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

(2)理解《诗经》两首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两首。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美景、美德和美好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两首。

(2)理解《诗经》两首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语含义。

(2)深入理解《诗经》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自主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诗经》吟唱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

(2)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两首,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诗经》的感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经》两首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4. 案例分析:(1)选取《诗经》中的典型诗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成果。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尝试运用《诗经》中的手法进行创作。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诗经》两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课型】精读课【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争论法。

【课时支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那原诗出自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知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

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

《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方之意,借物托情。

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

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同学朗读一遍。

由于两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同学诵读可能比较困难。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能够解读并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能够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presentation,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经》中的美感和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理解《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宫廷诗歌。

《诗经》两首诗歌:《关雎》和《采采》。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但对《诗经》可能比较陌生。

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学的阅读和理解存在困难。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解读并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经》中的古代词汇和语法。

深入解读《诗经》两首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诗经》两首诗歌。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创意写作。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经》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提供《诗经》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引起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2 讲解与分析讲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5.4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创意写作。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意象美和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人文精神。

(2)认识《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经》的语言特点和古文词义的理解。

2. 对《诗经》的两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文本,相关参考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的两首诗歌,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经》的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5. 欣赏与感悟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感悟,感受诗歌的美。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诗经》的两首诗歌的鉴赏文章。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诗经》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意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预习检查: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诗经》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明显不足,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这让我意识到,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与《蒹葭》的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手段,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未能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古代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例如,通过举例说明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性。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提取美的元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造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解读、讨论诗歌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二首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窈窕淑女yaǒtiaǒ君子好逑ho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中的词汇、句子和诗歌结构。

(3)分析《诗经》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研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理解《诗经》中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经》中的词汇和句子理解。

2. 《诗经》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

3. 《诗经》中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理解。

2. 《诗经》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对《诗经》中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原文和翻译。

2.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诗经》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阅读与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词汇和句子。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4. 思考与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思考和观点。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诗经》的掌握程度。

2. 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小组合作成果,评估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教师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观点分享,评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诗经》中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中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意义。

(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经》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中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意义。

(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教学难点:(1)《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

(2)《诗经》中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深层意义。

(3)《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经》中的文化背景和诗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法,进行分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对《诗经》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内容展示:(1)教师展示《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3. 诗歌意义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2)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理解。

4. 诗歌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分析。

5. 小组合作:(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2)小组讨论和汇报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分析。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24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意义。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中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阅读兴趣。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对《诗经》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经》的两首诗歌,掌握其内容、主题和表现手法。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其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

(3)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笔记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2)鼓励学生背诵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文本分析:(1)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2)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点,探讨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的《诗经》,其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都备受推崇。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文学作品,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白雪》为例,探讨如何设计一堂富有趣味性和深度的《诗经》教学课程。

一、课堂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关雎》和《白雪》这两首诗歌,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诗歌的结构、韵律特征和诗歌的艺术手法;(2)对两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感性理解和创造性的表达,写出自己的诗歌。

1.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雎》和《白雪》的阅读和诵读(2)《关雎》和《白雪》的讲解和解读(3)学生自主创作诗歌(4)讨论和分享1.3 教学步骤Step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诗经》?发现《诗经》整体氛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Step2 熟悉《关雎》和《白雪》的诗歌形式对两首诗歌进行介绍,包括结构、韵律特征和艺术手法Step3 理解《关雎》和《白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讨论, 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Step4 学生自主创作诗歌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感受,采用《关雎》和《白雪》的韵律和结构形式,自主创作诗歌,分享给全班同学。

对于写不出来的同学,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写作方法。

Step5 总结和讨论展示学生的自主创作,进行分享和讨论,互相评价。

理解《关雎》和《白雪》的精髓,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二、课后设计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关雎》和《白雪》产生良好的记忆和深入理解,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以下任务:(1)继续阅读《诗经》,了解更多的古代诗歌和文化;(2)对所写的自主诗歌进行修改和完善;(3)进行阅读笔记和感悟的整理。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通用6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通用6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通用6篇)诗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⑶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⑴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⑵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二、资料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1文本简析由出自“周南”的《关雎》和出自“秦风”的《蒹葭》组成的《诗经》二首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

两首诗都是诗经中的经典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相似,情感基调相近,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诗经二首》教案1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习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

(如:《五经》、“六义”)二、四读《关雎》一读:读通诗句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诗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教学重点】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

《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

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

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

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三、学习《蒹葭》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诗经》两首 》教案

《诗经》两首 》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中的诗篇;(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义;(2)学会欣赏《诗经》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蕴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经》诗篇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领悟《诗经》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 对《诗经》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篇背景、字词含义、修辞手法等;2. 互动式教学:提问、讨论、分享,激发学生思考;3. 情境教学: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经》的美;4.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品味《诗经》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五、教学内容:1. 《诗经》的简介:了解《诗经》的产生背景、地位和影响;2. 诗篇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 诗篇二:《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黄鸟于飞。

);4. 诗篇三:《卷耳》(卷耳采采,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5. 诗篇四:《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6. 诗篇五:《兰曲》(兰曲兰叶,役夫执创设。

)。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诗篇朗读:让学生朗读诗篇,感受《诗经》的音韵美;3. 诗篇解析:分析诗篇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篇的理解和感悟;5. 诗篇翻译:讲解诗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集体备课主备人:侯淼《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通过虚词“矣”体悟情感变化,感受语言之美。

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人物形象,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

第一课时一、导入《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画的都是女子形象,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着,或活泼顽皮,无论是《兼霞》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眼》里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

不过学者鲍鹏山在《第三只眼看《诗经》中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氓》中的女子,这到底是怎样呢?让我们带着疑问学习这首诗二、知识积累《诗经》简介。

三、文本解读1.听《氓》的配乐录音带,要求学生给个别字词注音。

2.学生齐读全诗,诵读提醒:(二二节拍)。

3.整体感知,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大意。

4.初赏课文,进一步理清诗歌结构,理解故事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相互结合请大家找一找,淇水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展示全诗)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正好对应了这出爱情悲剧中的三个阶段:恋爱,婚变,决裂(板书)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在三次涉淇中有什么样的变化。

第一次:先来看第一次,请一个学生回答,你觉得第一次渡过淇水时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心情?甜蜜、期盼(板书:甜蜜)好,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地朗读一下第一章。

(指导朗读)其实,就在第一次渡过淇水之后,诗中还写到了一次隐含的渡过,同学们知道在哪里吗?就在第二章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此时的女主人公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幸福,开心(板书:幸福)总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載言。

”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

此时笑是一种幸福,哭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

好,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地朗读一下第二章。

(指导朗读)第二次:诗中第二次写到淇水又是在哪一章呢?那么这一次渡过淇水这位女子又是什么样的心情了呢?请学生回答:沉痛、追悔、怨恨、伤心(板书:怨恨、痛悔)请一个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来朗读。

(指导朗读)总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当这位曾经幸福的女子再度穿越淇水时,已是事易时移,物是人非了。

她遭受着双重的痛苦:身体上,生活贫穷、劳作艰辛、丈夫拳脚相加;精神上,丈夫背叛,亲人讥笑,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前路渺茫。

第三次:诗中第二次写到淇水又是在哪一章呢?那么这一次渡过淇水这位女子又是什么样的心情了呢?请学生回答:失望、清醒、愤恨、决绝(板书:清醒、决绝)请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来齐读。

(指导朗读)总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为何淇水都有岸,而氓的欲望却毫无止境,我的痛苦无边无沿呢?5.探究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分析: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探究这两处比兴手法的好处。

结构上,(1)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3)过渡作用。

内容上,(1)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2)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我们来把诗歌再听一遍,再次感受女主人公在这一出爱情的悲喜剧中的甜蜜与痛苦、沉迷与决绝。

第二课时一、检查课文诵读情况二、合作探究1.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因为水是流动的,人是变化的,尤其是心境。

水已非当初之水,人更非当时之人。

经历了这样一出爱情悲剧,“我”绝对已非当初那个懵懂纯真的少女,三次涉淇,女主人公在热恋时的甜蜜、在失恋时的痛苦以有在决绝时的清醒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勾勒出了这样浪漫痴情的女子,也勾勒出了一个负心背义的男子。

当然,诗中使用的对比的地方绝不止于此,大家可以再读一读,找找看诗中还在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手法?学生轻读,逐章讨论。

求婚:氓(蚩蚩,怒)——我(将,秋以为期)迎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劝诫: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控拆: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第三、四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反省:靡室劳矣——靡有朝矣决裂: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除了男女主人公的横向对比,诗歌中各个章节之间还有对比吗?纵向对比,婚前与婚后的对比氓:婚前——氓之蚩蚩,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婚后——士贰其行,二三其德,至于暴矣女: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婚后——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夙兴夜寐那么你认为作者在这里使用了这么多的对比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性格。

那么在这些对比中你读出了两位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氓的性格对比:婚前信誓旦旦,貌似忠厚,急躁易怒——婚后背信弃义,始乱终弃,游手好闲,暴虐失德女的性格对比:婚前痴情温柔——婚后任劳任怨——婚变清醒刚烈形成强烈反差,突出本质特征,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2.弃妇形象的对比(1)《诗经·郑风·遵大路》里的弃妇。

遵大路遵大路兮①,掺执子之祛兮②。

无我恶兮③,不定故也④!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

无我魏兮③,不定好也⑥!【注释】①遵:循着,沿着,顺着。

②掺(shan):拉,拽。

执:拿,持。

掺执:拉住。

祛(q①:袖口。

③恶(wu):嫌恶。

无我恶(wu):不要嫌恶我。

④定Czan,又读jie):速,快。

故:故人。

⑤貌Cchou,又读chow):通“丑”,丑陋,不好看,让人厌恶(2)西方文学史上也出现一位弃妇—美狄亚。

美狄亚是科尔喀斯城邦国王的美丽女儿,爱上了前来夺取世界之宝金羊毛的伊阿宋,美狄亚真心去爱伊阿宋,并竭尽全力帮助他,后来伊阿宋自私自利,喜新厌旧遗弃美狄亚,这与《氓》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氓》中的卫女对负心男子只有怨恨,没有任何报复行为,而美狄亚得知伊阿宋变心后,烧毁了新娘,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目的是让伊阿宋断子绝孙。

同样是弃妇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位?卫女身上,就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既怨又能受,最后也只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样就取得了双重的效果:因其命运的悲惨,使人产生无限的同情;但恰在这样的婚姻悲剧中,女主人公又能保持清醒冷静理智独立自尊,“能够觉察到不平等,进而能够起来反抗这不平等,这便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正是这种觉醒和反抗,使人生出无限的敬意,塑造出中国弃妇最完美的形象! 三、拓展研究分析爱情悲剧的原因讨论:女子如此贤良淑德,为何仍然被抛弃?你是如何看待这个爱情悲剧的?性格悲剧:柔弱忍让命运悲剧:遇人不淑社会悲剧:男尊女卑女子在古代的地位。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采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赏析赋、比、兴、重章叠句及衬托等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赏析赋、比、兴、重章叠句及衬托等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过:“《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吸收其哺养。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诗经》中的名篇—《采薇》。

(二)赏析1.赏析诗歌第一层第一组组长汇报自学成果:第一层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运用哪些艺术手法表达这种情感?其它小组同学补充。

(1)前三章都先描写采薇,薇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变化?教师明确:从“作”、“柔”、“刚”可读出薇菜逐渐长大变老;运用了重章叠句手法,章与章之间往往句型重复。

(2)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教师明确:1.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士兵归家也变得遥遥无期,突出思乡之切。

2.重章叠句手法能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情感表达。

3.音节上,一唱三叹,音节和谐。

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

2.赏析诗歌第二层教师提问:戍卒们为什么有家不能回?士兵们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如何?诗歌又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法表达的昵?请第二小组组长汇报自学成果。

其它小组同学补充。

第二层中,关于战争描写了哪些内容?请用原诗的诗句说一说。

你认为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装备怎么样?教师明确:装备精良。

将士们作战时的表现怎么样?教师明确:纪律严明(岂不日戒)、作战英勇(君子所依,小人所膝)、一月三捷。

戍卒在描写这些时流露出怎样的感情?教师明确:自豪的感情。

这样的情感和他对战争的厌恶不矛盾吗?前后桌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接着,教师指名有感情朗读。

3.赏析诗歌第三层(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描绘出怎样的景象?“依依”一词除了表现轻柔的样子外,还可用来形容什么?教师明确:“依依”还可用来形容不忍离别之情。

据此,我们又可体会到当初离家时他与家人依依惜别之情,此句是用乐景衬哀情。

经过长期的戍边生活,终于能回到故乡,他心中定会感到喜悦。

但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所以才有“百感交集”这个成语。

(3)第三层除了表达戍卒喜悦之情外,还表达了他什么感情?1.思考:战争终于结束了,士兵如愿踏上归途。

此刻,他心情如何昵?是否因得以归乡而显得无比激动?明确:未见激动,而是“行路迟迟”“莫知我哀”。

2.正常情况下,在长久的等待而终能实现一个愿望时,我们的心理应该是无比兴奋与激动的。

为什么此刻的士兵没有像一般情况下那样欢欣鼓舞昵?这种表现是否有点让人费解?明确:①从“雨雪霏霏”“载渴载饥”等描绘中可略知一二。

长久的战争已耗尽了主人公的体力,而此刻的他却仍要在纷飞的大雪中载渴载饥长途跋涉,当然步伐轻快不起来。

②也许还有一种可能,我们一起回顾初中学过的《十五从军征》来体晤一下(多媒体投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家累累。

兔从狗窦入,难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从“‘遥望是君家,松柏家累累。

’兔从狗窦入,难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等战后景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长时间的战争破坏,人口的迁移乃至消逝、房屋的破败、田地的荒芜都是可能的景况。

这位踏上归途的士兵,沿途所见可能尽为屋毁人亡、荒家与杂草相伴而生之景。

如此,则他心中对家人的担忧只能更强烈,大有“近乡情更怯”之感。

③也许途中他想起曾并肩作战的战友。

出生入死中他们曾结下深厚的情谊,而今昵?“古来征战几人回!”看着雪地中自己那串孤独的脚印,想着当时一起出征的战友已埋没他乡,怎么能让他心中又怎能不伤悲昵?四、板书设计采薇思念家人重章叠句厌恶战争赋、比、兴悲喜交加衬托五、小结当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发现历史的车轮不但从和平的身边走过,也从战争的身上碾过,战争的伤痕被留在了文学作品中,请第四组组长汇报你们组搜集的描写战争的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