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写作 “借物喻人”技巧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
记叙文写作“借物喻人”技巧指导(含范文)“借物喻人”,是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初中记叙文中,如果能灵活的运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拓宽自己的写作素材,还能提升作文的立意,让普通写人的文章,意蕴深长。
【技法总结】
1、寓物于事。
例如作家肖复兴的散文《苦瓜》,文章记叙的是母亲种植苦瓜的事件。把要写的对象,融入一件事情当中写,有情节,有故事。
2、寻找人与物的相似点。
本文的结尾2段,明确点出了苦瓜与母亲的相似之处。“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日‘君子菜’。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母亲,与君子,有相似之处,都是把苦留给自己,把“甜”带给他人。
借物喻人的作文,关键是点明“物”与“人”的相似之处,共同之处。这里的相似和共同,主要是指品质上的,赋予物品人的品质,赞美物品的同时,也是赞美人。
3、画龙点睛,明点中心。
对人物的赞美之情,在行文中,可以隐含表达。但到了文章末尾,一定要明确点明,不要让读者去猜测。
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于都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
作为初中生,写考场记叙文,尽量将点题句或段,放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或最后一段,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到你想表达的中心。
【名家作品】
《苦瓜》
作者: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子,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意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子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子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子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子的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
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涵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子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子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日‘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学生优秀例文欣赏】
有一种甜
我无数次地忆起在乡间度过的童年时光,井里捞出来的西瓜,隔壁婶婶家的桃,村口小店里切片码好的云片糕,小孩可以随意吃。这些甜滋滋的东西无数次让我大饱口福。可只有一样吃食让我咬牙切齿。
屋前屋后的水涨得满满的,筝形的菱叶一圈圈地漂浮在上面,奶奶非常爱惜它们。我不喜欢吃菱角,形状古怪,还泛着淡淡的河水味道。尽管她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菱角有多么好,我惦记的也只是那些甜蜜的糖果罢了。
可奶奶也硬是要说菱角是甜的,我又有什么办法?况且她做菱角的方法也是那么老几样,有时放在粥里炖,或是加油、肉丝、菱角,添水烧几下,微苦的香味溢出来,淡淡笼着蒸汽。
那段时间,爸妈想接她到城里来住,毕竟村里的老人大多进城享起了清福,而且奶奶年轻时受了太多的苦,身体也不好,可她拒绝了。
为什么呢?我问奶奶,奶奶背对着我,一言不发。她布满斑纹的手执着老式木勺,轻轻地转动,菱的味道溢出来,久散不去。黄昏的时候,我看见她也是这样背对着我,用长竿将菱角拉到身边,捉去附在上面的田螺卵,十分爱惜的样子。我这道这批菱角会被风干,寄到城里,可给我们吃很久,她总是这样。
后来我长大了,江南的城市里,人们竟那么爱吃菱,说是可以防癌排毒,若是有绿色无害的牌子,那价格便愈发高了。摆酒席时主人往往要上这道凉菜,那些菱被完整地去了外壳,泡在蜂蜜里晃悠悠地端上来了,个个雪白而饱满,我在
众人招呼下动了筷子,一股甜味直冲鼻腔,像是露骨的谄媚,称赞不已,我只是笑。
这不是我熟悉的菱角,不是被一个女人在岁月的寒风里种下,一心呵护而成的菱角,我所熟悉的菱角,坚硬的壳包裹柔软的肉里。在油与水的煎熬中,溢出苦中带甜的香,这是菱角,更是奶奶的一辈子。
夏天到来时,我们又收到了今年的红菱,我吃了一个,仿佛带着淡淡的河水味道,接着便留下满口清爽甘甜。我渐渐地,渐渐地明白了,有一种甜来自我亲爱的奶奶,来自我故乡的河流,更来自我灵魂深处一生一世的想念。
我抬起头,仿佛看见了奶奶的笑脸,一股甜,蔓延到了我的心里。
奶奶的酸豆角
街边的小食中,有几道特别受欢迎,因为里面加入了一道特别的拌料:“酸豆角”。每当挑起那金黄的切成一粒粒的酸豆角,我都忍不住眼眶湿润。
那是祖母特制的腌豆角,那是一道那是独属于皖南,独属于那个小院,独属于祖母的一道小菜。
祖母知道我最喜欢腌豆角,往年过年回家时,她总是要做上许多,塞进车里让我们带回上海,母亲劝阻,她总说:“孙子喜欢吃,带少了他肯定会不够吃!”临行时,她总是摸摸我的头:“孙儿乖,好好学习,明年回来还有豆角吃。”说完,她与我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