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是指对地表水环境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一套指导原则和方法。该导则旨在提供一个科学、全面、系统的评价框架,以评估人类活动对地表水环境的可能影响。导则的制定可以帮助政府、环保部门、水资源管理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做出决策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实现对地表水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范围和目标:明确评价的地点、时间、对象和评价的目标。评价范围可以涵盖地表水水源区、河流、湖泊和水库等各种地表水环境。

2. 影响因素的确定和评估:确定可能对地表水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如工业废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雨水排放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估,可以确定其对地表水环境的潜在影响和风险。

3. 数据采集和分析:收集地表水环境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包括地表水质量、水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地表水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4. 影响评价和预测:根据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可能后果。通过模型预测和模拟,可以预测未来的地表水环境状态和变化。

5. 风险评估和管理:对评价结果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和潜在的风险。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减轻或消除对地表水环境的不利影响。

总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是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工具,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方更好地了解和管理地表水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第五章地下水环评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

第五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建设项目分为三类: (l)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起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2)I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3)III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II 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3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 (l)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2)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 (3)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四个工作程序: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预测评价及报告编写阶段。 6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I)准备阶段 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2)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3)预测评价阶段 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报告编写阶段 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附件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执行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资料收集途径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收集已有相关资料。资料收集途径为:地质与水文地质图件、调查报告,地质钻孔、水文地质钻孔等基础性资料,可从国土部门收集;场地区大比例尺的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及报告,可从项目建设单位收集;评价区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等动态监测资料,可从国土、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收集;水源地位置、水源地开采量、水源井分布情况等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的资料,可从水利部门收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污染源分布资料,可从当地环保部门收集;降水、气温、蒸发量等气象资料,可从当地气象部门收集。当收集的资料不满足地下水影响评价技术要求时,应补充环境水文地质专题调查,并在满足《导则》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已有的水井、泉等地下水露头点进行现状监测。

二、野外踏勘前的已有资料分析方法 为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在野外踏勘前应首先根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任务与相应工作等级的评价技术要求,整理、汇编各类已有资料,对各类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编制综合图表。其次,综合分析评价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系统了解评价区地下水环境形成、分布、地下水补径排特征与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最后,对污染源进行编录,了解重要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质量、污染情况变化及与建设项目的关系。 三、资料精度与时限 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水位、水质监测精度及资料时限性按《导则》“8.3.4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规定执行。对于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没有时限要求;在水文地质条件未发生大的变化,且能够充分说明评价区水文地质现状的前提下,评价区的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等水文地质资料没有明确时限要求,但应尽可能利用最新的和精度高的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 四、评价等级 《导则》“4.1建设项目分类”中定义“Ⅲ类建设项目是指同时具备I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第一章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第一节环境标准概述 一、环境标准的定义 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二、环境标准的作用 (一)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 (三)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 (四)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 (五)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 (六)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分三类: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 第二节环境标准体系 一、环境标准体系结构 1、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是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3)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做的统一规定(是指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试验方法、检验方法、产方法、操作方法等所做的统一规定)。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是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 (4)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而制定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在环境管理

中起着特别的作用:可用来评价分析仪器、鉴别其灵敏度;评价分析者的技术,使操作技术规范化。 (5)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标准工作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代码)、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及信息编码等所做的统一规定。 2.地方环境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近年来为控制环境质量的恶化趋势,一些地方已将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地方环境标准。 (1)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2)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对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3、环境保护部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逑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导则组成。其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总纲、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术导则和行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构成,总纲对后两项导则有指导作用两项导则的制定要遵循总纲总体要求。目前发布的规划环境评价技术导则主要有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工业矿总体规划》。 一、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 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如: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性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3.环境标准体系的体系要素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这使得在环境保护领域中需要建立针对不同对象的环境标准,因而它们各具有不同的内容用途、性质特点等;另一方面,为使不同种类的环境标准有效地完成环境管理的总体目标,又需要科学地从环境管理的目的对象、作用方式出发,合理地组织协调各种标准,使其互相支持,相互匹配以发挥标准系统的综合作用。 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主体,它们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从环境监督管理的要求上集中体现了环境标准体系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环境标准体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表现。

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梳理总结

地下水导则梳理总结 1 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 1、潜水含水层 2、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 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 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2 地下水工作程序 1、准备阶段 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 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 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 4、结论阶段 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工作流程图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览表

5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调查与评价原则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勘察)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组织现场监测或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等方法获取。 对于一、二级评价的改、扩建类建设项目,应开展现有工业场地的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 对于长输油品、化学品管线等线性工程,调查评价工作应重点针对场站、服务站等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地区开展。 5.2调查评价范围 1、基本要求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以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现状,反映调查评价区地下水基本流场特征,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为基本原则。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现状调查参照HJ 25.1执行。 2、调查评价范围确定 (1)公示计算法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当建设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且所掌握的资料能够满足公式计算法的要求时,应采用公式计算法确定: L=aXKxIxT/n e L——下游迁移距离,m; a——变化系数,aNl, 一般取2; K—渗透系数,m/d,依据HJ610-2016附录B.1中渗透系数经验值表取值; I一水力坡度,无量纲; T——质点迁移天数,取值不小于5000d;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三节-河流水质模型的应用

[单选题]1.采用两点法估算河道的一阶耗氧系数。上游断面COD实测浓度 30mg/L。COD浓度每5km下降10%,上、下游断面距离8.33km,上游断面来水到达下游断面时间为1d,则耗氧数估值为()。[2018年真题] A.0.10/d B.0.16/d C.0.17/d D.0.18/d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规定,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中,耗氧系数K1的单独估值方法中的两点法计算公式为:K1=(86400u/Δx)1n(c A/c B),式中u的单位为m/s,Δx的单位为s。若上游断面来水到达下游断面时间为1d,则K1=1n(c A/c B)。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计算出在下游断面COD实测浓度为30-(8.33/5)×30×10%=25(mg/L),则K1=1-1n(c A/c B)-1n(30/25)=0.18/d。 [单选题]2.某项目区基岩为碳酸岩,岩溶暗河系统十分发育,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一级,下列地下水流模拟预测方法选择中,正确的是()。[2016年真题] A.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优先采用数值法 B.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优先采用解析法 C.概化为地表河流系统,优先采用数值法 D.概化为地表河流系统,优先采用解析法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AB两项,该项目区的岩溶暗河系统十分发育,故不宜将其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C项,数值法可以解决许多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下水资源评价问题,但不适用于管道流(如岩溶暗河系统)的模拟评价。[单选题]3.根据河流排污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公式 岸边排放与中间排放的混合过程段长度之比为()。[2013年真题] A.0.25 B.0.5 C.2.0 D.4.0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根据河流排污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公式,B为河流宽度,a为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岸边排放a1=0,中间排放a2=0.5B,岸边排放与中间排放的混合过程段长度之比为: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第三节-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单选题]1.北方某流域拟建引水式电站,坝址处多年平均枯水期月平均流量为20m3/s,坝址至厂房间河段工业取水量为2m3/s,农业用水量为1.5m3/s。为保障坝址下游河道生态用水,该电站下泄的水量最小应为()。[2017年真题] A.2.0m3/s B.3.5m3/s C.5.5m3/s D.6.5m3/s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一般不应小于河道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则该电站下泄的水量最小=2+1.5+20×10%=5.5 (m3/s)。 [单选题]2.某河道断面水位(Z)、流量(Q)、过水面积(A)之间的关系为:Q=5×(Z-50)1.4;A=100×(Z-50)1.0。在枯水期设计流量Q=5m3/s的条件下,河道断面平均流速估值是()。[2017年真题] A.0.048 B.0.050 C.0.057 D.0.066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由题意可知,枯水期设计流量Q=5m3/s,且 Q=5×(Z-50)1.4 A=100×(Z-50)1.0 解得Z=51(m),A=100(m2)。根据断面平均流速为u=Q/A,则河道断面平均流速估值=5/100=0.050。 [单选题]3.某河道控制断面BOD5、氨氮、DO执行的水质标准分别是4.0mg/L、1.0mg/L、5.0mg/L,枯水期三者的实测值分别是3.0mg/L、2.0mg/L、4.0mg/L,相应的饱和溶解氧值是8.0mg/L,则BOD5、氨氮、DO的标准指数应为 ()。[2017年真题] A.1.33、2.0、2.8 B.1.33、1.0、1.2 C.0.75、2.0、5.5 D.0.75、2.0、2.8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根据单因子标准指数公式 式中:S i,j为标准指数;C i,j为评价因子i在j点的实测统计代表值;C s,j为评价因子i的评价标准限值。则: BOD5的标准指数=3.0/4.0=0.75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师导则与标准考试大纲

第二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原则 考试目旳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查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旳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原则理解、熟悉、掌握旳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有关业务工作中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对旳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原则旳能力。 考试内容 一、环境原则管理措施 一、环境保护原则体系 (1)熟悉环境保护原则旳分类及含义; (2)掌握国家环境保护原则与地方环境保护原则之间旳关系; (3)理解环境保护原则实行与监督旳有关规定。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1.合用范围 熟悉导则旳合用范围。 2.术语和定义 (1)熟悉累积影响旳定义; (2)熟悉环境保护目旳及污染源源强核算旳定义。

3.总则 (1)熟悉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2)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构成;(3)熟悉环境影响评价旳工作程序; (4)熟悉环境影响汇报书(表)旳编制规定; (5)熟悉环境影响原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旳原则;(6)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旳划分根据; (7)掌握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实定原则; (8)掌握环境保护目旳确实定原则; (9)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原则确实定原则; (7)掌握建设方案环境比选旳原则; (11)理解环境影响评价措施旳选用规定。 4.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掌握熟悉建设项目概况旳基本内容规定; (2)掌握熟悉污染与生态影响原因分析旳内容;(3)理解污染源源强核算旳规定。 (3)掌握污染源源强及污染物排放量旳核算措施。5.环境现实状况调查与评价 (1)掌握理解环境现实状况调查与评价旳基本规定;

(2)熟悉环境现实状况调查与评价旳内容。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掌握熟悉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旳基本规定;(2)掌握常用旳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措施; (3)掌握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旳内容。 7.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掌握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旳规定。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理解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旳规定。 9.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掌握环境管理与监测旳规定。 10.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中应明确给出旳内容。(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术语和定义 (1)熟悉环境空气敏感区旳类型; (2)掌握大气污染源旳分类原则; (3)理解复杂地形、复杂风场旳定义。 (1)熟悉环境空气保护目旳旳定义;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1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16 1. 引言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并合理利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被制定出来。本文将介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16版的相关内容。 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地下水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潜在的地下水污染及环境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的活动。它的意义在于: •保护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重要的水源,对其进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污染风险,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 •预防环境污染:通过评价,可以提前识别可能对地下水产生影响的活动,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 •支持决策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决策和政策。 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地下水资源调查与监测: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动态变化等情况。 •潜在污染源调查:对可能对地下水产生影响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包括工业企业、农业生产等。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通过对潜在污染源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确定污染源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和可能发生的风险。 •污染防控措施: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控措施,以减少或消除潜在的污染风险。 •定期监测和评估:对采取的污染防控措施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 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包括: •地下水流动模拟: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模拟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和动态变化,为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污染物传输模拟:根据潜在污染源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利用传输模型模拟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输过程,评估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 •地下水质量监测:通过采样和分析地下水样品,了解地下水的质量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污染。 •环境风险评估:通过对潜在污染源和地下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潜在污染对地下水的环境风险。 •污染防控技术: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控技术,包括改变污染源排放方式、减少污染源排放量等措施。 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范围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适用于以下场景: •地下水开发和利用项目:对地下水开发和利用项目进行评价,包括城市供水工程、工业用水项目等。 •潜在污染源区域:对潜在污染源区域进行评价,如化工园区、农业生产区等。 •环境风险管理:对地下水环境风险进行管理,减轻潜在的环境风险。 •环境保护政策制定: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6. 结论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16版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指导,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和减轻环境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地下水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导则的要求进行评价,以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水文要素影响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水文要素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用于评估和预测特定项目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一种方法。在评价地表水环境的影响时,需要考虑水文要素的影响。下面是关于地表水环境和水文要素影响的详细内容: 1. 地表水环境影响: 地表水环境是指地表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系统。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 水质影响:项目或活动可能导致水体中污染物浓度的增加,如化学物质、悬浮物、营养物质等。这些污染物可能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 水量影响:项目或活动可能改变水体的水量,如水位、流量和水文周期的变化。这可能导致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如湿地退化、鱼类迁徙受阻等。 - 水生态系统影响:项目或活动可能破坏或改变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湿地的破坏、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 水资源利用影响:项目或活动可能对水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如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水资源的分配不均等。 2. 水文要素影响: 水文要素是指影响地表水循环和水体特性的因素。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水文要素的影响: - 降水量:项目或活动可能改变地区的降水量,如通过建设水库、排水系统等。这可能导致水文循环的改变,进而影响地表水环境。 - 蒸发蒸腾:项目或活动可能改变地表水体的蒸发蒸腾过程,如通过湖泊的填埋、湿地的破坏等。这可能导致水体的水量减少和水质变化。

- 地表径流:项目或活动可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形成和流动过程,如通过建设堤坝、河道改道等。这可能导致水体的水量和水质变化,进而影响水生态系统。 - 地下水补给:项目或活动可能改变地下水补给的过程,如通过地下水开采、土地利用变化等。这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变化。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在评估地表水环境影响时需要考虑水质、水量、水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还需要考虑水文要素如降水量、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等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这些评价内容有助于预测和减轻项目或活动对地表水环境的不利影响,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组 二00八年十一月 目录 1.任务来源 (1) 2.编制依据 (1) 2.1法律法规依据 (1) 2.2技术依据 (2) 3.编制原则 (2) 4.导则结构及内容说明 (3) 4.1组成结构 (3) 4.2主要内容说明 (3) 5.主要工作过程 (8) 5.1筹备阶段 (8) 5.2实验与研究阶段 (8) 5.3导则编制及文整阶段 (9) 6.与同类标准的水平对比分析 (9) 7.实现本标准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10) 7.1管理措施建议 (10) 7.2技术措施建议 (10) 8.导则完成单位 (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 在影响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水作为生产与生活的必需资源、公共卫生的载体和自然生态的核心要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及污染日趋严重。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从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华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已形成了约3万—5万平方公里的漏斗区。与此同时,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质标准,一半以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严重污染。因此,对地下水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导和规范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源头控制对地下水的污染与过度开发,保护地下水环境,为规划、区域开发及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于2002年下达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以下简称“地下水导则”)的编制任务,项目统一编号158号。 2003年地下水导则的研究与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成立了标准编制核心组。各方亦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了课题小组,在各自分工的领域内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实验、验证工作。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依托国家“973”课题“北京城近郊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和污染动力学过程”(G1999045706)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在不同污染源条件下的典型包气带和含水介质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和防护能力,建立了地下水环境系统中典型污染物的迁移、溶解、沉淀、降解动力模型,为地下水导则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分级及模式、参数的选取等提供了科学论据。 经过几年的努力,标准编制组成员在总结以往地下水研究成果(特别是国际、国内近两年来的研究成果)、水文地质勘测与实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的工作经验,进行典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_61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_6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610-2022年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22年-02-11发布 2022年-06-01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4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4 7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9 8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0 9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17 1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9 11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20 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要求..........................................................................21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23 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24 附录C(资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地表水的污染和自净 地表水是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池塘)、海洋和湿地等各种水体的统称,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表水资源 地球水97%的水是海水,剩余3%的淡水中2.977%是以冰川或冰川的形式存在,只有0.003%的淡水是可为人类直接利用的,包括土壤水、可开采地下水、水蒸气、江河和湖泊水等。只要人类不过度开采和滥用并适当的保护,这些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和自净过程还是可以满足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如图4-1. 二、水体污染 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可使水的感官性状(色、嗅、味、透明度等)、物理化学性质(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放射性、有机和无机物质组分等)、水生物组成(种类、数量、形态和品质等),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按排放形式不同,将水体污染分为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 1.点污染源 是指由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企业通过管道和沟渠收集排入水体的废水。 居住区生活污水量Q s 计算式(4-1): Q s = 86400 s qNK(4-1) 式中:Q s ——居住区生活污水量,L/s; q ——每人每日的排水定额,L/(人.d); N——设计人口数 K s ——总变化系数(1.5~1.7)。] 工业废水Q s 按式(4-2)估算:

Q = t mMK i 3600 (4-2) 式中:m ——单位产品废水量,L/t ; M ——该产品的日产量,t; K i ——总变化系数,根据工艺或经验决定; t ——工厂每日工作时数,h. 某些工业的污染物排放系数见表4—1。 2. 非点污染源 又称面源,是指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水通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 (1) 城市非点污染源负荷估计:不同区域径流系数见表4-2 (2) 农田径流污染负荷估算 3.水体污染物 由点源和非源排入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可分为:耗氧有机污染物、营养物、有机毒物、重金属、非金属无机毒物、病原微生物、酸碱污染物、石油类、热量和放射核素等。 三、水体自净 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这种过程叫水体自净。水体自净可以看作是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转化和衰减有过程。 1. 迁移和转化作用包括:推流迁移、分散稀释、吸附沉降等方面。 2. 衰减变化包括: (1) 污染物的好氧生化衰减过程 见图4-2; (2) 有机污染物的好氧生化降解 (3) 硝化作用 (4) 温度影响 (5) 脱氮作用 (6) 硫化物的反应 (7) 细菌衰减作用 (8) 重金属和有机毒物的衰减作用

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

(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 1.术语和定义 熟悉地表水、水环境保护目标、水污染当量、控制单元、生态流量、安全余量的定义。 2.总则 (1)熟悉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 (2)掌握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 (3)熟悉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内容、方法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参照本标准执行。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表水surface water 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江河、运河及渠道)、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 3.2 水环境保护目标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arget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取水口,涉水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重点保护与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渔业水体,以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 3.3 水污染当量water pollution equivalent 根据污染物或者污染排放活动对地表水环境的有害程度以及处理的技术经济性,衡量不同污染物对地表水环境污染的综合性指标或者计量单位。 污染当量,是指根据污染物或者污染排放活动对环境的有害程度以及处理的技术经济性,衡量不同污染物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性指标或者计量单位。同一介质相同污染当量的不同污染物,其污染程度基本相当。 污染当量:是指根据污染物或者污染排放活动对环境的有害程度以及处理的技术经济性,衡量不同污染物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性指标或者计量单位。同一介质相同污染当量的不同污染物,其污染程度基本相当。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题库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 考试题库 单选题(共30题) 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某北方大型河流上的水力发电项目,库区涉及珍稀鱼类产卵场,繁殖期在3~4月份,地面水评价等级为一级,评价时期至少包括() A.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 B.平水期和枯水期 C.丰水期和枯水期 D.枯水期 【答案】 A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排入GB3838Ⅲ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和排入GB3097中二类海域的污水,执行()。 A.三级标准 B.一级标准 C.二级标准 D.禁止新建排污口 【答案】 B 3、(2019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下列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肯定应不低于二级的有() A.造成入海河口(湾口)宽度束窄(束窄尺度达到原宽度的4%)的建设项目 B.引水式电站 C.影响范围涉及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的建设项目

D.某建设项目其不透水的单方向建筑尺度较长的水工建筑物(如防波堤、导流堤等),其与潮流或水流主流向切线垂直方向投影长度等于2km时 【答案】 B 4、(2016年真题)某新建化工项目氯化氢废气排气筒高35m,距该排气筒 100m处有50m高建筑物。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新污染源30m和40m高排气筒氯化氢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分别为1.4kg/h、2.6kg/h,则该项目排气筒氯化氢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 A.0.7kg/h B.1.0kg/h C.1.3kg/h D.2.0kg/h 【答案】 B 5、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关于大气环境风险评价范围确定原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环境风险三级评价范围为距建设项目边界不低于2.5km的区域 B.大气环境风险三级评价范围为距建设项目边界不低于3km的区域 C.大气环境风险三级评价范围为距建设项目边界不低于5km的区域 D.大气环境风险三级评价范围为距建设项目边界不低于25km的区域 【答案】 B 6、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下列关于一般性工业固体废物Ⅱ类场要求说法错误的是()。 A.Ⅱ类场应避开地下水主要补给区 B.Ⅱ类场应避开地下水主要饮用水源含水层

地下水新导则评价

第5章水环境影响评价 5.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5.1.1 总论 5.1.1.1 评价依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是应充分掌握水文地质条件,工作区在地质、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程度较高,前人做过多次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提交过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等报告,积累了丰富资料和研究成果,主要有: 1、1982年,XX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2、1988年,XX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XX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报告》; 3、1989年,XX省地质矿产局及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提交的《XX 省XX地区l:20万水工环综合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1994年12月,XX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XX省xx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5、1999年7月,xx市地质矿产处及xx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提交的《xx 市地质矿产概论》; 6、2000年,xx市人民政府提交的《xx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 2010)》; 7、2001年,xx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xx省xx市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1996年~2000年)》; 8、2002年,xx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的《xx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 9、2002年9月,xx市地质矿产处及xx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提交的《xx 市矿产资源规划研究(2001~2010)》; 10、2003年3月,xx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xx市地热资源调查报

告》; 上述资料为本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充分的基础资料和技术依据。 5.1.1.2 评价执行标准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标准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及国家环保部2011年6月1日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5.1.1.3 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II类:指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III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拟建项目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都会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产生,如果防渗不及时、不到位,地表垃圾经过雨水淋滤及污水可能对地下水水质造成污染。具备I类建设项目特征。 拟建项目运营期,项目区供水方式全部采用市政自来水管网,不建设自备井,不开采地下水,同时也无注入地下水。不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因此也不会导致因水位的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因此不具备II类建设项目特征。 综上,本项目具备I类建设项目特征,不具备II类建设项目特征,因此确定为I类建设项目。 5.1.1.4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主要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水环境标准(DOC 36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水环境标准(DOC 36页)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 一、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可参照本导则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地面水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各种河流(包括河口)、湖泊、水库。考虑到地面水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在本导则中还包括了有关海湾(包括海岸带)的部分内容。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三级。对于不同级别的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等相应的技术要求有所不同。 低于第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条件的建设项目,不必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进行简单的水环境影响分析。 在《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2005年版)中,将“评价等级”、“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中有关基本原则和主要工作内容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作出了要求。本节主要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内容,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进行编写。 二、评价等价与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等级的分级 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以其水质要求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 评价工作等级分为三级,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 2

内陆水体的分级判据见表1。海湾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见表2。 (二)、分级判据的基本内容 1、污水量 污水排放量Q(m3/d)划分为5个等级:(1)Q≥20000;(2)20000> Q ≥10000;(3)10000> Q ≥5000;(4)5000> Q ≥1000; (5)1000> Q ≥200。 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urfacewater environment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为法》,制定本标准。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1.2 1.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可参照本标准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22引用标准 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33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1.3 1.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所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 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下式工作除非是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凋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1.4 1.4符号 本标准使用的符号的含义与单位见表1。

44总则 4.1 4.1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三级。其分级的原则与判据见第5条。 4.2 4.2对于不同级别的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 项目的环境影响及小结等相应的技术要求,按本标准有关条目的规定执行。 4.3 4.3低于第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条件的建设项目,不必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 价,只需按照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有关规定,简要说明所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和数量、给排水状况、排水去向等,并进行一些简单的环境影响分析。 4.4 4.4拟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其所排污水的水质、 水量应符合GB 8987或其它有关排放标准。 4.5 4.5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见图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