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3)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教学生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教学生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在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并且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的两大动力,大家知道吗?这场伟大的变革运动是开端于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一次重要的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板书)(一)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历史条件:邓小平复出,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局面,国民经济初步恢复, “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课件
历史转折是指某个时期内重大事件或思潮的发生,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 响。本课件将带你了解历史转折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中国历折指的是某个时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思潮,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 响。
历史转折的重要性
历史转折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 源泉。
中国历史的转折时刻
秦朝统一中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
改革开放
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中国经济发展的 新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胜利,建立现代化的 社会主义国家。
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历史转折通常是复杂而不 可预测的,但我们可以从 历史中学习和总结经验。
历史转折是社会进步和发 展的推动力。
总结与展望
历史转折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历史转折,我们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塑造未来。
世界历史的转折时刻
第二次世界大战
全球性的战争,导致了世界格局 的变化。
柏林墙倒塌
冷战格局终结,东西德统一,象 征着欧洲的和平与团结。
登月
人类首次登陆月球,开创了太空 探索的新时代。
思考与讨论
1 历史转折对个人有何 2 历史转折是否能够预 3 历史转折与社会进步
影响?
测和控制?
的关系?
历史转折可以改变个人的 命运和生活方式。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深圳今昔
看图说史
宝安(深圳前身)逃港图片
• 宝安外逃浪潮的警示 从1957年到1979年,宝安(深圳前身) 4次大规模外逃浪潮:前后共有20多万 人。 ——陈秉安《大逃港》
• 收入差距悬殊的比较 宝安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 罗芳村。两者人均年收入差距悬殊到 100倍。 ——陈秉安《大逃港》
农村实行的原因 是什么?
抉 择 ——18 个 红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手印的生死文书 : 只见凤阳女出嫁, …… 如果村干部坐 不见新娘进凤阳。 牢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 凤阳花鼓词 养到18岁。
安徽凤阳严银昌(立下第一份军令状的队长)一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跨 了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 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农民不仅温饱有余, 县政府还进行了水利、电力、绿化等多项建设。
课堂朗读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
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 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 1978-12
(1978年12月)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
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 1978.12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历史必修第二册》 结合学案探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回忆道: “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 然消失了!……” 近年来,大量的香港人拥入内地反而成 为一种潮流。 ……数据表明,到内地定居的 香港居民,2001年为4.1万余人,……2005年 为9.18万人,4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另外还有 8.02万人打算未来移居内地。 ——陈秉安《大逃港》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2.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进行对比,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3.通过案例分析、史料解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4.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表达、交流、倾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2)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3)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的曲折与困难?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形成小组观点。
3.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2.改革开放的过程: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改革开放的重要事件,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
3.改革开放的成就:教师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阐述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课件19 人民版
• ④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 农业生产责的任文制 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 包产到等户同于 分田单干 和 资本主义 的观念。
• ⑤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 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B
A.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B.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 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 D.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歌词歌颂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讴歌了改革开放及其伟大成就, 反映了人民对于改革开放的拥护。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
•
33、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
34、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
35、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
•
36、即使在把眼睛盯着大地的时候,那超群的目光仍然保持着凝视太阳的能力。
•
37、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
•
8、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
•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
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
3.2【教学设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是由谁错误发动的啊?毛泽东1966年,被哪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江青林彪,什么时候结束的?1976年结束,文革结束以后,党,国家,人民,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局面,在这个转折期,党和人民是如何选择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大家先把这一课快速浏览一下,看看这节课主要讲了什
么?(主要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民主与法制的加强两部分内容)我们先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两个凡是”的内容及影响。
2.
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3.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意义。
4.掌握拨乱反正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两个凡是”实质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意义的分析,切实使学生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
培养学生阐释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
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共28张PPT)
内
沿 海
沿 海
经
经 济 开
开 放
济 特
地
放 区
城 市
区
对外开放特点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珠海 海南
浦东
厦门 汕 头
深圳
历史感悟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 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 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 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 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 经济合作与竞争。
自主探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 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 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回忆三:改革后的农村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
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 积极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回忆一:小学时代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北京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 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开端?
材料一: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的重 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 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 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 开端?
①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把工作重心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改革、开放时期。
③重视农业经济发展、提出发展经济的新 思路。
二:改革:
改革含义:
前提 改革的内容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课件
.
30
历史的回音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
31
改革开放的启示
概括这份文书的主要内容。
分田到户
.
10
安徽、四川
全国
包产到户 取消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1
活动三: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
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
12
土地改革 (1950--1952)
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 (1953--1956) 体经营 人民公社化 实行一大二公
开放 结果
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 的深渊。
.
现在的“开放” 主权独立
基本国策、主动开放
为了发展本国经济
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 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4
小结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对内改革 责任制
推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动 了
社
经济特区
会 主
义
沿海开放城市
现 代
对外开放
化
沿海经济开放区
建
设
. 内地
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呢?
.
9
看图说史 18户农民的生死文书
时间: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
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 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的 上交公粮,不在(再)向 国家伸手要粮。如不成, 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 也干(甘)心,大家社员 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 到十八岁。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23张PPT)(很好)
伟 路线
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
大
的 历
政治 路线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回归八大) 文革:“阶级斗争为纲”
史 转 折
组织 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
伟大
实行改革开放
决策
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
有人把这次全会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请你归 纳一下,全会从哪几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①从党的指导思想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1979年1月1日 的《时代》,邓小 平被评为本年度的 风云人物。
标题写着:邓 小平,中国新时代 的形象。
改革开放的总设 计师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三次 重大转折的会议:
1.第一次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
东的正确领导,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2.第二次是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
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 设时期。
中共领导开辟的两条特色道路
道路名称 历史时期 代表人物 特点
历史任 结果 务
中国特 新民主主 色革命 义革命时 道路 期
毛泽东
农村包 围城市
反帝反 封建
取得新民 主主义革
命胜利
中国特色 实现社会主
社会主义 义现代化历 邓小平
实现现 开放现代化 代化 建设的巨大
成就
月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重心由乡村 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粉碎“四人帮”后, 1978年12月十一届 三中全会
把工作中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 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影响:①指明了出路,为 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②滋长了“左”倾情绪。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0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生:邓小平。
师:正确。
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
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5.教师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播放纪录片《伟大转折》的片断。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文化大革命”之后党的工作重点是在 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呢? 1、时间: 2、内容: (1)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3)组织路线: 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 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 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安徽凤阳严银昌(立下第一份军令状的队长)一家
材料: 1987 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 1978 年 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 419万吨,比1978 年增加了 93.3 %,农业总产值达到 4676 亿元, 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思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什么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文化大革命”之后党的工作重点是 在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呢? 1、时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内容: 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1)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 导方针。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文化大革命”之后党的工作重点是 在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呢? 1、时间: 2、内容: (1)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文化大革命”之后党的工作重点是在 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呢? 1、时间: 2、内容: (1)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3)组织路线:
3、意义: 这一次会议的召开对于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 哪些的“新”的东西呢?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时间: 2、内容: (1)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3)组织路线: 3、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 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的历史性转变; (3)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到来。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材料一:农村实行政社合一,“一大二公”为特征 的人民公社体制 …… 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 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 隆”,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原因一:中国农业集体化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广 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企业内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材料:到200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 2.1万亿美元,平均年增长9.9%,国民生产总 值上升到世界第五位,2006年我国综合国力世 界排名第六位。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又具有怎样的经 济意义呢?
结果、意义:企业活力增强,效益提高, 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材料二: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 题……农业生产从60年代以来有些年份处于停滞和 徘徊状态。 1977 年,全国有 1.5 亿农村人口的口粮 原因二: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不足。 1978 年,全国有将近 30% 的生产队年人均分 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 配在50 元以下。
前
“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 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活问题, 社会就不会安定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想一想:
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变?
改革到底要改什么?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想一想:
中国这么大,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 改革究竟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从城 市开始,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有人说 从农村开始,风险小;还有人说从沿 海开始,把握大。那么你的看法是什 么?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精品课件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3、基本内容
⑴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前求是提
⑵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关 键 ⑶组织路线:
拨乱反正,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以邓小平
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⑷伟大决策 :
保障
⑷伟大决策:
①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②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 济规律办事等。 ③实行对外开放。
3、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将国家的土地承包(土地仍旧 归国家所有)﹐国家与农民订立合同﹐ 规定农民将相当数量的农产品上缴给国 家后(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其它的余粮则由农民自由处理﹐可在 自由市场出售(“保证国家的,留足集 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厂国仅家相隔对一企墙业,统电得缆过厂死归机,械忽部视门价管值,规铜律厂归和冶市金场部作门用管。
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 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 材料三: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核算不健
全,职责分不清配,中考平核均不主严义,,职工职多工生缺产乏和积少极生性产一个样,
制度建立
第三次
1978十一届三 中全会的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新时期
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改革的含义:“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 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习题课件
5.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 完成的事件是( C )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通过《关于土地问题的报告》
1.右图为商务印书馆于 1978 年出版的《现代汉语 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C )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 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冲 破“个人崇拜”樊篱的历史事件是( A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中共八大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D.中共十一大
4.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 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 中进步,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所说的“它”是指( C )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1980 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为刘少 奇平反。5 月 17 日,中共中央为刘少奇举行追悼会。因 刘少奇被错判为反革命的 28 000 多人得到平反。这一举 动( B )
A.彻底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 B.有利于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C.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标志着党的拨乱反正工作全面结束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地点:__19_7_8____年 12 月、北京。
(2)内容 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
思想上 定了__解_放__思_想______、开动脑筋、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 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 政治上 __经_济__建_设______上来,实行__改_革_开__放______的历 史性决策 组织上 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_邓__小_平____为核心的党 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课件17 人民版
历史的回音——我们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 有何不同?
1、前提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完整、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国力增强的前提下主动进行 的;旧中国的开放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家主权丧失的前提下的被动开放。 2、性质不同。今天的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为了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旧中国的开放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 是帝国主义为了向中国输出商品、掠夺中国而提出的。 3、结果不同。今天的开放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中国 的民族经济;旧中国的开放是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 略,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发展。
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的
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 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
界。
——邓小平· 1978-12
还是办特区好,中 央没有钱,你们自 己去搞,杀出一条 血路来! ——邓小平 1979-4
对外开放 特点 多层次 有重点
浦东
点面结合
珠海 海南
厦门
深圳
汕 头
历史的回音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中国农村走上了富裕路
大包干,大包干,
直来直去不拐弯,
交够国家的、留
足集体的、剩下
全是自己的。
——民间谚语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些票证??
70年代的豆腐票和粉票
80年代的布票 80年代的布票
案例分析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 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 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 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历史: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课件(人教版八年级下)
1921年
请回答:在这一年,我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它对我国的发展 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一组:5分 二组:4分 三组:7分 四组:6分 五组:7分
想一想,如果没有十 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
1、为什么“两个凡是”的方针会引 起全国的不满? 2、关于标准问题的讨论有何作用?
3、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
的转折?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转折?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思想路线: “两个凡是”的方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 阶级斗争为纲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 “左”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3、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 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因为( ) A.平反了大批冤假错案 B.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C.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D.讨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一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奋斗历程。下 列年代尺中与1978年相对应的方框内应该填写 伟大转折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奠定 基础 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 意义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200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场名 为《歌声飘过30年》的大型歌会,纪 念改革开放30年,请问:我国改革开 放始于(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请你为邓小平拟 一份发言提纲。刘辉同学所拟提纲中不恰 当的一项是( )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D.实行改革开放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学课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时间: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时间:1978年12月 主要内容:
内容 路线
纠正错误
思想路线
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 错误的严重来缚
政治路线
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 斗争”为纲
树立正确路线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 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平反冤假错案
(1)“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到 平反。 (2)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3)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 种种罪名,恢复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 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 得到平反。
小结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归纳总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困惑? 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1) “两个凡是”的方针。“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继续。
(2)结合材料二说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性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2) 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材料三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 ”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
随堂检测
1.“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的
藩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A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粉碎“四人帮”
D.为刘少奇冤案平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9张)(共19张PPT)
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文章。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 人民。
——邓小平 1977年7月,中共十 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 小平职务。
2.召开: 3.内容:
(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 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
(2)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 中央领导集体。
这次会议 “迎来了 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 展、政治的昌明、教育 的勃兴、文艺的繁荣、 科学的春天。”
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上的讲话
4.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 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 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心 改革开放 以邓小平为核心
新 变 化
新中心
新决策 新领导 新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外媒:
这次全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正式开端。 ——《共同社》 这次会议作出的一系列决定,对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历史产生的影响比1949年建国以来的 任何事件的影响都要大。 —《美联社》
1.背景:
(1)人们要求纠正文革错误,平反 冤假错案。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 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 实质:“左”倾错误地继 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 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续
---华国锋
(2)提出“两个凡是”方针,引 起人民不满。
文革后,中国正处在以十字路口,人们期 盼着摆脱困境,迈步前进,但“左”的错误思 想仍束缚着人的头脑,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 人们在彷徨,在徘徊,中国该何去何从? 1978年5月, 《光明日报》刊登 (3)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的《实践是检验 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教材章节: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材版本: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一、教学立意本课内容出自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出版社)必修二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本单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完善,我们使用的人民版教科书将这段历史分解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三个部分。
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所以本课的地位非常重要。
同时改革开放这一节是连接中国经济从“左”倾到找到正确道路的一条线,也是连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条线,更是我们今天发展经济的一条主线。
这段历史距离现在很近,而本课教授的高一年级学生,出生于20世纪末,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并且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也有所耳闻。
同时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对事物想自己做出判断,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他们想通过独立的思考甚至是亲自体验来佐证历史,这种探究的需求和独立的意识就能够为感知历史、追求真理的实践创造条件。
二、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3)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交流展示三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那么中国这么大,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改革究竟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从城市开始,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有人说从农村开始,风险小;还有人说从沿海开始,把握大。到底该从那里开始?理由是什么?
/cqtnzj/blog/item/7a05db8f40588afc513d92a6.html
教师:问题3:该讨论召开的目的和结果怎样?
学生:···
(1)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结合连云港市教育局倡导的“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设计思路展开的,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突出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发挥引导、评价及完善功能。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疑难问题的尝试活动,在知识巩固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设计思路
(1)从时间分配上来说,首先由学生回答课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占用10分钟,接着有20分钟的精彩展示,由学生根据课前板书的内容展开讲解交流占用20,其中教师穿插提出1-2个思考题、变题进行讨论占用10分钟,最后有5分钟的课堂小结。
(2)从教学安排上来说,上课前,预学案学生提前完成,教师及时审阅初步了解学情状况;课堂上,学生精彩展示细致书写并配以适当讲解达到自己说的出,大家听得懂,接着,提供部分思考题、变题让全体学生积极抢答达到及时巩固升华的目的,接着让学生课堂反思总结;课后,学生完成本课时的巩固案和下一课时的预习案。
3、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的中国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实现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工作重心的伟大转折。
二、伟大实践:改革开放
教师:问题1: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改革怎么改,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变?改革到底要改什么?
学生:···
教师(幻灯)改革含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针对本校提倡的“先学——后批——自纠——点评——反思”教学流程,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对教学案中的“自学质疑”板块已有较好的把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其中问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可能相对肤浅,仅停留在表象,对改革开放到底改什么怎么改,对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认识不够深刻。
体制 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三个标志 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学情预设]既完成预学案上习题之后,多媒体投放1个变题供学生解答,主要问题预测如下: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工作重心的第几次转移?
[设计意图]历史教学立足于问题处理,一方面,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思考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且能够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从而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案批阅反馈的信息,很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抓住学生的难点和疑点,从而提高课堂讲解的实效性。
[师生活动]教师:由课代表转发教学案
[师生活动]教师: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这些政策有何表现?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快速记忆这些知识点?
学生:(阅读P52第一段,快速总结)
1、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
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
2、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关键)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一、教学准备:
1、面向高中 新授课
2、学生准备:
①收集和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引导学生学习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②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和成就,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历史调查的基本方法。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3、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所以“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教师: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那么中国这么大,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改革究竟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从城市开始,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有人说从农村开始,风险小;还有人说从沿海开始,把握大。那么你的看法是什么?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根溯源,共同探讨:指引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那场历史性的转折。下面进入第一个子目的学习。
(三)课堂:学生精彩展示,教师实时点评
[设计意图]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和学生的内驱力是教师的艺术所在。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在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达到让学生不仅会写而且会说,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自身的角色转换到听众的位置并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形成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进步的和谐局面。
学生:·······
教师:问题2.(幻灯片)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成就。”为什么?
/view/2f800105cc1755270722087a.html
学生:······
教师:问题3.(幻灯片)(视频)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该歌曲谱写的背景是什么时间?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3、思想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课堂:教师善于变题,学生随机应变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的深度应该逐层推进,注意将学生思维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从而达到智慧火花的碰撞。教师能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
(3)从内容安排上来说,分三大块:第一块,问题情景(课件);第二块,交流展示(预习案);第三块,巩固提高(思考题、变题)。
六、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⑴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⑵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师生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内容,学生有序讲解。
学生:·······
教师: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背景:在徘徊中前进
1、客观上:“文革”造成的政治、经济、思想、组织混乱局面一时难以解决;
2、主观上:党的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坚持“两个凡是”,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根本改变,干扰着前进的方向;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人民版)中3.2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材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切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上来,一方面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另一方面还要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广义上来说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也将有助于必修三第四专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一节的学习、领会与把握。本节内容在高考考纲要求较高,考的较频繁。
学生:独立完成预学案部分,并及时上交(自学)
教师:及时审阅,做好反馈后返还学生
学生:领取教学案,相互讨论做好订正(互学、群学)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自学、互学、群学”后,主要会有如下疑难问题:
1、交流展示第一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有同学对“两个凡”的观点认识不清52cc5bfbc.html
史料三:2004年,某报记者对“安徽实行包干到户”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专访的访谈录摘要:记者:当时农民分地的背景是什么?亲历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农民连吃饭都成问题,体制束缚了中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干部都不敢讲真话,口号上喊“人民公社年年好”,其实生产力却是年年大倒退,农民怨声载道。记者:在当时的情况下搞包产到户的阻力很大吗?亲历者:农民们走出了这一步,很多人都是反对的。有一位老同志干脆直说:“这是胡闹!”
/s?wd=%B8%E8%C7%FA%A1%B6%D4%DA%CF%A3%CD%FB%B5%C4%CC%EF%D2%B0%C9%CF&pn=70&tn=myie2dg&ch=1
【导入新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蓝图,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行,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到处呈现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深刻变化,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与词作家晓光一起满怀激情与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赞颂与希冀写下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文革:“阶级斗争为纲”
3、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
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
4、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
教师: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意义?
学生:历史意义:
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党和国家伟大历史性转折
学生:···
(一)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教师:问题3:想一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农村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