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程分析

合集下载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北部,东临黄海,是一个典型的沿海地区。

由于其地理位
置和气象环境的影响,该地区经常出现暴雨天气。

进行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并评价气象服务
的质量对该地区的灾害防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对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据数据统计,石岛地区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
夏季,尤其是6月和7月。

暴雨天气一般由大范围的湿度较大的气团和辐合带来的锐利对
流形成。

当暖湿气流受冷空气的激发,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时,降水强度就会增加,形成
暴雨天气。

石岛地区邻近黄海,海洋湿度也是导致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洋湿度可以提
供大量的水汽,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我们对石岛地区的气象服务进行评价。

石岛地区拥有一处气象观测站,气象观测站的
设备齐全,观测指标齐备。

在暴雨天气过程中,由于降水强度较大,设备容易受到损坏,
导致数据采集出现问题。

而在受损设备修复的过程中,预警信息的发布可能会有一定延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一定风险。

在暴雨天气过程中,应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修复工作,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也是评价气象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石
岛地区,由于气候的复杂性和天气系统的多变性,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为了提
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可以增加气象观测站数量,加强观测指标的覆盖范围,增加观测频率。

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气象技术,如气象雷达、卫星云图等,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预报,提高预报准确性。

一次川渝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学分析

一次川渝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学分析

一次川渝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学分析本文主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云图观测资料以及利用MICAPS系统对气象资料的分析,对2014年8月31日-2日川渝地区的大暴雨过程(后面统称“8.31”川渝大暴雨过程)进行探讨和研究。

本文就这次暴雨的降水特点、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

应用了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学分析方法,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触发机制和对暴雨发生起重要作用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

主要内容是西南涡发展演变与此次暴雨形成的关系,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影响系统为暴雨的发生和持续提供的有利条件。

超低空南风急流促使川渝地区水汽陡增,对流不稳定性迅速增强,为强降雨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水汽条件和层结不稳定条件,研究了“8.31”川渝大暴雨过程发生的物理特征、发展机制和维持机制。

关键词:大暴雨,天气形势,西南涡,天气系统,高低空急流第一章引言第一节研究暴雨目的及意义暴雨是中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危害主要包括洪灾和涝渍灾。

长时间的暴雨容易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地段,造成洪涝灾害。

暴雨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某一地区连降暴雨或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常导致次生灾害,如山洪、泥石流,从而造成房屋倒塌,公路冲毁,农田淹没,在城市里容易造成城市内涝,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渍灾会使地下水位过高,土壤水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导致作物根系活动层水分过多,不利于作物生长,使农作物减收。

涝灾一般只影响农作物,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涝灾和渍灾在大多数地区是相互共存的,涝渍灾害如水网圩区、沼泽地带、平原洼地等。

许多气象工作者对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重点的关注和研究,他们主要是对暴雨的形成机制和维持原因进行了许多的研究。

暴雨的预报难度很大,经过对已发生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和研究,对今后的暴雨预报和灾害预警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可以有效地提高暴雨的预报水平和预报的准确率,更大的减少暴雨带来的自然危害,更好的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节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许多国内外的气象工作者对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对暴雨预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是位于江西省南部的一个县级市,该地区在2021年6月7日至8日遭遇了一次强降雨天气,导致该地区水灾严重。

下面是对该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1. 大气环境分析
该次暴雨发生在夏季,属于江南地区的典型夏季气候。

在大气环境方面,东北风和东南风的交汇造成了较为不稳定的大气环境。

此外,夏季时,高温高湿的环境也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 降雨分析
该次暴雨主要发生在6月7日晚上至次日凌晨间,降雨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长,导致地面积水及山洪爆发等灾害。

据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市平均降雨量为221.3毫米,其中市区最大降雨量为330毫米,鹅公山水库最大降雨量为512.2毫米。

3. 影响分析
由于降雨强度大,加之持续时间长,导致该地区的多个河流水位急剧上涨,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武宁市区、沙洲、洛口、左滩等地的街道、广场、居民楼等区域大面积积水。

其中,武宁市中心广场积水深度高达一米。

该次暴雨还造成了道路、桥梁的损坏,部分农作物遭受了严重的受损。

此外,该地区发生的山洪灾害也给人员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该次暴雨是由于地区气候和大气环境不稳定造成的。

在未来,应当加强对气象预报的监测,及时发布暴雨预警,以减轻暴雨灾害的影响。

同时,地方政府和公众也应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加强预备和救援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次热带低压引发的泰顺县暴雨过程的分析

一次热带低压引发的泰顺县暴雨过程的分析

一次热带低压引发的泰顺县暴雨过程的分析近年来,我国各地频发暴雨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热带低压引发的暴雨灾害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原因。

泰顺县作为浙江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也曾多次受到热带低压引发的暴雨灾害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一次热带低压引发的泰顺县暴雨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一、暴雨过程的基本情况泰顺县一次暴雨过程发生在2021年的7月,当时受到热带低压的影响,降雨持续时间较长,雨量较大。

据泰顺县气象局的数据显示,这次暴雨过程中,全县平均降雨量达到了200毫米以上,最大降雨量更是突破了300毫米。

降雨强度大、范围广的特点使得此次暴雨过程对泰顺县的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1. 热带低压的影响热带低压是气象学上的一个重要天气系统,它常常是暴雨、雷电等极端天气的诱因。

当热带低压系统影响到泰顺县附近海域时,会带来大量的水汽,这会为暴雨的形成提供条件。

2. 局地地形的影响泰顺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形起伏较大,有不少山地地区,这种局部地形对暴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当大气稳定层高度低于山顶时,云层因低层对流产生积雨云,加上山地地形的气流上升,会进一步加大暴雨的降水量。

三、暴雨过程的气象特征1. 长时间持续此次暴雨过程持续时间较长,从开始到结束持续了近24小时。

这是暴雨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导致灾害严重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降雨持续时间过长,导致地表水没办法及时排走,从而增加了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风险。

2. 高强度降水此次暴雨过程中,降雨强度较大,尤其是在短时间内降雨量超过50毫米的时段。

这种高强度降水给泰顺县的交通、农业、住房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3. 范围广泛此次暴雨过程的降雨范围比较广泛,全县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了降雨的影响。

这也是造成此次灾害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四、暴雨过程对泰顺县的影响1. 交通受阻由于此次暴雨过程对泰顺县的降雨量较大,导致不少道路被淹,交通受阻。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这一地区经常受到暴雨的侵袭,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对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暴雨的形成机制,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一、四川盆地的地理特点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汇处,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多变。

盆地内多山,有大雪山、大峨眉山、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等著名风景名胜。

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干燥,气候湿润,年均降水量在800-1400毫米之间。

1. 季风影响:四川盆地受到季风的影响较大,夏季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水汽,造成了盆地内的暴雨天气。

由于地形复杂,盆地内山地高地与低地地势相对,水汽在受阻时往往形成暴雨。

3. 气旋天气:四川盆地受气旋的影响较大,气旋在盆地上空停留较长时间,形成局部暴雨。

4. 地表覆盖:四川盆地农田、森林和草地覆盖广泛,植被繁茂,蒸发蒸腾强烈,地表水汽含量大,是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暴雨过程的分析1. 局地性暴雨:四川盆地的暴雨更多呈现出局地性的特点,相对于一场大范围的暴雨,四川盆地内暴雨更多出现在山地高地地区,造成了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2. 暴雨频率:四川盆地暴雨的频率较高,特别是夏季暴雨频繁,尤其是下午和夜间暴雨较多,造成了城市内涝、农田受灾等问题。

3. 暴雨灾害:四川盆地暴雨带来的灾害较大,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农田受灾等问题严重,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四、对暴雨的应对措施1. 加强气象监测:对四川盆地暴雨的气象监测要加强,特别是对暴雨的形成机制和受灾区域的预报预警,做好暴雨防范工作。

2. 加强防治措施:对四川盆地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加强排水系统的改造和加固,加强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减少暴雨带来的灾害损失。

3. 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对四川盆地的居民要提高防灾意识,特别是在暴雨天气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在山地、河边等危险地带逗留,减少人身和财产受到损失。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1.大尺度环流形势暴雨的形成和发展一般与大尺度环流形势密切相关。

在江苏省发生暴雨的时候,通常会有一些特殊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存在。

夏季时期,东南洋流明显,强湿气流经海洋携带水汽进入江苏省。

在这种环流形势下,暴雨的可能性会增加。

高空或低空的急流以及大气辐散的变化也可能会导致暴雨天气的发生。

2.暖湿气流暖湿气流是暴雨发生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在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中,通常有一股暖湿气流垂直上升带来了大量的水汽。

这种暖湿气流可能来自大陆或海洋。

当暖湿气流受到一定的抬升作用时,水蒸气会凝结成云,并逐渐形成降水,从而引发暴雨。

3.地形和地理条件江苏省的地形和地理条件也对暴雨天气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江苏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较低,水系发达,湖泊和河流众多。

这些湖泊和河流会增加了地区的湿度,并提供了大量的水汽。

地形的高差不断变化,使得气流具有湿降的条件。

这些地形和地理条件增加了暴雨天气的形成概率。

4.对流活动的影响对流活动在暴雨天气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地面气温高、垂直温度梯度大的情况下,气团的热力对流活动增强,容易产生对流性降水,从而引发暴雨。

在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中,对流活动常常受到电暴、闪电等天气的诱发和促进。

5.其他因素除了以上几个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可能会对江苏省暴雨天气产生一定的影响。

城市、建筑物的热岛效应可能会引起局部的热对流活动,加剧暴雨天气的形成。

海洋表面的温度异常变化、水汽输送等因素也可能会对暴雨天气产生一定的影响。

江苏省一次暴雨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大尺度环流形势、暖湿气流、地形和地理条件、对流活动以及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促使了暴雨天气的形成。

对于预测和防御江苏省暴雨天气的影响,需要全面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以减少暴雨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波形成并 东 南 向 移 动,两 路 回 波 均 经 过 杭 锦 后 旗 一
部、高空槽前正涡 度 平 流 的 影 响,有 利 于 地 面 减 压,
带,产生列车效应,致杭锦后旗陕坝镇短时强降水为
促使气旋发展。
36
.8 mm/h(
6 月 26 日 03—04 时),
24h 累积降水量
2
.2 探空图分析
由于降水量较 大 的 站 点 距 离 临 河 区 较 近,选 取
较低的河套人口密 集 区、农 业 集 中 区 带 来 的 灾 害 较
十分频繁,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各类极端天气事
大。
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的强度和影响程度不断加重,
1 天气实况
近年来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进一步加
受蒙古冷涡影响,
2012 年 6 月 25—28 日,巴 彦
重的趋势。暴雨洪涝灾害是由强降水引发的洪灾和
VIL 最 强 为 23kg
2
m ,强单体在东移的过程中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下转第 111 页)
闫爱霞 · 正镶白旗 2021 年 6 月 23—25 日降雨、大风天气过程气象服务分析
2023 年第 14 期
为旗委政府在气象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提供了科学支
.1 环流形势
此次降水 过 程 是 在 中 高 纬 西 低 东 高 环 流 背 景
下,低空西南暖湿气流的不断供给、副热带高压不断
收稿日期:
2022-09-23
作者简介:滕海迪(
1988—),女,工程师,主要从事天气预报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湘潭市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湘潭市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湘潭市暴雨过程诊断分析湘潭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城市,位于洞庭湖中部,是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9日至10日,湘潭市遭遇了强降雨天气,导致城市内涝、山体滑坡、河流洪水等灾害,给市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很大影响。

本文从暴雨形成原因、暴雨特征、影响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

一、暴雨形成原因1.气象因素湘潭市遭遇强降雨天气是因为受西南季风和夏季气旋的影响,能量积聚,形成了强对流活动。

同时,暖湿气流不断向上运动,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冷凝成水珠,形成云层,以此产生强降雨。

2.地理因素湘潭市地处山区,山地地势复杂,地形起伏大,河流、沟谷众多。

这种地理因素使得降雨过程中形成了更多的汇聚流。

此外,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物、机动车等人为因素也为暴雨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暴雨特征1.降雨强度在7月9日至10日这两天时间内,湘潭市的降雨强度特别大。

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湘潭市平均降水量达到70毫米以上,其中韶山区降雨量更是高达167毫米。

这样的强降雨导致河流迅速涨水,山区出现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2.持续时间此次暴雨持续时间比较长,从7月9日早晨一直持续到10日夜晚,持续时间长达36个小时之久。

这样的暴雨量是湘潭市出现的较为罕见的情况,给市民的生产、交通等带来了很大压力。

3.空间分布从降雨的空间分布来看,天心区、雨湖区、岳塘区、韶山市等地降雨比较严重,其中韶山市的降雨量最大。

这些地区雨量集中,易发生内涝、山体滑坡等灾害。

三、影响暴雨导致市区内部分地区出现内涝,导致交通拥堵、人员滞留、物资紧张等问题。

此外,暴雨导致山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了财产的损失,偶有伤亡报告。

同时,河流涨水也威胁着居民的安全,可能会导致房屋损坏、户外设施损毁等问题。

四、防范措施1.气象预报和预警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测工作,及时发布暴雨和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向公众传达有效预防措施。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保证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稳固性,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暴雨是指在短时间内降雨量非常大的一种天气现象。

江苏省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受到季风和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暴雨频发。

以下为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暴雨的形成与季风气候密切相关。

江苏省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气压低,气候炎热潮湿。

南海季风和西太平洋副高交替影响,形成了江苏省夏季多雨的气候特征,为暴雨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地理气候因素也是暴雨的重要原因。

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和两淮平原之间,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容易形成地势低洼的地区。

江苏省交通便利,城市建设发达,大量的混凝土建筑、道路和人工湖等人工水体占据着广大土地,使得地表容水量减少,雨水无法迅速排走,容易造成积涝和城市内涝。

暴雨的形成还与气象系统有关。

在华东地区,常由于副热带高压和低压槽等天气系统的形成与活动,导致水汽输送增多且汇聚,风场辐合加强,大气锋面活动更加明显,从而导致暴雨的发生。

可能还与冷空气锋面交汇、上空高级天气系统的作用等相关。

人类活动也是暴雨的一个重要因素。

江苏省经济发展快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工土地、建筑物和部分自然环境被改造,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以及大面积的森林、湿地和水系系统的破坏,导致地表形态和地形发生改变。

这些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变化与气象系统的相互作用,可能进一步加剧了暴雨的形成。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涉及到季风气候、地理气候、气象系统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深入研究暴雨的成因有助于提前预警和防范,减少灾害损失。

云南省河口县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云南省河口县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云南省河口县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近日,云南省河口县迎来了一次罕见的暴雨天气,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那么,这次暴雨为何会如此严重?本文将对河口县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河口县的气候特点。

河口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气温高,多雨,而且降雨集中于5-10月份。

由于该地区地势复杂,多山丘地形,水系发育,导致降水容易形成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我们来分析这次暴雨的成因。

暴雨天气通常是由于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引起的,主要有地形、气流和水汽三个因素。

首先是地形因素。

河口县地势起伏,山多河流密集,地形复杂。

当暖湿空气流经复杂的地形时,会发生气流上升,形成对流雨。

而且山区地形崎岖,山谷深切,便于形成陡峭的对流雨云。

这次暴雨也与地形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是气流因素。

暴雨天气通常受到气流的影响,而气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会加剧降水量。

在这次暴雨过程中,东南亚季风和西南季风交汇在河口县上空,形成了强大的辐合线,导致了暴雨天气的发生。

最后是水汽因素。

水汽是暴雨的重要成因之一。

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和东南亚季风带来的水汽,在地形起伏明显的河口县地区遇阻抗并上升,形成了气流对流云,使空气快速升至离地面一定高度,导致了降水的集中爆发。

进一步分析暴雨导致的影响。

首先是交通受阻。

暴雨导致了道路中断,山体滑坡等严重事故,导致了河口县的交通受阻,给灾区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其次是农作物受灾。

暴雨导致了洪涝灾害,给河口县的农作物生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农作物受灾的情况。

最后是民生受损。

暴雨导致了民房被淹,导致了民众的居住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给民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针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是加强防汛工作。

尤其是对于易涝区域,需要进行提前清淤、疏通排水系统,确保了汛期排水通畅。

其次是做好预警工作。

要及时发布暴雨预警信息,提醒居民避险,减少人员伤亡。

湘潭市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湘潭市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湘潭市暴雨过程诊断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湘潭市是湖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气候湿润,降雨较多。

近年来,暴雨天气频繁发生,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和交通堵塞等问题,给人民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对湘潭市的暴雨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出暴雨的成因和影响,对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湘潭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梅雨季节降雨丰富,暴雨天气频繁。

加之城市发展快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暴雨过程时常引发洪涝灾害。

研究湘潭市暴雨过程的特征和成因,可以为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湘潭市暴雨过程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暴雨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为城市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可以针对暴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防洪防涝建议,为湘潭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湘潭市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深入了解造成暴雨的原因和特征,探究天气系统和环境背景对暴雨过程的影响,同时借助数值模拟模拟对比分析来验证研究结果,最终为湘潭市的城市排水系统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旨在探讨暴雨过程的成因,为城市防洪防涝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湘潭市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和支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地分析湘潭市的暴雨过程,为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2. 正文2.1 暴雨过程特征分析暴雨过程特征分析是对湘潭市暴雨天气事件的主要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暴雨的时间、强度、持续时间、降水量等方面。

通过对暴雨过程特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暴雨事件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暴雨过程特征分析显示,湘潭市暴雨事件通常集中在夏季,尤其是6月至8月,这段时间是暴雨频发的季节。

在暴雨天气过程中,降水强度往往较大,短时雨量集中洪量较多,导致城市内涝等问题。

暴雨过程特征分析表明,湘潭市暴雨事件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几小时内完成,但在短时间内集中降下大量降水,造成城市内涝和交通阻塞等问题。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摘要】石岛地区是一个容易受到暴雨天气影响的地区,本文对该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气象服务进行了评价。

通过分析发现,石岛地区暴雨天气多发生在夏季,强降雨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气象服务在预警及信息传递方面存在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包括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加强预警能力等。

暴雨天气对石岛地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受阻、农作物受灾等方面。

气象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该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部分强调了石岛地区暴雨天气分析及气象服务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石岛地区暴雨天气的特点及气象服务的现状,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气象服务、评价、影响、改进建议、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主要包括了暴雨天气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持续时间等多个方面。

暴雨天气往往由特定的气象系统引起,如锋面、对流云团等,通过地表气象要素和大气环流分析,可以揭示暴雨天气的发展过程,从而为预警和防范提供依据。

对于气象服务的评价,我们需要考虑到气象部门的预警及服务能力、准确率和时效性等方面。

通过对气象服务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气象信息的接受度和信任度。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有效的防灾减灾信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正文2.1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主要受到气象要素的影响。

在暴雨天气中,湿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较高时,易导致降水量增加,形成暴雨。

暖湿空气流入石岛地区后,遇到山脉等地形的阻挡,空气被迫上升,形成对流云团,进而引发暴雨天气。

气压的变化也会对暴雨天气产生影响。

在暴雨前,常常伴随着气压下降的情况,这种气象变化也成为预测暴雨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川省眉山市“7.21”大暴雨过程分析

四川省眉山市“7.21”大暴雨过程分析

««« 青海气象0四川省眉山市“7・21”大暴雨过程分析王雪芹1徐卫红方敏赵媛胡超(四川省眉山市气象局,眉山620010)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FNL1 x 1°再分析资料、FY —2G 卫星云图对2019年7月21—22日发生在四川省眉山市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低层稳定的水汽输送配合高空低槽、低层辐合切变系统以及西部山区地形抬升触发的共同影响造成了此次持续性暴 雨天气过程;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和较高的能量环境场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流条件;此 次眉山区域暴雨过程发生在低亮温对流云团中,对流云团的合并造成暴雨区域和强度的增大,且对流云团 中有强烈的大尺度垂直上升运动,卫星资料能很好地反映短时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展与演变及其常规资料不能捕捉到的天气实况变化。

关键词:暴雨;NCEPFNL ;卫星;眉山1引言四川盆地处于青藏高原东侧,地形复杂,是我国暴雨的高频中心之一叫暴雨作为一种重要的灾害性 天气,一直深受气象部门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 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不少研究针对不同区域和季节 的暴雨,无论是在形成机理上还是监测预测上都进行了较全面有意义的探讨,得到不少有意义的结论叫对暴雨的研究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 景下,需要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有利配合,才能产生暴雨,而中尺度天气系统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天气系统。

近年来,通过天气学中尺度分析以及运用气象卫 星、天气雷达等探测手段,对暴雨的中尺度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成果BT 。

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从眉山 市地形图(图1)可以看到境内山峦纵横,丘陵起伏,为盆地西南边缘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呈西高东低,最高峰位于眉山市西部洪雅境内,自然条件复杂,每年6—9月是境内暴雨多发季节,现采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FNL1 x 1°格点再分析资料、结合卫星资料对2019年7月21—22日发生在眉山市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的诊断分析,以求找到更适合本地的暴雨预报着眼点,提高对暴雨过程的预报能力。

一次区域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一次区域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一次区域暴雨天气过程分析2007年7月17日在吉林省中南部的吉林、长春、辽源、四平地区等地出现暴雨。

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共有60个加密自动观测站点出现暴雨,2个加密站点出现大暴雨。

有8个县级站出现暴雨。

最大降水中心分布在辽源-桦甸一线。

通过诊断分析,表明此次的暴雨天气过程是一次高空槽南压配合地面鞍型场形成的暴雨天气。

一、实况概述:2007年7月17日20时开始,我省中南部四平、长春、辽源、吉林等地先后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

降水集中时段为两个时段,一是18日03时到05时,一是18日14时-20时。

从纬度分布情况看,较南的站点强降水时段在18日03时到05时。

较北的站点强降水在18日14时到20时。

降水在大部分地方的集中时段是18日凌晨的03时到05时,在此期间有8个加密观测自动气象站的降水总量达到了暴雨。

桦甸市的桦树林子镇达到大暴雨标准。

这是一次高空槽暴雨天气过程,地面配合低压带。

随着地面低气压的移动北抬,产生暴雨天气。

由于有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帮助,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两次降水集中时段。

二、天气过程描述17日20时,在500hpa天气图上,位于高空槽前的吉林西部处于副高后部偏西急流区内,吉林中南部上空有大面积湿区与急流相配合,同时在华北北部有湿区,有利于水气输送到吉林中南部,且高空槽后有明显的冷平流。

受副高后部偏西高空急流和疏散槽南压影响,水气和上升运动条件有利于降水发生。

在地面天气图上,大兴安岭至河套地区为东北西南向辐合带,鞍型气压场特征明显,有两个低压中心,一个位于130°E, 52°N附近,中心最低气压达到990hpa;另一个位于110°E,38°N附近,中心最低气压为995hpa。

到18日8时,高空槽明显南压,强度进一步加强,华北湿区与我省湿区合并,副高东摆,副高后部的高空急流由偏西转为偏西南,锋区增强,同时地面辐合带也南压。

到18日20时,吉林中南部已经位于高空槽底部,湿区东移,地面低压迅速北移,吉林中南部的降水基本结束。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暴雨是指短时间内降水量特别大的降水过程。

江苏省是位于中国东部的一个沿海省份,由于地处于亚热带季风影响区域,暴雨在这里并不罕见。

本文将从气候背景、地形地势、气象系统等方面对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

气候背景是引发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江苏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而夏季炎热,气温季节变化较大。

夏季是江苏省暴雨频发的季节,这与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关。

夏季,南海高温高湿的气流通过海陆相互作用的影响,向北扩散,与东北季风相汇于中国东部地区。

由于江苏省地处陆地与海洋之间,因此受南海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大,热带气流不断向北运动,携带着大量的水汽,与副高气压相结合,形成大范围、长时间、高强度的暴雨天气。

地形地势对暴雨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江苏省地势相对平坦,河流众多,多湖泊,地势起伏不大。

这种地形条件容易形成地方气象过程。

在暴雨过程中,地形地势对湿空气流动、上升冷凝产生重要影响。

当暴雨云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常常伴随着微观上升气流加强的局部上升气流,容易在低洼地区形成降水系统。

气象系统对暴雨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暴雨过程常常伴随着和气旋相结合的冷锋、副高、低空急流等天气系统。

当冷锋活动过程中,其位于与体旁侧,副高形成风速明显减小,常常发生降水。

在气旋活动的背后通常伴随着一条副高带,海洋上方静稳的高压区副高,长时间停留在此处会引发暴雨过程。

低空急流是水汽、动力、热量聚集的关键,经常会在暴雨过程中发生。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结果。

气候背景、地形地势、气象系统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暴雨形成。

在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对暴雨成因的研究,提前预警,加强防灾减灾措施,减少暴雨带来的灾害损失。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气环流因素:江苏省位于东亚季风区域,受到季风影响较大。

暴雨天气常常出现在夏季,这是因为夏季季风活动最为活跃,暖湿空气从南海或东海向江苏省输送,遇到地势复杂的浙江、安徽等地,受到地形影响,形成了较强的抬升作用,进一步加大了暴雨的发生概率和降雨强度。

二、水汽条件因素:暴雨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供应。

江苏省东部临近大海,水汽来源丰富。

海洋对流层低端的暖湿气流,由于受到地形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容易形成对流云团,进而形成暴雨。

三、地形地势因素:江苏省地势较为平坦,地形复杂。

在强降雨天气过程中,地势高低起伏较大的山区和河谷地带,因为地形起伏致使水汽的逆辐射和抬升,形成了较强的垂直运动,从而促使水汽凝结为云和降水的形成。

四、辐合线和辐散线:暴雨的形成和持续需要大气的水平辐合和垂直辐散共同配合。

暴雨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大气辐合线的形成,即不同气团汇聚到一起,形成云团和降水的条件。

辐散线则是指降雨后大气中的湿空气在一定区域上升运动,使水汽逐渐起蒸发作用。

五、天气系统和锋面:在夏季,常常有台风、副热带高压、冷锋等天气系统对江苏省产生影响。

这些天气系统的移动和活动,会带来湿气和气流的不稳定,进一步加大了暴雨的可能性。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因素、水汽条件因素、地形地势因素、辐合线和辐散线以及天气系统和锋面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暴雨的形成机制,从而为暴雨天气的预报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武宁县是江西省宜春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江西省北部。

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武宁县的气候多变,一年四季分明。

在夏季,武宁县经常会遭遇暴雨天气,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武宁暴雨天气的过程进行分析。

武宁暴雨天气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受到季风的影响,夏季是武宁县降水量最多的时候。

炎热潮湿的空气和冷空气相遇时,易出现降水。

武宁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盆地多且不深,气流容易受到地形的阻挡和影响。

再加上地表潮湿,易出现气象灾害。

武宁暴雨天气的过程分析主要包括预警、过程和影响几个方面。

对于暴雨天气的预警工作十分重要,因为暴雨天气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相关部门应在暴雨来临之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广大群众做好防范准备。

暴雨天气的过程分为形成、发展、充实和减弱几个阶段。

在暴雨形成阶段,当潮湿的热空气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时,会产生对流云,随着水汽的积聚,云团逐渐发展成暴雨云团。

在发展阶段,暴雨云团逐渐增大并向外扩散,降雨范围不断扩大。

在充实阶段,暴雨云团持续积聚水汽,持续性降雨,造成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在减弱阶段,暴雨云团逐渐弱化,降雨逐渐减小,天气逐渐转晴。

暴雨天气对武宁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农业和民生方面。

暴雨天气容易造成山体滑坡、路面积水,影响交通运输。

持续性降雨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引发洪涝灾害。

居民房屋、饮水、通讯等方面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针对武宁暴雨天气,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气象预警,及时发布暴雨预警信息,提醒广大群众注意防范。

要严格管理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对山区的监测,防止发生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

对于暴雨天气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尽量减少受灾面积。

要及时组织抢险救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武宁暴雨天气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地势复杂、气候多样的省份。

四川盆地是该省的主要地理特征之一,而盆地地区的暴雨过程常常给当地人民带来严重的灾害,因此对这一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暴雨的形成原因四川盆地地处亚热带,受季风和地形影响较大。

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地形因素四川盆地地势高低错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特征较为明显。

这种地形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易于形成暴雨过程。

当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时,容易引发暴雨天气。

山地还会加剧降水的局部性和强度,使得局部地区暴雨天气更加显著。

2. 季风因素四川盆地季风影响较大,夏季主要受到暖湿气流影响,这种气流容易带来暴雨天气。

而梅雨季节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充沛,易形成暴雨过程。

3. 湿度因素四川盆地气候湿润,大气层湿度较大,这种湿润的气候条件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来源,因此暴雨过程形成的条件也相对较好。

二、暴雨过程的特点1. 频发性四川盆地暴雨过程具有频发性的特点,尤其在夏季和梅雨季节,暴雨天气比较常见。

暴雨过程频繁发生会给农业、交通和居民生活等方面带来不便和损失。

2. 局部性四川盆地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局部性特点,即暴雨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出现暴雨的地方容易出现局部性的强降水,降水量差异较大。

四川盆地暴雨过程的降水强度较大,一旦出现暴雨天气,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大量的降水,给当地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水患。

4. 持续时间长四川盆地的暴雨过程往往持续时间较长,不仅在一个地区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暴雨过程对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暴雨过程对四川盆地的影响1. 农业影响暴雨过程对四川盆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一方面,暴雨过程易引发洪涝灾害,给农作物的生长和生存带来不利影响。

暴雨过程可能造成土地冲刷和水土流失,导致农田退化和耕地减少,影响农作物丰产。

2. 交通影响暴雨过程对四川盆地交通运输带来不便。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近年来,中国各地频繁出现极端天气现象,暴雨成为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石岛地区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不例外受到了暴雨的影响。

暴雨天气对于石岛地区的气象服务意义重大,需要对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并评价相关气象服务的质量,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暴雨天气带来的影响。

一、暴雨天气过程分析石岛地区暴雨天气通常呈现为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并伴随着雷电、大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这些暴雨天气现象对于石岛地区的交通、农业、水利等各个领域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暴雨天气过程,需要对其形成机制、演变规律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 暴雨天气形成机制石岛地区暴雨天气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暖湿气流、地形、气旋、对流等多种因素。

暖湿气流是暴雨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暖湿气流受到地形的阻挡时,就会形成较大的降水。

而地形则会导致气流的抬升、冷却,从而形成降雨云。

气旋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气旋的移动会改变大气环流,导致降水的增加。

对流也是暴雨天气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对流相对稳定的短暂性降雨往往出现在气旋外缘和地形上。

2. 暴雨天气演变规律在石岛地区,暴雨天气的演变规律主要呈现为由强对流云团影响的大范围暴雨天气。

暴雨天气开始前,通常出现气压较大的高压控制天气。

随着热力低压梯度的增大、水汽条件的改善、锋面的活跃,天气逐渐转为暴雨天气状态。

此时对流活跃,强对流云团蔓延,并伴随着大范围的降水、雷电等极端天气现象。

在暴雨天气过程中,降水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对石岛地区的影响十分显著。

二、气象服务评价针对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气象服务的评价,主要包括预报准确性、预警报警能力、信息发布及对应急处置的支持能力等多个方面。

1. 预报准确性预报准确性是气象服务评价的关键指标之一。

通过对过去暴雨天气过程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评价气象部门对暴雨天气的预报准确性。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近日,山东省烟台市石岛地区连续遭受暴雨天气的袭击,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
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该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区分出其成因和发展
趋势,对于未来的预警和气象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主要由热带气旋的影响以及静止锋和冷涡等天气系统形成的。

热带气旋在西太平洋形成之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会逐渐靠近中国大陆,其带来的暴雨
天气是十分强劲的。

而静止锋和冷涡触发的暴雨天气则是由于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它们
对于暴雨天气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暴雨天气过程的发展趋势上,石岛地区的暴雨天气主要表现为长时间的持续性降雨,降雨强度不大,但是给当地的交通和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由于该地区的地势平缓,长
时间的持续降雨容易导致地面积水,进而影响到城市的排水系统和路面交通的通畅。

针对石岛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需要开展多方面的气象服务工作。

首先,需要对该地
区的天气形势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各级预警信号,引导当地居民做好自我防范
措施。

其次,需要建设完善的卫星、雷达和气象观测系统,提高对该地区的天气观测能力,及时发现异常天气情况。

再者,需要加强当地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优化城市路网的设计,提高石岛地区的自然灾害防范水平。

总的来说,石岛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与热带气旋、静止锋以及冷涡等天气系统有着密
切的关系。

在未来,需加强对该地区暴雨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同时积极开展气象服务
工作,为当地的生产生活保驾护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雨过程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MICAPS形势场和物理量场分析得出2010年7月11日~13日发生在浦口区的暴雨过程是由北方冷空气和副高相互作用,配合低空切变线共同造成的,且这次过程的水汽、动力、不稳定条件都很完备。

关键词暴雨;形势分析;物理量诊断分析
受北方冷空气与副高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配合低空切变线影响,11日夜到13日浦口区普降大暴雨。

平均降水量达180mm,最大的泰山站高达236mm。

全区11个站皆大于100mm,大于150mm的有10个,大于200mm的有3个。

本文试着从形势场和物理量场分析这次暴雨的成因,以期为今后预报提供些参考。

1 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
1.1 高空环流
从500hPa图分析11日8时~20时乌拉尔山东侧有一个稳定的冷低压,贝加尔湖附近高压脊前的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深入南下到东部沿海地区,低槽位于河套地区。

副高11日开始北抬,20时陆地上588hPa线到达30°N以北,592hPa线西伸至127°E,27°N。

从孟加拉湾到江苏省存在有西南向水汽通道,暖湿气流源源不断被输送至浦口区上空,并与北方冷空气汇合形成连续降水。

13日8时槽东移出海,降水过程结束。

1.2 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
从700hPa图分析11日在湖北到安徽中部以及江苏西部地区存在切变,切变线南侧的低空急流中心风速高达20m/s,且较长时间稳定存在。

浦口区位于急流的左前方,从风速和风向来分析,有明显的辐合聚集,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

850hPa切变线位置与700hPa基本一致,西南气流也较强。

受低槽东移影响,切变线东段缓慢南压至安徽南部和江淮一带,并在浦口区上空维持了较长时间,形成了本次暴雨过程。

2 物理量诊断
形成暴雨必不可少的条件:水汽供应要充足,上升运动要剧烈,大气层结要不稳定。

这次暴雨过程就发生在这种有利的配置下[1]。

2.1 水汽条件
2.1.1 水汽通量分析
约90%的水汽在500hPa以下,其中50%的水汽集中在850hPa以下,中低层水汽通量场能较好反映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多少[1]。

在11日20时850hPa水汽通量场上可以看出,从湖南到江苏有一水汽通量强区,在江苏省东部有一个中心为24的水汽通量中心,南京浦口区上空水汽通量值为13,也处于6以上的高值区,而暴雨区就出现在闭合中心周围。

这个宽厚的水汽通道的建立,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

2.1.2 水汽通量散度分析
水汽通量散度表示水汽的积聚和流失[2]。

11日20时850hPa水汽通量散度场,南京浦口区东西各有一水汽强辐合区,12日两中心相互打通,浦口区水汽通量散度达到-10以上,两侧中心值更高达-30,这表明水汽在源源不断进行补充,这为暴雨所需要的长时间的水汽条件奠定了基础。

2.2 动力条件
2.2.1 涡度分析
涡度是衡量旋转运动强度的物理量,根据涡度的变化,可了解系统的发生和发展[2]。

从11日20时850hPa涡度场上可知,南京浦口区附近涡度达到20,上升气流旺盛。

700hPa和500hPa来看,都为正值区,中低空辐合明显。

200hPa上涡度为-35,为明显的反气旋环流。

这种底层辐合、高层辐散形势,使近地层的暖湿空气和能量得以传输到对流层的高层,造成湿层加厚,有利于中小尺度系统的发生和发展。

2.2.2 散度分析
散度是衡量速度场辐散、辐合强度的物理量[2]。

与涡度不同的是,涡度正值代表辐合,而散度却恰恰相反。

从12日8时850hPa散度图上来分析,南京浦口区正处于-10低值区,东西各有一个-20的低值中心,这表示低空有强烈的上升运动。

但到了200hPa却是30~40的强辐散中心。

这与涡度分析所显示的如出一辙,南京浦口区处于底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为暴雨的持续发展创造了动力条件。

2.2.3 垂直速度分析
垂直速度可以反映水汽凝结的速度,是形成暴雨的关键因子[2]。

从12日8时垂直速度场可以分析出,850hPa、700hPa、500hPa都为负值中心区,这表明南京浦口区上空中低层有极为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这为水汽的快速凝结乃至成雨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2.3 层结稳定条件
2.3.1 假相当位温
假相当位温θse表征着大气的暖湿能量特征[2]。

用于暴雨预报的θse场,有以下两个要求:θse850≥330K,约57℃;θse85 -θse500在0℃~15℃之间[3]。

从11日20时850hPa和500hPaθse场上可以看出,θse850高达72℃,说明低空聚集了很强的不稳定能量,θse85 -θse500的值稍大于0℃,这说明暴雨发生前,我区存在强烈的层结不稳定。

2.3.2 k指数
k指数是对大气不稳定层结的综合型指数,值越大说明越不稳定[2]。

当k≥35时,极易诱发强对流天气。

分析11日20时和12日8时k指数场可以看出,浦口区在暴雨发生前就一直处于k≥28的高值区,12日8时更高达36以上,这说明从暴雨前一直到暴雨时,整层大气都处于极为不稳定状态,即使是极微小的扰动也可以诱发强对流天气。

3 结论
1)本次暴雨过程是在东移南下的冷空气与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相互影响下产生的,我区上空有明显的水汽输送通道,并且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系统势力相当,造成降水区域少动;
2)水汽分析反映出降雨前水汽含量充足,降雨后依然有不断地补充,这为长时间维持高强度的降水提供了条件;
3)动力分析反映出我区低空存在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高空存在强辐散区,这种形势的配置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4)层结指数分析反映出暴雨前我区上空积聚着较强的不稳定能量,极易受到扰动,诱发强对流天气。

参考文献
[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唐东昇.天气学原理与方法 [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319-399.
[2]刘建文,郭虎,李耀东,刘还珠,吴宝俊.天气分析预报物理量计算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32-69.
[3]章国材,矫梅燕,李延香,等.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14-1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