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笔记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之久。
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著,给法国文坛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二、故事背景1856年~1860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大门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
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一万多名英法官兵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
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英国人额尔金又提出:“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
”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火。
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而作为强盗之一的巴特勒上尉,却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
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于1861年11月25日写了这封回信,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同时对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寄予了深切同情。
三、理解词义1.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2.晨曦:晨光。
3.瞥见:一眼看见。
4.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5.箱箧:箱子。
6.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7.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8.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9.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
10.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11.箱箧:箱子。
12.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这是一篇经典的史料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进一步积累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文章。
学生1:老师,文言文好难啊,怎么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呢?教师:确实,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汇都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但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就能够更轻松地读懂它们。
首先,我们可以注重句子的结构和关键词,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文中重要的词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汇来推测它们的意义。
最后,我们要注重上下文的联系,了解文章的整体意图和文化背景。
学生2:老师,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什么呢?教师:这篇文章讲述的是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也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次战争是由于中英两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冲突而爆发的,英法联军以打通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贸易通道为名义对中国发动了侵略和掠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抵抗运动也日益壮大,包括“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
而这篇信件的内容则是反映了当时英法联军对中国的视角和观点,反映了那个时代殖民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主权观念之间的严重冲突。
学生3:老师,我们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能够获得什么启示呢?教师: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近代史的苦难和坎坷,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能够体验到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学习史料文学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能够想到一个问题:当我们面对外来的文化和思想时,要如何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尊严?这是一个历史和现实都需要我们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课堂反思】通过这堂课,我认识到史料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教学实录片段赏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教学实录片段赏析品味反语——《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片段赏析
教师:在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听到了怒斥、痛骂,因为我们爱自己的国家,那雨果先生呢,这个异国的作家,当他这个“用瓷器建造的梦惨遭践踏时,他又是怎么表达感情的呢?
教师点拨: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感叹号,两个褒义词不是称赞英法联军吗?
明确:不是称赞,是褒词贬用。
生朗读这两词,通过颤音表达讽刺。
师:“更彻底,更漂亮”两词的实际意思呢?用两个作者真正想说的词语替换。
明确:反语,具有讽刺效果。
师:请你根据课文做一做侵略者抢东西的动作,神情。
请合上书描述侵略者的动作塞进装入和原文有什么不一样?用两个成语形容手挽手、笑嘻嘻。
明确:塞满装入突出侵略者的贪婪本性。
厚颜无耻,狼狈为奸。
师:如果我们要把侵略者画出来,同学们认为什么画最具有讽刺效果?
明确:漫画。
雨果先生其实也画了一幅漫画,只是他用语言画出来,他使用了反语。
请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通过重点词语的颤音表达讽刺。
课堂小结:课文前后两部分语言风格截然不同,老师用一副对联来小结,请同学写下联:
一首诗,盛赞圆明园美姿下联:(一幅画,讽刺侵略者丑态)
师:这两部分毫无关系吗?
明确:一美一丑对比,丑中见美,美中更显丑,这就是雨果先生典型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如果你想进一步感受美丑对照给你带来的内心冲击,请你课后阅读《巴黎圣母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珐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
2.了解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
3.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2.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难点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学过之后,相信大家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2.知识链接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
部编版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联军头目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威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
雨果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于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的一年后,写下了这封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信,作为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文题不仅明确指出了本文的体裁——书信,而且全面交代了这封信的主要内容——评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更指出了信件的收件人——巴特勒上尉,一举三得,清晰明了。
二、作者简介雨果(1802一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赞誉yù:称赞恍huǎng若:①茫然;②仿佛,好像。
惊骇hài:惊慌害怕。
瞥piē见:一眼看见。
劫jié掠:抢劫、掠夺(财物或人)。
制裁:对违法者依法给予惩罚。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
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遭受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作品结构第一部分(1):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第二部分(2、3):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突出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4~9):控诉、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对“文明人”的“体面”行为进行揭露和嘲讽。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以反语表达自己的态度。
四、鉴赏品读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的讽刺意味。
部编版 _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知识点+课后探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 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 课后探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雨果(1802 ~ 1885 ),19 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他的创作期长达60 年之久。
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著,给法国文坛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二、故事背景1856 年~ 1860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大门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
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 自由抢劫” 的通知,一万多名英法官兵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
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英国人额尔金又提出:“ 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 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
” 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 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
” 1860 年10 月18 日,3500 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火。
园内300 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真可谓“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而作为强盗之一的巴特勒上尉,却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 胜利” 捧场。
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于1861 年11 月25 日写了这封回信,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同时对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寄予了深切同情。
三、理解词义1..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2.. 晨曦:晨光。
3.. 瞥见:一眼看见.4..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5.. 箱箧:箱子。
6..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7..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8..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9..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导入,投影背景介绍二、检查预习PPT:投影字词、词语,找学生认读与纠正。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雨果,一起聆听雨果的心声。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生: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写这封信的原因。
生:评价并赞美了圆明园。
生:作者认为英法联军不应侵略中国。
师:同学们归纳的很全面,如果语言再简洁一些就更好了。
生:我认为第一个内容可以概括为“介绍写信原因”。
师:可以,很简洁。
生: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英法联军的谴责抨击。
四、细读探究,体味作者情感师:找出第三段中作者赞美圆明园的语句,思考怎样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并进行品鉴。
示例: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作者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要读出“惊叹”,重读“世界奇迹”“圆明园”等词语。
生:“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生:“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作者从多个方面赞美了圆明园。
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的呢?生:主要从建筑材料、陈设、装饰、园林景观等方面来说的。
“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青铜”、“瓷器”是中国的特产,“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美的赞美。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分享预习,导入课文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大家预习过课文了吧!谁来说一下你们是怎么预习的?预习做了哪些事情?生1:做了批注。
师:直接拿着书就做批注吗?生1:不是,是读完课文后,参考资料书做的批注。
师:她参考了辅导书,然后把重要的内容摘录下来批注到书上去。
这个预习做得非常好,还有同学做了其他预习吗?难道没有参考书咱们就不会预习了?生2:多读课文,然后把生字词标出来。
师:读课文,标生词。
其他同学是这样做的吗?还有其他的工作吗?生齐答是。
生3:还标了段落,标出了不认识的生字词的读音。
师:我们的预习工作做得不错,读了课文,查了生字词,标了段落,还有些同学参考了参考资料上面的重要内容,这就是预习,我们语文学习一定要学会预习!这样,对于课文老师不讲你也会有一定的理解的。
这样有自己的理解在先,然后经过老师的讲解,你的课文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
【借班上课,并且是上课时才见到学生,所以设置这样一个环节,一是检测学生预习没有,二是放松学生心里,把学生迅速收到语文学习中来。
】二、解读题目,理解作者情感师:经过预习,大家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我们来看标题,(学生读标题)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一封信,信有什么特征?信是干嘛用的?现在虽然我们不写信了,但是大家要发短信呀!发短信和信一样,都是两个人要进行“沟通”。
那么本文是谁和谁沟通呢?生:雨果和巴特勒上尉。
(师板书)师:既然是沟通,肯定要有同一个话题,是哪个话题?生:远征中国。
师:谁远征中国?生: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师:他们沟通对这件事的看法,对不对,那么他们的看法一致吗?生:不一致。
师:为什么说不一致呢?我们先来看,标题是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可以看出是巴特勒上尉给雨果先写信对吧!那么巴特勒上尉给雨果的信中,他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是什么样的?咱们从文章中找依据。
生4:他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部编版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联军头目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威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
雨果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于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的一年后,写下了这封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信,作为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文题不仅明确指出了本文的体裁——书信,而且全面交代了这封信的主要内容——评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更指出了信件的收件人——巴特勒上尉,一举三得,清晰明了。
二、作者简介雨果(1802一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赞誉yù:称赞恍huǎng若:①茫然;②仿佛,好像。
惊骇hài:惊慌害怕。
瞥piē见:一眼看见。
劫jié掠:抢劫、掠夺(财物或人)。
制裁:对违法者依法给予惩罚。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
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遭受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作品结构第一部分(1):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第二部分(2、3):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突出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4~9):控诉、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对“文明人”的“体面”行为进行揭露和嘲讽。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以反语表达自己的态度。
四、鉴赏品读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的讽刺意味。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成园春是史“家圆
。(园由上万园明
万、圆的园林园
, .
春 园 )
绮 春
明 园 、
圆 明 园
之 园 ”
号 称
是 一 座
组 长,历 皇
圆明园还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 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被毁前的大水法 被毁后的大水法
被焚毁之前的圆明 园海晏堂照片,堂 中的12生肖铜像栩 栩如生
尉的一封信。在信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立场明确、态度 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课文整体感知
2.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表达了什么情感? 作者围绕“正义感、良知”来写,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和敬重,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无比珍视。
一课一法
一法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 思或事物,或把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本文 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显示了雨果的爱憎分明、凛然正气和 博大胸怀。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 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 巴特勒上尉的信
阅读目标 1 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言。
2 了解这封书信表达的观点,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3 体会铺陈、对比、反语的表达效果。
同学们这些人在这里看到 的是什么?残垣断壁这里可 是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如果 是你也在这里,心中会不会 有失落,伤心?我们一起来 回忆下,八年级历史上册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这课吧。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点圆明园吧圆明园是圆明、万春、 长春三园的总称。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始建于 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 皇家营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匠填湖堆山,种植 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 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 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世人冠以 “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 多美名。下图大约是圆明园的原建筑设计样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3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一、教材分析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
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
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
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
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
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
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
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圆明园教师引导: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请同学用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第七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在希腊首都雅典卫城的古 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 耸峙着一座巍峨的长方形建筑 物,这就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 著名的帕特侬神庙。巴特农
神庙是雅典最著名的古迹 之一,也是举世闻名的古 代七大奇观之一。
希腊 巴特农神庙
这座神庙历经两千多 年的沧桑之变,战火已经 使得庙顶坍塌,雕像荡然 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 从巍然屹立的柱廊中,还 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
岁月抹不去 你的痕迹, 孤独的历史巨 人, 你是民族耻辱 的象征, 让每一个中华 民族的子孙感 到深深的 震撼……
北京的圆明园
相关背景资料:
1850—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略战争, 1858年5月攻陷大沽炮台,同年6月签订《天 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8月攻陷 大沽,进占天津,直攻北京,10月英法联军 控制北京,焚掠圆明园,并签订了一系列不 平等的条约。 这一世界园林艺术的伟大杰作,分别于 1860年、1900年两次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 的劫掠和焚烧,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
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流失的文物仅就绘 画而言,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 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 绘画近500幅;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 在瓷器方面,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 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 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 有,且多为精品。就地方志和古籍而言,美国 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 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就 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流失 海外的近3万片甲பைடு நூலகம்片中,日本有近13000 片……
能抢的都抢了, 能烧的都烧了, 就剩下这些石头 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章。
巴特勒上尉本想利⽤⾬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代表了⼈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烧圆明园的强盗⾏径。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七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教学⽬标: 1、培养学⽣快速默读课⽂,整体感知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
2、体会⽂章中铺陈和反语⼿法的表达效果,揣摩⽂章的语⾔。
3、感受⾬果的博⼤胸怀和伟⼤的⼈格魅⼒,接受真是⼈类⽂明成果、热爱全⼈类⽂化的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 ⼀、背景导⼊ 法国作家⾬果先⽣说:“在世界的某个⾓落,有⼀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同学们都听说过圆明园吗?哪位同学能给⼤家介绍⼀下你所了解的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1860年10⽉6⽇,英法联军闯⼊圆明园⼤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堆废墟。
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的、出⾊的,并征求⾬果的意见。
那么⾬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起来学习⾬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资料助读 1、作者介绍 ⾬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法国⽂学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道主义、反对暴⼒、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
清王朝倾全国物⼒,集⽆数精⼯巧匠,填湖堆⼭,种植奇花异⽊,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物。
被世⼈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令中华民族抱恨千古的是,这⼀世界园林艺术的伟⼤杰作,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的野蛮的劫掠和焚烧,使⼀代名园化为废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必背知识点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文豪雨果的一篇重要作品,被选入教材以供学生学习。
以下是该课文的一些必背知识点:一、作者与背景作者: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称为 “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写作背景:这封信写于1861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侵华并火烧圆明园。
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 “胜利”捧场,但雨果却以正直和博大的胸怀,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
二、主要内容信件目的:雨果在信中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愤怒和谴责,同时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和文明的同情与尊重。
结构梳理:1. 开头:转述巴特勒来信的观点和目的,点明写信的原因。
2. 主体:赞美圆明园的辉煌与美丽,将其与巴特农神庙、金字塔等世界奇迹相提并论,突出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
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称之为 “强盗行径”,并用反语和对比手法揭示其卑劣与荒谬。
3. 结尾:呼吁人类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三、重点字词与成语字词:赃物、晨曦、箱箧、制裁、劫掠、给予、珐琅、恍若、眼花缭乱、惊骇、瞥见等。
成语:荡然无存 (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等。
四、写作手法与特色讽刺与反语:雨果在信中大量使用讽刺和反语,如将侵略者的暴行称为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表达了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和讽刺。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战后的残破,以及英法联军所谓的 “文明”与实际的 “野蛮”,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
排比句式:如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分别是法兰西和英吉利”,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背记手册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文学常识作者,雨果,生卒年,1802—1885,国籍,法国评价,作家,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代表作品,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重点字词句生难字赞誉.( ) 珐琅..( ) 洗劫.( ) 惊骇.( ) 箱箧.( ) 绸缎.( ) 琉璃..( ) 晨xī( ) 行窃.( ) 瞥.见( ) 制裁.( ) 不可míng( ) 多音字创⎩⎪⎨⎪⎧chuāng( )chuàng( )形近字⎩⎪⎨⎪⎧缀( )点缀辍( )辍学啜( )啜泣⎩⎪⎨⎪⎧赃( )栽赃脏( )肮脏 重点词【赞誉】【独一无二】【惊骇】【不可名状】【瞥见】【荡然无存】【丰功伟绩】伟【制裁】精彩句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赏析】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体现了他对全人类文明成果的热爱。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赏析】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代建筑,在欧洲人心中地位极高。
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了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
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都被强盗毁灭,强盗的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赏析】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
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
结合全文可以看出,雨果是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义正词严,批判力强。
4.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赏析】雨果以全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他指出,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
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重点知识归纳梳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doc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重点知识归纳梳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写作背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
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雨果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他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颠倒黑白,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
因此,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词语解释:赃物(zāngwù):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
丰功伟绩(fēng gōng wěi jì):伟大的功绩。
眼花缭乱(yǎn huā liáo luàn):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惊骇(jīnghài):害怕,恐惧。
箱箧(xiāng qiè):箧:小箱子。
箱子。
制裁(zhì cái):用强力管束并处罚。
荡然无存( dàng rán wú cún):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
全都毁坏,消失尽净。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不可名状(bù kě míng zhuàng ):名:用语言说出。
状:描绘,形容。
不能说出来的。
比喻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描绘的。
瞥见(piē jiàn):一眼看见。
谴责(qiǎn zé):严肃申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白桑松,上有兄长二人。
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
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
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
雨果于此时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
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
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
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
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二、写作背景法国:这封信写于1861年,当时正是路易波拿巴在位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
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
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
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
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
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
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
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
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
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
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
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媾和。
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
后奕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东北和西北共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三、字词(1)字音珐琅(fà láng)脂粉(zhī)惊骇(hài)箱箧(qiè) 野蛮(mán) 瞥见(piē)晨曦(xī) 眼花缭乱(liáo) 朱鹭(lù)(2)词义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
四、结构层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
第二部分(2-4):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5-9):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
五、课文分析1、文本是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明确: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的非人道主义行为。
2、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明确:作者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其后,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观点。
3、作者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的圆明园的?明确: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作者用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雪松,宝石,绸缎,神殿,后宫,城楼,神像,异兽,琉璃,珐琅,黄金,脂粉,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等无数华贵的象征,铺就了一张华贵的想象画面,构成他心中的圆明园。
正如他所说“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4、作者认为这座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明确:作者认为,圆明园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是人类劳动的结晶。
此外,这座园林是为世界各国人民而建,是属于人类的。
它当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有同样的历史地位。
5、作者是如何展开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的?明确:作者将英法联军比喻为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并围绕该比喻展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圆明园劫掠的强盗行径。
6、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
你认为达到该效果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
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7、思考: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
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并非不爱国。
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
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着想,也是爱国的体现。
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圆明园劫掠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8、作者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经过岁月沉淀的一切,都会变成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人类精神的一部分,没有国界。
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根深蒂固,文化更是没有了国别之分,一切财富都是属于人类的财富。
9、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作者是一个具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和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六、拓展延伸《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
有一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他只得去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处五年徒刑。
在服刑期间,冉·阿让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刑期也从五年加到了十九年。
假释出狱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冉·阿让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
即使同样是做苦工,假释犯得到的报酬也只是别人的一半。
不甘心被人如此欺负的冉·阿让感到十分苦恼。
正在他感到灰心气馁的时候,冉·阿让遇到了米利埃主教。
米利埃主教是个善良、正直、极富同情心的人。
他好心收留冉·阿让,他在自己家里过夜。
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却为了生计偷走了主教的银器,准备潜逃。
途中,又被警察抓住,但关键时刻,善良的米利埃主教声称银器并不是冉·阿让所偷,而是自己送给他的,并且连银烛台也一同赠给了他,就这样使冉·阿让免于再次被捕。
而冉-阿让也被这一位主教的宽厚与爱心所感化,获得了新生的勇气,决心从此去恶从善。
之后,冉·阿让确实改名换姓,化名马德兰,埋头工作,而命运也给了他机会,让他在制造黑玻璃小工艺品上有所发明而起家,经过了十年的辛勤努力,他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办起了企业。
成了大富翁后,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他为滨海蒙特勒依城的穷人花了一百多万,创办托儿所,创设工人救济金,开设免费药房等等。
他的善举让他得到了大家的爱戴,并终于当上了市长。
也是在此期间,冉·阿让认识了妓女芳汀,一位女工。
她有美发皓齿,多情而又幼稚无知的她真心爱着一位大学生并以身相许,失身怀孕,但这个大学生却是个逢场作戏的轻薄儿,对她虚情假意,不久便弃她而去。
芳汀生下了女儿柯赛特后不敢返乡。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泰纳迪埃大妈。
芳汀为了有时间赚钱,把女儿寄养在泰纳迪埃家。
这夫妇俩其实是极其贪婪、庸俗的一对,经营着一家小旅馆,但生意很糟糕。
他们同意收留柯赛特其实也是为了骗一笔钱还债。
小柯赛特慢慢长大,夫妇俩人想尽办法,以各种理由要芳汀寄更多的生活费。
一方面骗芳汀说她的女儿过着怎样幸福的生话,另一方面却随时随地地侮辱、虐待、殴打小柯赛特。
让她小小年纪就要干杂事,打扫房间、院子、街道,洗杯盘碗盏,甚至搬运重东西。
总之,可怜的柯赛特在那里受着非人的待遇。
芳汀在把女儿托付给泰纳迪埃一家后,来到了滨海蒙特勒依一家玻璃制造厂工作,工厂的老板便是马德兰先生,也就是冉·阿让。
芳汀来到工厂之后,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每月都会给旅店老板泰纳迪埃写信、寄钱。
她的美貌引起了当地许多恶妇的嫉妒,她的行为更成了她们议论、猜忌的对象。
终于有一天,一个名叫维克图尼安太太的人查到了芳汀的过去经历,将她有私生女的事揭发了出来。
厂长兼市长的马德兰知道了此事,尊重社会习俗的他给了芳汀50法郎,让她离开。
芳汀从此开始了她的悲惨经历。
她被解雇,再也没有人肯雇用她,她无法靠劳动养活自己和寄养在别人家的女儿,只能为10法郎卖掉了自己的一头秀发,40法郎出售两颗门牙,最后沦为娼妓,变为社会的奴隶。
曾几何时,一个活泼的年轻少女变得形容枯槁,病入膏盲,还饱受社会的歧视。
马德兰知道芳汀的真情和悲惨遭遇后,感到十分内疚,也深深地被她感动,于是决定要照顾她们母女俩。
有一次,芳汀要恶少把雪团塞进衣衫的捉弄,奋起反抗反而要被警察贾维监禁。
马德兰出面干涉,贾维是冉·阿让在狱中的警长,认为罪人永远是罪人,一直对冉·阿让穷追不舍的贾维认出了马德兰就是当年的苦刑犯。
他写信告发,却没得到理睬。
马德兰将芳汀占中救出后,把她接到工厂的诊所请人照顾,立即给泰纳迪埃夫妇去信,还寄了一笔钱,让他们把柯赛特送来见病重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