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

合集下载

五年级数学上册《成长的脚印》的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成长的脚印》的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成长的脚印》的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成长的脚印》的教案活动目的:活动的最终目标:出一本《成长的足迹》记录册。

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其中以上学后的内容为主。

书中包括:封面、序言、图片、习作、书画作品、摄影作品、荣誉等内容。

成长报告册是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成果的积累,反思,回忆的重要工具。

它既重过程,又重发展;既重引导,又重评价。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过程,促进自己不断的发展。

活动形式:收集、实践、操作,整理活动准备:空白册一本,学生平日里的照片,证书,特色的作品。

活动过程:1、明确要求:向学生提出活动的最终目标:出一本《成长的`足迹》记录册。

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其中以上学后的内容为主。

2、资料搜集:①我们这本《成长的足迹》里面的需要一些文字内容和图片资料。

文字包括自己的习作、日记、片段等。

图片资料包括同学们的书画作品、摄影作品、你的生活照等。

而这些作品可以是大家在小学中的你最满意的作品,再邀请你的同学、师长帮你指点。

②把收集的所有作品集体挑选优秀作品自己编入《成长的足迹》之中。

3、分类整理:对这本书的栏目的设置。

可以设童年足迹、五彩的世界、我们的荣誉,我的作品等栏目。

(童年:童年中的学习生活的照片;五彩的世界:书画摄影作品;我们的荣誉:大家过去所得到的荣誉。

)4、交流修改:初稿出来以后相互交流欣赏,再请师长、家长等一起征求意见,以便把记录册建得更趋完美。

活动建议:1、召开家长会,为每位家长和孩子介绍讲解报告册的作用及制作的须知。

2,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必须得到家长的鼎力支持,争取家长的支持。

3、经常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不断完善,在过程中不断补充,记录自己的足迹。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长的脚印”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 使学生掌握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成长的脚印的含义和意义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4.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1.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教学难点:1.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2.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成长的脚印数据、计算器、教学课件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表,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

2. 学生观察数据,发现数据的分布情况,引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二、新课1. 教师讲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班级学生的身高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有什么作用?4.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数据。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四、拓展提高1.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描述。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数据的分析和描述。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布置)1. 请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描述。

2. 请学生思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使学生掌握了运用这些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方法。

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是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成长脚印这一生活情境,引出分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如何运用分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数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基础,对分数的概念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意义,学会运用分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分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分数的意义,学会运用分数解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分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生动展示分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基础练习题和拓展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代表分数的实物道具,如苹果、卡片等,方便学生直观理解分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成长脚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分数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脚印代表了什么吗?”让学生回答,从而引出分数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分数的计算方法,如同分母分数相加、异分母分数相加等。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学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思考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3.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认识成长的过程和面临的困难。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发现成长的脚印。

2.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或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含义,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成长的脚印,引发学生对于主题的思考。

2. 学习环节1.教师宣讲和示范,让学生了解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目的,明确探索方法和要点。

2.学生小组进行分工协作,通过调查、实践和记录等方式来探究成长的脚印。

3.整体分享,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调查和探究成果,教师与学生研究整体结果。

3. 反思环节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体会,强化学生对于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

四、课堂准备1.教师制作PPT和课件,准备实践教具。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纸笔等学习资料和工具。

五、教学评价通过考察能力、态度、知识、技能等多方面评价,帮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培养。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活动成果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反馈和评价的结果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总结通过这次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成长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也提高了观察、表达和思考能力,并增进了在学习中的互助合作、团队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也加深了对于学生的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班级:课时:课型:学情分析学生在推倒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应用了转化的思想,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培养了一定的估算意识,这些都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习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1.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在估计的过程中,丰富估计的策略和方法。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如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人类登月。

师:我们一起来看个视频,这是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视频。

播放视频,出示尼尔·阿姆斯特朗名言: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师:也许若干年后的一天,在月球上留下第一个中国人的脚印的人就是在座的某一位,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脚印的面积有多大呢?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为真实视频导入,是为了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直观生动地理解不规则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探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问题导入:(1)淘气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自己先独立估计,然后小组交流)(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 cm)师:这是一张淘气刚出生时脚印的图片,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是多少呢?同学们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生:我是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计算。

大于半格的记1 格,不够半格的记为0,大约是15cm2。

师:把这个脚印看作某个基本图形的近似图形,通过计算近似图形的面积来得到脚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索活动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索活动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能够理解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理解并使用高度、步长、转角等概念。

•能够灵活运用测量方法,得出各种角的度数值。

•能够画出比例尺相等的不规则图形。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好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班级和谐氛围。

2. 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学生掌握高度、步长、转角等概念,并进行实际测量。

•学生能够画出比例尺相等的不规则图形。

2.2 教学难点:•学生灵活运用测量方法,得出各种角的度数值。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3. 教学流程时间内容4. 教学方法4.1 探究法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操作法学生通过实践,完整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研究态度。

4.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及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并建立班级和谐氛围。

5. 教学评估5.1 学生表现评估根据学生探究活动中展现的态度,进一步评估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5.2 自我评估学生可以按照课上要求,对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估,促进学生对自己认识的提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6.2节“成长的脚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应用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准确记录数据。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并能运用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欲望。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特别是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转换,以及在实际测量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把直尺,教师准备卷尺、米尺和一些待测物体,如书本、铅笔、桌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测量工具,引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换算过程。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直尺测量教师准备的物体,记录数据,并进行单位换算。

4.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正确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的重要性。

6. 应用练习:布置一些实际测量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将包含以下内容:- 长度的基本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测量方法:如何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实际应用: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 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完成两道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 写一篇关于测量活动的日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重点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以及他们在单位换算和实际测量中的应用能力。

同时,反思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6章“多边形的面积”中的第2节“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教学内容围绕探究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特别是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如“成长的脚印”,来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起面积计算的直观感受,并将面积的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尤其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成长的脚印”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演示文稿、面积计算公式卡片。

- 学具:每组一套不同形状的图形卡片、量角器、直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大小的“成长脚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脚印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它们的大小?”2. 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脚印的面积。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思考面积计算的方法。

3. 讲解:教师通过PPT演示文稿,系统地讲解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面积单位的知识。

4. 实践:学生利用学具,分组进行面积计算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面积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强调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单位换算以及实际应用展开,通过图示、公式、示例等方式,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图形的面积,包括规则和不规则图形。

2. 提高题:应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房间地面的面积,选择合适的地面材料。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二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二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二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六单元第二课时,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将通过探索学生的生活足迹,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测量、计算和推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1. 测量与计算:学生将通过测量自己的脚印,学习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计算。

2. 数据分析:学生将收集并分析自己的脚印数据,学习如何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

3. 问题解决:学生将运用所学的测量和计算知识,解决与脚印相关的问题。

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测量脚印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

2. 讨论法:在数据分析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数据的含义和规律。

3. 问题解决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脚印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脚印与数学的关系。

2.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脚印的实验,记录数据,并学习如何进行单位换算。

3. 数据分析:学生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4. 问题解决:教师提出一些与脚印相关的问题,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反思自己在实验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提交一份关于脚印测量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数据、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内容。

2. 口头报告: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口头报告,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收获。

3. 问题解决测试:教师将设计一些与脚印相关的问题,测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测量工具:卷尺、直尺等测量工具。

2. 实验材料:纸张、粉笔等用于制作脚印的材料。

3. 参考资料: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以及其他与脚印相关的数学资料。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在运算规则上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适应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小数的概念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能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

2.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小数乘法的运算,加深对运算方法的理解。

3.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实例讲解等内容。

2.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小数乘法题目,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素材:包括小数乘法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存在小数乘法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数乘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同时,给出一些小数乘法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进行运算,并解释运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进行小数乘法的运算,可以选择练习题或者PPT中的例子。

在学生运算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含反思,同步习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含反思,同步习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含反思,同步习题)教材版本:北师大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理解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基本变换,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进行图形创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图形的平移、旋转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3. 同步习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2. 学生尝试对这些图形进行平移、旋转,观察图形的变化。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图形的平移、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2.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亲身体验图形的平移、旋转。

3.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图形平移、旋转的特征。

三、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1. 老师出示一些脚印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脚印是如何形成的?2. 学生分组讨论,猜测脚印形成的原因。

3. 每组派代表分享猜测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4. 老师揭晓答案,讲解脚印形成的原因。

四、巩固练习1. 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进行平移、旋转练习。

2. 学生独立完成同步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1. 老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图形的平移、旋转。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图形的对称轴,引导学生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亲身体验图形的对称轴。

3.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图形对称轴的特征。

三、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1. 老师出示一些脚印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脚印是如何形成的?2. 学生分组讨论,猜测脚印形成的原因。

3. 每组派代表分享猜测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4. 老师揭晓答案,讲解脚印形成的原因。

四、巩固练习1. 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进行平移、旋转、对称练习。

2. 学生独立完成同步习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图形的平移、旋转方面掌握较好,但在对称轴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所准备的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六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围绕着"成长的脚印"这一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索,理解并掌握数的规律,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理解并掌握数的规律;2.能够运用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的规律,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数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数的规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数的规律。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练习:发放数的规律卡片,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数的规律的概念2. 数的规律的运用方法七、作业设计2. 数的规律卡片练习: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看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拓展延伸,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的规律去解决,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和实践情景的构建二、教学目标的设定三、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四、教具与学具的精心准备五、教学过程的详细规划与实施六、板书设计的简洁与直观七、作业设计的实用性及答案的提供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必要性下面,我将对每一个重点细节进行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和实践情景的构建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使用了有趣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整数的运算”第一单元中,其中活动设计旨在通过探索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2.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通过合作与交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2.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活动设计活动名称成长的脚印活动目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提升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材料•班级黑板•整数加减法小白板•问题卡片活动过程1.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指导组内成员完成任务。

2.知识复习–在班级黑板上绘制一个数轴,并对正数、负数、0进行标注。

–复习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提供小白板供学生互相演示加减法运算过程。

3.活动任务–给出若干组问题卡片,每张卡片上标注有两个数字或两个算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计算结果。

–在计算结果后,学生需要在数轴上标出结果所处位置,并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

–完成全部问题后,组长收取卡片,并对小组计算情况进行评分。

活动评价此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1.建议评分: 明确的组长角色,能够很好地协调组员,有清晰的思路并向组员进行清晰的表达,能够合理操作小白板或其他计算工具。

2.计算准确性: 在计算过程中能够避免简单的运算错误,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考虑合理性和有效性。

3.数学思维: 思维敏捷,能够迅速处理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能够根据数学知识分析或解决问题。

4.学习态度: 积极参与活动并尊重小组成员,对数学知识有高度的热情和探险精神,能够发现和探索问题,愿意与他人分享或接受他人的分享。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 )- 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 )- 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1. 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了解到:1.成长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2.学生将学会用自己声音的大小与时间单位进行对照,并在实践中感受到不同的时间计量单位;3.学生将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掌握用分、秒、小时等时间单位进行计算。

2.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来完成;2.让学生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以及用分、秒和小时进行计算。

3.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切实的实践体验来感受不同时间单位的计量方式,并学会将它们转换成其他时间单位。

4. 教学准备1.时间计量器(如秒表、时钟等);2.画纸和油画笔;3.课件和PPT。

5. 教学过程5.1. 导入活动首先,老师将以“是什么让我们成长?”为主题,让学生自由思考,找出影响我们成长的各种因素,如父母、老师、朋友、环境、学习等。

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逐一分析这些因素,并梳理出成长的要素和特点。

5.2. 实践探索1.首先,老师将向学生介绍时间单位的基本概念,如秒、分钟和小时;2.老师将把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借助时间计量器进行实际实践,以感受不同时间单位的计量方式;3.接下来,老师将让学生以1秒钟呼吸、3秒钟说出自己名字、5秒钟做5个俯卧撑为例,让学生思考不同时间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并总结出具体的换算方法;4.学生将根据老师提供的举例进行小组讨论,以自己的方式将其换算成其他时间单位;5.最后,老师将邀请学生一起合作,将不同的时间计量方式和换算方法汇总起来,形成一张“成长的脚印”画像。

5.3. 总结反思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将邀请学生共同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自计算一下不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6. 课堂延伸1.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可适当提升复杂度,让学生尝试将时间单位换算为毫秒或者周、月等更大的时间单位;2.对于时间计量和换算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可采用分组辅导、个别指导、课后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补充所需知识,消除相关疑虑。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3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3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图形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学生仍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法,逐步掌握图形的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提高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图形的特征;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4.解决问题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图形知识解决。

例如:如何设计一个长方形的桌子,使其占地面积最大?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图形的特征。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教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首先,我要感谢评委和老师们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有机会向大家展示我的教学设计和思路。

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材分析《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节探索活动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图形的长度和宽度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图形的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的脚印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图形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图形的特征和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于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充满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图形的长度和宽度的关系,理解图形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探索图形的长度和宽度的关系,理解图形的特征。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图形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图形的规律。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实践操作: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身高的变化趋势,探索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二、活动准备1. 物品准备测量身高的工具(如卷尺等)、笔、纸以及计算器。

2. 学生准备鼓励学生在课前思考一些问题,如:•根据个人印象,自己从小到大身高有没有变化?有变化是怎样的?•一个人的身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班内同学之间的身高差异大吗?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趋于平缓?三、活动流程1. 导入活动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考:你的身高有变化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的身高发生变化的?2. 实施活动2.1 数据的收集给每个学生配备测量身高的工具,让他们分别测量自己的身高,并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2.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将学生测量得到的身高数据整理成表格,可按照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分类。

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或手机,使用Excel或其他工具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并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2.3 分析数据将表格分析出的结果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模拟出不同年龄段的身高变化趋势,呈现给同学。

3. 活动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如:学会了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数据、如何使用数据分析工具,掌握了发现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等。

四、活动扩展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据,制作一张关于身高变化趋势的图表,并在班内进行展示。

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个问题,如“身高高的学生智力更强吗?”等,并给出自己的分析结论。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材在这一节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图形。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图形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这一节内容中,学生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2.难点: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来发现图形的特征。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

3.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形材料。

3.分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图形的共同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征。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精品教案

课题成长的脚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具、学具成长的脚印的教学挂图,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进行探索1.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小时的脚印与现在的脚印有什么变化?2.出示挂图(1)板书: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每小格是1cm2)让学生数格子,先估计,再数格子,说一说怎样数格子。

(2)小华2岁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约是46 cm2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的脚印,随着年龄的增长,脚印越来越大,学生仔细观察图想,怎样才能得到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数格子,估计面积的大小。

通过情境,联系自己引出新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方面。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3.估计小华11岁的脚印面积的大小,并能用自己的脚印进行验证。

4.讨论估计小华两个年龄段脚印面积的大小。

脚印面积的大小与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布置练习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脚印验证一下这节课的结论。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格子算出小华脚印面积的大小。

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自己脚印图拿出来数一数格子,约是多少面积。

学生想办法寻找验证的方法:还可以是把脚印看作长方形来计算,(近似的基本图形)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练习和测量,说说脚印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

通过两个年龄段脚印大小的估计,使学生明确脚印面积的大小与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让学生借助方格子这一载体来进行估计与计算。

随着年龄的增长脚的生长速度回放慢。

板书设计: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1)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每个方格是1cm2)(2)小华2岁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3)现在11岁,用自己的脚印估计约是多少?教学反思:。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第3课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第4课时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第5课时【教学内容】P90-91【教学目标】1、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在估计的过程中,丰富估计的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5、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学生独立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在估计的过程中,丰富估计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难点】在估计的过程中,丰富估计的策略和方法。

【学具教具准备】学生画好自己的脚印、教师制好课件,和印好1、2号学习单一、设置情境,学习新知1、本节课随机挑人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2、教师出示淘气出生时的脚印,问:你能看出与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观察得出:它是不规则图形。

3、你有没有办法知道它的面积约是多少?学生易答出:数格。

老师追问:以前我们数过是怎么数的?学生回忆答出:先数整格的,再数半格的。

老师质疑:图上不足整格的不是半格,不是大于半格的就是小于半格的,你能用以前的办法解决吗?4、不足整格的怎么处理?组长拿出被放大的图形组织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掌握各组讨论的情况,准备点学生汇报本组讨论的方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三种(1)分割拼凑的方法(因为刚学了组合图形的求法)。

(2)四舍五入法(学生预习是从书中会学到这种,可能会想明白这就是取近似数的四舍五入)。

(3)都按半格算(因为学生在学习第四章中数过半格的,现在有的多于半格,有的小于半格,又是面积约,有学生会想到都看作半格来算)。

5、学生汇报,教师归纳出上述三种方法。

二、应用方法,解决问题1、学生拿出:1号学习单淘气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cm)温馨提示:①.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
课时目标导航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材第90页)
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重点: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难点:能用数格子的方法,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一、情景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明确: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转化为我们以前所学的基本图形。

2.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基本图形?
明确: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些图形都是规则图形。

3.课件PPT出示树叶、人头像、手掌印等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后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什么?
教师总结: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如何计算这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成长的脚印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成长的脚印)
二、学习新课
1.解决教材第90页问题1。

教师出示课件与问题:淘气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要求: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计算,再同桌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

明确:方法一: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估算,先数了数整个格子的是4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3平方厘米。

方法二: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估算,这样大约是17平方厘米。

(1)提问:总结以上同学们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利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估计的。

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
学生讨论后汇报:
方法一: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所以面积是5×3=15(平方厘米)。

方法二:把这个脚印看成近似的梯形,上底是5厘米,下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所以面积是(5+6)×3÷2=16.5(平方厘米)。

(2)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①用数方格的方法。

②把这个脚印看成一个近似的基本图形进行计算。

2.解决教材第90页问题2。

能用上面所学到的方法估计一下淘气2岁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吗?
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自学,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各抒己见,从而引出可用自己的脚印来验证先前的估计。

(利用教材后面的方格纸来验证)
3.解决教材第90页问题3。

用教材附页3中图2的方格纸,估计自己脚印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分小组独立完成。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91页“练一练”第1、2题。

第1题:5630
第2题:(1)224(2)208(3)200发现:方格越小,圆的近似面积就越接近准确面积。

四、课堂小结
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得地方?
成长的脚印
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数方格看作基本图
1.在探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手段,分析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学习,引导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同时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最朴实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单位:cm)
分析:通过观察,阴影部分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两个空白三角形的面积,根据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解决问题。

解答:阴影部分的面积:
(8.6+3.4)×(4+2)÷2-8.6×4÷2-3.4×2÷2
=12×6÷2-17.2-3.4
=36-17.2-3.4
=15.4(平方厘米)
答: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5.4平方厘米。

解法归纳: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由哪几种图形转化而成和或差求解。

篱笆围面积
有一位有钱的农场主想圈一块地,于是他便请来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帮忙,他的条件是:用最少的篱笆围成最大的面积。

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认为自己的本事大,谁都不服谁,便想一较高低。

工程师比划了一会,开始忙活起来,好大一会后,他用篱笆围成了一个圆,告诉他们说这是最优设计。

他非常自信。

觉得已经没有什么比这种设计更好的了,既用了最少的篱笆,又得到了最大的面积。

物理学家呢?只见他把篱笆拉开了一条长长的直线,然后说假设篱笆有无限长,那么围起来半个地球就够大的了吧。

他很是满意觉得别人都没有他设计的面积大。

到数学家了,他先是嘲笑了工程师和物理学家,然后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对他
们说:“我现在是站在篱笆外面。


工程师和物理学家想了一下,都很佩服数学家的聪慧,便认输了。

只有庄主还是一头雾水。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