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漫谈学术写作四川大学曹明伦教授
曹明伦谈爱伦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

曹明伦谈爱伦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2009-10-09 17:03:37来源: 网易读书跟贴0 条手机看新闻曹明伦照片。
作者简介:曹明伦:北京大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四川翻译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翻译学和比较文化研究。
著有《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和《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译有《爱伦·坡集》《弗罗斯特集》《威拉·凯瑟集》《培根随笔集》《伊丽莎白时代三大十四行诗集》和《司各特诗选》等多种英美文学经典,与人合作编有《英诗金库》,论文见于《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国外文学》、《名作欣赏》、《外语教学》《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学术期刊及若干大学学报。
网易读书引言爱伦·坡(1809-1849)在世时也许是最不被人理解的作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作品的真正价值终于为他赢得了声誉。
如同欧文、库珀、梭罗、霍桑等美国文豪的大名一样,爱伦·坡这个名字对今天的中国读者也早已是耳熟能详,不仅文学院和英文系的学生为写论文而研读他的作品,而且一般文学读者中也有不少他的“粉丝”。
如今的中国读者不仅知道“是爱伦·坡首创了推理侦探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而且还知道“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之父”,知道“他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亲缘关系”,因此笔者赞成这样一种论断:“对于任何层次的读者,坡的声誉都比他同时代的任何美国作家更为稳固,唯一的例外可能只有马克·吐温”。
然而,爱伦·坡之文学声誉在中国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漫长过程,经历了零篇译介、系统译介和重译本层出不穷三个阶段。
在爱伦·坡200周年诞辰来临之际,笔者拟对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过程进行一番回顾和梳理,以祭奠这位天才作家的在天之灵。
零篇译介阶段据现有资料考证,中国对爱伦·坡作品的译介始于清光绪乙巳年(1905年),中国翻译爱伦·坡作品的第一人是周作人(1885-1967),而被译介到中国的第一篇爱伦·坡作品则是其翻译的《玉虫缘》(The Gold-Bug,今译《金甲虫》)。
论高校经典读书会与学术论文写作的共振——以武汉大学文学院经典读书会为例

DOI :10.19867/ki.writing.2024.01.012第1期2024年2月No.1Feb.2024论高校经典读书会与学术论文写作的共振——以武汉大学文学院经典读书会为例徐嘉乐曹芷铭摘要:经典读书会以其独有的专业性、多元性、高自由度和常态化等特点,正成为高校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科研教育阵地。
在读书会所营造的读写共振场域中,成员们通过共读寻找论文写作选题、辩难启发论文写作思路、撰写札记累积论文写作素材、互助反馈打磨论文细节,逐步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经典读书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读写素养”,启发了他们的批判性学术思维,并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习得关键性的学术写作技巧,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在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训练方面的缺失。
关键词:经典读书会;学术论文;科研写作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43(2024)01-0096-08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浪潮下,诸多高校的人文社科类学院都相继在专业课程外开设经典读书会。
高校所设读书会通常由学院内资深教师发起,受学校或学院资助支持,挑选一或多本专业经典书籍,吸引有相关兴趣的同学共同参与。
这类围绕经典展开的读书会与社会组织所举办的普及性读书会,抑或高校中由图书馆、学生社团主持的泛读类读书会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高校经典读书会具有四大特征:一是教师指导具专业性,二是参与成员具多元性,三是研读模式具高自由度,四是活动组织具常态化。
以武汉大学文学院所举办的经典读书会为例,其连续三年开设了经学读书会、佛学读书会、曲学读书会等等,牵头组织者均为院系各领域内深耕数载的教授、学者,第一批参与者亦多是诸教授门下学生,这些参与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书会研读的精度与深度。
其后,随着读书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再加入的成员便不局限于师门内部,而是荟聚了各专业领域的学生。
如经学读书会中,既有“三古”(古文学、古文字、古文献)这类息息相关的专业的学生参与,还有研习先秦历史、哲学的同学加入,最后还吸纳了水利水电、遥感测绘等理工类专业学生。
以小见大的议论作文800字

以小见大的议论作文800字以小见大的议论作文800字以小见大的议论作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的资料,欢迎阅读。
以小见大,层层分析――――议论文言之有物和辩证思考议论文,在很多同学看来,没有什么新意可言,就是找些老生常谈的论点,再在下面找些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海伦凯勒之类的名人故事来做个论据,说些固定模式的话,就算交卷完成,没有什么意思。
但如果选用记叙文体的话,又很难写出新鲜构思的内容。
故而,每次写作文总是挤牙膏,有一句,没一句的凑字数。
下面讲讲一个常用技巧“以小见大”来帮助同学们走出老旧套路,能写出有个性,有创新,有思想的文章。
以小见大,是常见技巧,最受到鲁迅等杂文作家的青睐。
其实,高三学生的议论文大可用这个技巧来写。
主要思维流程有也及其简单,易于操作。
流程文脉:现象——本质;小切口——大思考,正面——反面——辩证面。
从某个点上打开思绪,层层进去,就会有别有洞天,世外桃源的感受。
用范例来解析范例:广告“某广告商人来到天堂报道,看了天堂的介绍,很高兴来到天堂,谁知道,所见跟介绍文字很不相同,气愤之余,去质问上帝,上帝说,这就是你做的广告啊。
”话题为“广告”写篇文章。
我们写作中最常遇到这种材料加话题的写作内容。
对于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展开思维,想开阔点,想透点关于“广告”的一切东西。
最大的思维联想,可以分的类别。
正面的和反面的。
可以想想,自己为何讨厌广告?那些地方让你感觉最深刻1.现象一:资讯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广告包围,无处可逃。
广告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
上天入地无所不用其极。
电视、网络上的广告算是贵族出身,广告都是那么珠光宝气,华贵逼人。
街头广告,尤其是电线杆上办证、祖传秘方之类的广告已然成为城市的牛皮癣。
让人恶心难受。
而且屡禁不止,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势头。
(思考点:广告形式各种各样)2.现象二:现在流行把各大做广告的明星叫做“广告代言人”。
广告内容一般都是帅哥美女们或穿戴某品牌鞋子、袜子裤子、皮带、上衣、领带、手表、戒指。
议论文中的记叙

议论文中的记叙作者:卞锦周曹振国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8年第11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插花、饮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艺术曾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绚丽多彩的一部分,但花道、茶道现已成为日本的国粹,香道也快被日本注册为自己的文化遗产了,它们的面貌对如今的中国人来说有一种陌生感。
如何对得住绵延五千年的文化遗产,配得上纵横九万里创造经济奇迹的大国气象?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就是最成功的尝试之一。
该节目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携手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融合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该节目自开播以来,热度居高不下,好评如潮。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和灵魂。
只有说理充分、论证严密、思维合乎逻辑的文章才能让人信服。
议论文重说理,要避免以叙代议,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重议论说理,轻事例列举。
议论文是依据论证规则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因而务必要重视逻辑推理。
逻辑是议论文的生命线,只有运用逻辑推理来论证中心论点,才会以理服人。
若文章只是列举大量事例,缺少必要的论证分析,文章貌似内容充实,实则本末倒置,因为大量的叙述会挤占论证篇幅,使得叙述有余,论证不足,会严重削弱论证力度。
其次,论证要充分有力,避免犯“论证不够,叙述来凑”的毛病。
论证分析时或演绎或归纳,使论证严谨。
考虑到文章的篇幅限制,也为了追求行文的灵活多变,议论文引用事例时,不宜细细道来,可用一组“面例”置换那些叙述繁琐的“点例”。
这样,不但可以充实文章内容,而且可有效规避大篇幅叙述,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
再次,选择事例素材要精简压缩,避免陷入堆砌论据的误区。
专题02+时代镜像(让议论有思辨有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之教材主题作文预测

专题02时代镜像时代镜像是中国现代化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文化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正门前,立着一块石碑,两面的碑文,是巴金的两段话:“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们人民心灵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
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们从它得到温暖,也不火种传给别人。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时代镜像”,属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作品按照体裁的不同分为四组。
第一组是小说,节选了两部现代小说的名作--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通过两篇小说反映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第二组是诗歌,选取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两种不同的诗歌流派。
第三组是散文,选取了茅盾的《风景谈》和贾平凹的《秦腔》,两篇文章自然地表现个性,自由的抒发情感与思想,是多样化的现当代散文共通的艺术追求。
第四组是戏剧,选取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作品--老舍的《茶馆》,刻画了茶馆中各色人物生活的变化,展示了清末到民国灭亡前夕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这四组作品涵盖了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和重要流派,展示了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风貌,把这些作品集中起来研读,可以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还可以加深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对人的心灵变化的认识。
研习本单元,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
要根据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注重对作品的个性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主题素材1.万物都有自身的对称方,一方的存在都是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有另一事物与之对称。
事物对称规律是普遍的:权利与义务对称;知和行的对称;意识和行为的对称;动机和行为的对称;期望与现实对称;性格与命运对称等等。
从莱斯文本类型理论角度浅析曹明伦《谈读书》的翻译风格

从莱斯文本类型理论角度浅析曹明伦《谈读书》的翻译风格作者:金怡文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5期摘要:本文在莱丝文本类型理论的关照下,通过对培根散文《谈读书》原文文本和曹明伦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曹明伦《谈读书》的译文风格独特,具有用词庄重古雅、四字格对仗工整和多重排比句式叠加使用的特点,尽显了原作内容之美、形式之美和音韵节奏之美。
关键词:翻译风格文本类型理论文本分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22-02曹明伦是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先生在教学之余,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英汉翻译之中,一生译作丰富,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曹明伦所翻译的散文主要有《培根随笔集》,集结了培根散文五十多篇,在词汇选用、句式、行文、修辞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曹氏风格”。
本文将在文本类型理论的关照下,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曹明伦所译培根散文《谈读书》的翻译风格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鉴赏,以期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1 莱斯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风格研究的意义文本类型理论是由英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德国翻译理论家莱斯根据语言功能对文本进行功能划分的理论。
纽马克认为,语言文本分为表达功能文本、信息功能文本和呼唤功能文本[1]。
莱斯将文本分为信息功能文本、表达功能文本、操作功能文本和视听媒体文本四大类,并对每一种文本的语言功能、语言特点、文本重心、译文目的和翻译方法进行了总结。
由于视听媒体文本与前三类文本有一定重合,下文就不再对其讨论。
莱斯认为,信息功能文本具有提供信息(陈述事实或事物)的功能,语言富于逻辑,文本较侧重于内容,翻译时要以传递文本内容为目的、力求文字晓畅易懂;表达功能文本具有表达文本作者的感情或态度的功能,语言富于美感,文本较侧重形式,翻译时要以表达其美学形式为目的、力求忠实原作风格;操作功能类文本的语言功能是感染读者、并使其采取行动,语言特点是具有与读者对话的特征,文本较侧重于效果,翻译此类文本要力求使译语文本产生原作者预期的效果、可以适当调整文本表达手段,以求达到与原作等效的目的[2]。
曹明伦谈爱伦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

曹明伦谈爱伦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2009-10-09 17:03:37来源: 网易读书跟贴0 条手机看新闻曹明伦照片。
作者简介:曹明伦:北京大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四川翻译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翻译学和比较文化研究。
著有《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和《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译有《爱伦·坡集》《弗罗斯特集》《威拉·凯瑟集》《培根随笔集》《伊丽莎白时代三大十四行诗集》和《司各特诗选》等多种英美文学经典,与人合作编有《英诗金库》,论文见于《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国外文学》、《名作欣赏》、《外语教学》《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学术期刊及若干大学学报。
网易读书引言爱伦·坡(1809-1849)在世时也许是最不被人理解的作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作品的真正价值终于为他赢得了声誉。
如同欧文、库珀、梭罗、霍桑等美国文豪的大名一样,爱伦·坡这个名字对今天的中国读者也早已是耳熟能详,不仅文学院和英文系的学生为写论文而研读他的作品,而且一般文学读者中也有不少他的“粉丝”。
如今的中国读者不仅知道“是爱伦·坡首创了推理侦探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而且还知道“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之父”,知道“他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亲缘关系”,因此笔者赞成这样一种论断:“对于任何层次的读者,坡的声誉都比他同时代的任何美国作家更为稳固,唯一的例外可能只有马克·吐温”。
然而,爱伦·坡之文学声誉在中国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漫长过程,经历了零篇译介、系统译介和重译本层出不穷三个阶段。
在爱伦·坡200周年诞辰来临之际,笔者拟对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过程进行一番回顾和梳理,以祭奠这位天才作家的在天之灵。
零篇译介阶段据现有资料考证,中国对爱伦·坡作品的译介始于清光绪乙巳年(1905年),中国翻译爱伦·坡作品的第一人是周作人(1885-1967),而被译介到中国的第一篇爱伦·坡作品则是其翻译的《玉虫缘》(The Gold-Bug,今译《金甲虫》)。
比较文学概论-四川大学

比较文学概论
四川大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主 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比较文学概论》教学团队
第二讲 比较文学的历史
主讲人:曹顺庆教授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本讲纲要
第一节:比较文学诞生的背景 第二节: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称谓 第四节: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第五节:思考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一节 比较文学诞生的背景
欧洲的文化与文学传统密切相关
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自身内在的发展现律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一节 比较文学诞生的背景
欧洲的文化与文学传统:
世界文学时 代即将来临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一节 比较文学诞生的背景
社会发展的影响:
1892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 办了比较文学讲座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二节 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出现:
1895年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主 义的起源》 1895年贝获《海涅在法国》,并于 189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 学主潮》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 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二节 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比较文学理论著作问世: 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持 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 论专著《比较文学》
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 《世界比较文学》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 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
比较文学“名”与“实”相符吗?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四川大学文学评论写作文学评论写作

四川大学文学评论写作文学评论写作文学评论写作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
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
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
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
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
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
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一、文学评论的职能文学评论(或称文学批评)是一种介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文体。
“学”、“术”共生,“道”、“器”互彰——评曹明伦教授《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一书

乃翻 译 活 动 之 “ 道 ” 常 。 二 、 翻 译之 道 》 结构 及 内容 《 的 曹 明 伦教 授 的 《 译 之 道》 书主 要 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对 翻 翻 一 译 理 论 与翻 译 实践 之 间 密 不 可分 的关 系 进行 论 述 : ( ) 史 为证 一 以 “ 有本 末 , 有 终 始 , 所 先后 , 物 事 知 则近 道 矣 。— — 《 学》 ” 大
层层 迷 雾 , 破 一 个 个 五彩 迷 离 的 学 术泡 沫 , 现 了翻 译 活动 的、 刺 再 有用 的、 没用 的, 一股脑儿 的照单全收, 也不是“ 拿来” 的 新 将 孩 ( 18 。相 反 , 我 之 根 基 , 明 了翻 译 研 究之 前路 。 指 那就 是 理 论 与 实践 相 结 合 的 就 弃 了 旧的 , “ 子 和 洗 澡水 一块 儿 到 掉 ” p0 ) 理想 之 路 ,学 ” “ ” 生双 修 之 路 , “ 、术 共 此乃 学 术 研 究 之 正道 , 亦 们 越 是要 拿 来 , 越 是要 知 道 我们 要 什 么 , 就 别人 有 什 么 ; 越是 要
以所有译其所无_以归化引进异质__省略_国译坛异化归化大讨论的回顾与反思_

以所有译其所无,以归化引进异质———对新世纪中国译坛异化归化大讨论的回顾与反思曹明伦[摘要]本文回顾了几年前中国翻译理论界关于异化翻译的那场大讨论,反思了那场讨论的参与者在对西方理论的借鉴和引用中出现的一些偏向,建议对西方翻译理论不要照单全收,而应该批判性地借鉴,指出只有“以所有译其所无”方能保证不谙源语的目标语读者用熟悉(归化)的语言去接受陌生(异质)的概念。
[关键词]异化;归化;中国译坛;回顾;反思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1)04—0114—06基金项目:四川大学985/211工程项目“翻译与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曹明伦(1953-),四川自贡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与跨文化。
四川成都610064国内翻译学者多认为“异化翻译”是韦努蒂于1995在其《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来的,[1](P.39)其实正如巴斯内特指出的那样,即便在欧美,“归化异化之争论伴随我们已数百年了”[2](P.120)。
不过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于上世纪末被介绍到中国,立刻就引起了中国译坛上一场关于异化翻译的大讨论。
孙致礼教授预言“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译法”[3](P.40),田雨先生在回顾2002年的中国译坛时则总结说:“对归化与异化的讨论是2002年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4](P.33)。
这个热点随后变成了一阵持续数年的热潮,据相关学者的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学术刊物上讨论归化异化的论文多达300余篇。
[1](P.39)这些论文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归化异化之争是直译意译之争从语言层次向文化层次的延伸,因此归化和异化在我国翻译界将继续共存;另一类则认为归化异化之争是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之间的对抗,所以我国主要采用甚至完全采用异化翻译是大势所趋。
高中作文-2017高考满分作文:取文化精华,去其糟粕

2017高考满分作文:取文化精华,去其糟粕
'因此,我们无论在继承传统文化还是在接受容纳学习西方文化之时,都应该要取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给我们中国文化注入一股新力量,让其更博大精深。
\t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各种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涵义。
如积极入世的儒学倡导“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生信条;潇洒自由的道学倡导“无为而治”“天下大事比作于细”等人生哲理;爱好和平朴素的墨学倡导“兼爱”“非攻”等人生思想……这些文化在历史天空中灿烂发光,它们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我们今天要继承的就是这些精华,而不是那些文化糟粕。
\t取文化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传播文化精华的明智之举。
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只取其精华,让受众领略文化精华的曼妙,感受其精华之灵性,让他们受益匪浅。
西南财经科技大学副教授张亚宁将课堂延伸到社区,用唐诗宋词等文化之精华化如春雨“润人细无声”,让受众如坐春风,受益匪浅。
正是因张亚宁只取文化之精华给草根们授课。
让百姓感受到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甘愿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生命。
取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入人心,这也是一种智慧。
取文化精华,去其糟粕,汲其所长,为我所用。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到文化之精华,去之糟粕了,为达到为我所用的境界,还需懂得融合。
将文化之精华融合为一体,铸造的是经典。
正如问鼎2012年诺奖的莫言的《蛙》正好似融合了果戈里的诙谐,拉伯雷的狂欢和雨果的道德感等,使它成为国际经典之作。
让精华融合为一体,让各部分精华闪亮,发出自己最大的光芒,才会让经典有了深度与广度。
\t'。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四字格——以曹明伦译《培根随笔》为例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四字格——以曹明伦译《培根随笔》为例作者:周琨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1期周琨(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摘要:曹明伦是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研究专家,他翻译的散文名著《培根随笔》文笔优美,享有盛誉,尤其是文中大量四字格的使用使得译文自然流畅,朗朗上口。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译文中使用的四字格在音韵、结构、语义和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美学效果,认为四字格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使译文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达到充分融合,对文学作品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接受美学;四字格;曹明伦;培根随笔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146-03一、引言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Essays是其代表作,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随笔体裁,与蒙田的《随笔集》、帕斯卡的《思想录》并称欧洲文学史上三大散文名著,深受各国读者喜爱。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Essays被译成中文并广泛流传。
曹明伦(1953-),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研究专家,其主要译著有《爱伦·坡集》,《弗罗斯特集》,《威拉·凯瑟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培根随笔》和《司各特诗选》等。
他翻译的《培根随笔》妙语迭出,形神兼备,享有很高的声誉。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译作中使用了大量四字格结构,不仅使得译文自然流畅,朗朗上口,还充分保留了原文简洁凝练的语言特点,获得了很好的美学效果。
二、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称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nag Iser)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创立的一种文艺理论。
弥纶群言 迭出新见──读曹顺庆新著《中外比较文论史》

、
,
,
寻根 对 话 建构 为方 法 ( 四油 以 如 ) 话语 连 构为 鹅 的
“ ” ,
、
、
,
。
迄 今最 理
、
想之 建 构 方法 为 融 汇 法 著 者 举朱 光 潜先 生 ( 诗 论 》钱 中 文
然 观其所 论 则轻 采 毛发 深 极 骨 位者 有之 ; 谬 于 研
。
先 生 ( 文 学原 理
,
氏 或 与之 同 时 的 中国 晏 婴 老 子 诸人 亦 已 提 出 济 五 味 和 五
独 标一 帜 中 爱 及 六 朝 (文 心 雕 龙 》
,
,
,
声
” 、“
音 声相 和 等 和 谐 观
, ,
”
。
然 著者亦 能 持论公允 平 理 若衡
“ ` ’ , , , ,
、
“
第一 卷 分 两 编 凡 十 章 《 中外 比较文 论史 》
哲学 的转 向
”
,
庄 子 之 于 消 解 性 话 语解 读 模 式 及 其 无 中 生 有
” , 。 “ ” , ,
外文论 的纵 向发展 与 横 向 比 较
, , ,
” 。
先 述 世界 文 论 三 大 源 头 中 国
出版社 1卯 5 年版 第 1 5 7
、
,
语 中仍有 生 命 力 者 方 能 重新铸造 出 一套有 自 己 血 脉气 韵 而
又 富 有 当代气息 的 有效 的话 语 系统
。 ”
页)
。
。
若 奉 西 方 剧 论体 系 为 圭桌 则
, “ ” 。 。
,
明 清 之 曲 品 剧论 皆不 足 道
, ,
揭开_纯语言_的神学面纱_重读本雅明的_译者的任务_曹明伦

年第期N o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总第期S u mN o .§翻译理论研究§揭开“纯语言”的神学面纱———重读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曹明伦(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摘 要: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本雅明对完成翻译任务的论述交织着科学和神学两种不同的视角。
科学的视角是:译者必须有能力把源语中的象征变成被象征,然后用目标语把被象征还原为象征。
神学的视角是:译者必须有能力从源语进入“纯语言”的境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释放被另一种语言的咒符困住的“纯语言”,从而让“纯语言”通过译作折射出原作。
由于中西文化裂差,他的神学表述令许多中国学者感到神秘而晦涩,然而其科学表述使我们有可能揭开罩在“纯语言”上的那层神学面纱。
关键词:本雅明;译者的任务;象征;被象征;纯语言;巴别塔;西方译学传统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近年来被学界奉为翻译研究的圣经,但研究者又因其晦涩艰深而莫衷一是。
这种莫衷一是的情况在中国尤为普遍,单是对本雅明用的d i e r e i n e S p r a c h e(p u r e l a n g u a g e )这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国内学者迄今仍言人人殊。
或曰“纯语言”是一个“抽象晦涩”的概念[],或曰“纯语言”是“抵制翻译的果核”,是“不可译的东西”[],或曰“纯语言”实际上是“本雅明的政治心声”[]x v i i,或曰本雅明是想要译者用“纯语言”作译语[],是想用“纯语言”来重建“通天塔”[]。
由于这些解释和“纯语言”本身一样深邃玄妙,不乏有国人(尤其是翻译方向的研究生)提出保罗·德曼曾提出过的那个“最简单、最幼稚、最直接的问题”:“本雅明究竟说了什么?他所传达的最直接的意义是什么?”[]鉴于对本雅明究竟说了什么尚未达到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共识”[],不乏有学者把《任务》的开篇语作为旁证以证明“原作并无确定的原意”[]。
道器共彰 指迷纠枉——曹明伦著《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修订版)》评介

道器共彰指迷纠枉——曹明伦著《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
(修订版)》评介
焦鹏帅
【期刊名称】《语言教育》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曹明伦所著《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修订版)》是其2007年初版的最新修订版,是其四十余载翻译、教学实践与理论研辨的呕心沥血之作。
本文对该书的出版背景和主要内容做了简介,从其立意、意义、著述特点、语言风格、文献体例等多方面做了评述,指出该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对翻译史实的考据与重新认识,对翻译基本概念、性质、目的、任务及标准的重新厘定,对曾经盏行于翻译研究学术界的各种理论的批判性思考,对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关系的反思以及对翻译研究学科建设实现良性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此书既可作为翻译学专业硕博士的专业参考书目,也可作为关心翻译研究的非专业人士的阅读书目。
【总页数】5页(P86-90)
【作者】焦鹏帅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学"、"术"共生,"道"、"器"互彰——评曹明伦教授《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一书[J], 甘雪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异质美重构——曹明伦教授翻译思想的美学特征探析

异质美重构——曹明伦教授翻译思想的美学特征探析
陈文慧
【期刊名称】《昆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32)4
【摘要】异质美重构是原作美在译作中的重新构建,主要体现在音韵美、词句美和篇章美的重构.重构的过程就是译者翻译思想美学特征的显性表达.曹明伦教授的三篇译文<苏格兰>、<豹子身上的斑纹是怎样来的(节选)>及<广告三则>作为异质美重构的典范,完整地呈现了其翻译思想的美学特征:敏锐的审美直觉、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语言文言美及语域风格美.
【总页数】6页(P72-77)
【作者】陈文慧
【作者单位】昆明学院,外语系,云南,昆明,6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辨名责实于细微发众家宏论所未见——评曹明伦教授的"文本目的"与"非文本目的"论 [J], 唐勤泉
2.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四字格——以曹明伦译《培根随笔》为例 [J], 周琨
3.辨名责实于细微发众家宏论所未见——评曹明伦教授的"文本目的"与"非文本目的"论 [J], 唐勤泉
4."学"、"术"共生,"道"、"器"互彰——评曹明伦教授《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一书
[J], 甘雪梅
5.诗歌译者应擅于捕捉原作者的情感——曹明伦教授访谈录 [J], 焦鹏帅;曹明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d stops her pipe in growth of riper days:
(102:5-8) 当我俩刚互相倾慕于那个春季, 我曾习惯用歌为我们的爱欢呼, 就像夜莺在夏日之初歌唱鸣啼, 而随着夏天推移则把歌声停住。
文译者都把summer简单地误译成了夏天。”并 为“译者们对这一传统解读深信不疑”而感到
“遗憾”。
1. 莎士比亚时代还没有专门表示‘春天’和‘秋 天’的名词,所以summer一词可兼指春夏。
2. 2.把summer译成夏天会与第3行中的darling buds of May形成矛盾。
3. 为 证 明 莎 翁 十 四 行 诗 中 的 summer 指 的 是 “ 春 天”,用了大量中古英语诗歌作为证据。
果就出现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理论现象,许多
不同的理论都使用相同的论据和例句。如莎
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第一行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就不知被多少人多
少次地用作论据和例句。
a
8
当年谈“直译”“意译”时有人说把
summer 译成“夏天”是直译,译成“春
天”则是“意译”;后来谈“归化”“异
(曹明伦,2007:2-3)
a
4
述:充分掌握一手材料 铺陈、对比、疏理 让材料自身说话
评:分析、评估、论述 言必有据、落笔谨慎 实证、统计、比较
创:合理而新颖的结论 理性的力量 逻辑的魅力
a
5
1. 翻译二字之并用始于何时?
2. 道宣撰有《大恩寺释玄奘传论》吗?
3. 玄奘说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吗?(?)
以小见大,由浅入深
—— 漫谈学术论文之写作——
四川大学 曹 明 伦
a
1
1. 学术活动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励
思考、积累知识”的心智活动。
2. 学术论文大体应满足三个条件:
1)发现问题(即要有“问题意识”)
2)激励思考(给人以启发,问题的价值)
3)体现作者的学术积累
3. 解决问题是学术研究,发现问题也是学术
翻译”(indirect translation);
a
9
讲认知语境时有人说:“所谓‘夏日’与‘春日’
之争实际上是人们对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的不 同判断和不同的交际目的所致”;[21] 讲文化对 等时有人说:“如果不顾译语文化,直接把 summer译为‘夏天’,可能让某国读者拂然变 色。”[20] 针对翻译家都把summer翻译成“夏 天”的现状,不乏有理论家批评中国翻译家不知
然而我俩这次分离是在夏日, 当丰饶的秋天正孕育着万物, 孕育着春天种下的风流硕果, 就像怀胎十月而丧夫的寡妇,
(97:5-8) ⑥
a
13
Our love was new and then but in the spring
When I was wont to greet it with my lays,
英国的夏天像春天般温暖,或曰:“英国地理文
化中的夏天同中国地理文化中的春天极为相 似,”[22] 或曰:“莎翁把自己年轻时钟爱的女 郎比作夏天,足见英国的夏天可爱迷人,”[23] 所以中国翻译家把此处的summer翻译成“夏天” 是一个“有趣的毛病”。
a
10
《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或许我可以 将你比作春日?”——对莎士比亚第18首十四行 诗的重新解读》一文再次批评“几乎所有的中译
a
11
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四季分明”
在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中,春 (spring)共出现6次(见于1:10、53:9、 63:8、98:1、102:5、104:4),④夏 (summer)出现20次(见于 包括第18首的 共13首诗中),秋(autumn)出现2次(见 于 97:6、104:5),冬(winter)出现10次 (见于2、5、6、13、56、97、98和104等 8首诗中),而且多首诗中都有季节交替甚至 四季更迭的描写。如:
4. 等效是理想的目标,忠实就不是?
5. 译者的行为何以如棋着的变化?
6. 没有A就没有B,所以B应该从属于C?(?)
7.中国的“字”和“号”到底该如何翻译?
(小)
8. summer到底该译成“夏天”还是“春天”
9. 翻译中失去的到底是什么?
10. 赚钱也是翻译之目的?…………(目的P.9)
a
6
学会小题大做
研究。
(如何发现问题?)
a
2
a
3
两千年来,翻译理论与实 践的联系是紧密的,关系是和 谐的。翻译实践虽有策略与方 法之不同,但翻译家们始终追 求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翻 译理论虽有理念与观点之交 锋,但理论家们始终关注翻译 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即何 谓译、可否译、为何译、译什 么、如何译等基本问题。
(102:5-8)
a
14
… … … … … … … … …Three winters cold
Have from the forests shook three summers' pride,
化”时有人说把 summer 译成“夏天”是
“异化”,译成“春天”则是“归化”;
讲奈达的等效理论时有人说把summer 译
成“春天”就是“功能对等”,译成“夏
天”则是不足取的“形式对等”;讲格特
的“关联理论”时有人说把 summer 译成
“ 夏 日 ” 是 “ 直 接 翻 译 ” ( direct
translation),译成“春日” 则是“间接
a
12
And yet this time remov’d was summer's time,
The teeming autumn, big with rich increase,
Bearing the wanton burden of the prime,
Like widowed wombs after their lords' decease: (97:5-8) ⑤
summer到底 是“夏天”还是“春天”? fur seal =海狗? The Perfect Storm=完美风暴? ………… Nhomakorabeaa
7
summer到底该译成“夏天”还是“春 天”?
普遍现象:缺乏可资分析、可资推论、可
供支撑自己论题和论点的材料和论据。于是
撰写论文的材料论据不靠自己采录和积累,
(读书笔记)而是互相借用,相互转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