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动静之美》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味静态、动态结合之美》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味静态、动态结合之美》

动态、静态结合之美金堂县实验小学张静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2、森林里,鸟儿们站在枝头,你能用一个词来分别描述它们的状态吗?3、从“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引出学习的课题:品味动态静态结合之美。

二、以《周庄水韵》为蓝本,学习动静结合的方法。

1、出示阅读指南。

2、学生找一找静态、动态描写的句子。

3、品读句子:。

示句子:a;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B: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

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1)读中感悟句子的静态、动态美。

2)看看它们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来写?3)总结方法,示金钥匙:要对被描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征来写。

如山要抓住它的外形、险峻的气势·····4、体味动静结合的好处。

1)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2)只有一种状态好吗?为什么?3)总结:静态描写集中、细致,能给人以完整的印象;动态描写可以避免呆板、僵化,枯燥,比静态描写更有活力和表现力。

4)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会静中显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使文章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更能突出风景的特点。

5、体会写法:作者是如何把动静结合写得这么美的?1)示句子: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先读一读,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总结:以静写动2)以动写静: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光带。

第一单元拓展《发现古诗中的动静之美》(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

第一单元拓展《发现古诗中的动静之美》(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

发现古诗中的动静之美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敕勒歌》,发现古诗中在‘静’的画面中加入‘动’,画面就能‘活起来’的现象。

2、再通过两首《绝句》的对比学习,让学生能从诗歌中找到动态和静态的景物,感受诗中“动静搭配”的美妙,发现诗歌‘动静搭配’的多种不同方法。

3、在《鸟鸣涧》的学习中,探究“诗歌‘动静搭配’有不同妙处”,引发学生对古诗“动”与“静”的继续探索。

教学重难点1、通过两首《绝句》的对比学习,让学生能从诗歌中找到动态和静态的景物,感受诗中“动静搭配”的美妙,发现诗歌‘动静搭配’的多种不同方法。

2、在《鸟鸣涧》的学习中,探究“诗歌‘动静搭配’有不同妙处”,引发学生对古诗“动”与“静”的继续探索。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诗,发现动静搭配之美师:同学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草原上有一个游牧民族,叫敕勒族。

敕勒族的人们生活在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那里的天湛蓝高远,一望无际,那里的草原辽阔无垠,茂盛的草养育着一群群的骏马,一群群的牛羊。

二年级时,我们学过有关它的一首流传千古的北朝民歌一--《敕勒歌》。

PPT出示《敕勒歌》图片跟语言要配套谁能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你们班,谁的朗读水平最好啊!就请你。

)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敕勒川,阴山下的哪些景物?评:难怪大家都推荐你。

你不仅读出了诗的节奏,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还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中的画面。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画面里画了敕勒川,阴山下的哪些景物?预设:谁来补充!天、野、风、草、牛羊。

你们火眼金睛,一下子就找出来。

老师佩服你们。

正是这些景物使这幅画清晰起来了。

请看,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最后一句不见了。

)从这几句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1:我看到了天很蓝,草原很绿。

预设2:我看我看见了天就像一个穹庐一样笼罩着四野。

你们品得真好,品到了文字里的画面美,诗中的画面美。

来,美美地读一读,感受草原那份宁静,那份辽阔,能让你的心都静下来。

读得真好,将我带进静静的草原中,看到了蓝天白云和无边无际的绿色。

描写景物动静之美的作文

描写景物动静之美的作文

描写景物动静之美的作文朋友!今天我想跟你唠唠景物的动静之美。

你可别小瞧这事儿,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就像那大海,表面看着风平浪静,底下可不知道藏着多少小秘密呢。

我记得有一次啊,我去一个小湖边。

那湖啊,叫啥名儿来着?嗯……好像是翠湖吧,反正在一个小村子旁边。

当时是清晨,哇,那景色可把我迷得够呛!湖水就像一面大镜子,平得不像话。

你要是往湖水里瞅,能清楚地看到岸边垂柳的倒影,就像一幅画似的。

这静美啊,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儿,让你都不敢大声喘气,生怕把这宁静给打破喽。

可是呢,你以为它就这么一直静下去啦?哼,那可就错喽。

突然,不知道从哪儿游过来一群小鱼,“哗啦”一声,那平静的水面就被打破了。

小鱼们在水里游来游去,一会儿聚在一起,像在开会;一会儿又分散开,就像在玩捉迷藏。

这一动起来啊,整个湖就像被注入了生命力一样,变得鲜活起来。

这动静之间的转换,就像是魔法一样,我当时就站在那儿,看得入了迷。

我写景物写了20多年了,以前刚入行的时候啊,我就只知道写那些静止的景物。

什么大山啊,大树啊,就觉得把它们的样子描述出来就完事儿了。

唉,那时候可真傻。

后来有个老编辑跟我说:“你这写的都是死物啊,景物也是有生命的,得把动的部分也写出来。

”我当时还不服气呢,心想:“动的有啥好写的?”结果啊,写出来的文章就像那没放盐的菜,淡而无味。

后来我就开始仔细观察,这一观察可不得了。

就像那风吹过树林,“沙沙沙”的声音,那是树在唱歌呢;还有那花丛里的蝴蝶,扑棱着翅膀,就像一个个会飞的花朵。

这动起来的景物啊,就像是一场盛大的舞会,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

在咱们这行啊,有个传说。

说是有个大作家,写景物那叫一个绝。

他为了写好一个瀑布,在瀑布旁边住了一个月呢。

每天就看着那瀑布,感受它的动静之美。

我虽然没他那么疯狂,但是我也知道,要写好景物,就得用心去感受。

现在啊,我就觉得景物的动静之美就像生活一样。

有时候平静如水,有时候又充满活力。

“古诗中的‘动’与‘静’”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评析

“古诗中的‘动’与‘静’”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评析

“古诗中的‘动’与‘静’”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评析作者:刘悦黄国才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8年第03期教学篇目《敕勒歌》、《出郊》、《绝句一》(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二》(迟日江山丽)。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想象”的方法读古诗,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

2.通过《敕勒歌》的学习,发现古诗中“在‘静’的画面中加入‘动’,画面就能‘活起来’”的现象。

再通过其他三首诗的对比学习,感受诗中“动静搭配”的美妙,建构对“诗歌‘动静搭配’方式”的作用的粗浅认识。

3.在《鸟鸣涧》的学习中,探究“诗歌‘动静搭配’有不同妙处”,引发学生对古诗“动”与“静”的持续的探索兴趣。

教学过程:一、读《敕勒歌》,发现“动静搭配之美”1. 情境创设。

课件呈现配乐视频:草原美景。

教师讲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生活在我国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叫敕勒族。

那里的天湛蓝高远,草原辽阔无垠,茂盛的青草养育了一群群骏马和牛羊。

听,有人唱起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北朝民歌——《敕勒歌》。

教师配乐诵读。

2. 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

强调正确、流利地朗读。

4.提问思考: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中有哪些景物呢?同学们把它们从诗歌中圈出来。

(生圈画:天、草、牛羊。

)5.边读边想象画面。

出示:“敕勒川……野茫茫……”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生描绘:天很阔,草很绿……)出示:图画+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感受“天似穹庐”的广阔无垠。

生朗读想象。

出示:风吹草低见牛羊。

展开想象:一望无际的天底下,当风吹过,草原上能看到什么?(生:牛羊。

)继续想象:牛羊在做什么?师:展开想象的翅膀,草原上除了牛羊,还能看到什么?师:看,当我们展开想象,这幅草原图就越来越丰富啦!6.讨论最后一句诗的作用。

对比有与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句诗的不同效果。

如果没有最后一句,读一读,这样的两幅画你更喜欢哪幅呢?和同桌说说你的看法。

动静之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动静之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 和多元化发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 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 思维。
动静之美的教学理念
强调阅读过程中的动 态与静态的结合,培 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 审美素养。
注重群文阅读,通过 多篇文本的对比、整 合,提高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强调阅读与生活的联 系,引导学生将阅读 与生活实际相结, 增强阅读的实用性。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群文阅读的概念与特点
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通 过选取一组相关文章进行阅读,帮助学生 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群文阅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 自主阅读和探究,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和组 织者。
群文阅读具有开放性、比较性和归纳性的 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 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注重阅读过程中的个 性化体验,尊重学生 的阅读感受和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 见解和观点。
动静结合的群文 阅读教学方法
静态阅读的选择与组织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静态阅读材料 针对不同年龄段和阅读水平的学生进行材料组织 注重静态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结合群文阅读的主题和目标进行材料筛选与整合
动态阅读的引导与实施
提升阅读速度:在有限时间内快速阅读多篇文本,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多篇文本的对比、分析和归纳,提高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 拓展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阅读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对群文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积极性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量 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享受阅读的乐趣
要意义。
跨学科融合: 动静之美理念 可以与其他学 科领域相结合, 形成更具特色 的教学风格。

动静之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动静之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动静之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本文档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关于动静之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指南。

动静之美是文学的重要元素,对于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领略到文学作品中动与静相互渗透的美感,培养其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本文档将重点介绍动静之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动静之美的感知能力;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5.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动静之美的概念介绍;2. 文学作品中的动静之美分析;3. 学生合作阅读与讨论;4. 学生个人表达与创作。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 教师示范法:教师选取一段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动静之美;2. 群体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篇具有动静之美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然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享和讨论;3. 视听教学法:通过观看文学作品改编的动画片、电影或者戏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动静之美;4. 创作教学法: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动静之美的理解,创作一篇小说、散文或者诗歌;5. 互动学习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示自己的成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者故事引入动静之美的概念;2. 概念讲解:讲解动静之美的概念、特点和作用,并举例说明;3. 阅读与分析:教师示范阅读一篇具有动静之美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4. 小组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篇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然后小组成员之间分享自己的理解;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动静之美的表现形式和效果;6. 创作表达:鼓励学生创作一篇展现动静之美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和分享;7.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反思,让学生对动静之美有更深的认识。

上杭景点作文突出动静之美

上杭景点作文突出动静之美

上杭景点作文突出动静之美
《美丽的上杭》
嘿呀,上杭那可是个好地方啊!那里的景点,真是把动静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说那个瓦子街吧,一进去,就能感受到那种热闹的气息。

街边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老板们热情地招揽着生意,呦呵声此起彼伏。

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哎呀,就像走进了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次在一家卖糖人儿的摊前,我看着那老师傅熟练地摆弄着糖稀,就那么几下,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就出现了。

我眼睛都看直啦,觉得太神奇了!那热闹的场景,还有那神奇的手艺,真的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

而当你走到汀江边时,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江水静静地流淌着,在阳光下闪着波光,时不时有几条小鱼跃出水面,带起一圈圈涟漪,好一派宁静祥和的画面呀。

我有时候就喜欢在江边找个地方坐下,静静地看着江水,听着江水流动的声音,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啦。

在上杭,就是能这样同时感受到动与静的魅力,这就是它最独特的地方,我真的太喜欢啦!不管啥时候再去,我肯定都还是会被它吸引,被它的动静之美给打动。

哎呀呀,上杭,真的太棒啦!。

动静之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动静之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动静之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动静之美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帮助学生阅读各种形式的动静之美作品,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动静之美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了解动静之美的定义及其在文学中的重要性;2.掌握不同类型动静之美作品的阅读技巧;3.培养对动静之美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动静之美概述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介绍动静之美的概念和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通过例子和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类型动静之美作品的魅力。

2.动静之美分类将动静之美按照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如音乐、舞蹈、画作等。

针对每种类型,可以选择一到两个具体的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方式和独特之处。

3.动静之美作品阅读选取一些经典的动静之美作品,例如音乐剧《狮子王》中的插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和分析,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动静之美元素,并提出问题以促进思考。

4.创意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对动静之美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篇短文、绘画或演讲等形式的作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展示一幅画作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对动静之美的兴趣。

2.讲解动静之美概念教师向学生简要解释动静之美的定义和作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思考,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3.分类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别讨论音乐、舞蹈、画作等不同类型的动静之美,并记录下各自的观点。

然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总结。

4.作品阅读与分析选择一到两个具体的动静之美作品,展示给学生,并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和分析。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作者意图、作品中的动静对比等,引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讨论。

5.创意表达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

美好的景物运用动静之美作文

美好的景物运用动静之美作文

美好的景物运用动静之美作文
“哇,今天的天气真好呀!”我一蹦一跳地走在小路上,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玩耍。

我们来到了一片草地,那绿油油的小草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柔软的绿地毯。

“嘿,你们看,那边有好多野花!”一个小伙伴兴奋地喊道。

可不是嘛,五颜六色的野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仿佛在向我们打招呼呢。

我们嘻嘻哈哈地跑过去,我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一朵粉色的小花,“哇,它好漂亮啊!”“别碰它啦,让它好好长着。

”另一个小伙伴说。

“嗯嗯,我就是看看。

”我站起身来,看着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真像一个个小精灵。

“哎呀,那边有一条小溪!”不知谁喊了一声,我们又呼啦一下跑向小溪。

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哇,好多小鱼呀!”我们兴奋极了,都想伸手去捉。

“哎呀,别捉它们,它们自由自在的多好呀!”我赶紧拦住小伙伴们。

“好吧好吧,我们就看看。

”大家也都点点头。

我们沿着小溪往前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影。

“这就像一幅画一样!”我忍不住感叹道。

“真的好像呀!”小伙伴们也纷纷附和。

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欣赏着这美好的景物。

突然,我想到,这美好的景物不就像我们的生活吗?有花有草,有阳光有溪流,有我们一起玩耍的快乐时光。

我们要珍惜这一切呀,就像珍惜我们的友谊一样。

想到这里,我开心地笑了,小伙伴们看着我,也都笑了起来。

这美好的景物呀,会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想起,都会感到温暖和快乐。

动静结合写美的作文

动静结合写美的作文

动静结合写美的作文
《动静之美》
嘿,大家好呀!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我眼中的美,那可是一种超级特别的美哦,是动静结合的美呢!
咱先说动之美吧。

你们看那操场上,同学们在奔跑嬉戏,那场面多热闹呀!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他们的笑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哇,那可真是充满活力,让人听了都不由得开心起来。

每次看到他们在操场上尽情玩耍,我就忍不住也想加入进去,和他们一起疯一起闹。

这动起来的感觉,不就是一种美吗?就好像阳光照耀在大地上,闪闪发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呀!
再说说静之美。

当我们走进图书馆,那安静的氛围哟,每个人都在静静地看书。

大家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那画面多美好呀!就像一朵朵安静绽放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在那里,时间仿佛都停止了,一切都是那么宁静、祥和。

我有时候也会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找个角落静静地坐下,感受着那安静的美好。

这种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就如同夜晚的星空,神秘而又让人陶醉。

动之美和静之美,就像白天和黑夜,各有各的魅力呢!那热闹的操场和安静的图书馆,不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吗?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公园里玩耍,跑啊跳啊,玩得可高兴了。

后来我们跑累了,就躺在草坪上晒太阳,看着蓝天白云,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融合,动之后的静,让我觉得特别舒服,特别美好。

难道不是吗?
动静结合的美,无处不在呀!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它。

你们说呢?这不就是我们生活中最棒的礼物吗!。

写动静之美作文评价单

写动静之美作文评价单

写动静之美作文评价单
写动静之美作文评价单:
段落一:
这篇作文写得真好,动静结合得恰到好处,看得我都入迷了。

感觉就像在现场一样,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和宁静。

段落二:
作者真是会抓重点啊,一动一静,看得我眼花缭乱。

那种对比,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感觉大自然太美了!
段落三:
这作文里用了好多修辞手法,读起来特别带劲。

那些比喻、拟
人什么的,都用得特别自然,感觉就像是大自然自己在说话一样。

段落四:
作者用词好丰富啊,长短句都有,读起来一点都不单调。

那些词汇选择也超棒,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高清电影,每个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

段落五:
总的来说,这篇作文真是赞爆了!作者写得那么生动,那么有感染力,让人看了都想去亲自体验一把大自然的动静之美。

这绝对是一篇值得点赞的佳作!。

《古诗中的动与静》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古诗中的动与静》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古诗中的动与静》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词句注释: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居。

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

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鹿柴(zhài)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yǐ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词句注释:⑴鹿柴: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⑵但:只⑶返景: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⑷复:又。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词句注释:⑴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⑵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⑶春山: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⑷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⑸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词句注释:(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⑵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⑶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动与静分析表格题目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词写景手法《绝句》《鹿柴》《鸟鸣涧》《山居秋暝》《秋日即景》尧坝如画里,驿站映晴空。

,秋蝉栖梧桐。

统编五年级下册《动静之美》小练笔指导教学设计

统编五年级下册《动静之美》小练笔指导教学设计

统编五年级下册《动静之美》小练笔指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发现例句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的“动态美”或者“静态美”的。

2.通过学生习作示范,总结写作方法。

3.学生从三个情境中选择一个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1.发现例句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的“动态美”或者“静态美”的。

2.通过学生习作示范,总结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能仿照例句进行描写,展现“动态美”或者“静态美”。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寰宇纷呈万花筒,大千世界美如画。

近期,我们跟随第七组课文的脚步,漫步于世界各地,陶醉于山水之间,收获满满。

那么,这一组课文是如何描绘出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的呢?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值得我们关注。

二、品例句,学写法1.这两种描写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被展示得淋漓尽致。

比如语文园地七词句段运用中的这两句话。

接下来,请大家跟随音乐自由轻声配乐朗读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动静之美。

(1)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那一处好。

(2)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

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也坐到了威尼斯的小艇中,船速真快,我的眼睛目不暇接,不知该看哪一处才好。

(朗读与音乐相得益彰,静谧之美溢于言表。

)三、仿例句,写画面1.刚才我们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在世界各地的美景中徜徉,那么怎样用文字来描绘这动静之美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教材语文园地七词句段运用中有这样三个场景,请你从中选择一个情景来写。

在这三种情景中,该怎样写好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呢?2.先听听学习小伙伴怎么说。

(播放片段描写及录音)从中你发现他写作的小秘诀了吗?小结写法:其实小伙伴最后在谈感受的时候无意中就告诉了我们先选好场景,再在脑海中想象画面,进入情境;也可以像例句一样从景物变化和个人感受两个方面去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体现景物动静之美

体现景物动静之美

体现景物动静之美
你喜欢夕阳和晚霞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来古人是喜欢的,只是有点惋惜而已。

然而我很喜欢。

因为夕阳和晚霞,都是那么的柔美、纯净,那么烂漫而又深情!
我常常静静地望着辽远的天外,被变幻无穷的大自然陶醉。

我常常对夕阳和晚霞情有独钟。

在夕阳还没有降落之前,那蓝宝石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白的云。

它们在天空中无忧无虑的飘动,或浓或淡,或动或静,还不时的变换形态!好像在向人们展示它多姿的风采!有时白云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活蹦乱跳的,像是在追逐嬉戏,又像在地寻觅食物。

不一会儿,它就融入了云海之中。

有时,像从远处翩翩飞来的一只蝴蝶,并慢慢地扩大,模糊了,变成大云朵。

有时白云像孩子吹出五彩缤纷的泡泡,我喜欢的这多彩的云。

《动静之美》小练笔 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 (部编版)

《动静之美》小练笔 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 (部编版)

《动静之美》小练笔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课程名称:《动静之美》小练笔年级:五年级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词中描写动物的意象和描述方式,加深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欣赏和感悟动物的动静之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修养。

3. 能够独立完成小练笔作文,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表达对动物的热爱。

教学内容:1.古诗词的欣赏:《静夜思》、《江南》、《赤壁慢·南山寺》等。

2.动物的动静之美:观察、描述、感受、思考。

3.小练笔的写作:自由体写作。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辨析古诗词中动物的意象和描述方式,感悟动物的动静之美。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描述动物的动静之美,进而想象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小练笔作文,表达对动物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1. 导入: 师生对话,观察图片,引起学生对动物的关注。

2. 演示: 教师示范几种观察、描述动物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写作的目的与方法。

3. 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动物的观察、描述与感悟,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4. 评析: 学生作文交流评析,吸收优秀作品,提升写作水平。

5. 总结: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加深对动物保护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教学资源:1. 图片、动物样本,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观察动物生活习性和状态。

2. 视频资源、音频等多元素材,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古诗词与动物的语言魅力。

3. 学生文集,辅助教师评估学生综合素养和语文水平。

教学过程:Step1:导入(1)师生对话,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精神。

(2)观察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环境和动物的生活状态。

Step2:演示(1)教师将水蛭、狗、老鼠等动物标本放缸,要求学生观察、比较。

(2)教师语言描述和肢体表演模拟,展示动物的动静之美。

(3)教师示范几个观察、描述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写作的思路和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物的动与静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提升作文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教学准备
视频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视频感受景物的美。

2.师小结,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景物的动与静)
二、精彩赏析
任务一
1.比较阅读《迷人的夏季牧场》和《慕田峪观云海》两篇文章。

2.出示阅读要求:(1)用浏览的方式快速默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勾画出来。

(2)边读边感受作者在描写景物状态上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

任务二
1.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阅读《歌溪》《香港之夜》。

2.在读的过程中分别找出这两篇文章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做记号。

3.这两篇文章的描写角度是否和之前的两篇一样?有动、静的截然区别吗?
4.请以小组的方式讨论一下,像这样静态动态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小结:写景时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是相互衬托的。

以静来凸显动的活力与灵动,以动来衬托静的柔婉与淡雅,这样你写出的景色才会传神动人,就像人们在画风景画时,经常山有水相伴,月以云依托,这和写景的动静结合是一样的道理。

任务三
1.要求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阅读《鼎湖山听泉》,师巡视,相机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3.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享。

4.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点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走进了神奇美丽的大自然。

相信再一次的阅读体会,以及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同学们对写作
文又有了新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进行习作练习的时候能够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进去,那么同学们一定能够写出更美的作文。

板书
景物的动与静
动、静结合

相互衬托、传神动人
阅读材料推荐:《第一场雪》--峻青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花》--叶圣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