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2
生态学-2生物与环境
![生态学-2生物与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6e62e56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4.png)
目录 CONTENT
• 生物与环境关系 • 生态系统 • 生物多样性 •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01
生物与环境关系
生物适应性
生物适应性是指生物在面对环境变化 时,通过生理、行为和生态的调整来 适应环境的能力。这种适应性是生物 长期进化的结果,是生物生存和繁衍 的关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01
满足当前人类需求,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 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02
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追求 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03
促进持久、公正和共同的发展,要求在发展过程中 实现公平性、持续性和包容性。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维护生态平衡
01
保态系 统、物种和遗传资源免受破坏和丧失。
公众教育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生 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鼓励人
们参与保护行动。
法律法规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对生物多样 性的破坏和过度利用,对违法者进行 惩罚。
科研支持
加强科研支持,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 及其保护机制,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 依据和技术支持。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如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某 些物种的灭绝,环境污染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进化的重要 驱动力,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通过基因突 变和自然选择,逐渐适应了特定的环 境条件,形成了独特的生理和行为特 征。
VS
02 遗传多样性
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 显著差异。
生态学2
![生态学2](https://img.taocdn.com/s3/m/1dcd5f1d59eef8c75fbfb3b5.png)
12
(四)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 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3
五、生态因子的其它作用
限制因子是生态学中有用的原理,但生态因子对生物不只 是消极的限制: (一)因子的补偿作用 生物能适应环境,并且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生物还能改变自 然环境,减少温度、光照、水等生态因子限制作用。 (二)生态因子的信号作用 生物对自然界的适应,不仅表现在能否耐受环境因子的变 化这种消极方面,生物还能积极地利用一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 化,以作为调节其生理节律和生活史中的各种节律的线索。 如:光照周期可以作为外界线索,对生物体内的生物钟起 到“扳机”作用,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动物的换毛、换羽、 繁殖、滞育、休眠、迁徙等。
18
4、环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1)昼夜变化
①海洋水温不超过40C,随着深度的增加, 变化幅度更小。15米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 ②大陆气温一般在170C左右;沙漠地带 有时可达400C;高海拔比同纬度低海拔日较 差大。 ③土壤:土壤表面温度变化远较气温剧烈, 随着土壤深度的加大,变幅减少;35~100厘 米以下,土壤温度无昼夜变化。
10
(二)限制因子: 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一个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 受极限,从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和扩散的因素。 如:陆地环境中的氧很丰富,氧对陆生动物来说不起任何 限制作用。但如净水水体高密度养鱼,溶氧就经常是一个限制 因子。只有靠水泵不断地使水流动,如果水泵一停,水的更新 一停止,往往只要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视鱼的密度高低) 鱼就纷纷“浮头”,如不采取紧急措施,就会造成大量死亡。
16
3、环境温度的变化幅
(1)水环境 水环境的温度一般不会升得太高,也不会 降得太低。淡水水温不会低于00C;海水也不 会低于-2.50C。 大洋水温最高记录360C,潮间带或小型 淡水湖水温可达400C-450C。 因此,水环境温度的变化幅只有400C-450C。
生态学-2_真题-无答案
![生态学-2_真题-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8f023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be.png)
生态学-2(总分68,考试时间90分钟)一、填空题1.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2.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渠道一般为______食物链。
3. 生态金字塔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
4. 请把下图空缺部分填完整5.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6. 生态系统包括______和______,生物成分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大功能类群,非生物成分包括______、______及______。
7.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______。
8. 物种流是生态系统一个重要过程,具有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等特点。
9. 全球碳循环是一种______型循环,由于人类影响碳循环而产生的问题是______,进而产生______。
10. 生态系统都包括______、______两大组分,根据前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后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
11. 食物链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类型。
12.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二、判断题1.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度的。
____A. 正确B. 错误2. 一个生态系统增加或减少一个物种对整个系统无影响。
____A. 正确B. 错误3. 数量金字塔有时会表现为倒金字塔形。
____A. 正确B. 错误4. 所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动物统称为一级消费者。
____A. 正确B. 错误5. 营养物质的含量是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最重要因子。
____A. 正确B. 错误6.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时候遵循热力学的第一和第二定律。
生态学2
![生态学2](https://img.taocdn.com/s3/m/b2c28139c5da50e2524d7fb9.png)
一、名词解释1. 生物群落2. 生态系统3. 生态型4. 协同进化5. 生态阈值二、选择题1. 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 OdumB. HaeckelC. ClementsD. Tansley2. 北极狐的外耳明显短于温带的赤狐,而温带赤狐的外耳又明显短于热带的大耳狐,这种现象可以用()解释。
A. 贝格曼规律B. 阿仑规律C. 谢尔福德规律D. 高斯假说3、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的基本单位是。
A 种群B 群落C 群丛D 群系4、从海南岛沿我国东部北上可能依次遇到的地带性森林分别是。
A 雨林、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B 雨林、落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C 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D 雨林、常绿林、落叶林和针叶林5. 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B. 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C.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循环流动D. 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6.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
A. 趋同适应B. 竞争C. 互利共生D. 趋异适应7. 在生物群落中,判断一个物种是否为优势种的主要依据是()。
A. 物种数量B. 物种生物量C. 物种的体积D. 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8.在我国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主要以下列哪种生活型的植物为主?()A. 地面芽植物B. 地上芽植物C. 地下芽植物D. 高位芽植物9. 林德曼效率描述的是两个营养级间的()。
A. 能量关系B. 信息传递C. 物质循环D. 营养关系10. 赤潮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A. CO2浓度升高B. 水体温度变化C. 水体富营养化D.水体重金属污染物11. 生态系统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6级,原因是()。
环境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环境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cc05a48bd63186bcebbc6f.png)
• 海洋植物— 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 适应性:
–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 –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 高山植物— 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 莲座状叶丛。
• 动物— 不同动物发展不同的色觉。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红光的生态作用 (1)光合活性大; (2)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3)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4)促进发芽; (5)增加植物体温度。
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 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所主动调节的。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态适应
1. 太阳辐射及其变化规律 2. 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 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4. 光周期现象
13
2)影响地表太阳辐射的因素
a.大气圈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太阳高度角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0°~90°) c. 日照长度的变化 d. 地形因素的影响:朝向、坡度、海拔高度 e. 不同的生境中的太阳辐射: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 (重点) (一)、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
1.神创论 2.从自然发生说到生源论
自然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古希腊的哲学家自然 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前322), 他认为生物的繁殖有三种主要方式: ①自然发生,如通常产生蚤类、蚊虫和各种虱子。 ②无性生殖,像海星、蠕虫、贝类等。 ③有性生殖。
生态学2
![生态学2](https://img.taocdn.com/s3/m/0619872683c4bb4cf7ecd1c8.png)
值得强调的是: (1)仅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分析只能说 明组成群落的种类与各个种的个体数比例 这一群落结构特征,并不能说明群落的性 质。 (2)这里所说的多样性指数不是针对群落 的全部有机体而言,而是用于研究某一类 型或类群有机体。它仅仅是一个分析群落 种类结构的工具,主要用于生态学比较。
(五)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或 复杂性与群落的稳定性有关。一个群落 的种类越多,其中各种生物的关系越错 综复杂,群落就越稳定。
三、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种间竞争往往出现在生态位很接近的种类之 间,即以同一方式利用相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食物限制种团:竞争的资源主要是食物;
基底限制种团:竞争的资源是生存的基底。
竞争的作用:竞争导致生态位的分化,降低了
竞争紧张度,使群落中更多的物种共存。
四、空间异质性对群落结构 的影响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群 落空间环境中各个部分性质不同的程度。 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意味着更多的小 生境存在,从而可以维持群落有更多的 种类生存。
2、环境稳定性理论:
热带水体温度高而且恒定,广温 种和狭温种都可以在这里发展,由于竞 争激烈,进化的较快,因而物种多样性 丰富;而温带高纬地区由于冰川灾难, 只有能迁移并在新群落中有竞争力的种 才能存活下来。
深海海域(多样性高)与浅海海域(多 样性低)。 3、稳定时间假说:
浅海:环境波动剧烈,没有出现小生 境的特化,种类数目少; 深海:环境稳定,有足够的时间适应 特殊的小生境和资源;食物数量 少,动物密度低,种间竞争弱。
(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反映群落中物种的多寡 (丰度)和分布状态(均度)。包括群落 中物种的丰富性和异质性两个内容,群 落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组织的独特特征。 一般群落中物种越多,多样性指数越高, 物种多样性还与群落中物种的均匀度有 关系。
环境生态学试卷2
![环境生态学试卷2](https://img.taocdn.com/s3/m/22cdc77bf46527d3240ce035.png)
《环境生态学2 》试卷得分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2分,共 20分)1.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3.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4.生态位:是指物种所占有的物理空间,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对温度,湿度,光照,养分,土壤等环境资源条件的适应或利用范围的综合。
5.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6. 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
7. 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
8.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9.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称为种群。
10.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得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
2.如果土壤中的氮可维持 250kg 的生物产量,钾可维持 350kg 的产量,磷可维持 500kg 的产量,而实际产量只有 250kg ;如果多施 1 倍的氮,产量将停留在 350kg ,因为此时产量为钾所限制。
这种现象可以用生态学上的Liebig最小因子定律进行解释。
3、种群的年龄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4、生物群落的结构分为_垂直_和_水平_两个方面。
5、种群密度的种内调节包括_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_调节等形式。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https://img.taocdn.com/s3/m/fd853afd55270722182ef76e.png)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温度的生态学作用: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
温度的变化可引起环境中其她生态因子的改变。
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纬度: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度大,太阳辐射量也大,辐射量的季节分配要比高纬度地区均匀。
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这种递减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可用此来划分相应的植被气候带。
地形特点:不同的坡向,热量的分布也不均匀,一般南坡比北坡大,封闭的谷地和盆地,往往会出现逆温现象。
积温:植物整个收获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形态方面的适应:植物: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盒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
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的影响。
动物: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球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小少。
Allen规律:恒温动物生体的突出部位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一种适应。
恒温动物的另一形态适应是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和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
生理方面的适应:植物: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动物:靠增加体内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体温。
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和在临界点温度以下的曲线斜率小。
行为方面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休眠:有利于增加抗寒能力。
迁移:可躲避低温环境。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是许多生物栖居的场所,是生物进化的过度环境,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所。
05-生态系统生态学2(PDF)
![05-生态系统生态学2(PDF)](https://img.taocdn.com/s3/m/316f451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d.png)
六 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
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是指那些对有机体有害 的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富集或被 分解的过程。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特点: 大多数有毒有害物质在食物链营养级上进行循环流
动并逐级浓缩富集,不能被排泄而被生物体同化, 长期停留于生物体内; 有些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分解而相反经生态系统循环 后使毒性增加。 有些有毒有害物质可以在自然界中逐渐分解或同化
化学生态学研究的范畴
1
动物、植物间的化学信息
动物对植物气味的识别
动物之间的化学信息
个体识别,领域标记,报警,传递生殖信息等
植物之间的化学信息
他感作用,自毒,促进作用
五、行为信息
蜜蜂的舞蹈,动物行为
六、营养信息
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一、物质循环的特点及类型 二、水循环 三、碳循环 四、氮循环 五、沉积型循环 六、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
9
1、概念——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指系统在遭受外界干扰因素 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各种系统都具有恢复稳定性的能力,但是其 恢复能力有大有小。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系统,其恢复力稳定就较低; 抵抗力稳定性低的系统,其恢复力稳定就较高。
二 水循环
水和水循环对于生态系统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它是地球上各种物质循环的中心循环。通过降 水和蒸发这两种形式,使地球水分达到平衡状 态。(图:全球水循环)。此外,水循环通过 地表径流将各种营养物质从一个生态系统搬到 另一个生态系统,补充某些生态系统营养物质 的不足。植被在水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景观生态学2名词解释+简答
![景观生态学2名词解释+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40233b8627d3240c8547ef3f.png)
名词解释景观: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的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生态学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斑块及斑块动态: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
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和居民区等。
斑块动态是指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性程度。
景观异质性: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
侧重于三方面: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
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如,景观单元面积、形状和多样性,它们的空间格局以及能量、物质和生物体的空间分布等。
尺度推绎: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它尺度上的特征,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景观变化:受人类和自然干扰,景观不断变化。
景观指数:指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适合定量表达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关联的空间分析方法。
内缘比:斑块周长与斑块面积之比,指斑块的边缘效应。
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干扰: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生态学2
![生态学2](https://img.taocdn.com/s3/m/d238c7300b4c2e3f57276328.png)
三、种群增长模型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率模型: 1 . 离散增长率模型: Nt+1=λNt ( 也就是: 离散增长率模型:Nt+1 为种群大小, 为时间, Nt=N0λt ) , N 为种群大小 , t 为时间 , λ 为种群周限增长率。 为种群周限增长率。这是说种群在无条件 限制时增长的的情况——呈几何级数增长。 限制时增长的的情况——呈几何级数增长。 2.种群连续增长模型:Nt=N0ert(此r 为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N 瞬时增长率 )λ=er
第二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 概念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 一、种群密度分布 (一)数量统计:绝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 间实有某种生物的个体数。 间实有某种生物的个体数。相对密度则是表示 数量的相对指标。 10个 数量的相对指标。如10个/hm2黄鼠是绝对密度; 每 100个铗捕获10只 / 日则是相对密度指标 , 即 100个铗捕获 10只 日则是相对密度指标, 10%的捕获率。 10%的捕获率。 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个体数量:N=Μ×n 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个体数量:N=Μ×n⁄m。式 中N为样地种群个体数;M为标志数;n为重捕 为样地种群个体数;M为标志数;n 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记数。 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记数。 (二)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 二 )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Nt=K/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N (1+ ea-rt)[K为环境容量,Nt的最大值]。 [K为环境容量, 的最大值] 此为逻辑斯谛方程。 式中a 为参数取决于N 此为逻辑斯谛方程 。 式中 a 为参数取决于 N0 值 的大小,表示逻辑斯谛方程的原点位置。 的大小,表示逻辑斯谛方程的原点位置。r值为 物种潜在增殖力。 表示环境容纳量。 物种潜在增殖力。K表示环境容纳量。 此曲线有5个时期:(1 此曲线有5个时期:(1)开始期(或称潜伏 期),个体少,增长慢。(2 期),个体少,增长慢。(2)加速期:随着 个体数增多,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 个体数增多,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 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度的一半(K/2),密度增 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度的一半(K/2),密度增 长最快。(4)减速期:当个体数>K/2时,密 长最快。(4)减速期:当个体数>K/2时,密 度增长逐渐变慢。(5 度增长逐渐变慢。(5)饱和期:当个体数达 到K值时即饱和。
生态学-2剖析
![生态学-2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a58bdeb84ae45c3a358c66.png)
第一章绪论地球约形成于46亿年前。
形成蛋白质和能够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这就是生命的开始,这一过程大约发生在35亿年前。
大约在4亿年前,绿色植物登陆成功。
生态学定义:字意上看,生态学是关于居住环境的科学。
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1866,《普通生物形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指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互惠或敌对关系。
(适宜: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这里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环境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美国生态学家W.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在其《生态学》(1997):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中国生态学会创始人马世骏(1980):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研究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
生态学设计的环境也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促进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现代生态学发展:1.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
在微观方向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近年来还出现了分子生态学等新的分支学科。
2.研究手段的更新20世纪40年代:“一只生态学工具箱”。
现代生态学研究:野外自计电子仪器(测定光合、呼吸、蒸腾、水分状况、叶面积、生物量及微环境等);同位素示踪(测定物质转移与物质循环等);稳定性同位素(用于生物进化、物质循环、全球变化等);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用于时空现象的定量、定位与监测);生态建模(从生态生理过程、斑块、种群、生态系统、景观到全球)等技术。
考研生态学-2_真题-无答案
![考研生态学-2_真题-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1869a6804d2b160a4ec02f.png)
考研生态学-2(总分132,考试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1. 他感作用(allelopathy)2. 霜害3. 风化作用4. 嗜钙植物5. 单盐毒害6. 群丛(association)7.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8. 生产者9. 反硝化作用10.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11.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12.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13. 生态环境14. 湿生植物15. 污染生态监测二、选择题1. 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
A.生理适应 B.行为适应 C.形态适应 D.对高温的适应2. 在生态系统中,与碎屑食物链的能流相比,捕食食物链的能流。
A.流通量大 B.流通量小 C.流通量相近D.流通量略小3. 下列实例中,主要属于适应温度条件的是。
A.梨北橘南 B.仙人掌的叶刺 C.蛾类的趋光性 D.人参在林下才能生长好4. 英美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
A.演替原则 B.植物区系 C.植被型 D.特征种5. 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
A.红光 B.紫光 C.绿光 D.蓝紫光6. 下列群落中属于共建种群落可能性最大的是。
A.热带森林 B.北方森林 C.草原 D.落叶林7. 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多样性 B.生物量 C.初级生产力D.次级生产力8. 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A.酸雨 B.温室效应 C.臭氧减少 D.汞等有毒物质的积累9. 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
A.英美学派 B.法瑞学派 C.原苏联 D.中国10. 酸雨是指pH小于的酸性大气降水。
A.6.5 B.5.6 C.5.5 D.5.011. 某生态系统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增多的因子是。
A.蛇多、鹿多、草少B.鹿少、蛇多、鼠少C.兔少、草少、鼠少D.蛇少、草多、鹿少12. 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
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ae9f42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7.png)
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对于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生态学需要通过课后习题的练习来巩固知识,下面是《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章: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数学模型和遥感技术等。
3. 生态学的主要分支包括行为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4.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5. 生态位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
6.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
7.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8.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非生物环境等组成部分。
2.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服务等。
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
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
5.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利益,包括食物、水资源、气候调节和文化价值等。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演替1.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初始阶段逐渐向成熟阶段发展的过程。
2. 初始阶段的生态系统称为原生生态系统,成熟阶段的生态系统称为高级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会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二) 生态因子 组成环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或叫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 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如温度、湿度、食物、O2、CO2和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也叫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可以认为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15
二、地球上温度的基本情况 1、温度的表示方法 (1)温度以“度”来表示。如100C,它是指“热”能的强度。 (2)热能的另一种指标是热容量,一般是用克卡表示,一克 卡是指把一克150C的水温上升10C所需要的热量。 (3)国际单位制用(J)为单位,1焦耳=0.24克卡。 2、决定地球上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温度变化主要决定于两个基本变量:入射的太阳辐射 角度;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
8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可能由另一 个因子来替代。但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个因子的加强 得到调剂和补偿。 如:锶大量存在时可减少钙不足对动物造成的有害影响。
4、限定性:
生物在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 强度。因此 ,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 特定阶段。
18
4、环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1)昼夜变化
①海洋水温不超过40C,随着深度的增加, 变化幅度更小。15米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 ②大陆气温一般在170C左右;沙漠地带 有时可达400C;高海拔比同纬度低海拔日较 差大。 ③土壤:土壤表面温度变化远较气温剧烈, 随着土壤深度的加大,变幅减少;35~100厘 米以下,土壤温度无昼夜变化。
10
(二)限制因子: 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一个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 受极限,从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和扩散的因素。 如:陆地环境中的氧很丰富,氧对陆生动物来说不起任何 限制作用。但如净水水体高密度养鱼,溶氧就经常是一个限制 因子。只有靠水泵不断地使水流动,如果水泵一停,水的更新 一停止,往往只要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视鱼的密度高低) 鱼就纷纷“浮头”,如不采取紧急措施,就会造成大量死亡。
11
(三)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最低因子法则)
其基本思想是: 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 中有一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 质极微,植物生长就最少。 这个定律如果用于指导实践,必须加上两个补充原理: 第一,利比希定律只有 在严格的稳定的状态下,即在物质 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平衡状态下才能使用。 第二,因子的替代作用,即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小量状态 时,其它处于高浓度或过量状态下的物质,可能会有替代作用。 至少是化学性质上接近的元素能替代一部分。 如锶就能部分地替代软体动物的壳需要的钙。
14
第二章 主要自然因子的生态作用
第一节 温度及其生态作用
一、温度的生态意义
温度是一种无时无处不在起作用的生态因子,任何生物都是 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并受着温度变化的影响。 首先,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才能完成。 其次,温度对生物的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环境中其 它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刮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 以及食物和其它生命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间接影响);也可引 起动物的体温、繁殖、发育、生长、分布范围等(直接影响)。
26
3、低温生物学(cryobiology) 动物有机体超冷现象的发现,为有机体在低温环 境下的生命力这一理论问题,以及许多有关的实践问 题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低温生物学是当前生物 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属于边缘学科,是生理 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进化论等学科的交叉。 对低温生物学的研究,主要在于谋求以低温来最 大限度地抑制代谢活动。就是说,使细胞、组织、有 机体的整体的代谢活动有效地“终止”,在这种状态 下,有机体的“老化”和“退化”过程停止,并得以 保持持久地恢复活力的能力。
16
3、环境温度的变化幅
(1)水环境 水环境的温度一般不会升得太高,也不会 降得太低。淡水水温不会低于00C;海水也不 会低于-2.50C。 大洋水温最高记录360C,潮间带或小型 淡水湖水温可达400C-450C。 因此,水环境温度的变化幅只有400C-450C。
17
(2)大陆上的气温 大陆最地气温记录-88.30C(南极),但 沙漠 夏季中午气温可达600C而沙漠土壤表面 温度可高达800C(野外工作甚至能用沙‘煮 熟’鸡蛋)。 由此可见,大陆温度变化幅可达到1301500C,比水体大2-3倍。
20
5、环境温度的空间变化
(1)水平变化
从赤道到北极,根据年平均温的不同划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 热带:赤道南北平均温为200C的等温线之间的地区; 温带:年平均温200C等温线和最热月100C等温线之间的地区; 寒带:最热月100C等温线与极地之间。 随纬度北移(北半球),大约每增加一度纬度,平均温降低0.50C.
12
(四)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 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3
五、生态因子的其它作用
限制因子是生态学中有用的原理,但生态因子对生物不只 是消极的限制: (一)因子的补偿作用 生物能适应环境,并且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生物还能改变自 然环境,减少温度、光照、水等生态因子限制作用。 (二)生态因子的信号作用 生物对自然界的适应,不仅表现在能否耐受环境因子的变 化这种消极方面,生物还能积极地利用一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 化,以作为调节其生理节律和生活史中的各种节律的线索。 如:光照周期可以作为外界线索,对生物体内的生物钟起 到“扳机”作用,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动物的换毛、换羽、 繁殖、滞育、休眠、迁徙等。
指终年稳定的因子 稳定因子 如地磁、地心引力 和太阳辐射 生态因子 变动因子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刮风 降雨、捕食、寄生等
7
决定生物分布
周期性变动的因子: 一年四季变化、潮汐涨落 影响生物数量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1、综合性: 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 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 如:光强度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土壤温度和湿度的 改变。 2、非等价性: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 有1~2个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 常会引起许多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 生长发育明显变化。
29
3、某些在休眠期的动物有可能耐受很高温度 如: 在尼日利亚和乌干达有一种摇蚊,在脱水的状态下能在1020C 中存活1分钟。 4、现知能忍受最高温度的生物 美国科学家巴罗斯和德明取自2500米深海中的某些细菌,在 高达2500C和265个大气压的钛容器中,这些细菌还能生长和增 殖。 5、水生动物一般对高温的耐受性比陆生动物低。 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低。 沙漠中的动物往往能忍受较高温度。 6、高温实验驯化同样可以提高动物耐受高温的能力。
1、生命的温度下限和低温致死的原因 临界温度——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 这个温度数值被称为临界温度。 动物对温度的耐受极限变化极大,某些动物能忍受一定程度 的体温冻结。如:某些动物能在-1960C的液氮中存活;而另一 些动物对低温却异常敏感。 如:魟鱂,通常被饲养在230C的 室温中,如水温下降到100C,它们就会死亡。
19
(2)季节变化 ①海洋:赤道和极地海洋水温年较差不超 过50C;温带海洋年较差100C-150C,有时可 达230C;140米深度以下,水温无季节变化。 ②陆地:比海洋剧烈。温带、寒带较热带 变化大。如:西藏冬夏温差可达770C(37~400C)……。 ③土壤:变化比气温大。随深度加大变幅 减少。30米深度以下,土壤温度无季节变 化……。
如:很多昆虫的幼虫和成虫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生境中,因此,它 们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差异极大。
9
四、几个常见的生态学定律 (一)阈和律 1、阈: 任何一种环境因子 对生物产生可见作用的最低量。 如:一种动物能活动的最低温度、最低湿度、最弱的光照度 等等。 2、率:生物功能速率。 阈和率的关系: 环境因子作用超过阈之上,生物功能的速率就加快,直至最大 速率。但超过最大范垂直变化
气温的垂直变化: 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降低0.5~10C 山坡不同的坡向热量的分配也是不均匀的。同样 海拔的山地,南坡生长喜暖耐旱植物;北坡多生长耐 阴喜湿的植物。 水温的垂直变化: 水温也随深度的不同而有变化,但冬季与夏季的 垂直变化明显不同。
22
三、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一)对低温的耐受极限和抗寒性
第一篇
个体生态学 (环 境 分 析)
第一章 生态因子的分类及其作用的一般特征 一、环境和生态因子 (一)环境: 在生态学中,一般是指生物体周围一切 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 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1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 间 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因 素的总和。(李博等) 因为,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的。 如:在环境科学中 ,一般以人类为主体。环境是指 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 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在生物科学中,一般以生物为主体。环境是指 围绕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物有机体之间互为环境。
25
2、动物耐寒性的一些规律
(1)变温动物忍受体温(内环境)下降的能力较高。而常温动物的体温相对来说比 较稳定,忍受体温下降的能力较弱。 (2)处于活动期的动物可耐受的极限温度较狭小。 (3)耐寒性有季节变化。 (4)不同生态类群的耐寒性区别显著。 (5)耐寒性有地理变异。 (6)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动物的耐寒性也不同。 (7)动物耐寒性也可以进行驯化
27
低温生物学目前的主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