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语文第六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往事依依》导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往事依依》导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往事依依》导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诗词的积累与运用。

2.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学会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

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她上课注重“教文育人”,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2.写作背景《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文章题目显示了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恋之情。

【新知预习】1.朗读课文,用红色笔圈点出自己还不能掌握的生字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徜徉..()()烟波浩淼.()晦()青女素娥.()婵.()娟绚.()丽雕镂.()心旷神怡.()镌.()刻谆谆..()梁山泊.()【探索活动】活动一: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往事依依》,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留恋的往事呢?你能用一个简练的句子概括吗?重点写了哪件事?(活动顺序:各人先自行思考,提炼概括——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依次展示)活动二:这几件事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哪几个词表达作者对这些往事追忆之情?活动三: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认真默读课文,感受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句子引发你的联想,哪些句子引发你的共鸣,把你的感受与其他同学分享。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6往事依依 第1学时》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6往事依依 第1学时》导学案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学习内容六往事依依第1学时1、熟读课文,能概括出作者成长中的生活画卷。

学习目标2、感受于漪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概括往事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一)基础知识,自己搞定!1、为作者设计一份小档案。

(姓名、性别、出生、兴趣爱好、经历等)(可以查阅辅导资料、网络搜索)2、朗读课文1遍:划出重点疑难的字词,做到会写、会注音、能说出大意。

(用好书下注释、词典)然后完成下面得练习:⑴给加点字注音徜.徉()镌.刻() 烟波浩淼.()水泊.梁山()停泊.() 雕镂.() 谆.谆教导() 风雨如晦.()⑵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先用横线画出再把正确的字写在()里。

风雨如晦() 记忆尤新()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红紫芳菲() 心旷神贻() 眼花缭乱() 谈笑风声()⑶理解下列词语大意:徜徉浩淼风物芳菲油然而生搜索枯肠依稀镌刻意境雕镂历历在目风雨如晦(基础知识的练习完成之后一定要对照书本、字词典自己批改订正)(二)再读课文思考:1、简要概括: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

(记叙文概括要领:××人做了××事)2、文题中“依依”为何意?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作者的依依之情?(动笔在文中圈画,在旁边写上自己定的感受)(三)三读课文,我发现这些有价值的或不懂的问题:(试试这样问:为什么这样写、可不可以成××)二、课堂探究:1、预习交流并导入⑴看看我整理的于漪小档案:(注意内容精要,表达流畅)⑵预习中我认为这些字词很重要:(从音形意三角度,可是练习中可补充)音:形:意:2、在预习的基础上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⑴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

(看几段写一件事,共写几件,再概括)学习内容六往事依依第2学时学习目标1、赏析语言,学习四字词语、引用、对人物的神态的进行形象刻作技巧。

2、探究“依依往事”对作者成长的作用,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成长的意义,引导学生亲近文学作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统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统编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1.作者名片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②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其诗构思新颖,风格秾丽。

③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④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2.背景资料《秋词》(其一)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0年版)。

此题下共有两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刘禹锡因参加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运动,受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谪居九年。

他在遭受严重打击后,虽然苦闷,但并没有消沉。

《秋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夜雨寄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

这首诗就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今四川、重庆一带)时写给在长安(今西安)的妻子的一首七言绝句。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散步》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散步》导学案 新人教版

散步【学习目标】1.从词语、句子两方面揣摩、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人情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

2、AB层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问题,C层掌握基础知识,并完成除探究案6题之外的题目。

3、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总结到“我的疑惑”中,以备上课交流。

【知识链接】1、作者名片莫怀戚,1951年生,重庆人。

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

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2、写作背景《散步》写于1985年。

作者曾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莫怀戚)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

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散.步(sàn) 熬.(áo) 咕.咕(gū) 分岐.(qí) 霎.时(shà) 粼粼..(lín lín)2、解释下列词语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①指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东西;②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朗读课文,把握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的语气和平稳的语调,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并思考下列问题。

散步的地点在哪?在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

第6课《散步》(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第6课《散步》(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散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抓住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3、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抓住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一、创设情景,布置任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传承弘扬这一美德,我市互联网信息办特招募拍摄团队想将《散步》这一名篇作为脚本,拍摄成公益广告届时在各大平台播放。

假如你是拍摄团队中的一员,请按照要求完成拍摄任务!情境任务:任务一:研读脚本理脉络任务二:拍摄镜头赏人物任务三:揣摩语言悟意蕴二、任务一:研读脚本理脉络请团队成员认真研读脚本,了解作者、文体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梳理脚本的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1、走近作者:请团队成员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填空。

莫怀戚(1951—2014) ,_______人,作家。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

作品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篇小说《_________》曾获“四川文学”奖。

2、文体知识——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________”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3、扫清阅读障碍:①字词积累:嫩芽()霎时()拆散()分歧()熬过()粼粼()②词语释义:任凭自己的意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套精品教案及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套精品教案及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套导学案及教案导学案1 春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学习重难点: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学会抓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及其散文: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

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2.复习散文知识(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2)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失职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学法指导:梳理文中字词并多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红笔标记你所喜欢的句子,并批注你喜欢它的理由;2.分析该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又有何特征?3.标记文中你认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对其进行赏析。

学习内容一、基础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 wǎn()转酝酿()()liáo()亮 hōng()托应和()()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1)涨(2)散()()()()(3)晕(4)藏()()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6《黄河颂》(第一课时)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6《黄河颂》(第一课时)导学案

6《黄河颂》(第一课时)导学案编制人:审核人:包科领导:份数:学习目标:①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环境现状,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③有感情朗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理解诗文内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分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诵读、感悟、联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重点、难点:朗读背诵诗歌;有感情朗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理解诗文内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教学过程一、预习自学,导入新课。

1、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人们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作为华夏儿女更应该赞扬歌颂这条母亲河。

今天,我们一起怀着对她的崇敬之情来学习光未然的赞歌——《黄河颂》。

2、知识链接:①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经过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②写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检查预习。

①给加点字注音:狂澜.()屏障..()哺.育()体魄.()山巅.()澎湃..()滋.长()浊.流(②先大声朗读课文,标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全册导学案目录目录 .................................................................................................................................................... (1)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 ..... (2)二、爸爸的花儿落了(二课时)............................................................................................. (7)三丑小鸭(二课时)........................................................................................................... . .. (10)四诗两首二课时.................................................................................................................... . . . . . (14)五伤仲永(二课时)....................................................................................................................... . . (18)六黄河颂(两课时)............................................................................................................... . . (22)七最后一课(两课时)................................. . . . (26)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 . . . (32)九土地的誓言(一课时).................................. . . (36)十木兰诗(二课时)................................... . . (40)一一邓稼先(二课时).............................. . . . (42)一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二课时).... . . . . (46)一三音乐巨人贝多芬(二课时)........... . . . (50)一四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 . . . (54)一五孙权劝学(一课时)......................... . . .. (56)一六社戏(二课时).............................. . . .. (58)一七安塞腰鼓(二课时).................... . . . .. (62)十八竹影............................................. . (66)一九观舞记........................................ . . .. (68)二十口技..................................... . . . . (70)二一伟大的悲剧(二课时).... . . . .. (74)二二荒岛余生(二课时)......... . . (78)二三登上地球之巅(二课时).... . . . . (82)二四真正的英雄(一课时)...... . . . (86)二五短文两篇(二课时)......... . . . . . (89)二六珍珠鸟(一课时)........... . . .. (93)二七斑羚飞度........................... . . . (95)二八《华南虎》..................... . . . (97)二九马(二课时)............... . . . . .. (99)三十狼(二课时)............. . . . . . (103)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第6课 《小巷深处》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第6课 《小巷深处》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第6课《小巷深处》导学案导读:6、《小巷深处》导学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主备人:邵三群审核:孙孝智【格言积淀】(关于思乡的名作)沈受宏(客晓):千里作远客,五更思故乡。

寒鸦数声起,窗外月如霜。

【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能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尝试分析描写方法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自己,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这是一篇抒情散文。

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尾。

以感情构成文章的框架,以感情脉络穿连细小的生活情景和事件,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学法点拨】文章中的“我”出生一个月,就被遗弃,是一个卖冰棍的瞎眼姨娘收养了“我”,成为“我”的养母。

养母虽然眼瞎,但有一颗善良的心。

家贫如洗,但养母博大深厚的爱,使“我”一度感到很满足、极自豪。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开始厌恶那个卑微的家,不再与瞎眼母亲相伴而走。

到县城上高中后,更是不愿母亲到学校去。

但母亲含辛茹苦,并无怨言,供足“我”的生活费、营养品。

终于有一天,“我”为自己的虚荣和无知流下了忏悔的泪。

对母亲的感情变化是文章的叙事线索,这种感情变化,符合个人成长的心理特征,一波三折,向我们展现了盲母亲的艰辛、痛苦与厚爱。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揶揄()蹒跚()憧憬()炫耀()荤菜()哽咽()造孽()cì_________给kòu________击瘦biě_________执zhuó_______2、解释下列词语:费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执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斑驳:名正言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1.交流活动:找出你认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说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跳读文中具体描写盲母爱养女的生活片段的文字。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知识点 导学案 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知识点 导学案  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知识点导学案图文解读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主要作品有小说《诗礼人家》《经典关系》等。

作品集主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二、故事背景《散步》写于1985年。

写此文之前,作者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

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听后感慨不已,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于是也就有了写作的念头,创作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一霎:一会儿;短时间。

两全:顾全两个方面。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

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交代散步的地点、人物。

第二部分(第②一⑧段):写散步的过程。

五、问题解疑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几句话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并且为下文“我”背母亲埋下伏笔,其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是一个对称句,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就像“我”小时候信服她一样,这句话表明,随着母子年龄的变化,依赖感也发生了转化。

2.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熬”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散步》导学案 (2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散步》导学案 (2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散步》导学案【学习导言】《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让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查查写写、读读写写、评改订正【读读课文】我把课文读了()遍,课文共有()个自然段。

【查查写写】1.我试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并把词语和注音抄写两遍。

()嫩.()芽熬.()过分歧.()拆.散()霎.()时水波粼粼..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水波荡漾的样子。

()(2)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3)一时间,形容很短的时间。

()(4)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5)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读读写写】1.读完课文,我可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文中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分别是②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2.我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我来说说对这个人物的评价。

【评改订正】自己检查、评改、订正。

(或同桌互相检查、评改)课内对话:读读理理、想想说说、赏赏议议、说说写写【读读理理】自读课文后,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记叙了事。

【想想说说】1.文章共有四个人物,我来说说我最喜欢哪一个,并且结合文中的内容说说理由。

2.我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评价四个人物的特征。

母亲:我:儿子:妻子:【赏赏议议】1.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2.关于文章的主题,我的看法和依据是:【说说写写】1.阅读课本P121林文煌的短文《三代》,与课文作作比较,说说自己更感动于哪个故事。

2.体会亲情,仿照例句再写两句。

亲情是母亲为我冲泡的一杯浓浓的牛奶;亲情是;亲情是。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完成本课语文作业本。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全册导学案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3个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已学过他的作品《风筝》,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1.简介作者和作品。

二、题解:《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

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三、检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菜畦.桑椹.,轻捷,油蛉.,斑蝥.,缠.络攒.,竹筛.秕.谷系.,传授.,书塾.,渊.博蟋蟀.宿儒.蝉蜕.四、整体把握1.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2.结合课后练习一(3)谈谈作者的感情。

(这节课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感情)五.布置作业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3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全集(6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全集(67页)

七下语文目录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2。

爸爸的花儿落了学案3。

丑小鸭学案4。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案未选择的路学案5。

伤仲永学案第二单元6.黄河颂学案7。

最后一课学案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案9。

土地的誓言学案10。

木兰诗学案第三单元11.邓稼先学案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案13。

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案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学案15。

孙权劝学学案第四单元16.社戏学案17。

安塞腰鼓学案18。

竹影学案19。

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学案20。

口技学案第五单元21.伟大的悲剧学案22。

在沙漠中心学案23。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24。

真正的英雄学案25。

短文两篇学案第六单元26.珍珠鸟学案27。

斑羚飞渡学案28。

华南虎学案29。

马学案30。

狼学案第一单元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学习时间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阅读字词过关,第二、三课时阅读探究勤学过程:1、字词过关:(《查看三点一测》)2、说说鲁迅,谈谈背景。

3、鲁迅名言:4、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5、泥墙根一带的趣事有:(每件事的概括限七字以内)6、这段话的描写角度多变,其中对“泥墙根一带“的描写角度依次是:听觉到觉到觉到觉到觉到觉。

7、写景必须抓住特征,这段文字写静物时主要抓住它们的来写,写动物时主要抓住来写。

8、“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9、“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10、阅读第七段,思考下列问题:第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第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散步》导学案 (8)(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散步》导学案 (8)(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散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学习重点】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

语言风趣,甚至有些尖酸刻薄,生活气息很浓,人物的塑造,个性鲜明。

2、文学常识对称句: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到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

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3、有关亲情诗句【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分歧.()一霎.()时熬.过()水波粼粼..()..()嫩.芽()讷讷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填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三、精读课文,领会主旨1、散步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分歧?2、“我”为什么会选择走大路?“母亲”为什么会选择走大路?3、请在空处加上一个形容词的爸爸, 的妻子, 的奶奶, 的儿子。

4、从他们的选择中,你体会到了什么?5、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选读课文,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给他(她)的理由。

6、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四、品读课文,欣赏语言1、.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点的词语(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七年级语文 6《往事依依》第一课时精品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 6《往事依依》第一课时精品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 6《往事依依》第一课时精品导学案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依据书下注释或查词典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水泊()停泊()浩淼()涟漪()水浒()镌刻()芳菲()徜徉()绚丽()雕镂()橘绿()婵娟()(2)填字解词心()神怡:走()无路:眼花()乱:()然而生:(3)文学常识积累本文作者(),江苏省镇江市人,著名()特级教师。

2.二读课文,思考。

(1)文中作者回忆的“往事”具体是哪几件?请简要概括。

(2)摘录文中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各一句。

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学导学”部分的知识。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四件往事?请简要复述。

一是:二是:三是:四是:(三)二读课文,深入分析。

1.这四件事有什么共同点?2.作者回忆往事时,分别有什么感受?3.这几件事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四)三读课文,品味词句。

1.用圆圈画出你认为优美的三个词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妙处。

2.用浪线画出你认为优美的两个句子,并作赏析。

(五)课堂小结文章开头紧扣“”,结尾回应“”,中间叙事围绕“”,在追溯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中,涌动着一股情感的热流。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从下列句子中找出错别字,在其下面画杠,在括号中订正。

(1)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辐辐插图吸引住了。

()(2)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头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3)脑海里常常浮现五采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4)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颂。

()(5)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摧我不断奋进。

()2.的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________,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导学案统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导学案统编版)

第6课 《散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朗读的技巧,学会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来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2.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3.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找出例句,加以品味。

【重点难点】1.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2.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找出例句,加以品味。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查预习、知作者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分歧.( ) 蹲.下( ) 煎熬.( ) 嫩.芽( ) 咕.咕( ) 一霎.( ) 粼.粼( )( )散.步( ) 眼泡 )铺.床 ( )散.漫 ( ) 泡.茶 )当铺.( )劳累.( )累.赘 ( )积累.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任凭自己的意思。

文中表现的是田野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 ) ②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文章中指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 ) ③这里形容水、石等明净。

( )④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 )3.作者名片莫怀戚(1951—2014) ,重庆人,作家。

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

作品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诗礼人家》等。

其中《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二、探究案★任务二:初读文、整感知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 ,并梳理本文中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散 泡 累主要事件:2.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后来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这个家庭中的哪一位成员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3.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用一个词语概括。

★任务三:练朗读、品语言4.与《秋天的怀念》相比,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5.朗读第1段,设计重音和停连,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6.作者叙述时,在家庭成员前面都加上“我的”,在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读一读,并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散文诗两首》导学案1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散文诗两首》导学案1 新人教版
2.红莲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作者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在一起赏莲的情景呢?请说说自己读后的理解。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体会这句思想感情。
1、明确展现任务。
教师举例
2、点拨文章主旨。
3、指导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
4、明确:
读书投影书页
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荷叶母亲》冰心
景情 情景交融
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烦闷
雨打红莲不适意
荷叶遮蔽红莲不宁的心绪散尽 联想
母亲无私爱护子女
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介绍。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破句;二是态度自然 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品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
朗读《金色花》回答下列问题
倾听学生的质疑,理出研习思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前后两部分在朗读的过程中情感应有怎样的变化?
重点感知:思考:明:(3)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1.明确学习目标。
2.根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交流,理出文章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4.教师提示后,反思、纠偏。
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mùyù):洗澡。比喻承受 润泽、培育。
2.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 ,诗意其质”。

《散步》导学案 (4)(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散步》导学案 (4)(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散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赏析语言,体会对称语句的好处。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注意感情。

查工具书,在括号中注音或填写汉字,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拆散.()分歧.()嫩.()芽一shà()时水波lín lín()()各得其所2、找出散步的时间(季节)、地点、人物;散步中产生分歧的原因、经过、结果。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

二、合作探究1、在空格上加上一个形容词。

的爸爸 , 的妻子 ,的奶奶 , 的儿子。

2、课文中有许多对称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答:句子有对称的美感。

写出了老人和孩子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段对初春景物的描写,描写了那些景物?有何作用?4、这篇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三、质疑拓展1、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诵几句感恩父母的古诗词或现代诗。

2、请同学们说一下父母在家里是怎样做到敬老爱幼、承担责任的?四、当堂训练1、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点的词语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2、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A.想要欣赏小路美丽的风景 B.因为儿子愿意背着她C.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D.对孙儿的呵护和关爱3、仿写句子亲情是受伤时父母那温暖的怀抱;亲情是;亲情是。

4、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五、总结反思六、作业美文欣赏我们是一家人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

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②当时,学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形象化的语言,理解诗歌的主旨。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知识链接: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县人,生于1931年。

早在解放前,他在成都二中读书时,就是一个追求光明、酷爱文学的少年。

他加入了进步学生团体“十月读书会”,并在进步报刊上发表文章。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窗》,诗歌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组诗《草木篇》,诗歌评论集《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说诗》《十二象》等。

学法指导: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并通过工具书,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这个词,并做到熟记掌握。

寂寥.(liáo):洗濯.(zhuó)缀.(zhuì)连:倔强..(jué jiàng):玷.(diàn)污:诅咒..(zǔ zhòu):可望不可即.():,即,莹莹..()船舶.()蜕.()扒.窃()2、通过相关的资料收集并整理作者的相关情况。

(1)流沙河,原名,代诗人。

1957年因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五首)流沙河诗歌的突出特色在于:①感情真挚而深厚。

②学识同诗情相结合,科学性同幻想相结合,构思奇巧,富于浪漫色彩。

③注重吸收古典诗词、民歌和新诗的特点,追求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

(2)这种诗表达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即哲思)。

或者说,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通过诗的形式来表达。

这类诗的第一要素不是哲理,而是诗。

诗是形式,哲理是内容;诗是外衣,哲理是内核。

这类诗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象(具体的形像);二是含蓄、不露理。

二、合作、探究、展示:探究这首诗的脉络。

诗的2、3两节意思相近,可以用“”来概括。

诗的4、5、6、7节意思相近,可以用“”来概括。

诗的8、9、10、11节意思相近,可以用“”来概括。

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

朗读要求:1、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2、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3、小组合作朗读诗歌。

采用小组齐读,组内个别读的形式。

人人参与,并注意配合。

4、小组展示。

(三)合作交流1、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3、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有什么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

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

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

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三、当堂检测1、给下列词语注音蜕()洗濯()玷污()船舶()脊梁()扒窃()诅咒()庸人()迸发()碌碌终生()2、根据原文填空。

(1)理想使你微笑地;理想使你倔强地。

(2)给罪人新生,理想是;唤浪子回头,理想是。

(3)理想开花,;理想抽芽,。

3、语言运用仿照第一诗节的句式,以“爱心是什么”写几句话。

爱心是,;爱心是,;爱心是,;爱心是,。

四、课堂小结如果说人生是海,理想便是照亮航程的灯塔;如果说人生是桥,理想便是默默支撑的桥墩;如果说人生是路,理想便是黎明开启是的启明星。

因为有理想,人生才充实;因为有理想,人生才美好;因为有理想,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五、布置作业每节的理解: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

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

“黎明”指理想境界。

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联系实际,就很好懂。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

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2.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说得对。

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

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

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

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

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

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

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

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重点在后两句。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

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先要理解每一句诗。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

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

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

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第6节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不错。

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

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

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

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

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

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

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8.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

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节说的,“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

上下两句意思是转折的,写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可见意思侧重在后一句。

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

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9.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

“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之所以为罪人,是因为丧失了灵魂,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为非作歹。

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

“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10.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

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

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

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11.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

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

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

“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12.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