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
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3.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独特之处;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定义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包容性、多样性、厚重性2. 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概述春节的来历和意义•介绍春节的传统习俗:守岁、放鞭炮、拜年、舞龙舞狮等•学习唐诗《过年》B. 清明节•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重要性•讲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扫墓、踏青、植树等•了解杜牧的《清明》诗C. 端午节•探究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传说•学习制作粽子的步骤•欣赏《百魅图》中的《屈原写楚辞》画作3. 中国传统艺术A. 京剧•介绍京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学习京剧的基本表演姿势•观看经典京剧片段B. 中国画•简述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分类•学习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和技巧•创作一幅简单的中国画作品三、教学过程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向学生讲解春节的由来和意义,引发学生对春节的思考。
•分小组介绍春节的传统习俗,并准备展示。
•分小组学习唐诗《过年》,齐读韵味悠长的诗句。
B. 清明节•通过PPT和图片介绍清明节的重要性和由来,激发学生对清明节的兴趣。
•向学生展示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相关活动,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家庭的清明节风俗。
•分小组欣赏杜牧的《清明》诗,一起分析诗意。
C. 端午节•结合故事和图片,生动地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传说。
•在课堂上制作粽子,让学生亲身体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分小组观赏《百魅图》中的《屈原写楚辞》画作,感受中国画的魅力。
3. 中国传统艺术A. 京剧•通过PPT和视频展示京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学习京剧的基本表演姿势,两两搭档练习。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3)鼓励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创新性地开展各种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2)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学1. 《诗经》选读:《关雎》、《硕鼠》等;2. 楚辞选读:《离骚》、《天问》等;3. 了解古代诗人及其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历史1.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等人物介绍;2.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等;3.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哲学1. 儒家思想:孔子、孟子等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2. 道家思想:老子、庄子等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3.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体系和主要流派。
第四单元:中国传统艺术1. 中国绘画:了解绘画技法、画家及其作品;2. 中国书法:学习书法的基本技法、书体及著名书法家;3. 中国戏曲:了解戏曲的起源、流派及经典剧目。
第五单元: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1. 春节:了解春节的起源、习俗及传统活动;2. 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及传统活动;3. 中秋节:了解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及传统活动。
三、教学安排每周一节课堂授课,每节课时为40分钟。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课时。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单元测试: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3. 期末考试:期末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古诗词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成语“亡羊补牢”的故事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2. 第二单元:典故解析典故“孟母三迁”的背景和意义典故“孔融让梨”的背景和意义典故“悬壶济世”的背景和意义3. 第三单元:古诗词欣赏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4. 第四单元:传统节日春节的起源和习俗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5. 第五单元:传统文化常识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书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成语、典故、古诗词的来历、含义和背景。
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采用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书法、茶艺等传统文化活动的实践操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成语、典故、古诗词等内容,正确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
2. 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传统文化教程》2. 辅助资料:成语典故书籍、古诗词选集、传统文化纪录片等。
3. 实践材料:毛笔、墨汁、茶具等。
六、教学计划1. 第六周:深入学习成语故事成语“杯弓蛇影”的故事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成语“井底之蛙”的故事2. 第七周:深入了解典故解析典故“愚公移山”的背景和意义典故“掩耳盗铃”的背景和意义典故“悬壶济世”的背景和意义3. 第八周:深入欣赏古诗词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赤壁怀古》4. 第九周:探索传统节日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春节的起源和习俗5. 第十周:综合学习传统文化常识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书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七、教学活动1. 第六周:成语故事分享会学生分组选择成语,进行故事分享和讲解老师点评并补充讲解成语的深层含义2. 第七周:典故知识问答比赛学生分组进行知识问答,比拼典故知识老师点评并给予奖励3. 第八周:古诗词朗诵比赛学生分组选择古诗词进行朗诵老师点评并指导朗诵技巧4. 第九周: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学生参与制作传统节日美食,了解节日习俗老师讲解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5. 第十周:传统文化艺术体验课学生学习书法、茶艺等传统文化艺术老师现场演示并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八、教学反馈1. 学生通过分享会、比赛和体验活动,对传统文化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古诗词等知识;(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传统文化;(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成语故事1. 成语的起源和发展2. 成语的构成和特点3. 成语故事讲解第二单元:古诗词鉴赏1. 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2. 古诗词的类型和特点3. 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技巧第三单元:传统节日文化1. 春节2. 清明节3. 端午节4. 中秋节5. 重阳节第四单元:中国历史人物1. 炎帝和黄帝2. 孔子3. 秦始皇4. 诸葛亮5. 武则天第五单元:传统艺术欣赏1. 书法艺术2. 绘画艺术3. 戏曲艺术4. 民间艺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成语的起源、发展和构成特点,能够理解和运用成语;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美;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培养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仰;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素养。
2. 教学难点:成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深层次意境和主旨的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成语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3. 中国传统艺术:书法、绘画、剪纸、音乐、舞蹈等。
4. 中国传统礼仪:礼貌用语、尊老爱幼、待客之道等。
5.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美食、饮食礼仪等。
三、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通过讲述与中国传统节日、经典故事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相关话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视频展示:播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
4. 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亲手制作剪纸、绘画等传统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扮演传统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表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领导等能力。
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五、教学计划第1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1. 讲述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学习与春节相关的成语和诗词。
3. 制作春节手工艺品。
第2周: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1. 讲述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学习与元宵节相关的成语和诗词。
3. 制作元宵节灯笼。
第3周: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1. 讲述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学习与清明节相关的成语和诗词。
3. 制作清明节扫墓卡片。
第4周:中国传统艺术——书法1. 介绍书法的基本知识。
2. 学习书法的基本技巧。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典故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鉴赏教学诗词:《静夜思》、《登鹳雀楼》、《清明》、《赋得古原草送别》、《江雪》。
2. 第二单元:成语故事教学成语:画龙点睛、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亡羊补牢。
3. 第三单元:传统文化习俗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教学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岳飞传。
5. 第五单元:传统文化知识教学内容:汉字的演变、书法艺术、国画艺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诗词、成语、民间故事的基本内容,了解传统文化习俗和艺术形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成语的寓意,民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成语、民间故事的基本内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传统文化习俗和艺术形式。
3. 实践法:动手实践,如书法、绘画、舞蹈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阶段测试:诗词、成语、民间故事知识测试。
3. 期末考试:传统文化综合测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传统文化教程》2. 辅助材料:诗词朗诵光盘、成语故事书籍、民间故事绘本、传统文化艺术图片等。
3. 网络资源:传统文化网站、诗词鉴赏网站、成语查询工具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诗词鉴赏(2周)2. 第二单元:成语故事(2周)3. 第三单元:传统文化习俗(3周)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3周)5. 第五单元:传统文化知识(4周)八、教学活动设计1. 诗词朗诵会:学生分组朗诵所学诗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原因和庆祝方式。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的原因和庆祝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概念解释(15分钟)通过教授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个整体的了解。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进行讲解。
3.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中国传统节日进行研究,并选择一种形式展示给全班。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
4.小组展示(30分钟)每个小组进行展示,介绍所选择的传统节日的原因、由来和庆祝方式。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补充。
5.课堂活动(20分钟)以制作手工为主,让学生亲自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
教师可以准备相关材料和工具,指导学生如何制作。
6.总结(10分钟)通过小结,让学生对今天的学习有个深刻的印象,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主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导入视频,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手工,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印象,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整堂课设置合理,内容丰富,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齐鲁书社小学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齐鲁书社小学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戏曲等;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教学实物;2. 锦字、红灯笼、剪纸等传统文化制品。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1. 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国的辉煌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
2. 导入新知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实物,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如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凝聚民族的凝聚力等。
3. 学习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传统文化的亲身经历。
4.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1. 学习活动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戏曲等。
2. 展示实物教师向学生展示锦字、红灯笼、剪纸等传统文化制品,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3. 学习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进行交流。
4.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三节: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1. 导入新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现状。
2. 学习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提出自己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3. 学习讨论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明确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态度和行动。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案主题: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清明节: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学习相关诗词。
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学习相关诗词。
2. 第二单元:传统故事《孟母三迁》:学习孟母教子的故事,感悟母爱的伟大。
《愚公移山》: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毅力。
3. 第三单元:传统美德孝道:学习孝道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孝敬之心。
诚信:学习诚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故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
3.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的表现。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2课时)清明节:1课时端午节:1课时2. 第二单元:传统故事(3课时)《孟母三迁》:1课时《愚公移山》:1课时《夸父追日》:1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美德(4课时)孝道:1课时诚信:1课时勤奋:1课时宽容:1课时七、教学资源:1. 相关书籍:传统文化故事集、诗词精选等。
2. 网络资源:传统文化相关视频、图片等。
3. 实物道具:如剪纸、灯笼等传统手工艺品。
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单元的传统节日、故事和美德。
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 实践: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5. 总结:对每个单元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九、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传统文化的作业,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本学期传统文化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运用讨论、讲解、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传统节日1. 春节2. 清明节3. 端午节4. 中秋节5.重阳节第二单元:传统美食1. 饺子2. 汤圆3. 粽子4. 月饼5. 馒头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讨论、讲解、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期终考试成绩:对学生的期终考试成绩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
六、教学计划与进度1. 教学计划:根据学期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教学进度:按照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七、教学资源与材料1. 教材:选用适合五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2. 辅助材料: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材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课堂管理2. 情感管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鉴赏教学诗词:《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等。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第二单元:成语故事教学成语:画龙点睛、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
教学重点: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学会运用成语。
3. 第三单元:传统文化习俗教学内容: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节日的庆祝方式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4. 第四单元:历史人物故事教学人物:诸葛亮、孙悟空、岳飞等。
教学重点: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品质,传承优秀传统。
5. 第五单元:民间艺术教学内容:剪纸、泥塑、京剧等民间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欣赏民间艺术的美,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阶段测试:定期进行知识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作品展示:让学生提交文化作品,如诗词、成语故事、民间艺术等,以此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时间安排1. 每单元教学时间为2周,每周5课时。
2. 总共10周,共计40课时。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传统文化教程》2. 参考书目:《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等。
3. 网络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网站、视频资料等。
4. 教具:投影仪、白板、卡片、剪纸、泥塑材料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诗词、故事、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成语、故事等元素。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能够运用所学成语和故事,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2)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诗词欣赏1.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诗作,感受作者对壮丽河山的赞美。
第二单元:成语学习1. 成语故事讲解:如“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2. 成语接龙游戏:培养学生对成语的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词的朗读与理解,成语的积累与应用。
2. 难点:对诗词意境的感悟,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2. 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传统文化内容。
3. 设置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语接龙游戏、诗词默写等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诗词理解和成语运用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第1周:诗词欣赏——《静夜思》第2周:诗词欣赏——《登鹳雀楼》第3周:成语故事讲解(1)第4周:成语故事讲解(2)第5周:成语接龙游戏七、教学资源:1. 诗词文本:《静夜思》、《登鹳雀楼》2. 成语故事文本3. 成语接龙卡片4. 多媒体教学素材(图片、视频等)八、教学活动设计:第1周:1. 导入新课,介绍诗词欣赏的目的。
2. 朗读《静夜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版)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第一课《声律启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出事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对子诗,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仿照这这首对子诗,自己写一首小诗。
3、本课所选的《声律启蒙》片断中,空、虫、宫、红、翁等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赶快和你的伙伴讨论一下吧。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2课《声律启蒙》(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
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读知识链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对对子可是古代小学生的必修课,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小时候也是从对对子开始学习作诗的,和同学的比比,看谁知道的对子多。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3课《声律启蒙》(三)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册教案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册教案9.文质彬彬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结合注释译文,读懂句子,了解“文质彬彬”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文质彬彬的道理,领会合适礼仪的重要性。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知道“礼仪之邦”对礼仪的分类,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礼貌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以成之。
君子哉!”(《论语.卫灵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诵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拍、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言语礼貌。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故事,领会合适礼仪的重要性吧。
学生自读故事《马夫和农夫》。
讨论: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故事的?四、忆事思辩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交请假条……2.食堂排队……3.楼道追逐……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孔子2.自读《孔子习礼》3.资料卡学生熟记“礼仪之邦”“礼敬揖让”六、学以致用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不同场合中的礼仪要求,并记实下来,完成记实卡。
2..完成一期关于“文化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的手抄报。
10.君子之乐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君子之乐”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君子之乐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为别人服务的良好的品德修养。
齐鲁书社小学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头四句十二字,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图画。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去。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之鲜明,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同时又衬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她有生命,她在思念,在等待。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不仅使画面生动,有立体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与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艺
《鹊桥仙》
6、艺术手法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以描写为主,多用叠字、白描手法,寓情于景。
《鹊桥仙》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象征、对比为主,也用了叠字、叠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理融为一体。
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术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鸟之妙。
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停笔了。结句实在是含悠然不尽之意,给人以美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2)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传统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分类。
第二单元:汉字与书法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书法的基本技法。
2. 教学内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书法的分类、书法的基本技法。
第三单元:诗词与歌赋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词和歌赋的特点,欣赏古代诗词歌赋的魅力。
2. 教学内容:诗词的起源、特点、分类;歌赋的起源、特点、分类。
第四单元:古代文学名著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名著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内容:《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种类和特点,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2. 教学内容:传统艺术的分类、特点和代表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2. 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传统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程度;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和传承意识。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成语、典故等,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和礼仪,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学会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历史1. 夏商西周的更迭2. 春秋战国的故事3. 秦始皇统一六国4. 汉朝的兴衰5. 唐朝的风采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学1.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2. 成语、典故的积累与应用3. 古代著名文学家的故事第三单元: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1. 春节的来历与习俗2. 端午节的起源与习俗3. 中秋节的传说与习俗4. 重阳节的由来与习俗5.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传承第四单元:中国古代艺术1.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与欣赏2. 书法的基本技法与欣赏3. 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的了解与欣赏4. 古代建筑的风格与特点5. 陶瓷、玉器等工艺品的鉴赏第五单元:中国古代哲学与伦理1. 儒家的思想观念与道德准则2. 道家的哲学理念与生活智慧3. 墨家的思想主张与价值观4. 法家的治国理念与制度5.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讨论、探究、实践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实地考察、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故事讲解等活动中,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
齐鲁书社小学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8
PPT教学课件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2020/12/10
9
2020/12/10
2
4.1 出库准备
❖ 4.1.2 出库货物准备 ❖ 4.1.3 审核出库单据 1、审核步骤 2、审核内容 3、出库凭证审核中的问题及处理
2020/12/10
3
4.2 备货
❖ 4.2.1 拣货 1、确定拣货方式 2、输出拣货单 3、确定拣货路线及分派拣货人员 4、拣取商品 5、分类集中
❖ 4.3.1 出库复核 1、按照复核的对象,进行商品单证复核与实物
复核 2、按照商品出库方式和作业程序进行复核 3、按照商品出库复核的方式进行复核
2020/12/10
7
4.3 出库作业
❖ 4.3.1 出库复核 1、按照复核的对象,进行商品单证复核与实物
复核 2、按照商品出库方式和作业程序进行复核 3、按照商品出库复核的方式进行复核
学习情境四 商品出库管理
学习目标:掌握仓库货物出库的不同形式,熟 练掌握出库业务流程和作业内容,学会填写出 库作业中的各种单证并能根据不同订单选择正 确的拣货方式,能处理出库作业中的常见问题。
12/10
1
4.1 出库准备
❖ 4.1.1 出库工作准备 1、“三不、三核、五检查”工作 2、货物出库的形式 (1)自提 (2)送货 (3)代运 3、接到出库通知后应做的几项工作
2020/12/10
4
4.2 备货
❖ 4.2.2 分货 1、人工分货 2、利用自动分类机分货 ❖ 4.2.3 包装 1、对包装的要求 2、印刷标识
2020/12/10
5
4.2 备货
齐鲁书社小学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齐鲁书社小学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围绕科学技术、诗歌朗诵、传统戏曲、历史名臣等主题来编排的,本学期共学习五个单元,《古诗四首》《京剧》《李时珍》是精读课文,饮食文化是略读课文。
本组涉及知识能力方面的内容主要有:1、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认识生字、掌握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了解中华古代科学技术和对外文化交流对世界的贡献。
2、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
另外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对民间传说故事有一定了解和比较感兴趣,个别学生可以讲述。
三.教学目标;1、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3、能背诵古诗,有学习中古传统文化的兴趣。
4、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养成爱第1页共18页2022—2022第二学期护图书的习惯。
5、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
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四.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2、能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五.教学措施;示范读、泛读和学生自读相结合六.教学进度安排(学期总课时)。
2第17课授课题目:茶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交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对茶产生不同程度的兴趣。
2、能对茶的起源、种类、制作流程、茶具有一定的认识,并愿意继续深入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文质彬彬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结合注释译文,读懂句子,了解“文质彬彬”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文质彬彬的道理,领会合适礼仪的重要性。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知道“礼仪之邦”对礼仪的分类,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礼貌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论语.卫灵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言语礼貌。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故事,领会合适礼仪的重要性吧。
学生自读故事《马夫和农夫》。
讨论: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故事的?四、忆事思辨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交请假条……2.食堂排队……3.楼道追逐……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孔子2.自读《孔子习礼》3.资料卡学生熟记“礼仪之邦”“礼敬揖让”六、学以致用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不同场合中的礼仪要求,并记录下来,完成记录卡。
2..完成一期关于“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的手抄报。
10.君子之乐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君子之乐”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君子之乐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为别人服务的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在古代有个荣启期的人,历来人们都传颂他,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快点打开书看看第55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荣公三乐》。
讨论: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荣公三乐”故事的?荣启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56页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这些快乐能算是真正的快乐吗?为什么?1.公共汽车上让座……2.小敏吃放节约、不浪费粮食……3.玩手机游戏到半夜……玩电脑、手机游戏的快乐是健康的快乐吗?你怎么看待玩游戏?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时传祥。
2.自读《城市的美容师》,列举类似默默奉献的人。
3.资料卡学生认识“城市最可爱的人”六、学以致用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古今中外关于以劳动为乐、以服务公众为乐的故事,通过演讲比赛等方式,进行班级交流。
11.君子畏戒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君子畏戒”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君子畏戒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法律意识规范意识。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班级纪律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很多名人故事,今天我们来看看曾国藩的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60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曾国藩的敬畏观》。
讨论:读完故事,曾国藩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61页中的二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的认识或做法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1.我们只是宇宙银河系无数星球中毫不起眼的一个星球上微不足道的小生物而已。
2.我才不管呢,人是万物之灵,可以主宰一切。
人类现在可以征服所有其他生物就是证明。
3.我把一天的收获与不足记录下来,这样会使我今后的生活和学习越来越好。
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大自然的种种现象。
2.自读《敬畏大自然》你现在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感受。
3.资料卡了解印度洋海啸。
交通标志。
六、学以致用查找资料,收集关于敬畏和以公益为主的格言警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读完这些格言之后的心得体会。
12.君子怀德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君子怀德”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君子怀德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博大胸怀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你可能读过富弼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65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德高望重》。
讨论:读完故事,富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资料卡:德高望重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66页中的二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如果你遇到下列情况该如何去处理?1.向劳动模范鲜花。
2.主动打扫社区卫生。
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瓷器2.自读《瓷器上的“德文化”》你现在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感受。
3.资料卡学生了解“瓷器的历史”,认识陶瓷工艺。
六、学以致用1.搜集关于“德”的名言警句读一读,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2.记录生活中你做过的修身养性的事情。
13.仁民爱物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仁民爱物”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仁民爱物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勤俭节约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关于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72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里革断罟匡君》。
讨论:读完故事,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73页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思考交流。
讨论:你想听到什么?1.政府永远站在人民的身边……2.工厂冒黑烟……3.自带方便袋……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环境保护。
2.自读《环保雨伞》你现在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感受。
3.资料卡学生了解“可降解材料”六、学以致用读了“仁民爱物“的经典文句和相关故事,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爱护身边的人和生态环境。
将你做过的事情记录下来吧。
14.仁者爱人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仁者爱人”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仁者爱人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关爱他人”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关爱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美德,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77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范蠡三散千金》。
讨论:读完故事,你是怎样评价范蠡的?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78页中的二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下列同学的表现在你周围有吗?你又是怎么做的??1.出谋划策节日送暖……2.快递问路……学生交流,引导行为五、博学研思1.搜索关于仁爱主题的故事。
2.自读《仁者爱人》你现在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感受。
3.资料卡学生了解“仁”六、学以致用1.想一想: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敬人。
把你收集到的故事和根据这些故事形成的见解讲给大家听。
完成记录表2.请查资料,填写关于“仁”的成语故事的含义,并仔细体会“仁”的不同之处。
15.仁者安仁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仁者安仁”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仁者安仁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做好事做过头”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82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大禹治水》。
讨论:读完故事,理解文中大禹的精神。
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83页中的三幅情境图。
讨论:下列同学的表现在是否符合“仁德”?1.捡到失物……2.捐献器官……3.玻璃片放垃圾桶……学生交流,引导行为五、博学研思1.自读《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学生交流感受。
2.资料卡中国支教.联盟。
六、学以致用1.“仁爱”是做人的根本。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对他人、对自然施以“仁爱”,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
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将你的做法与同学们分享吧。
2.请查找资料,解释下列关于“仁”的词语的含义。
16.天下归仁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天下归仁”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