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知识梳理+典例精析+拓展阅读) 华东师大版

合集下载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谱” 华东师大版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谱” 华东师大版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谱”河姆渡村落以水稻种植作为农业主要部分,兼营渔猎、采集、家畜饲养,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食物来源。

山地林间的禽兽、饲养的牲畜、大量的水产,还有野生的水果、野菜及蘑菇、鸟蛋等,都被一一搬上“餐桌”,成为河姆渡先民的美味佳肴。

许多食物不但能够果腹充饥,还能加强人体营养,增强体质,其中有不少以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为今天的人们所喜爱,或成为宴席上的佳肴珍馔,或被选为上佳的滋补食品,特别如龟鳖等高蛋白食物,更是被制成形形色色的药丸、胶囊等。

然而在河姆渡人的“菜谱”上,这些是再寻常不过的食品了。

从自然界获取的食物,有的可以直接食用,如各种水果、菱角等。

在河姆渡遗址的发掘现场,多处发现被掰成两半的菱角壳、桃核等,专家推测这是当时人们生吃后遗留下来的。

有的食物则需经过加热炊煮处理,一来可以杀菌,二则有助于消化吸收,而且烧熟以后吃起来的口感要比生吃好很多。

烤也是人类最原始的饮食方法,它简单易行,不需要任何炊煮器具。

河姆渡原始先民自然也用这样的方法来烧烤食物,烧烤的对象则多为狩猎而得的禽兽以及饲养的家畜等肉类食物。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我国南、北气候相差很大。

不同的气候,使南、北方的房屋建筑形式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巢居”和“穴居”,当是南、北方最早的居住形式。

河姆渡遗址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长脊短檐房屋,房顶覆盖茅草。

今天,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傣族、壮族、高山族等的住房,仍保留干栏式建筑的遗风。

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梁柱间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而成。

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多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

它以坑壁作墙基,在居住面和墙上涂抹草筋泥,抹平后烘烤使其变硬。

墙壁依次安竖木柱,以支撑房顶。

房顶用草木搭成,并且抹一层草筋泥,以便抵御风雨。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ppt课件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ppt课件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文化的异同)
遗址 生活 自然环 建筑 粮食 饲养 制作 区域 境特征 形式 作物 动物 陶器
河姆 渡遗
长江 流域
高温多雨 水网密布
干栏式 水稻
猪狗 牛等
黑陶

半坡 黄河 气候干燥 遗址 流域 河流较少
半地 粟 穴式 小麦
猪狗 等
彩陶
相同 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 点 建立了村落,过定居生活,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的主要代表
河 约七千年前 姆 渡 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 遗 址 南方原始农耕文化
的主要代表
一、半坡遗址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 约六七千年前 2.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石刀) 耒耜 4.农耕作物: 世界上最早种粟 5.原始饲养业:猪 狗 6.居住: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屋 7.原始手工业:彩陶 纺布
半坡出土粟
谷子属禾本科作物,
籽粒为球形、卵圆型谷 物类粮食,脱壳前称为 “谷子”,脱壳后称为 “小米”, 学名为
“粟”。谷子起源于我 国黄河流域,是由野生 狗尾草进化而来。我国 栽培谷子已有七千年以 上的历史。我国古代甲 骨文称粟为“禾”,秦 汉以粟为五谷之首(禾、 稷、菽、麦、稻)。
粟(谷子)
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
情节是( C )
A
种植水稻
B
饲养猪狗等家畜
C
住半地穴式房屋
D
食用磨制石器
•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而半坡
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的原因是( B )
A 生活习惯
B 地理与气候
C 生产生活能力所致
D 历史传统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讲述了人类从采集狩猎过渡到农业生产的过程,分析了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原始社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掌握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始农业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掌握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业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事例、视频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课件,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

2.图片:准备与原始农业相关的图片,如原始农业生活场景、农作物图片等。

3.视频:准备关于原始农业的短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原始社会的狩猎采集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类会从采集狩猎过渡到农业生产?2.呈现(10分钟)呈现课件,详细介绍原始农业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华师大版)(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华师大版)(共

01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大量开垦土地,种植作物,从而对
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生态平衡的破坏

02
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导致森林砍伐、湿地破坏等,影响了生态系
统的平衡。
环境污染
03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
污染。
对现代农业的启示
保护生态环境
现代农业应该注重环境保护,采 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避免对生
智能农业的发展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农业和智能化管 理。
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研发更高效、智能的农业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推广
注重生态平衡,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减少 化学农药使用。
循环农业的实施
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工具的演变
石器工具
早期农业使用石器工具, 如石斧、石犁等。
青铜器工具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 青铜器工具逐渐取代石器 工具。
铁器工具
铁器时代的到来,铁制农 具如铁犁、铁锄等得到广 泛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 生产效率。
PART 03
原始农业的影响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02
随着人口增长和食物需求增加, 人类开始寻找更稳定的食物来源 ,原始农业应运而生。
农业起源的探索历程
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 程,人类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发现
并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
考古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多学 科的研究成果为探索农业起源提
供了重要依据。
学术界对于农业起源的时间、地 点和方式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1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1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目标: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

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课型设计:新授课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1、年代和地域2、生活情况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

七年级历史上册2《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2《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华东师大版

《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的产生》是2016版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内容,讲述了我国南方河姆渡居民和北方半坡农耕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和早期人类居所的变化。

体现了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同时让学生领悟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全国范围内共同发展起来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原始农耕的出现,了解南北原始农业发展的差异。

2.理解自然环境是影响农耕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知道原始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点,感悟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考古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进而把握南北农耕文化的不同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观半坡和河姆渡的网络博物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历史文物并得出结论,体会祖先长期的观察和摸索的艰苦历程,从而珍惜祖先的劳动成果并加以继承。

◆课前准备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导入新课:议一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讲授参观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网络博物馆。

一、河姆渡遗址展厅(展品1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和复原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石锄磨制石器骨耜、石斧等是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

(展品2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学会种植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展品3号)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长圆形钵河姆渡出土的陶猪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学会制陶、养猪,产生了原始手工业和原始畜牧业。

(展品4号)骨哨(河姆渡)骨针(河姆渡)河姆渡居民已有了乐器比山顶洞人先进的地方。

(展品5号)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学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讲义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讲义 华东师大版

种房屋的样式名称是什 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
⑴信息与名称:河姆渡 生活;干栏式房屋.
⑵原因:浙江地区地势
⑶优点:通风防潮,上 以圈养牲畜。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距今年代: 发现地区: 生产工具: 原始农耕:
原始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原始生活:
约七千年 浙江余姚 磨制石器,耒耜 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 水稻的国家) 饲养家畜(猪、狗……) 陶器和原始乐器
磨制石器 最早种植粟
饲养猪狗等 动物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这些先民最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B.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C.最早栽培了水稻 D. 还能够饲养家畜
B)
2.半坡原始居民可能吃的食物是( A )
A.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蔬菜 B.主食是稻,副食有鱼 C.主食有麦,副食有鱼肉和蔬菜 D.主食是水稻,副食有肉和蔬菜



中 界 种 的
展品3号
这说明河姆渡居民 会制陶、养猪,产 始手工业和原始畜
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长圆形钵
河姆渡出土的陶猪
展品4号
骨哨(河姆渡) 骨针(河姆渡)
河姆渡居民已有 了乐器
比山顶洞人先 进的地方
展品5号
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 会挖掘水井,饮水更
便.
展品6号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思考:从左图我们能
共同特征: 农耕,磨制石器,原始家畜饲养业和原
生活。
主要不同: 房屋的结构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不同原因: 地理自然环境不同,一南方湿润多雨,
原始 距今 居民 时间
课堂小结
生活 地区
原始 原始家畜饲
农耕
养业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1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1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掌握半坡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景,主要包括生活地区、距今时间、农作物品种、房屋样式,知道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农业上面的进步和贡献。

2能力目标能找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生产上的不同点并说出原因。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原始居民的感情。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好奇心强,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已经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对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情况充满浓厚的兴趣,本课我将通过幻灯片播放文物图片的直观教学方法和讨论归纳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想象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从心里爱上历史这门学科。

初一学生好奇心强,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已经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对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情况充满浓厚的兴趣,本课我将通过幻灯片播放文物图片的直观教学方法和讨论归纳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想象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从心里爱上历史这门学科。

初一学生好奇心强,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已经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对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情况充满浓厚的兴趣,本课我将通过幻灯片播放文物图片的直观教学方法和讨论归纳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想象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从心里爱上历史这门学科。

3重点难点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难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的不同之处及形成原因。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前情回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最古老的人类,我们知道了北京人的生活非常环境恶劣,他们居住在山洞里,用的工具很简陋,是木棒和用石头打制成的简易工具,他们赖以谋生的方式是采集和狩猎。

教师幻灯片展示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采集和狩猎为生有何不便之处?活动2【讲授】一、半坡原始居民请大家阅读本课第七页第一自然段了解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小组讨论归纳出它们的生活情况:1、距今时间---距今约6、7千年2、生活地点和区域:陕西西安半坡村属黄河流域3、原始农业:种植粟和蔬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识点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 生活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2. 生活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相关链接: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

3. 所处的大河流域:长江流域。

4. 生产生活状况
(1)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相关链接:耒和耜是用来松土的工具。

在尖木棒下端绑一段横木就制成耒,使用时便于用脚踩。

耜是用磨得较锋利的片状石板,或用个体较大动物的肩胛骨去掉骨脊,牢牢绑在木棒下端制成的。

耒一般用木削成,耜也可用木制成,所以古人说“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木耜在地下容易腐烂,所以出土的主要是骨耜和石耜。

(2)种植作物:种植水稻。

误区警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3)房屋建筑: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会挖掘水井,方便了饮水。

相关链接:干栏式房屋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

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

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以通风、避潮,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干栏式房屋结构比较复杂,技术要求很高,充分显示了河姆渡居民的聪明才智。

(4)原始畜牧业:饲养家畜。

(5)原始手工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误区警示:制陶业是原始手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

陶器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第一次创造出了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它的出现有利于人们存储粮食和水,是人类能够定居的前提和基础。

知识点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 生活年代:距今约五六千年。

2. 发现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相关链接:半坡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

北部是公共墓地,南部是居住区,东北部是烧制陶器的窑场。

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

居住区周围有防护用的壕沟。

3. 所处的大河流域:黄河流域。

4. 生产生活状况
(1)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耒耜、石刀,骨制箭头、渔叉和渔钩。

相关链接: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其中“普遍使用”有三层含义:一是磨制石器数量多;二是磨制石器种类多;三是出现了装有木柄的磨制石器。

(2)种植作物: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半坡居民还会种植蔬菜,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相关链接:粟,即小米,是我国黄河流域特有的农作物,由野生的狗尾草逐步培育而成,
古代又称为“禾”“粱”,现在称未脱粒的粟为谷子,已脱壳的粟为小米。

思维拓展:这些农作物的种植说明,半坡居民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这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3)原始畜牧业:半坡原始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

(4)房屋建筑:住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炕。

相关链接:半坡聚落处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雨水较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易于深挖,有利于保温。

可以说这是半坡居民适应自然环境的创举。

(5)原始手工业:制造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误区警示:彩陶上有许多刻画符号,有学者认为这些符号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思维拓展:如何认识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提示:生产工具的进步: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北京人、山顶洞人主要从事采集、打猎(或渔猎),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北京人、山顶洞人居住在洞穴中,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会建造房屋;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和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已进入氏族公社时期。

知识点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 生活年代:距今四五千年。

2. 发现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相关链接:大汶口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遗存,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为早、中、晚三期。

遗址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5400平方米。

遗址内涵丰富,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

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

陶器主要包括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

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

3. 所处的大河流域:黄河流域。

4. 生产状况:以农耕为主,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镰、石锄;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了黑陶、白陶。

5. 社会生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预示原始社会即将走向尽头,阶级社会即将来临。

【例题1】下列远古居民中,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 )
A.元谋人、北京人
B.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C.北京人、半坡原始居民
D.元谋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明白“磨制石器”这一概念,联系所学,我国远古居民使用的工具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不断发展进步,经过分析即能得出正确结论。

答案 B
【例题2】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最能体现该地区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应该是( )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人工取火
D.住干栏式房子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联系运用。

根据所学,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居民是半坡人,该居民在世界上最早培植了粟,这是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最主要的成就。

答案 A
【例题3】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人们生活的不平等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居民的分化
D.部分人将公共财产据为己有
点拨原始居民时期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农耕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答案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