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项思维导图: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 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性科学。
2. 地理学的特点•综合性:地理学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实证性:地理学侧重于对地球事实进行实证观察和描述。
•区域性: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特定地域。
二、地球的形状与引力场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椭球体,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
2. 地球的引力场•地球的引力场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现象起着重要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绕着地轴匀速旋转,形成昼夜交替。
2. 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运动,形成四季变化。
3. 地球倾斜和黄赤交角•地球的赤道和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四、地球的物质组成和圈层结构1. 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主要物质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内核。
五、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 地壳•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厚度不均。
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的一层岩石层,厚度约2900公里。
3. 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六、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围的气体层,保护地球免受太阳辐射。
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所有水体的总和,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
3. 岩石圈•岩石圈主要由地壳和地幔的部分组成,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基础。
七、地球的天气和气候1. 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等组成。
2. 大气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主要由地球自转和地球四季变化形成。
3. 气候和气象•气候是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态的统计特征。
•气象研究天气状况和变化的科学。
八、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2. 农业与土地利用•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方式。
3. 工业与城市发展•工业和城市发展也对地理环境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学霸笔记专题09 城市与城市化
专题09 城市与城市化一、城市区位与地域形态1.城市(1)含义: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城市区位因素(1)区位: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a气候: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温度。
b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和交通联系。
山区的河谷和开阔低地,自然条件较周边地区好。
c河流:供水和运输功能。
通航河道上游的起点;干支流交汇处;过河点;河口处都容易发育成城市。
②社会经济因素a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矿产的开发带动采矿业、制造业、商业等的发展。
b交通:古代交通、通信的重要方式,我国具有“南船北马”的特点;现代交通的重要方式,促进沿线城市的发展。
c政治:政治中心变迁,引起人口、城市的变化,成为区域中心的城市规模较大。
有些国家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分散大城市职能。
国家特殊的政策,促进城市的发展。
d军事、宗教、教育、科技、旅游:军事重地使人口大增,经济得以发展。
宗教活动中心吸引人口,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城市发展,形成新兴城市。
③以武汉市为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
a自然因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河流:一方面,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工农业生产与生活提供充足水源;另一方面,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
地形: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b社会经济因素矿产:靠近大冶铁矿,发展钢铁工业,便利的交通运输也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
交通干线:交通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京广铁路经过,带动了武汉的发展。
政治: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思维导图和知识梳理
第四章地貌【拓展延伸】地质作用1.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3.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1)风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
例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2)侵蚀——水、空气、冰川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3)搬运——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4)堆积——在搬运作用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4.1.1喀斯特地貌(1)概念: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
(溶蚀作用、淀积作用)(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①岩石:可溶性岩石;岩石有孔隙裂隙(透水性好)②水:溶蚀力大(二氧化碳、有机物、无机酸含量多);流动性强(降水多、地面坡度大、岩石裂隙大)③高温多雨溶蚀作用沉积作用(3)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地理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4)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悬挂洞顶,上粗下细)、石笋(由洞底向上,基部粗、顶端细)、石柱(上下两头粗、中间细)、钙华(由于Ca(HCO3)2中CO2逸出,导致CaCO3沉积而成)淀积(5)喀斯特地貌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②防空、储藏的最佳选择地(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③特色农业:坝子④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优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导图
生物 河流 气候 地貌
自 然 带
纬度 热量 海陆 水分
决 气候 影 定 类型 响
植被 土壤
形 成
自 然 带
特 点
具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分布
表现
冰原带
冰原气候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土壤肥力下降
促使其形成
向海延伸
海拔
河口
积雪冰川带
(米)
土壤功能:联系有机界 与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NW
高寒荒漠带
6000
SE
5000
土壤构成:土壤是由矿物质、 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
蒸发
CO2 绿色植物 下渗
针叶林带
4000 3000
物质组成,有机质含量决 定土壤肥力高低,生物是 土壤肥力形成的关键因素。
海 平 面 上 升
淹 没 沿 海 低 地
大气
水 地貌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青藏高 原隆起 产生的 影响
青 藏
东亚 南亚
高
原 隆
中来 西亚
起 黄土高原
引发并加强 亚洲季风
形成“干旱 核心”
亚洲 太平洋 地区
黄河 下游
特种丰富、 生产量高
地上河
异 性
地 域 分 异 规 律
平
分
异 地
带
性 规 律
自 然 带
特 点
具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分布
表现
冰原带
冰原气候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 一的演化过程
高三一轮思维导图微专题十七:地形(地质)之地形的影响
微专题十七:地形(地质)之地形的影响1.(2019·课标Ⅰ,4~6)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
读下图,完成(1)~(3)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3)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2019·山东临沂一模)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
读图,回答2~3题。
2.该河谷()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B.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C.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D.右岸侵蚀,左岸形成沙洲3.图中()A.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 B.③处地层断裂下陷C.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D.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4.汉江全长1532公里,发源于秦岭南麓,在武汉市注入长江。
历史上,汉江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但近几十年来,汉江航运价值却不断降低。
为更好地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坝顶高程已由原来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
下图为汉江上游流域示意图。
分析秦岭对汉江北部支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
1、地形、地貌特征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思路(1)地形特征的描述。
①地形类型:属于五种地形(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中的哪一类或几类。
如“以××地形为主”。
②地势特征:高低、起伏状况。
如“哪高哪低”“起伏大小”等。
③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在区域中有多种地形时,要分别说明。
如“北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南部为××高原”等。
④特色和典型的地貌形态:如多喀斯特地貌;多风力地貌;冰川地貌广布;山高谷深,纵列分布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学霸笔记专题10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专题10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产业活动的区位因素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产业活动所具有的区位特征,与产业部门特点和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①农业和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②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少,区位有多种选择。
③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区位选择的因素、目的。
①农业a主要区位特征: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条件优越的地区。
b原因: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布影响农业生产地域分布。
c目的:合理利用土地优势,获取更多的农副产品。
②矿业a主要区位特征:矿产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
b原因:矿产开采活动的前提是矿产资源的存在,同时经济效益与矿业矿产数量、品位、埋藏条件及周围环境密切相关。
c目的:利用区域矿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③工业a主要区位特征:受自然条件限制少,更注降重社会经济条件等优势明显的区位。
b原因: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能源和劳动力来自四面八方,选择机会多。
c目的:充分利用当地优势,降低成本,占领市场。
④商业a主要区位特征:消费水平高,消费人群密集的区位。
b原因:消费对象是人,并由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数量决定生产效益。
c目的:接近最大消人群,增大商品销量。
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1)由于产业活动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不同区域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多种地域联系。
3.因地制宜,扬长避短(1)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
(2)发展方向:与当地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相适应。
(3)布局要求:尽量发挥当地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劳动力、科技人文等方面优势;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
4.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1)区位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位置要素;自然区位要素;社会、经济区位要素。
(2)分清区位分析的对象①某个区域的区位。
②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
a包括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
b这些对象有点状的、线状的、面状的。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中国地理
各地地理特征比较
西北青藏地区
基本概况 地形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水旱灾害及其治理 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基本概况 地形与农业果生产的关系 矿产能源利用与开发 长江沿岸和南部沿海地带的可持续发展
秦岭-淮河
向气温低处凸,要考虑山谷或河谷
向气温高处凸,要考虑山脉及其走向 0度等温线:秦岭-淮河
闭合曲线 等温线弯曲
等温线的疏密(与7月等温线比)
几处等温线拐弯处:横断山脉山河相间处 山谷等温线向北凸,山岭等温线向南凸
雅鲁藏布江,兰州附近河谷等温线向上游方向凸
读1月等温 线图注意
地形对冬季风的影响:青藏高原,海南岛,台湾 等地难以受冬季风影响
西北地区概况 气候及水源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水资源问题,生态问题与西部大开发
青藏地区概况 高寒气候对青藏地区的影响
区域特征对比;纬度 位置是形成北方和南 方自然地理特征不同 的主导因素,不同的 自然特征,显著的人 文要素差异,共同影 响两个区域的发展
新疆自然特征 及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
深居内陆 距海远
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
大气洁净,晴天 多,日照时间长
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的营养物质少
夜晚气温低
有利方面
农作物生长期长,积累营养物质多
气温低
人口稀少
藏族为主
居民特点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自然风光
民族性
科研和旅游宝地
历史文化
交通以公路为主,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能源(太阳能,地热资源,水源)丰富
深居内陆,自东向 西距海越来远
西北地区干旱的环境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寒草原,荒漠广布 雪山连绵,冰川纵横,多条大江大河的源地
干货丨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附重要知识点详细梳理!
干货丨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附重要知识点详细梳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
(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2.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
(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
(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①“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4.昼夜长短(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专题4 十六: 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思维导图 Word版含解析
微专题十六: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质检)下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
读图完成(1)~(2)题。
(1)1880~1945年,①②③④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2)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 )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 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 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2.(2016·新课标全国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3.(2016·海南地理,19~20)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思维导图1:自然地理
黑子: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温度相对较低,带电荷,能产生磁场,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为11年
日 色 光太 冕 球 球阳 层 层 层内 需要 日 肉 部 用特 全 眼 殊仪 食 观 器观 观 测 测的 测 到 太阳 到 的
的太 太阳 阳
对气候的影响:中高纬度地区的乔木年轮存在11年为周期的疏密变化 对极端天气的影响:太阳活动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加;反之则减少(激烈天气发生地区不定) 对农业的影响:太阳活动峰年,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反之则歉收的概率更高一点。
石灰岩:(浅海)化学沉积
高原:地壳抬升
溶蚀
景观:溶蚀沉积
石林 地下暗河 溶洞、天坑
钟乳石
沉积 石笋
陷 落 沉
冲积 平原
地壳下陷 流水沉积
华北平原 渭河平原 宁夏平原
石柱
积 型
地壳下陷 贝加尔湖
构造湖
死海
积水成湖 马拉维湖
大气 的垂 直分 层
高 层 大 气
50 平 流 层
12
对 流 层
0
高度(km)
固结成岩
类型
风力:多出现于干旱、半干旱区 流水:多出现于湿润、半湿润区
冰川:多出现于
高寒:高纬、高山、高原 高寒期:冰期、寒冷期
海浪:多出现于滨海地区
地壳抬升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V形谷
科罗拉多大峡谷
抬
流水侵蚀 金沙江“水拍云崖”
升 侵
黄土
黄土:风力沉积
蚀 高原 高原:地壳抬升
型
沟壑:流水侵蚀
峰林
喀斯特 地貌
地核:铁镍核心
内核:固态
名称
特性
传播速度
可通过的介质 破坏力
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整体结构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4.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6.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7.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8.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9.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0.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1.地球的圈层结构。
12.地球的内部圈层。
13.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相互联系的水体。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洋流。
5.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水资源及其分布。
8.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9.合理利用水资源。
1.内力作用。
2.外力作用。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4.褶皱与褶皱山。
5.断层与断块山。
6.火山。
7.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8.河流侵蚀地貌。
9.河流堆积地貌。
10.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因素。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4.自然带。
5.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球和地图
行星地球
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上的水
地表形态的塑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的相关概念。
3.经纬线和经纬度。
Hale Waihona Puke 4.经纬网。5.比例尺。6.方向。
7.图例和注记。
8.等高线地形图。
9.其他等值线图。
10.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专题地图。
1.地球的宇宙环境。
2.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导图: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考点精析]一、地形对气候影响地形不仅影响宏观气候,也影响局部小气候。
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1.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2.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3.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
4.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而东西向的阿尔比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5.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局部气温。
海拔高度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山体的阴坡和阳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山体阴风坡和背风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山脉址口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当暖空气通过域口时,过址口时,址口后方气温较低。
河谷地形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气温。
2.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
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
地形雨的形成对山体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对高度高于500米。
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
3.影响风速。
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
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气候是河流之父,地形是河流之母”,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地形影响河流流向,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
2.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域面积和水系形状,如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流流域的分界线,南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界线:盆地多为向心状水系,平原多树枝状水系(羽毛状水系)。
3.地形影响河流的流速,一般而言,山区河流流速较快,平原区河流流速较慢。
4.地形影响河道剖面,一般而言,山区河流多呈“V”字型,平原区河流多呈“U”字型。
5.地形影响河流的航运条件,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地形河流航运条件较好,山地、丘陵河流航运条件较差。
6.地形影响河流的水能状况,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内部水能较贫乏,山地、丘陵、盆地、高原边缘处水能较丰富。
三、地形对植破、土壤的影响山地的坡向要影响植被分布,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
山地海拔高度也要影响植被分布,如珠穆朗玛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甸草原→荒漠。
在植被一定的情况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平原区泥沙会逐渐沉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四、地形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与地形关系密切。
山地、丘陵多滑坡泥石流,陡崖、块状山,坡度较大的山地多塌方。
五、地形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首先,地形要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
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原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山地因坡度大小和海报高低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坡度小于25°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发展成林业或养殖业;从山麓到山顶可依次发展种植业→果园→毛竹(或经济林)→薪柴林→原始林(或次生林)。
其次,地形要影响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平原区机械化水平就较高,山区机械化水平较低。
地形对工业影响较小。
六、地形对交通运输等工程建设的影响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丘陵山地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型,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状分布。
2.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3.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4.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区密度大。
5.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址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埋口。
许多工程建设也需考虑地形地质因素。
如水库需要避开断层,坝址多选择在峡谷处,地铁多修筑在背斜下方等。
七、地形对人口、聚落、旅游的影响地形影响人口的分布,一般而言,海拔越高,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平原、盆地、丘陵的人口密度较大,山区、高原的人口密度较小。
地形影响聚落形态,平原地以多为群居式,聚落规模较大,呈带状(河流较多的平原区)和多边形(河流较少的平原区);山区聚落多为散居式,聚落规模较小,多分布于河流阶地、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谷。
地形影响聚落分布,平原区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聚落较多;山区聚落较少,多分布于地势较低的河谷。
独特的地形地貌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典题精研】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2年8月17日以来,受到反常天气的影响,重庆多个地方连续发生森林火灾,经各方共同务力,至8月28日森林火灾各处明火已全部扑灭。
在灭火中,人们采用“以火攻火”方法(反向点火、以火制火),灭火效果突出。
材料二:下面左图为重庆主城区地形图和森林火分布区;右图为“以火攻火”示意图。
(1)从地形和天气的角度,试分析此时重庆多山火的原因。
(2)在右图中画出点火时火场和反向点火点之间的热力环流,并从可燃物、氧气两个方面解释“以火攻火”方法灭火效果突出的原因。
(3)分析此次重庆森林火灾灭火难度大、压力大的原因。
(4)简述此次山火之后对重庆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答案】(1)此时为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形成伏旱,天干物燥天气容易引发山火;盆地河谷地形,不易散热,气温高,可燃物更易燃烧。
(2)原因:受热力环流近地面风的影响反向点火产生的火势向火场发展;加速了可燃物和氧气的消耗,提高了灭火效率。
(3)此次山火着火点多,火势大;着火点靠近城市(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周边建筑、人口、景点多,山火没及时灭掉,产生的损失大;山区交通不便,灭火设备难以及时运到和展开;高温晴朗天气加剧了灭火难度。
(4)不利影响:造成重庆及周边空气污染加剧;破坏生物的多样性;水土流失加剧。
有利影响: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森林更新。
【分析】本题以森林火灾为背景,设置4道题目,知识点涉及气候的影响因素,热力环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从天气角度看,8月份重庆为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形成伏旱天气,降雨较少,天干物燥,容易引发山火;从地形角度看,盆地河谷地区,地形封闭,不易散热,气温积累升高,可燃物更易燃烧。
(2)从热力环流图中可知,近地面风从反向点火点吹向火场,受近地面风的影响反向点火产生的火势向火场发展;从可燃物、氧气两个方面看,反向点火后,加速了可燃物和氧气的消耗,提高了灭火效率。
(3)难度大主要从火势与灭火难度分析,此次山火着火点多,火势大,扑灭范围大,山区交通不便,灭火设备难以及时运到和展开,火势蔓延广;高温晴朗天气加剧了灭火难度;压力大主要从造成的经济生命财产方面分析,着火点靠近城市(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周边建筑、人口、景点多,山火没及时灭掉,产生的损失大,因而压力大。
(4)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从有利与不利两方面分析,不利影响:从大气环境角度,山火造成重庆及周边空气污染加剧;从生态环境角度,破坏生物的多样性,易产生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加剧。
有利影响:从土壤环境角度,燃烧的树木能够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森林更新。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广西喀斯特地貌广泛,其中桂林山水最具代表性。
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材料二:象鼻山、被称为桂林市“明信片”,是桂林旅游的标志山。
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
距今约1.2万年前,地壳抬升,漓江缩小,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形成一个通透的圆洞。
《象山纪》载,"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圆而长,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时高时下,故其穴亦时有大小"。
材料三:下图为桂林及周边地区地形和桂林象鼻山水景观图。
(1)描述桂林象鼻山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
(2)简述自然地理环境在桂林山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试分析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答案】(1)海洋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地势南北较高,大部分区域处在洼地,地表水及地下水易于富集;有河流水系流经,水量充沛。
(3)有利:独特的地貌形态有利于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不利:土层薄,肥力低,农业发展受限制;土地狭小,不利于聚落和工程选址;地表崎岖,交通不便。
【分析】本题目以桂林及周边地区地形和桂林象鼻山水景观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喀斯特地貌及其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广西桂林象鼻山是石灰岩溶蚀、侵蚀形成。
该地石灰岩属于海相沉积,古生物遗体在海底沉积,形成石灰岩。
后经地壳运动,岩层抬升出露地表,经过流水侵蚀形成象鼻山酷似地貌。
(2)桂林山水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础岩石上石灰岩。
桂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气候温暖湿润;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岩石深厚、纯度大,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据图可知,桂林地势南北较高,大部分区域处在洼地,易积水,地表水及地下水易于富集;有河流水系流经,水量充沛,流水侵蚀作用大。
(3)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分析。
有利影响方面,桂林地区独特的地貌形态多样,欣赏价值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游经济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不利影响是: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降水多,水土易流失,出现石漠化,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缺乏,对农业生产很不利;多地下溶洞、暗河,对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利。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拉开波盆地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邮,四周山地环绕,盆地中心是马拉开波湖区,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周围植被茂密,多沼泽。
湖区通过马拉开波海峡与委内瑞拉湾相通,石油开采已有10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