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萌发教学反思
幼儿园小班主题教案《种子发芽》及教学反思[五篇范文]
幼儿园小班主题教案《种子发芽》及教学反思[五篇范文]第一篇:幼儿园小班主题教案《种子发芽》及教学反思《小班主题教案《种子发芽》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主题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小班主题教案《种子发芽》含反思!活动目标:1、听音乐,感知种子发芽的生长过程。
2、学习音乐的变化学习用动作来表现种子发芽的过程。
3、在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大胆的游戏表演。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种子发芽的图片、磁带及录音机。
活动过程:一、谈话,了解生活经验,引出主题。
1、教师引导(1)教师提问:你知道种子是什么样的吗?请你动作把它表现出啦。
(幼儿交流讨论)(2)教师提问:你知道小树是怎么生长的吗?你怎样用动作来表现小树生长。
(3)我们用身体来表现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
二、出示图式,幼儿观察。
1、春天到了,许多树长出了绿色的叶子,真漂亮。
(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那种子发芽和你们说的一样吗?(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2、师:种子发芽是怎样长成一棵小树的?三、倾听、欣赏音乐。
1、教师播放音乐,提问,幼儿倾听表达:听了这段音乐,你们听到前后有不一样的地方吗?猜猜“哪一段是种子生长?哪一段是种子破土而出?”2、幼儿第二次完整欣赏、感受音乐3、分段欣赏、理解音乐形象并创编种子的生长过程(1)请幼儿做小种子,来表现种子的生长过程。
(2)请幼儿想象各种不同的种子,并提醒幼儿调整幼儿自己的动作幅度。
(3)再次引导幼儿小树生长、摇动的动作表现。
(4)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讨论不同的种子生长的过程。
(5)师幼共同表演。
教学反思:先通过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示种子是什么样子的,从而了解幼儿原先对种子概念的意识。
再通过再次提问小树的生长,为幼儿后面了解小树的生长做个铺垫。
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幼儿又原先头脑中的图样变为直观式的图样,原先知道的幼儿再次重现表象,不知道的幼儿重新习得表象,接着通过幼儿引导观察种子发芽是怎样的一个连贯性过程。
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萌发》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萌发》教学反思引言《种子萌发》是七年级生物上册的一堂重要的实验课程。
通过这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种子在适宜条件下通过吸水、吸氧等过程发生萌发,丰富了对生物的认知。
在本文中,我将对《种子萌发》这一课程进行反思,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种子的结构和功能;•种子的主要萌发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和规律。
在课堂上,我通过讲解相关知识和展示视频,让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基本的了解。
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萌发过程。
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理解种子萌发的规律。
3.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让学生对种子的基本特征和萌发条件有所了解;•实验法:通过观察和记录种子的萌发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归纳总结法: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结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 教学效果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我认为教学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提高:通过实验的方式,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活动,增加了他们对种子萌发的实际操作经验,培养了他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学生的理解力提高:通过多次实验和归纳总结,学生对种子萌发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实验当中。
•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种子的萌发》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种子的萌发》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科学课教学的教材内容为《种子的萌发》,是四年级下册的科学课教材。
该章节主要讲述了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生长的过程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种子的结构、不同种子的特点。
2.了解种子萌发生长的基本过程。
2. 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和描述种子萌发生长的基本过程。
2.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并据此归纳总结探究问题。
3. 情感目标1.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对科学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1.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搭建好实验展示台,并备好实验所需物品。
3.准备好讲义和教学PPT。
2. 教学流程环节内容导入 1. 在黑板上写出“种子的萌发”几个字,带领学生回忆种子和植物自然发展的过程。
2. 显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到植物从种子到成长的过程。
3. 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种子萌发成为植物的过程?4. 让学生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进行展示。
讲授 1. 分组向学生展示不同种子的结构。
2. 讲解种子的生命周期和萌发的过程。
实验 1. 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和目的。
2. 给学生一些简要的指导,但是还是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发现。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记录。
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总结,让学生发现萌发的关键因素。
归纳总结2. 围绕教学目标和实验内容,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 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2. 提供在线测试作为自主学习的辅助工具。
3. 下堂课前为学生安排复习任务,并与学生互动,解决疑问。
3. 课堂互动1.导入环节: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家中开花的植物,并让其分享一下这些植物的萌发过程。
2.讲授环节:随时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加深学习印象。
3.实验环节:理性引导,避免过分干预,让学生自主实验,自主探究。
4.归纳总结:让学生进行自主总结,分享归纳结果。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种子发芽》及教学反思[五篇范文]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种子发芽》及教学反思[五篇范文]第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种子发芽》及教学反思《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种子发芽》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种子发芽》含反思!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使幼儿掌握种子发芽的三个条件: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加深对春天特征的认识。
活动准备:三种种子的发芽情况(照片和实物)、一次性杯子、棉花、水、各种种子、标签、蜡笔、一次性碗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师:春天到了,种子宝宝们一个个争着发芽,也想象它们的妈妈一样有绿绿的叶子。
有一天,青菜籽宝宝、绿豆宝宝、黄豆宝宝和它们的妈妈在一起玩,它们吵着要妈妈教它们发芽。
青菜籽宝宝的妈妈告诉三个孩子,要到有水、有空气、比较暖和的地方去发芽,才能象妈妈一样长出绿色的叶子。
于是,三个种子宝宝出发去找,找呀找,绿豆宝宝来到小朋友的自然角里,看见一个杯子,里面有一团棉花,软软的,而且空气也很好,也很暖和,于是,它就跳进第一个杯子里等待发芽;黄豆宝宝也来到这里看见另一个杯子里有很多很多的水,也有一团棉花,哇!这里真好,有那么多的水可以喝,躺在里面真舒服,还能游泳呢,于是,它也跳进去等待发芽;青菜籽宝宝呢,也来到这里,它也看见一个杯子,里面也有一团棉花,还有一点点的水,它想起妈妈对它说的要找一个有水、有空气又暖和的地方发芽,于是,它就跳进第三个杯子里等待发芽。
师:这三个种子宝宝在我们小朋友的自然角里生活着,它们天天盼望着自己能快点发芽,时间过去了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你们猜,种子宝宝们有什么变化呢?“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1、幼儿分散观察三种种子的变化2、集中:种子发芽了吗?为什么?没水(原来这里没水,种子宝宝渴死了,当然发不了芽,我们小朋友不喝水行不行?)水过多,没空气(水太多了,透不过气来了,所以发不了芽,我们人没有空气行不行?引导幼儿用手捂住鼻子不呼吸)小结:那么青菜耔宝宝为什么芽发得那么好呢?(幼儿自由说)师:哇!真的,原来啊,春天的天气真好,有暖暖的太阳、柔柔的风,还有清新的空气,是种子宝宝发芽的最好季节。
七年级生物《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种子的萌发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3)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4)掌握观察种子萌发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种子的保护意识和环境意识,引导学生爱护和珍惜大自然。
3.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功能和传播方式;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2.教学难点: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种子萌发的视频或展示种子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你们平时吃的花生、玉米是如何生长出来的呢?2.导入小实验(15分钟)(1)每组学生拿到一个盘子,铺上湿纸巾。
(2)老师将几颗花生籽分给每组学生,让学生将花生籽平铺在湿纸巾上。
(3)学生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变化,如发芽、生长等。
3.种子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介绍种子的结构:种皮、胚乳、胚珠等。
(2)讨论种子各部分的功能。
(3)展示壳斗及其他种子的剖解图,让学生观察各部分的结构。
4.种子的传播方式(15分钟)(1)介绍种子的传播方式:风传、动物传、自行传播等。
(2)通过图片和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
5.种子的萌发条件和过程(20分钟)(1)讲解种子萌发的条件:水分、温度和氧气。
(2)讲解种子萌发的过程,包括吸水、胚乳膨大、芽出土等。
(3)展示种子萌发的模型或观察种子萌发的实验。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1)复习种子的结构、功能和传播方式。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萌发条件?(3)布置作业:观察自己家中或学校周围的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并写一份观察报告。
四、反思1.效果评价: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通过小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
2.问题分析:部分学生对种子的传播方式和萌发过程理解不够深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巩固。
种子发芽反思(推荐8篇)
种子发芽反思(推荐8篇)种子发芽反思第1篇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难点是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通过上一节课学生对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的探究,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绿豆种子发生了变化。
在课上让同学们进行统计,先统计小组,再统计大组,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交流,从数据中得出绿豆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空气、温度和水分,阳光和土壤不是种子萌发所必须的。
同学们通过亲身实验得出的数据真实有效,情绪都很高涨,后续的实验也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
不过,在这次实验当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刚刚开学的那周,温度不是很高,只是相比较冰箱要好一些。
因此除了阳光、黑暗对照组在盖了盖子的情况下萌发现象非常明显外,其他组只能看到绿豆种子的胚根处冲出了一个白点,因此在统计数据时,这种情况也算作发芽。
同时也在全班进行分析,了解为什么加了盖子的组萌发现象明显,同学们纷纷道来,加了盖子过后温度会高一些,更适合种子的萌发,因此也再次验证,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还有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农民伯伯在播种的时候要盖一层薄膜,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同学们通过这样一个提出问题–根据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方案–对照实验–记录观察–统计数据–交流分析–得出结论的一整个过程,体会到科学的探究性、严谨性和趣味性。
种子发芽反思第2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能说出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空气、适宜的温度、水。
2、经历设计控制变量实验、探究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基于上面的目标设定,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一、案例说法,迁移运用在课的开始阶段,同学们猜测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有多种:光、土壤、空气、水、养料、温度、湿度等,这也反映了同学们的前概念水准,哪些条件是种子发芽所必须的,还有待实验证实。
这些条件中,我们先选择一个条件(水)进行实验设计,因为水这个条件在实验中学生比较容易控制,也跟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
种子萌发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种子萌发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引言生物学作为中学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种子萌发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内容。
通过观察和研究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如何发芽生长,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
然而,在七年级生物教学中,种子萌发实验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本文将对七年级生物教学中种子萌发实验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问题分析1. 实验目标不明确在七年级生物教学中,种子萌发实验的实验目标并没有明确地告知学生。
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指示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缺乏对实验目标的理解。
因此,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而没有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2. 实验条件不恰当种子萌发实验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来促进种子的发芽。
然而,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往往由于设备条件有限,无法提供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例如,实验中使用的培养皿可能不够清洁,底部没有撒上适量的湿棉花,导致水分无法充分渗透到种子中,影响种子的发芽。
3. 实验设计缺乏互动性种子萌发实验通常采用的是学生个人完成的方式,缺乏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这样的实验设计限制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缺乏启发性的讨论和共同探究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改进措施1. 设定明确的实验目标在进行种子萌发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明确告知学生这个实验的目标是什么,让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观察和记录的是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发芽过程。
通过明确的实验目标,学生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提高实验的学习效果。
2. 提供适宜的实验条件为了提高种子萌发实验的准确性,教师可以在实验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确保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可以先清洗培养皿,撒上适量的湿棉花,并让学生在培养皿内正确放置种子。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条件下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帮助学生理解种子生长的影响因素。
3. 引入合作学习和讨论为了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可以设计一些合作学习的环节。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我是结合学生的学情的前提下,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学会控制实验变量,探究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为了解决这个重难点,我让学生当一回小科学家,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一组“对照实验”。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学生对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找寻答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本节课的亮点有三:1、实验材料中装种子的容器我引导学生尝试创新。
如改为用纸杯或塑料杯,用个装置把种子放在杯子的不同位置——浸没在水中、在水的表面、没有接触水,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
2、课后实践——种植绿豆。
我把教材发豆芽改为种植绿豆。
因为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观察植株的一生,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的生长,观察植株的开花、结果,甚至收获种子。
这可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于是我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选择理想的萌发容器便于观察,例如用透明杯装沙子。
种子的摆放的位置也是一个关键,把种子放在杯的周围,这样才便于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3、新课学习后,进行知识竞赛,分男女两队进行比赛。
竞赛题目的难度是有梯度的。
这样可以让人人都可以参与,与此同时让爱挑战自我的学生有个表现的平台。
效果方面,不仅可以有效地反馈学生当堂学习的效果,而且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再上一个高潮,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几点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的。
我在课堂上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位同学,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意见,凡是学生正确的解答我都会给予鼓励和赞赏,从不讽刺挖苦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后进生。
在课堂上我从不吝啬我的笑容和幽默感,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与反思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特点,明白种子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途径。
2.观察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光照条件下的萌发过程。
3.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萌发过程。
难点:观察和理解种子萌发的原因和机制。
三、教学准备:1.种子:大豆、花生或其他较大的种子。
2.土壤或湿润的纸巾。
3.盛水的透明容器。
4.手电筒。
5.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种子的重要性和植物生长的方式,引出本节课将要探索的问题:种子的萌发过程。
2.激发兴趣(约10分钟):教师将提前准备的大豆或花生种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种子的外观,触摸表面的质地。
鼓励学生猜测种子内部的结构。
3.实验探究(约30分钟):a.将湿润的土壤(或湿润的纸巾)装入透明容器中,让学生将种子埋入土壤中,然后添加适量的水,覆盖容器。
b.将一部分种子的容器置于暗处,另一部分置于光照明亮的地方。
c.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种子的变化情况,包括外观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情况。
4.总结归纳(约10分钟):根据学生观察和记录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种子的萌发过程,总结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通过观察和记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2.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有趣的植物故事,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时,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种子萌发的原因和机制。
4.在实验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细节和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
5.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记录的习惯,通过记录和对比观察结果,帮助学生形成对种子萌发的整体认识。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_1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4月22日,科学组开展了“让科学课堂充满科学味”的教研活动,我上了一节《种子的萌发》,在科学组其他教师的帮助下,这节课也顺利的上完了,上课完毕后,科学组的其他教师给我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
在这个根底上,我觉得有必要对我的课进展一定的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觉得存在以下问题:1、在第一局部,探究种子浸泡过程中需要水分,我采用的是让学生上讲台用量筒来测量两杯水的体积。
我的预设是想通过两位学生测量两杯水的体积,来反映种子浸泡过程中水分的吸收,但是用量筒测量水是三年级的实验,很多四年级的同学对于量筒的使用出现了问题,当时我及时纠正了他们的错误,但是却是在同学们错误数据的前提下,得出了种子浸泡需要水分这一个科学道理。
在这里,我觉得我忽略了一个问题,经过了两天,烧杯里的水分也是有一定蒸发的,而学生测量结果有可能是水分蒸发导致的。
2、第二局部:解剖蚕豆种子,这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是让学生两人一组实验,用镊子解剖蚕豆种子,并将实验构造记录在记录单上。
这一局部我方案10分钟完成,实验完成后,让小组成员来讲台上汇报;但是学生汇报的时候,其他学生并没有非常清楚的看到这位同学解剖的蚕豆以及他们记录的结果,因此这一局部我觉得没有安排好,应该把实物投影仪很好的用起来,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的.看到每个同学的解剖结果。
3、解剖花生和绿豆种子。
这局部实验实在解剖蚕豆种子的根底上进展的,是对种子构造的再次稳固,但是同时解剖两种种子有点拖沓,可以让学生们两种种子选择一种进展实验。
4、种子的发芽,这一局部我是单独进展教学的,观察种子在发芽过程中各局部的变化情况。
但是由于这是本节课的第四局部,所以整个时间上把握不够,这局部内容被压缩了,时间不够。
因此,我认为这一局部可以放在第二局部蚕豆种子解剖之后没让学生们边解剖边观察蚕豆种子各局部构造。
在节课上完了,但是总体上还是有点准备缺乏,对学生的掌握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这是以后教学中急需改良的。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通用7篇)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通用7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篇1这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得出初步的结论。
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明确探究实验必修设置对照,并且,一组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
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
通过本节的探究学习,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
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
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
我认为这是实验不足的地方。
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
成功之处:1.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似乎很枯燥。
其实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它和人文也是分不开的。
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抒发美好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引入本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又让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被子植物的一生,进入了教学主题“种子的萌发”。
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课件,理解生命之艰辛;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道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介绍种植大豆的经历,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说明植物和人类一样,一生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生物圈所提供的,使人与生物圈和谐相处的哲理,尽在其中。
七年级生物《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及反思
3.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展示被子植物的一生
2.提出问题
3.通过实验创设情景
4.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5.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6.课堂小结
展示西瓜生命历程循环图.
提问:被子植物的一生从何时开始.
指导学生预习课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三.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说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3.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四.重点难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资源
及环境准备
1.课前一至两周,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分小组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结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是活的,胚的结构完整,度过休眠期.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结构完整,有生命力的,不在休眠期的胚
让学生明白种子植物的一生从种子的萌发开始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 Nhomakorabea环境条件
根据刚才的实验和同学们的交流,讨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哪些?
是不是种子满足了这些环境条件,就一定能萌发?
(破损的,煮熟的,干瘪的种子都没有萌发)思考为什么这些种子没有萌发?
影响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有哪些?
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种子萌发的条件
认真听讲,思考,回答问题
按照要求,,认真阅读课本,思考,提问
《种子的萌发》一课的教学反思
《种子的萌发》一课的教学反思《种子的萌发》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选编的目的是探索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使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等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学概念,我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认真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下几点尝试:一、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指导者。
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如:在引课时,老师出示了豆角和玉米种子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种子是怎样萌发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由学生自由发言,最后老师用“猜测”的形式引出下面的内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在汇报时也是让学生自己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在整个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行学习、自行探究。
老师只是给予点拨和评价。
二、尽量体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本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过程中,大胆让学生尝试。
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体现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三、尽量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本课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并且努力渗透合作意识。
四、尽量体现情感价值观。
在本课中,通过学习种子萌发的条件而使学生更加懂得环境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并且教育学生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的决心。
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及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的欲望。
以上是我在上完《种子的萌发》一课后的一些体会和反思,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不断学习新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种子萌发生物教学反思
种子萌发生物教学反思引言种子萌发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课程,通过观察种子在适宜环境下的各种反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和萌发过程。
然而,传统的种子萌发生物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种子萌发生物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问题一:实验内容单一传统的种子萌发生物教学通常只涉及种子的萌发反应,忽略了其他与种子相关的内容。
这种单一的实验内容无法充分展示种子的复杂生物学特性,导致学生对种子认识的片面性。
建议一:拓展实验内容为了拓展种子萌发实验的内容,可以考虑引入更多种子相关的实验项目。
比如,可以设计观察种子在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变化,或是研究种子对不同激素处理的反应等。
通过拓展实验内容,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增强他们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问题二:实验过程缺乏互动性传统的种子萌发实验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观察的模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实验结果,无法真正理解实验的意义和背后的科学原理。
建议二:增加学生参与度为了增加学生在种子萌发实验中的参与度,可以让学生从实验的设计到实验的完成都参与其中。
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流程,确定实验变量,并记录实验结果。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过程和原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问题三:实验结果无法有效展示传统的种子萌发实验通常只有简单的实验报告,无法全面地展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实验报告的撰写水平也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建议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了更好地展示学生对种子萌发实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实验报告外,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演示,或进行小组讨论,并撰写实验总结。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结论通过对种子萌发生物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种子萌发生物教学需要拓展实验内容,以提高学生对种子生物学特性的了解。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种子的萌发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过程之一,对于植物学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科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经验,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首先,本节课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即通过现场实验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给学生展示种子的不同发芽过程,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有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实验设计的步骤过于简单。
在实验过程中,我只展示了种子的发芽过程,而没有涉及到种子的结构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这样一来,虽然学生对种子的发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种子的功能和生长过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实验设计中加入更多的内容,包括种子的结构和生理过程。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虽然我在实验前向学生介绍了实验的目的和步骤,但是在实际实验中,很多学生只是被动地观察,对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缺乏积极的参与和思考。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需要在实验前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我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有些学生对于种子发芽的原理和条件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但是我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
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于种子发芽的理解偏差,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过程,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另外,在反思教学过程中,我也总结到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经验。
首先,我发现通过实验展示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亲自观察和体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利用实验、观察和探究等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通用5篇)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通用5篇)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手段,创造观察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生命活动的过程永久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我在初中生物“种子的萌发”这课教学中,除了通过演示讲清楚种子萌发的条件外,还让学生做个小实验。
我分别发给每一位学生一些油菜种子和小麦种子,让他们回去找2个大些的瓶盖子或小盘子,在瓶盖或盘子上垫几层皱纹纸,把小麦种子和油菜种子分别放在皱纹纸上,每天浇些水。
由于10月份天气暖和,过几天种子就发芽了。
我自己同时用两个培养皿,垫上几层皱纹纸,分别放上小麦种子和油菜种子,每天浇点水。
过几天,种子先长出根,结合“种子的构造”来讲,胚根先长成根,根就能吸收水分,还起固定植物的作用。
并让学生把萌发的种子带到学校观察。
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好,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差,让他们对照萌发条件找出原因,并记录萌发的情况。
再过几天,种子又长出叶来,告诉学生这是胚芽发育而成,这时种子已长成一株小苗。
对比小麦苗和油菜苗长出的叶和根都不一样。
等后面讲到“根尖的构造”时,可通过培养皿的玻璃,看到皱纹纸下面长满了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肉眼看得非常清楚,而且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根冠也看得很清楚,皱纹纸的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苗。
等到种子中营养用完了,小苗也停止生长而且叶片逐渐发黄,这时种子只剩空壳。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学生可写观察记录,种子第几天发芽?根生长的情况,叶片生长的情况等。
实验做得好的学生最后可写成一篇小论文。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系统地观察到种子的萌发过程;可观察到根尖,特别是根毛;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与叶片的不同;也理解了小麦种子的胚乳与油菜种子的子叶,供给胚发芽的营养。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范文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范文反思一: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展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
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工程,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
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
并且这个工程只须通过生活经历就能验证的。
进展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
我认为这是实验缺乏的地方。
假设能到达真空,那么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比照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建议采用。
反思二:本节教材内容中知识方面的要求,根本上与旧教材一样,有些知识点还有所删减,如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未作要求。
教材突出表如今对学生才能方面的要求,安排了四个学生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理论才能、思维才能和创新才能。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根底的自然科学,是一门科学课,而科学课不能是教师“讲科学”,学生“学科学”,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做科学”。
教学中应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讲清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
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每个学生的“眼球”和思想,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是本节教学中最难驾驭的。
教学点评1.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剖、观察两种类型的种子构造后,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种子构造的知识,再观察、识别自己带来的种子的构造,有效地指导了学生运用知识、推理、判断的才能。
在此过程中,通过讨论、比较,最后填写比较表,并互相交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才能有所进步。
2.第二课时的导入是利用学生课下实验的现象,引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种子的成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逻辑性也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萌发教学反思
《种子的萌发》教材突出表现在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安排了四个学生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在课前,我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己在家做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
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
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
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所以采用用水隔绝空气。
我认为这是实验不足的地方。
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需时短,建议采用。
另外,在教学中学生针对验证是否需要空气时,如何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产生了争论:
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实验结果不是这样。
我把种子也浸在水里就是说没有空气,但我的种子却发芽了,说明种子的萌发不需要空气。
”这下子可热闹了,有一部分同学立即附和,一部分同学竭力反对、还有一部分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你目瞪口呆。
片段:
生:水里有氧气,所以在水里的种子也能发芽。
生:氧气不能溶解在水里,说明水里没有氧气。
生:水里没有氧气的话鱼、虾就会死光,为什么还有鱼和虾呢?
生:水里有氧气的话,为什么把燃烧的火柴放进去会灭掉呢?
生:水里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火不能在水里燃烧。
生:既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又是不能呼吸的,为什么种子没有闷死。
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很有趣,但却可以真正的说明学生的思维已被很好的激发,我没有参与,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学生争论的差不多了,我说话了:“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管怎么样确实那个同学的种子发芽了。
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设计实验呢?”学生开始讨论。
生:把水烧开,凉了、就没有空气了,再把种子浸在水里这样就可以了。
生:可以找一个比较长的瓶子,水装的很深,一些种子埋在水底,一些种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学生的实验设计突出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不能不说学生对一些争论的问题已经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学实验来解决,说明学生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知识。
所以说不要低估了我们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有差异,但可以互相弥补、有交叉,整体来讲学生是有潜能的,把他激发出来就需要老师的策略,所以老师的教育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去主动的学习,内因才是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