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根溯源,共同探讨:指引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那场历史性的转折。下面进入第一个子目的学习。
(三)课堂:学生精彩展示,教师实时点评
[设计意图]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和学生的内驱力是教师的艺术所在。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在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达到让学生不仅会写而且会说,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自身的角色转换到听众的位置并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形成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进步的和谐局面。
2、交流展示二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改革怎么改,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变?改革到底要改什么?改革要把握的最根本的一条是什么(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同学会忽略掉)。
3、交流展示三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那么中国这么大,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改革究竟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从城市开始,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有人说从农村开始,风险小;还有人说从沿海开始,把握大。到底该从那里开始?理由是什么?
http://hi.baidu.com/cqtnzj/blog/item/7a05db8f40588afc513d92a6.html
教师:问题3:该讨论召开的目的和结果怎样?
学生:···
(1)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http://www.baidu.com/s?wd=%B8%E8%C7%FA%A1%B6%D4%DA%CF%A3%CD%FB%B5%C4%CC%EF%D2%B0%C9%CF&pn=70&tn=myie2dg&ch=1
【导入新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蓝图,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行,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到处呈现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深刻变化,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与词作家晓光一起满怀激情与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赞颂与希冀写下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学生:·······
教师:问题2.(幻灯片)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成就。”为什么?
http://wenku.baidu.com/view/2f800105cc1755270722087a.html
学生:······
教师:问题3.(幻灯片)(视频)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该歌曲谱写的背景是什么时间?
五、设计思路
(1)从时间分配上来说,首先由学生回答课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占用10分钟,接着有20分钟的精彩展示,由学生根据课前板书的内容展开讲解交流占用20,其中教师穿插提出1-2个思考题、变题进行讨论占用10分钟,最后有5分钟的课堂小结。
(2)从教学安排上来说,上课前,预学案学生提前完成,教师及时审阅初步了解学情状况;课堂上,学生精彩展示细致书写并配以适当讲解达到自己说的出,大家听得懂,接着,提供部分思考题、变题让全体学生积极抢答达到及时巩固升华的目的,接着让学生课堂反思总结;课后,学生完成本课时的巩固案和下一课时的预习案。
[师生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内容,学生有序讲解。
学生:·······
教师: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背景:在徘徊中前进
1、客观上:“文革”造成的政治、经济、思想、组织混乱局面一时难以解决;
2、主观上:党的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坚持“两个凡是”,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根本改变,干扰着前进的方向;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3、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的中国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实现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工作重心的伟大转折。
二、伟大实践:改革开放
教师:问题1: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改革怎么改,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变?改革到底要改什么?
学生:···
教师(幻灯)改革含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3、思想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课堂:教师善于变题,学生随机应变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的深度应该逐层推进,注意将学生思维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从而达到智慧火花的碰撞。教师能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3、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所以“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教师: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那么中国这么大,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改革究竟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从城市开始,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有人说从农村开始,风险小;还有人说从沿海开始,把握大。那么你的看法是什么?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一、教学准备:
1、面向高中 新授课
2、学生准备:
①收集和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引导学生学习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②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和成就,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历史调查的基本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预学案部分,并及时上交(自学)
教师:及时审阅,做好反馈后返还学生
学生:领取教学案,相互讨论做好订正(互学、群学)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自学、互学、群学”后,主要会有如下疑难问题:
1、交流展示第一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有同学对“两个凡”的观点认识不清?应该是左倾错误的延续!
学生:···
师生:共同总结···
1、大革命失败后,党的一系列进攻敌人中心城市的起义先后失败,工作重心进行调整由城市转入乡村,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在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2、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开展,1949年春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党作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工作重心的第二次转移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结合连云港市教育局倡导的“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设计思路展开的,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突出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发挥引导、评价及完善功能。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疑难问题的尝试活动,在知识巩固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http://wenku.baidu.com/view/e707577da26925c52cc5bfbc.html
史料三:2004年,某报记者对“安徽实行包干到户”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专访的访谈录摘要:记者:当时农民分地的背景是什么?亲历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农民连吃饭都成问题,体制束缚了中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干部都不敢讲真话,口号上喊“人民公社年年好”,其实生产力却是年年大倒退,农民怨声载道。记者:在当时的情况下搞包产到户的阻力很大吗?亲历者:农民们走出了这一步,很多人都是反对的。有一位老同志干脆直说:“这是胡闹!”
教师:问题2:如何认识“两个凡是”的方针?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9484153.html
学生:······
【史料】:1977年中央工作会议上,华国锋继续延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强调要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果实。实质仍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认为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正确的,从而阻挠邓小平出来工作。这为全党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设置了重重障碍,也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全国上下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学生:···
(一)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教师:问题3:想一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农村兴起?
史料一:“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安定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中国文明网guide download
史料二:中国农村人口多,农村和农业的落后造成社会不安定,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国情
[设计意图]历史教学立足于问题处理,一方面,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思考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且能够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从而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案批阅反馈的信息,很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抓住学生的难点和疑点,从而提高课堂讲解的实效性。
[师生活动]教师:由课代表转发教学案
(3)从内容安排上来说,分三大块:第一块,问题情景(课件);第二块,交流展示(预习案);第三块,巩固提高(思考题、变题)。
六、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⑴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⑵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针对本校提倡的“先学——后批——自纠——点评——反思”教学流程,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对教学案中的“自学质疑”板块已有较好的把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其中问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可能相对肤浅,仅停留在表象,对改革开放到底改什么怎么改,对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认识不够深刻。
体制 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封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封闭到对外开放
三个标志 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学情预设]既完成预学案上习题之后,多媒体投放1个变题供学生解答,主要问题预测如下: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工作重心的第几次转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人民版)中3.2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材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切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上来,一方面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另一方面还要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广义上来说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也将有助于必修三第四专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一节的学习、领会与把握。本节内容在高考考纲要求较高,考的较频繁。
文革:“阶级斗争为纲”
3、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
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
4、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
教师: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意义?
学生:历史意义:
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党和国家伟大历史性转折
⑶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七、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一)课前:学生完成预学案,教师及时审阅
4、交流展示第四题中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学生要联系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予以解答。
(二)课堂:教师设计问题串,学生互动交流
[设计意图]“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一组好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一种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课堂上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师生活动]教师:问题1.给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幅图片,问何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这些政策有何表现?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快速记忆这些知识点?
学生:(阅读P52第一段,快速总结)
1、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
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
2、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