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合集下载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各军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支)鄂豫皖边红一军(1920年4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朱亚伦主任熊受暄第一师(原31师)师长徐向前政委戴克敏(李荣桂)第二师(原3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第三师(原33师 + 原32师两个团)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独立旅(原32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旅长廖业祺(兵力:3个师1个旅长2100余人)(1931年1月,商城长竹园会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1935年7月21日)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主任朱瑞(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1930年7月)(湘西红四军和鄂西红六军合编而成)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参谋长张应南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第一团(警卫团)团长覃甦政委汪毅夫(兵力:一师一团2000余人)(1931年3月,缩编为红三军第七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3支)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原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参谋长周子昆第七师(原第一纵队)师长陈伯钧政委李涛第八师(原第二纵队)师长刘畴西政委王如痴第九师(原第三纵队)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兵力:三个师5000余人)(1932年,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第七师、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主任柳直荀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委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委涂美中警卫第一团警卫第二团警卫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兵力:5个师6个团5200余人)(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1935年7月21日)(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肖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南昌起义部队余部、湘南起义农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主任陈毅第十师(朱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朱德党代表宛希先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第十一师(毛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毛泽东党代表何挺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第十三师师长陈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兵力:约万人,枪3000支)(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四军。

长征各队伍

长征各队伍

长征各队伍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机构向西转移至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决定未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七万五千至八万一千人万人,从瑞金、古城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3]。

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则被留下在项英、陈毅等人领导下进行游击战,开始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蒋介石预见到中央红军的意图,在红军前往湘西的必经之路上集结大量兵力组成四道封锁线。

10月21日晚,中央红军在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一带突破国民革命军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携大量辎重沿粤赣、湘粤湘桂边缓慢西行。

1934年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的第二道封锁线。

13日至15日,在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25日,中央红军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西渡湘江。

中央红军面对国民革命军全面进攻,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历时5天,从广西兴安县至全州县间,才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长征中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简介

长征中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简介

长征中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简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

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经两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组成第一方面军。

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两个军团。

第一军团总指挥部由方面军总指挥部兼,下辖三、四、十二、二十、二十二军,共5个军。

第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下辖五、八、十六军,共3个军。

全军共计3万余人。

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

1931年11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

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周恩来先后任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

同年底进行整编,军团总指挥改称军团长,全军辖3个军团24个军,共约7万人。

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一方面军总部,朱德任总司令兼方面军司令员,周恩来任总政治委员兼方面军政治委员,叶剑英任方面军参谋长,杨尚昆任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1934年1月,红军总部合并于中央军委,红一方面军再次称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懋功地区会师。

不久,中央红军再次改称红一方面军。

后因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同红十五军团会师。

恢复红一方面军名称,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

辖第二军团、第六军团、第三十二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第二军团由原在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1930年7月组成;第六军团由原在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1933年6月组成。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各军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支)鄂豫皖边红一军(1920年4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朱亚伦主任熊受暄第一师(原31师)师长徐向前政委戴克敏(李荣桂)第二师(原3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第三师(原33师 + 原32师两个团)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独立旅(原32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旅长廖业祺(兵力:3个师1个旅长2100余人)(1931年1月,商城长竹园会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1935年7月21日)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主任朱瑞(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1930年7月)(湘西红四军和鄂西红六军合编而成)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参谋长张应南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第一团(警卫团)团长覃甦政委汪毅夫(兵力:一师一团2000余人)(1931年3月,缩编为红三军第七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3支)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原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参谋长周子昆第七师(原第一纵队)师长陈伯钧政委李涛第八师(原第二纵队)师长刘畴西政委王如痴第九师(原第三纵队)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兵力:三个师5000余人)(1932年,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第七师、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主任柳直荀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委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委涂美中警卫第一团警卫第二团警卫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兵力:5个师6个团5200余人)(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1935年7月21日)(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肖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南昌起义部队余部、湘南起义农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主任陈毅第十师(朱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朱德党代表宛希先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第十一师(毛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毛泽东党代表何挺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第十三师师长陈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兵力:约万人,枪3000支)(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四军。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一、红一方面军【简介】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主要是参加南昌起义、平江起义的国民革命军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农民军。

1930年6月间,根据中央指示,红1军团在闽西汀州成立,红3军团在鄂东南成立。

两军团成立后即分别以南昌和长沙为目标实施战略进攻,并于8月23日在浏阳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

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参谋长朱云卿,全军共计3万多人。

1931年11月,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

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同年底进行整编,方面军辖红1、红3、红5军团,共有兵力7万。

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1方面军总部。

1934年1月,红军总部合并于中革军委,红二方面军再称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甘孜和红4方面军会师后,红1方面军第1军团和第3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先行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与红15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称号,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全军共一万余人。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红一方面军组成后,征战不断,战绩辉煌。

1930年冬至1933年春,取得了第1、2、3、4次反“围剿”的胜利,扩大了中央根据地,先后增编了第5、第7、第8、第9等军团,部队发展到10万之多。

尽管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领导,导致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苏区开始长征,且湘江一战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人;但遵义会议之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下,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此后,红一方面军又先后进行了直罗镇战役、东征山西、西征甘宁边,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苏区,使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2015-03-03 14:05中国档案孙伟王柳芳我要评论0扫描到手持设备字号:核心提示: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没有统一全国红军的部队编制,后来中央进行了多次改编,加上各根据地改编的步调不完全一致,导致部队番号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混乱,特别是重复现象比较常见。

本文主要介绍红军组织体制的演变及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没有统一全国红军的部队编制,后来中央进行了多次改编,加上各根据地改编的步调不完全一致,导致部队番号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混乱,特别是重复现象比较常见。

据统计,全国先后建立了不同军级番号的红军部队共计三十五支,却出现过三支红三军、红四军、红八军、红九军、红十一军、红十五军、红十九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的番号。

本文主要介绍红军组织体制的演变及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中国工农红军组织体制的演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由于中共中央对红军没有统一的序列安排,根据地之间又缺乏交流,各地起义军的名称很不一致,而且各个部队的番号出现了不少重复。

中共中央于1928年5月25日颁布《军事工作大纲》,明确要求“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这个大纲的颁布,对于各地的红军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后,全国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

各地红军乘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之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发展苏区,部队不断发展。

到1930年春夏,全国红军已有10多个军约7万人,另有地方武装约3万人。

此时,红军的作战和组织形式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由过去的以游击军、游击战为主向以正规兵团、运动战为主转变。

随着国内外革命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的军事战略与部署也相应发生转变,特别是开始对红军的体制编制进行统一的规范。

1930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颁布《军事工作大纲》,规定了全国红军第一军至第十四军的番号和活动地区。

红军三大方面军

红军三大方面军

红军三大方面军红军第一方面军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于一九三0年八月,是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一支红军主力。

后来曾改称为中央红军。

一九三0年五月,党中央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各地红军分别集中组成军团。

据此将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辖三个军:第四军,第六军(不久改为第三军),第十二军,随后,赣西南的地方红军第二十军和第二十二军,也归属红一军团建制。

同时,红五军团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精神,辖两个军:第五军和第八军。

随后,湘鄂赣边地方武装编成第十六军,也归属红三军团建制。

八月二十三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组成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朱支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两个军团,共三万余人。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成立后,撤销了红一方面军番号及其领导机关,所属各部队直接归中革军委指挥。

此后,红一方面军改称中央红军。

一九三二年二月,王明“左”倾错误领导,强令中央红军攻打赣州,不仅久攻不克,反遭重大伤亡。

三月,中革军委重编第一、三、五军团。

一军团,林彪任总指挥,聂荣臻任政治委员;三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肖劲光任政治委员。

六月,党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的番号及其指挥机构,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兼红一方面军司令,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第五军团。

八月八日,重新恢复毛泽东为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

十月,正当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的紧急时刻,王明左倾错误领导,撤销了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兼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由于朱德、周恩来灵活运用前三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于一九三三年三月继续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五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朱德任工农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周恩来任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

工农红军编制

工农红军编制

工农红军编制1、初创时期:初创时期红军编制很乱。

因为红军有八一、秋收、平江起义这些原正规部队转变而来的,相对还比较正规,也有红四方面军这样,源头几乎全是农民暴动产生的部队。

再加之中央也没个整体考量,所以编制非常混乱,有个几十人就敢叫一个师,甚至一个军的,并不罕见。

2、大发展时期:29年底到中原大战结束,是红军大发展时期,这时中央开始往较大股的红军部队派遣干部,开始了红军正规化过程。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小军小师小团和有意识的按地域划分番号。

这个时候一个团大约几百人,千把人就是一个师。

军的番号更多的是按照地理划分的,比如:粤北就是红十一军,浙南就是红十四军,陕甘边就是红二十四军(其实都没多少人)后来,随着部队逐步的扩大,中央开始想把临近的几个军合并,形成“军团”。

最初设想,是成立四个军团,赣南闽西的红一军团,湘鄂的红二军团,湘赣的红三军团,鄂豫皖的红四军团。

其中,鄂豫皖的红四军团,由于战事紧急,没有正式编成,但那个时期的“红色报纸”,一提起鄂豫皖红军,都是“我英勇的红四军团”,可见确实有这个编制计划。

所以,后来张国焘他们在川陕根据地升格,就跳过“红四军团”,直接升“红四方面军”。

宁都起义后,编成红五军团,至此,称为红军主力的五支部队全部诞生。

3、正规化时期:随着留学苏联学习军事人员陆续归国,红军开始全面正规化改革。

这时确立了红军基本战役单位“师”。

红军师是稳定的常设单位(大部分是由原军一级整编而成),人数五千人左右,以下实行三三制。

军团是师的上一级单位(四方面军是军),编制并不固定,一般按照战役任务,临时配属所指挥的师。

所以,这时以后,红军的各个师长、师政委,就都比较货真价实了,而且绝大部分是固定任职,比较重要。

4、长征开始前:中央开始组织新的军团:红六军团和红七军团,并让其担任长征先遣队。

但实际上,这两个军团编制非常仓促,根本不算编完。

红六军团,原计划下辖红十六师、红十七师、红十八师。

但实际上红十六师没能和红十七师汇合,而新组建红十八师也极其不顺利。

长征各队伍

长征各队伍

长征各队伍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机构向西转移至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决定未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七万五千至八万一千人万人,从瑞金、古城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3]。

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则被留下在项英、陈毅等人领导下进行游击战,开始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蒋介石预见到中央红军的意图,在红军前往湘西的必经之路上集结大量兵力组成四道封锁线。

10月21日晚,中央红军在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一带突破国民革命军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携大量辎重沿粤赣、湘粤湘桂边缓慢西行。

1934年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的第二道封锁线。

13日至15日,在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25日,中央红军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西渡湘江。

中央红军面对国民革命军全面进攻,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历时5天,从广西兴安县至全州县间,才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红军三大方面军

红军三大方面军

红军三大方面军红军第一方面军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于一九三0年八月,是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一支红军主力。

后来曾改称为中央红军。

一九三0年五月,党中央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各地红军分别集中组成军团。

据此将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辖三个军:第四军,第六军(不久改为第三军),第十二军,随后,赣西南的地方红军第二十军和第二十二军,也归属红一军团建制。

同时,红五军团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精神,辖两个军:第五军和第八军。

随后,湘鄂赣边地方武装编成第十六军,也归属红三军团建制。

八月二十三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组成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朱支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两个军团,共三万余人。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成立后,撤销了红一方面军番号及其领导机关,所属各部队直接归中革军委指挥。

此后,红一方面军改称中央红军。

一九三二年二月,王明“左”倾错误领导,强令中央红军攻打赣州,不仅久攻不克,反遭重大伤亡。

三月,中革军委重编第一、三、五军团。

一军团,林彪任总指挥,聂荣臻任政治委员;三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肖劲光任政治委员。

六月,党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的番号及其指挥机构,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兼红一方面军司令,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第五军团。

八月八日,重新恢复毛泽东为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

十月,正当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的紧急时刻,王明左倾错误领导,撤销了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兼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由于朱德、周恩来灵活运用前三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于一九三三年三月继续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五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朱德任工农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周恩来任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

红一方面军发展沿革和战斗序列

红一方面军发展沿革和战斗序列

红⼀⽅⾯军发展沿⾰和战⽃序列红⼀⽅⾯军发展沿⾰和战⽃序列红1⽅⾯军是由秋收起义军⽑泽东部、南昌起义军朱德⼀部(包括湘南暴动之农军)、平江起义彭德怀部、湘闽赣浙等地农民起义组成的地⽅红军、由⼴西转战进⼊江西之红7军余部、原国民党第26路军⼀部起义军等部队组成,经历了三次反“会剿”作战和五次反“围剿”作战。

⿍盛时期,共辖7个军团,兵⼒近12万⼈。

红1⽅⾯军创建的中央苏区,从1932年开始成为了中共中央的⼤本营,故红1⽅⾯军⼀度称为中央红军。

1、发展初期:1927年8⽉1⽇,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南昌起义,正式成⽴中共武装。

9⽉,起义军南下潮汕地区时失败。

起义军⾼层避往⾹港。

参加起义之国民⾰命军第11军(叶挺部)第24师余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转移⾄粤北,暂隐于原滇军将领范⽯⽣部(国民⾰命军第16军)。

1927年9⽉9⽇,⽑泽东、卢德铭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失败后,⽑泽东率余部转移到井冈⼭,并收编了当地绿林袁⽂才、王佐部,组成了⼯农⾰命军第1师,于1928年初创建了中共第⼀个根据地。

1927年底,朱德部隐于范⽯⽣军中事泄,在得到休整和补给后,朱德部转移到湘南。

1928年1⽉,朱德部会合湘南农军,发动湘南暴动。

同年春,⽑泽东派何长⼯赴湘南联系朱德,接朱部上⼭(井冈⼭)。

1928年4⽉朱德率部进⼊井冈⼭,与⽑泽东部会师。

5⽉4⽇,组成红军第4军(始称⼯农⾰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朱德任军长,⽑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后袁⽂才),陈毅任政治部主任。

下辖3个师6个团,第10师由原南昌起义部队为主组成,朱德兼师长,宛希先任党代表;第11师由原井冈⼭部队为主组成,张⼦清任师长(后由⽑泽东兼代),何挺颖任党代表;第12师由湘南农军为主组成,陈毅任师长。

1928年7⽉22⽇,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成⽴红军第5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黄公略任副军长,刘之志任参谋长(后邓萍),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

中国工农红军三个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三个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三个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序列红一方面军组建(1930年8—10月)总前委书记:毛泽东37岁总司令:朱德44岁副总司令:彭德怀32岁总政委:毛泽东37岁副总政委:滕代远26岁参谋长:朱云卿27岁政治部主任:杨岳彬22岁第1军团(辖第3、4、12军)总指挥:朱德44岁(兼)政委:毛泽东37岁(兼)第3军军长:黄公略32岁政委:陈毅29岁(后蔡会文22岁)参谋长:周子昆29岁第4军军长:林彪24岁政委:罗荣桓31岁参谋长:陈奇涵33岁政治部主任:彭祐第12军军长:罗炳辉27岁政委:谭震林28岁参谋长:林楚政治部主任:谭政24岁第3军团(辖第5、8军)总指挥:彭德怀32岁政委:滕代远26岁参谋长:邓萍22岁政治部主任:袁国平24岁第5军军长:邓萍22岁(兼)政委:张纯清20岁政治部主任:吴溉之32岁第8军军长:何长工30岁政委:袁国平24岁(兼)参谋长:卢匿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24岁(兼)红一方面军整编(1933年9—12月,辖红1、3、5、7、9军团)总司令:朱德48岁政委:周恩来35岁参谋长:叶剑英36岁副参谋长:张云逸41岁政治部主任:杨尚昆26岁红一军团(辖第1、2、3师,1933年10月第3师归红九军团建制)军团长:林彪27岁政委:聂荣臻34岁参谋长:杨林(毕士悌35岁)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1岁(后)李卓然34岁政治保卫分局局长:罗瑞卿27岁第1师(原红1军团改编,辖第1、2、3团)师长:李聚奎29岁政委:黄甦25岁参谋长:毕占云30岁政治部主任:谭政26岁第2师(原红1军团改编,辖第4、5、6团)师长:吴皋群23岁(后)陈光28岁政委:胡阿林32岁(后)刘亚楼22岁参谋长:曹里怀24岁政治部主任:史犹生红三军团(辖第4、5、6师)军团长:彭德怀35岁政委:滕代远29岁参谋长:邓萍25岁政治部主任:袁国平27岁政治保卫分局局长:张纯清23岁第4师(原红3军团改编,辖第10、11、12团)师长:张锡龙34岁(后)曹德清24岁政委:彭雪枫26岁(后)黄克诚31岁参谋长:张翼政治部主任:李井泉24岁第5师(原第7、21军合编,辖第13、14、15团)师长:彭绍辉27岁李天佑19岁(代)政委:乐少华29岁(后)陈阿金35岁政治部主任:黄克诚31岁(后)唐天际29岁第6师(1933年6月由兴国地方武装组建,辖第16、17、18团)师长:洪超24岁政委:徐策31岁参谋长:杜中美34岁政治部主任:欧阳钦33岁红五军团(辖第13、15、34师) 军团长:董振堂38岁政委:朱瑞28岁参谋长:陈伯钧23岁政治部主任:刘伯坚38岁第13师(原第13、15军缩编,辖第37、38、39团)师长:程子华28岁政委:宋任穷24岁第15师(原少共国际师改称,辖第43、44、45团)师长:陈光28岁(后)吴皋群23岁政委:肖华17岁政治部主任:冯文彬22岁第34师(1933年5月福建军区第19军改编,10月改归红7军团,12月复归红5军团,辖第100、101、102团)师长:周子昆32岁(兼)(后)彭绍辉27岁政委:程翠林26岁参谋长:袁良惠26岁政治部主任:刘英28岁红七军团(1933年10月组建,辖第19、20、34师;12月整编,第34师复归红五军团,第19、20师缩编为第19师。

红军长征史

红军长征史

百科名片红军长征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

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长汀、全州、桂东、信丰、陇南......编辑本段长征最初计划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

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

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随红一方面军长征的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总司令部成员1、中共中央领导成员:①政治局委员:博古:(临时中央负责人)张闻天、毛泽东(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原红军总政委)、朱德、周恩来、陈云、项英(中华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中央分局书记)。

②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

2、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①遵义会议前:军委主席朱德,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军委常委项英(未参加长征)、张闻天、博古、叶剑英。

实际军权掌握在博古、周恩来、李德(共产国际派驻中国军事顾问)三人团手中。

②遵义会议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不变,但是实际军权掌握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新三人团手中。

3、红军总部即中央红军总部成员:朱德: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司令周恩来: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兼红一方面军政委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兼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后兼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红军副总政委(1934年9月长征前赴苏联学习)刘伯承:红军总参谋长(后降职到红五军团任参谋长)叶剑英:红军副总参谋长,后继任总参谋长。

张云逸:红军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红军总保卫局局长李克农红军总供给部部长杨至诚红军总卫生部部长贺诚红军总兵站部部长杨立三红军少先总队队长张爱萍红军总参谋部:第一局局长彭雪枫,第二局局长曾希圣,第三局局长王诤,第四局局长宋裕和,第五局局长唐浚,第六局局长滕代远。

红军总政治部:秘书处处长肖向荣,组织部部长李弼庭,宣传部部长徐梦秋/陆定一,敌工部部长李翔梧,青年部部长肖华。

军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参谋长钟伟剑,政治部主任王首道。

由红军总部直属队、干部团、各学校编成,下辖四个梯队4693人。

①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②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③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朝鲜籍,抗战后回朝鲜担任人民军东线司令官)④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

长征前的红军序列

长征前的红军序列

长征前的红军序列
1929年,中共中央军事部向各省委通报了各地红军概况,随后在1930年4月15日的《中央军委军事工作大纲》中规定了全国红军军级建制的番号和活动区,这时红军共有军级建制十四个,编为红(军第)一军至红十四军。

1930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统一了红军的编制,并对军以下建制的番号和序列作出了统一规定。

1930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已有主力红军改编为七个军,但这一决定未得到各部队执行,1931年1月1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

并再次命令将全国红军改编为七个军,但只有预定改编为红三军的红二军团与预定改编为红四军的红一军、红九军、红十五军中的红一军、红十五军执行了决定,改编为红三军与红四军。

其余各部仍未进行改编。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随红一方面军长征的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总司令部成员1、中共中央领导成员:①政治局委员:博古:(临时中央负责人)张闻天、毛泽东(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原红军总政委)、朱德、周恩来、陈云、项英(中华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中央分局书记)。

②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

2、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①遵义会议前:军委主席朱德,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军委常委项英(未参加长征)、张闻天、博古、叶剑英。

实际军权掌握在博古、周恩来、李德(共产国际派驻中国军事顾问)三人团手中。

②遵义会议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不变,但是实际军权掌握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新三人团手中。

3、红军总部即中央红军总部成员:朱德: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司令周恩来: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兼红一方面军政委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兼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后兼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红军副总政委(1934年9月长征前赴苏联学习)刘伯承:红军总参谋长(后降职到红五军团任参谋长)叶剑英:红军副总参谋长,后继任总参谋长。

张云逸:红军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红军总保卫局局长李克农红军总供给部部长杨至诚红军总卫生部部长贺诚红军总兵站部部长杨立三红军少先总队队长张爱萍红军总参谋部:第一局局长彭雪枫,第二局局长曾希圣,第三局局长王诤,第四局局长宋裕和,第五局局长唐浚,第六局局长滕代远。

红军总政治部:秘书处处长肖向荣,组织部部长李弼庭,宣传部部长徐梦秋/陆定一,敌工部部长李翔梧,青年部部长肖华。

军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参谋长钟伟剑,政治部主任王首道。

由红军总部直属队、干部团、各学校编成,下辖四个梯队4693人。

①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②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③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朝鲜籍,抗战后回朝鲜担任人民军东线司令官)④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35个军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35个军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35个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第一次正式称为“红军”,始于1928年5月25日。

之所以将自己领导的武装称为“红军”,其中一个原因是借鉴苏联红军的称谓。

当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军事工作大纲》指出:“为保障暴动的胜利与扩大,建立红军已为目前的要义。

”为此,大纲明确规定:“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军事工作大纲》的颁发,对于各地的军事斗争和红军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大纲颁发之后,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的最初源头和骨干力量,是1927年8月至1929年12月间,中国共产党相继在中国中部、南部、东部、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领导的近百次不同规模的武装起义和暴动中保留下来的武装,其中著名的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恽代英、聂荣臻等领导的广州起义;彭德怀等领导的平江起义;邓小平等领导的百色起义,等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相继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海陆丰、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赣东北、苏北等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也不断发展壮大,组成了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依靠群众,实施正确的军事战略及指挥方针,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多次“围剿”和“清剿”。

中国工农红军迅猛发展到30余万人,先后出现了35个军的番号。

本文记述的,就是红军各军首次成立时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后的走向。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史载红一军有两支。

一支为鄂豫皖边的红一军。

1930年3月18日,党中央在给鄂豫皖边特委并转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师党委及全体同志的信中指出:“在目前要配合湘鄂赣等省首先胜利的工作准备,无疑的要把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红军在集中组织、统一指挥原则之下联系起来,将这三师编为红一军。

红军的十个军团后来都发展成哪些部队,军团长后来都怎样了

红军的十个军团后来都发展成哪些部队,军团长后来都怎样了

红军的十个军团后来都发展成哪些部队,军团长后来都怎样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问题,所以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部队。

后来的几年里,各地的红军源源不断的组建起了红军队伍。

红军时期,中共先后组建了三大方面军和10个军团,本文就来回顾一下当年的10个军团。

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先后都有军团的编制,而红四方面军下辖的是军级编制,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在人数上其实相差不大。

1、红一军团红一军团于1930年6月中旬成立,中央苏区的红4军、红6军和红12军合编为红一军团,朱老总担任总指挥,毛主席担任政治委员,朱云卿担任参谋长。

之后红一军团的领导和所辖的部队也多有变动。

朱德元帅1932年3月,重编的红一军团下辖第4、第15军,军团长和政委分别改由林彪和聂荣臻担任。

长征路上,红一军团下辖第1、第2、第15师,担任左路前卫。

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一军团改称第1军,两个月后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1纵队。

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军陕甘支队第1纵队和第2纵队合编成新的红一军团,左权和陈光先后担任过代理军团长的职务。

抗战爆发后,红一军团和红74师合编为八路军115师,红1军团部队编为第343旅和师直属独立团。

红一军团的四任(代)军团长,朱老总和林彪在1955年均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左权于1942年牺牲在抗日战场上,而陈光就更加可惜了,在1954年含冤逝世。

2、红二军团红二军团成立于1930年7月7日,由湘鄂西地区的红4军和红6军合编而成,总指挥为贺龙,政委为周逸群,参谋长孙德清。

1931年春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贺龙担任军长,1934年10月,在与红六军团汇合后,红三军恢复了红二军团的番号,仍由贺龙担任军团长。

1936年7月,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以及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红2军团的军团部升级为方面军总指挥部,但是仍保留红2军团的番号。

抗战爆发后,红二方面军与红27、红28军等部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

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部队及将领简述。长征系列

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部队及将领简述。长征系列

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部队及将领简述。

长征系列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名称多有变动,但在长征中两者基本可以划等),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核心大佬”领导,狭义上的长征就是指红一方面军所走的路程。

红一方面军下辖四个军团,分别是红第1军、红第3军、红第5军团和红第9军团(后改称红第32军)。

林彪(1907年-1971年),红第1军军团长。

彭德怀(1898年-1974年),红3军军团长。

董振堂(1895—1937),红第5军军团长,第5军在长征中主要承担保卫善后工作,被誉为“铁流后卫”。

红一方面军是长征中的中流砥柱,前后不断调整、壮大,将星云集,建国后的8位元帅、7位大将、30多位上将都是出自红一军。

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来自鄂豫皖根据地,鄂豫皖是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简称。

长征时红四方面军的指挥核心由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三人组成。

1934年10月,当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红四方面军分为两部,主力部队和红25军,这两部当时正活跃在不同地区。

主力部队早在1932年12月进入川陕边境,建立了川陕苏区,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该部发动川陕甘作战计划,策应中央红军北上;而主力从原鄂豫皖根据地撤出时,留下了红25军断后,红25军一直游击作战到1934年11月,迫于形势压力也开始实现战略转移,即“红25军”的长征。

长征的起初目标是保命,而后逐步确立了北上路线,在确立北上的主线任务后,便也伴随着一个支线任务,这就是——会师。

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于1935年6月,与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川西北懋功会师。

但是两支部队在会师后因分歧没有一同北上(这个本文不展开详谈,后面再出详细介绍)值得一提的是,红四方面军的红25军一直以“孤兵”挺进,完成了他们自己的长征路线。

红25军的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万里,早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是最先完成长征的红军。

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由贺龙和任弼时领导,红二方面军已于1934年5月进入贵州,开辟了黔东根据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一、红一方面军【简介】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主要是参加南昌起义、平江起义的国民革命军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农民军。

1930年6月间,根据中央指示,红1军团在闽西汀州成立,红3军团在鄂东南成立。

两军团成立后即分别以南昌和长沙为目标实施战略进攻,并于8月23日在浏阳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

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参谋长朱云卿,全军共计3万多人。

1931年11月,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

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同年底进行整编,方面军辖红1、红3、红5军团,共有兵力7万。

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1方面军总部。

1934年1月,红军总部合并于中革军委,红二方面军再称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甘孜和红4方面军会师后,红1方面军第1军团和第3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先行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与红15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称号,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全军共一万余人。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红一方面军组成后,征战不断,战绩辉煌。

1930年冬至1933年春,取得了第1、2、3、4次反“围剿”的胜利,扩大了中央根据地,先后增编了第5、第7、第8、第9等军团,部队发展到10万之多。

尽管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领导,导致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苏区开始长征,且湘江一战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人;但遵义会议之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下,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此后,红一方面军又先后进行了直罗镇战役、东征山西、西征甘宁边,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苏区,使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历史沿革】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举行南昌起义。

后失败,部队向广东东江地区转移。

一部经潮汕抵达海陆丰;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经大埔,沿粤闽、粤赣边界,于1928年1月抵达湘南宜章地区,并与当地农军发动湘南起义。

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领导举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后失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沿罗霄山脉南移,10月抵达井冈山,开创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宜章)起义农军与毛泽东所部在井冈山(宁冈)会师,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政治部主任陈毅。

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4军。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率领湘军独立第5师第1团发动平江起义,黄公略、贺国中率部响应。

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5军第13师,军长彭德怀兼师长,党代表滕代远。

后失利,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主力于1928年12月到达宁冈,与红4军会师;黄公略率领一部留湘鄂赣边坚持游击战争。

1929年初,红4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创建新苏区。

彭德怀、滕代远在井冈山根据地失守后,率部到赣南与红4军主力会合,4月返回湘赣边界,恢复井冈山根据地。

1929年8月,彭德怀、膝代远率部转战湘鄂赣边区。

9月,与黄公略所部重新组成红军第5军。

军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副军长黄公略,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1929年10月,李灿、何长工率领红5军第5纵队转战鄂东南,开辟新苏区。

1930年6月,部队扩编为红军第8军(鄂东南红8军),军长何长工,政委邓乾元,参谋长卢匿才,柯庆施任政治部主任。

1928年1—4月,赣西、赣南各地区先后举行农民起义。

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各游击纵队,后又改编成江西红军独立团。

1930年1月,由江西红军独立第2、3、4、5团及赣西南红军游击队合编组成红军第6军(赣西南红6军)。

军长黄公略,政委刘士奇,参谋长曾昭汉,政治部主任毛泽覃。

7月,改称为红军第3军。

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后为蔡会文),政治部主任周子昆。

1930年3月,闽西各县赤卫队改编成红9军(闽西红9军),5月改称红12军(闽西红12军)。

1930年6月,由原闽西红12军第3、4、5、6团组建红军第12军,军长武中豪(后为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参谋长林楚,编入红1军团。

1930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全国红军集中组织,并成立军团以上的统一指挥机关。

6月,活动在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4、6、12军组成红1军团;活动在湘鄂赣地区的红5、8军组成红3军团。

随后,两军团分别以南昌和长沙为目标实施战略进攻。

8月,红1军团和红3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

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兼政委,总司令朱德,辖红1军团和红3军团,共3万人。

8月底至9月初,红一方面军第二次进攻长沙未果,转向株州、醴陵、萍乡、宜春地区,随后回师江西,在吉安、袁水清江至分宜段扩军、休整。

从1930年11月到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朱德、毛泽东的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三次“围剿”,中央苏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版图扩展到20多个县,形成拥有数百万人口、连成一片的苏区,中央苏区红军发展壮大到约7万人。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成立,红一方面军总部撤消(1932年6月恢复,1934年1月再度撤消),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

1931年12月14日,原国民党26路军在赵博生、季振同、董振堂等同志领导下,在宁都起义。

起义部队改编为红5军团,军团总指挥季振同,政委肖劲光,副总指挥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政治部主任刘伯坚。

辖第13、14、15军,第13军军长董振堂(兼),政委何长工;14军军长赵博生(兼),政委黄火青;15军军长黄仲岳,政委左权。

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由上海迁移到苏区,继续推行王明的“左” 冒险主义路线,并开始排挤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1933年5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兼红一方面军总部,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

红一方面军对所属部队进行了整编,取消各军番号,改编为师,全军辖红1军团、红3军团、红5军团,及独立第1团、独立第2团、第14、19、20师。

10月,又组建红7军团和红9军团。

1933年9月,国民党军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

由于临时中央坚持“左” 冒险主义的错误军事战略,至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此后,中央红军转战湘桂黔滇川(西)康,于1935年6月18日抵达懋功(今小金县)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原红1 、3、5、9 军团分别改称第1军、第3军、第5军、第32军。

为团结红军,红军总部进行了调整,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博古(后陈昌浩)。

另设立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兼)、参谋长叶剑英,统一指挥红一、四方面军行动,以在卓克基及其以南地区的第5军、第9军、第31军、第32军、第33军组成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北上;以在毛儿盖地区的第1军、第3军、第4军、第30军组成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党中央和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1935年9月10日,党中央率第1、第3军先行北上,于10月19日抵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

(注:第5、32军随红四方面军行动,1936年1月,第5军与红四方面军第33军合编为第5军,归红四方面军建制;1936年7月,红2、6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组建红二方面军,第32军归红二方面军建制)1935年11月初,第1、第3军与红15军团在甘泉会合,恢复红一方面军和红1军团称号,红15军团归红一方面军建制,全军共一万人。

此后,红一方面军先后进行东征和西征,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苏区。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抵达会宁,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静宁,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西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1937年8月,红1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继续新的光辉战斗历程。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临时中央仓促决定放弃苏区,向湘西转移。

10月10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主力红军五个军团和中央、军委机关直属两个纵队共计8万6千人,离开瑞金开始“长征”。

中央红军先后在于都西南、汝城南、宜章至良田间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然后分两路经道县、江华西进,于11月底进至广西兴安、全州一线,西渡湘江。

由于部队行动迟缓,被敌军追堵,红军虽经浴血奋战,最终于12月1日渡过湘江进至资源,但湘江一战,红军损失惨重,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人。

此后,中央红军继续西进,经通道进至贵州黄平、余庆、瓮安地区,渡过乌江,于1935年1月9日进驻遵义。

15日到17日,在遵义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 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红军也得到了休整和扩充。

随即,中央红军开始了“梦幻般”的历程。

四渡赤水,进占扎佐、息烽,威逼贵阳。

后佯装向东,旋又急转向南,从贵阳、龙里之间突破敌军防线,经惠水、紫云进至兴仁、兴义,继而向西进至云南马龙、寻甸、嵩明地区,威逼昆明。

旋又转向北,至皎平渡渡过金沙江,进至会理,急进北上,抢夺泸定桥,于5月底渡过大渡河,进至天全,接着越过夹金雪山,于6月18日抵达懋功(今小金县)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此后,红一、四方面军继续北上至卓克基、毛儿盖。

为团结红军,与张国焘分裂主义作斗争,红军总部进行了调整,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博古(后陈昌浩),并设立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兼)、参谋长叶剑英,统一指挥红一、四方面军行动。

同时决定兵分两路,以在卓克基及其以南地区的第5军(原红5 军团改称)、第9军、第31军、第32军(原红9 军团改称)、第33军组成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北上;以在毛儿盖地区的第1军(原红1 军团改称)、第3军(原红3 军团改称)、第4军、第30军组成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党中央和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左路军先头部队和右路军通过茫茫草地,于8月下旬分别抵达阿坝和班佑、巴西地区(属今若尔盖)。

9月9 日,张国焘电令红四方面军所部扣留中央纵队(被徐向前阻止),并秘密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危害党中央。

9月10日,党中央率第1、3军先行北上,抢夺腊子口天险,进至通渭,兵分三路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抵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

至此,红一方面军主力胜利完成历时一年,行程2万5千里的长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