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三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部编版(1)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部编版(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作者对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赞美之意。

3.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助读资料:走近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品读释疑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解释①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

②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③遮:遮盖,遮挡。

④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2)释义: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解释①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②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2)释义: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

4.诗中的比喻有什么作用?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翻墨”与“跳珠”的比喻新颖而生动,绘色绘声绘形,极为传神。

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乱入船。

苏轼教学设计(共4篇)

苏轼教学设计(共4篇)

苏轼教学设计(共4篇)第1篇:《走近苏轼》教学设计《走近苏轼》教学设计高年级语文小课题组吴元清教学目标:1、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对苏轼及其诗词的认识。

2、通过阅读指导,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了解作者豁达、达观的人生态度与豪迈的性情。

教学重点:联系诗人生活背景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诗人的豁达、豪迈与多情。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同学们,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会了许多的古诗词,认识了许多诗人,你能根据提示,猜猜他是哪位诗人吗?这是北宋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作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他的词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字是子瞻,号为东坡居士;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弟弟合称“三苏”……2、回忆一下,你学过或读过哪些苏轼的诗或词,听过哪些他的故事?《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几首词,对苏轼东坡做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二、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三、自主阅读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一)学生自由阅读这三首词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放声朗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说说读了这三词,你对苏轼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学习《临江仙•夜归临皋》体会诗人的豁达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5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5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 作为⼀位⽆私奉献的⼈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 【教材依据】 课题见《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东坡词”第71页) 【设计思路】 1、鉴赏唐诗宋词是⼀个⽤⼼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苏轼是知⽆不⾔、⾔⽆不尽的直⾂,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遗产,也成为后⼈⼼⽬中理想⼈格的典范。

他赢得上⾄帝王将相、下⾄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似乎是⽆穷的。

他的这⾸词是通过对出⾏遇⾬这⼀件⼩事的描写,表现了词⼈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对⼈⽣的风风⾬⾬⽽我⾏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学情分析:⼤部分学⽣⽐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应该是参与积极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对他有⼀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他豪放的词风。

想念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能抓住关键句进⾏理解的。

3、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师的诱导,计学⽣通过独⽴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次的意境应通过学⽣反复读来体会,⽼师设置⼀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标】 1、理解苏轼豁达的⼼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对⼈⽣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态。

3、把握诗歌鉴赏的⾓度,试出鉴赏题。

【教学重点】 1、从词中理解苏轼豁达的⼼胸: 2、了解苏轼,明了⾯对⼈⽣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态。

【教学难点】 苏轼豁达的思想根源。

【教学过程】 ⼀、导⼊《定风波》这⾸词 1、导语:站在讲台前,我突然就想到⼀句话:⼈⽣就是⼀堂课的⼯夫;加⼀个字,⼈⽣就是上⼀堂课的⼯夫。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和理解,学生能够感受并表达《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诗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3)通过互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对自然美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生字、生词,以及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苏轼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如何通过诗句展现这种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1)展示西湖美景,引发情感共鸣①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湖不同天气下的图片,如晴天波光粼粼的湖面、雨天朦胧的山色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自然之美。

②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西湖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对西湖美好景色的向往和兴趣。

(2)巧设疑问,引入新课内容①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形容西湖的美,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西湖的美景。

②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看看诗人苏轼是如何用他独特的语言来描绘西湖的。

”(3)朗读课题,感知韵律之美①教师首先示范朗读课题,注意语调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②邀请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尝试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诗歌的情感和节奏。

(4)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①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②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5)巧妙过渡,进入新课学习①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肯定学生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②教师提出:“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学习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和句子,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从而顺利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二)深入解读文本,扎实字词基础(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生字生词①教师首先展示《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全文,并鼓励学生们大声朗读,要求他们标注出不认识的字词。

八年级语文浣溪沙.苏轼教案三篇

八年级语文浣溪沙.苏轼教案三篇

八年级语文浣溪沙.苏轼教案八年级语文浣溪沙.苏轼教案三篇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理解词人情感主线。

背诵全词2、过程与方法:●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2、体会词的意境,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幻灯片出示问题)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幻灯片出示总结)3、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幻灯片出示问题)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全体学生初读全词: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四、整体感知全文: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诗人的情感以及古诗的韵律和格式。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诵、表演等形式,亲身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古诗的背景图片、诗人的画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古诗的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知识点梳理
《赠刘景文》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古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赠予好友刘景文的诗作。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菊花、荷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教材选取这首诗,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也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韵律和格式,为后续的古诗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古诗的朗读、平仄标注等,提高学生对古诗韵律和格式的掌握。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古诗文网、诗词赏析等,提供更多的古诗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分享对诗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存在主要问题
(1)学生对古诗的韵律和格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教学方法改进。
(2)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全班交流: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拨。

2.导入:《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写景的古诗。

(板书:山居秋暝枫桥夜泊)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背诵写景的古诗,在诗歌中入境,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点拨:(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山居秋暝》中注意读准“暝(míng)”“喧(xuān)”“浣(huàn)”;《枫桥夜泊》中注意读准“啼(tí)”“钟(zhōng)”。

3.书写指导(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孙、泊、愁、寺。

(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

点拨:①“孙、泊”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②“愁、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写得舒展;“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写。

(3)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4.解读诗题(1)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暝”,并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2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2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重点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味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你喜爱?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宏伟,很险峻。

读注释,看插图,初识天门山。

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巡游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1.自由诵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研究沟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

碧波东流到此,盘旋着向北流去。

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品读古诗,体味诗情1.学习一、二两句。

(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

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呼啸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李白《西岳云台歌》)(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止,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事实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一往无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概。

(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4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4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饮,初”等字;2、正确认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自然成诵。

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读中悟情。

3、品味苏轼比喻句的别致,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重点: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读中悟情。

教学难点:品味苏轼比喻句的别致,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到西湖去游览一番。

(课件播放西湖美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想说什么?是啊,西湖可真美!下面我们就跟随诗人苏轼的脚步去细细品味西湖的美。

二、初读古诗1.出示课题(课件出示课题)齐读。

谁来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是啊,苏轼在西湖上饮酒,起初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根据你的理解,谁能读好这个题目。

2.初读古诗师:古诗里有一个多音字“抹”,在字典中它的读音和解释是这样的,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练习:(1)奶奶在抹()桌子。

(2)建筑工人在抹()墙。

(3)我在画纸上涂抹()颜色。

所以在这里,我们读“淡妆浓抹",意思是涂,擦。

所以浓抹就是?那淡妆呢?看,“查阅字典”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板书“查阅字典")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谁来读?不仅读出了停顿,还能做到声断气连,古诗的味道自然就读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

通过读题目,我们发现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两种天气下的西湖:(学生回答:晴、雨)是啊,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

(教师板书)快速读读古诗,想一想,哪句描写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描写的是雨天的西湖呢?(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句子)你喜欢哪种西湖呢?喜欢哪种就读哪句,想想你看到了怎样画面。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走近西湖1. 引导语师: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杭州最著名的就是西湖。

大家想不想去西湖游览一番呢?师:是啊,不仅你们想去,西湖以其秀麗的景色也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苏轼泛舟西湖,一起来学习这千古传诵的佳作。

齐读课题。

(提示:注意“饮”左窄右宽;“初”是衣字旁,先写短撇,再写点;“晴”跟太阳有关,所以是日旁)作者是谁?——苏轼。

【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2. 知作者师:说到诗人苏轼,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谁愿意来介绍一下?生: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又称苏东坡;生:我了解到杭州著名的苏堤是苏轼建造的;生:我还知道苏轼写了很多有名的诗……(出示诗人简介)二、印象西湖1. 解诗题师:谁愿意来读一下这个题目?谁再来读?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生:我知道在西湖上一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雨了。

(师:了解了天气的变化——停顿)生:我知道他们在西湖上。

(师:了解了写作地点——这里停顿一下)生:作者还在饮酒。

(师:了解了事件和人物)师:现在你能不能再读一下题目,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指着板书)生:苏轼在西湖上喝酒赏景,开始天气晴朗,后来下了雨。

师:你能不能再来读读,注意读出节奏。

(生1——你强调了地点/时间/天气变化)(齐读课题)【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2. 自由读师:了解了诗题,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诗中,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把带拼音的字读准确,直到字字清楚,句句顺口为止。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准字音(生1读)——声音清脆,“潋滟”读得很标准;谁再来读?读出节奏(生2读)——字正腔圆,细心的孩子有没有发现在诗中有个多音字,“蒙”是二声,你读对了吗?谁再来读读?读出画面美。

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3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通的佳作。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励诗。

诗人一反常情,以“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物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的一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表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二、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山行》。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五、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课件,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苏轼词》教学设计3篇

《苏轼词》教学设计3篇

《苏轼词》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学习方法】合作探讨诵读法【教具准备】ppt【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回顾旧知:请同学自己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

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

1、翻译序中内容(板书: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

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都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四、问题研讨,探究体会:1、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闲适、轻松、自如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词三首教学设计

苏轼词三首教学设计

300
字左右,可以表格形式出现。 通过书本阅读、网络阅读等形式,查找资料,进行归纳
整合,最后浓缩成文。 学习古典诗词,了解作者的一些情况很有必要,尤其是
这三首词,作者抒发的感情和他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之所 以要求突出年代、事、经历,是引导学生关注诸如“乌台诗 案”等苏轼人生经历中的重大转折点,而不必在前就了解他 的文学成就、诗词风格等概念,以免形成定势。
、 同为豪放词的代表作,赏析、比较苏轼《江城子密州出 猎》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在内容、情感 上的异同。 2、 赏析、比较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十年生 死两茫茫》在内容、情感上的区别,体会豪放词和婉约词的 不同特点。 3、 学生分组合作,为苏轼的三首词分别找三首合适的配乐, 要求能表现词的意境。 (可向同学推荐一组古曲,如《十面 埋伏》、《将军令》 、《汉宫秋月》等以备选)
顺势引导 学习新词 、苏轼另有一首《定风波》 ,烟雨阴晴,料峭萧瑟,又 向我们传递怎样的情感呢? 2、自由朗读词作(小序) ,在自然界的风雨阴晴中,你 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 3、如何把这份泰然自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朗读指导:“莫听、何妨、任平生”等词宜重读。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抓住“穿林打叶、烟雨、料峭春 风、萧瑟”这些环境描写的语句,再结合“莫听、何妨、谁 怕、相迎”等词,可以感知到作者面对凄风苦雨,是何等的 气定神闲,泰然自若。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朗读时,自会 注意语气平缓。 “学习建议”中的提示能帮助学生迅速把握词作要点,
此,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朗读、品味语言的空间,
辅之以方法指导。
“也无风雨也无晴” ,既指自然阴晴,又指仕途顺逆。
不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恐怕难以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在阅读中需要细心体会的,也是需要教师加以点拨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苏东坡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啊,学习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老师收集了一些古诗名句,想与你们分享,你们喜欢吗?自己读读吧!
2.读完了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二、学习《望天门山》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对于李白,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呢?
2.是啊,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历中度过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就是李白在游历天门山时写下的。
3.自读:请读3遍,前2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第3遍试着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4.个读:你们想读吗?谁来读读?(生个读)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5.节奏读:同学们,这是一首写景诗,境界辽远是"望”出来的,所以要读得慢一些,请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3.对比学习苏轼的“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和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都是“铜镜",一个用来比大海,一个用来比洞庭湖,哪个更恰当?
4.学生展开思辨。
5.体会诗人运用比喻思维之缜密。
四、总结
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积累古诗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美景一诗画
西湖喻西子
洞庭湖立白银盘
君山诗青螺
太湖心粮仓
设计思路
美读和欣赏古诗,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感悟祖国大好河山的宏伟壮观,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反思时间:年月日
10.李白就像一位天才的摄影师,用“青山”“碧水”“孤帆”“红日”组成了一幅迷人的连环画。看着图,试着背诵一下吧!
三、学《登庐山五老峰》

9、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用规定的句式回答问题。
预设: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四、拓展延伸
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读诗,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总结:这一句是从远、近的角度观察的。
(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3.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解惑。
4.读后两句诗。请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一问题。
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诗,看看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生读诗,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找到“铺”字。
师:“铺”字可否换成“照、射”等字?为什么?
生思考,师从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引导。
师总结:“铺”是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夕阳贴着水面斜射的场景,非常平缓柔和,给人以亲切、闲适之感。而其他词语很难表现出这样的意境。(板书:闲适亲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人准确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一、话题导入,引入诗题
1.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首诗《暮江吟》,去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板书)
2.作者简介。
同学们,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白居易呢?生结合自己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在全班交流。师从“简洁、全面”等角度进行评价。
三、品味诗歌
1.这首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我们从这个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9 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学设计

9 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学设计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 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 度观察)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 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 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高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教学反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梅香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 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 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 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 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 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 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 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 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 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 个来完成。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 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 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 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 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苏轼词》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苏轼词》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苏轼词》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反复诵读诗词,体会诗词含蓄蕴藉的特点。

二、品析诗词的语言,读懂诗词饱含的深情。

三、学习领会借古抒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四、学习作者豪迈、乐观、旷达的.胸襟,正确地看待人生得失。

重难点、关键点:一、体味诗词含蓄蕴藉的特点。

二、借景抒情,借古抒怀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多媒体助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阅读感知:1、范读课文(多媒体视频录音)2、教师示范朗读,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

3、学生细细品味,自由阅读。

三、根据作者身世、境遇,揣摩词的意境学生交流、汇报作者有关情况,教师补充,帮助学生知人论世,进入作品情境。

四、赏析景物,缘景明情1、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描绘之景,探究词人描绘什么景色,以及写景的目的。

2、景物与人的关系。

探究写古人古事,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学习《定风波》学生依照上面方法,自主学习探究。

1、学生依据节奏,自主阅读2、根据阅读提示,领会作者寄托的感情。

3、总结该词的写作特点。

六、总结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按生活、学习两方面总结。

七、作业:1、根据生活经历或所见之景写一篇短文。

2、课外将本文与其他“怀古”类诗词比较阅读。

《苏轼词》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及作者对待人生“风雨”的态度。

2、理解并学习词中写景、咏史、抒情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3、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1、正确理解这两首词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2、把握这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赤壁赋》首段导入:壬戌之秋……。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的文如此的精彩,那作为豪放派奠基者的苏轼的词又是怎样的风貌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与《赤壁赋》写于同时期同一地点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他的《定风波》。

二、老师范读,全班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三、回顾《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并总体感知词的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壮志踌躇,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以及坦然面对人生风雨、顺境逆境的胸怀。

2、通过比较、品析,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说明:
诗言志,词传情。

《江城子》描写出猎气势磅礴,抒发豪情淋漓尽致,音韵铿锵,充满雄浑之美,传豪放词先声。

虽千年之遥,此景此情,却历历在目。

《定风波》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深刻哲理,体现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浣溪沙》则乡情淳朴、农趣盎然,别于一般文人词。

理应引学生入境,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领略豪放词之壮美,体会作者仕途坎坷,却旷达泰然的情怀。

学生初次接触宋词单元,苏词不同于单元中另几篇作品,可从选材立意、语言特点、思想感情入手,让学生了解宋词婉约、豪放的不同特点。

宜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忌粘贴概念标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深入文本,通过对选材、用词的比较、品读,体
会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豪放词的特点。

2、
难点:《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说明:
何谓豪放?何谓婉约?仅仅知道诸如“雄浑壮阔”“细腻深沉”等词语,是远远不够的。

诗需吟,词可唱。

有层次的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词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感情,才能逐步形成学习、赏析诗词的能力,培养语感。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朗读、品味语言的空间,辅之以方法指导。

“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指自然阴晴,又指仕途顺逆。

不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恐怕难以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在阅读中需要细心体会的,也是需要教师加以点拨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前预习
了解作者
做一份苏轼生平简介,要求突出年代、事、经历。

300
字左右,可以表格形式出现。

通过书本阅读、网络阅读等形式,查找资料,进行归纳整合,最后浓缩成文。

学习古典诗词,了解作者的一些情况很有必要,尤其是这三首词,作者抒发的感情和他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

之所以要求突出年代、事、经历,是引导学生关注诸如“乌台诗案”等苏轼人生经历中的重大转折点,而不必在前就了解他的文学成就、诗词风格等概念,以免形成定势。

整体感知
把握词意

复习、吟诵柳永《蝶恋花》。

2、好一个“拟把疏狂图一醉”,今日,我等再来品品苏轼的“狂”。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由地将《江城子密州出猎》朗读三遍。

3、请一位同学朗读,做正音、断句指导。

4、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背诵《蝶恋花》,复习所学。

2、擎(qing)骑(i)可能读错,需要正音。

3、根据词的内容,学生会描述出“看到太守牵着黄狗,托着苍鹰,带着大批随从,出城打猎。

全城的老百姓都跟着
去看热闹了。

”“听到千人呼喝,万马奔腾的巨响。

”“感受到了出猎场面的宏大,作者的满腔豪情,一种非凡的气势。


复习背诵《蝶恋花》,是为比较赏析作铺垫。

自由、个别朗读四遍,可以让学生迅速熟悉词作内容,为深入朗读、赏析作准备。

而提出三问,一则是引学生自然入境,进入千年前那场激动人心的出猎氛围中。

二则是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词的内容。

由抽象的文字化为具象的画面,让学生走进词境,符合学生学习诗词的认知规律。

朗读感受
体会词境
、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种壮阔的出猎场面,才能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这样读,是否把作者创作时的感情都抒发出来了?(作者借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要抒发怎样的情感?)朗读指导:“少年”、“卷”、“看”等宜重读,以表气势和胸怀。

3、哪些词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种满腔豪情?
朗读指导:“鬓微霜,又何妨?”反问表决心;“何日遣冯唐?”疑问表期待。

语气差别应注意。

、学生散读、个别读。

2、学生交流点评。

3、学生会大声朗读,气势充沛,力图表现出场面的宏大,气势的非凡。

4、学生根据下阙内容及注释对于典故的说明,当能指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朗读时可能会一气到底,不得抑扬顿挫要领。

词作所表达的强烈感情,需要通过朗读来加深体会。

为读而读,为背而读,未免枯燥。

带着任务读,让学生自己揣摩朗读方法,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深入文本,同时体会不同的朗读方式形成的不同效果、细微差别。

在学生自我体验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加以指导,突出重点,则更有针对性,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这样,读的遍数虽多,但目的明确,层次鲜明,学生不易感到疲劳。

抓住重点
比较赏析
、同样有“狂”,《蝶恋花》和《江城子》,读之有何不同?朗读比较,体会不同在哪里。

2、为何《江城子》读起来虎虎有生气?
3、简介豪放词的特点。

学生自能比较出:《蝶恋花》读之哀婉,《江城子》读来奔放酣畅。

主要是因为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不同,因此写的内容(选材)不同。

一是为抒儿女情愁,于是尽写“危楼、草色、烟光、衣带”;一是为抒壮士豪情,于是满眼“牵黄、
擎苍、射虎、射狼”。

千军万马在心中,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

学生初次接触宋词,婉约也好,豪放也罢,对他们而言,都是抽象的概念。

应让他们通过比较,自己体会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不宜直接灌输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两者内容(选材)、情感上的不同,则是让学生体会把握诗词意象对理解诗词内涵的重要作用,为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好铺垫。

此时教师简介豪放词的特点,自然水到渠成。

顺势引导
学习新词
、苏轼另有一首《定风波》,烟雨阴晴,料峭萧瑟,又向我们传递怎样的情感呢?
2、自由朗读词作(小序),在自然界的风雨阴晴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
3、如何把这份泰然自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朗读指导:“莫听、何妨、任平生”等词宜重读。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抓住“穿林打叶、烟雨、料峭春风、萧瑟”这些环境描写的语句,再结合“莫听、何妨、谁怕、相迎”等词,可以感知到作者面对凄风苦雨,是何等的气定神闲,泰然自若。

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朗读时,自会注意语气平缓。

“学习建议”中的提示能帮助学生迅速把握词作要点,
抓住“莫听、何妨、谁怕、相迎”这些极富感情色彩的词,就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因为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江城子》,因此朗读方式也不同,更需要多多朗读体会以增强语感。

结合预习
突破难点
、作者在黄州创作《定风波》,你觉得他在词中表露的情感,和他之前因“乌台诗案”贬至黄州有无关系?
2、结合苏轼生平经历,说说我们该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阴晴,如何理解此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能从苏轼的遭贬谪,联想到词中的风雨,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是指政治上的风雨。

进而可以体会到,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坎坷,依然能够保持那份泰然自若,实属可贵。

2、对于“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学生可能达到一切都是过眼烟云的层面,已是上佳。

仅从字面,恐难以真正理解词作的内涵。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

“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

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因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

这是苏轼作品中极为重要的内涵,理应让学生知晓一二,但点到即可,不宜展开。

归纳小结
指导方法
赏析诗词方法小议:抓住意象,理解诗词内容;结合经历,体会作者感情。

和教师共同总结学习过程,归纳学习方法。

文为例,激发兴趣,习得方法,为以后大量阅读、品赏做好铺垫。

自主学习
作业反馈
以所学之法自己赏析苏轼《浣溪沙》,并用散文笔法描绘词中的情、景。

在把握全篇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想象、入境,扩充内容、情节,写成一篇记叙文或抒情散文。

既可了解学生是否准确把握词作要点,又可进行写作的训练。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合理铺展情节、营造意境的能力。

思路点拨
《江城子》作于107年,《浣溪沙》作于1078年,《定风波》作于1082年。

可结合苏轼的经历,以他的个人遭际为线索,抓住他人生不同阶段的词作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重点分析苏轼这一人物形象。

可另行补充苏轼代表作一二,以丰富人物内涵。

练习举隅

同为豪放词的代表作,赏析、比较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在内容、情感上的异同。

2、
赏析、比较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在内容、情感上的区别,体会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特点。

3、
学生分组合作,为苏轼的三首词分别找三首合适的配乐,要求能表现词的意境。

(可向同学推荐一组古曲,如《十面埋伏》、《将军令》、《汉宫秋月》等以备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