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格

合集下载

中国土地制度演变

中国土地制度演变

均田制的目标
▪ 1,把农民束缚在国有土地上,让他们拥有最基本 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以达到稳定流民、巩固政局的 目的 ;
▪ 2,通过均田制的实施,给国家农业税收提供长期 稳定的来源,保证国家的财政利益 ;
▪ 3,借此抑制豪强的土地兼并,缓和土地占有上的 两极分化,巩固国家对豪族大家和地方势力的控制;
▪ 4,废止日期:西晋,266年
农场的来源:屯田
占田制 ——土地私有化发展
▪ 颁布时间:280年 ▪ 内容:按等级授田 ▪ 实质:规定占有国家公田的最高限度
积极作用
▪ 1,对官贵占田及拥有劳动力有明确规定,对 于大土地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 用。
▪ 2,西晋农民与曹魏屯田制下的屯田客相比, 地位有所提高,课田外有小部分私田属于农 民自己,且不承担租赋,有利于提高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
鱼鳞图册(安徽省休宁县)
问题后,开始编造完整、 紧密的鱼鳞图册,在相当
程度上摸清了地权、清理
了隐匿。这是地政管理史
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前面的话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 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 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 态。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土 地兼并获得土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反抗斗 争,导致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两汉时期
▪ 《汉书·食货志》董仲舒:“或耕豪 民之田,见税什五”。
▪ 王莽批评西汉放任“豪民侵陵,分 田劫假”。
唐颜师古(581~645)注解
▪ 下户贫人,自无田而耕垦豪富家田, 十分之中,以五输本田主。
▪ “分田”是:“贫者无田而取富人 田耕种,共分其所收”,“假”是 “贫人赁富人之田”,“劫”是富 人劫夺贫人的田租,侵欺贫人。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一1978)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1949. 10-1956. 9)第一阶段: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49. 10一1953春)第二阶段:初步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1953. 4一1956. 9)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1956. 9一1966. 5)开始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宣告结束。

(1956. 9一1958年底)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966.5 -1976. 10)土地政策基本处于停止不前,乃至倒退、混乱或被砸碎的不正常状态。

4徘徊时期的土地政策(1976. 11-1978. 11)比文化大革命时期虽有所好转,但起色不大,突出的特点是徘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1978 – 2002)一、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1978.12-1982.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变和拨乱反正的完成,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召开标志着人民公社开始解体二、家庭联产承包政策的演变((1978.12-2002.12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带有浓厚的人民公社色彩,后20多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

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 12-1984. 12 )所谓大突破指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这一阶段的体制特征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全而解体,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走过了一个不平凡阶段。

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 1一1991. 12 )。

所谓大磨合,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其体制特征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转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向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统购统销制度”发起冲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1.1949一1978年,重要法律《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1949年7月,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设内务部。

内务部下设地政司,作为全国土地管理机关,主要负责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城市房地产管理、土地征用和房地产交易管理、土地租税、城市管理规划及考核等。

之后,土地管理逐步向各部门分散。

1952年,城市营建规划及考核移交新成立的建筑工程部;|考试大|1954年,撤销了地政司,在农业部设土地利用总局;1956年,在土地利用总局的基础上成立农垦部,主管全国所有荒地和国营农场建设工作;城市房地产管理下作移交新成立的城市服务部,内务部仅保留土地遗留问题处理和部分征地划拨等于作。

1962年颁发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草案》,明确了农村集体土地的范围,基本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土地管理体制。

2.1979一1986年,重要法律《土地管理法》文革时期,许多地方的土地管理机构被解散,土地管理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1979年,国务院设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下设土地资源组,由农业部牵头起草土地利用分类标准、调查规程,并开展土地详查试点,在试点实践基础上修改并颁布土地调查的技术标准,提出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调查的报告。

1984年,国务院批准部署在全国开展土地调查工作。

1982年修订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

同年,改革土地管理体制,1982—1986年国家实行所谓城乡分管的体制,地方的农业部门建立了土地管理部门,而城市内部则保留了房地产管理局,部分恢复了地政管理职能。

1986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要求强化土地管理,刹住乱占耕地之风。

同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了全国地政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原则。

3.1987一1990年,重要法律《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直属国务院的国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接着地方各级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也相继成立。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咱国家古代土地制度那漫长又精彩的演变过程!你想想啊,土地那可是老百姓的根儿啊!从古至今,多少人为了这土地流汗、流泪甚至流血。

咱先从商周时期说起,那时候实行的是井田制。

嘿,就像把一块大蛋糕切成了九宫格似的,中间那块是公田,周围八块是私田,老百姓得先把公田伺候好了,才能忙自己的私田。

这像不像你先得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才能去玩自己喜欢的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呢,情况就有变化啦!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啦,这可不得了,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呀!于是乎,土地私有制就慢慢发展起来了。

这就好比原来只能走路,现在有了自行车,那速度,蹭蹭就上去了,很多事情就不一样了呀!再往后,到了秦汉时期,那土地私有制就更普遍啦!有钱的人可以买好多地,成了大地主,那普通老百姓咋办呢?只能租他们的地种呗,给人家交租子。

这就跟现在租房子似的,得给房东交钱。

魏晋南北朝时期呢,又有了均田制。

啥意思呢?就是国家把地分给老百姓种,让大家都有地种,能吃饱饭。

这多好呀,就像给大家发福利一样。

唐宋时期,土地买卖就更频繁啦!地就跟那商品似的,在市场上转来转去。

这时候的土地制度就更复杂啦,各种规定、各种情况都有。

到了明清时期,那土地兼并可就严重了。

有钱有势的人把地都占了,那老百姓没地种,可不就容易出问题嘛!这就好比一个蛋糕,都被几个人给分了,其他人只能饿着肚子干瞪眼。

咱国家古代这土地制度的演变,那可真是波澜壮阔啊!它关系着老百姓的生计,关系着国家的稳定。

每一次的变化,都像是一场风暴,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

你说,要是没有这些土地制度的演变,咱现在的生活会是啥样呢?是不是还过着那种原始的农耕生活?这土地制度就像是历史的车轮,一直滚滚向前,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咱得好好了解这段历史,从中学到点东西。

比如要珍惜现在的土地资源,不能随便浪费;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这可不是小事儿啊,关系到咱国家的未来呢!咱可不能把老祖宗留给咱的好东西给弄丢了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一1978)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1949. 10-1956. 9)第一阶段: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49. 10一1953春)第二阶段:初步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1953. 4一1956. 9)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 (1956. 9一1966. 5)开始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宣告结束。

(1956. 9一1958年底)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1976. 10)土地政策基本处于停止不前,乃至倒退、混乱或被砸碎的不正常状态。

4徘徊时期的土地政策(1976. 11-1978. 11)比文化大革命时期虽有所好转,但起色不大,突出的特点是徘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1978 – 2002)一、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变和拨乱反正的完成,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召开标志着人民公社开始解体二、家庭联产承包政策的演变(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带有浓厚的人民公社色彩,后20多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

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 12-1984. 12 )所谓大突破指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这一阶段的体制特征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全而解体,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走过了一个不平凡阶段。

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 1一1991. 12 )。

所谓大磨合,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其体制特征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转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向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统购统销制度”发起冲击。

中国土地制度沿革

中国土地制度沿革
4、清末民初(1840—1924)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体(截止1952)
(1)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2)辛亥革命:平均地权(理念)
5、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目的:为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
影响: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3)1978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大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
①主要形式: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
②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改革后新体制实行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
③性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实质: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8、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目的:调动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
政策:1946-5《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影响: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认识: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
(2)1953-1956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三)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1、(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5题)汉唐制定土地法 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 【答案】D • 【考查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2013年重庆高考2题)白寿彝《中国通史》 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 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 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国家重新分配 【答案】D 【考查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铁牛的出现、普及 2、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土地可以买卖 4、土地兼并 5、阶级矛盾尖锐,国家动荡;影响国家赋税收入,自耕农失去土 地,造成流民问题; 6、国家限制土地兼并而采取措施:均田+屯田+限田 7、缓解土地兼并,可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因为土地 可以自由买卖。 8、失去土地的农民就变成佃农,与地主形成租佃关系,租耕土地, 形成契约关系,与地主有着人身依附关系,缴纳地租勉强度日。 9、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这种租佃关系逐渐松弛,演变成雇佣关系。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私有制--- 君主、地主、自耕农土地私有 2、封建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屯田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 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 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 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 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农民失去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一1978)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1949. 10-1956. 9)第一阶段: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49. 10一1953春)第二阶段:初步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1953. 4一1956. 9)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1956. 9一1966. 5)开始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宣告结束。

(1956. 9一1958年底)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966.5 -1976. 10)土地政策基本处于停止不前,乃至倒退、混乱或被砸碎的不正常状态。

4徘徊时期的土地政策(1976. 11-1978. 11)比文化大革命时期虽有所好转,但起色不大,突出的特点是徘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1978 – 2002)一、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1978.12-1982.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变和拨乱反正的完成,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召开标志着人民公社开始解体二、家庭联产承包政策的演变((1978.12-2002.12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带有浓厚的人民公社色彩,后20多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

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 12-1984. 12 )所谓大突破指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这一阶段的体制特征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全而解体,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走过了一个不平凡阶段。

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 1一1991. 12 )。

所谓大磨合,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其体制特征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转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向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统购统销制度”发起冲击。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ppt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ppt
▪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12 社会经济活力受到 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 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 进步。
海禁与闭关政策
一、含义: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1.海禁政策:
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
中西方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10
画面四: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 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 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 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重农抑商政策 1、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并为此后的历代封
建王朝所继承
2、内容: 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3、(1)直接目的: 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 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4、原因 (1)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2)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5、历代执行“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
11
(1)沿袭“重本抑末”理财思想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历史 时期 春秋 时期
战国 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表现
井田制开始崩溃,私田开始出现。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税制改革: 客观承认土地私有权 加速井田制瓦解
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594BC
各国变法运动:
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 秦国商鞅变法等
有制给予全面肯定,最终确立起 2 “除井田,民得买卖”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2.闭关政策: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56年):土地改革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府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承包制。

2、大跃进时期(1958年-1961年):农村集体化阶段。

在这
一阶段,中国实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村土地由个体承包变为集体所有制。

农民加入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土地,并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工业化和人民公社化等措施。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
运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农村土地制度基本上保持了农村集体化的形态,但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

4、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实行了农村改革政策,逐步放开了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土地。

并且,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农民逐渐实现了土地流转,发展起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此外,还出现了土地法律制度的建立、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等相关政策。

历朝历代土地政策

历朝历代土地政策

中国历代土地政策奴隶社会: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齐国有“相地而衰(cui)征”,鲁国“初税亩”秦,土地私有制后世基本延续秦的土地政策。

曹魏采取过屯田制;北魏采取均田制,后世基本采用。

唐朝中期,均田制瓦解,所以相对应的赋税由原来的租庸调制不能继续,而是两税法;宋,实行过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明,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商品经济发展,采用了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

民国时期,孙中山颁布了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做到家给人足中共土地政策有四次变化:国共对峙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便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对地主减租减息,对农民收租收息解放战争时期,颁布的土地政策和对峙时期基本相同,但强调耕者有其田建国后,1950年颁布《土地法大纲》,彻底结束了封建土地制度。

在这里,提出了政治上中立富农,经济上保存它的经济。

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农业集体化1956年,农村公社建立,并逐步推广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至今。

台湾的土地制度台湾的土地制度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土地农用制度;二是农地转为非农地制度;三是土地非农用交易制度。

其一,农地农用的主要意思是,台湾农民要出售自己的土地,出售的只能是农地,不能作为非农用。

请允许套用一下我们这里的口吻来解释,农地可以流转,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但只能用作农业。

其二,农转非的主要意思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部分农地会转作非农用地,但土地转变用途必须严格按照土地规划执行。

如果一片农地,规划10年后转作工业用地或商业用地或公益用地,在10年之内,是不能改变农用性质的。

当农地依法(规划)转为非农用地,将有一半的土地“充公”。

“充公”的土地主要用于城市道路、绿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建设。

其三,非农地交易的主要意思是,土地增值,增值收益相当部分“涨价归公”,所得税率是累进的,增值越高,纳税越多。

土地交易的所得税归全民享有,而非地方或部门享有。

中国土地重大变革编年表

中国土地重大变革编年表

奴隶社会 夏商—春秋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476年)
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制,承认农 私有制为主体 战国—清末民初 民对土地的占有,准许民 (封建土地所 (公元前476年— 间买卖田地,延续两千余 有制) 公元1840年) 年。
从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至唐朝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存续 300余年。均田制并无“公田”、“私田”的区分,“均田”按人分 田,保证相对均等,实际上导致了农业经营小农化。主要内容如下: 1.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未种树的田地)四十亩,桑田二十 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 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 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桑蚕的地区, 北魏太和改制 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均田制 2.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 3.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 亩,但不再给桑田。 4.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 、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后代称此 “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 唐德宗 两税法 存续近800年。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私有制为主体 清末-中华民国 封建土地所有制仍占 (封建土地所 (公元1840年主导地位。 有制) 公元1949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 (公元1949年公元1956年)
由封建土地所 通过改革,封建剥削 有制向实现“ 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广大 耕者有其田” 农民翻身解放,农村生产 过度 力得到解放。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 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 社会主义土地 有制。土地是宝贵的自然 公有制 资源,同时也是最基本的 生产资料,土地的社会主 义公有制是我国土地制度 的核心,也是我国土地管 理法等一系列土地立法的 基础。

建国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1、1949~1954年,从土地农民私有制到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的转变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土地分田到户,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民向国家缴纳公粮。

此间,农民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短缺,在一些地区出现村民以生产资料换工等形式的互助生产组。

农民拥有了土地以后,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有了上升,一部分农民包括有的党员买了土地和车马,雇了长工,少数农民则因种种原因生活下降,开始出卖土地或给别人当雇工。

针对这种情况,东北地区和山西向中央提出进一步提高互助组的层次报告,以防止此现象持续发展。

刘少奇对两地区的报告给予了批评和否定,认为当时的生产工具无法满足集体农庄的要求。

但毛泽东认为这将助长让私有制的出现、使剥削制度再度出现,对于党员雇工更是无法接受的。

随后陈伯达把马克思的工厂分工理论拿出来作为作业农业生产合作的理论基础,认为在生产工具不具备要求的时候通过分工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1951年9月,毛泽东倡议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促成1952年秋冬全国第一次农业合作运动的高潮。

1953年刘少奇在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及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

此时,农民仍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农民是以土地形式入股到合作社,此阶段仍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农民没有加入到农生产合作社。

1954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就规定了“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等四种所有制形式,并在其第八条规定了“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

”2、1954~1958年,从初级社到高级社(人民公社)的转变由于合作化运动发展速度过猛,部分地区出现违背农民意愿强制要求入社的情况,后来出现了整顿。

但这并没有阻止合作化运动的脚步,1956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已经有大约87.8%的农户参加了所谓高级社,但到了高级社阶段,农民一入社,其土地等生产资料就归所谓高级社集体所有了。

中国各朝土地制度表

中国各朝土地制度表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了多次变迁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朝代的土地制度表述,但请注意,这只是对历史演变的一种概括,具体情况可能因朝代不同、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
1. 夏商周时期: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农民为地主劳动,徭役制度初现。

2.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分封制度逐渐确立。

秦汉时期:
1. 秦朝:实行均田制,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取消分封制。

2. 汉朝:实行均田制的同时,逐渐演变成井田制,引入政府对土地的直接管理,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时期:地权逐渐私有化,豪族土地所有权增强。

2. 南北朝时期:地主豪族土地所有权愈发集中,农民负担重,出现大量失地农民。

隋唐时期:
1. 隋朝:实行均田制,但地主豪族土地所有权依然强大。

2. 唐朝:推行府兵制度,一定数量的农田归府兵占有,府兵成为一种新的土地所有者。

宋辽金元时期:
1. 北宋时期:推行均田制,但地权逐渐私有化,地主豪族再度崛起。

2. 南宋时期:实行府兵制,形成大量军户,府兵对土地的占有成为社会特征之一。

3. 元朝:实行均田制,但土地私有化严重,地主豪族日益壮大。

明清时期:
1. 明朝:推行均田制,实施一次土地调查,但地权仍然私有化。

2. 清朝:实行均田制,但在实际执行中,地主豪族对土地的占有严重,农民状况较为艰苦。

以上只是对中国历史上几个主要时期土地制度的简要概括,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复杂,土地制度的演变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有着复杂的相互影响。

中国古代土地政策的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政策的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政策的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秦汉时期:名田制和休养生息
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在全国推行名田制,这是一种以军功爵制为基础的土地制度,按户籍计口授田,同时按军功大小分封不同的爵位和不同数量的土地。

国家授出的土地即成为私人占有,国家不再收回。

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的均田制,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但到了唐中叶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被废止,唐朝开始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一切杂役、杂税。

2. 北宋时期:方田均税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客观上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3. 明清时期:黄册、鱼鳞册和里甲制度
明朝建立后,洪武皇帝朱元璋推行了“黄册”、“鱼鳞册”以及里甲制度,覆盖了户口与土地两大领域。

这些制度也是对土地买卖和民间借贷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土地政策的演变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特点。

这些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新中国土地变迁简史

新中国土地变迁简史
董赛阳
目录
土地改革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人民公社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
当前时期
土地改革时期
土地 土地 土地
土地
土地改革时期
土地兼并 贫富分化
土地
土地
土地 土地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土地 土地 规模效益
=
土地 土地土地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土地 土地 土地 土地 土地 土地 土地 土地
土地
Thanks 谢谢
土地
土地 土地
人民公社时期
=
战斗力: 1000
=
100
10
=
1个工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改革开放初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 土地 土地 土地 集体所有 承包经营 土地 土地
土地
土地
当前时期
土地 集体所有权不变 农户承包权不变 土地 土地实际经营权转让
土地 土地 土地
土地
当前时期
家庭农场
合作社

从商鞅变法到现代土地的政策

从商鞅变法到现代土地的政策

从商鞅变法到现代土地的政策
从商鞅变法到现代土地的政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和重要时期:
1.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土地改革,通过取消封建土地所有权、实行实况能力制度、推行均田制等措施,削弱了封建地主的势力,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废除分封制,将土地归于中央政府所有,实行郡县制等。

汉武帝时期对土地进行了重新调整,实行平均地权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3.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隋唐时期封建土地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土地逐渐归于皇权和世族贵族,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

唐代末年,农民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土地权益的争夺。

4. 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明朝初期,虽然实行了均田制,但后期官僚地主的土地兼并导致了土地分配不公。

清朝实行了土地私有制度,土地逐渐归于地主豪绅,农民丧失土地权益,土地问题成为社会矛盾的重要方面。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

首先实行了土地国有,土地归集于国家,后来又进行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承包责任制度的改
革。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土地流转,提高农民的土地收入。

总体而言,从商鞅变法到现代土地的政策变化,表明中国历史上土地制度的不断演变。

从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到国家土地所有,再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和土地承包责任制,中国政府在土地政策上一直致力于保护农民的权益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历代土地政策

中国历代土地政策

中国历代土地政策中国历代土地政策奴隶社会: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齐国有“相地而衰(cui)征”,鲁国“初税亩”秦,土地私有制后世基本延续秦的土地政策。

曹魏采取过屯田制;北魏采取均田制,后世基本采用。

唐朝中期,均田制瓦解,所以相对应的赋税由原来的租庸调制不能继续,而是两税法;宋,实行过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明,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商品经济发展,采用了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2变法背景当时齐国已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库空虚;同时齐国面临着复杂的外部形式严峻,各邻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乱,而对齐国也是俯视眈眈。

因此这时非常需要站在历史前沿的改革者出现。

3变法具体措施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

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

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

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

官吏有三宰。

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

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

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

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

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

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

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

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

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军事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

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

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格
中国土地政策是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化、规范化、持续发展和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在中国近代史中,土地政策一直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之一,不同阶级之间土地的占有与分配问题长期受到争议。

下面将介绍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为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土地政策提供参考。

第一阶段:新政卖地(1840-1950)
1840年以来,中国遭受了世界各国的侵略,土地的占有和分配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

清朝末民初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新政卖地政策,将地方土地财政和经济管理权交给地方政府,实行土地公有化,但是这个政策并未解决起码的农民土地问题,土地依然主要被大地主和富农占据,农民在土地分配中一直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第二阶段:土地改革(1950-1978)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所有土地的私有制,把土地划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所有制,并通过土地的公共分配来满足农村居民的原始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也更多地需要对农民们的信任和实行许多的调控监督。

第三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94)
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政府开展了新一轮的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家庭经营,且推动了无偿调升土地承包期的政策。

此时,农民在耕种土地时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所有权,农村集体经济也转变为以家庭经济为主的家庭联产经济,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四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总体改革(1995-现在)
1995年,新一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始启动,全国范围内
推行了“三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家庭承包地三权分置,即农民家庭对承包地的承包、经营、流转权。

农民不仅能够享有承包土地的流转权,还能够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极大地激发了土地利用效益,推进了土地规划和供给方式的创新。

总之,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历经了几个漫长的阶段,从新政卖地开始到如今的农村土地制度总体改革,中国政府始终都在思考、探索、实践,并且不断地寻找更加合适的政策措施,规范化、规范化、持续发展和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成为了中国土地政策的目标,为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