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歌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及其创作的《黄鹤楼》。
2.诗歌朗读与欣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感受其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等,具体包括:
a.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表达诗人对古人离去的感慨。
b.第二句:“此地空余黄鹤楼”,描绘黄鹤楼空寂的景象。
c.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表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哀叹。
d.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展现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4.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黄鹤楼》中领悟人生的无常、历史的沧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来感受诗歌的美。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其运用到写作中,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设置不够合理,或者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
-在挖掘诗歌主题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诗中的黄鹤楼为何空余?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鹤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离别的情况?”比如,与朋友的分别、亲人的远行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鹤楼》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黄鹤楼》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阅读文章,属于文言文体裁。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黄鹤楼是著名的文化古迹,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因此,在教学《黄鹤楼》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能,也要让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历史文化素养;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掌握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4.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文言文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文言文阅读技能的训练;2.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学习;3.文言文写作技能的训练。
四、教学难点1.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所描绘的历史文化背景;2.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文言文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3.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展示图片或短片,引导学生想象黄鹤楼的景色及其历史文化意义,从而引发学生学习《黄鹤楼》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环节教师通过现代汉语和注释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中的修辞,帮助学生掌握常见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 文言文写作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模仿《黄鹤楼》的风格,自行创作文言文文章。
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提高文言文写作能力。
4. 总结/反思环节教师可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同时也可以询问学生掌握程度及感想。
六、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语言情景重构方面较为成功,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在阅读理解环节,我对汉语注释的讲解比较详细,但部分学生仍无法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在文言文写作环节,我采用了课堂模仿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写作的乐趣,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第一篇: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全诗;(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主题;(3)了解黄鹤楼的背景知识,包括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文化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图片展示和地理信息系统,培养学生对景点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文化意义;2. 诗文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全诗;3. 关键词语解析: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等;4. 意境与主题探讨:引导学生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第二篇:教学过程与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对黄鹤楼产生兴趣和好奇心;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查找相关资料;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4. 诗文讲解: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5.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 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展示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背景;5. 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第三篇:教学评价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2. 朗读与背诵: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包括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3. 阅读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诗文解析和景点介绍;5.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培养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3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 教案
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设计课题:黄鹤楼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学习内容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两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今天让我们走近崔颢,欣赏他的诗作《黄鹤楼》。
二、文学常识1、黄鹤楼(1)黄鹤楼的历史沿革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主孙权下令“城江夏山”,也就是下令在武昌江边倚着蛇山建一座城池。
当时,孙权的主要对手曹操与东吴隔江而制。
因此,长江天险的防守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
为了随时掌握江上的情况,在修建武昌城的时候,还在沿江一处叫做黄鹄矶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望楼。
这座望楼,就是黄鹤楼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演变,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而成为人们饮酒消遣,欣赏风景的好去处。
在一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黄鹤楼可以说是饱经沧桑,受尽磨难。
它先后十余次毁于战乱,或意外失火。
先后十余次被毁,又十余次被重建。
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公元1884年,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81年动工,1984年建成的。
(2)黄鹤楼的内部装置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
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
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2、走近作者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优质教案与反思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鹤楼》的背景、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典诗歌欣赏和解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欣赏和解读古典诗歌”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诗歌表达技巧:分析诗中对仗、夸张、用典等手法,如“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夸张手法,以及“黄鹤楼”背后的历史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2.教学难点
-诗歌深层情感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体会诗人因登高望远而产生的怀古之情和离愁别绪。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义,深入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蕴含的思乡之情。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黄鹤楼》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崔颢的兴趣相当浓厚。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了他们对古建筑的思考,这为后续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诗歌的结构、意象等概念,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能够跟上我的讲解节奏,这也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能够围绕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感觉自己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们的思考更加深入,我需要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挖掘诗歌的内涵。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黄鹤楼》优秀教案篇1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
)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
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
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
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伫立凌空远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与反思第【1】篇〗黄鹤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掌握黄鹤楼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和艺术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探究黄鹤楼的建筑特色和景观美学,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4. 通过学习黄鹤楼的诗词歌赋,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黄鹤楼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点和诗词歌赋。
2. 教学难点:理解黄鹤楼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黄鹤楼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 讲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介绍黄鹤楼的起源和演变,以及与文化名人的联系。
3. 演示黄鹤楼的建筑特色和景观美学:通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建筑风格和景观美学,引导学生探究其特色。
4. 分析黄鹤楼的诗词歌赋:选取经典诗作,讲解其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交流对黄鹤楼的认识和体会,深化对黄鹤楼的理解。
6. 个人展示:让学生选取一个角度,以自己的语言描述黄鹤楼,提高其口头表达和创新能力。
7. 总结:回顾本课内容,强化学生对黄鹤楼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讲解、演示、小组讨论和个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包括、视频和音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回答问题、填空和选择等方式,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 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3. 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练习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等多个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第一篇: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诗歌;(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领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学会通过诗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描绘出相应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3)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和《黄鹤楼》的创作背景;2. 诗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诗歌;3.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手法和情感;4. 画面描绘: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中的描写,想象和联想出相应的画面;5.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
第二篇: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杜甫和《黄鹤楼》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3. 解析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手法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4. 画面描绘: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中的描写,想象和联想出相应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5.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 抄写《黄鹤楼》诗歌,加强记忆;2. 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3. 结合诗文内容,想象和描绘出《黄鹤楼》的画面;4.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黄鹤楼》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鹤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有过离别和怀念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鹤楼》中的离别情怀。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鹤楼》的背景、情感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歌的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黄鹤楼》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歌的内涵和美感。通过这次教学,我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首先,《黄鹤楼》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仅仅依靠理论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生动的图像、音乐和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帮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分析诗句时,对于一些关键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重点词汇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更好地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在讨论中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也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在实践活动方面,诗歌朗读环节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通过朗读,他们不仅感受到了古典诗歌的韵律美,还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节奏把握不准确,这提示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
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景观描绘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
在教学内容上,我意识到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除了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外,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魅力。
-诗歌的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有一定难度。
-古文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运用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诗歌创作背景的关联:学生可能对唐代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不甚了解,影响对诗歌内容的深入理解。
-朗读技巧的掌握: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歌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黄鹤楼》原文阅读与理解;
2.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崔颢,唐代诗人,了解其生平及创作特点;
3.诗歌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如:描绘黄鹤楼美景、抒发思乡之情、借景抒情等;
4.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句子解析,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手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会。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黄鹤楼》的内容、背景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提问。
第13课《黄鹤楼》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鹤楼》这首诗的基本概念、离别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黄鹤楼》这首诗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写离别情绪的唐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它是古代送别诗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在黄鹤楼上所见所感,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词语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如:鹤、楼、长江、晴川等。
4.课文翻译:对《黄鹤楼》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5.赏析与感悟:引导学生感受《黄鹤楼》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6.诗词创作技巧:学习借鉴崔颢的创作手法,尝试创作一首以黄鹤楼为题材的诗词。
7.课后作业:布置与《黄鹤楼》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节课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黄鹤楼》的艺术魅力,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二、核心素养目标
《黄鹤楼》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黄鹤楼》,了解我国古代诗词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培养审美情趣:感悟诗词的意境美,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3.语文思维能力: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黄鹤楼》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反复诵读作品,体会作品的音韵美;2、领悟诗歌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学生对诗歌场景描绘;4、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诗词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当堂完成古诗的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范读法、同类比较法教学环节:导入环节:行吟山水一梦千年,中国的文人,对着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总是会生出别样的感慨,今天我们要学的便是唐人崔颢在游览黄鹤楼时触景生情,以楼命名写下的一首七律。
新授环节:1、了解作家作品师:正式学习之前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黄鹤楼以及诗人,黄鹤楼位于今天的湖北武汉,是湖北的地标性建筑,他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经常会引得文人们诗兴大发,泼墨注主。
李白,白居易,陆游,张居正等人先后都曾到这里游乐,并留下了相关的作品。
相传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时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却看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当然,我们学过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知道这个传说并不是事实,而是后人附会的说法。
不过,通过这样的传说,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崔颢的黄鹤楼确实是唐诗中的上佳之作,受到了时人的追捧。
(运用传说故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本首作品的热情。
)最后是唐代诗人出身于唐朝顶级的门阀世家崔氏,他是唐玄宗开元11年时期的进士,他早期的诗歌作品比较温婉清丽,主要反映统治者上层的奢靡生活,中年之后,他游历各地诗词风格渐渐地雄浑开阔起来,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便是他后期的作品。
2、朗读并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任务驱动,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听读黄鹤楼,在第二遍听读的过程当中,同学们可以跟着读一读。
学生第一遍聆听,第二遍跟读。
师:谁想展示一下?生:朗读。
《黄鹤楼》教学设计15篇
《黄鹤楼》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鹤楼》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幻灯片底色为插图景物,便于图文对照)烟雾迷蒙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浩浩荡荡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
指出课文特点,板书:文包诗出示李白写的送别诗并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
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
然后交流一下。
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之景(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
教案一:初中语文《黄鹤楼》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翻译课文。
(3)了解唐代文学家崔颢的相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理解。
教学难点:1. 课文翻译和内容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黄鹤楼》全文。
2. 崔颢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崔颢及其作品《黄鹤楼》。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唐代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句式的理解。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生词和句式。
2.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内容。
四、小组讨论(10分钟)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二:初中语文《黄鹤楼》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翻译课文。
(3)了解唐代文学家崔颢的相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鹤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离别亲朋好友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鹤楼》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诗句赏析:领悟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歌主题探讨:把握《黄鹤楼》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创作技巧分析:认识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举例解释:
-在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学生需理解“黄鹤”这一象征意义,把握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2.教学难点
-词语多义性理解:学生需掌握诗中重点词语的不同含义,如“空余”既可以理解为“剩下”,也可以理解为“空荡荡的”。
-诗句意境,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诗歌主题探讨: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这是教学难点之一。
-创作技巧分析:理解并分析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拟人等,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7.课堂拓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8.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一篇以《黄鹤楼》为素材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素养。
4.注重课后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
3.词语解析: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等,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黄鹤楼》
教案名称:《黄鹤楼》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崔颢的《黄鹤楼》,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歌鉴赏、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黄鹤楼的描绘和诗人的离别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名胜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韵律。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黄鹤楼的描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黄鹤楼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教学准备:《黄鹤楼》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诗中描述的黄鹤楼及长江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歌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黄鹤楼景色描绘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中描述的黄鹤楼及长江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崔颢的生平和《黄鹤楼》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黄鹤楼景色描绘: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诗中黄鹤楼景色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黄鹤楼景色的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描述,模拟诗人在黄鹤楼的情景,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黄鹤楼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2. 黄鹤楼景色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黄鹤楼景色的描绘,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黄鹤楼》的主要内容、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
“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
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
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5不。
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
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
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
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
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
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写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给人清新可人的感觉,为何下句却突然转写“愁”?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
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12仙人骑鹤西去的传说让人神往,三个“黄鹤”不仅读来不觉累赘,反而不断强化了传说给人带来的飘逸之感,当然更有仙人骑鹤而去的无限怅惘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生14我们在研究这一句时,揣测作者是不是一种反衬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
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
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
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
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
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农具准备回家。
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
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
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
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
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
五、教后记
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
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发挥学生的想象,以读促写。
对于描写优美的文章要给与肯定。
《黄鹤楼》教学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