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思想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指导思想探析
一、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脉络1.探索时期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反传统批判的斧头挥砍着旧的思想、文化、道德等腐木朽枝,冲击着千年来的传统价值观。
与此同时,在新思想观念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学者突破传统的藩篱,以全新的观点来看待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一个伟大的政党成立了,这艘承载着劳苦人民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小船向更光明的远方驶去。
1931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对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进行了明确——工农劳苦大众,不论男女,在教育上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并充分保障劳苦大众的受教育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
在这一方针的引领下,党在根据地、解放区,先后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这一方针也始终贯穿于我国在革命时期的高等教育中,为我国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方向。
2.基本框架的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尽快建设和发展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发展高等教育亦是如此。
中央人民政府对旧有的大学进行了恢复和整顿,大批高校纷纷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3年,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教育部多次强调要系统、全面、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经验。
以对旧学校的改造为起点,我国开始了对新模式的高等教育的推广,全国的高等院校被分为高等专科、专业学院、综合性大学三类学校,院系划分、专业分类、学制安排等制度框架也是以国外为参考。
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推广,对于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也逐渐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意识形态中基本占据主流地位。
3.探索发展时期1961年,依照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方针。
教育部多次召开高等教育调整会议,对高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分布等各项做出调整。
经过三次调整后,高校数量减少到四百余所。
在1963年全国高校“四定”会议上,又从发展规模、学制、专业、人员编制四个方面规范高校教育,明确不同性质的高校可设置的专业数。
赫钦斯 高等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思想概述编辑1、大学应是灯塔,不应是镜子;应引导社会,不应迎合大众的浅近需求。
在赫钦斯看来, 大学“具有一种强烈而严肃的使命,这就是思考。
大学是独立思想的中心,既然它是一个思想中心、一个独立思想的中心,那么它也是一个批判的中心”。
大学成为一个独立思想和批判的中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2、大学的教育目标,不应只着眼“人力”,而应着眼“人性”,培养有学识、有智慧、止于至善的人。
赫钦斯将大学教育的终极理想确定为智慧及至善。
他认为,教育只注意培养人力而不注意培养人性,人类只懂得发展科技而不知善用科技,其后果是相当危险的。
最好的教育应是引导人们普遍向善的教育,即作为一个国家力量最重要因素之一,它的教育应将被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导向道德、智慧、审美和精神成长。
3、教育应在特殊中见普遍,在短暂中见恒久,最实用的教育也是最重理论的教育。
赫钦斯认为:社会的产业技术越进步,教育就越难侧重专科。
因为社会愈倚重生产技术,它的变革就愈迅速,专科教育的价值就愈低。
我们现在似乎可以肯定地说, 最实用的教育是最重理论的教育。
“人心非器,知识亦非教育。
教育是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已被遗忘以后尚且余留的精华,诸如观念、方法和思考习惯等。
这些都是教育留给个人而光芒四射的结晶”。
4、最有价值的教育, 最应由教育承担的教育是通才赫钦斯认为,世界的事物、知识本来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才把它人为地分成学科。
只囿于单一学科的教授,肯定会成为井底之蛙。
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就是必要的通才教育,通才教育也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必要条件。
赫钦斯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1、大学应具有社会批判精神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结合度日益紧密大学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大学在适应社会的同时" 也应担负起批判社会的责任!赫钦斯认为大学不是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的风尚都做出反应! 大学应给予一定的价值体系"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合适的批判性!大学的批判精神是大学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批判精神也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大学怎样才能具备批判精神呢#首先"大学的批判精神应以高深的学问为基础"大学必须是先进知识的掌握者和领导者"这是大学发挥批判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大学的批判精神要富于社会责任感"要体现公正性和科学性! 同时"大学的批判精神不应仅仅满足于关注社会的当前需要"还要寻根问底"引领未来!2、大学应转变观念"实施本科通识教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 社会市场经济的功利实用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使大学教育走向功利化和实用化!,我国高校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片面适应社会的倾向"学科与课程设置也越来越单一化$专业化"导致了高等教育文化陶冶较弱;专业教育较窄$功利引导却较强"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现代社会知识$科技发展迅速"劳动者必须做好一生中多次更换职业的精神准备! 职业的变换频繁需要劳动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只有厚基础"多才能"才会有更强的适应性!为此"大学应转变观念"实施本科通识教育"做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调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人才!3、大学应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 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在发展实用知识广泛服务社会中"越来越演变为一种人力教育而非人性教育" 忽视了人的道德精神的引导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青年大学生中赌博$色情等道德滑坡现象日渐严重"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犯罪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情况应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我国的高等教育不能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之间作目光短浅的取舍" 大力发展科学教育绝不能以压制或削弱人文教育为代价"否则"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要真正实现经济的腾飞"全面推进社会的进步"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就必须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使两者协调,同步发展!其实"在通识教育理念中"人文和科学是一个整体"是文明的两翼"断其一翼或失其一翼"都不利于文明的进步。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作者:李芳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年第02期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1.蔡元培的“大学观”大学负有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研究学术、教化社会等多种职能。
作为“中国现代最大的教育家”(冯友兰语),蔡元培先生不仅有过一段执掌北京大学的办学经历,而且提出一套可称之为“大学观”的办学理念,直到今天仍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借鉴。
概括地讲,蔡元培的“大学观”由什么是大学和如何办大学两大命题构成。
从古到今,虽非言人殊,但亦不是异口同声。
在蔡元培看来,大学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和功能:其一,大学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要义。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学问之机关”,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更不是养成资格、贩卖毕业文凭的地方。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摒弃“做官发财思想”,抱定做学问这一宗旨,孜孜以求。
就教师而言,“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不当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更不当“委身学校而萦情部院”;就学生而言,当在教师指导之下自动地研究学问,不当“硬记教员的讲义”,迁就目前,更“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其二,大学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为职志。
蔡元培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两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
作为“社会之模范、文化之中心”,大学在社会道德建设上要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进德修养,担起培育社会公德的责任,不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在文化建设上要摒弃把大学看作“只有大学学生同教员可以进去,旁人都是不能进去的”的观念和做法,实行开门办学,开展平民教育,担起改良国民文化素质的责任,“大学职员的责任,并不是专教几个学生,更要设法给人人都受一点大学的教育”;在经济建设上要为各行各业提供知识服务,“大学的目的,要把个个学生都养成有一种服务社会的能力。
高等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思想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高度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才,他们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做出贡献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等教育思想是指指导和影响高等教育机构决策和实践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应该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培养综合素质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
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而能力则是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
然而,知识和能力只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
道德品质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关键。
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遵循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
二、促进创新思维高等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拥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
高等教育应该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挑战传统观念,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此外,高等教育也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并取得实际效果。
三、追求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应该追求国际化。
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学术交流、师生互访以及合作研究项目。
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高等教育机构可以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
四、注重实践教育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教育。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因此,高等教育应该加强实践教育的力度,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实践项目的机会。
通过实践教育,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推动社会服务高等教育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社会服务。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与社会各界建立紧密的联系,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与社会的互动,高等教育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高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探析_陈金江
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第4期文章编号:1004-6585(2004)04-0004-03高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探析陈金江(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作者简介:陈金江(1976-),男,湖北仙桃人,教育学硕士。
摘 要:高等教育思想是人们对高等教育活动的一种认识与理解,这种认识与理解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企图对高等教育产生正面影响。
分析高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诸如实践性与多样性、历史性与社会性、继承性与可借鉴性、预见性与前瞻性,探明高等教育思想如何才能指导高等教育实践。
关键词:高等教育思想;基本特征;高等教育实践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1 高等教育思想的内涵高等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能够受到的最高终端教育,它是社会历史的积淀和自身逻辑发展的产物,它是人类特有的、探究高深学问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
人们在从事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必然要对高等教育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对高等教育现象发表议论、提出看法、寄予希望,总结他人的教育实践经验或反思自己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得与失。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各种各样的认识,无论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肤浅的、即兴而发的议论,还是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结构严紧的理论学说,都属于高等教育思想的范畴,诸如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高等教育自身内部的运行机制以及高校的师生关系,等等,即高等教育思想涉及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凡是与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相关的几乎都可以在高等教育思想的论述中找到归宿。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思想包括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学说(流派)、高等教育思潮(倾向)、高等教育经验、高等教育信念、高等教育信条、高等教育建议、高等教育要求、高等教育言论、高等教育理想等诸多方面。
①总而言之,高等教育思想就是人们按照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要求,直接或是间接形成对高等教育活动的一种认识与理解,这种认识与理解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企图对高等教育产生正面影响,从属于意识形态。
我国高等教育指导思想是什么
我国高等教育指导思想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等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驱动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涵盖了教育的目标、理念和方法,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追求综合素质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综合素质发展包括学生的智力、品德、才能、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高等教育不仅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高等教育致力于培养出具备全面发展和多元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是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
精英教育致力于培养杰出人才,着重选拔和培养具有特殊能力和潜质的优秀学生。
而大众教育则致力于推动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为广大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高等教育旨在实现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坚持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有机结合,既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又为人民群众提供广泛的教育服务。
教育创新与学科发展相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教育创新和学科发展的相结合。
教育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它旨在推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高等教育要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努力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教育创新和学科发展的相互促进,高等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国际化与本土特色并重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国际化与本土特色并重。
高等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和培养国际化人才。
同时,高等教育也要注重本土特色的培养,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
国际化与本土特色的并重既能够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也能够保留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相统一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的相统一。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及面临的主要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及面临的主要矛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以及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从注重数量到追求质量,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始终发挥着引领和推动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矛盾。
这些矛盾既有内部的,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等;也有外部的,如国际竞争压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等。
这些矛盾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因此,本文将从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入手,深入探讨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一主导思想强调,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这要求高等教育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产业、行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再次,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通过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破解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高等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这包括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
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要求,强调在规模扩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内涵的丰富。
论马叙伦高等教育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关键词 :马叙伦 ; 中国; 新 高等教育
中图分 类号 :G6 9 9 4. 2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7 .14 2 1 0—0 30 6 16 2 ( 0 2)1 8 .3 0
马叙 伦(8 5 17 )浙江杭州人 , 18- 90 , 中国近现代著 名教育 理论学 习与业 务实习 , 培养出全面发展 的, 真才实学 的 , 有 富
8 3
能修完高等学校的课程的人方合格 。……这是国家有 计划地 这类学校 , 不办好这类学校 , 工农 出身的人就无法在短 时期走
划, 采取速成办法 , 使工农 干部 以及优秀 的工农青年在 较短 的
理经费全部来 自外 国的高校与处理一部分经费来 自外 国的高 迁校 , 不合并 , 不调整院系。 于这些学校中人员 的处理 , 关 原有 师除反动有据者外 , 以留任 , 可 如果不愿 留的 , 可以允许他离 开; 中国教职员工不分宗教信仰一般原职 留用 , 使他们安心继 续工作 , 政府接办的学校 , 经费照旧… 。
Vo . 1 No 1 1 1 .
J n.201 a , 2
第 1卷 第 1 1 期
论 马叙伦高等教 育思想
张绍春
(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 0 8) 10 1
摘
要 :马叙伦在担任新 中国第一任教 育部部 长和高等教 育部部 长期间提 出 了一 系列 闪烁着真知 灼见 的高等教育思想。
能” 来提 出 。他认 为 , 高等 学校决不能重 蹈过去所谓 “ 为学
农开门 , 马叙伦提出 了如下两 大举 措 : 其一 , 招生和教学 向工 0年 他指示各 高等学校 ,注意招收具备入学条 9 “ 要, 而首先 要为经济建 设服务 , 因为经济建设乃是整个 国家建 农 倾斜。 15 , 件的工农 干部 与工农青年 , 进入 自己的学校学 习, 并在他们入
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评述
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评述摘要:竺可桢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开拓与传播,兢兢业业,与此同时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曾做过大学教师,并担任了浙江大学校长,为浙江大学获得了“东方的剑桥”的美誉。
在长达13年的任职期间,他参加并主持了许多学术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大学教育思想,并留下了大量有关教育方面的论述。
本文主要分析总结了竺可桢在浙大任职期间形成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思想。
关键词:竺可桢;高等教育思想一、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一)提倡“求是”精神竺可桢校长到浙江大学任职后不久,在一次讲话时曾这样说:“浙大的精神可以以‘诚’‘勤’两字表示。
”“学生不浮夸,做事很勤恳,在社会上的声誉亦很好。
”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校风,竺可桢于1938 年在广西宣山定“求是”为校训。
“求是”在当时的解释取的是王阳明所谓“君子之学,惟求其是”之意。
竺可桢曾多次阐释“求是”的基本内涵,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1.“求是”就是探索真理的奋斗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牺牲精神。
他常以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达尔文、徐霞客、孙中山、文天祥等人的事迹教育学生。
他认为这些中外名人忠于真理、一生奋斗,为了真理不怕贫穷、唾骂,不怕囚禁、逆境,视死如归的精神就是“求是”精神。
他说大学最大的目标在于寻求真理,方法可变,但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不能变。
2.“求是”就是不盲从迷信,不主观武断,保持清醒的科学头脑。
他常对学生说:老师的话,你们不要当作金科玉律,不要盲从。
他认为,学校要求学生轻信老师是很危险的。
“一个民族内忧外患,贫穷落后,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人民,特别是大学里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没有科学头脑,轻信、盲从,这样的民族就有亡国的危险。
”3.“求是”就是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
他说:“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深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
解读胡适高等教育思想
解读胡适高等教育思想谷文君(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08级教育学)摘要:胡适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教育思想尤其是高等教育思想非常丰富。
但是与蔡元培、陶行知等同一代教育家相比,我们对胡适在教育上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本文将试着从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实践及内容三个方面来解读他的高等教育思想,并联系中国实际探寻其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胡适高等教育大学生大学制度大学校长一、胡适其人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童年接受私塾教育,少年接受中国当时的城市教育,后赴美留学接受高等教育。
生于那个巨变的时代,又游走在半殖半封的中国和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之间,胡适思想与行为的复杂性可想而知。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虽然是一代党魁说的话,却也是被公认为对胡适比较恰当的评价。
胡适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他最为中国大陆所熟悉的身份是文学革命的倡议者,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胡适一生都是一个富有热情的学者,在哲学、文学、历史、考古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并凭借他的方法在这些方面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胡适讲自己“但开风气不为师”,但实际上就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对青年发生直接而广泛的影响而言,他是一个真正的教师;就其对中国教育始终如一的关注和筹划而言,他是一个怀有救世之心的伟大的教育家。
二、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活动胡适1910年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生,首先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农科学院学习,一年半以后他确定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方向,于是立即缴纳四个学期的学费,转入文理学院,后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在那里他遇到了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并被他深深折服。
胡适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在观察着美国整个的高等教育体系,这种考察和他自己的经历使胡适初步形成了以“学术独立”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思想,当然受杜威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也有实用主义的一面。
胡适广为人知的教育名篇《非留学篇》是作于1912年,从他在文中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留学情况的了解来看可以推测出胡适在国内复杂的教育经历和对当时中国教育现状的观察是他高等教育思想的现实基础。
高等教育理念相关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理念相关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观念、高等教育思想、高等教育理想、高等教育目的、大学理念、大学办学理念同属于高等教育领域观念形态的概念,含义相近、性质相似但又有所区别,但在高等教育文本中往往有不作区别而混用的现象。
本文拟对它们各自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希翼能较准确地揭示它们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标签]高等教育理念相关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但在运用这些概念时,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实践者往往有不加区别而混用的现象,本文拟对它们各自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希翼能澄清人们的一些模糊认识。
一、高等教育理念概念及其特征按照韩延明教授关于教育理念的定义,我们可以将高等教育理念定义为,高等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和高等教育哲学观点,是高等教育主体在高等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
陈桂生教授认为,理念是人们倡导的“好(高等)教育”的观念,是关于(高等)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
它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一)国际性与民族性高等教育理念体现了人们对高等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整个人类共通的。
但高等教育在文化内涵、民族特质方面具有历史继承的属性,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高等教育国家化、民族化的基础上发展的。
因此,高等教育理念又具有民族性。
国内外高等教育实践经验也表明,只有坚持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才能成为具有国际性的高等教育。
(二)导向性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对高等教育规律把握的基础上的,反映高等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征,蕴涵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是指明高等教育前进方向、引导和鼓舞人们为之长期奋斗的高等教育理想,(三)前瞻性高等教育理念本身是指向教育的“应然状态”而非“实然状态”,因为高等教育毕竟是一种依据理想去塑造人、培养人的长期性事业,它在本质上就包含了对某种现实的、功利的、本位的超越。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智慧,对于培养人才、弘扬学术精神、传承优良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现代大学理念不断更新,希望在传承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培养更多有识之士、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修养和德行的培养,重视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提倡以治学肄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道家注重天人合一,强调个体修炼和内心宁静,主张“无为而治”,提倡自然而然地发展个体潜能。
佛家思想则追求解脱生死轮回,注重个体的心灵修养和超脱世俗追求。
这些传统高等教育思想都对现代大学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儒家的经典学习以及道家、佛家的修养思想,都为现代大学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强调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追求内外兼修的人生境界、注重个体情感与思想的培养。
这些传统思想的核心思想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教育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现代大学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学理念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现代大学理念包括了多元化发展、开放包容、创新创业、国际化等多个方面。
多元化发展强调个体的多方面能力培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分隔,而是要求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开放包容意味着接纳各种学术观点和文化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实践。
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
国际化则是要求学校与国际接轨,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学生和教师,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这些现代大学理念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
现代大学理念强调了实用性、包容性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和新期望。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关系。
在介绍了背景、基本特点和现代大学理念的提出。
在正文中,分析了传统教育观念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影响,碰撞与融合,以及现代大学如何传承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和创新发展。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共同点,传统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比与探讨,本文旨在探索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影响,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大学理念、传统教育观念、教育影响、碰撞与融合、传承、创新发展、共同点、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背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思想体系。
在古代中国,教育被视为国家的根本大计,注重培养人才来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尊师重道、兴办书院、注重实践等方面。
在古代,学生要尊师重道,师生之间的师傅关系非常重要,这种师徒关系体现了传统教育中的师道精神。
古代中国还兴办了许多书院,书院是传统教育的主要场所,培养了许多人才。
古代教育注重实践,重视学以致用,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
这些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大学理念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大学理念强调学术自由、人才培养、开放包容等核心价值。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大学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了解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代大学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1.2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注重德育教育。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
传统教育中重视教育整个人,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修养,通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浅析郭秉文的高等教育思想
浅析郭秉文的高等教育思想郭秉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借鉴美国大学的办学经验,创立独具特色的大学模式。
他的办学模式体现了他的大学理念,如他倡导“寓师范于大学”的师范教育,坚持“四个平衡”的办学方针。
本文从郭秉文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影响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旨在学习其先进的思想理念,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标签:郭秉文;高等教育思想;影响一、郭秉文郭秉文,字鸿声,江苏江浦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1896年毕业于上海清心书院。
1908年,到美国留学,先后获得乌斯特大学理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博士学位。
1915年,回国参与创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先后担任教务主任和校长的职务。
随后,他创办了“国立东南大学”并任首任校长。
此外,郭秉文在当时的国际舞台上非常活跃,以中国首席代表的身份连续三次出席世界教育会议,并均被推举为世界教育会副会长,主持亚洲部会务。
郭秉文一生在教育、文化、外交各界活跃,举重若轻,被称为“中国哲人”。
二、郭秉文的高等教育思想1.师范教育:“寓师范于大学”郭秉文认为高等师范培养师资的最好方法是“寓师范于大学”。
他的“寓师范于大学”有两层含义:一是大学在学科设置和教育形式上不局限于师范教育,而是着眼于综合性大学;二是学校教师不只是源于师范学校,而是着眼于综合性大学。
郭秉文的办学目标是“寓师范于大学”,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设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
通过综合性大学的建立,取消学科间的界限,培养更多全面综合性的人才。
郭秉文认为中等以上学校的教师应该是双学士、硕士、博士。
同时,还应具备两种素养:对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对远大抱负的培育。
在解决师资问题上,郭秉文主张招聘和培养专才。
他注意物色优秀教师,除此之外,还培养教师,出国学习。
郭秉文时期开“女禁”,招收女生,使得男女可以在大学中同校学习,男女可以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至此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女禁”终于被打破,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史新的一页。
第五章 高等教育思想与基本理论
亚伯拉罕· 弗莱克斯纳的高等教育主要有以下方面: 1、大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除了大学,在哪里能 够产生理论,在哪里能够分析社会问题和经济问 题,在哪里能够理论联系事实,在哪里能够传授 真理而不顾是否受到欢迎,在哪里能够培养探究 和讲授真理的人,在哪里根据我们的意愿改造世 界的任务可以尽可能地赋予有意识、有目的和不 考虑自身后果的思想者呢?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 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
他认为一个社会至少应具备三种类型的高等学校: X—模式:主要任务是培养研究生,开展科学 研究,对部分选拔的本科生进行培养。 Y—模式: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职业需要对本科 生进行专业训练和普通教育素质培养。 Z—模式:其任务是根据社会的任何需要和顾 客的选择,培养实用性人才。 三种模式的选拔程度分别应是:严格选拔、 一般严格选拔、非选拔模式。
一、亨利· 纽曼的高等教育思 想 约翰· 亨利· 纽曼 (1801—1890),是英 国教育史,也是近代世界 高教史上最有影响的高等 教育理论家之一。
约翰· 亨利· 纽曼 1801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幼年接受私立 学校教育,1816年到1820年在牛津大学三一 学院学习。1822年当选为牛津大学奥利尔学 院院士。1852年应邀担任爱尔兰都柏林新天 主教大学首任校长,1858年11月辞职。在此 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著名的大学理想演讲。 1879年被利奥13世教皇任命为天主教的红衣 主教。1890年8月11日在伯明翰去世。
三、克拉克· 科尔的高等教育思想
1911年,克拉克· 科尔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 他先后就 读于斯沃思莫尔大学、斯坦福大学和 加州伯克利大学。1952年被推为加大伯克利分 校校长,1958年出任加大总校校长,一直到 1966年。尔后,他先后任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 会主席,卡内基高教政策研究理事会主席,一 直到1980年退休。
高等教育学(精简版)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学概论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各种层次、形式的专业教育的总称。
(名词解释)2、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特有的问题与矛盾,是探寻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名词解释)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思想与理论1、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1)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教师自由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学生选择教师、学习内容和方式等。
(2)大学自治(3)教授治校(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2、洪堡大学理念的意义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1)意义:促使大学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导致大学教学形式的革新和现代研究制度的产生;丰富了学术自由的内涵。
(2)启示:明确大学本质,准确定位;大学对外自治,对内学术自由;重塑教学地位,教学与科研相统一3、约翰·纽曼的高等教育思想(19世纪英国)(1)大学观:大学的本质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2)大学教育目的论:智力目标和公民目标(3)教学与科研分离的大学功能观(职能)(4)自由教育观4、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1)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性质: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2)四育并举、塑造健全人格的高等教育目标:体、智、德、美(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4)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学校管理体制5、教育平等要求每个人不受外部条件限制,平等地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及其所带来的理想的结果)6、教育效率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用有限的投入产出最好、最有用的教育产品7、学术权力指大学里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其行使权力的主体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术人员。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活动培养人才的最终质量规格。
(名词解释)2、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填空)3、教育目的的结构:(简答)(1)国家总的教育目的;(2)不同类型教育的教育目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3)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4)学校内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5)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6)每课时的教学目标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曾经存在多种观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影响最大。
弗莱克斯纳的高等教育思想
(二)大学的精髓是学术自由
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作为学术的殿堂,是有 其氛围、精神和精髓的。他明确指出,大学的精髓 是学术自由。‚一句话,大学应该是学者的乐园, 应该是他们没有任何约束地、按自己的方式发展精 神和智力的场所。‛在他看来,要实现学术自由必 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首先,大学要严格的选拔教师和学生; 其次,大学要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充足的物质条 件; 最后,大学在行政管理上不要干扰师生的学术 自由;
二、弗莱克斯纳生活背景
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的提出,恰逢南北战争到二 战前夕,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正是实 用主义盛行的时代,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功利主义的教育 哲学日益昌盛,这对美国大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 是1904年,范•海斯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后,提出服务应 当是大学的唯一理想等思想,强调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 职能的威斯康星理念迅速传播开来,就连一些研究型大 学也加入到为社会服务的行列中来。就在直接为社会服 务逐渐被公认为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的同时,也造成了 大学推广工作泛滥,学术水平下降等不良局面。这时, 弗莱克斯纳作为传统大学职能管的捍卫者站了出来,以 他的现代大学论,捍卫科学演技和培养人才的传统职能。
(三)大学的职能是发展科学与培养人才
弗莱克斯纳认为,无论民族气质多么不同,大 学的学者和科学家都应该关注四大任务:知识和思 想的保存;知识和思想的解释;寻求真理;训练青 年学人成为将来继起的工作者。归结起来,培养人 才和发展科学量大职能。关于两者的地位,弗莱克 斯纳认为发展科学是现代大学的最重要职能。 首先,社会的理智发展需要发展社会科学; 其次,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进一步发展自然科 学; 最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科学的发展。
(四)大学主要是文理学院和纯粹的专业学院
组成的机构
冯友兰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冯友兰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李松丽【摘要】Feng You - Lan is the modern famous philosopher and educationist of our country . The practicalism educa- tion thought of Du Wei is the base of Feng You Lan' s higher education thought. Insisting on the academic independ- ence and realizing the management by professor rules, establishing really independent universities characterised by indi- vidualism to train people with good manners and behavior as well as to cultivate useful persons for society, training the infomed students and being the useful people of our society. Feng You Lan' s higher education thought has provided a benefical reference for modern universities to formate education though ideas and to find education direction.%冯友兰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冯友兰高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坚持学术独立和实现教授治校、建立具有个性特点的真正独立的大学、培养有修为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冯友兰高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思想:以大学理念为中心一、西方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1、西方古代大学理念(1)古希腊高等教育理念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存在着研究和传授高深学问的教育机构,它们的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理念成为近代大学理念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希腊时期经济繁荣发展促进了古典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公元三世纪前后建立了古罗马的亚历山里亚大学院、古希腊的雅典大学。
与此同时,一些思想家、哲学家纷纷创办学校,以传播思想和知识。
这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对后世西方大学理念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对理性的认识也成为了西方大学理念重要的思想来源。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任务不是把知识灌输到灵魂当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转向永恒不变的理性世界,看到实在,看到真理,认识善的理念。
他思想的理想人格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是智慧的爱好者,是真理的专注者,他赋予高等教育某种精英教育的影子,同时也将热爱真理,追求智慧作为高等教育永恒的目标和重要特征。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有着不同于老师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引人向善,达德成善,节制人欲,主张文雅教育。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发展智慧灵魂、发展人的灵魂的最高部分,他更注重纯粹科学,也更多地强调算数、几何、天文、音乐、诗歌等具有人文色彩的科目。
这些理念为后世自由教育、人文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2)古罗马时期高等教育理念随着希腊的衰落,希腊文化和教育受到了罗马文化的与教育的冲击,教育进入罗马时代,罗马将希腊的修辞学院完全的“搬”了过来,并将其确立为高等教育机构,同时赋予其新的职能和地位。
修辞学校主要培养博学的政治人才——雄辩家。
罗马在继承古希腊的七艺科目同时又增加了法律、罗马史等新科目,并赋予教师某些特权,如国家支付薪金,免税、免兵役等。
此时古罗马的高等教育模式、理念受古希腊的影响较大,但也有不同,古罗马的高等教育更注重实践,它们的专业特征表现为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而且增加了一些科学教育或是专业教育的因子。
2、西方中世纪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
随着欧洲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早期的中世纪城市,市的发展增加了对牧师、律师、医生、教师等受过高深学问训练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师生的聚集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从公元10世纪开始,作为世俗封建势力集中代表的政权与教皇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趋于激化,教会对世俗社会的控制减弱,产生了各种自治性的行会组织,这就为学者的聚集提供了条件。
同时,欧洲人的知识视野也因为十字军东征而产生的东西方文明碰撞而得以扩大。
古希腊时期的理性精神开始复苏,探讨高深学问、传播高深学问逐渐成为一种风尚,大学就这样产生了。
到中世纪的末期大学发生了转型,日益世俗化、区域化、和民族化,逐渐成为世俗政权和民族国家的工具,成为为本国、本地区服务的区域型大学。
中世纪的大学有两种称呼:studium generale和universitas,前者指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后者指大学是教师和学生的社团,这两种称呼反应了中世纪大学的两个根本属性。
此时的大学,唯一的职能是教学,即培养人才它以专业教育为目的,培养教师、律师、牧师、医生等专业人才。
大学初期课程设置很不固定往往因教师兴趣和造诣而异,在不同的大学或大学的不同时期都不同。
讲授、背诵和辩论是这时主要三种教学方法。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大学的声誉,大学建立了学位制度。
学生学习四年并通过考试,可获得学士学位。
学士学位是进入高级阶段学习的一种候选人资格。
获得学士学位后再学习和当两年助教,并通过考试,使可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当时,硕士与博士两种学位并无程度上的区别。
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使意味着获得了独立从业的资格。
3、西方近代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之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于拉开了资本主义的序幕,从而也标志着跨入了近代——早起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一方面是工业革命蓬勃的兴起,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具有资本主义思想观念的新型人才,反对日渐僵化、保守反动。
为此资产阶级开始对大学进行了改革,形成西方大学教育史上意义深远的“新大学运动”进而有力的促进了大学理念的革新与完善。
(1)洪堡的大学理念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虽然尚处于分裂状态,但资本主义经济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传统的大学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工业大学和专门学校逐渐发展起来,并对传统的大学产生了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和政治家威廉·冯•洪堡在任普鲁士内政部文化教育司司长期间,组建柏林大学。
他一方面奋起捍卫传统的大学教育理念,一方面把科学研究引人大学,导致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他所创建的柏林大学理念以及他为实现这种理念而设计的办学原则,对后世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大学首先是一个学者社团,此社团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他们都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学者,且认为大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校,那里不应再有学生和教师而只有“独立的研究者”(教授)和“收到指导的研究者”(学生)。
其次,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他呼吁不要降低大学这种高等学术机构的水平不要把大学当作高级中学和专科学校,要明确、严格的划清他们之间的界线。
再次,大学是受国家保护但又享有完全自主地位的学术机构。
他认为大学应有双重职能:一是对科学的探索,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它强调在发展科学的过程中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将二者统一起来。
他提出完人的培养目标即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培养完人他提出了一些与传统教育途径和方法不同的教育措施: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大学应重视普通教育;自我教育是培养完人的重要途径;大学要为培养完人提供适宜的环境,如学术自由、交流合作等。
洪堡的大学理念的主要特征:一是大学内部既体现国家精神,又保持大学科学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是提出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首要任务,赋予大学理念新的内容,引导中世纪大学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是大学发展具有新的逻辑。
三是“其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为世界大学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新的模式。
(2)纽曼的大学理念在英国,由于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为代表的古典大学一直是封建势力与宗教势力统治,使其教育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新大学运动危及了英国高等教育几百年来形成的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传统,使英国大学“绅士”教育模式的基础开始动摇。
为维护传统大学的地位,使其免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侵蚀,以纽曼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对“科学教育”进行了猛烈攻击。
在他的著作《大学的理想》一书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大学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大学教育与宗教的关系等等许多涉及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纽曼在书中,首先明确指出: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
在他看来,大学并非如某些人认为的那样,以开设单一的或很少几门学科为主,而是以探索具有普遍性的知识为本质特征。
其次,提出“大学是教学的场所”。
大学的职能就在于教学,传播普遍的知识,在于培养有理智、有思想的学生。
第三,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培育绅士的地方。
他看来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有知识、有智慧、有理想、有修养的“绅士”和社会公民,把他们培养成为更聪明、更能干、更活跃的社会成员。
第四,纽曼在其“绅士”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自由教育、通识教育。
反对大学以专业教育取代自由教育或通识教育、人文教育,认为知识不是工具,而是“知识本身即为目的”。
反对功利主义教育观,而强调“纯知识”、“纯科学”即“自由知识”或“哲理性知识”。
同时他认为“大学教育的艺术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适应这个世界,它既不把学生限定于特定的专业,也不创造或培养天才。
纽曼大学理念的主要特征:重视古典人文教育,强调人文知识的培养与教育;重视大学的教学功能,强调大学主要的工作和任务仍是教育教学;倡导“精英教育”,强调大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精英或“绅士”,而非平民大众的教育;实行导师制和寄宿制,校风带有浓重的贵族气息。
由此,他所提倡的博雅教育也构成了英国大学的历史传统。
(3)威斯康星理念的兴起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国度,其高等教育也弥漫着实用主义的精神。
1862年,美国颁布《莫雷尔法案》,发展农业和工程技术教育,培养工农业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开了高等教育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先河。
在20世纪初,《莫雷尔法案》的实用主义精神为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发扬光大。
在他看来,“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即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当考虑州的实际需要。
根据这种指导思想,范·海斯以为社会服务为主题,对威斯康星大学进行改革。
一方面,在威斯康星大学成立知识推广部,开展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共研讨、提供一般信息与福利等活动,把知识的光辉和发展的机会带给全州人民;另一方面,他提倡通过专家服务,使大学教师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帮助州政府解决各种问题。
从此,人们用“威斯康星理念“来指威斯康星大学倡导社会服务办学模式的代名词。
“威斯康星理念”使大学实现了大学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大学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也从中受益匪浅。
范•海斯的改革及威斯康星思想的主要特征是:这种思想在大学发展史上第一次使大学科学技术和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形成一种可能,是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形成二者之间的互动,这一大学理念与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教育发展的一种共识与方向。
4、20世纪西方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1)弗莱克斯纳的大学理念威斯康星理念的兴起使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得以确立,美国的州立大学甚至一些私立研究型大学都开始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
但是,有些大学的社会服务活动并未坚持威斯康里理念所倡导的学术基础,教学、科研活动也日益强调应用,从而使之与强调学术性和学理的传统大学理念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弗莱克斯纳对所谓大学的低水平社会服务进行了抨击。
其代表作《美国、英国、德国的大学》,以犀利的笔锋对三国的大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他的“现代大学的理念”。
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首先是一个有机体,目标崇高而明确,精神与目标统一特别重视理念或理想在大学中的作用,认为大学是由相同的理念或理想,而非由于行政力量,所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其次,认为大学是学问中心,致力于保存知识,增进系统知识,并在中学之上培养人才。
同时认为大学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调整,大学时常给社会一些它所要的东西,而不是社会所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