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具有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具有的新理念进入21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树立科学的、更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教师应不断提高素质,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一、“以人为本”,促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必须把“为了学生做全面发展,作为这次教改的一个根本宗旨。
”传统观念中,教师的权威不容置疑,学生不是通过主动学习知识的人,而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及教学进度的把握等都由教师确定,很少考虑学生的因素。
同时,传统教育下,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素质的提高,人为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这种“奴性化”的教育方式,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极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认为“听来的记得快,看到的记得差”,“动手做的更能学得好”。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权利,进行“人性化”教育,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促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主体参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新课改中,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学的主渠道,传统式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必然导致学生对获取知识的方法、技巧知之甚少,思维被动定式,无任何创新可言。
因此,教师应彻底摒弃传统的僵化的教学观念,真正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1.构建“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叶圣陶提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他人是无法代替的。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然转变角色,要“定位、到位、不越位”,教师在课堂上应以主持人的身分出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景、组织好课堂讨论,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发言、评论,发挥学生个性特点。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教师自身修养是属于个体品德的范畴,是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品质的产物,其构建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内化和外化的过程。
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教师本身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
因此,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这几个方面来提高自身修养:一、应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同于社会的其他活动,它的显著特点是塑造人、培养人、改造人,即把一个活生生的自然人塑造成为一个社会人,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可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一种特殊教育手段。
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可以影响学生求知的观念和态度,正所谓“师表,人之模范也”、“博学为师,德高为范”这些名言,都说明了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是具有巨大的教育影响。
1.要贯彻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身为教师要首先提高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要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
可以通过学习他们这些先进模范典型,可以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不断地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师德认识和师德修养,积极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常以师德榜样鞭策自己、评价自己,自觉遵守和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重要培训和管理内容之一,制定研修计划,确定研修内容和学时,考核合格计入相应学分,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还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考核。
课程改革的八个新理念 Microsoft Word 文档
课程改革中的八个新理念1、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树立“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的课程观。
3、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按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知识,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课程标准比教材更重要”的新的教学观。
4、树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的新的教师观。
5、树立“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变成能力,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新的质量观。
6、树立“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能生存、学习创造未来”终身学习的新的学习观。
7、树立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新的人才观。
8、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对德育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
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严禁一切封建迷信其他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及物品传入校园。
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会各方面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一个策略。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一个策略。
“动态”是与“静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生成”是与“无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提升的成果。
动态是生成的条件,生成是动态的结果。
一、“生成性”课堂的时代意义1.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
预设性、程式化现象生成意识:在生成中求速度,在生成中求质量,在生成中求发展。
减少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增加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运动、变化、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也应是语文课堂教学基本的思维方法。
俗话说“流水不腐”,中医理论称“通则不痛”,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惟有动态,只有变化,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关注语文课堂的变化。
2.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对效率的追求,是语文课堂教学永恒的目的。
关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四种描述:负效、零效、低效、中效、高效。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级发展水平指的是学生独立能达到的水平;第二级发展水平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启发下达到的水平。
第一级发展水平与第二级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叫“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孕育着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生成性”课堂应在第一级发展水平的基点上,着眼于第二级发展水平,创造“最近发展区”。
2.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变化”的状态,变化意味着对现状的改变,变化预示着进步和发展。
小变化小发展,大变化就会大发展,正是由于不断的变化带来语文教学质量和品质的不断提升。
教学情境的丰富性、语义的多样性、学生理解的独特性,都使语文课堂的变化成为可能。
语文课堂教学有四种境界:(1)生产型。
像工人、农民生产产品,志立于产品的生产活动。
教师则关注教自身的工作。
(2)生长型。
像世间万物的生长一样,以其自身的变化为特征。
(3)生成型。
像雕塑家一样,通过巧妙地变换,把生活中原有的事物变成新的艺术作品。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一、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
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的报道中所反映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这次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学习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让它成为教师的一种素养。
下面我就谈一谈什么是课程理念以及在新课程背景下具有怎样的课程理念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的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理念之一: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
因为人始终在生活世界之中,人在生活世界中认识自然现象,理解与体验社会的道德、法律和艺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人格,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它为人生奠定了基石。
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意思是说:一是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
即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
二是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即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理念之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变和更新。
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的出现,不仅给学生们带来了更好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本文将就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一、新理念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
而在新理念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学习。
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老师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新教学项目制学习强调问题导向、探究导向和合作导向,通过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合作学习强调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助学习,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发现和探究,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互动式学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三、新课改新课改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课程改革中的体现,通过课程改革来落实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中,不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更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整合、跨学科、开放和灵活。
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知识的融合和交叉,提高学科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通过跨学科的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通过开放的教学环境和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作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新型的教与学互动关系。
一、新课标的新理念1.强调每个学生都要以良好的心态发掘自己的潜在智能,努力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独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去探究解决问题,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2.强调大胆尝试、勤于动手,学会通过“做中学”,通过亲历事实索取反思体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3.强调在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人的交往沟通、合作探究、团结拼搏中,进行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学会用合力提升自己,用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4.强调在自主互动中学会寻找事物整合点进行综合思维,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实现个性智能建构。
二、新课改的内容和要求1.转变教育教学功能。
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
突破学科中心,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
新课程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课程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克服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和"偏"的弊病。
4.改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有哪些新理念_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有哪些新理念_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理念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价值新理念 1.教学的主体价值新理念所谓教学的主体价值新理念,也就是学生的主体价值建构新理念。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价值建构,这是新课程教学价值新理念的核心。
新课程要真正摆脱传统教学价值理念的束缚,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最根本的就在于要成功地建构学生自身的主体价值,使学生以认知的主体、实践的主体、交往的主体等身份主动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建构学生的主体价值,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是:要建构学生自觉性的主体价值、选择性的主体价值、发展性的主体价值、创造性的主体价值。
建构学生的主体价值,从要求上来说需要做到的是:要面向学生主体,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真谛;要尊重学生主体,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基础;要让出主体权利,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根本;要转换主体角色,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保障。
建构学生的主体价值,从意义上来说主要表现在,它既可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又可促进学生的自主活动,更可促进学生的自主教育。
2.教学的生命价值新理念所谓教学的生命价值新理念,也就是注重学生生命意义的教学价值新理念。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这是新课程教学价值新理念的根本。
面对传统的教学价值理念,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师生真正实现教学互动的生命价值。
在教学的生命价值新理念下,尊重学生的生命、关怀学生的生命、理解学生的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命,已成为新课堂教学的基本使命和终极追求。
尊重学生的生命,主要是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并根据这种独特性为其提供和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其都能体验到自己生命成长的快乐。
关怀学生的生命,主要是关怀学生生命的整体性,使学生的生命充满丰富的内涵,既具有认知和情感,又具有意志、态度和信念,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丰富与成长。
理解学生的生命,主要是理解学生生命的生成性,使学生的生命在学习中永远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并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
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我国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开创性事业,需要一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
新课程改革理念研究的凸现,既是对新课程改革实践理性的呼唤和回归,又是对新课程改革科学理性的反思、建构与价值整合。
今天就围绕“新课改基本理念”、“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和“如何做到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这三方面和各位同仁进行共同学习。
一、新课改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新课改理论和自身业务学习
新课改理论和自身业务学习张色作一、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1.新的课程观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
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
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发展观以学生发展为本。
"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4.新的知识观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
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
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新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程改革理念
总结精选(1):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
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此刻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
学资料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构成。
其次,体此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主角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
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的能动性。
[由整理]
2.强调教师成长。
2021年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欧阳光明(2021.03.07)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学习新课标 贯彻新理念
学习新课标贯彻新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革。
2017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就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
这份新课标的出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如何更好地贯彻新课标,落实新理念,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方向和发展,为培养具有时代背景和国际视野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努力落实新理念。
”这是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实施中的使命。
新课标提出了“育人为本、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等一系列新理念,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成长空间,同时也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大的创新空间和发展空间。
要贯彻新课标,首先要深刻理解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包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多元评价等方面,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新课标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育者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而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通过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育者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新课标强调多元评价,弱化唯分数论。
评价要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不再只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包括书面测试、实际操作、项目作业、小组合作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新课标鼓励创新教学模式,倡导实践教育。
课改新理念
课改新理念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呈现出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观等的不断变化,促使广大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围栏,努力去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出适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认识观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绽放出新光芒。
本次课程改革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个体与自然三者的有机结合、统一。
主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概括的说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下列素质。
理性精神包括两层含义(1)理智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2)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不轻信、不盲从、不惟书、不惟上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例如物理、化学等结论,不是象以前一样,由老师演示实验后,马上就得出结论;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后,先由学生总结、和老师共同探究后得出结论。
文明教养拥有知识并不见得就拥有教养,只有当知识转化为个性特征和人格特征时,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知识才能成为个人的教养。
一个人的基础文明的教养越广博、越深厚,他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就越强。
专门技能现在社会是信息和科技非常发达的社会,对于人才要求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对社会很好的服务。
自我表达只要能对于社会有所贡献,只要有能力,就要大胆表现自己,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体现。
但表现不是盲目自大,要有效的恰当的表现自己。
如语文、英语、音乐等科,要敢于表现自己,大胆地演说、表演节目、回答问题等。
延伸能力自我延伸的能力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舞台,并成功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能力。
这是适应社会,能够延续生存的基本能力。
6.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以上新的教学目标具体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大方面而体现出来。
2教师必备转变观念传统的教学为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如何“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与学生选择的空间,以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高中新课改的重要任务。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湖北省沙洋中学孟凡升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其核心有六点:1、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倡导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3、倡导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5、倡导发展性的课程评价。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
总之,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
学校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首先,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解决思想和观念问题,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第—、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师生都要主动学习、理解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等生本教育理念,敢于质疑和反思多年驾轻就熟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树立起课堂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转变的意识。
深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道理,真正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必须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句话课堂“使老师自我削减权威,让学生展示才华”。
第二、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并非一无是处,新旧模式之间是螺旋式上升关系,是传承和相互借鉴关系,绝非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关系。
决不能从旧的模式束缚中解放出来,又一头扎进新的模式的桎梏中去。
应当认识到:所有的模式、方法,都是我们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所选择的途径和工具。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当任何模式的“奴隶”。
第三、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
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增减取舍,适当调整顺序,最后带领学生一起超越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其次,学校要制订“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强力推进,广泛宣传,大力培训教师,大力培训学生,培养骨干教师,让骨干带头先行。
其三,尤其要广大教学一线教师和学生积极践行新的课改理念,大胆探索适合本班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我们看到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概括为三句话:动态的课堂、情感的课堂、成果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文章介绍了当前国际上课程改革的五种潮流,即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
并指出,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要加快课程改革,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关;个性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是教育部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教育技术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而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组成部分。
它推动着教育者以人的发展为主题的教育观念的变革。
以学习和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的观念,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和媒体进行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加快课程改革,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联合国诸机构、其他国际组织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推出了多种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变革的方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五种理解或价值追求,是近期课程改革的焦点。
一、教育民主。
追求教育民主是世界近现代教育史的主旋律。
世界教育民主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 全民教育阶段。
全民教育体现出的“教育民主新概念”的基本内涵是:让所有公民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教育民主新概念”的具体要求是:积极消除教育差异,特别要积极接纳边缘群体,让每一个人依法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消除性别差异,确保女童及妇女受教育的权力;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积极开展成人扫盲教育,确保成人受教育的权利,满足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人们观念中的那种“提高质量、兼顾平等”的思想,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应当由“平等与高质量能够兼得、必须兼得”的理念取而代之。
开放教育实行的“免于国家统一入学考试,验证择优注册”的入学方式,实行课程为单元的组织教学等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二、国际理解。
“国际理解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人们不把外国人当作抽象的人,而把他们看作具体的人— 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理性,有他们自己的苦痛,也有他们自己的快乐。
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提倡国与国之间互相宽容、增进友谊和进行合作。
课程改革应该强调认识、理解和尊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应将全球相互依存的理念同地方行动联系起来;教科书应该就某个主题提供不同的视角,并使这些视角的民族与文化背景清晰明了,而教
科书的内容则应以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教学方法、各种形式的行动以及学校的政策方针,必须使和平、人权和民主既成为一种日常实践,又是一项学习内容。
开放教育中,“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等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行使自主权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是世界课程变革的重要趋势。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种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生活自主性,善于自知,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善于“发现他人”。
在内容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的框束,首先把科学世界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科学世界。
生活世界尽管离不开科学世界,却决不只是科学世界。
除了科学以外,艺术、道德、个人世界、自由的日常交往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在教育价值上毫不亚于科学,而且只有当科学与这些资源整合起来的时候,它才能在走向“完善的人”的心理历程上贡献积极的力量。
在范围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学校课程的疆域,要秉持一种“课程生态学”的视野,寻求学校课程、家庭课程和社区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
开放教育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和对象的开放,倡导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选课等都体现了回归生活。
四、关爱自然。
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支配当前世界课程变革的重要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一反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人控制和主宰自然的思维方式,运用“整体主义”的视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人,自然由于人而使自身的意义显得更加丰富,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的看护者,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从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向”并不是在维持现有的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前提下,补充某些环境教育的有关科目,而是要用这种理念,彻底转换现有的课程体系。
联合国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环境和发展教育应纳入所有学科”。
“环境和发展教育”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的理念。
五、个性发展。
国际社会对于人的个性在以下几个方面已取得共识:
第一,个性是完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品质是个性健全发展的表现。
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界说。
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
和创造性,它们是人的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
许多国家重视功利而不重视文化的教育,艺术和诗歌应该在学校里重新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个性是独立的、具体的、特殊的。
尽管个性发展离不开与他人交往,但每一个性都首先具有内在的独立性。
大多数的教育体系,无论在它的机制方面,还是在它的精神方面,都不把个人看作具有特性的个体。
然而,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有他自己的个性。
当我们决定教育的最终目的、内容和方法时,我们又如何能够不考虑这一点呢?
第三,个性发展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性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的发展。
个性的多样性、知识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
第四,个性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
人和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未完成性”,即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
“事实上,他总是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
因此,终身学习不只是社会要求,也是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
追求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是世界教育改革或课程变革的趋势。
课程改革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也需要成功经验的支撑。
为此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中,在关注世界范围课程、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的同时,要认真探索适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的机制。
应注意到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正经历的这一重大变革,是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理念和范式的层面展开的,并辐射到几乎所有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模式。
多视角、多维度地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范式不断孕育生成,需要我们认真考察与分析有益的成果,从而把握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脉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来加快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和发展中需要一线教师和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不但要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的开展正规的师资培训,更需要教师及相关人员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开展积极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既需要推广和实践我们已取得的成功经验,也需学习和借鉴“他山之石”的精华。
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为我们实施教学、课程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需要认真的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