第二,《黄帝内经》论述了藏象生命体与解剖形体之间的关系。
解读《黄帝内经》有两个关键,一是阴阳,二是精气,其他的都是“象”,解剖形体是“象”,疾病是“象”,五色是“象”,脉象也是“象”,它们都是藏象生命体状态的“象”。
《内经》身体观
《内经》身体观身体是一个人存在的标志。
在这个世界上,人和人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经济、民族、思想、意识、精神、地位等,但这些都是外部的差异。
人和人更本源的差异体现,应该是人的身体,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本源。
以下是《内经》身体观,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身体观的概念诞生于几千年前的中医,对“身体”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并形成了系统的“身体”思想。
但“身体”是在西方科学语境中诞生的词语,中医并没有关于“身体”的专门概念和专门论述。
因此,要用现代西方语境中的词语看待和认识中医,首先要对“身体”的概念进行梳理。
◎什么是身体“身体”一词是现代色彩非常浓厚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肉体。
按照我们目前的生活习惯和所接受的现代教育,身体多是指具体的形貌,可以通过医学的解剖和现代仪器设备检查的有血有肉的躯体。
这一血肉之躯不涉及心、神等问题。
显然,这样理解的“身体”并不是我们要研究的。
“身”字的意义很广泛,除了指形体外,更与自我、生命等义相通。
体,多指血肉形躯,也有心思之意。
身与体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如《管子·君臣下》中有“四肢六道,身之体也”的语句。
其实,在文献经典中,“身”包括血肉形躯,也包括心灵,而且尤其重视心灵的德性。
《论语》有省身、正身的说法,《孟子》更是强调修身、守身、诚身、安身,体现了中国哲学中身和心、物质和精神、天和人、人和社会是一体的,而不是二分的。
“身”、“体”两个字连起来虽然在古代文献经典中不多见,但毕竟为现代所常用。
在古汉语向现代白话文转化的过程中,单音节词向复合词转换的总体趋势中,出现了“身”、“体”与“身体”词意的差异。
这种差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身”、“体”是建立在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观基础上的,是形、神、气、志合一的人的整体,而现代语境中的“身体”是建立在西方近代科学的心物对立为分类原则上,偏重于身体的物理属性。
◎什么是观“观”,即观看、察看。
如,世界观就是怎么看世界,人生观就是怎么看人生。
黄帝内经的哲理精髓
黄帝内经的哲理精髓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刻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调节方法。
黄帝内经的哲理精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黄帝内经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宇宙万物相互联系。
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天地自然的影响,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黄帝内经提出了“天人相应”的理论,即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一致。
例如,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也应该顺应春天的特点,保持活跃的状态,适应春季的气候变化。
这种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健康。
其次,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它代表了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调节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调和”的方法,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生活习惯,使阴阳保持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三,黄帝内经强调“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
五行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表示一种促进作用,相克表示一种制约作用。
通过研究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这种相生关系可以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的发生。
最后,黄帝内经强调“防病于未然”的重要性。
它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黄帝内经提出了“调养生息”的方法,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生活习惯,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它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即在人体出现疾病前,通过调整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方法,及时发现和纠正身体的不平衡状态,防止疾病的发展。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
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
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着、中医养生学之源。
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
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着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五十句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五十句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下面是黄帝内经中的五十句经典语录,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1.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 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2. '生气以为文,死气以为质' - 表明气的流动与生命活力息息相关,并且强调了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重要性。
3. '不知者不知,知者不言' - 意味着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实践和体验,而不是空谈和炫耀。
4.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 强调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注意饮食卫生。
5. '心为君,脾为相,肝为将,肺为卫,肾为主' - 揭示了五脏六腑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导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6. '宜怀大虑而少烦小事' - 提醒人们要有远大的目标和计划,不要为琐事而烦恼。
7. '贵在知足' - 强调要满足于现状,不要贪婪和不满足。
8. '喜怒哀乐,志意安宁,遇事不惊' - 强调情绪稳定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9.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意味着事物的双重性,提醒人们要正确使用和掌握事物。
10. '不善治者不足信' - 强调了专业能力和经验对医生和治疗的重要性。
11. '阴阳相推而为天人' - 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它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12.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养生' - 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保持身体健康。
13. '疾病者,先其络,后其脏' - 提醒人们要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14. '心病生于忧患,止于欢喜' - 强调了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论述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经典,其中有关天人合一的论述广泛存在于其篇章之中。
对于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人合一的观念并不仅仅是思想上的信仰或者观念,而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在《灵枢·九宫八风》中,黄帝说:“风者,一身之母也。
迎之则益气,背之则伤脾。
故合气者,神气也;离气者,形气也。
”这句话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经典观念,即人体的生命体系受天地万物的影响和气场的浮动所主导。
同时,人体也因其内部的能量和气质变化而对周围环境产生反应。
在卫气和血液循行与脏腑关系的相关篇章中,黄帝内经进一步描述了天人和人体的相互关系。
其中被称为“三焦”的三个部位,包含了人体脏腑的最核心部分,其受天地和人体气场的影响,可以调节身体的平衡。
除了生命体系的平衡以外,黄帝内经中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黄帝提到:“天众阴跻,地众阳升,物泛起而生长焉。
盛则思欲宣舒,衰则思归宫庭,阴阳之所在也。
”这种阴阳之道描述了人体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可以解释为,每个人都应该顺应季节变化和自然界的气氛变化来维护自己的健康。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基础上,人们应该通过精神修练和身体调节等方面来平衡身心,保持自己的健康和平衡。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国学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为医学发展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依据。
下面将重点介绍《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1、身心一体的观念《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发生的变化会影响身体健康,身体的疾病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治疗中必须考虑身心一体的因素。
2、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情绪、思想、意志等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中应该注意切断精神与疾病的关联,促进正常情绪,改善心理状态。
3、五脏六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对应着情志,不同的情志对应着不同的五脏,情志的过度刺激会引发相应脏腑的疾病。
因此,在治疗中应考虑五脏六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4、思维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黄帝内经》指出,人的思维方式对身心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种正,一种邪,一种表,一种里,一种阴,一种阳等等,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黄帝内经》也发展了许多心理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五脏六腑的情志是有着联系的。
在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精神疗法、药物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等方法,调节五脏六腑的情志,达到养护身心健康的效果。
2、情志调节情志调节是《黄帝内经》中常用的一个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引导患者在意识层面上调节情绪、情感、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达到调整患者整个身心状态的目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气功调理气功调理是《黄帝内经》中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气功的练习,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神经、内分泌等途径,促进身心健康。
在治疗中,气功也可用于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黄帝内经中的哲学
黄帝内经中的哲学
黄帝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哲学思想:
1.人与自然的统一:黄帝内经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会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同时人体也具有适应和调节自然环境的能力。
这种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阴阳平衡: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同时,阴阳平衡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气候、饮食等。
这种思想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整体观念: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身体的各个部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同时,人体也与自然界形成了一个整体,人体内部的变化会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而自然界的变化也会对人体产生作用。
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黄帝内经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黄帝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体自身是有机整体的观点,《黄帝内经》从藏象理论、五脏学说、经络学说及五
脏六腑的表里关系等方面确立了人体自身是有机整体的观点,人体局部病变可引起全身改变,全身改变亦可引起局部病变,故临床辨证要遵从统一整体观念。
黄帝内经中对人的定义
黄帝内经中对人的定义《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它对人的定义有着独特的见解。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对人的定义:首先,人是天地之交的产物。
在《黄帝内经》中,认为天地是万物的根源,而人是天地之交的产物。
人的生命来源于天地之气,天地之交则形成人体的九大系统,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
其次,人的生命是由阴阳五行所构成的。
在《黄帝内经》中,认为阴阳五行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同时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元素。
人体的各个部位都有阴阳五行属性的区分,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
如果阴阳五行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第三,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季节的变化、气候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变化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因此,《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养生方法,如顺应四时、饮食调理、起居规律等,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第四,人的生命与精神意识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状态,如愤怒、忧虑、悲伤等,就会导致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相反,如果一个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注重精神修养,就能够保持身体健康。
最后,人的生命是有规律的。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有规律的运转的,这个规律就是“道”。
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等过程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因此,《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一系列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摩、针灸等,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保持人体的健康。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对人的定义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是天地之交的产物、由阴阳五行所构成、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与精神意识密切相关以及有规律的运转等。
这些定义不仅揭示了人体的奥秘,也为我们提供了养生的方法和思路。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保持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阴平阳密养生法
黄帝内经阴平阳密养生法一年四季,春阳渐升,夏阳最旺,秋阴气越来越旺,冬阴气最旺。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体的阴气和阳气也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
比如夏至一阴生,由之前的阳气为主导变成秋分的阴阳平分主导,再到阴气变主导,阴气主静,所以人容易精神向内收敛,新陈代谢减慢,安静不愿动。
反之,冬至一阳升,由之前的阴气为主导变成春分的阴阳平分主导,再到阳气变为主导,人体内阳气与自然同步上升,阴气下降,人精神兴奋,新陈代谢加快。
阳气促进身体的生命活动,加速新陈代谢,而阴气则可以调节和抑制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
孙广仁说:“调节阴阳,保持或恢复其相对平衡,达到阴阳秘,是中医防病的基本原则。
”阳虚阴盛体质者,应注意春夏养阳,夏季用温药、食以“培阳”,即“冬病夏治疗”;阴虚阳亢者,应注意秋冬补阴。
冬天可以用凉润的药来补阴,称之为‘“夏病冬补”“阴平阳秘”出自《内经·生气通天论》,经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是古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其中相互对立的双方的概括,其中包含了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互根又互生,既互相消长又互相转化的矛盾关系。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主要是指阴阳调和,也就是阴阳平衡,可以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身体处于一种健康状态。
中医认为阴阳是万物的纲领,阴阳动态平衡是一种常态,因此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由于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身体随时都会处于自身机能状态和外界环境的干扰之中,因此,为了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阴阳平衡,人需要学习《黄帝内经》,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养生。
因此我们今天主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都有哪些内容?在《黄帝内经》里的“阴平阳秘”是什么意思?“阴平阳秘”养生方法都有哪些?快和我一起学起来!《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学著作,它建立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疾病学说、诊断法、治疗学说、养生学说、运气学说等。
《黄帝内经》人体结构理论概述
《黄帝内经》人体结构理论概述人体本身是自然的有序的连续存在,而理性地以结构为单位去认识这些序列,辨别彼此结构的空间关系、时相关系、乃至局部功能与整体序列的联系,就构成了一个医学内质性的人体结构理论。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人体结构理论就是《内经》医学关于人体各组成部分及其序列联系,乃至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识总结。
这一理论以条文的形式或集中或零散地出现于该书的各篇之中,牵涉到论述平人素常和疾病诊疗的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医家关于人体自身结构认识的理性表述。
《内经》人体结构理论中所涉及的大量人体部位的专有学术名词,至今仍然是中医各科学术交流中需要使用的基本概念;基于该理论所形成的诊察思路和治疗原则,至今仍然是活跃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理论指导。
人体结构理论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术理论内核,然而其在《内经》成书之后的发展却并不乐观,尤其在西风东渐的当代,西方医学界将中医学术列为经验医学,中医学传统的人体结构知识在教学传承中亦出现缺失。
中医学在新世纪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全面学术发展亟待启动,而人体结构理论的再整理与新总结是这其中基础而重要的一环。
体系组成《内经》人体结构理论由五体理论、六经理论、藏府理论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这三个部分相互独立而又密切关联,五体与六经,是主要针对躯干肢体以不同的功能视角来进行认识和划分的结构体系;五体与藏府的内外沟通是借助六经系统来联络互属的。
这些理论的叙述与《内经》阐发人体的观察、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操作浑然地交织在一起,出现在各篇各条目之中,表面看零散琐碎,而一旦将其相关的部分捡出分析,形成系列,即有珠联璧合之感。
1五体理论——外部层次结构五体,为“皮、肉、脉、筋、骨”的合称,原词见于《灵枢·根结》,其体例性阐述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中五方神“在体”的归纳,这是一种比较规范的表述,五体从属于五行,而又对应于五个层次的人体结构。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白话解释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白话解释那可是中医经典中的经典呀!这里面最精髓的十句白话解释,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这就好比我们生活中,要顺应自然的规律,白天活动晚上休息,不逆天而行,对吧?就像太阳升起我们就起床,月亮出来我们就准备休息,多自然呀!第二句:“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哎呀呀,这不就是告诉我们吃饭要有节制,别暴饮暴食,作息要有规律,别熬夜乱了生物钟嘛!你想想看,如果你总是乱吃东西,晚上不睡觉白天睡大觉,身体能好吗?第三句:“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这说的是我们要保持心态平和呀,别总是焦虑烦躁,心平气和了,身体的正气才能顺畅运行呢!就好像平静的湖面能倒映出美丽的景色,我们的心平静了,身体也会健康呀!第四句:“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句话就是提醒我们要守住自己的精神呀,别总是心浮气躁的,精神稳定了,疾病也就不容易找上门啦!你看那些总是乐呵呵的人,是不是很少生病呀!第五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这就像是天平一样,两边要平衡呀,身体的阴阳平衡了,精神状态才会好呢!如果阴阳失调,那可就糟糕啦!第六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自己身体正气足了,那些邪气就没法侵害我们啦!就好像坚固的城墙,敌人很难攻进来一样。
第七句:“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肾脏就像是个大仓库,收集着身体各个脏腑的精华呢!第八句:“肝者,罢极之本。
”肝脏可是很重要的呀,就像我们工作累了要休息一样,肝脏也需要好好养护呢!第九句:“肺者,气之本。
”肺主管着我们的气呀,呼吸顺畅全靠它呢!第十句:“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就像个国王一样重要呀,指挥着我们身体的一切呢!总之,里的这些精髓话语,真的是太有道理啦!我们可得好好记住,照着做,让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的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呀,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之道“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这是调神摄的主工措施。
古人之所以强调,“静者寿,躁者失”,是因为心常静则心安,神安则五赃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延年益寿。
1、神志养生法:(1)少私寡欲: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就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平时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就是教导我们要少么寡欲。
(2)知足常乐:老子说:“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
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充分的满足感,心情自然会愉快。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
(3)心胸豁达:心胸豁达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中。
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想使自己的心胸豁达的方法之一,就“走出小天地,溶入大自然”。
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里,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青山绿水,风景名胜,去感受大自然的情趣。
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人雅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二枣的得失而苦恼吗?在处理家庭问题和生活琐事上更应该豁达大度,夫妻之间要注重感情,淡化道理,强调优点,忽视缺点,忘记过去,重视现在,在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处理上要“难得糊涂”。
《黄帝内经》:养身,不如养心!心情病了,身体也会生病!
《黄帝内经》:养身,不如养心!心情病了,身体也会生病!《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第一句: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
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是相同的。
学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
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无私也,无为也,岿然不动,感而遂通。
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
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
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
第二句:生病起于过用现在天底下疾病种类越来越多,病人头疼,医生也头疼。
为什么呢?现代研究认为,我们这时代,绝大部分病,癌症肿瘤三高等,大都是生活方式病,是心理思想病。
生活方式太快了,我们看什么叫疾病?疾者快速也,疾风知劲草,疾病就是病在快字上,快餐文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处于透支状态,身体过用状态,身体就出问题了。
所以病人有千百个疑惑问题,老问医生我该忌什么,你只要懂得一句话,原则性的一句话,就是忌过度过用过快,那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好用。
现代人用心用眼的频率程度,是古人的几十几百倍,你想一下,心意识静不下,身体怎么会好呢?苏东坡看到这里,感叹地说,安心之外无他方。
第三句:德全不危《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篇就把养生最高境界讲出来,道德日全,就没有危险,道德不全,身体四处就容易有危险,人们一直以为道德只是一个人的修养标准,不知道也是一个严格的健康的科学概念。
德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必得其禄,必得其位。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中医养生的理念源远流长,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黄帝内经》的养生五大原则。
这些原则是中医对于健康的基本认识和对于疾病防治的基本思路。
本文将详细阐述《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而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微缩的自然环境。
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的良好习惯。
2.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过大。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做好保暖、防寒、防暑等措施。
二、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指人体内部阴阳的平衡状态。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1.饮食调节: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调节饮食,保持阴阳平衡。
2.运动调节: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保持阴阳平衡。
3.情绪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保持阴阳平衡。
三、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指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保护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健康。
实践方法:1.节约资源:遵循“物尽其用”的原则,减少浪费,节约资源。
2.保护环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保护环境,保障健康。
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四、调整心态心态调整是指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保障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认为,心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1.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2.减轻压力:通过放松、运动、娱乐等方式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黄帝内经》经典名句(二)
《黄帝内经》经典名句(二)1.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2.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4.开鬼门,洁净腑。
(鬼,疑为“魄”,而魄通“粕”。
一为发汗利水法,二为通便利水法。
)5.头者精明之腑,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6.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随,腑将坏矣。
7.腰者肾之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8.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9.骨者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10.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11.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12.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13.平人之气常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则死。
14.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15.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散而寒之,即以发散之品以祛外邪,寒冷之品以清内热。
收而温之,即以收敛之品以固表阳,温补之品以温里祛寒。
)16.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
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
17.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18.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
19.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20.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21.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指治寒证用温热法,治热证用寒凉法。
)22.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病证单纯,疾病性质与所表现的病象一致,则逆其病象而治;病证复杂,疾病性质与所表现不一致,或有假象,则顺其病象或假象而治。
)23.坚者削之。
(指体内有坚积之病,如癥块之类,用削伐治疗。
)24.客者除之。
《黄帝内经》10条养生精华(养生干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精华(养生干货)1 天人合一,顺应天地黄帝内经里面,养生遵循的是“顺其自然”,天地万物,都有其运行规律,人的生活符合规律,便能健康,生活违背规律,就会失去健康。
例如今天某些“昼夜颠倒”的人,就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2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
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黄帝内经》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
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
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
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
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3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上古知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养生之法就是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饮食上要有节制,在起居作息上同样要有规律,不能过于让身体疲劳透支。
如此,人的外形和体内的元气就得到了养颐,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岁。
4 清净内守,调和情绪养生以养心为主,而养心则以静为主,黄帝内经主张以调养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最火三句话
黄帝内经最火三句话
1.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像你的身体里有一群忠诚的卫士,时刻保护着你,让你不容易生病。
比如你坚持锻炼,保持良好作息,这不就是在给自己的身体增添正气嘛!
2.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不就像让你的内心如同平静的湖水,没有波澜,真气自然就顺畅啦。
想想看,当你放下烦恼,享受宁静时,是不是感觉特别好呀?
3.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简直就是告诉你要顺应自然规律呀!就好比冬天穿厚衣服保暖,夏天穿薄衣服透气,顺应阴阳变化,你说对不对呀!
4.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这不就是提醒你吃饭要有度,睡觉要有规律嘛!就像每天按时吃饭睡觉的人,总是精神饱满,身体倍儿棒!
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可以说肾就像是身体的动力源泉呀!你看那些精力充沛的人,他们的肾肯定很健康呢!
6.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就像是身体的国王呀,指挥着一切呢!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不是整个人都没精神呀?
7.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就如同一个好管家,管理着身体的节奏呀!你要是呼吸不顺畅,那可不得了呢!
8. “脾为后天之本”,这不就意味着脾是你后天健康的关键嘛!就像
给身体提供能量的基地,重要吧!
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就像是勇猛的将军呀,为你出谋划策!你生气伤肝的时候,不就像将军受伤了嘛!
10. “上工治未病”,这多厉害呀!就像提前预防问题,而不是等问题出现了再去解决。
你提前保养身体,不就少生病嘛!
我觉得黄帝内经的这些话真的太有智慧了,能给我们很多关于健康的启示呀!我们真应该好好去理解和运用呢!。
《黄帝内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黄帝内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黄帝内经》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部医学经典书籍,系统讲述了⼈的⽣理、病理、疾病、治疗的⽅法和预防法则,为⼈类健康做出了巨⼤的贡献。
“黄帝内经”不仅被中炎黄⼦孙关注和传承,⽽且引起世界各国⼈民的极⼤关注,其价值被不断挖掘并越来越凸显。
01【余知百病⽣于⽓也。
怒则⽓上,喜则⽓缓,悲则⽓消,恐则⽓下,惊则⽓乱,思则⽓结。
】释⽂: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都是和⽓的变化有关。
⼤怒使⽓向上逆⾏,⼤喜使⽓ 释⽂:涣散,⼤悲使⽓消损,⼤恐使⽓下沉,受惊使⽓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郁结。
02【夫⼼藏神,肺藏⽓,肝藏⾎,脾藏⾁,肾藏志,⽽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髓,⽽成⾝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不和,百病乃变化⽽⽣,是故守经隧焉。
】释⽂:⼼脏蕴藏着⼈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体的⽓,肝脏蕴藏着⼈体的⾎,脾脏蕴藏着⼈ 释⽂:体的⾁(形),肾脏蕴藏着⼈体的志。
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形成了有机的⼈体。
但⼈体只有精神畅快,⽓⾎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的功能正常协调,从⽽形成⼀个⾝⼼平衡的健康⼈体。
五脏是⼈体的中⼼,五脏与⾝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使⾝体各部分之间发⽣联系,协调全⾝的功能。
如果⽓⾎的运⾏发⽣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了。
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阻。
03【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 释⽂: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免受邪⽓的侵袭。
04【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名⽈脱营。
尝富后贫,名⽈失精,五⽓留连,病有所并。
】释⽂: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有关的⽣活情况。
如果病⼈以前地位⾼贵⽽后来失 释⽂: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的侵袭,疾病也会从⾝体内部产⽣,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以前富有⽽后来贫困了,这种病⼈往往在饮⾷和情绪上受到影响⽽产⽣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的秘密:人的身体是一个自洽系统
上一篇,我们分享了大千老师讲健康的的出路靠自己,那如何才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健康的问题呢?今天,我们就分享大千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人体大秘密:人的身体是一个自洽系统。
且看老师解说:
如何自己解决健康的出路问题?古代很多心学和修炼学都在探索这件事情。
心学,是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学问。
一个人活来活去就活的一个心理。
心理认可、心理认知、心理强大这个都是心学的范畴。
所以古人认为心学是最高级高深的学问。
心外无物、心外无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还有修炼学呢,比如道家的对肉身的修练。
肉身和我们的心灵是两端,同时又是紧密相连的。
就是精神和物质的问题,不可偏废。
我们既有健康的心灵,同时要有健康的肉体。
外国先不说了,其他民族的传统医学我们也不说。
我们就说一下,我们关于肉体探讨的古老的一些著作,比如说最为经典的就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这本书成书于战国,托名于黄帝。
我认为是上古医学集大成的一本教科书。
当然上古医学的教科书很多,流传下来的就有几本,其中一本就是《黄帝内经》。
它是我国中医的瑰宝,也是经典典籍,有着不可颠破理论指导作用。
这本书奠定了我国中医的理论体系。
中医不是简单的经验科学,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啊,通过生活实践总结出来一些小窍门小方法呀小零零碎碎的。
因为有了《黄帝内经》的发现,后人继承了它所说的经典理论才衍生出现在大家知道的中医学。
《黄帝内经》这本书我简单再说一下,它的最重要的理论内容、理论基础。
第一条就是精气神理论,通篇都在讲精气神。
第二条就是藏象理论,有五脏六腑。
它的五脏六腑不同于我们解剖的五脏六腑,是站在一个更加高的高度来阐释人体五脏六腑整个生命机能运转的真相。
第三,在五脏六腑的基础上,它最重要的理论体系就是经络体系,包括这个黄帝内经灵枢篇通篇都在讲经络。
什么是经络呢?为什么现代医学解剖找不到经络呢?通过各种仪器也找不到经络呢?就因为站的层次不够高。
整个世界的存在方式不仅是以物质的方式存在,同时还有比物质更高的存在形式,但又不是意识。
这就是黄帝内经通篇在讲的“气”。
什么叫“气”呀?摸不着看不到,但是它是实际存在,高于物质一种存在形式,又化生物质,介于意识与物质之间的一种存在方式。
所以说,你只有到了气的层次,认识到气的存在规律,你才有可能通过气的方式发现经络。
经络就是气运行的通道,气聚的场所就是五脏六腑。
气的种类是多种多样,但都统称为气。
就像湖水、河水、海水分别叫不同的名字,但是他们都是水。
所以只有我们知道气,才进一步了解到我们生命的运行方式,还有它的结构,这个是生命科学。
它是不是终极科学这个不好说,但是起码高于现在以物质做为研究对象的这种医学。
我通过多年辛苦的研究、体会、把握、升华,最终发现了这里面的很多秘密。
基本掌握了脏腑运行的规律,经脉的循行走向。
经脉也就是经络与五脏之间是如何络属如何运行。
通过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经脉循行,把里面的精气神整个贯通一气,奠定我们的生命基础和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
通过这一系列的发现,最后我发现这人身体是一个自洽系统。
什么叫自洽系统?就是它通过自身的运动规律,能够不断的去完善自我、调整自我。
就像一杯水一样,你无论怎么晃来晃去,最后这杯水都是保持均匀,水平面都是平的。
之所以我们会出现不调,身体会生病出现虚弱的情况,出现不适的症状,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套自洽系统里面出现了某种不通畅。
信息与信息的流转不再方便,气机交流不再顺畅。
《黄帝内经》有句话叫做五脏相争,气机不顺。
就是说我们五脏如果是非常自洽的话,是通顺的,你连着我,我连着你,互相周流上下。
如果出现卡壳就会出问题了,咱们知道血管一堵了,那就出问题了;神经一压住就出问题了。
同样我们的经脉五脏也是这样的。
总之压住哪儿哪儿就不好,同时会产生连锁反应。
就像我们的交通网络一样,一处堵会接连的出现连锁反应,导致很多地方也出现于淤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