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差异
中外教育的差异心得体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到国外留学,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到中国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中外教育差异逐渐显现出来,引发了我对教育的一些思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中外教育差异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理念差异1. 中国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应试教育。
在我国,教育体制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主要任务是学习课本知识,应对各种考试。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2. 外国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实践教育。
在国外,教育体制相对宽松,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社团、志愿者服务等。
二、教育方式差异1. 中国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在我国,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提问、讨论的机会较少。
2. 外国教育: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国外,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更多是引导者。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育评价差异1. 中国教育:注重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
在我国,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
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过度追求分数,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外国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多元化。
在国外,学生的评价标准多元化,包括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育体制差异1. 中国教育:学制较长,注重基础教育。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阶段学制较长。
教育体制注重基础教育,为学生打牢知识基础。
2. 外国教育:学制相对较短,注重个性化发展。
国外教育体制相对较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注重个性化发展。
同时,外国教育体制更加灵活,学生可以提前或延后毕业。
中外教育差异ppt
外国教育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而不仅仅是结
果导向的评价。
评价差异分析
教育目标差异
中国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而外国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理念差异
中国教育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外国教育注重学 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社会文化背景差异
中国和外国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导致教育评价标准和方式也存在 差异。
价值导向
中国教育强调集体主义和统一标准,而外国教育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方法导向
中国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而外国教育更注重学生 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04 中外教育评价差异
中国教育评价
考试导向
中国教育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重视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 力的提升。
标准化测试
中国广泛采用标准化考试,如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等,以统一标 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强调个体发展
外国教育注重个体差异和个性 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
长和兴趣。
重视批判性思维
外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出质疑。
重视综合素质
外国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 术成绩,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全面发展。
理念差异分析
教育目标差异
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考 试成绩,而外国教育更注重学 生的创新、实践和综合素质发
教育评价差异
中国教育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 而外国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能力。
03 中外教育内容差异
中国教育内容
学科知识
中国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 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
化学等基础学科。
中外教育差异
1.学生入学的方式不同中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考试,而且很多是一卷定终身。
考试本身并不坏,但一卷定终身不好。
今天中国的高考制度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扼杀了许多青少年的兴趣与爱好。
那么国外学生是如何进高校呢?以美国名校为例,一般要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参加SAT考试,但考试压力不大,因为一年有7次考试机会,随你什么时候去考,也不管你考几次,直到你满意为止。
二是高中实行学分制,至于你是三年学完还是五年学完都可以。
三是中学考试的平均成绩要达到B。
这不是一张考卷所代表的全部分数,即使你全部答对,也只能得50分。
平时如果你做一个航天模型,玩一个能够遥控的风筝,也可以拿25分、30分,甚至对同学的帮助有时也会算分,这样综合起来看你是A还是B。
四是考大学要推荐信,特别是要有个性的推荐信。
五是学校个别面谈。
这就是国外很多名牌大学的“五关”。
另外,国外的大学实行淘汰制,宽进严出。
有了严格的淘汰制,开多大后门都没用。
如果你个人能力不行,即便是开后门进去,也是自讨苦吃,过一年你就得自动“下岗”。
所以选择大学还是要与自己的能力相配。
2.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策略和办学定位,对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要求纽约的服装学院、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是世界一流大学,但各家的定位却不一样。
不同的学校发不同的音,只有这样才能够奏出美妙的乐章。
如果我们都往一个方面挤,就不能奏出动听的乐曲。
同时,不同学科对学位的要求也不一样。
一个好的高等学校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培养出多少硕士生和博士生。
据统计,我国研究生的绝对数量已居世界第三,但最近某地出年薪16万聘请高级技工,却没人响应。
所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高等学校结构,使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并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3.学校的内部结构不同这一差异导致了学生培养方法上的根本不同。
任何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都是纵横交错的,纵的方向是本科教学,横的方向是科学研究。
不同的学校其内部结构是不一样的。
中外教育思想比较与探究
中外教育思想比较与探究教育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们对教育的理解、重视程度以及实践方法都存在差异。
本文旨在比较中外教育思想,探究其异同点。
一、中外教育思想背景中国教育历史悠久,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
在儒家教育中,忠恕为本,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注重人性教育。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诸子百家之说,各种思想流派都涉及到教育问题。
与此相比,西方教育思想起源于古希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在基督教的影响下,西方教育走向了普世价值观的方向,注重思维建构和灵魂的升华。
二、中外教育思想比较1、教育目的中西方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存在差异。
西方教育追求发展个人能力和潜能,注重创新、探究和自由。
而中国教育则注重让学生成为有用之才,拥有实践能力而非创新能力。
2、教育方法中西方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
中国教育注重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传授和应试为主。
相比之下,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多元化,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3、教育制度中西方教育制度的不同也值得注意。
中国教育强调等级,重视考试、分数和排名。
而西方教育更强调学生平等,注重个人发展和实用性,对考试和排名相对较为轻视。
4、家长和社会的角色在教育中,家长和社会的作用也有较大差异。
中国家长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并对其选取教育方向和目标进行干预。
相比之下,西方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兴趣和自主性,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鼓励孩子发掘自身潜力,并帮助孩子解决面临的问题。
三、教育思想比较的启示通过分析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异同,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方式。
因此,我们应更多关注教育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打破教育的局限性和众多的限制因素。
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注重创新,鼓励多元化教育体系的实践和推广。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用性技能,努力将教育落到实处。
中外教育差异总结600字
中外教育差异总结600字中外教育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涉及到教学理念、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学科专业选择、考试制度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差异总结:1. 教育理念与目标:中国教育:侧重于集体主义、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科学习和应试能力培养。
西方教育:更注重个体发展,追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素养。
2. 教学方法:中国教育:偏向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强调记忆与应试。
西方教育:强调互动、实践和合作,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追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育体制:中国教育:集中管理,注重统一的教育体制,对学生进行年级划分,实行一套全国性的教育标准。
西方教育:更注重个性化教育,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权,教育体制灵活,强调因材施教。
4. 课程设置:中国教育:课程较为固定,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
西方教育:更灵活的课程设置,注重提供广泛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天赋选择课程。
5. 学科专业选择:中国教育:学生在高中阶段需选择文科或理科,大学专业选择常常受制于高考分数。
西方教育:学生在大学入学后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探索,更灵活地进行专业选择。
6. 考试制度:中国教育:重视高压应试,以高考为主要选拔标准。
西方教育:考试并非唯一的评估手段,注重平时表现、论文、项目等综合评价。
7. 家庭教育观念:中国教育:家长通常强调学术成就,对子女的学业有较高期望。
西方教育: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独立性和社交技能,对学术成绩的关注相对较为平衡。
总体而言,中外教育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反映了各自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借鉴对方的优点,努力实现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中外教育差异
• 国外的教育优点还有很多,对比之下,就 不难看出我国的教育和国外的差距,有人 说,美国是孩子们的天堂。因为那里的中 小学十分注意利用孩子们的爱玩、好动、 好奇的天性,做到寓教于乐,以调动其学 习的积极性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挖掘每一 个孩子的潜能。中国的教育是孩子们的地 狱,超负荷的学习和作业让孩子们喘不上 来气。 • 另一方面,我上网查阅了现行中外教育的 一些不同,网上的资料我们来具 体看一下:
• 2、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的对比也很有讲究,比如加拿大 有学院、大学学院、大学几个层次,大学也有医科博士 类大学、综合类大学和普通类大学之分,分类层次和中 国的学制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像大多数的介绍中简单 把“学院”等同于我们的“大专”, 大学等同 于“本 科”,因为他们的方向和目标是不一样的,在加拿大可 能很多“大学”毕业的人因为需要还到“学院”再去学 习。 • 3、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他们的本科有很多是三年的, 而硕士多为一年。有一些专业国内大专毕业也可以直接 到英国读硕士, 这种学制吸引了大 量的中国留学生。 但是,实际上英国的硕士和我们意义上的硕士是不 一 样的, 它是以“完成课程和作业”为标志的课程教育 而不是我们意 义上的以“研究、完成课题”为标志的 学历层次教育。
• 5.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在世界上 优秀的学校里学生的中心地位一直是不 可动摇的。英国的一些著名高等院校成 功经验之一,就是他们很早就实行了导 师制,像牛津、剑桥,15世纪开始就实 行导师制,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关心。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用来填充知识的 容器,而是一个待点燃的火种”。教师 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把这火种点燃。牛 津大学也有句妙 语:“导师对学生喷烟, 直到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苗。”每个 人的火种 是不一样的,需要依靠同学的 力量、靠家长的力量、靠教师的力量一 起把不同的火种点燃。
中外教育存在哪些差异
中外教育存在哪些差异
1.教育理念:中西方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
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而中
国教育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强调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主义。
2.教学方式:中西方教学方式也存在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而中国教育注
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听讲能力。
3.课程设置:中西方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多元
化和个性化的课程设置,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强调学生的兴
趣和特长;而中国教育注重基础课程和应试课程的设置,强调学生的应试
能力和成绩。
4.教育资源:中西方教育的教育资源也存在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提供
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艺术设施等,鼓励学生自主学
习和探究;而中国教育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
的讲授和课本。
5.教育评价:中西方教育的评价方式也存在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强调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而中国教育注重学生
的考试成绩和排名,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成绩。
需要注意的是,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也存在相互借鉴和
融合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中西方教育的交流
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相信未来中西方教育将会越来越融合和发展。
幼儿园中外文化差异教育案例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外文化差异教育案例及教学反思在国际化日益增强的今天,幼儿园中涉及到中外文化差异的教育案例越来越多。
这些案例不仅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差异,还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会面临如何有效处理中外文化差异的挑战。
本文将从实际教学案例出发,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探讨幼儿园中外文化差异教育案例,并进行教学反思。
1. 案例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在某幼儿园,有一名来自西方国家的幼儿。
在午餐时间,这名幼儿习惯性地将自己带来的三明治拿出来吃,而其他幼儿则享用中式的饭菜。
这种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处理这种情况时,教师首先应该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不应该对其饮食习惯进行过多的干预和评论。
可以借助这个案例,进行饮食文化的教育,让其他幼儿了解到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但都是可以被尊重和接纳的。
2. 案例二:中外节日文化差异在某幼儿园,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西方的节日纷纷到来。
在庆祝这些节日的活动中,教师发现一些外籍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缺乏了解,而中国幼儿对西方节日也不甚了解。
这种中外节日文化的差异如何处理呢?个人观点和理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节日活动,向幼儿传授不同文化的知识,让他们在享受活动的能够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的传统节日。
可以通过制作手工、讲故事等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增强其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性。
3. 案例三:中外教育方式差异在某国际幼儿园,中外教师的合作成为了一个亮点。
中方教师注重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学生的听从和服从;而外籍教师更倾向于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种中外教育方式的差异如何协调和融合呢?个人观点和理解:教师之间可以开展磨合期的交流和合作,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和特色,逐渐形成共识和共同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即传统的条理性教学与启发式的激发学生兴趣相结合,让教育方式更富有包容性和创造性。
中外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
中外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各国家的教育体制因为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不同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各国的教育体制做出比较和分析。
本文将比较中外教育体制的差异和共同点,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其优缺点。
一、中外教育体制的差异1.教育投入与经费中外教育体制在教育投入和经费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教育投入与经费一直一直都受到严重的限制,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和学校的需求。
相比之下,美国、英国等发达西方国家给予了更充足的教育资源和资金支持,如美国的公立高校花费的平均每生近2万美元。
2. 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中国大陆教育体制中,初等教育有小学和初中两阶段,高等教育有大学和研究生培训,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教育体系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则分为大学与研究生学位教育。
在教育课程上,中国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英美等西方国家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运用语言以及协作能力。
3. 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中外教育体制的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也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国,学生的成绩评价主要以考试方式进行,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
此外,中国教育更强调师生关系,而西方则更加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团队合作等教学方式。
二、中外教育体制的共同点1.注重语言能力培养中外教育体制都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在中国,英语已成为一门必修的语言,而在西方国家,英语更是成为一种通用语言。
在英美等国家的大学中,学生可以参加各种英语培训活动,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
2. 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外教育体制都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中国,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教育的一项重要政策,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在西方国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通过社交实践、领导力等方面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推崇探究式学习中外教育体制都推崇探究式学习。
中外学前教育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外学前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通过对比中外学前教育,我深刻体会到了两种教育体系在理念、方法、内容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以下是我对中外学前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中外学前教育理念的差异1. 西方学前教育理念西方学前教育强调个体发展、自主探索和创造力培养。
以美国为例,其学前教育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关注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身体等方面的成长。
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中国学前教育理念我国学前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我国为例,学前教育注重幼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强调德育为先,注重幼儿的社会性、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师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主,关注幼儿的学业成绩。
二、中外学前教育方法的差异1. 西方学前教育方法西方学前教育方法注重实践操作、游戏教学和个性化教育。
教师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如,美国学前教育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2. 中国学前教育方法我国学前教育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使幼儿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逐渐引入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中外学前教育内容的差异1. 西方学前教育内容西方学前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
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2. 中国学前教育内容我国学前教育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逐渐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增加体育、劳动教育等内容。
四、中外学前教育的优势与不足1. 西方学前教育的优势(1)注重个体发展,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中外教育模式的比较
中外教育模式的比较教育是一项永远不会过时的事业。
每个国家的教育模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各国教育模式之间的比较,不仅有助于相互借鉴,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比较中外教育模式的不同之处。
第一部分: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育模式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中外教育模式之间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国外,教学方法倾向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并指导他们的学习过程。
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则更注重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听教。
第二部分: 课程设置教育模式的核心是课程设置。
中外教育模式之间的课程设置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国外,教育有着广泛的选择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课程,并且可以在学校与外部机构之间灵活切换。
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则较为统一和规范,学生必须学习规定好的课程和教材。
第三部分: 考试方式考试是衡量学生成就的基本手段。
中外教育模式之间的考试方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国外,考试倾向于强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试卷通常会设置实际情况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则更加注重掌握知识,考试试卷更倾向于理论性问题。
第四部分: 学科设置学科设置是影响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外教育模式之间的学科设置也存在巨大差异。
在国外,学科设置较为多元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的学科。
同时,在文化课的基础上,国外的学校也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如音乐、体育、戏剧等方面。
相比之下,中国的学科设置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基础性。
结论综上所述,中外教育模式之间的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考试方式和学科设置这四个方面。
虽然我们不能说哪个国家的教育模式更好或更差,但是可以说中外教育模式各有千秋,各有特点。
相信以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多地弥合各国教育模式之间的差异,成为一个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教育环境。
中外教育发展对比简述
中外教育发展对比简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成为各国政府重视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成果、教育投入四个方面,简单对比中外教育发展现状。
一、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是政府主导的,教师的聘任、教材的选定、教师的考核都由政府来决定。
而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更加多元化和灵活,政府和私营机构共同承担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此外,西方国家的教育也倡导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育模式中国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而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则比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西方国家的教育也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大力支持学生实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教育成果中国的教育成果在国际上表现不错,各级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在教育成果方面,中国的重点在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如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
而西方国家在教育成果方面则注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学术研究等方面。
西方的教育成果在国际上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教育投入在教育投入上,中国也在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支出逐年增加。
而西方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也在持续增加,同时还鼓励企业和个人在教育领域中的投资。
此外,教育机构的自治权在西方国家得到普遍尊重,这也为教育投入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来源。
总体而言,中外教育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教育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等,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相信中国的教育未来会更好。
而西方国家在教育领域颇有经验,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地方,对于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也有助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交流的深入,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塑造孩子的品格、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方面展开探讨。
一、家庭角色定位的差异中外家庭教育中对于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亲通常被视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和权威人物,母亲则主要负责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
而在西方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责任和权威更加平衡,相互之间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这种差异带来了中外家庭教育中对于权威的看法和家庭责任分工的不同。
二、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外家庭教育中的教育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家长普遍将教育视为一种竞争工具,重视学术成绩和知识的积累。
因此,中国家长普遍会给孩子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和补习班安排,以期望孩子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
而在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自主性,鼓励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发掘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因此,西方家长更加倾向于让孩子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经验来获取知识与技能。
三、亲子关系的差异中外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也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往往对子女有较高的期望和严格的要求,通常会以严厉的态度来要求孩子完成各种任务和义务。
而在西方家庭中,父母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因此,亲子之间更加平等和和谐的亲子关系在西方家庭中更为常见。
四、独立性的培养差异中外家庭教育中对于独立性的培养也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家长普遍希望孩子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因此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在西方国家,家长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和沟通能力,鼓励孩子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精神。
总结而言,中外家庭教育在家庭角色定位、教育理念、亲子关系和独立性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虽然每种教育模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但通过了解和借鉴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我们可以为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外教育差异观后感
中外教育差异观后感中外教育差异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许多人都会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也引发了一些有趣的讨论。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体制注重的是学生的竞争和应试能力,而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则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在中国,学生会面临大量的考试和测试,而在西方,则会鼓励学生更多地尝试新事物,以此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也会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产生影响。
在中国,许多学校会重视学术成绩,并将其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
这有时可能会导致学生在社交方面缺乏经验。
相反,在西方国家,学校注重的是多元文化的教育和社交学习,这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以此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教育方法上,不同国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老师通常是授课的焦点,学生需要认真听取老师的授课并记录笔记。
而在西方国家,老师通常会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独立研究来学习。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考,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最后,不同国家的教育也注重不同的课程方面。
在中国,学生需要学习很多基础学科,例如语文、数学和英语,并注重计算机等实践课程的学习。
而在西方国家,则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多元化课程,例如音乐、体育等领域的学习。
总之,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方法各有优缺点,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借鉴,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教育模式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中外中学教育的差异(共9张PPT)
教育环境相对比较宽松, 很少有校方的压力,教师基本上凭兴趣
中国中学无论老师还是学生, 高度重视作业, 国外中学作业并不很多,没有抄作业现象。
学生对文理科的态度不同
中国学生大多喜欢读理科,因为理科社会需要量大,专业多,工作好找,而读文科的较少,而且不少是因为物理读不好才去文科的。
教师给学生提供文献资料,要求每一个学生完成一篇论文。
中国课堂教学密度大,而国外的密度较小。
教师给学生提供文献资料,要求每一个学生完成一篇论文。
学生对文理科的态度不同
清 剑 中国学生大多喜欢读理科,因为理科社会需要量大,专业多,工作好找,而读文科的较少,而且不少是因为物理读不好才去文科的。
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根本上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
华
桥
大
大
学
学
但相当多的学生学习不够努力,合格率不高.
Hale Waihona Puke 对作业重视程度不同年);2.其作者来源多种多样,包括男性与女性、白人、非洲裔美国人、 美籍印度人等。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这些经过仔细筛选的、内容丰富的文献
资料,可以使他们对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性有充分的了解。
那么如何对这些文献进行初步的分析呢?具体来说,教师会规定学 生考虑以下六个问题:(1)该文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作者是谁? (3)写于何时?(4)写于何地?(5)写作缘由?(6)为什么该文献
中国中学教育面向大多数 , .教育教 教育教学的面向和着重点不同 中国中学教育面向大多数,要求全部合格,全部毕业.
交通安全教育中外对比(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逐渐普及,交通事故频发,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各国都开展了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本文将从交通安全教育的外国和我国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一、交通安全教育的外国现状1.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为了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以下是美国交通安全教育的主要特点:(1)全民参与:美国政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2)法律法规支持:美国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对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3)学校教育:美国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4)交通安全活动:美国政府组织各种交通安全活动,如交通安全知识竞赛、交通安全宣传月等,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2. 日本日本是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率较低的国家之一。
以下为日本交通安全教育的主要特点:(1)注重家庭教育:日本家长从小就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培养孩子的交通安全意识。
(2)交通安全宣传:日本政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3)交通安全教育课程:日本学校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课程,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4)交通安全设施:日本政府加大对交通安全设施的投资,提高交通安全保障水平。
二、我国交通安全教育现状1. 全民参与度不高我国交通安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民参与度仍不高。
许多人仍然存在侥幸心理,不遵守交通规则。
2. 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我国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较为完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等问题。
3. 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我国部分学校对交通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导致学生交通安全意识薄弱。
4.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我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宣传手段单一,缺乏创新,难以吸引人们的关注。
中外讲课差异分析报告
中外讲课差异分析报告一、引言教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讲课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
随着全球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外讲课差异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中外讲课差异,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中外讲课的差异1. 教学方式在中国,讲课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在西方国家,讲课强调的是互动与合作。
中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讲教”方式,尽可能全面地介绍知识点,强调记忆和模仿。
而西方教师则更偏重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2. 教学目标和评价中国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考试成绩,重视记忆和应试能力。
因此,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更加关注内容的完成度和准确性。
而在西方,教育更加注重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此讲课强调的是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师生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师生关系被看作是极其重要的,师长被视为传授知识和价值观的权威。
因此,中国教师通常被视为严肃的权威。
而在西方文化中,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强调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西方教师更倾向于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指导者,与学生建立紧密的联系。
三、中外讲课差异的影响1. 学生课堂参与度中教师通常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参与度较低。
而在西方课堂上,学生更积极参与,展开讨论和互动,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 学生学习方式中国教育中讲授知识的方式较为直接和集中,学生注重记忆和应试。
而在西方教育中,学生更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培养全面的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产生差异的原因1. 文化传统和历史因素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士人和儒家思想强调师长权威,而西方教育受到启蒙运动和个人主义的影响。
2. 教育目标的不同中西方教育追求不同的教育目标。
中国教育注重传承和知识的积累,西方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
中外教育差异浅析
中外教育差异浅析中外教育差异浅析:一、教育理念不同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国外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外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
外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二、培养目标不同外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答题能力,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三、激励措施不同中国的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
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
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四、考核标准不同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
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
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
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中外教育对比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中外教育对比中外教育对比: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1. 简介文化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化理解、价值观念、艺术欣赏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
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然而,中外教育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2. 文化教育观念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成就,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强调对国家、社会、家庭的忠诚。
而外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课程设置在中教育中,学生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学术课程。
而在外教育中,除了学术课程外,还会增加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综合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4. 学习方式在中教育中,学生通常是被动接收知识,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记忆力的培养。
而在外教育中,学生更加注重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育资源中教育中,教师资源相对紧张,学生往往要面对大班额和缺乏个性化教学的情况。
而外教育中,教师资源相对充足,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教育。
6. 教育评价中教育普遍存在应试教育的问题,学生的评价主要依靠考试成绩。
而外教育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7. 教育环境中教育中,学生往往面临竞争激烈的环境,学习压力较大。
而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和自信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8. 文化传承中教育注重传承传统文化,强调孝道、礼仪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而外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强调开放包容的文化教育。
9. 教师角色在中教育中,教师往往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而在外教育中,教师更像是学生的导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0. 教学资源分享中教育中,教师资源往往是封闭的,教育资源很难共享。
而外教育中,教育资源倾向于开放共享,教师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外教育差异 ppt课件
三、“封闭式教育”与“开放性教育” 我国传统教育有意或无意地把学生封闭在狭小空间的学
校内,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内,有意或无意地割断学生与 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与连接,有意或无意地轻视动 手能力,忽视社会实践。封闭式教育驯养的学生大多为“腐 儒”、“书橱”、“书呆子”、“应试机器”。 国外的先进 教育,注重“开放性教育”,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鼓励 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善于吸纳全人类的文 化遗产,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发展 自我。 报载,中外美术课,同样画苹果。中国老师先在黑板 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学生照着老师的“苹果”作画。 美国的老师,是先拎来一筐苹果,后分给每一个学生一个苹 果,仔细观察,再让学生画出苹果。我国传统教育中知识脱 离实际,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日趋明显“差异性教育”。
中外教育差异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 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 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 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 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 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 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 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 “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 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 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 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 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 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 影响。
中外教育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差异中西方教育的差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当代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随着中国加入WTO,各种竞争更是日趋激烈。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能否适应当今世界的激烈的竞争环境呢“填鸭”式的教育与“放羊”式的教育何者更能适应当今世界的要求呢中西方教育的差异究竟何在呢[关键词] 中西方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教育观念中国的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几乎包揽所有奖牌,正当我们为这些所谓的“神童”欢呼雀跃时,西方却又多了几位诺贝尔奖得主。
为什么这些“神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很少有人再做出更辉煌的成就,为什么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是西方人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呢或许有人会抱怨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条件,经费等等不如西方国家,其实不然。
很多名牌高校他们拥有世界一流的办学条件,可是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中也并非人人都是有大成就者,原因何在中西教育的差别何在,何者更能适应世界的需要呢一个人所受到的教育不仅来自学校,还有来自家庭和社会。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一下中西教育的差异,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一、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中国,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被当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只懂得如何去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未想过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
在中国,孩子在未成家之前,父母一直把他们看成是不懂事的孩子,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出去闯一闯时,父母往往会加以阻止“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再需要我们了是不是……”,他们习惯于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未来,让孩子照着所安排好的计划行事。
“你应该考哪所大学,学习什么专业,毕业后去哪里留学或是工作……”这些孩子都要听父母的。
而在西方很多国家,孩子在年满18周岁甚至更小就离开家,学会独立生活,他们不喜欢伸手向父母要钱,而是靠自己去挣。
对比这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国的孩子可以说是比西方的孩子幸福的多,他们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缺少锻炼自己的机会,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的孩子的独立生活与克服困难的能力远远不如西方的孩子。
另一种现象,中国的父母普遍存在这样的一种观念:“因为我是你的父母,因此你必须听我的。
”很少有父母真的与自己的孩子平起平坐,孩子帮忙做事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是在西方,父母让孩子帮忙做事时总会对他们说声“谢谢”。
当父母带孩子去参加活动时,中国的父母习惯于让孩子自己去玩。
当大人们在谈话时,孩子不允许插嘴,中国的父母会对他们的孩子说:“大人谈事,你一个小孩子插什么嘴。
”可是在西方,你会经常看到小孩们夹在大人堆里,时常问大人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他们的父母非但没有呵斥他们,反而耐心的为他们做解答。
孩子与父母们谈话没有一点孰长孰幼的概念。
中西方父母的不同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必然不一样。
中方的父母可曾想过,当孩子撅着嘴走开时,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
西方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与父母平起平坐,他们之间是朋友关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隔阂,而中国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被父母扼杀了,久而久之,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就会对此类事情表现的冷漠,而这样就不利于孩子的个性的形成。
要知道,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因为好奇,孩子才会不断地去思考、去钻研,继而去发明创造。
中国父母的这种做法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学会循规蹈矩地做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孩子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将来发展吗中国父母常常教训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许,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西方的父母习惯于放纵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兴趣,而且还常常鼓励孩子去做他们认为是对的事。
在美国,父母经常在餐桌前对小孩说:“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呢”的确,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行。
可是中国孩子的父母剥夺了孩子“试”的权利,他们太喜欢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从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这合适吗家庭是第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孩子的内心,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尝试,树立不畏艰难的品格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我认为中国的父母应该抛弃那些传统观念,向西方的父母学习。
二、学校教育的差异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虽然目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可是我认为如果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改革,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中国很难推行。
这来自于多方面的原因:1、学校不能推行素质教育。
学校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教师的工资高低。
中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学校不择手段的提高自己的上线人数。
一旦推行素质教育,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可是随之而来的教学质量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对学校的竞争十分不利。
当其他学校还在实行应试教育,而只有几所学校在那里大搞素质教育时,其结果在短时期内必然是素质教育的学校比不上应试教育的学校。
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本人的母校汤溪中学在2001年实行教学改革,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开设了许多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课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兴趣的确是得到了发展,可是在2002年的高考中,我们的高考成绩是汤中近5年来最差的一次。
于是乎,学校领导重新改革,变素质教育为传统的教育,结果2003年的高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也由原来的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上升为省一级重点中学。
2、家长不欢迎素质教育。
在家长眼里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不管你在学校做了什么,只要考试考的好,你照样是个好学生。
若推行素质教育,家长看到自己的子女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了,他们一定会很着急,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埋头苦读才能取得好成绩,今后才能有出息,素质教育只会使孩子的心变野。
这里我同样有一个例子:在2001年汤中推行素质教育是,就有很多家长找到学校,说自从素质教育以来,他们的孩子回家不在拼命做作业了,这样一来,成绩一定要差去了,我要求你们还是不要改革了。
3、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适应素质教育从上学的那天起,学生就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学,没有的老师的安排,真的给他们自由安排的时间,他们反倒不适应了。
就这一点本人有着深切的体会。
既然推行素质教育困难重重,那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那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成长》的作者凌志军在与网友的交谈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微软总部有一千多名中国人,但很少有人进入管理层,问其原因,微软公司负责人说,中国人在那里是非常好的工程师,但他们很少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对老板说“不”,没有想象力,开会不发言。
不是说中国人不善于表现自己,而是在于中国人太习惯于按照别人的思路去做事,缺乏主见和创造,他们不适合进入管理层。
没有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
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可称得上是最棒的,这一点可从国际中小学奥赛上得知。
但是为什么中国本土至今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呢为什么杨振宁、李政道是在国外的环境中取得如此的成就呢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分数第一、排名、死记硬背、考试制度、试卷的设置等种种做法都在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只求会做题目,考试能考出高分,而很少有人去问“为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注重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方法,而不去教你“为什么”,学生不问,教师不讲,唯一的评价标准是考试,正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考试考不好,老师批评,家长训斥,所有这些,只会让学生更注重考分的高低,而不去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已经懂得了问题的原因。
许多西方人是这样评价中国的学生的:“中国人想象力差,模仿能力很强。
”我感到不服气,如果中国人没有想象力,那四大发明又是谁创造的呢同时我也感到悲哀,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太多的想象力,当西方老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考题时,我们却在死记硬背标准答案。
我们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创造力却萎缩了。
中国的课堂更有纪律,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毅力,这对于理解中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辉煌成就更有优势。
但是,对于许多理科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学习方式也是背诵。
我记得初中时,老师经常说:“这种题目的解题思路都是一样的,你只要记牢了就保准不会错。
”而西方的教育更灵活,有启发性,它先教你“为什么”,然后让你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秩序也不如中国的,他们上课可以随便走动,可以吃东西,只要不影响到其他的人,而这在我们的课堂上是绝对不允许的。
西方这种“放羊”式的教育方式看似不成规矩,近乎乱了套,但它却极大地留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个人不是天生没有想象力,而是我们的这种应试教育所训练出来的,因为中高考的改卷是有标准答案的,即使你的想法有道理,但还是以标准答案为准,这样我们就尽量往与标准答案一致的方向去答题,或是把答案记住,下次就一定不会错。
其实,衡量素质高低的并不只有学习,能力也不仅仅来源于课本。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素质低下,一切以书本上说的为准,限制了我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基础教育很难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
应试教育的弊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也慢慢体现了出来。
高等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牢固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创造的精神,基础知识差一点还可以补,可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旦失去就很难再培养。
高等教育科研水平一直比较落后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学生们太缺乏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习惯于跟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中西方高等教育也存在着不少差异。
有人自然地想到的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条件、经费上的不如人家。
其实真正的差异在于教育体制。
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中国的学生经过中考、高考的层层选拔才能进入大学。
可是一到大学后,由于缺乏以前的竞争机制,很少有人再像中学一样好好学习,混个文凭的人不在少数,结果四年过去了,真正的东西没学到多少。
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他们的大学是宽进严出,只要能够支付得起大学的费用,谁都可以上大学,但在大学里充满了竞争,经过一次次的筛选、淘汰,最后留下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
这样一来,中西方大学的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完全不同。
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一张代表你学历高低的文凭,而是真正的能力。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重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这是好事。
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毕业生人数增多,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高,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毕业生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真正本领,走上工作岗位后,一切都得从头学,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
三、社会教育的差异中国的社会环境太缺少尝试的机会。
在中国,一旦你失败了就很难有机会“再来一次”。
人们过分看中他人的家庭背景和所拥有的经验,一位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试问:“经验是否是与生俱来的呢”不给新人一个机会,那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有经验,这样一来,有经验的人老了死了,而没经验的人还是没经验,这样社会还能保证继续向前发展吗西方的社会提供给了人们很多重新开始的机会,他们对于家庭背景和经验也比较淡化,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完全可以爬到社会上层,而在中国,家庭背景不好的人一开始难免会受到他人的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