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6dc5386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e.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创新,并就其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应用进行讨论。
一、经济领域的发展与创新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经济领域的发展与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中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私有制和公有制的辩证认识。
通过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中国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益的公平分配,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
其次,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中国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中国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和精准指导。
再次,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建设。
基于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与本国利益的思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这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二、文化领域的发展与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支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文化领域发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引。
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由和平等,培育了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其次,中国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基于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中国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居于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居于指导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2a0fc908915f804d2b16c1eb.png)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居于指导地位作者:乔晓琼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31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所具有的超凡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思维模式与文化意识形态上。
中国文化现代化将马克思主义积极倡导的有益方面作为自身的指导思想,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实质上也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现代中国文化定位【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始终且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与作用,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健全并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始终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基本方针,始终恪守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向,提倡文化多样性,弘扬主旋律。
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在整个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并坚持其在文化建设中所指明的前进方向。
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可归纳为中国文化应该采用何种思想作为其长久发展的基石,这与中国文化未来的总体性发展方向有直接关联。
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式”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各项要求、中国的社会性质及中国发展相应的客观历史实践,共同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决定性的指导地位。
首先,中国长期发展的主客观历史实践便是清晰的证明。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运动自鸦片战争爆发之时便已经开始。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国人民在长时间的困难磨砺中,开始寻找拯救国家的有效之路。
然而,中国文化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同样经历了不少挫折。
由于多种思潮之间的相互冲击与重组,这条通向现代化的路途布满了荆棘与坎坷,并且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大部分思潮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巨响震动了整个世界,将马克思主义从遥远的国度传送到中国。
基于在近现代历史中所存有的各种艰难选择,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思潮演变的进程中也被淘汰,只有马克思主义主导下的新文化成功获取了在中国生根发芽的机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ff613c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b.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当代中国的具体指导意义。
一、历史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人们的经济形态决定了他们的政治、法律、哲学等各个方面的意识形态。
在新时代中国,这一理论表明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鼓舞着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二、经济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了有关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剩余价值,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剥削机制。
在中国,我们需要根据这一理论,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减少贫富差距。
另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还涉及了社会分工、价值规律等经济学概念,对于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率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政治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其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无产阶级专政,它提出了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政治地位和作用。
在中国,我们需要根据这一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还提出了阶级斗争、国家理论等政治观点,对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四、文化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唯物史观,它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想是社会存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5e0c94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7.png)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根据目前国内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叙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借鉴国外的指导思想与中国的情相结合之后定制的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计划。
这个计划的执行与国内的经济环境相适应,国内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载体。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下,围绕着民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中国特有的社会特色主义思想。
现如今,在国家的推动下如何将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继续融入中国的各方面的发展又是一个重点的话题。
在国家的改革开放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以后的今天,之前的思想主义是否还能够适应当代的需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在提升话语吸引力、系统阐释核心范畴、聚焦中国实践难题、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在古代开始就已经出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尤其是在百家文化的各自影响之下才会形成中国这样广厚的神韵。
在中国当代的思想建设中,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发展的重要基石,从国家建立之初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一直围绕在我们的发展道路之中,作为重要的精神文明与政治理论在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之中体现甚远。
那么在发展的今天,作为新时代背景之下的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一下,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还会发生哪些改变?完成好这一任务的重要前提,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要有足够自信。
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毫无事实依据的空口乱说,而是要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中真正的找到马克思主义影响下,我国哪些领域依旧在悄悄的改变着。
作为一种精神的文化传播出来,带给我们的不只有知识的力量还有精神上的富足。
“当代”应如何断定从实际论当代想要了解当代的马克思都有哪些内容,针对当代的文化知识体系而说,这是一个空泛的大标题。
我们在研究这个内容的时候就应该从简单的方面入手,例如,当代这一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在深入研究的时候却会发现,每一个学者对此的看法都不尽相同。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b26bf19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e3.png)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理论,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论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深入分析其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提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为认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的阐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崇尚人的社会关系的亲密、和睦和平等,这些都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最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验证。
首先,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基础,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培育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外延。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消极影响,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铲除了障碍。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弊端,批判了其剥削和压迫性质,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崛起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和合理性的解释。
最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修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理念与方针政策,使其更加贴近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展望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3fa815a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f.png)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来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动力之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都是社会的历史,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一观点揭示了文化与阶级斗争的密切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在特定社会制度下,由统治阶级及其意识形态对社会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塑造的总和,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为我们深入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教育、媒体、制度等手段,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进而巩固统治地位。
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文化变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和创新。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坚决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渗透,倡导和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媒体、文艺等渠道,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推动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同时,中国也积极扶持和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3da8a13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8.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指导着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担当者,是文化发展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需求的满足,也包括精神文化层面的提升,关注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
在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引导我们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二、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历史进步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实现的。
在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历史的变革和社会矛盾的解决。
文化建设应该站在社会的高度,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方向,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
三、马克思主义倡导科学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思维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科学地认识了客观世界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科学的思维方法,追求真理和知识的积累,坚持对客观事物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马克思主义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价值追求。
在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引导我们要坚决维护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和完善。
五、马克思主义引导文化建设情感价值的塑造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提供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传递情感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指导文化建设要注重塑造良好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 义如何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 义如何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e4c4c35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c6.png)
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方向指引。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这一基本原理启示我们,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文化建设应当反映这些现实,展现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奋斗与创造,同时也要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例如,通过文艺作品、新闻报道等形式,宣传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举措,激发人们的创新创造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动力;关注社会民生问题,通过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对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
这意味着文化产品和服务应当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愿望。
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让人民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
比如,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支持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为普通人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加大对农村、基层地区的文化投入,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文化权益,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南。
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
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文化交流互鉴。
既要防止盲目排外、固步自封,又要避免崇洋媚外、全盘西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指导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dfb775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2.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指导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从历史背景、指导思想、指导实践以及面临挑战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推进的,而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作为一种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对社会、历史、人类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诠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寻找和指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和富强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关注社会矛盾,回应社会需求,促进人类解放。
这些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确定了方向,为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了发展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进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改革,推进新时代的发展,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逐步走向最终的目标。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剥削,追求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全球的和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确立更加公正的国际体系,推动多极化的国际秩序,保护地球家园的生态环境,坚决抵制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现象,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贡献。
三、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也为实践提供重要的指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实践经验的智慧与思考。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不同的支持。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的主体性,是一个强调人的自由和符号等认知形态意义的科学哲学。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fda8d3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6e.png)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世界上最具鲜明特色的理论体系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融入了中国本土文化和历史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是中华民族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
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神,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力和适应力,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
例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思想,而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之一。
另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重视人的基本利益,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不断追求人类共同利益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不谋而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在不破坏中国本土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化和发展共同愿望,提高人民对美好未来的认识和信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分挖掘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价值的内容。
例如,在儒家伦理文化中,孝道、友善、仁德等理念可以在现代社会有很好的普及和使用价值,而在道家和墨家文化中,尤其着眼于公平和公正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对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也有很好的启示和辅助作用。
这些传统思想和价值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相结合,成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推动着独特中国道路的建设发展。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严密结合助推着这种影响力的扩大并推动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
例如,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已经成为国际上越来越重要的健康研究和应用领域,而中国政府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在推动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过程中,对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与支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与支持](https://img.taocdn.com/s3/m/67525eb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0.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与支持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想观念的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为核心观念,有效地指导了文化建设的方向。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鼓励开放包容的思想观念。
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多元文化的共存和交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视野。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创新进取的思想观念,激励人们不断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并不断开拓创新。
除了在思想观念上的引导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方法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和推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为文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践决定认识”这一原理,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维工具。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支持和指导不仅在理论层面上表现出来,还在实践层面上得到了体现。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5aac6dc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ee.png)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指导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对于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自信的理论解释、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自信的实践引导以及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自信的理论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
在上层建筑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和表现形式。
文化自信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己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的自信,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觉维护。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的群众性特点,认为真正的文化是源自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的。
因此,文化自信是在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历经积淀而形成的,它与民族的历史经验、时代风貌密切相关。
二、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自信的实践引导马克思主义不仅提出了文化自信的理论,还通过实践对文化自信进行引导。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指导。
毛泽东思想倡导中国人民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于形成及保持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通过调动各个民族、各个社会阶层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浩然正气,提高了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还通过革命文化的创建和弘扬,对文化自信起到重要引导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鼓励各种学术思想和文化形式的创新。
这一时期的文化自信是在与国际思想交流互鉴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自信而开放的心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文化自信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9554b5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9.png)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意义。
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历史渊源,以及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
然后详细分析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探索。
最后总结了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启示,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启示、研究现状、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意义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意义,是指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中国民族工作、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意义。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增强对中国民族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深入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民族问题、加强少数民族团结、促进全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
1.2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愈发受到重视。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研究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6d12f55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d.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己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有自信心态,对自己的文化保持积极认同和自豪感。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培养和加强中国文化自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历史唯物主义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影响和强化中国文化自信。
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指导思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体现了人类历史前进方向的伟大目标。
它为中国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是不可避免的阶段,这个理想通过其强大的吸引力激励着中国人民勇于追求,积极进取。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使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充满了自信。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指导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审视自己的文化优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汲取先进文化的营养,为中国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历史唯物主义观历史唯物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受到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制约。
这个观点使我们能够从历史的高度来认识和思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从而增强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历史唯物主义观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既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观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价值。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它凝聚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强调了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念,对于培育和强化中国文化自信起到了关键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f2943e5aaea998fcd220eb9.png)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摘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简称,整体内容覆盖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的社会形态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以及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主要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现代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的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我国政治经济体系当中的主导思想。
在世界大战期间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众多无产阶级对列强侵略进行反抗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在中国的当代文化上,马克思主义也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以下相关的探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当代文化;影响在我国近现代的发展历史当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当代文化产生了非常深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关注到的一些较为重大的理论和问题都和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重点有所契合,新中国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路径上和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具有一定的一致性[1]。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也不断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2]。
因此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建设会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政治经济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对我国当代文化的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以及全人类彻底解放的一种学说。
该主义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者三个内容,创立者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人类关于自然、社会以及思维科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吸收的基础上,将实践的成果不停的丰富发展以及完善,体现了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3]。
我国在近现代发展的过程当中,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深远影响,我国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形成拥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中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相结合,将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下又将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新的发展[4]。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文化事业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文化事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cdc6f8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7.png)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文化事业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出发,探讨其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其中,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最高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
2.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倡导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这一观点强调了社会经济基础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决定作用。
3.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人类实践的结果,人类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这一观点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求文化事业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服务于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
二、文化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与推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追求密切相关。
1. 文化事业的社会功能:文化事业具有传承文化传统、提高人民素质、培养先进人才、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
它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注入精神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文化事业的社会价值:文化事业是一种以人为本、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导向。
它不仅满足人们物质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够塑造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和深入人心。
三、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作用1. 文化事业要服务于人民: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事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它要立足于人民、立足于实践,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c5e21fa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8.png)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传承中坚守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遵循历史逻辑,传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承,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将其发展和丰富,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
这种传承是通过不断学习、梳理和总结,将其理论观点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新地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和创新不仅仅意味着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延续和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使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我们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
借鉴和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这种传承和创新的方式不仅可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价值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通过宣传教育、价值观引领、制度建设等多种方式,培育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推动价值体系的建设。
马列主义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马列主义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497d84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d.png)
马列主义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它深刻揭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本质。
在当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马列主义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为我们思考和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马列主义的历史地位、内涵和实践指导等方面,探讨马列主义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一、马列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马列主义理论是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产生的,它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列宁思想的结晶。
作为当代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列主义理论以其深刻的批判精神和科学的理论体系,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塑造了人类社会的新面貌。
马列主义理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人类解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马列主义理论的内涵马列主义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和革命进程的科学理论。
它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入阐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阐述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
这些内容构成了马列主义理论的核心要素,也为我们审视和思考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思想路径。
三、马列主义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指导1. 加强对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引导作为意识形态的表达和传播方式,文化产业在当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马列主义强调意识形态的斗争和统一,指出无产阶级必须掌握和主导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实现革命和社会变革的目标。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我们需要坚持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观,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创作、传播和消费中的广泛传播,构建一个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生态。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马列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真正符合人民的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坚持马列主义的人民观,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重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培养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人民情怀的优秀文化创作者,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作品。
马克思主义学对中国的领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对中国的领导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f38c28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5.png)
马克思主义学对中国的领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的领导作用不可忽视。
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入以来,经过一系列实践与探索,其作用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从理论指导、社会变革、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等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学对中国的领导作用。
一、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注重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批判和分析,为中国的革命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同时,马克思主义学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鼓励中国党员干部“知行合一”,将理论指导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
二、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学对中国的领导作用在社会变革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自建国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如土地革命、农村集体化、社会主义改造等。
这些变革的目标与马克思主义学的理念相一致,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通过马克思主义学的指导,中国成功地完成了许多社会变革,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三、经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在中国的领导作用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
中国秉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阐释,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的指导,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不仅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也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学对中国的领导作用还体现在文化领域。
中国秉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的理念,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将社会变革与文化创新紧密结合,鼓励中国人民全面提高素质与修养,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学对中国的领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
作者:许振全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用辩证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待文化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他们既肯定了文化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效应,同时也揭示了部分资本主义文化对于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广大劳动群众的消极影响。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肯定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于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提高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我国优秀文化对外进行交流传播,以此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文化产业
伴随着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完善,新时代下人们的权利意识和价值追求在社会大众中开始普及开来。
“市场经济的背后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公民个体越来越关注个体经济利益”。
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行学习,就我国文化发展现有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当的解决建议。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文化社会功能理论的解读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自己在世界观上的转变,由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创立了唯物史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其中之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方面人是现实的社会的总和,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同时,主张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即对文化持一种张望态度;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看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当大的能动性,反过来也推动了社会物质形态的发展进步。
对此他们高度重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当时欧洲的社会现象,准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既肯定了文化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效应,同时也揭示了部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对于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广大劳动群众的消极的影响。
我们要始终铭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评价文化的社会功能时坚持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文化对物质的依赖性;二是文化要具有相对独立性;三是文化发展要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为最终目标。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社会功能理论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当前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面临诸多难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尽快解决。
(1)文化产业生产力方面
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作为渗透性因素对物质生产力所产生的变革作用;二是以文化本身为生产对象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能力”。
我国在进行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之后,西方文化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去。
虽然近1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生产力增速明显,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也日益增多,对于所取得的成就我们感到欣喜。
但对比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较差、起步较晚,很多发展理念仍在继续探索当中。
同时在科技创新能力、专业化水平、市场化程度、经济规模效益、人才培养上也有很多的提升空间。
(2)我国优秀文化在全球影响力方面
我国的优秀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态势和影响力水平总体较差、很多国外人士还是处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阶段当中,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我国的文化产品兴趣程度较低。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影响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上升,但与我国中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相比,我国的优秀主流文化传播在大众面前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同时我国的文化发展无论是在品牌设计、科技创新、媒体技术还是在核心手段方面,对比发达国家着实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不仅影响到我国的主流文化产品或服务远销海外,更关乎到我们自身的国际形象。
三、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路径探究
我们必须充分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下,辩证地看待文化社会功能的作用,以此来增强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力,促进我国优秀文化在全球进行传播。
(1)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产业所占的比重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总体来说水平较低、效益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政府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将文化产品长期做下去,通过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分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层次,打造出属于我们自身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企业不仅要有战略眼光和竞争意识,同时也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就如现代人才应该“具有文化创新性、高知识性、丰富的想象力、高流动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等特征”。
”惭以我们应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时积极开拓和发掘海外市场和资源,吸收高水平的外国人才、外籍华裔人才,利用他们特有的国际化理念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好机会。
(2)促进文化积极对外传播,促进我国优秀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
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有利于深化国际合作,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使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第一,我国进行文化对外传播坚持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行。
第二,政府鼓励、引导民间团体和外资企业参与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不要一味地打上官方烙印。
第三,大力支持我国的文化企业与外国优秀的文化企业进行交流合作,这种交流合作的优势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外国企业的影响力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扩大其在全球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可以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习他们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传播方式,在汲取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创新。
第四,呼吁全世界的华人华侨、海外留学生积极响应,发挥他们的带头主力军作用。
作者简介
许振全(1995-)男,汉族,籍贯:山东青岛,单位: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