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具体内容
心理学如何看待人的归因偏差
心理学如何看待人的归因偏差一、关键信息1、归因偏差的定义及类型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活动者观察者偏差2、归因偏差的影响因素信息可得性认知启发动机因素文化背景3、归因偏差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心理健康4、减少归因偏差的方法提高自我意识多角度思考收集全面信息二、协议内容11 归因偏差的定义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偏离了客观实际,出现系统性的偏差。
这种偏差可能导致对事件的错误理解和判断,进而影响人们的态度、情感和行为。
111 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倾向于过度归因于内在的性格、特质等个人因素,而忽视了外在的情境因素。
例如,当看到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大声争吵时,人们往往会认为这个人脾气不好、缺乏教养,而较少考虑到他可能刚刚遭遇了重大的挫折或压力。
112 自利偏差自利偏差是指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好、任务太难等。
这种偏差有助于保护个体的自尊和自我形象,但可能导致对自身能力和问题的错误评估。
113 活动者观察者偏差活动者观察者偏差是指当个体作为行为的实施者时,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外部情境因素;而当作为观察者时,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个人因素。
这种偏差可能导致人际关系中的误解和冲突。
12 归因偏差的影响因素121 信息可得性人们在归因时往往依赖于最容易获得的信息。
如果关于个人特质的信息更容易获取,就更可能做出基于个人特质的归因;如果情境信息更突出,就更可能考虑情境因素。
122 认知启发人们常常使用一些简单的认知策略来进行归因,如代表性启发和可用性启发。
代表性启发是指根据个体与某类典型人物的相似性来进行归因;可用性启发是指根据记忆中容易提取的事件来进行归因。
这些启发式可能导致归因偏差。
123 动机因素个体的动机和需要也会影响归因。
例如,为了维护自尊或保护自己的利益,人们可能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
“问题生”常见的归因偏差-最新资料
“问题生”常见的归因偏差一“问题生”归因偏差及成因分析“问题生”即品德、学习态度、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而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的学生。
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是指由于主观上的原因而造成的归因偏向与误差。
众多研究都表明,“问题生”在遭遇挫折与困境的时候,普遍会采用各种归因偏差,在其认知形成、情绪表达及行为反应方面产生各种误区。
“问题生”的归因偏差是由内外部因素引起的,常见的因素有自身成因,家庭成因,学校、教师和同伴影响的原因等。
我国学者吕纪增和乔建华的研究发现,学生的个性因素与归因有密切关系。
[1]李旭和钱铭怡等学者,对青少年的归因方式与家长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的研究也显示,不良的教养方式导致个体在归因过程中产生偏差。
[2]另外,学校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以智育为主,致使“问题生”的品德养成滞后,思想观念产生偏差,行为习惯养成不良。
二“问题生”常见的归因偏差类型1认知偏见型认知偏见型归因偏差,是指个体常根据认知的偏见或不当的信息而对产生的结果进行归因,从而出现失误或归因本身与真实情况不符。
学习焦虑较高的“问题生”习惯采用认知偏见型归因偏差。
这种“问题生”对自我能力的评价比其他学生低,对成功的期望也较低,有自卑倾向,相对于焦虑较低的学生,他们很少将成功归因于能力(t=2.375,p三引导“问题生”矫正归因偏差的主要方略1创设良好的归因教育氛围“爱”是教育的根本,也是为“问题生”提供积极归因的源泉。
教师要用心来爱“问题生”,要一视同仁地对待班级中的所有同学,摘掉他们“问题生”的标签,摒弃一切嘲笑与鄙视,让“问题生”处于一个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中,并让他们明白自己在教师心中是同别人一样的,其在归因时就会大大减少认知性偏差。
教师还要在班级中积极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同时,要培养其他学生,尤其是绩优生的友爱互助精神,积极帮助“问题生”课下的学习,让“问题生”体会到温暖的同窗情谊。
心理学知识之归因偏差
心理学知识之归因偏差归因偏差的概述: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指的是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有的源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的。
归因的结果对人的后续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正确的归因有助于提高人的行为的积极性并产生对自己及他人的有利的、合理的行为,错误的归因则会造成行为动机的削弱,导致异常行为的产生。
实际生活中,人们对自己及他人的错误归因是经常发生的。
原因一、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归因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
研究表明,实施行为的人往往强调情境的作用,对自己的行为多强调外部原因,作外归因。
而旁观者常常强调并高估实施行为的人自身的、内在的因素。
比如学员甲向学员乙借了一条香烟,说好一月后偿还。
但一月后未如期偿还。
学员甲则会强调最近太忙,没时间等外部原因。
而学员乙则更可能认为是学员甲生性如此,需时积极,不用则忘,甚至是个私心重,有借不愿还的人。
形成这种偏差主要是双方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
旁观者往往站在一个理想的角度,从常规的逻辑出发。
如认为人就要说到做到,借东西就应该如期偿还,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助等,一旦发现不合常规,就归因于行为实施者的个人因素。
而实施行为的人则更多地是从具体情况出发,强调实际行为的特殊情境。
如借东西未还是因为太忙,没时间,朋友没及时帮忙是因为有急事走不开等等。
可见,归因的分歧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个因素。
人们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努力等。
但对失败等则更多地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考试没考好,常见的归因是题目太难,时间太紧,或打分太严。
但观察者却往往从行为者自身去寻找行为的原因,进行内归因。
如,你病得很厉害,可是却发现给你看病的医生显得很冷漠。
实际上,你恰恰忽略了医生的职业特点,即每天他都在接触大量病人,对各种各样的痛苦已经习以为常,而且他的责任在于准确地作出诊断,并不是对你的病表示同情。
正确归因讲解
正确归因讲解正确归因讲解一、什么是归因?归因是人们解释事件发生原因的过程。
当我们遭遇到某种事件或者情况时,我们会尝试寻找原因,弄清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归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身以及他人的行为,对于我们的决策和行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错误的归因方式1. 过度归因自己的努力:当我们成功时,往往会倾向于认为是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导致的。
这种过度归因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自负和忽略其他因素的存在。
2. 归因他人行为的个性特征:当他人出现错误或者不良行为时,我们往往会归因于他们的个性特征,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原因。
这种错误的归因方式会导致误解和偏见的产生。
三、正确的归因方式1. 多元归因:正确的归因方式应该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事件发生的影响。
不仅要考虑个体的特质和能力,还要考虑外部环境和其他相关因素。
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事情的发生,减少个体和他人的偏见。
2. 中立立场:在归因时,尽量保持中立的态度。
不要一味地归因于个人或者外部因素,而是要紧密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只有在了解事情的全部情况后,我们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四、归因与行为改变正确的归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改变。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我们就能够找到问题所在,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
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小明在考试中表现不理想,他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的归因方式来解释这个结果。
如果他过度归因自己的努力,认为失败仅仅是因为自己缺乏能力,他可能会沮丧和自卑,甚至对未来失去信心。
然而,如果他采用正确的归因方式,他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复习时间等等,从而找到提高成绩的有效方法。
六、结语正确归因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培养的一种思考方式。
它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减少偏见和误解的发生。
当我们面对困难或者挑战时,正确归因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所在,从而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改变。
心理学知识之归因偏差
心理学知识之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又称因果偏差,是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们通常在判断影响自己生活成败、幸福程度以及其它重要结果时所强调的因果不完全正确或者不准确的观点。
归因偏差神经
机制可以总结为两种模式:自助模式和人格模式。
自助模式指的是人们往往倾向于把自己的运气、成就归因于自己选择的行为。
人们一
般会选择和行动有关的事情,而不会考虑到其他内容如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或偶然因素等等。
自助模式强调的是自我效能,即信念 ne_selves 。
在人格模式中,人们往往倾向于把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自己的个性。
这类归因偏差流行
于年轻人,他们通常把成功与智力、优秀表现与勤奋有关,而把失败归因于静情力不足或
聪明程度不够。
而这批人的行为模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本身,即他们学习的
努力程度、积极主动程度以及遇到挫折时的反应等等。
显然,归因偏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被规范着要从
自己的行为和性格中学习,不要想其它因素,即便它们可能深深影响到自己的结果。
因此,分析了归因偏差的神经机制,进而理解行为成败的原因,从而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自己,
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不受偏见的影响,从而提高自我实现的能力,并为自己的未来发
展制定正确的计划,从而保障自己的幸福。
心理学十大认知偏差
心理学十大认知偏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思维和认知往往受到一些偏差的影响,这些偏差会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出现错误。
心理学研究认为,存在着许多常见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在我们的思考和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心理学中的十大认知偏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偏差。
一、确认偏差确认偏差是指我们倾向于寻找和接受与我们已有观念相符的信息,而忽视或拒绝接受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种偏差使我们容易陷入自我确认的循环中,无法客观地对待问题。
二、选择性注意偏差选择性注意偏差是指我们在面对信息过载时,倾向于选择性地关注与我们兴趣、观点或目标相关的信息,而忽视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这种偏差让我们错失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导致决策的不全面和不准确。
三、可得性偏差可得性偏差是指我们倾向于根据记忆中最容易调取的信息来评估事物的概率或频率。
当我们记忆中的信息容易被调取时,我们会错误地认为这些信息更常见或更重要。
四、归因偏差归因偏差是指我们在解释和评估他人行为时,倾向于过分强调个人特质而忽视环境因素。
这种偏差使我们容易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正确认知。
五、群体偏差群体偏差是指我们在集体决策时,往往倾向于追随主流观点或集体共识,而不愿意提出异议或独立思考。
这种偏差导致群体中的意见一致性和创新性降低,影响集体决策的质量。
六、过度自信偏差过度自信偏差是指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低估风险和失败的可能性。
这种偏差使我们容易陷入过度乐观的状态,忽视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七、损失厌恶偏差损失厌恶偏差是指我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高于对同等价值收益的敏感程度。
这种偏差使我们在决策时更加保守,害怕失去已有的东西,而忽视了可能的收益和机会。
八、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我们在决策时过分依赖于已有的参考点或信息,而忽视其他可能的选择。
这种偏差使我们容易受到表面信息的影响,而忽略了更全面和客观的判断。
九、确认偏见确认偏见是指我们倾向于寻找和接受与我们已有观念相符的证据,而忽视或拒绝接受与之相悖的证据。
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具体内容
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具体内容标题:归因偏差:错误地解释他人行为的心理倾向引言:归因偏差是指人类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错误地归因于个人特质,而忽略了环境因素的心理倾向。
这种偏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和决策过程。
本文将围绕常见的归因偏差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心理现象。
一、内在归因偏差:过于强调个人特质内在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于强调个人特质,而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例如,当他人犯错时,我们往往会认为是因为他们的性格有问题,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外部因素。
这种偏见容易导致对他人的不公正评价,破坏人际关系。
二、外在归因偏差:过于强调外部环境外在归因偏差则是相反的情况,即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于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个人特质。
例如,当他人取得成功时,我们可能会归因于运气好或环境优越,而忽略了他们的努力和才能。
这种偏见会导致我们低估他人的能力和努力,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认知。
三、自利偏见:过于自我中心的归因自利偏见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于自我中心,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对自己有利的因素。
例如,当他人帮助我们时,我们可能会认为是因为他们对我们有好感或需要我们的帮助,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善良和无私。
这种偏见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信任和感恩之心。
四、群体偏见:过于一概而论的归因群体偏见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于一概而论,将他人归为某一群体的特征,而忽略了个体差异。
例如,当某个群体的成员犯错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该群体的所有人都有同样的问题,而忽略了个别成员的特点。
这种偏见容易导致对群体的歧视和偏见,破坏社会和谐。
结语:归因偏差是人类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常见的心理倾向,容易导致对他人的不公正评价和误解。
了解和认识这种偏见,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读者能够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归因偏差,并努力避免这种错误的心理倾向,以更理性和宽容的态度与他人相处。
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具体内容
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具体内容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或事件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和认知偏见进行评估和归因,从而造成认知上的偏差。
常见的归因偏差有以下几种:1. 偏向个人因素的归因偏差这种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度强调个体内部的性格、能力、智力等个人因素,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和情境等外部因素。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成功时,往往会将其成功归功于其聪明才智或优秀的能力,而忽视了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机遇等外部因素。
2. 偏向情境因素的归因偏差这种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度强调外部环境和情境等情境因素,而忽视了个体内部的性格、能力等个人因素。
例如,在考试中表现不佳的学生可能会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考试难度过大、出题者太苛刻等外部原因,而忽视了自身学习态度和方法不当等内部原因。
3. 自我中心归因偏差这种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会将自身的经验、观点和价值观等作为评价标准,从而过度强调自己的主观看法和立场。
例如,在政治辩论中,不同政治派别的支持者可能会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解释和评价,这是因为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政治信仰和立场。
4. 群体归因偏差这种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群体行为时,往往会将其归结于群体内部的特点和性质,而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例如,在对某一族群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将其刻板地归类为某一种族或文化类型,并忽视了其中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以上就是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其具体内容。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这些偏见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和事件的评价。
只有客观、全面地分析事情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行为,并且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互动。
归因偏差名词解释管理学
归因偏差名词解释一归因偏差说白了就是,事情做成功时,原因都是自己有能力,自己很厉害。
失败时,则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他人。
其实,它就是大多数人都具有的,有意无意地将个人行为及其结果,进行不准确归因的现象。
简而言之,就是没有找到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和本质原因。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往往倾向于把他人做出不恰当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他人本身的原因(如性格、素质、能力等,认为是内部因素造成的),而将自己的错误行为归结为环境因素(如各种客观原因,认为是外部因素造成的)。
基本归因错误最典型的例子是: 自己成功是因为自己努力,别人成功是因为别人幸运;别人失败是因为别人不够努力,自己失败则是因为自己不幸。
(这个和“成功都是自己的原因,失败的都是环境的因素或他人的责任”是相同的意思。
)这是两种区别。
种类有以下七种①自利归因偏差:成功时,觉得多半是自己的功劳;失败时,甩锅给别人或外界环境。
②行动者-观察者偏差: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指责别人的人品,而忽视情境的影响。
③错误定价:你对一件事的定价,就是你认为,这件事带给你的价值。
之所以会有错误定价偏差,是因为很多人,只定价了一件事的短期价值。
④过度自信偏差⑤沉没成本效应⑥后视偏差⑦幸存者偏差二基本归因偏向是指对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高估内在倾向作用而忽视情境因素作用的一般倾向。
简言之,是指个人归因多于或强于情境归因的现象。
例如,某人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人们对他的看法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仿佛他原来具有的许多领导者的优秀品质一夜之间离他而去。
事实上他还是他,只不过他的社会角色的变化使他的行为发生了变化。
看来,将一个人的实际品质与他所处的环境条件使他产生的行为区别开来确非易事!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人们产生了基本归因偏向呢?对此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强调行为的个人因素而忽视情境因素,是因为个人的内在因素比情境因素更突出,更显眼,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将活动结果归因于活动者个人的特质反映了人们的一种自然的、习惯性的认识倾向;另一种解释认为,人们倾向于作出个人归因,是由于社会对该种归因的鼓励和赞许的态度使然。
归因中的偏误
归因中的偏误(1)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罗斯(Ross 1977)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二是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它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情境背景。
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Actor-observer bias):当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稳定的内部的归因;而当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却倾向于作外部的归因,即观察者高估个人特质因素,行动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运用基本归因错误能使一个人高估其他人的知识。
罗斯等人1977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在研究中把学生两两分成一组,一问一答。
一个是发问者,一个是回答者。
实验中让发问者自编10个题目(很有挑战性但不是不可回答),向被问者发问,尽量难倒对方,最后让双方评估自己和对方的知识。
研究表明,当发问者所编的问题很难时,被问者会高估发问者的知识,被问者认为与自己相比,对方的知识很丰富。
显然,在研究中被问者注重外在的行为而忽略情境,便产生基本归因错误。
被问者以为发问者有丰富的知识,认为他们知道这些难题的答案。
但实际上他们忽略了情境里的人为因素,即发问者可以编造任何他自己喜欢的问题。
他们未必知道问题的答案,即使如此,发问者还是让被问者对自己产生较高的评价。
表2-8:对自己与他人知识的评价评定内容评分人发问者知识被问人知识发问者53.5 50.6被问者66.8 41.3(分数的范围为0—100分)(2)归因中的自利偏差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等;而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
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具体内容
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具体内容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或事件原因时所倾向的一种认知偏差。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
本文将就几种常见的归因偏差进行介绍,并给出具体的内容说明。
我们来谈谈一种常见的归因偏差——自利偏差。
自利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自己行为的原因时,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他人的过错。
例如,当一个人考试取得好成绩时,他可能会认为是自己用功复习的结果;而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他可能会抱怨考试题太难或老师没有教好。
这种偏差可能导致人们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并在面对挫折时产生消极情绪。
再来看看另一种常见的归因偏差——群体偏见。
群体偏见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受到所属群体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判断。
例如,当一个人对某个群体持有负面印象时,他可能会倾向于将该群体的所有成员都归因为同样的负面特征,而忽略个体之间的差异。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歧视行为和社会不公。
还有一种常见的归因偏差是情绪偏见。
情绪偏见是指人们在情绪激动或受到情绪影响时,对他人行为的原因做出错误的归因。
例如,当一个人处于愤怒或沮丧的情绪状态时,他可能会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故意的恶意行为,而忽略了可能的其他解释。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冲动和不理性的决策。
我们再来谈谈一种常见的归因偏差——信息偏见。
信息偏见是指人们在获取和解释信息时,倾向于选择和相信与自己已有观念一致的信息,而忽略和排斥与之相悖的信息。
例如,当一个人对某个政治观点持有偏见时,他可能会选择阅读和传播支持该观点的信息,而忽略反对该观点的信息。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认知闭塞。
总的来说,归因偏差是人类认知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误判现象,可能导致不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要避免归因偏差的影响,我们需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多角度思考问题,克服主观偏见,尊重他人,注重事实和证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问题生”常见的归因偏差
“问题生”常见的归因偏差作者:于燕吴锡改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年第11期一“问题生”归因偏差及成因分析“问题生”即品德、学习态度、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而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的学生。
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是指由于主观上的原因而造成的归因偏向与误差。
众多研究都表明,“问题生”在遭遇挫折与困境的时候,普遍会采用各种归因偏差,在其认知形成、情绪表达及行为反应方面产生各种误区。
“问题生”的归因偏差是由内外部因素引起的,常见的因素有自身成因,家庭成因,学校、教师和同伴影响的原因等。
我国学者吕纪增和乔建华的研究发现,学生的个性因素与归因有密切关系。
[1]李旭和钱铭怡等学者,对青少年的归因方式与家长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的研究也显示,不良的教养方式导致个体在归因过程中产生偏差。
[2]另外,学校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以智育为主,致使“问题生”的品德养成滞后,思想观念产生偏差,行为习惯养成不良。
二“问题生”常见的归因偏差类型1认知偏见型认知偏见型归因偏差,是指个体常根据认知的偏见或不当的信息而对产生的结果进行归因,从而出现失误或归因本身与真实情况不符。
学习焦虑较高的“问题生”习惯采用认知偏见型归因偏差。
这种“问题生”对自我能力的评价比其他学生低,对成功的期望也较低,有自卑倾向,相对于焦虑较低的学生,他们很少将成功归因于能力(t=2.375,p2主观片面型主观片面型归因偏差,是指不对结果进行客观全面分析,仅凭自己的想象和臆断,片面对结果进行归因。
“问题生”采用主观片面型归因偏差,导致其在各个方面都体验到不良的情绪,并且积累其失败经验。
他们习惯在生活中遭遇到消极的事情时,就认为是自己造成的,并倾向于全面否定自己;反之,当他们遇到积极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并不认为是自己做了努力使好的结果出现,而认为是凑巧碰见的,而且这种好的事情只是短暂的,以后还是会遭遇不好的事情。
归因——自我知觉理论和归因偏差
归因——自我知觉理论和归因偏差早期的归因研究者关注的大多是他人归因,也就是说,个体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原因的分析。
与此不同,贝姆(D.Bem)关注的是自我归因。
贝姆(1967,1972)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情绪、态度、品质、能力等往往是不清楚的,因此,不得不从自身的行为以及外在的环境来进行推测。
也就是说,人们会寻找某种线索来分析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
人们对于自己的这种分析,与对于别人的分析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虽然归因的进行会遵循一些特定的标准或法则,但是,人们在进行归因的时候,并不一定会遵循这些法则,而是表现出一些相当明显的有趣的偏差,这些偏差有的来自于认知过程本身的局限,有的则来自于人们的动机。
下面我们将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这样一种倾向:人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忽视引起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
展开剩余82%琼斯和戴维斯认为,正确的、理想的归因应该是这样的:如果行为是自由选择的,就可以归因于行为者自身的原因;如果行为是在外部限制的作用下产生的,就应该归因于外部因素。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我们经常会忽视某种行为产生的环境原因,如社会规范或者社会角色等,而将行为看作是行为者自由选择的,并因此而认为这种行为反应着行为者稳定的个人特征。
例如,好莱坞一位著名的动作明星曾经抱怨说,他的影迷认为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像银幕上那样,经常砸坏家具、与人打斗、举着机关枪四处扫射。
我们也可能认为,解剖小动物做实验的人都是残酷无情的;但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是由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而不一定是他们自己本来的意愿。
很多学生可能都很反感自己的教师,教师又考学生、又管学生、还逼着学生学习,太不近人情;其实教师的这些行为是由自己的社会角色决定的,并不是他们处心积虑要为难学生、故意和学生过不去。
基本归因错误是怎么产生的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与其他的环境因素相比,行为者的行为是最容易观察的信息。
马斯克 五十种认知偏差
马斯克五十种认知偏差
以下是马斯克认知偏差的部分内容:
- 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低估情景性因素。
- 自私偏见:假如我们失败了,会去找各种理由,但我们的成功了,都归咎于自己的努力。
- 内群体偏爱: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更加的优越。
- 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 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根据初步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印象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特质。
- 道德运气:评价他人行为的道德时,根据结果而非根据行为时的情境。
- 错误共识效应:高估别人对自己的认同程度,认为所有人以同一方式思考。
- 知识诅咒:也称为专家盲点。
- 聚光灯效应:高估了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外表的关注程度。
这些认知偏差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和决策,因此了解和纠正这些偏差对于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质量非常重要。
基本归因偏差及原理
基本归因偏差及原理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
归因是指我们根据某人的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将其归因于个人特征、外部因素或两者的组合。
然而,在进行归因时,我们常常会受到一些心理偏差的影响,这就是基本归因偏差。
本文将介绍基本归因偏差的原理和其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基本归因偏差的原理基本归因偏差是指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过分强调他们的个人特征,而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这种偏差主要有以下两个原理解释:1.1 个人特征的可见性基本归因偏差的一个原理是,个人特征比环境因素更容易被观察到和记忆。
当我们观察到他人的行为时,往往更容易注意到他们的个人特征,而忽视了背后的外部环境。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迟到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不守时的人,而忽视了可能的交通堵塞或其他外部因素。
1.2 信息处理的便利性另一个原理是,基本归因偏差是由于我们在进行信息处理时使用了不同的认知策略。
个人特征是一种更容易访问和记忆的信息,而外部环境的因素则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来加以考虑。
因此,我们往往会倾向于使用个人特征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忽视了外部环境的作用。
二、基本归因偏差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基本归因偏差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影响:2.1 评价他人的行为当我们评价他人的行为时,基本归因偏差会导致我们过分强调他们的个人特征,而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粗鲁的人,而没有考虑到他可能是因为情绪激动或与朋友聚会的原因。
2.2 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基本归因偏差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
当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往往会忽视外部环境的因素,而过分强调他们的个人特征。
这种解释可能会导致我们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评价。
2.3 影响人际关系基本归因偏差还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当我们过分强调他人的个人特征时,可能会忽视了他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困境。
学会正确归因
外因:外在的情境因素,人的行为原因决定于主观 条件。例如环境所迫、他人强制、运气、机会等。
共变原则
如果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情况下总是和某个特定的结果相 联系,该原因出现,该结果也出现,该原因不存在,该结果 也不存在,就是原因和结果存在共变关系。那么,我们可以 认定该结果是由该原因引起的。
个人固有的归因风格
归因
具体情境
对应推论
在没有外界压力或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人的行 为才会由人格特质、动机等内在因素决定。这 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他的行为来推论他的动 机、意图。
二、归因中的常见偏差
1、行为者和观察者归因偏差 2、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3、其他因素导致的立己主义归因偏差
1、行为者和观察者归因偏差——归因 分歧
生活中的归因常识 归因中常见的偏差 归因与健康生活
正确归因ABC
一、生活中的归因常识
1、归因 2、内因和外因 3、共变原则 4、对应推论
一、生活中的归因常识
归因:根据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测该行为 原因的过程。
为什么?→态度 →行为 →结果,改变生活
内因VS外因 内因:个人的内在人格特质,人的行为的原因决定
四、归因与成功 1、正确归因促进成功行为 2、正确归因形成成功心态
与其哀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 自己的力量。人即使在最恶劣、最极 端的困境中,仍然有一种自由,那就 是选择究竟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这种困 境的自由。
——法兰格
谢谢大家
行为者
观察者
1、归因分歧的四类型 1)立场造成的归因分歧 2)忽略情境造成的归因分歧 3)自我知觉的偏差造成的归因分歧 4)其他因素
2、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吹牛 抵赖
管理心理学管理中的归因
试描述这两个学校校长采取的不同领导方式?两位校长 领导方式有哪些主要差异?你认为那一种领导方式较好 ?为什么?
LOGO
自我设障、道歉
LOGO
案例:5.对比以下两种情形 情境一:下午4点A中学的年级组长、教研室主任会议即将开始,与会
者面前摆着笔记本,两个座位空者。差一分四点,张校长进来说:“ 现在开会了,大家都很忙。这是会议议程,每人取一张。大家都知道 ,教委将在本市选择一些学校,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 我打算争取试点的机会。我相信大家都已看过教委的文件,以及我为 本校拟订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计划。”这时门开了,迟到者小 心翼翼进来,关上门,座到空位上。校长看了他一眼,继续说“对于 我所拟订的改造试点计划表,以及对你们年级和教研室的要求,有什 么困难吗?”
管理中的归因
概念:归结行为的原因,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 为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
LOGO
维纳对归因的研究 成功和失败归为四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难度、
机遇,又可以归为内-外向、稳定-不稳定、可控- 不可控三个维度,对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归 因判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和影响
LOGO
印象管理的过程 印象监控指个体有意识地想给别人留下印象 印象管理的动机是指人们想操纵和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
中的印象的意愿程度 印象建构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选择要传达的印象类型并决
定如何去做的过程
LOGO
管理策略
个体的印象管理。 组织的印象管理。 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讨好、威慑、示范、恳求 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补救、合理化、借口、事先声明、
内-外因 稳定性 可控性
努力、能力 能力、难度
努力
难度、机遇 努力、机遇 难度、机遇、能力
有一种错叫归因偏差
有一种错叫归因偏差今天继续昨天的内容,说一说生活中违背常理的反馈。
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对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赋予了因果关系。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雄鸡一唱天下白。
雄鸡唱在前,天下白在后。
于是把雄鸡唱作为因,天下白作为果。
这个案例比较极端,大家都能看出因果的荒谬。
但有时人们就是擅长把发生在前的事情作为原因,把发生在后的事情作为结果。
或者把两件看似有关的事情,一个作为原因一个作为结果。
因果关系最大程度简化了纷繁复杂的世界,成为了人们最乐于和擅长接受的思维模式。
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没有因果关系,人类的大脑会产生恐慌。
这种恐慌本质上是对未知的恐慌。
比如我们国家有人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喝咖啡有益于身体健康。
把喝咖啡作为因,身体健康作为果。
而事实上更有说服力的原因是,国内只有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才会喝咖啡,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更注重身体健康。
有些观点就比较有争议了。
比如吸烟有害健康,这似乎是多数人都相信的因果关系。
大家都相信统计数据,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群的多少倍。
我曾经不止一次看到医学专家说,目前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可以证明吸烟有害健康。
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是,2003年的非典爆发中,我们国家的非典患者没有一个是真正的烟民,这又如何理解呢?在对心理学的学习中,我了解到心情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程度超过75%。
这个观点启发了我。
现在在我看来,如果说吸烟有害健康,也许原因是压力大、容易焦虑的人更容易吸烟。
(这仅仅是探讨问题,而不是鼓励吸烟)统计学在我看来,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门学科。
在统计学里,有一个术语叫相关性,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但学会了统计学,也有可能会更多的受到数字干扰。
统计学只研究数据相关性,而不是解释原因。
了解原因需要动用人们的智慧和想象力。
比如,统计发现纸尿裤和啤酒的销售情况相关性较高。
这是统计学可以计算出来的。
但统计学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
可能的原因是孩子刚刚出生,当爸爸的都会压力骤增。
5.3 归因偏差
一、基本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又称为主要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尽管知道个人的行为是完全由外部因素控制而造成的,但我们仍然倾向于把行为归因于活动者的个人因素上。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是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
虽然,双方认知到的是同一个行为,但是行动者倾向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
产生这种归因偏差可能有两个原因:(1)行动者和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
行动者很难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深入的直接的观察,而由于外在的情境因素很容易观察到,因而它们成为知觉的对象。
(2)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
行动者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比较了解,而且行为者可能对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态度和能力非常清楚,于是活动者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某些短暂的因素。
三、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当某个行为有个体的自我卷入的时候,个体在归因过程中,会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因会朝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
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产生自我服务偏差可能有以下原因:①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更容易被注意;
②回忆自己的作用和贡献比回忆别人的要容易,因此会觉得自己做的比别人多;③接受信息的差异可能导致我们认为自己的作用大,比如说他人工作的时候,我们不在场,因此会低估他人的作用;④某些动力因素的存在促进了自我服务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归因偏差
概述
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或事件原因时存在的倾向性错误。
这种偏差可能导致我们错误地判断他人的动机或忽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了解和认识这些常见的归因偏差对我们正确判断他人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内在因素偏差
内在因素偏差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或内在因素,而忽视情境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内在因素偏差:
1. 内因归因偏差
内因归因偏差是指我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个人特质或性格。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我们可能会认为他非常聪明或有天赋。
然而,我们忽视了其他外在因素对他的影响,如培训和经验。
2. 个体差异归因偏差
个体差异归因偏差是指我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个人特点而忽视了其他人相同行为的可能性。
例如,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我们可能会认为他不负责任或懒惰,而忽视了其他人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
3. 先见之明归因偏差
先见之明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对于他人的行为或决策有时过于自信,认为自己预测的结果是唯一可能的。
当结果与我们的预期不符时,我们可能会将责任归因于他人,而不是重新评估我们的预测。
外在因素偏差
外在因素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因素或环境因素,而忽视个人特质或内在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外在因素偏差:
1. 情境归因偏差
情境归因偏差是指我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当前的情境因素,而忽视了其个人特质。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紧张的情况下表现出了冷漠,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而忽视了他可能只是因为情绪压力而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2. 外在控制归因偏差
外在控制归因偏差是指我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因素的控制,而忽视了他们的个人能力或选择的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人工作不顺利,我们可能会认为是工作环境或领导的问题,而忽视了个人的努力和能力。
3. 时机归因偏差
时机归因偏差是指我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当前的时机因素,而忽视了其他时间的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一个特定的时刻表现出了行为上的变化,我们可能会过度强调这个时机的影响,而忽视了其他不同时机下的行为表现。
具体案例和影响
归因偏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和判断。
以下是一些具体案例和常见影响:
1.在工作场所,我们往往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
在因素。
这可能导致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寻找借口或责怪他人。
2.在社交关系中,我们可能会过于强调他人的个人特质,而忽视了情境对他们
行为的影响。
这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的判断失误,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3.在媒体报道中,归因偏差可能导致对某些事件或个人的不公正评价。
媒体往
往倾向于将事故或灾难归因于某个个人的错误,而忽视了系统性问题或其他影响因素。
4.在政治领域,归因偏差可能导致对政治人物的不公正评价。
人们往往倾向于
将成功归因于个人魅力和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控制因素。
如何避免归因偏差
了解和认识归因偏差是第一步,但如何避免它对我们的判断和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同样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归因偏差的方法:
1.多角度思考:在评价他人行为时,尽量从多个角度和因素考虑,包括个人特
质和情境因素。
不要过于简单地将他人行为归因于某个特定因素。
2.谦虚和包容:意识到自己也可能存在归因偏差,不要过于自信地对他人行为
进行评价。
保持谦虚和包容,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动机。
3.寻求信息:在评价他人行为之前,尽可能收集更多的信息。
了解情境因素和
其他可能影响他们行为的因素。
4.自我反思:在评价他人行为之前,先反思自己的偏见和偏见。
意识到自己的
主观判断和偏见,并尽量消除它们对判断的影响。
5.尊重个体差异: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行为可能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要过于归因于个人特征,而是尊重和接受每个人的差异性。
结论
归因偏差是我们在对他人行为进行评价时常见的错误倾向,它可能导致我们做出不公正的判断和决策。
了解和认识归因偏差是减少其影响的第一步,我们可以通过多角度思考、谦虚包容、寻求信息、自我反思和尊重个体差异等方法来避免归因偏差的产生。
只有做到客观全面地评价他人行为,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