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
三年级数学测量教案
![三年级数学测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b1f79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b.png)
三年级数学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认识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
2. 学习如何进行测量,如何记录测量结果。
3. 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够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难点:如何准确记录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尺子、卷尺、笔记本、教学课件。
2. 教学环境: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实际生活中的测量案例,引发学生对测量知识的兴趣。
2. 基本概念:介绍长度、尺子、卷尺等概念,让学生理解测量的基本要素。
3. 测量方法:讲解如何进行测量,如何记录测量结果。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如桌子、椅子、黑板等。
5. 数据分析:学生将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讨论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继续进行测量实践,记录测量结果,提高测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测量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测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课后作业的提交,评估学生对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收集学生的测量记录和数据分析报告,分析其准确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测量实践活动,增进家庭对孩子学习的了解和支持。
2.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竞赛,激发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 结合科学课程,探讨测量工具的科学原理,加深对测量工具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或补充。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全面,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307363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77.png)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一一、本单元知识框架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
使学生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
四、单元学习目标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观念。
六、单元评价要点1、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观念;2、掌握并能正确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课时数:9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备注例1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测量》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7a52f2ac284ac850ad0242a6.png)
《测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常用的测量工具单位过程与方法目标: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教学准备:烧杯、量筒一、导入新课1、出示书本的第一幅插图,让学生判断,这两根线是否是直线?2、要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3、为什么眼睛看见的和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一样?4、板书:测量介绍用工具测量使我们的科学研究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
二、认识常见测量工具1、你已经认识哪些测量使用的工具?作个简要的介绍2、要想进行精确的测量,还要使用合适的工具,介绍教材59页的测量工具,一一介绍他们的使用范围。
3、实践操作:测量一杯水的多少。
(1)介绍烧杯的、量筒的单位(2)介绍烧杯的、量筒的使用注意点(视线平视、防止碰撞、注意最大使用范围)(3)预测一杯水的容积(4)各组操作测量4、测量一些有规则的物体,可以使用这些规则的工具,如果测量一些不规则、不断变化的、无法接近的物体呢?介绍高科技测量工具,纳米测量技术、GPRS定位测量讲述珠穆朗玛峰的测量变化经历,让学生建立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测量工具也不断改进,测量的精确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正不断提高。
三、介绍估算测量法(一)估算面积的测量1、测量正方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2、测量三角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3、测量五边形的面积用什么方法?4、测量不规则的树叶的面积用什么方法?从规则的形状到逐步不规则的形状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通过变通的手段可以测量面积。
5、介绍画网格线的方法。
6、实际测量树叶的面积。
(二)估算重量的测量1、要测量1亩地水稻的重量有哪些方法?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3、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四、1、介绍古人用水钟测量时间的制作过程。
2、布置课后制作。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caae9c2af90242a995e573.png)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2a1babab307e87100f6967a.png)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
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师板书记录〕〔二〕探索新知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生:米和千米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交流汇报: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
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
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
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年级数学测量教案
![三年级数学测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a3705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5.png)
三年级数学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测量技巧和估算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
2. 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3. 测量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4. 测量结果的估算和比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和整理数据。
2. 教学难点:测量结果的估算和比较,以及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尺子、卷尺、测量工具、教学课件等。
2. 教学环境:教室、测量场地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实际生活中的测量例子,引起学生对测量知识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示范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活动,使用工具测量物体长度,并记录数据。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测量结果,进行数据的整理和比较。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方法,强调测量结果的估算和比较的重要性。
6. 拓展:教师提供一些测量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提高测量技巧和估算能力。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测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测量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9. 板书设计: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测量方法和相关知识点。
10.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正确记录数据。
2. 学生能够对测量结果进行合理的估算和比较。
3. 学生能够通过测量实践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房间的大小、计算物体的体积等。
2. 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如使用软尺测量柔软物体的长度。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3b66eb2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9.png)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测量这一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但对更深入、系统的测量知识及测量方法尚需进一步学习。此外,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单位的换算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提高。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测量工具?它们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测量工具的用途和重要性。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测量》,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介绍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让学生观察直尺、卷尺上的刻度,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将测量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5.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b.计算给定物体的长度,并换算成不同的长度单位。
c.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解决方法。
3.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强化正确操作。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享自己在测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在小组讨论和练习中取得的成果。
4.实践活动,巩固知识
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例如,组织测量比赛、设计测量小任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年级《测量》教案
![三年级《测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f9df5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0.png)
三年级《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2. 学习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3. 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进行交流分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 难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卷尺、实物等。
2. 学具:每人一把尺子或卷尺,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长度,激发学生的测量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单位。
3. 讲解测量方法: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尺子、卷尺等进行测量,并讲解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如书、桌子、椅5. 交流分享: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本上,并与组内同学进行分享,讨论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6. 总结与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活动中的收获,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注意:这只是一个教案的基本框架,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测量长度,我们还可以测量什么?如宽度、高度等。
2.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 强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以及测量活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作业布置1. 回家后,测量一些家中的物品,如电视、冰箱、床等,并记录下来。
2. 思考一下,还可以用什么物品来测量长度?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学生参与度、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三年级《测量》教案
![三年级《测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a64e6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a.png)
三年级《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初步理解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的概念。
2. 学会使用尺子、卷尺、量筒等工具进行简单的测量。
3. 能够进行单位换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长度测量: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了解厘米、米等单位。
2. 面积测量:学会使用平方厘米、平方米等单位测量平面图形的大小。
3. 体积测量:学会使用立方厘米、立方米等单位测量物体体积。
4. 单位换算: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5. 实际应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测量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掌握单位换算。
难点:理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场景为背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测量。
2. 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观察、模仿,提高操作技能。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4.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尺子、卷尺、量筒、平面图形、实物等。
2. 教学场地:教室、实验室等。
3.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投影仪等。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场景,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入测量主题。
2. 学习长度测量:讲解尺子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3. 学习面积测量:介绍平方厘米、平方米等单位,让学生实践测量平面图形的大小。
4. 学习体积测量:讲解立方厘米、立方米等单位,让学生尝试测量物体体积。
5. 学习单位换算:介绍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换算练习。
6.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测量问题。
七、教学反思: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 引导学生发现测量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的测量实例,进行实践操作。
三年级上册数学 测量——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 测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57052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2.png)
题目: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度、重量、时间的基本测量单位,能够使用尺子、秤和钟表进行测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估算和测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让学生在测量中体验到成就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表示和比较。
2. 重量的测量、表示和比较。
3. 时间的测量、表示和比较。
4. 使用尺子、秤和钟表进行测量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长度、重量和时间的测量单位,能够准确使用尺子、秤和钟表进行测量。
2. 难点: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出示一把尺子、一把秤和一个钟表,向学生介绍这些工具的用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在生活中我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测量。
2. 学习长度的测量和表示(3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几个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并记录下各个线段的长度,然后与同学进行比较,讨论长短的关系。
3. 学习重量的测量和表示(30分钟)教师给学生几个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用秤进行测量并记录下各个物品的重量,然后与同学进行比较,讨论轻重的关系。
4. 学习时间的测量和表示(30分钟)教师教给学生钟表上各个指针的含义,让学生观察钟表并记录下几个不同时刻的时间,然后与同学进行比较,讨论时间的前后关系。
5. 综合训练(2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个综合测量练习,要求学生用尺子测量一条线段的长度、用秤称量一个物品的重量、用钟表记录下当前的时间,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6. 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当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给学生布置课后练习和作业。
五、教学手段:1. 教学工具:尺子、秤、钟表、黑板、彩色粉笔、学生练习册。
2. 教学媒体:图片、视瓶、实物展示。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f9332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a.png)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2.经历测量、比划、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预设: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预设:米和厘米。
二、探究新知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学生独立测量并填写学习单,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预设1:我量出的长是26厘米……预设2:我量出的宽不到19厘米……预设3: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怎么办?(4)引出毫米的概念。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2.认识毫米。
【课件出示直尺】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预设: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预设: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件配合演示。
)师小结:1厘米=10毫米。
3.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师: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感悟1毫米很短。
)师: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2: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1:玻璃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预设2:天气预报中降雨量用的毫米作单位。
……4.即时训练,深化认识。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三年级《测量》教案
![三年级《测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e7bf4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4.png)
三年级《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测量、合作交流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2. 学会使用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3. 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 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学会使用测量工具。
(2)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2. 教学难点:(1)长度单位的换算。
(2)解决实际问题时,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实物模型等。
2. 学具:每人一把直尺,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根绳子,提问:“这根绳子有多长?”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含义。
2. 探究新知(1)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教师讲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如:1米=10分米=100厘米。
(4)学生进行换算练习。
3.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实物模型,学生独立测量并记录长度。
(2)学生之间互相检查,教师点评。
4. 应用拓展(1)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记录。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练习的正确率。
3.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精选11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7895d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0.png)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精选11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 1单元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具体内容安排:例1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m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单位换算。
例6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
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测量小学数学教案
![测量小学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36e932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0.png)
测量小学数学教案
主题:测量
年级:小学三年级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测量,能够用正确的单位测量长度、重量和容量。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测量?
2. 长度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3. 重量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4. 容量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长度、重量和容量的物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测量。
2. 探究:让学生分别用尺子、天平、容器等工具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重量和容量,并讨论出最合适的单位。
3. 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或游戏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巩固常用单位的换算。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并提出疑问。
活动设计:
1. 实地测量:带领学生到校园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如树木、操场等。
2. 实验测量:让学生在实验室使用天平测量不同重量的物品。
3. 容量比较: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容器的容量,理解容量的概念。
板书设计:
测量
- 长度
- 重量
- 容量
评估方式: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测量单位和换算的理解程度
资源准备:
1. 尺子、天平、容器等测量工具
2. 不同长度、重量和容量的物品
3. 练习题、游戏和实验材料
备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教案内容和活动形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5c317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f.png)
1.教学内容: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的概念及其换算。
教学过程:
-利用教具或实物,直观展示米、厘米、毫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介绍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并通过实例讲解换算方法。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内容: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1.通过观察、实践、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共同探究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设计丰富多样的测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培养自我反思和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测量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导:测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进行测量。
2.教学内容: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让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教具或实物,展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4.多元化教学,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教具等资源,直观展示长度单位换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分层练习,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不同难度的测量问题,使学生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5.评价与反思,提高自我认知: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测量经验,提高自我认知。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直线、线段、角度的测量。
-能够运用测量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三年级《测量》教案
![三年级《测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59828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e.png)
三年级《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测量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测量知识的欲望。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2. 学习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
3. 学会测量物体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 难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卷尺、教学课件。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把尺子或卷尺,用于课堂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
(2)学生分享测量方法,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测量。
2. 探究新知:(1)教师讲解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意义,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如何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3)教师演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生跟随操作。
3. 课堂实践:(1)教师布置测量任务,要求学生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长度,如黑板、桌子、椅子等。
(2)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讲评和分析。
4.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测量方法和长度单位换算。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测量长度的经验,交流测量技巧。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家中的物品长度,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f914a6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f.png)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内容:- 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 能够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能够使用手指作为测量工具。
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黑板、粉笔、刻度尺。
- 学生材料:作业本、铅笔。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简要介绍测量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明白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步骤二:讲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 展示刻度尺,并向学生解释它的作用和构造。
2. 示范使用刻度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步骤三:练使用刻度尺1. 分发作业本,让学生尝试使用刻度尺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2. 对学生的操作进行适当指导,确保他们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步骤四:讲解手指作为测量工具1. 向学生介绍使用手指进行测量的方法,并强调手指的长度单位是近似的。
步骤五:练使用手指进行测量1. 让学生使用手指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不同学生使用手指测量得到的结果的差异。
步骤六: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测量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刻度尺和手指进行测量的练习,提高了他们的测量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通过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激发了他们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然而,有些学生在初次使用刻度尺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示范。
下次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练习和互动环节,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篇一」一、活动目标1.让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用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
初步学习用手、脚印测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单位“拃”。
二、活动准备:绘本课件、记录纸、笔、测量关联的物品。
三、活动过程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豆豆的故事。
看课件,引导孩子认识、使用身体尺。
环节一:认识手尺,学习用“拃”进行测量1.妈妈是用什么尺子给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2.了解手尺概念,学习手尺测量方法。
3.请小朋友也试试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学说手尺的度量单位“拃”,同伴之间相互比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现在请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5.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测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6.小结:因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环节二:学习用脚印进行测量1.谁能帮豆豆想想还可以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2.谁来说说怎样用脚印测量?3.练兵:请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练一练,用脚印测量的本领。
4.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脚印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5.集体小结:因为脚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实践操作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手尺和脚印进行测量,现在我们用新学到的本领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记录在表格上。
2.介绍记录表及记录表的填写方法。
五、发散引导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在课后尝试用手尺和脚印测量其它物品。
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篇二」设计背景:经过一个暑假,大部分孩子都长高了不少,排队每个都在比较高矮,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设计了数学课——测量活动目标:1.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
2.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3.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重点难点:测量的意义,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
活动准备:直尺,长纸条,测量用的绳子,木棍,记录纸。
1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到两种高矮差异不太明显的植物,请幼儿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2 启发幼儿用自然工具来测量两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
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测量时将测量工具首尾相接。
3 分组活动: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且记录下来。
第二组用绳或者脚步来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第三组用棍子或者直尺来测量桌子,椅子的长度或宽度或高度,说出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4 对照汇报结果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条自制量尺,写上0——10的数字做成量尺。
5 交流小结,鼓励幼儿用书,铅笔,小棍,直尺来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反思: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
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
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反思: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
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篇三」教学目标:能用自然物正确地测量线段及图形边的长度,并比较长短。
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1、两名运动员比赛跳远的图片(运动员跳出的线段长度是2的倍数),2厘米长的短棒若干。
2、幼儿用书,形针若干,小木棒若干。
3、实物投影仪。
1、学习测量的方法。
提问:图上的运动员在干什么?我们来做小裁判,评一评他们谁跳得远?(启发幼儿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测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线段一一排列,使小棒头尾相接,没有空隙。
在线段下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请一位幼儿上来,分别尝试测量另外一个运动员跳的线段的长度,教师帮助幼儿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比一比谁跳得远,并说一说为什么。
2、讨论并尝试测量另一幅图。
(方法同测量图一)3、幼儿用小棒或回形针测量幼儿用书上运动员跳高、跳远、投掷的线段长度,并给跳得远、投得远、跑得高的那名运动员贴上小红花。
教学反思:一环又一环的情境创设抓住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会了能按从大到小排序或从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学。
本节课幼儿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儿有的操作没能完成,这需要教师课下帮助幼儿完成,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篇四」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
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1.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2.1教学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2.2教学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6.1引入新课【师】看下图,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生】不一样大。
【师】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
【生】两个圆原来是一样大的。
6.2新知介绍一、长度的单位【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米,也学习了米的相关进率。
下面我们来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
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1km=1000m=103m;1dm=0.1m=10-1m;25px=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师】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生】5.2m=5.2×2500px=13000px【师】对,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二、长度的测量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200px,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200px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师】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
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图所示)。
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
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
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师】下图中木块长度是多少?【生】答:2.1925px。
测量误差【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
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
这就形成了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不是错误。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例题】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A.46.25pxB.96.25pxC.19mmD.47.5px【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刻度尺上25px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50px对齐,右侧与96.25px 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96.25px-50px=46.25px。
故选A【例题】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A.308.75pB.308.5pxC.312.5pxD.309px【分析】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23.75px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23.75px是错误的,应该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4cm+12.36cm+12.35cm=308.75px故选A三、时间的测量【师】许多同学手上都有带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
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是用来测量时间呢?没有手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判断时间呢?(不要告诉我说可以看手机时间。
)【师】下面我们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
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