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2)垂直变化
气温的垂直变化: 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降低0.5~10C 山坡不同的坡向热量的分配也是不均匀的。同样 海拔的山地,南坡生长喜暖耐旱植物;北坡多生长耐 阴喜湿的植物。 水温的垂直变化: 水温也随深度的不同而有变化,但冬季与夏季的 垂直变化明显不同。
22
三、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一)对低温的耐受极限和抗寒性
27
低温生物学目前的主要成果:
1、成功地通过冷冻保存精子,尤其在人工受精繁殖牲畜和改良 品种方面效果更加明显。 2、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保存(从单细胞到囊胚期),当需要时, 经溶冻并移植到“养母”的子宫中继续发育。
3、冷冻保存器官、组织(小块皮肤、角膜),迄今还没有哺乳 动物器官在经完全冷冻后机能完全恢复的报导。
指终年稳定的因子 稳定因子 如地磁、地心引力 和太阳辐射 生态因子 变动因子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刮风 降雨、捕食、寄生等
7
决定生物分布
周期性变动的因子: 一年四季变化、潮汐涨落 影响生物数量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1、综合性: 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 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 如:光强度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土壤温度和湿度的 改变。 2、非等价性: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 有1~2个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 常会引起许多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 生长发育明显变化。
如:很多昆虫的幼虫和成虫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生境中,因此,它 们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差异极大。
9
四、几个常见的生态学定律 (一)阈和律 1、阈: 任何一种环境因子 对生物产生可见作用的最低量。 如:一种动物能活动的最低温度、最低湿度、最弱的光照度 等等。 2、率:生物功能速率。 阈和率的关系: 环境因子作用超过阈之上,生物功能的速率就加快,直至最大 速率。但超过最大范围速率就会降低下来。
3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1、通常的分类
非生物因子
湿度、降水量、雪被、海流 温度、光、大气、水、盐分
压力、土壤、火等等 生态因子 动物、植物、微生物 同种生物:构成种内关系 异种生物:构成种间关系
生物因子
4
2、 依其性质归纳为五类
①气候因子: ②土壤因子: ③地形因子: ④生物因子: ⑤人为因子:
5
16
3、环境温度的变化幅
(1)水环境 水环境的温度一般不会升得太高,也不会 降得太低。淡水水温不会低于00C;海水也不 会低于-2.50C。 大洋水温最高记录360C,潮间带或小型 淡水湖水温可达400C-450C。 因此,水环境温度的变化幅只有400C-450C。
17
(2)大陆上的气温 大陆最地气温记录-88.30C(南极),但 沙漠 夏季中午气温可达600C而沙漠土壤表面 温度可高达800C(野外工作甚至能用沙‘煮 熟’鸡蛋)。 由此可见,大陆温度变化幅可达到1301500C,比水体大2-3倍。
25
2、动物耐寒性的一些规律
(1)变温动物忍受体温(内环境)下降的能力较高。而常温动物的体温相对来说比 较稳定,忍受体温下降的能力较弱。 (2)处于活动期的动物可耐受的极限温度较狭小。 (3)耐寒性有季节变化。 (4)不同生态类群的耐寒性区别显著。 (5)耐寒性有地理变异。 (6)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动物的耐寒性也不同。 (7)动物耐寒性也可以进行驯化
4、哺乳动物的整体冷冻尚未获得成功。 5、低温手术。如心脏外科,利用低温,结合机械方法把充氧的 血液灌注全身(心-肺机 ),可以使心脏停止跳动,排出血液而 进行手术。
28
(二)生物对高温的耐受极限
1、生物对高温的耐受极限研究远不及对低温的研究多。 2、大多数动物最高耐受温度不高。 如: 多数昆虫 高于45~500C就死亡; 爬行动物能耐受 450C; 鸟类可耐受 46~480C; 哺乳类 420C就死亡; 活动的原生动物 能忍受500C; 海产无脊椎动物 只能忍受300C 海葵到380C; 淡水无脊椎动物 能忍受到41~440C; 斑鳉 能在500C温泉中生活; 蓝绿藻可在高达73~750C的温水中生活(在美国黄石公园 850C的温泉中还生活着一种蓝绿藻)。
14
第二章 主要自然因子的生态作用
第一节 温度及其生态作用
一、温度的生态意义
温度是一种无时无处不在起作用的生态因子,任何生物都是 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并受着温度变化的影响。 首先,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才能完成。 其次,温度对生物的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环境中其 它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刮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 以及食物和其它生命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间接影响);也可引 起动物的体温、繁殖、发育、生长、分布范围等(直接影响)。
19
(2)季节变化 ①海洋:赤道和极地海洋水温年较差不超 过50C;温带海洋年较差100C-150C,有时可 达230C;140米深度以下,水温无季节变化。 ②陆地:比海洋剧烈。温带、寒带较热带 变化大。如:西藏冬夏温差可达770C(37~400C)……。 ③土壤:变化比气温大。随深度加大变幅 减少。30米深度以下,土壤温度无季节变 化……。
18
4、环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1)昼夜变化
①海洋水温不超过40C,随着深度的增加, 变化幅度更小。15米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 ②大陆气温一般在170C左右;沙漠地带 有时可达400C;高海拔比同纬度低海拔日较 差大。 ③土壤:土壤表面温度变化远较气温剧烈, 随着土壤深度的加大,变幅减少;35~100厘 米以下,土壤温度无昼夜变化。
11
(三)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最低因子法则)
其基本思想是: 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 中有一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 质极微,植物生长就最少。 这个定律如果用于指导实践,必须加上两个补充原理: 第一,利比希定律只有 在严格的稳定的状态下,即在物质 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平衡状态下才能使用。 第二,因子的替代作用,即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小量状态 时,其它处于高浓度或过量状态下的物质,可能会有替代作用。 至少是化学性质上接近的元素能替代一部分。 如锶就能部分地替代软体动物的壳需要的钙。
1、生命的温度下限和低温致死的原因 临界温度——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 这个温度数值被称为临界温度。 动物对温度的耐受极限变化极大,某些动物能忍受一定程度 的体温冻结。如:某些动物能在-1960C的液氮中存活;而另一 些动物对低温却异常敏感。 如:魟鱂,通常被饲养在230C的 室温中,如水温下降到100C,它们就会死亡。
29
3、某些在休眠期的动物有可能耐受很高温度 如: 在尼日利亚和乌干达有一种摇蚊,在脱水的状态下能在1020C 中存活1分钟。 4、现知能忍受最高温度的生物 美国科学家巴罗斯和德明取自2500米深海中的某些细菌,在 高达2500C和265个大气压的钛容器中,这些细菌还能生长和增 殖。 5、水生动物一般对高温的耐受性比陆生动物低。 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低。 沙漠中的动物往往能忍受较高温度。 6、高温实验驯化同样可以提高动物耐受高温的能力。
12
(四)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 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3
五、生态因子的其它作用
限制因子是生态学中有用的原理,但生态因子对生物不只 是消极的限制: (一)因子的补偿作用 生物能适应环境,并且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生物还能改变自 然环境,减少温度、光照、水等生态因子限制作用。 (二)生态因子的信号作用 生物对自然界的适应,不仅表现在能否耐受环境因子的变 化这种消极方面,生物还能积极地利用一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 化,以作为调节其生理节律和生活史中的各种节律的线索。 如:光照周期可以作为外界线索,对生物体内的生物钟起 到“扳机”作用,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动物的换毛、换羽、 繁殖、滞育、休眠、迁徙等。
第一篇
个体生态学 (环 境 分 析)
第一章 生态因子的分类及其作用的一般特征 一、环境和生态因子 (一)环境: 在生态学中,一般是指生物体周围一切 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 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1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 间 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因 素的总和。(李博等) 因为,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的。 如:在环境科学中 ,一般以人类为主体。环境是指 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 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在生物科学中,一般以生物为主体。环境是指 围绕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物有机体之间互为环境。
15
二、地球上温度的基本情况 1、温度的表示方法 (1)温度以“度”来表示。如100C,它是指“热”能的强度。 (2)热能的另一种指标是热容量,一般是用克卡表示,一克 卡是指把一克150C的水温上升10C所需要的热量。 (3)国际单位制用(J)为单位,1焦耳=0.24克卡。 2、决定地球上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温度变化主要决定于两个基本变量:入射的太阳辐射 角度;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
8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可能由另一 个因子来替代。但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个因子的加强 得到调剂和补偿。 如:锶大量存在时可减少钙不足对动物造成的有害影响。
4、限定性:
生物在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 强度。因此 ,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 特定阶段。
10
(二)限制因子: 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一个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 受极限,从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和扩散的因素。 如:陆地环境中的氧很丰富,氧对陆生动物来说不起任何 限制作用。但如净水水体高密度养鱼,溶氧就经常是一个限制 因子。只有靠水泵不断地使水流动,如果水泵一停,水的更新 一停止,往往只要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视鱼的密度高低) 鱼就纷纷“浮头”,如不采取紧急措施,就会造成大量死亡。
23
部分动物忍受低温的能力:
草原龟—— -130C 豚 鼠—— -150C 大白鼠—— -250C 家 兔—— -450C 狗 —— -1600C
24
动物低温致死的原因:
(1)冰结晶使原生质破坏,损坏了细胞内和细胞 间的细微结构;
(2)当溶剂水结冰时,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 胞渗透压的变化,造成蛋白质变性; (3)脱水使蛋白质沉淀; (4)代谢失调乃至停止。
20
5、环境温度的空间变化
(1)水平变化
从赤道到北极,根据年平均温的不同划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 热带:赤道南北平均温为200C的等温线之间的地区; 温带:年平均温200C等温线和最热月100C等温线之间的地区; 寒带:最热月100C等温线与极地之间。 随纬度北移(北半球),大约每增加一度纬度,平均温降低0.50C.
26
3、低温生物学(cryobiology) 动物有机体超冷现象的发现,为有机体在低温环 境下的生命力这一理论问题,以及许多有关的实践问 题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低温生物学是当前生物 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属于边缘学科,是生理 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进化论等学科的交叉。 对低温生物学的研究,主要在于谋求以低温来最 大限度地抑制代谢活动。就是说,使细胞、组织、有 机体的整体的代谢活动有效地“终止”,在这种状态 下,有机体的“老化”和“退化”过程停止,并得以 保持持久地恢复活力的能力。
3、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a.密度制约因子: 强调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调节种群 数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 如:食物、天敌和流行病等各种生物因子。
b.非密度制约因子:强调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种群密 度不能起调节作用。 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非生物因子。
6
4、前苏联学者蒙卡斯基则依据生态因子的稳定程度将其 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2
(二) 生态因子 组成环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或叫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 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如温度、湿度、食物、O2、CO2和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也叫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可以认为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