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一、红一方面军

【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主要是参加南昌起义、平江起义的国民革命军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农民军。1930年6月间,根据中央指示,红1军团在闽西汀州成立,红3军团在鄂东南成立。两军团成立后即分别以南昌和长沙为目标实施战略进攻,并于8月23日在浏阳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参谋长朱云卿,全军共计3万多人。1931年11月,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同年底进行整编,方面军辖红1、红3、红5军团,共有兵力7万。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1方面军总部。1934年1月,红军总部合并于中革军委,红二方面军再称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甘孜和红4方面军会师后,红1方面军第1军团和第3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先行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与红15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称号,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全

军共一万余人。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红一方面军组成后,征战不断,战绩辉煌。1930年冬至1933年春,取得了第1、2、3、4次反“围剿”的胜利,扩大了中央根据地,先后增编了第5、第7、第8、第9等军团,部队发展到10万之多。尽管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领导,导致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苏区开始长征,且湘江一战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人;但遵义会议之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下,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此后,红一方面军又先后进行了直罗镇战役、东征山西、西征甘宁边,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苏区,使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历史沿革】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举行南昌起义。后失败,部队向广东东江地区转移。一部经潮汕抵达海陆丰;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经大埔,沿粤闽、粤赣边界,于1928年1月抵达湘南宜章地区,并与当地农军发动湘南起义。

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领导举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

失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沿罗霄山脉南移,10月抵达井冈山,开创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宜章)起义农军与毛泽东所部在井冈山(宁冈)会师,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政治部主任陈毅。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4军。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率领湘军独立第5师第1团发动平江起义,黄公略、贺国中率部响应。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5军第13师,军长彭德怀兼师长,党代表滕代远。后失利,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主力于1928年12月到达宁冈,与红4军会师;黄公略率领一部留湘鄂赣边坚持游击战争。

1929年初,红4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创建新苏区。彭德怀、滕代远在井冈山根据地失守后,率部到赣南与红4军主力会合,4月返回湘赣边界,恢复井冈山根据地。1929年8月,彭德怀、膝代远率部转战湘鄂赣边区。9月,与黄公略所部重新组成红军第5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副军长黄公略,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1929年10月,李灿、何长工率领红5军第5纵队转战鄂东南,开辟新苏区。1930年6月,部队扩编为红军第8军(鄂东南红8军),军长何长工,政委邓乾元,参谋长卢匿

才,柯庆施任政治部主任。

1928年1—4月,赣西、赣南各地区先后举行农民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各游击纵队,后又改编成江西红军独立团。1930年1月,由江西红军独立第2、3、4、5

团及赣西南红军游击队合编组成红军第6军(赣西南红6军)。军长黄公略,政委刘士奇,参谋长曾昭汉,政治部主任毛泽覃。7月,改称为红军第3军。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后为蔡会文),政治部主任周子昆。

1930年3月,闽西各县赤卫队改编成红9军(闽西红9军),5月改称红12军(闽西红12军)。1930年6月,由原闽西红12军第3、4、5、6团组建红军第12军,军长武中豪(后为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参谋长林楚,编入红1军团。

1930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全国红军集中组织,并成立军团以上的统一指挥机关。6月,活动在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4、6、12军组成红1军团;活动在湘鄂赣地区的红5、8军组成红3军团。随后,两军团分别以南昌和长沙为目标实施战略进攻。8月,红1军团和红3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兼政委,总司令朱德,辖红1军团和红3军团,共3万人。

8月底至9月初,红一方面军第二次进攻长沙未果,转向株州、醴陵、萍乡、宜春地区,随后回师江西,在吉安、袁

水清江至分宜段扩军、休整。

从1930年11月到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朱德、毛泽东的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三次“围剿”,中央苏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版图扩展到20多个县,形成拥有数百万人口、连成一片的苏区,中央苏区红军发展壮大到约7万人。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成立,红一方面军总部撤消(1932年6月恢复,1934年1月再度撤消),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

1931年12月14日,原国民党26路军在赵博生、季振同、董振堂等同志领导下,在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红5军团,军团总指挥季振同,政委肖劲光,副总指挥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辖第13、14、15军,第13军军长董振堂(兼),政委何长工;14军军长赵博生(兼),政委黄火青;15军军长黄仲岳,政委左权。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由上海迁移到苏区,继续推行王明的“左” 冒险主义路线,并开始排挤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1933年5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兼红一方面军总部,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红一方面军对所属部队进行了整编,取消各军番号,改编为师,全军辖红1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