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三角形常应变单元(DOC)

合集下载

计算力学(有限单元法)第三章重点整理

计算力学(有限单元法)第三章重点整理

第三章一、三角形单元(常应变单元)1)三角形单元位移函数:123456u a a x a yv a a x a y =++⎧⎨=++⎩2)位移函数用形函数来表示:i i j j m mi i j j m mu N u N u N u v N v N v N v =++⎧⎨=++⎩其中1()(,,)2i i i i N a bx c y i j m A =++,,(,,)i j m m ji j m ij m a x y x y b y y i j m c x x ⎧=-⎪=-⎨⎪=-+⎩,11121i i j j mmx y A x y x y = 形函数用单元节点位移分量来描述位移函数的插值函数,反映了单元的位移形态,数学是反映了节点位移对单元内任一点位移的插值。

矩阵形式:0000i i ijm j ijm jm m u v N N N u u N NN v v u v ⎧⎫⎪⎪⎪⎪⎪⎪⎡⎤⎧⎫⎪⎪=⎨⎬⎨⎬⎢⎥⎩⎭⎣⎦⎪⎪⎪⎪⎪⎪⎪⎪⎩⎭或{}[]{}[][]{}i j m f N N N N δδ⎡⎤⎡⎤==⎣⎦⎣⎦4)单元应变:{}[]{}B εδ=(其中[]B 为常量)由x y xy u x v y u v y x εεγ⎧⎫∂⎪⎪∂⎪⎪⎧⎫⎪⎪∂⎪⎪=⎨⎬⎨⎬∂⎪⎪⎪⎪⎩⎭⎪⎪∂∂+⎪⎪∂∂⎩⎭得到[]001002ii i i i i i i i Nx b N B c y Ac b N N yx ⎡⎤∂⎢⎥∂⎢⎥⎡⎤⎢⎥∂⎢⎥==⎢⎥⎢⎥∂⎢⎥⎢⎥⎣⎦⎢⎥∂∂⎢⎥∂∂⎣⎦应变和节点位移关系式:00010002i i x i j m j y i j m j xy iijjmm m m u v b b b u c c c v A c b c b c b u v εεγ⎧⎫⎪⎪⎪⎪⎧⎫⎡⎤⎪⎪⎪⎪⎢⎥⎪⎪=⎨⎬⎨⎬⎢⎥⎪⎪⎪⎪⎢⎥⎩⎭⎣⎦⎪⎪⎪⎪⎪⎪⎩⎭5)单元应力:{}[][]{}{}[]D B S σδδ==其中36[][[][][]]i j k S S S S ⨯=平面应力问题2[],(,,)2(1)1122i i i i ii i b c ES b c i j m Ac b μμμμμ⎡⎤⎢⎥⎢⎥=⎢⎥-⎢⎥--⎢⎥⎣⎦平面应变问题将上式中的21E E μ=-6)单元平衡方程:{}{}[]d k F δ=,{}{}{}{}d V S c F F F p =++7)单元刚度矩阵:[][][][]TVk B D B dv=⎰(表示单元力和单元位移关系间的系数,代表单元的刚度特性)性质:(1)三角形单元刚度矩阵与坐标系无关,即单元刚度矩阵[]k 不随单元或坐标轴的平行移动或作n π角度的转动而改变(平面问题的单元刚度矩阵可以认为是结构坐标系中的单元刚度矩阵,没有坐标变换问题) (2)单元刚度矩阵中每个元素ij k 的物理意义表示单元第j 个自由度产生单位位移,其它自由度固定时,第i 个自由度产生的节点力。

常应变三角形单元

常应变三角形单元


不宜
5.相邻单元的尺寸尽可能接近。 6.结点所连接的单元个数尽可能一致。 宜 二.结点编码 尽可能使相关结点的结点编码差值最小. 1 2 3 4 5 6 7 1 3 5 7 11 13 不宜
8
9
10
11 12
13
14
2
4
6
8
10
12
14
总刚半带宽=(相关结点最大差值+1)*结点位移数 总刚半带宽=(7+1)*2=16 总刚半带宽=(2+1)*2=6 总刚需占用的存贮空间为: 6 *14*2=168

不宜
5.相邻单元的尺寸尽可能接近。 6.结点所连接的单元个数尽可能一致。 宜 不宜
§3.3 有限元分析应注意的问题和结果整理
一.结点的选择和单元划分 1.集中力作用点、分布力突变点、支承点应选作结点。 2.不同厚度、不同材料的部分不应划在同一个单元。 3.应力变化大处单元应密集一些。结点的多少与疏密要考虑计算 机的容量和计算精度。 4.单元边界的边长之比应尽可能靠近1。
§3 平面问题的有限元分析
§3.1 常应变三角形单元 §3.2 矩形双线性单元 §3.3 有限元分析应注意的问题和结果整理
一.结点的选择和单元划分 1.集中力作用点、分布力突变点、支承点应选作结点。 2.不同厚度、不同材料的部分不应划在同一个单元。 3.应力变化大处单元应密集一些。结点的多少与疏密要考虑计算 机的容量和计算精度。 4.单元边界的边长之比应尽可能靠近1。
总刚需占用的存贮空间为: 16 *14*2=448
三.充分利用结构的对称性 P P P P P
四.应力结果的整理
位移的计算结果一般比应力、内力结果精度高。位移达到满意结果, 由几何方程求应变,再由物理方程求应力,结果的精度较差。上述三角形 单元为常应力,矩形单元应力线性变化,而工程问题的应力是比较复杂的。 为更好地反应实际应力情况,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常用处理方法有 两种:绕结点平均法和两单元平均法。

第6章——常应变三角形单元

第6章——常应变三角形单元
应力矩阵
[S1
S 2 S3 ]
ci 1-µ bi 2
bi E µb = Si DB = i i 2 A(1 − µ 2 ) 1-µ ci 2
µ ci
平面应变:用平面应变弹性矩阵代入得到类似结果。
22:42
有限单元法
崔向阳
16
单元应变和应力矩阵
由于同一单元中的D、B矩阵都是常数矩阵,所以S矩阵也是常 数矩阵。也就是说,三角形三节点单元内的应力分量也是常 量。 当然,相邻单元的E, µ, A和bi、ci(i,j,m)一般不完全相同, 因而具有不同的应力,这就造成在相邻单元的公共边上存在 着应力突变现象。但是随着网格的细分,这种突变将会迅速 减小。
m j
h
1 i U = ∫∫ (σ xε x + σ yε y + τ xyγ xy )hdxdy x 2 A 1 T T T T = ∫∫ σ T εhdxdy σ = ( D ε ) = ε D 2 A
−1
u1 u2 u 3
u ( x, y ) = {1 x
1 x1 y} 1 x2 1 x3
y1 y2 y3
−1
u1 u2 u 3
4
22:42
有限单元法
崔向阳
平面三角形单元
假设
{ N1
N2
N 3 } = {1 x
m 相邻单元的位移在公共边上是连续的 形函数在单元上的面积分和边界上的线积分公式为 i
j p
A ∫ ∫A Ni dxdy = 3
式中 lij 为 ij 边的长度。
Ni =1 i m j
22:42
1 ∫ij Ni dl = 2 lij

三角形常应变单元

三角形常应变单元

第五章P77,求解三角形常应变单元刚度矩阵****************************************************************************** function y=linear_triangle_element_stiffness(E,NU,t,xi,yi,xj,yj,xm,ym,p)%A=(xi*(yj-ym)+xj*(ym-yi)+xm*(yi-yj))/2;betai=yj-ym;betaj=ym-yi;betam=yi-yj;gammai=xm-xj;gammaj=xi-xm;gammam=xj-xi;B=[betai 0 betaj 0 betam 0;0 gammai 0 gammaj 0 gammam;gammai betai gammaj betaj gammam betam]/(2*A);if p==1D=(E/(1-NU*NU))*[1 NU 0;NU 1 0;0 0 (1-NU)/2];else if p==2D=(E/(1+NU)/(1-2*NU))*[1-NU NU 0;NU 1-NU 0;0 0 (1-2*NU)/2];endendBDDB=D*By=t*A*B'*D*B;******************************************************************************* function y=linear_triangle_assemble(K,k,i,j,m)%K(2*i-1,2*i-1)=K(2*i-1,2*i-1)+k(1,1);K(2*i-1,2*i)=K(2*i-1,2*i)+k(1,2);K(2*i-1,2*j-1)=K(2*i-1,2*j-1)+k(1,3);K(2*i-1,2*j)=K(2*i-1,2*j)+k(1,4);K(2*i-1,2*m-1)=K(2*i-1,2*m-1)+k(1,5);K(2*i-1,2*m)=K(2*i-1,2*m)+k(1,6);K(2*i,2*i-1)=K(2*i,2*i-1)+k(2,1);K(2*i,2*i)=K(2*i,2*i)+k(2,2);K(2*i,2*j-1)=K(2*i,2*j-1)+k(2,3);K(2*i,2*j)=K(2*i,2*j)+k(2,4);K(2*i,2*m-1)=K(2*i,2*m-1)+k(2,5);K(2*i,2*m)=K(2*i,2*m)+k(2,6);K(2*j-1,2*i-1)=K(2*j-1,2*i-1)+k(3,1);K(2*j-1,2*i)=K(2*j-1,2*i)+k(3,2);K(2*j-1,2*j-1)=K(2*j-1,2*j-1)+k(3,3);K(2*j-1,2*j)=K(2*j-1,2*j)+k(3,4);K(2*j-1,2*m-1)=K(2*j-1,2*m-1)+k(3,5);K(2*j-1,2*m)=K(2*j-1,2*m)+k(3,6);K(2*j,2*i-1)=K(2*j,2*i-1)+k(4,1);K(2*j,2*i)=K(2*j,2*i)+k(4,2);K(2*j,2*j-1)=K(2*j,2*j-1)+k(4,3);K(2*j,2*j)=K(2*j,2*j)+k(4,4);K(2*j,2*m-1)=K(2*j,2*m-1)+k(4,5);K(2*j,2*m)=K(2*j,2*m)+k(4,6);K(2*m-1,2*i-1)=K(2*m-1,2*i-1)+k(5,1);K(2*m-1,2*i)=K(2*m-1,2*i)+k(5,2);K(2*m-1,2*j-1)=K(2*m-1,2*j-1)+k(5,3);K(2*m-1,2*j)=K(2*m-1,2*j)+k(5,4);K(2*m-1,2*m-1)=K(2*m-1,2*m-1)+k(5,5);K(2*m-1,2*m)=K(2*m-1,2*m)+k(5,6);K(2*m,2*i-1)=K(2*m,2*i-1)+k(6,1);K(2*m,2*i)=K(2*m,2*i)+k(6,2);K(2*m,2*j-1)=K(2*m,2*j-1)+k(6,3);K(2*m,2*j)=K(2*m,2*j)+k(6,4);K(2*m,2*m-1)=K(2*m,2*m-1)+k(6,5);K(2*m,2*m)=K(2*m,2*m)+k(6,6);y=K;******************************************************************************* function y=linear_tiangle_element_stress(E,NU,xi,yi,xj,yj,xm,ym,p,u)%A=(xi*(yj-ym)+xj*(ym-yi)+xm*(yi-yj))/2;betai=yj-ym;betaj=ym-yi;betam=yi-yj;gammai=xm-xj;gammaj=xi-xm;gammam=xj-xi;B=[betai 0 betaj 0 betam 0;0 gammai 0 gammaj 0 gammam;gammai betai gammaj betaj gammam betam]/(2*A);if p==1D=(E/(1-NU*NU))*[1 NU 0;NU 1 0;0 0 (1-NU)/2];else if p==2D=(E/(1+NU)/(1-2*NU))*[1-NU NU 0;NU 1-NU 0;0 0 (1-2*NU)/2];endendy=D*B*u;******************************************************************************* ******************************************************************************* *************************************************************************clc;E= ;v= ;t= ;k1=linear_triangle_element_stiffness(E,v,t, , , , , , ,1) %(E,v,t,x1,y1,x2,y2, x3,y3,1)k2=linear_triangle_element_stiffness(E,v,t, , , , , , ,1) %(E,v,t,x1,y1,x2,y2, x3,y3,1)k3=linear_triangle_element_stiffness(E,v,t, , , , , , ,1) %(E,v,t,x1,y1,x2,y2, x3,y3,1)k4=linear_triangle_element_stiffness(E,v,t, , , , , , ,1) %(E,v,t,x1,y1,x2,y2, x3,y3,1)K=zeros();%节点坐标个数,节点个数乘以2K=linear_triangle_assemble(K,k1, , , );%节点编号K=linear_triangle_assemble(K,k2, , , );%节点编号K=linear_triangle_assemble(K,k3, , , );%节点编号K=linear_triangle_assemble(K,k4, , , );%节点编号KB=K([ , , , , , , , ,],:) ; %取特定的行5 6 7 8 9 10 11 12k=B(:,[ , , , , , , , ]) %取特定的列5 6 7 8 9 10 11 12f=[ ]’u=k\f %求解位移列向量U=[u(1);0;u(2);u(3);0;0;0;0]%总的位移列向量u1=[U( );U( );U( );U( );U( );U( )];%三角形单元一的位移列向量u2=[U( );U( );U( );U( );U( );U( )]; %三角形单元二的位移列向量u3=[U( );U( );U( );U( );U( );U( )];%三角形单元三的位移列向量u4=[U( );U( );U( );U( );U( );U( )]; %三角形单元四的位移列向量sigma1=linear_tiangle_element_stress(E,v, , , , , , ,1,u1)%单元一的应力大小,(E,v,x1,y1,x2,y2,x3,y3,1,u)sigma1=linear_tiangle_element_stress(E,v, , , , , , ,1,u2) %单元二的应力大小(E,v,x1,y1,x2,y2,x3,y3,1,u)sigma1=linear_tiangle_element_stress(E,v, , , , , , ,1,u3)%单元三的应力大小,(E,v,x1,y1,x2,y2,x3,y3,1,u)sigma1=linear_tiangle_element_stress(E,v, , , , , , ,1,u4) %单元四的应力大小(E,v,x1,y1,x2,y2,x3,y3,1,u)。

一 三节点三角形单元

一 三节点三角形单元

有限元课程总结一 三节点三角形单元 1位移函数移函数写成矩阵形式为:确定六个待定系数矩阵形式如下:[]{}em m j j i i m jim j iN v u v u v u N N N N N N v u δ=⎪⎪⎪⎪⎭⎪⎪⎪⎪⎬⎫⎪⎪⎪⎪⎩⎪⎪⎪⎪⎨⎧⎥⎦⎤⎢⎣⎡=⎭⎬⎫⎩⎨⎧000002 单元刚度矩阵的计算1)单元应变和节点位移的关系由几何方程可以得到单元的应变表达式,{}⎪⎪⎪⎪⎭⎪⎪⎪⎪⎬⎫⎪⎪⎪⎪⎩⎪⎪⎪⎪⎨⎧⎥⎥⎥⎦⎤⎢⎢⎢⎣⎡=⎪⎪⎪⎭⎪⎪⎪⎬⎫⎪⎪⎪⎩⎪⎪⎪⎨⎧∂∂+∂∂∂∂∂∂=m m j j i i m mjjiim j i m j i v u v u v u b c b c b c c c c b b b A x v y u y v x u 00000021ε⎪⎭⎪⎬⎫⎪⎩⎪⎨⎧⎥⎥⎥⎦⎤⎢⎢⎢⎣⎡=⎪⎭⎪⎬⎫⎪⎩⎪⎨⎧321111a a a y x y x y x u u u m m j j i i m j i ⎪⎭⎪⎬⎫⎪⎩⎪⎨⎧⎥⎥⎥⎦⎤⎢⎢⎢⎣⎡=⎪⎭⎪⎬⎫⎪⎩⎪⎨⎧m j i m j i m j i m j i u u u c c c b b b a a a A a a a 21321⎪⎭⎪⎬⎫⎪⎩⎪⎨⎧⎥⎥⎥⎦⎤⎢⎢⎢⎣⎡=⎪⎭⎪⎬⎫⎪⎩⎪⎨⎧m j i m j i m jim ji 654v v v c c c b b b a a a A 21a a a2)单元应力与单元节点位移的关系[][][]⎥⎥⎥⎥⎥⎦⎤⎢⎢⎢⎢⎢⎣⎡---==i i i i i ii i b c c b c b A E B D S 2121)1(22μμμμμ),,;,,(21212121)1(4]][[][][2m j i s m j i r b b c c cb bc b c c b c c b b A Et B D B K s r s r sr s r s r s r s r s r s T r rs ==⎥⎥⎥⎦⎤⎢⎢⎢⎣⎡-+-+-+-+-==μμμμμμμ3)单元刚度矩阵[][][][][][]Tm j iT m T j T i mm mj mi jm jj ji im ij ii e B B B D B B B tA K K K K K K K K K K ⎪⎭⎪⎬⎫⎪⎩⎪⎨⎧=⎥⎥⎥⎦⎤⎢⎢⎢⎣⎡=][][][][][][][][][3载荷移置1)集中力的移置如图3所示,在单元内任意一点作用集中力 {}⎭⎬⎫⎩⎨⎧=y x P P P图3由虚功相等可得,()()}{][}{}{}{**P N R TTe eTe δδ=由于虚位移是任意的,则 }{][}{P N R Te =2)体力的移置令单元所受的均匀分布体力为⎭⎬⎫⎩⎨⎧=y x p ρρ}{由虚功相等可得,()()⎰⎰=tdxdy p N R T TeTe }{][}{}{}{**δδ⎰⎰=tdxdy p N R T e }{][}{ 3)分布面力的移置设在单元的边上分布有面力{}TY X P ],[=,同样可以得到结点载荷,⎰=s T e tdsP N R }{][}{4. 引入约束条件,修改刚度方程并求解1)乘大数法处理边界条件图3-4所示的结构的约束和载荷情况,如图3-7所示。

第一节三角形常应变单元

第一节三角形常应变单元

第三章平面问题的有限元法本章通过三角形常应变单元,介绍有限元法应用于弹性体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弹性体的离散化,单元特性的分析,刚度矩阵的建立,等效节点力的计算,解答的收敛性以及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同时对形函数的性质也作简要的叙述。

第一节三角形常应变单元一、结构离散化用有限元法分析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第一步就是把原来的连续的弹性体离散化。

(a) (b)图3.1 弹性体和有限元模型将整个结构(平板)划分成有限个三角形。

这样的三角形称为单元(三角形单元)。

三角形单元的顶点取为节点。

3节点三角形单元用边界节点间的直线段来近似板的曲线边界。

这些三角形在其节点处相互连接,组成一个单元集合体,以代替原来的弹性体。

注:1. 全部节点和全部单元一般由1开始按自然顺序编号。

2. 节点编码:总码-----------用于整体分析,如1,2,…,按自然顺序编号局部码--------用于单元分析,i,j,m 要求按逆时针方向的顺序进行编码每个单元的节点局部码i,j,m和节点总码有一一对应的关系3. 单元间不能有重叠4. 一个单元的任一顶点不许为另一单元任一边的内点5. 所有作用在单元上的载荷,包括集中载荷、表面载荷和体积力,都按虚功等效的原则移置到节点上,成为等效节点载荷。

二、 位移模式1. 单元节点位移列阵iu图 3.2 平面三角形单元设单元e 的节点号码为i ,j ,m 。

由弹性力学平面可知,单元内任意一点有两个位移分量u ,v ,记为{}Tf u v ⎡⎤⎣⎦=故每个节点也有两个位移分量,因此称节点自由度为2。

3个节点得位移分量分别是 ,,,,,m m i i j j u v u v u v ,用列阵表示为{}i ei i e j j j m m m u v u v u v δδδδ⎧⎫⎪⎪⎪⎪⎧⎫⎪⎪⎪⎪⎪⎪⎪⎪⎨⎬⎨⎬⎪⎪⎪⎪⎪⎪⎪⎪⎩⎭⎪⎪⎪⎪⎩⎭== (3-1)称单元自由度是6。

其中任一子矩阵为{}Ti ii u v δ⎡⎤⎢⎥⎣⎦= (i ,j ,m 轮换)2. 位移模式结构承受载荷以后发生位移,但位移分布事先并不知道。

三角形知识点串讲.docx

三角形知识点串讲.docx

第2讲三角形知识点串讲【知识要点】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三类:①锐角三角,0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按边可以分为两类:①不等边三角形,0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中边的关系:① 三角形任意两边Z和大于第三边。

0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三角形中角的关系:①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为18°°。

0)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4、三角形的内心: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三角形的重心:三条中线的交点,把三角形分成六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

且交点把每条中线分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为2: 1。

三角形的垂心:三条高线的交点。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1)、三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简写成“边角边”或“SAS”)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別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简写成“角边角”或“ASA”)4)、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角角边”或“AAS”)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截长补短。

遇到求证一条线段等于另两条线段Z和时,一般方法是截长补短法:(1)截长:在长线段中截取一段等于另两条中的一条,然后证明剩下部分等于另一条;(2)补短:将一条短线段延长,延长部分等于另一条短线段,然后证明新线段等于长线段。

倍长中线。

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角的对称轴. 辅助线的做法三:角平分线性质的判定: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当题冃中有角的平分线时,可根据角的平分线性质证明线段或角相等,或利用角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来寻找解题思路.的中线,方法是将中线延长一倍,再将端点连结,便可得到全等三角形。

第2章 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有限单元法(1-3节)

第2章 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有限单元法(1-3节)

第二章 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有限单元法§2-1 三角形单元(triangular Element)三角形单元是有限元分析中的常见单元形式之一,它的优点是:①对边界形状的适应性较好,②单刚形式及其推导比较简单,故首先介绍之。

一、结点位移和结点力列阵设右图为从某一结构中取出的一典型三角形单元。

在平面应力问题中,单元的每个结点上有沿x 、y 两个方向的力和位移,单元的结点位移列阵规定为: 相应结点力列阵为: (式2-1-1)二、单元位移函数和形状函数前已述及,有限单元法是一种近似方法,在单元分析中,首先要求假定(构造)一组在单元内有定义的位移函数作为近似计算的基础。

即以结点位移为已知量,假定一个能表示单元内部(包括边界)任意点位移变化规律的函数。

构造位移函数的方法是:以结点(i,j,m)为定点。

以位移(u i ,v i ,…u m v m )为定点上的函数值,利用普通的函数插值法构造出一个单元位移函数。

在平面应力问题中,有u,v 两个方向的位移,若假定单元位移函数是线性的,则可表示成:(,)123u u x y x y ααα==++546(,)v v x y x y ααα==++ (2-1-2)a{}⎪⎭⎪⎬⎫⎪⎩⎪⎨⎧=⎪⎪⎪⎪⎭⎪⎪⎪⎪⎬⎫⎪⎪⎪⎪⎩⎪⎪⎪⎪⎨⎧=m j i m ed d d d m j j i v u v u v u i {}ii j j m X Y X (2-1-1)Y X Y iej m m F F F F ⎧⎫⎪⎪⎪⎪⎧⎫⎪⎪⎪⎪⎪⎪==⎨⎬⎨⎬⎪⎪⎪⎪⎩⎭⎪⎪⎪⎪⎪⎪⎩⎭式中的6个待定常数α1 ,…, α6 可由已知的6个结点位移分量(3个结点的坐标)确定。

将3个结点坐标(x i,y i ),(x j,y j ),(x m,y m )代入上式得如下两组线性方程:123i i i u x y ααα=++123j j j u x y ααα=++ (a)123m m m u x y ααα=++和546i i i v x y ααα=++546j j j v x y ααα=++ (b)546m m m v x y ααα=++利用线性代数中解方程组的克来姆法则,由(a)可解出待定常数1α 、2α 、3α :11A Aα=22A Aα=33A Aα=式中行列式:1i i i j j j m m m u x y A u x y u x y =2111i i j j m mu y A u y u y =3111i i j jm mx u A x u x u =2111i i j j m mAx y A x y x y ==A 为△ijm 的面积,只要A 不为0,则可由上式解出:11()2m m i ij j a u a u a u A α=++ 21()2m m i ij j bu b u b u A α=++ (C )31()2m mi i j j c u c u c u A α=++式中:m m i j j a x y x y =- m m j i i a x y x y =- m i j j i a x y x y =-m i j b y y =- m j i b y y =- m i j b y y =- (d )m i j c x x =- m j i c x x =- m j i c x x =-为了书写方便,可将上式记为:m m i j i a x y x y =-m ij by y =- (,,)i j mm i jc x x =-(,,)i j m表示按顺序调换下标,即代表采用i,j,m 作轮换的方式便可得到(d)式。

第一节三角形常应变单元

第一节三角形常应变单元

第三章平面问题的有限元法本章通过三角形常应变单元,介绍有限元法应用于弹性体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弹性体的离散化,单元特性的分析,刚度矩阵的建立,等效节点力的计算,解答的收敛性以及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同时对形函数的性质也作简要的叙述。

第一节三角形常应变单元一、结构离散化用有限元法分析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第一步就是把原来的连续的弹性体离散化。

(a) (b)将整个结构(平板)划分成有限个三角形。

这样的三角形称为单元(三角形单元)。

三角形单元的顶点取为节点。

3节点三角形单元用边界节点间的直线段来近似板的曲线边界。

这些三角形在其节点处相互连接,组成一个单元集合体,以代替原来的弹性体。

注:1. 全部节点和全部单元一般由1开始按自然顺序编号。

2. 节点编码:总码-----------用于整体分析,如1,2,…,按自然顺序编号局部码--------用于单元分析,i,j,m 要求按逆时针方向的顺序进行编码每个单元的节点局部码i,j,m和节点总码有一一对应的关系3. 单元间不能有重叠4. 一个单元的任一顶点不许为另一单元任一边的内点5. 所有作用在单元上的载荷,包括集中载荷、表面载荷和体积力,都按虚功等效的原则移置到节点上,成为等效节点载荷。

二、位移模式1. 单元节点位移列阵iu设单元e 的节点号码为i ,j ,m 。

由弹性力学平面问题可知,单元内任意一点有两个位移分量u ,v ,记为{}Tf uv ⎡⎤⎣⎦=故每个节点也有两个位移分量,因此称节点自由度为2。

节点i 位移分量记为{}Ti ii u v δ⎡⎤⎣⎦= (i ,j ,m 轮换)则3个节点的位移分量用列阵表示为{}i ei i e j j j m m m u v u v u v δδδδ⎧⎫⎪⎪⎪⎪⎧⎫⎪⎪⎪⎪⎪⎪⎪⎪⎨⎬⎨⎬⎪⎪⎪⎪⎪⎪⎪⎪⎩⎭⎪⎪⎪⎪⎩⎭==(3-1)称为单元节点位移列阵(向量)。

单元自由度是6。

2. 位移模式结构承受载荷以后发生位移,但位移分布事先并不知道。

解三角形完整讲义(精心整理)

解三角形完整讲义(精心整理)

解三⾓形完整讲义(精⼼整理)正余弦定理知识要点: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或变形:::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2、余弦定理: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b a ba C=+-=+-=+-或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b a c C ab ?+-=??+-?=+-=.3、解斜三⾓形的常规思维⽅法是:(1)已知两⾓和⼀边(如A 、B 、C ),由A+B+C=π求C ,由正弦定理求a 、b ;(2)已知两边和夹⾓(如a 、b 、c ),应⽤余弦定理求c 边;再应⽤正弦定理先求较短边所对的⾓,然后利⽤A+B+C=π,求另⼀⾓;(3)已知两边和其中⼀边的对⾓(如a 、b 、A ),应⽤正弦定理求B ,由A+B+C=π求C ,再由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c 边,要注意解可能有多种情况;(4)已知三边a 、b 、c ,应余弦定理求A 、B ,再由A+B+C=π,求⾓C 。

4、判定三⾓形形状时,可利⽤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转化,统⼀成边的形式或⾓的形式.5、解三⾓形问题可能出现⼀解、两解或⽆解的情况,这时应结合“三⾓形中⼤边对⼤⾓定理及⼏何作图来帮助理解”。

6、已知三⾓形两边a,b,这两边夹⾓C ,则S =1/2*absinC7、三⾓学中的射影定理:在△ABC 中,A c C a b cos cos ?+?=,… 8、两内⾓与其正弦值:在△ABC 中,B A B A sin sinA .cosA>sinB 且cosB>sinA B .cosAC .cosA>sinB 且cosBD .cosAsinA 9、三⾓形内切圆的半径:2S r a b c ?=++,特别地,2a b c r +-=斜直正弦定理专题:公式的直接应⽤ 1、已知ABC △中,a =b =60B =,那么⾓A 等于()A .135B .90C .45D .30 2、在△ABC 中,a =32,b =22,B =45°,则A 等于( C )A .30°B .60°C .60°或120°D .30°或150°3、ABC △的内⾓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120c b B ===,则等于()AB.2CD4、已知△ABC 中,30A =,105C =,8b =,则a 等于(B ) A .4B.5、在△ABC 中,=10,B=60°,C=45°,则c 等于( B )A .310+B .()1310-C .13+D .3106、已知ABC ?的内⾓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31si n =A ,B b sin 3=,a则a 等于.(33) 7、△ABC 中,45B =,60C =,1c =,则最短边的边长等于(A )A.3212D.28、△ABC 中,:1:2A B =,C 的平分线CD 把三⾓形⾯积分成3:2两部分,则cos A =(C )A.13B.12C.34D.0 9、在△ABC 中,证明:2222112cos 2cos b a b B a A -=-。

三角形常应变单元与二维问题求解

三角形常应变单元与二维问题求解
第五章:三角形常应变单元与二维 问题求解
5.1 引言 二维单元适用于在平面内承受载荷和 变形的结构问题。
虽然实际结构不可能是真正二维的,而有经验的分 析人员通常可以把许多实际问题抽象为而为问题并采用二 维模型来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满意的结果,这比采用三维 分析更有效和经济。
平面应力:物体的厚度与其他几何尺寸相比小

nd 1 i j , j 1, 2,..., 0 i j ,i , j 1, 2,...,ttention!
N ( x) 1
i 1 i
n
(2) 推导应变矩阵 B (3) 利用矩阵N 和 B 计算单元刚度矩阵、 单元质量矩阵、单元力向量。
5.2 有限元模型 对于复杂几何适应性而言,三角形单元非常 实用,但精度不高。
5.3 常应变三角形单元
根据形函数单位分解的性质:
Ni ( x j )
得多,所有的力都作用在 x y平面内,因此位移 只是 x 和 y 的函数。
平面应变:物体的厚度与结构的其他几何尺寸相
比大很多,并且载荷(压力)沿长度方向是均匀 分布,因此,沿其在整个厚度上的变形几乎是相 同的。
求解步骤: (1) 构造满足下式的形函数矩阵 N
Ni ( x j )

nd 1 i j , j 1, 2,..., 0 i j ,i , j 1, 2,..., nd

初中数学 三角形模块5-1 三角形基础知识讲义(含答案解析)

初中数学 三角形模块5-1 三角形基础知识讲义(含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三角形基础知识题型练题型一三角形的认识例1.观察下列图形,是三角形的是()A.B.C.D.【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得出正确选项.【详解】因为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所以A,B,D错误,只有C符合,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角形的定义,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掌握三角形定义.变式11.如图所示的图形中,三角形共有()A.3个B.4个C.5个D.6个【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的概念写出图中三角形,即可解答.【详解】根据三角形的概念可知题图中三角形有:,,,,ABD ABC ADC ADE BDE ∆∆∆∆∆,共5个,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的概念,解题关键在于结合图形进行解答.题型二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一、按角分1.锐角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小于90度.2.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一个角等于90度,可记作Rt △.3.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有一个角大于90度.二、按边分1.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不等边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称为这个三角形的腰,第三条边叫做底边.当腰长=底边长时,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例2.在ABC 中,若25A ∠=︒,65B ∠=︒,则ABC 为()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分析】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C 的度数,进而可得出结论.【详解】解:∵△ABC 中,∠A =25°,∠B =65°,∴∠C =180°-25°-65°=90°,∴△ABC 是直角三角形.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变式22.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2:4,则它是()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已知求出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的度数,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2:4,∴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为47×180°=7207︒,∴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能求出这个三角形最大内角的度数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题型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例3.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5cm ,8cm ,(2)cm 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A .313a <<B .513a <<C .515a <<D .315a <<【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列出关于a 的不等式组,求出a 的取值范围即可.【详解】解:∵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5cm ,8cm ,(a -2)cm ,∴285285a a ->-⎧⎨-<+⎩,解得5<a <15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熟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差小于第三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变式33.若等腰三角形中有两边长分别为3和7.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A.13B.17C.10或13D.13或17【答案】B【解析】【分析】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即是确定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的长求周长;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3和7,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详解】解:(1)若3为腰长,7为底边长,由于3+3<7,则三角形不存在;(2)若7为腰长,则符合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7+7+3=17.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题目从边的方面考查三角形,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求三角形的周长,不能盲目地将三边长相加起来,而应养成检验三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的好习惯,把不符合题意的舍去.题型四三角形的稳定性例4.如图,自行车的三角形支架利用的是三角形的________性.【分析】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解答.【详解】解:自行车的三角形车架,这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故答案为:稳定性.变式44.如图所示的图形中具有稳定性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只要图形分割成了三角形,则具有稳定性.【详解】解: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一个多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的对角线将其分成()2n -个三角形,此时这个多边形就具有稳定性了,图①③便具有稳定性,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注意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进行判断.题型五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高线定义图形重要结论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三角形顶点和它对边垂足之间的线段称三角形这条边上的高.若AD 为△ABC 的高线,则∠ADB =∠ADC =90°,12ABC S BC AD =V g ,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垂心).例5.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D 是ABC 的高的图形是()A .B .C .D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高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详解】解:由三角形的高的定义可知,如果线段BD是△ABC的高,那么BD⊥AC,垂足是点D.四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中BD⊥AC.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垂足与顶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理解定义是关键.变式5的顶点均在格点上,请仅用无刻度直尺完成以5.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ABC下作图.(保留作图痕迹)的高AM;(1)在图1中,作ABC的高AN.(提示: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2)在图2中,作ABC【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中AB=AC且垂直,以AB、AC为边作正方形,连接对角【分析】(1)格点ABC线AM即可得到BC的高AM;(2)在正方形网格中,m×n格的对角线与n×m格的对角线互相垂直,AB是1×4格的对角线,那么4×1格的对角线与之垂直,又需过点C,所以如图所示的CF⊥AB 交AB与点H,同理AC是4×3格的对角线,那么3×4格的对角线与之垂直,又需过点B,所以如图所示的BE⊥AC交AC与点D,又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所以连接AG并延长交BC与点N,即AN为所求.中AB=AC且垂直,【详解】(1)如图1,∵格点ABC∴以AB、AC为边作正方形,连接对角线AM即AM⊥BC(2)如图2,∵AB是1×4格的对角线∴过点C且是4×1格的对角线即为如图所示的CF,∴CF⊥AB同理AC是4×3格的对角线,∴过点B且是3×4格的对角线即为如图所示的BE∴BE⊥AC∵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连接AG并延长交BC与点N,即AN为所求.【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求作格点三角形的高线问题,主要方法有:构造特殊形状,如:正方形,菱形,利用对角线垂直的性质作高;正方形网格中,m ×n 格的对角线与n ×m 格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掌握以上的作图方法是解题的关键.题型六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中线定义图形重要结论连接三角形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若AD 为△ABC 的中线,则12BD CD BC ==,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即12ABD ACD ABC S S S ==△△△,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重心).例6.如图,△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E 是△ABD 中AD 边上的中线,若△ABC 的面积是24,则△ABE 的面积________.【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即可解答.【详解】解:∵AD 是BC 上的中线,△ABC 的面积是24,∴S △ABD =S △ACD =12S △ABC =12,∵BE 是△ABD 中AD 边上的中线,∴S △ABE =S △BED =12S △ABD =6,故答案为:6【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面积的求法,掌握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变式66.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为BC AD 、的中点,且4ABC S ,则S 阴影为()A.2B.1C.12D.14【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中线将三角形面积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可知:△ACD 是△CDE 的面积的2倍,△ABC 的面积是△ACD 的面积的2倍,依此即可求解.【详解】解:∵D 、E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S △CDE =12S △ACD ,S △ACD =12S △ABC ,∴S 阴影=14S △ABC =14×4=1.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和中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为相等的两部分,知道中线将三角形面积分为相等的两部分是解题的关键.题型七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3)—角平分线定义图形重要结论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若AD 为△ABC的角平分线,则12BAD CAD BAC ∠=∠=∠,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内心).例7.如图,BE ,CF 都是△ABC 的角平分线,且∠BDC =110°,则∠A 的度数为()A .40°B .50°C .60°D .7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列出算式计算即可.【详解】解:∵BE 、CF 都是△ABC 的角平分线,∴∠A =180°-(∠ABC +∠ACB ),=180°-2(∠DBC +∠BCD )∵∠BDC =180°-(∠DBC +∠BCD ),∴∠A =180°-2(180°-∠BDC )∴∠BDC =90°+12∠A ,∴∠A =2(110°-90°)=40°.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角平分线的定义,用已知角表示出所求的角是解题的关键.变式77.在 ABC中,∠ABC=50°,AD是 ABC的高,∠CAD=20°,∠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E,则∠DAE=_____°.【答案】30或10【解析】【分析】分为两种情况,画出图形,先求出∠ADC=9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CB,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AC,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CAE,再求出答案即可.【详解】解:有两种情况:①当∠BAC是钝角时,如图:∵AD为BC边上的高,∴∠ADC=90°,∵∠DAC=20°,∴∠ACB=70°,∵∠ABC=50°,∴∠BAC=180°﹣∠ABC﹣∠ACB=60°,∵AE平分∠BAC,∴∠CAE=12BAC=30°,∴∠DAE=∠CAE﹣∠CAD=30°﹣20°=10°;②当∠BAC是锐角时,如图:∵AD 为BC 边上的高,∴∠ADC =90°,∵∠DAC =20°,∴∠ACD =70°,∴∠ACB =180°﹣70°=110°,∵∠ABC =50°,∴∠BAC =180°﹣∠ABC ﹣∠ACB =20°,∵AE 平分∠BAC ,∴∠CAE =12∠BAC =10°,∴∠DAE =∠CAE +∠CAD =10°+20°=30°;故答案为:30或1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能够求出∠CAE 的度数是解此题的关键.题型八三角形的内角例8.在Rt ABC 中,锐角∠A =25°,则另一个锐角∠B =____°.【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即可得.【详解】∵在Rt ABC 中,25A ∠=︒,∴另一个锐角9065B A ∠=︒-∠=︒,故答案为:65【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掌握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是解题关键.变式88.一幅三角板,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α的度数是()A.75°B.60°C.65°D.55°【答案】A【解析】【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出AEB ∠的度数,然后利用AED AEB α∠=∠-∠即可求解.【详解】根据题意有30,45,90A EBC AED ∠=︒∠=︒∠=︒,453015AEB EBC A ∴∠=∠-∠=︒-︒=︒,901575AED AEB α∴∠=∠-∠=︒-︒=︒,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板中的度数问题,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题型九三角形的外角例9.在ABC 中,38A ∠=︒,62B ∠=︒,则与C ∠相邻的外角为_____度.【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即可求得.【详解】解:∠C 相邻的外角=∠A +∠B =38°+62°=100°.故答案是:10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之间的关系,即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变式99.如图,ABC 中,30B ∠=︒,三角形的外角DAC ∠和ACF ∠的平分线交于点E ,则AEC ∠的度数为________.【答案】75︒【解析】【分析】本题先通过三角形内角和求解∠BAC 与∠BCA 的和,继而利用邻补角以及角分线定义求解∠EAC 与∠ECA 的和,最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解此题.【详解】∵30B ∠=︒,∴+150BAC BCA ∠∠=︒,又∵180BAC DAC ︒∠=-∠,=180BCA FCA ∠-∠︒,∴210DAC FCA ∠+∠=︒.∵三角形的外角DAC ∠和ACF ∠的平分线交于点E ,∴12EAC DAC ∠=∠,12ECA ACF ∠=∠,∴+105EAC ECA ∠∠=︒,即18010575AEC ∠=︒-︒=︒.故填:75︒.【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公式以及角分线和邻补角的定义,难度较低,按照对应考点定义求解即可.实战练10.如图所示的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共有()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定义判断即可.【详解】解:有三个三角形:△ABC,△ACD,△ABD.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识别,解题关键是熟练运用三角形的定义判断三角形,注意:不重不漏.11.下面给出的四个三角形都有一部分被遮挡,其中不能判断三角形类型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分类: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判断即可.【详解】A选项,知道两个角,可以计算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因此可以判断出三角形类型;B选项,露出的角是直角,因此是直角三角形;C选项,露出的角是锐角,其他两角都不知道,因此不能判断出三角形类型;D选项,露出的角是钝角,因此是钝角三角形,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关键是掌握三角形的分类.12.满足下列条件的三条线段,,a b c 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1:2:3a b c = B.4,9a b a b c +=++=C.3,4,5a b c === D.::1:1:2a b c =【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计算即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详解】A.设,,a b c 分别为,2,3(0)x x x x >,则有a b c +=,不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故不能构成三角形;B.当4a b +=时,5,45c =<,不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故不能构成三角形;C.当3a =,4b =,5c =时,345+>,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故能构成三角形;D.设,,a b c 分别为,,2(0)x x x x >,则有a b c +=,不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故不能构成三角形.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熟练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3.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条边长,化简|a +b -c|-|c -a -b|的结果为()A.2a +2b -2cB.2a +2bC.2cD.0【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解析:∵a 、b 、c 为△ABC 的三条边长,∴a+b-c >0,c-a-b <0,∴原式=a+b-c+(c-a-b )=0.故选D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三角形的三条高一定在三角形内部交于一点B.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一定在三角形内部交于一点C.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一定在三角形内部交于一点D.三角形的三条高可能相交于外部一点【答案】A【解析】【详解】A.三角形的三条高一定在三角形内部交于一点,错误,符合题意;B.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一定在三角形内部交于一点,正确,不符合题意;C.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一定在三角形内部交于一点,正确,不符合题意;D.三角形的三条高可能相交于外部一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5.如图,在△ABC中,AB=AC,∠A=36°,BD、CE分别是∠ABC、∠BCD的角平分线,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A.5个B.1个C.3个D.2个【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分别求出图中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即可找出图中的等腰三角形.【详解】解:∵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A=36°,∴∠ABC=∠ACB=72°,∵BD、CE分别是∠ABC、∠BCD的角平分线,∴∠ABD=∠DBC=12∠ABC=36°,∠BCE=∠ACE=12∠ACB=36°,∴∠DBC=∠BCE,∠CED=∠DBC+∠BCE=36°+36°=72°,∠A=∠ABD,∠BDC=180°﹣∠DBC﹣∠BCD=180°﹣72°﹣36°=72°,∴△EBC、△ABD是等腰三角形;∠BDC=∠BCD,∠CED=∠CDE,∴△BCD、△CDE是等腰三角形,∴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5个.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等知识,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关键,注意不要漏解.16.如图,已知在△ABC中,∠C=90°,BE平分∠ABC,且BE∥AD,∠BAD=20°,则∠AEB的度数为()A.100°B.110°C.120°D.13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两直线平行,可得∠BAD=∠ABE=20°,因为BE平分∠ABC,所以∠ABE=∠EBC=20°,所以得到∠ABC=40°,从而求出∠EAB=5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即可得到∠AEB的度数.【详解】解:∵BE∥AD∴∠BAD=∠ABE=20°∵BE平分∠ABC∴∠ABE=∠EBC=20°∴∠ABC=40°∵∠C=90°∴∠EAB=50°∴∠AEB=180°-∠EAB-∠ABE=180°-50°-20°=110°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和三角形内角和,能够找出内错角以及熟悉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7.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比另一个角2倍少20度,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是()A.140︒或44︒或80︒B.140︒或80︒C.44︒或80︒D.140︒或44︒【答案】A【解析】【分析】设另一个角是x,表示出一个角是2x-20°,然后分①x是顶角,2x-20°是底角,②x是底角,2x-20°是顶角,③x与2x-20°都是底角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设另一个角是x,表示出一个角是2x﹣20°,①x是顶角,2x﹣20°是底角时,x+2(2x﹣20°)=180°,解得x=44°,所以,顶角是44°;②x是底角,2x﹣20°是顶角时,2x+(2x﹣20°)=180°,解得x=50°,所以,顶角是2×50°﹣20°=80°;③x与2x﹣20°都是底角时,x=2x﹣20°,解得x=20°,所以,顶角是180°﹣20°×2=140°;综上所述,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是44°或80°或140°.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难点在于分情况讨论,特别是这两个角都是底角的情况容易漏掉而导致出错.18.在△ABC中,∠ACB=90°,∠A=40°,D为AB边上一点,若△ACD是等腰三角形,则∠BCD的度数为_____.【答案】20°或50°【解析】【分析】分以下两种情况求解:①当AC=AD时,②当CD=AD时,先求出∠ACD 的度数,然后即可得出∠BCD的度数【详解】解:①如图1,当AC=AD时,∴∠ACD=∠ADC=12(180°﹣40°)=70°,∴∠BCD=90°﹣∠ACD=20°;②如图2,当CD=AD时,∠ACD=∠A=40°,∴∠BCD=90°﹣∠ACD=50°,综上可知∠BCD的度数为20°或50°,故答案为:20°或50°.【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求解.19.如图,已知:点P是ABC∆内一点.(1)求证:BPC A∠>∠;(2)若PB 平分ABC ∠,PC 平分ACB ∠,40A ︒∠=,求P ∠的度数.【答案】(1)证明见解析;(2)110°【解析】【分析】(1)延长BP 交AC 于D ,根据△PDC 外角的性质知∠BPC >∠1;根据△ABD 外角的性质知∠1>∠A ,所以易证∠BPC >∠A .(2)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 +∠ACB =140°,由角平分线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果.【详解】(1)延长BP 交AC 于D ,如图所示:∵∠BPC 是△CDP 的一个外角,∠1是△ABD 的一个外角,∴∠BPC >∠1,∠1>∠A ,∴∠BPC >∠A ;(2)在△ABC 中,∵∠A=40°,∴∠ABC+∠ACB=180°﹣∠A=180°﹣40°=140°,∵PB 平分∠ABC ,PC 平分∠ACB ,∴∠PBC=12∠ABC ,∠PCB=12∠ACB ,在△PBC 中,∠P=180°﹣(∠PBC+∠PCB )=180°﹣(12∠ABC+12∠ACB )=180°﹣12(∠ABC+∠ACB )=180°﹣12×140°=11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培优练20.问题情景:如图1,在同一平面内,点B 和点C 分别位于一块直角三角板PMN的两条直角边PM ,PN 上,点A 与点P 在直线BC 的同侧,若点P 在ABC ∆内部,试问ABP ∠,ACP ∠与A ∠的大小是否满足某种确定的数量关系?(1)特殊探究:若55A ∠=︒,则ABC ACB ∠+∠=_________度,PBC PCB ∠+∠=________度,ABP ACP ∠+∠=_________度;(2)类比探索:请猜想ABP ACP ∠+∠与A ∠的关系,并说明理由;(3)类比延伸:改变点A 的位置,使点P 在ABC ∆外,其它条件都不变,判断(2)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ABP ∠,ACP ∠与A ∠满足的数量关系式.【答案】(1)125,90,35;(2)∠ABP +∠ACP =90°-∠A ,证明见解析;(3)结论不成立.∠ABP -∠ACP =90°-∠A ,∠ABP+∠ACP =∠A-90°或∠ACP -∠ABP =90°-∠A .【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即可得出∠ABC +∠ACB ,∠PBC +∠PCB ,然后即可得出∠ABP +∠ACP ;(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等量转换,即可得出∠ABP +∠ACP =90°-∠A ;(3)按照(2)中同样的方法进行等量转换,求解即可判定.【详解】(1)∠ABC +∠ACB =180°-∠A=180°-55°=125度,∠PBC +∠PCB =180°-∠P=180°-90°=90度,∠ABP +∠ACP =∠ABC +∠ACB -(∠PBC +∠PCB )=125°-90°=35度;(2)猜想:∠ABP +∠ACP =90°-∠A ;证明:在△ABC 中,∠ABC +∠ACB =180°-∠A ,∵∠ABC =∠ABP +∠PBC ,∠ACB=∠ACP +∠PCB ,∴(∠ABP +∠PBC )+(∠ACP +∠PCB )=180°-∠A ,∴(∠ABP +∠ACP )+(∠PBC +∠PCB )=180°-∠A ,又∵在Rt △PBC 中,∠P =90°,∴∠PBC +∠PCB =90°,∴(∠ABP+∠ACP)+90°=180°-∠A,∴∠ABP+∠ACP=90°-∠A.(3)判断:(2)中的结论不成立.证明:在△ABC中,∠ABC+∠ACB=180°-∠A,∵∠ABC=∠PBC-∠ABP,∠ACB=∠PCB-∠ACP,∴(∠PBC+∠PCB)-(∠ABP+∠ACP)=180°-∠A,又∵在Rt△PBC中,∠P=90°,∴∠PBC+∠PCB=90°,∴∠ABP-∠ACP=90°-∠A,∠ABP+∠ACP=∠A-90°或∠ACP-∠ABP=90°-∠A.【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等角转换,熟练掌握,即可解题.。

三角形单元整单元教案集

三角形单元整单元教案集

三角形单元整单元教案集第一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2. 掌握三角形的基本分类;3. 能够识别和比较各种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2. 三角形的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3. 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的比较。

教学活动:1. 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来理解三角形的特性;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和判定条件;3. 利用测量工具,让学生实际测量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并进行比较。

评估方法:1. 课堂提问和回答;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3. 小组讨论和汇报。

第二章: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的性质;2. 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3. 能够应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角度性质: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2. 三角形的边长性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 应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1. 通过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性质;2. 通过证明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外角定理;3.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决。

评估方法:1. 课堂提问和回答;2. 证明题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3. 小组讨论和汇报。

第三章:三角形的判定教学目标:1. 了解三角形判定定理;2. 掌握三角形判定方法;3. 能够应用三角形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SAS、ASA、AAS;2. 三角形判定方法:根据边长和角度的关系进行判定;3. 应用三角形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1.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判定定理和判定方法;2.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三角形判定进行解决;3. 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分享判定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评估方法:1. 课堂提问和回答;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3. 小组讨论和汇报。

三角形单元知识点总结 道客巴巴

三角形单元知识点总结 道客巴巴

三角形单元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主要涉及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等知识点。

以下是三角形单元知识点总结:
1. 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和三条高线。

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

2. 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其中,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小于90度,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等于90度,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大于90度。

3.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4. 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表示直角边的平方等于两条斜边的平方之和。

5. 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等于90度,可以用勾股定理来求解其他两个边的长度。

6. 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小于90度,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大于90度。

7. 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来计算。

8. 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三条特殊线段,它们分别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

9. 三角形的外心和内心:外心和内心是三角形中的两个重要点,分别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和应用。

以上是三角形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定理。

三角形单元讲义

三角形单元讲义

§2.9平面问题单元划分有限元法在平面问题进行分析时,才采用三角形单元和四边形单元、或者矩形单元,三角形单元的优点是简单且对结构的不规则边界逼近好,而矩形单元却更能反映实际弹性体内部的应力应变变化。

这两点我们会逐渐向大家说明。

所以一般说来,有限元分析,单元划分的密度和单元种类选取,对计算结果起重要作用。

一般单元划分越密集,结果越精确。

单元多也导致求解的线性方程组阶数增高,要求计算机的内存也更大,计算的时间也越长,分析的效率就越低。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在应力集中区域单元划分密集一些,应力变化梯度小的位置,划稀疏些,这样就能兼顾精度与效率的关系。

一般的原则是:1)根据结构的受力和支承特点,按对称和反对称的性质,简化分析模型,以减少计算分析的规模。

2)合理布局单元的密集程度,以使计算结果精度高而计算量小。

3)在同一单元内,单元的特性数据和材质数据应保持一致。

4)集中载荷的作用点和载荷密度突变处应有节点。

5)在欲知道应力状态、内力情况和位移值的位置应有节点。

6)单元的选取欲分析的目标密切相关。

模型的单元划分好后,把所有的单元和节点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进行编号,选择适当的坐标系(直角、柱面和球面),以方便确定各节点的坐标值。

§2.10 节点位移、节点力和节点载荷弹性体在承受外力作用后,其内力的传递实际是通过单元之间的边界来实现的。

但我们把结构离散化后,如果单元划分得足够小时,可以看成为其内力的传递通过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节点进行传递。

对于平面问题而言,每个节点都有位移和力两个未知量,这两个量又都是x、y的函数,注意平面问题的节点是不能传递力矩的,为什么?一,节点位移对三节点三角形单元而言,因有三个节点,每个节点的位移都有x ,y 两个分量,所以一共有6个自由度。

单元节点位移向量可表示为:{}[]Tm m j j i ie v u v u v u =δ二,节点力所谓节点力,就是单元对节点或节点对单元作用的力,它是弹性体内部的作用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力。

三角形整单元教学课件

三角形整单元教学课件

三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做一做 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
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A
B
C
AB+AC>B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第15页,共26页。
议一议
1.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大小关系?
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大小关系?
(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 解:(1)设底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 x+2x+2x=18. 解得 x=3.6.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cm、7.2cm、7.2cm.
*
第19页,共26页。
(2)因为长为4cm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 ①若底边长为4cm,设腰长为xcm,则有 4+2x=18. 解得x=7.
(2)以AB为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ABC、△ABE.
D
(3)以E为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A
△ ABE 、△BCE、 △CDE.
(4)以∠D为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E
△ BCD、 △DEC.
B
C
(5)说出△BCD的三个角和三个顶点所对的边.
△BCD的三个角是∠BCD、∠BDC、∠CBD.顶点B所对应的边为DC ,顶点C所对应的边为BD,顶点D所对应的边为BC.
* 第10页,共26页。
基本要素: 三角形的边:边AB、BC、CA;
三角形的顶点:顶点A、B、C; 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为三角形的角):∠ A、 ∠ B、 ∠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平面问题的有限元法本章通过三角形常应变单元,介绍有限元法应用于弹性体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弹性体的离散化,单元特性的分析,刚度矩阵的建立,等效节点力的计算,解答的收敛性以及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同时对形函数的性质也作简要的叙述。

第一节三角形常应变单元一、结构离散化用有限元法分析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第一步就是把原来的连续的弹性体离散化。

(a) (b)图3.1 弹性体和有限元模型将整个结构(平板)划分成有限个三角形。

这样的三角形称为单元(三角形单元)。

三角形单元的顶点取为节点。

3节点三角形单元用边界节点间的直线段来近似板的曲线边界。

这些三角形在其节点处相互连接,组成一个单元集合体,以代替原来的弹性体。

注:1. 全部节点和全部单元一般由1开始按自然顺序编号。

2. 节点编码:总码-----------用于整体分析,如1,2,…,按自然顺序编号局部码--------用于单元分析,i,j,m 要求按逆时针方向的顺序进行编码每个单元的节点局部码i,j,m和节点总码有一一对应的关系3. 单元间不能有重叠4. 一个单元的任一顶点不许为另一单元任一边的内点5. 所有作用在单元上的载荷,包括集中载荷、表面载荷和体积力,都按虚功等效的原则移置到节点上,成为等效节点载荷。

二、 位移模式1. 单元节点位移列阵iu图 3.2 平面三角形单元设单元e 的节点号码为i ,j ,m 。

由弹性力学平面可知,单元内任意一点有两个位移分量u ,v ,记为{}Tf u v ⎡⎤⎣⎦=故每个节点也有两个位移分量,因此称节点自由度为2。

3个节点得位移分量分别是 ,,,,,m m i i j j u v u v u v ,用列阵表示为{}i ei i e j j j m m m u v u v u v δδδδ⎧⎫⎪⎪⎪⎪⎧⎫⎪⎪⎪⎪⎪⎪⎪⎪⎨⎬⎨⎬⎪⎪⎪⎪⎪⎪⎪⎪⎩⎭⎪⎪⎪⎪⎩⎭== (3-1)称单元自由度是6。

其中任一子矩阵为{}Ti ii u v δ⎡⎤⎢⎥⎣⎦= (i ,j ,m 轮换)2. 位移模式结构承受载荷以后发生位移,但位移分布事先并不知道。

位移法有限元采用节点位移为基本未知量。

因此,在应用位移法有限元时,需要对单元内部的位移分布进行假定,使其满足节点的位移连续条件和单元边界的位移连续条件。

单元位移分布的假定一般选用代数多项式,多项式的系数待定。

这是一种近似方法。

代数多项式的次数可以选择很高,不过次数越高,分析越麻烦,但精确度越好。

这种假定的单元位移分布形式称为位移模式,它是坐标x 和y 的函数,所以也称为位移函数。

对于3节点三角形单元,选用的位移模式是把单元中任一点的位移u ,v 表示为坐标x 和y 的线性函数,即123546u x y v x y αααααα⎧⎪⎨⎪⎩=++=++ (3-2)式中512346,,,,,αααααα为待定常数设各节点坐标为(x i ,y i ),(x j ,y j ),(x m ,y m ),同时设各节点位移为(u i ,v i ),(u j ,v j ),(u m ,v m )代入式(3-2)得i i i y x u 321ααα++=i i i y x v 654ααα++= j j j y x u 321ααα++=j j j y x v 654ααα++=m m m y x u 321ααα++= m m m y x u 654ααα++=由上式左边的三个方程可以求得112i i i j j j m m m u x y u x y u x y α=∆,211121i ij j m mu y u y u y α=∆,311121i i j j m m x y x y x x α=∆其中1211i ij j m mx y x y x y ∆=式中∆为三角形面积,为了保证求得的面积为正值,三个节点i ,j ,m 必须按逆时针编排,如图3-2所示。

将321,,ααα代入式(3-2),经整理得1[()()()]2m m m m i i i i j j j j u a b x c y u a b x c y u a b x c y u =++++++++∆其中m m i j j mi j m i j a x y x y b y y c x x ⎧⎪⎪⎨⎪⎪⎩=-=-=- (i ,j ,m 轮换) (3-3)同理得1[()()()]2m m m m i i i i j j j j v a b x c y v a b x c y v a b x c y v =++++++++∆若令1()2i i ii N a b x c y =++∆ (i,j,m 轮换) (3-4) 则得位移模式为m m i i j j m m i i j j u N u N u N u v N v N v N v ⎧⎪⎨⎪⎩=++=++ (3-5)也可写成矩阵形式{}{}00000i i em ij j ijj j m m u v N N N u u f N v N N N v u v δ⎡⎤⎢⎥⎢⎥⎢⎥⎡⎤⎧⎫⎢⎥⎪⎪⎢⎥⎡⎤⎨⎬⎢⎥⎢⎥⎢⎥⎣⎦⎪⎪⎩⎭⎢⎥⎢⎥⎣⎦⎢⎥⎢⎥⎢⎥⎣⎦=== (3-6)式中,,m i j N N N 是坐标的线性函数,它们反映了单元的位移状态,所以称为形函数,且称000000m i j m i j NN N N N N N ⎡⎤⎢⎥⎡⎤⎣⎦⎢⎥⎣⎦=为形函数矩阵 。

其中 {}Tem m i i j j u v u v u v δ⎡⎤⎢⎥⎣⎦= 例题1 图示单元,已知各 节点的坐标(单位: m ), 计算 :1. 形函数的表达 式;13边中点A 的形函数。

2. 已知各节点的位移:1(0,-0.001),2(0.002,0),3(0,0),计算13边中点A 的位移。

图3.3 例题1y解:1. Δ=11202022011m m i j j m i j m i j a x y x y b y y c x x =-=∙-==-=-=-=-=-=-00202020m m j i i m j i m j i a x y x y b y y c x x =-=-∙==-=-==-= 001m i j j i m i j m j i a x y x y b y y c x x =-==-==-=因 1()2i i i i N a b x c y =++∆(i,j,m 轮换), 得1(,)(22)21(,)221(,)2i j m N x y x y N x y x x N x y y=--=∙==在13边中点A 有x=0, y=1 ,将其代入上式,的1(,)2(,)01(,)2i j m N x y N x y N x y === 2. 单元节点位移{}000.002000.001TTem m i i j ju v u v u v δ⎡⎤⎡⎤⎢⎥⎣⎦⎣⎦==-由方程(3-5),得13边中点A 的位移110000()221100(0.001)0.0005()22m m i i j j m m i i j j u N u N u N u mm v N v N v N v mm =++=∙++∙==++=∙++∙-=-三、 应变有了单元位移模式(3-5),利用平面问题的几何方程{}x y xy u x v y u v y x εεεγ⎧⎫⎪⎪⎪⎪⎧⎫⎪⎪⎪⎪⎪⎪⎪⎪⎨⎬⎨⎬⎪⎪⎪⎪⎪⎪⎪⎪⎩⎭⎪⎪⎪⎪⎩⎭∂∂∂==∂∂∂+∂∂ 可以求得应变分量。

j m i x mi j j m i y mi j j j m m i i xy m mi j i j N N u N u u u x x x xN N v N v u v y y y yN N N N u v N N u u u v v v y x y y y x x xεεγ∂∂∂∂==++∂∂∂∂∂∂∂∂==++∂∂∂∂∂∂∂∂∂∂∂∂=+=+++++∂∂∂∂∂∂∂∂ 而,22i i i iN b N c x y ∂∂==∆∆∂∂ (i ,j ,m 轮换) 所以1()21()21()2x m m i i j j y m m i i j j xy m m m m i i j j i i j j bu b u b u c v c v c v c u c u c u b v b v b v εεγ=++∆=++∆=+++++∆写成矩阵形式{}00010002i i mi j ej m i j j mm ii j j m m u v b b b u c c c v c b c b c b u v ε⎧⎫⎪⎪⎪⎪⎡⎤⎪⎪⎢⎥⎪⎪⎢⎥⎨⎬⎢⎥⎪⎪⎢⎥⎪⎪⎢⎥⎣⎦⎪⎪⎪⎪⎩⎭=∆ 简写成{}{}eeB εδ⎡⎤⎣⎦= (3-7)将其写成分块矩阵形式,,m i j B B B B ⎡⎤⎡⎤⎣⎦⎢⎥⎣⎦= (3-8)而子矩阵0102i i i ii bB c c b ⎡⎤⎢⎥⎡⎤⎢⎥⎣⎦⎢⎥⎢⎥⎣⎦=∆ (i ,j ,m 轮换) (3-9) 注:1. 式(3-9)是用节点位移表示单元应变的矩阵方程,其中矩阵[]B 称之为单元应变矩阵。

2. 由于,,,,,,m m i j i j b b b c c c ∆等都是常数,所以矩阵[]B 中的元素都是常数,因而单元中各点的应变分量,,x y xy εεγ也都是常数。

故这种单元称为常应变单元。

例题2 对于例1单元,试计算单元应变。

解:{}{}{}x e y m m i i j j xy B B B εεεδδδγ⎧⎫⎪⎪⎪⎪⎧⎫⎡⎤⎡⎤⎡⎤⎨⎬⎨⎬⎢⎥⎢⎥⎢⎥⎣⎦⎣⎦⎩⎭⎣⎦⎪⎪⎪⎪⎩⎭==++ {}{}0i δ= 所以单元应变为{}{}{}x e y mmj jxy B B εεεδδγ⎧⎫⎪⎪⎪⎪⎡⎤⎡⎤⎨⎬⎣⎦⎢⎥⎣⎦⎪⎪⎪⎪⎩⎭==+20000.00201100012200.00102100.0020.0005000110022j m j m m j m j m m j j b b u u c c v v c b c b ⎡⎤⎡⎤⎢⎥⎧⎫⎢⎥⎧⎫⎢⎥⎪⎪⎪⎪⎢⎥⎨⎬⎨⎬⎢⎥⎢⎥⎪⎪⎪⎪⎢⎥⎩⎭⎩⎭⎢⎥⎢⎥⎣⎦⎣⎦⎡⎤⎡⎤⎧⎫⎧⎫⎢⎥⎢⎥⎪⎪⎪⎪⎢⎥⎢⎥⎨⎬⎨⎬⎢⎥⎢⎥⎪⎪⎪⎪⎩⎭⎩⎭⎢⎥⎢⎥⎣⎦⎣⎦⎧⎫⎪⎪⎪⎪⎨⎬⎪⎪⎪⎪⎩⎭=+-=-=+∆∆四、 应力求得应变后,利用物理方程{}{}D σε⎡⎤⎣⎦= 便可导出以节点位移表示的应力关系式中。

把式(3-7)代入上式,得{}{}eeD B σδ⎡⎤⎡⎤⎣⎦⎣⎦= (3-10)令S D B ⎡⎤⎡⎤⎡⎤⎣⎦⎣⎦⎣⎦= 则 {}{}eeS σδ⎡⎤⎣⎦= (3-11)上式表示的是应力与节点位移之间的关系。

式中矩阵[]S 称之为单元应力矩阵,写成分块矩阵的形式m m ij i j S D BB B S S S ⎡⎤⎡⎤⎡⎤⎡⎤⎣⎦⎢⎥⎢⎥⎣⎦⎣⎦⎣⎦== (3-12) 对于平面应力问题,其弹性矩阵[]D 为2101011002E D μμμμ⎡⎤⎢⎥⎢⎥⎡⎤⎢⎥⎣⎦⎢⎥⎢⎥⎢⎥⎣⎦=--代入式(3-12),得对应于平面应力问题的应力矩阵22(1)1122i i i i i i i i b c E S D B b c c b μμμμμ⎡⎤⎢⎥⎢⎥⎡⎤⎡⎤⎡⎤⎢⎥⎣⎦⎣⎦⎣⎦⎢⎥⎢⎥⎢⎥⎣⎦==-∆--(i,j, m 轮换) (3-13)对于平面应变问题,只要把平面应力问题的弹性矩阵中的E 换成21E μ-,μ换成1μμ-,即得其弹性矩阵为[]101(1)10(1)(12)112002(1)E D μμμμμμμμμ⎡⎤⎢⎥-⎢⎥⎢⎥-=⎢⎥+--⎢⎥⎢⎥-⎢⎥-⎣⎦则对应于平面应变问题的应力矩阵为[][][]1(1)2(1)(12)112122(1)2(1)i i i i i i i i b c E S D B b c c b μμμμμμμμμμμ⎡⎤⎢⎥-⎢⎥-⎢⎥==⎢⎥+-∆-⎢⎥--⎢⎥⎢⎥--⎣⎦(i,j, m 轮换) (3-14)注:1. 由(3-13) 和(3-14)式知,[]S 中的元素都是常数,所以每个单元中的应力分量也是常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