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动态与地下水资源评价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分级、评价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分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8ec183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6e.png)
孔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和 实验室测试等资料,计算水文地 质参数。选择均衡法、解析法、 数值法等一种及以上适当的方法, 结合开采方案,对水源地的允许 开采量及尚难利用的资源量进行 初步的计算。对泉源水源地,则 应根据它的补给、径流、排泄条 件,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找出 降水量与泉水流量之间的关系, 初步确定泉水的允许开采量或尚 难利用的资源量。在水文地质条 件复杂或是需水量明显小于允许 开采量的情况下,考虑了补给资 源、储存资源和允许误差问题, 根据群井或单井抽水试验出水量 与降深关系曲线适当外推的出水
4.6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分级、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前课回顾
上次课我们讲述了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确定方法中的水均衡法,要 求大家重点掌握如何用水均衡法确定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
课程引入
在学习了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的相关知识后,本次课我们继续 学习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分级和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
下面开始讲述:
三、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与分级
(二)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分级
为根据不同目的和具体水文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计算评价方法,以得到不同精 度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便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有必要对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进行 分级。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相当于固体矿产的资源/储量,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统一审 批。
1.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分级方案 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制定了《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并于1994年由国家技术 监督局颁布为国家标准(GB 15218-1994)。在该标准中,根据勘查研究程度的不同, 将地下水能利用资源即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划分为5级,分别用大写的英文“A、B、 C、D、E”5个字符代表;尚难利用的资源可分为3级,分别用英文字符“Cd、Dd、Ed” 代表。地下水资源分分级
临沂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水资源保护建议
![临沂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水资源保护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b73bfe6700abb68a982fb89.png)
纳污河段 为潮汐河段 ,尾水排放 量为 1 2 4 m 3 / s , 落潮平均流量为 1 8 0 m 3 / s 。 口距离人 海 口 4 . 9 k m,距离上游 射阳
为了全面解决射 阳港经济区南 片 河 闸 9 . 3 k m,在潮汐影响下 闸下 港道
区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对周围水环境 呈往复流 , 涨潮 、 落潮分别按照二维稳 要水 域纳污能力核定和 限制排污 总量研
裁弯河为界 , 分为南北两个片区 , 北片 水 处 理 厂 污 染 物 排 放 标 准 》 件及参数如下 : 区域范围南至裁弯河 , 北至横 四河 , 西 ( G B 1 8 9 1 8 — 2 0 0 2 ) 规定的一级 A标准 ,
( 1 ) 流量
至中心河 ,东至海堤河 ,规划 面积为 开闸及落潮 时地表水影响评价范围为
2 . 地 下 水位 与 工业 经济
民政府 以临政发 [ 2 0 1 3 ] 3 3号文正式 升趋势外 ,地下水位是一年 中相对较
相 比地 表 水 源 , 地 下水具有水质好 、
发 布的 《 临沂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 , 按 稳定 的阶段 ; 3 —5月份 ,为 主要 的农 便 于利用 、能满足大 多数 工业用水需求
水、 生 活污水 , 石业建材综合产业 园内 素 , 确定预测 因子为 C O D N H 3 一 N。
石材企业排出的生活废水 ,以及 服务
2 . 预 测 方案 及 排 放 源 强
有所不 同, 一般在小潮时潮流量较小 。 故 选择 小潮流量进行计算 ,其涨潮平 均流 ( 2 ) 降解 系数 污染物 降解 系数 K采用 《 江苏省主 究》 的成果 , 结合射 阳河 闸下港道作 为潮
地 下 水 用 水量 所 占 比重 2 8 . 4 % 2 6 _ 2 % 2 7 . 4 % 2 8 . 1 % 2 6 . 6 % 地 下 水位 变 幅 m ) 0 . 6 4 一 O . O 1 O . O 7 0 . 1 1 0 . 4 4
专门水文地质学 08 地下水水量评价
![专门水文地质学 08 地下水水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d7f1951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a.png)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概述
水量均衡法
开采试验法 补偿疏干法 回归分析法
水均衡法
水均衡法也称为水量平衡法,是全面研究某一地区 (均衡区)在一定时间段(均衡期)内的地下水的补给量、 储存量和消耗量之间的数量转化关系,通过平衡计算,评 价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它是根据物质(质量)守恒定律 和物质转化原理分析地下水循环过程,计算地下水量。实 际上,它不仅是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方法主要类型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它又是其他类型计算与评价方法的指导思 想与验证的依据。
补给量 天然补给量 开采补给量
排泄量 天然排泄量 允许开采量
储存量 容积储存量 弹性储存量
天然补给量
• 天然补给量:在开采扰动以前,在天然条件下存在的补给 量,包括:垂向补给和侧向补给两个方面。
入渗量 流入量
流入量
越流量
蒸发量
流出量 流出量
开采补给量
• 开采补给量:地下水在开采条件下夺取过来的额外补给量。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原则
(2)以丰补欠,调节平衡的原则。含水层具有强大的调蓄功 能,合理调控地下水位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蒸发损失。在旱 季或旱年,可借用储存量来满足开采;到雨季或丰水年, 又可将借用的储存量补偿回来。这样开采,在旱年可能出 现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而到丰水年又可以回升,从而达 到多年平衡。利用这一原则,必须注意区域水资源综合平 衡,合理截取雨洪水,以达到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D级:①初步查明含水层(带)的空间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 ②初步圈定可能富水地段;③概略评价地下水资源,估算地 下水允许开采量。提交的成果精度要求一般为1:20万或1: 5万的比例尺。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a2b220584254b35eefd34fc.png)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一、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是指对人类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在
当今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开发的地下 水。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二、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第二节 地下水水量的计算
二、地下水储存量计算
2.承压水含水层的弹性储存量
W=F·S·h 式中:
W--地下水的弹性储存量(m3); F--含水层的面积(m2); S--弹性释水系数; h--承压水含水层自顶板算起的压力水头高度(m)。
一、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二、地下水储存量计算 三、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第二节 地下水水量的计算
一、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1.降水入渗补给量
降水入渗的补给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当采用降水入渗系数计算时
Q=F·α·X/365 式中:Q--日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m3/d);
F--降水入渗的面积(㎡); α--年平均降水入渗系数; X--年降水量(m)。
在任一地点获取的地下水量,都是以周围地段甚至整 个系统的水量为代价的。那种将流经本地区(段)的地下水视 为已有的资源观,显然违背了水资源流动性这一客观事实 。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二、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3.可恢复性 地下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在不断接受外界水量和溶质
补充的同时,也将系统内部水量连同水中所含的物质排泄出去。 在天然条件下,补、排水量在多年间可以大体平衡,各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三、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3. 曹万金提出的地下水水资源分类
补给资源: 储存资源:指多年中不能动用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204a7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1.png)
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 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 手段之一。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对城市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评估 的过程,目的是为城市供水、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包括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动态监测、水质监测等,通过这些 方法可以了解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储量、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意义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对于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目录
• 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 •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 地下水资源评价实践 • 地下水资源管理对策与建议 • 地下水资源评价案例分析
01 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
地下水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地下水资源是指赋存于地下岩层中的重力水,具有动态变化性、不可再生性和有限 性等特点。
地下水资源在地球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
法律和政策依据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符合国家法 律法规和政策要求,遵循相关
标准和规范。
02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 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水文地质勘察、 地下水动态观测、地下水开采试验等 方法进行。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需要考虑含水层的 富水性、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排泄 条件等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地 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差异。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8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和评价2
![8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和评价2](https://img.taocdn.com/s3/m/3292a3f9c8d376eeaeaa31ae.png)
局部补偿疏干法的计算步骤
1、计算旱季(疏干)的最大允许开采量 (1)求uF
(2)求Q允开 (3)求V疏干
2、计算雨季(补偿)补给量
(1)根据抽水资料计算雨季水位回升速率 (2)计算雨季补给的总水量V补
(3)求全年的平均补给量Q补
(4)求雨季的补偿体积V补偿
补偿前一个 旱季的消耗量
局部补偿疏干法的计算步骤
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中心 问题。由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已有的水文地质资 料丰富程度不同,以及对计算成果要求的精度不同, 所以可以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目前已有的计算方法可归纳为:开采试验法、 水均衡法、解析法、数值法、相关分析法、水文分 析法、电模拟法等。条件选择 合理的布井方案,打探采结合孔(最好在旱季), 井尽可能地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水量)进 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根据抽水试验的结果确 定允许开采量,这种方法就是开采试验法。
(2)天然消耗量
天然消耗量:开采前或开采后按天然方式冲含 水层排出的水量, 单位m3/d。应当注意的是, 从开采前到开采后,天然消耗量是减少的。
蒸发量:降深增大,埋深增大,包气带厚度增大 越流排泄量:含水层水位下降,与越流层水头差减小 流出量:含水层水位下降,与下游水头差减小
开采量的组成
开采状态下的均衡方程式
试验外推法
该方法适用条件和要求与上面的方法基本 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评价的地区补给条件 良好,含水层的导水性强,单井的出水量大。 在供水水文地质勘探中,因抽水设备能力有限, 抽水量及抽水降深达不到供水期间的要求。这 时可进行不少于3次降深的抽水试验,根据Q-S 曲线,推断开采条件下的涌水量,这就是试验 外推法。由于补给量充足,推断的涌水量可作 为设计开采量。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补给源充足, 而需水量较小的供水评价。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45d3e425caaedd3383c4d398.png)
②确定单井涌水量(Qp)和影响范围(f)
经常遇到的情况有两种:
a.抽水达到稳定状态
当主孔和观测孔的水位达到稳定状态时,表明抽 水流量等于抽水时的补给量。此时的实际抽水量 就是Qp,影响范围可根据观测孔的观测数据用图 解法或外推法求出R后,由下式算出。
一、补给量
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条件下补给增量。
1.天然补给量
降水入渗量:Q降水=αPF 河流补给量:W河=(Q下-Q上)( 1-λ)L/L‘ 侧向径流补给:Q侧入=KIF 灌溉回渗量:Q渠=β渠Q渠灌
Q井=β井Q井灌 β=μΔH/h灌
2.开采条件下补给增量
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侧向径流补给量增量,由于开采时分水岭外移引起。 ②河流入渗补给增量,由于开采时地下水位下降,水位差增 大引起。 ③越流补给增量,由于开采层水位下降,与相邻含水层水位 差加大引起。 各项补给增量的计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解 析法多用粗略估算的方法,数值解更合理一些。计算的关健 是正确地分析开采时的条件。
一般用于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计算,尤其是在研究程度较差的 地区。
(1)适用条件
含水层分布较为均匀的地区,如松散含水层分布区,较为均匀 的裂隙水分布区。岩溶水分布区一般不适用。
(2)计算步骤
抽水试验;确定单井涌水量(Qp)和影响范围(f);计算 全区允许开采量。
①抽水试验
可在有代表性的地点施工或选择一眼完整井,并在与 地下水流向成45º的方向上布置3眼观测孔。观测孔 距主孔的距离为:第一个可取2~20m,一般多为10 ~15m;第三个观测孔可结合影响半径的经验值来 确定。
计算均衡要素
关于地域性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浅析-以内蒙古阿左旗查干温都日格地区为例
![关于地域性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浅析-以内蒙古阿左旗查干温都日格地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3fd481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6a.png)
关于地域性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浅析-以内蒙古阿左旗查干温都日格地区为例摘要:本次工作是在充分分析该区1:20万水文地质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通过水文地质测绘、地下水、地表水动态长期观测,开采量调查,并利用物探、钻探、水样采集、分析、工程测量等手段,大致查明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结构、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水化学特征和地下水动态特征,分别采用均衡法和解析法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计算和评价,提高了本地区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为下一步水文地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题词:地下水,评价,阿拉善左旗1项目概况研究区行政区划隶属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西北边缘,东与乌海市隔黄河相望,南距吉兰泰镇12km。
研究区所处吉兰泰盆地,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沙丘漫布,生态环境恶劣,属典型的干旱荒漠区。
随着吉兰泰工业及查哈尔滩绿州农业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盆地内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水资源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研究区属阿拉善内陆水系,无长年性流水。
发源于研究区西部巴音乌拉山、罕乌拉低山丘陵区沟谷中,均为季节性水流,即雨季泄洪沟谷,在暴雨时形成洪流。
洪水流出山口后,大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流入东部沙漠及湖泊中。
区内湖泊众多,较大的湖泊有古尔班查干柴达木、特哲布尔柴达木和乌尔塔查干柴达木。
湖面面积受气象影响变化较大,周围发育耐碱植被,出产盐、碱、硝等盐类矿物。
地形总体为四周高中间低的山间盆地。
研究区内为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
巴音乌拉山呈近南北向斜穿研究区西部,东部为乌兰布和沙漠的西缘,中间为沙漠、湖盆洼地。
湖盆东侧海拔高度为1050m左右,湖盆中心最低海拔1020m,湖盆西侧海拔1068m,向西北逐渐抬升至1429m,地貌形态多样。
2地质背景条件研究区出露少量太古代地层,属华北地层区阴山地层分区,主要地层为乌拉山岩群。
其余大部分地区出露中新生带地层,属阿拉善地层区,潮水地层分区,出露地层主要有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
地质勘测报告模板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估
![地质勘测报告模板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740153b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b.png)
地质勘测报告模板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估地质勘测报告模板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估一、引言地下水是世界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地下水资源,进行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提供一份地质勘测报告模板,以指导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估工作。
二、前期准备1. 调研目的和任务明确本次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估的目的和任务,例如: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评估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性等。
2. 调查区域确定根据调研目的和任务,选择调查区域,并进行边界界定和划分。
3. 数据收集收集有关调查区域的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气象资料等,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三、调查方法与流程1. 实地勘察到调查区域进行实地勘察,记录地下水位、流向等基本信息,并进行水样采集分析。
2. 试验与分析根据实地勘察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地下水资源的化学成分分析、钻孔与岩芯分析等,以获取更详细的地下水信息。
3. 资源评估将所获得的数据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估,得出对调查区域地下水资源潜力及可利用性的评价。
四、调查结果与评估1. 资源现状总结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和分析结果,总结以往地下水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的情况,对调查区域地下水资源的现状进行概述。
2. 资源潜力评估根据实地勘察数据与水文地质特征,对调查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潜力进行评估,确定其可开发利用的程度。
3. 可持续性评价根据调查区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人口增长、环境需求等因素,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五、结论与建议根据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估结果,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包括调查区域地下水资源利用的潜力、可持续性利用的措施等。
六、参考文献列出本报告中所引用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期刊、研究报告等。
七、附录包括本次地下水资源调查中所使用的数据表格、图表等。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估工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此报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下水资源评价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下水资源评价规范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0dd6626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3.png)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下水资源评价规范要求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地质勘察工程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地下水资源,确保地质勘察工程符合规范,地下水资源评价需要满足一定的规范要求。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察工程中地下水资源评价的规范要求,并对其进行详细探讨。
一、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目的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质量和量。
通过评价地下水资源,可以为地质勘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地下水资源评价还可以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内容地下水资源评价包括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水质状况和水量储备三个方面。
1.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是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基础。
通过对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分布范围和水位动态等信息。
地下水分布特征的评价可以采用地质剖面、水文地质剖面等方式展示,并通过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地下水位等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2. 地下水资源的水质状况地下水的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地下水资源的可利用性。
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水质状况需要采集地下水样品,对其主要水质指标进行分析测试。
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特征,可以制定相应的水质评价标准,并对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污染程度。
3. 地下水资源的水量储备地下水资源的水量储备是评价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指标。
通过水位观测、井孔水位和泉水流量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地下水资源的水量储备情况。
同时,还需要结合相关的水文地质参数,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水储量和可供给能力。
三、地下水资源评价的规范要求为了确保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下水资源评价需要满足以下规范要求。
1. 采集样品的要求在地下水资源评价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采样方法和样品保存等规范要求,采集地下水样品。
采样点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样水的采集应避免受到外界污染。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4d0462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f.png)
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1、开采—试验法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1、1适用条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1、2计算方法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在水位持续下降过程中,只有大部分漏斗开始等幅下降,降速大小同抽水量成比例,则任意时段的水量均衡应满足下式:μF?S=(Q抽−Q补)tμF—单位储存量,m3S—t时段的水位降,mQ抽—平均抽水量m3d⁄Q补—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m3d⁄由此得出:Q 抽=Q补+μFSt其中抽水量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二是含水层中消耗的储存量;在抽水过程中,如果抽水量小于补给量,则水位应发生等幅回升,这时St应取负号,故,Q 补=Q抽+μFSt其中μF取已求的平均值;St为等幅回升速度;停抽时,Q抽=0,由此得Q 补=μFSt根据以上所求的Q补,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需水量即可评价开采量,但由此求得的Q补评价是偏保守的,因为,旱季抽水只能确定一年中最小的补给量,所以Q补用年平均补给量或多年平均补给量进行评价;1、3 实例某水源地位于基岩裂隙水的富水地段,在面积内打了12个钻孔,最大孔距不超过300m;在其中的三个孔中进行了四个多月的开采抽水试验,观测数据见表1—1;表1—1这些数据表明,在水位急速下降阶段结束后,开始等幅持续下降,停抽或暂时中断抽水以及抽水量减少时,都发现水位有等幅回升现象;这说明抽水量大于补给量;利用表1中的资料可列出五个方程式:①3169=Q+μF补+μF②2773=Q补+μF③3262=Q补+μF④3071=Q补+μF⑤2804=Q补和μF值,结果见表1—2;为了全面考虑,把五个方程搭配联解,求出Q补表1—2从计算结果看,由不同时段组合所求出的补给量相差不大,但μF值变化较大,可能是由于裂隙发育不均,降落漏斗扩展速度不匀所致;,数据及计算结果见表1—3;再利用水位恢复资料进行复核Q补表1—3从以上计算结果看,该水源地旱季的补给量在~m3/d之间,以此作为开采量是完全有保证的;若不能满足需水量的要求,还可以利用年内暂时储存量,适当增大允许开采量;但还应考虑总的降深大小及评价开采后对环境的影响;2、补给疏干法根据水均衡的原理和以丰补欠的原则,把丰水期多余的地下水补给量即大于开采量的那一部分补给量平均分配到枯水期进行开采的资源评价方法;2、1适用条件补偿疏干法适用于蓄水范围不大,仅有季节性补给,且有一定储存量,能够其调节作用的季节性的调节水源地;在半干旱地区,降雨季节性分布极不均匀,雨季时间短、降雨集中,地下水开采在旱季以来于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而在雨季以回填被疏干的地下库容的形式进行补给;开采量多少取决于允许降深范围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储存量的调节库容;采用这种评价方法时,它要求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可借用的储存量必须满足旱季的连续稳定开采;二是雨季补给必须在平衡当时开采的同时,保证能全部补偿借用的储存量而非部分补偿;2、2计算方法用补偿疏干法评价,要进行抽水试验,要求有两点:抽水量大小,必须造成动水位等幅下降,以便观测代表整个漏斗的下降值;抽水时间,应包括观测到整个漏斗的等幅上升值;在旱季漏斗斗幅下降过程中,任意时间段内储存量的变化值,应该等于该时段抽出的水体积,即:μFS=QtS—时段t内漏斗的等幅下降值;Q—为抽水量m3/dμF—单位储存量;μ—给水度;F—漏斗面积;当漏斗扩展全区时,μF值接近常量,则:μF=Q1ts=Q1(t1−t0)s1−s0Q1—旱季的定量抽水量;s0—水位急速下降结束时刻t0的水位降;s1—旱季末时刻的水位降;见下图—抽水试验过程图根据求出的μF值,分两步对开采量进行评价;1计算开采量,旱季可能借用的储存量,必须保证整个旱季连续开采,所以旱季末期形成的最大水位降深不得超过设计的允许降深;设允许降深为S max,s=S max−S0;旱季开采时间设为t开,则t=t开−t0;由此可以得出开采量:Q开=μF S max−S0t开−t0≈μF S max−S0t开因为t开t0,略去t0更安全些;用上式求出的Q开,可保证旱季连续开采,不会中断,但不一定有补给保证;2计算补给量和评价,等幅回升时的单位补偿量和水位下降时的单位储存量相等;设雨季抽水过程中测得水位回升值为S,经过时间为t,则单位时间内补偿的水体积为μF st ;如用t补表示雨季的总补给时间,则雨季补给的水体积为(μF st+Q2)t补;把这个体积分配为全年开采时:即得年平均补给量:Q 补=t补365(μFst+Q2)Q2—雨季开采量,为了供水安全,考虑到可能出现旱年系列时,应从多年气象周期出发,采用安全系数r=~;这时t补=rT补,T补为勘察年的时间补给时间;2、3实例某新建水源地,据勘探查明:含水层为厚层灰岩,呈条带状分布,面积约10km2;灰岩分布区有间歇性河,故岩溶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季节性河水渗漏和降水渗入;为了评价开采量,在整个旱季做了长期抽水试验,试验资料归纳如图1所示,勘察年的旱季时间t开=253天,两季补给时间为T补=112天,允许降深规定为S max=23m;解:按旱季抽水资料求出μF值,μF=Q1(t1−t0)s1−s0=1761.7(150−10)14.53−5=25880m3d⁄把允许降深作为旱季末期的最大降深,令t开=253天,则Q 开=μFS max−S0t开=2588023−5253=1841.2m3d⁄取安全系数r=,t补=rT补=0.7×112=88.6天,得出Q 补=t补365(μFst+Q2)=88.6365(25880×11.549+1900)=1963.32m3d⁄由此可得,Q补>Q开,故Q开=1841m3d⁄,是有补给保证又能取出来的开采量;3、水文分析法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文测流资料和测流控制区的含水层面积,直接求出地下径流模数,,即单位时间点位面积含水层的补给量或地下径流量;3、1 适用条件在水文地质勘察的基础上,需查明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作为有保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方法较多,但目前国内采用研究地表径流的水文分析发比较成功;尤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研究程度又相对较低的岩溶水或裂隙水分布区,用这种方法评价比较简单有效;3、2 计算方法根据地下径流模数,可以间接推算区域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或地下径流量:Q=M?FQ—地下径流量,m3s⁄M—地下径流模数,m3s?km2⁄F—含水层面积,km2由此可知,地下径流模数是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指标,它受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所控制;因此结合不同的水文地质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1、地下河系发育的岩溶区根据这种水文地质特征,可选择有控制性的暗河出口或泉群,测定其枯水期流量,同时圈定对应的地下流域面积,取流量和地下流域面积之比,就是要求的地下径流模数;2、地表河系发育的非岩溶区对于裂隙水或岩溶裂隙水和积极交替带的孔隙水,补给量形成地下径流后,直接排入河谷变成河水流量的组成部分,故可充分利用水文站现成的河流水文图来确定地下径流模数;河水通常是由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在枯水期,河水流量几乎全由地下水维持,而洪水期河水流量的大部分为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量相对减少,甚至河水倒流补给地下水,因此,利用河流水文图时,必须从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出发,将地下径流量分割出来;目前,分割界限常由经验确定;①对岩性单一,集水面积较小的水文站,在流量过程图上涨部分的起涨点至退水部分的退水转折点之间连线,把该线以下部分作为基流量;②对岩性非均一,集水面积大的水文站,以枯水期平均流量代表基流量;③在没有水文站时,也可沿河流上下游断面布置简易测流法,由上下游断面的流量差可求的控制区的地下径流量和相应的地下径流模数;④当一个含水层和另一个模数已知的含水层一起被河流排泄时,可按下式计算未知含水层的模数,M2=Q−M1F1F2M2—未知含水层的径流模数,m3s?km2⁄;F2—对应M2的含水层面积,km2;Q—含水综合体排泄地段上的基流量,m3s⁄;M1和F1—已知的含水层面积和径流模数;3、3实例我国广西水文地质队,在地苏、大化等岩溶地区采用水文分析评价地下水资源,同时用实测流量进行了检验;结果,平均准确度达86%;具体见表3—1;表3—14、开采强度法:在大范围的平原开采区,可将井位分布较均匀、水井流量相差不大的区域概化成一个或几个规则形状的开采区,将分散井群的总流量概化为开采强度;然后按非稳定流的面积井公式去推算设计水位降深条件下的开采量或给定开采量条件下某一时刻开采区中心的水位降深;这种方法即为开采强度法; 4、1 适用条件在井数很多,井位分散、开采面积很大的地区这是农业供水的特点,采用开采强度法计算开采量比较方便; 4、2 计算方法以无界承压含水层中的矩形开采区为例,在矩形开采区内,以ξη点为中心,取一微面积dF=d ξd η,并把它看成开采量为dQ 的一个井点,在此点井作用下,开采区内外将形成水位降深的非稳定场,对任一点Ax 、y 引起的水位降ds,用点函数表示:ds =dQ 4πT ∫e τ−r 24aτt 0dτT —导水系数; A —导压系数; t —时间;r —点井到A 点的距离; A 点的总水位降:S (x,y,t )=ε4μ∗a ∫(∫e −(x−ξ)24aτ√πτl xl x∮e −(y−π)24aτ√πτl x−l y)t0dτ开采强度公式:S (x ,y ,t )=εt 4μ∗[S ∗(α1,β1)+S x (α1,β2)+S x (α2,β1)+S x (α2,β2)] α1=x 2√at , α2=x 2√at , β1=2√at ,β2=2√atS x(α,β)=∫φ(√τ̅)φ(√τ̅)1dτ̅,φ(z)=√xe z2dzz——几分概率S∗(α,β )的数值查表;在资源评价中,人们最关心的地方时开采区的中心降深最大的部位,这里最易超过允许降深引起掉泵停产,故令x=y=0,=S x(α,β),则S(t)=εtμ∗S x(α,β)其中α=x2√at,β=y2√at,如果浅水层厚度H过大,而水位将S相对较小,即SH<时,则可以直接近似用于无界含水层,计算结果不会过分歪曲实际;如果<SH <时,要用12h c(H2−h2)代替S,用给水度μ代替μ∗,结果得:H2−h2=εt2μh c[S x(α1,β1)+S x(α1,β3)+S x(α2,β1)+S x(α2,β2)]H2−h02=εt2μh c S x(α,β)其中的h c=12(H−h),表示开采漏斗内浅水层的平均厚度;h表示任一点的动水位;h代表开采区中心的动水位;4、3 实例河北省冀县、枣强、衡水地区,位于河北平原中部,有巨厚的第四纪沉积层,形成良好的储水条件;其中有两个承压水含水组,是目前工农业供水的主要开采层;上部含水组在地表下150—250m,下部含水组在250—350m之间;二含水组均为中细砂组成;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开采量逐年扩大,已经形成以衡水为中心的巨大开采漏斗;实践证明,由于距补给区很远,主要消耗弹性储存量,所以形成非稳定开采动态:历年水位下降大于水位回升,每年平均下降,开采量已经失去补给保证;同时,下部含水组的水位下降快而回升慢,水位高于上部含水组,两组的开采漏斗也不重合;所以,两个含水组之间的水力联系并不明显,而有一定的独立性;为了满足农田水利化20—30%的规划要求,应对两个含水组中的地下水资源作出评价;为了简单起见,本例仅摘录上部含水组的计算结果,说明计算和评价方法;上部含水组的历年开采资料统计在表4—1中;表4—1在边界条件没有完全查清以前,现有开采面积虽已超过1000km2以上,但同河北平原面积相比还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离补给区很远,含水层可视为无限大;所以,仍属局部开采区,采用开采强度法计算比较合适;1确定水文地质参数;把表4—1中第一和第二两行中的数据带入公式得: 6.7=0.000212×222μ∗S x2×√a×2222×√×2227.05=0.000212×505μ∗S x(2×√a×5052×√×505)+(0.000132−0.000212)×283μ∗S2×√a×2832×√×283可得上部含水组的参数:α=7.5×104m2d⁄,μ∗=2,计算1986—1973年的开采量,验证所求参数的可靠性;分两种情况计算:①开采区有同一开采强度的1986—1970年;开采面积为44km2;见表4—1中的图示1;1968年,t=222日,a=×104m2d,lx=5500m,ly=2000m;求得公式中的α=2√αt =2×√7.5×222×104=0.372β=l2√at=0.2362查的S x(α,β)=0.272由此可得6.7=ε68×2220.00258×0.272ε68=0.0002该年总开采量为ε68×t×F=0.0002×222×44=196.33万m2y⁄;当年的统计开采量为×a;二者相比,计算的比实际的偏小%;同理,可求得1969年和1970年的开采量,列入表4—2中;②开采区有不同开采强度的1971—1973年;开采面积为1316km2,见表4—1中2所示;这时开采强度不但历年不同,不同地段也不一样;所以对1971年来说,虚线地段的中心水位降,按迭加原理为:S71=ε68t1194μ∗S x(x′2×√atl′2×√at+(ε69−ε68)(t1194−t222)μ∗S x(x′2×√atl′2×√at)+(ε70−ε69)(t1194−t505)μ∗S x(x′2×√atl′2×√at)+(ε71−ε70)(t1194−t890)2μ∗[S x(x′2×√a(t1194−t890)l′−y2×√a(t1194−t890))+S x(x′2×√a(t−t)l′+y2×√a(t−t))]由此式可求出εη1;同理也可求出εη2和εη3;换成年总开采量后,结果也列入表4—2中;表中数字比较证明,计算结果和统计结果资料很相近,最大误差均在10%以内;可见,所求参数和采用的公式基本上符合本区的实际情况;3,按规划的需水量预测漏斗中心水位降深,根据规划要求,水利化程度为20%,灌溉标准为200-300m3/y 亩时,需水量和预测的水位降深,列入表4—3中;表4—3目前采用的取水工具,主要是吸程60m 的深井泵,去掉平均埋深后,允许降深以50m 左右为宜;从表中数字可见,从1977年开始以后的水位降深均以超过允许降深,部分井将发生抽空吊泵,除非更换设备,否则不可能保持正常开采;4,按控制降深50m 计算开采量和回灌量;为了保持正常开采,要用人工补给法控制水位降深;按规划要求,在1980年前,漏斗中心水位应当控制在50m 以内;因此,每年平均允许下降约3m;计算结果列入表4—4中;表4—4从历年规划的需水量中减去上表中的开采量,即得历年缺少的水量,这就是应当进行的回灌量;计算结果列入表4—5中;表4—5结果表明,1980年前必需的回灌量占需水量的31—64%;按这个比例进行回灌,才能保证规划的需水量;否则,就要中断开采;但是,按这个比例回灌能否成功,还有待实践研究;。
第七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8474e2b5acfa1c7aa00cc58.png)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概述“地下水资源”指有利用价值得、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替能力得各种地下水量得总称,它属于地球整个水资源得一部分。
地下水有利用价值必定包括水质与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能够构成资源首先就是因为它有利用价值,这就是由质来决定得;而其来源多少则就是由量来体现。
所谓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指在水质评价得前提下对水量得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就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得根本性任务,它要求在一定得天然及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水量及水质作出定量评价。
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符合给定水质条件下得允许开采量与补给得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评价具体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地下水水质评价:即根据不同用户得要求,就是否会产生严重恶化等方面得预测。
2.地下水量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与拟订得需水量,确定开采方案及开采量;并应探讨其补给保正程度以及就是否需要进行人工补给等。
3.开采技术条件得评价:主要指开采期内水位下降值就是否会超过技术允许得范围;地下水对取水构筑物就是否可能出现腐蚀作用以及水井可能得使用年限等。
4.评价开采地下水时可能产生得影响:如对邻近现有得取水工程、其它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得干扰与地面沉降等。
5.开采时就是否需要特殊得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得组成一、地下水资源分类地下水资源分类得目得不仅仅就是为了进一步弄清地下水资源得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得就是使分类能客观地反映地下水资源形成得基本规律以及它得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与定量评价。
正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分类,对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试验与长期观察工作有直接得指导意义,同时也就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得基础理论之一。
为此,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地下水资源分类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分类方案。
下面就国内外常见得地下水资源分类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国外地下水资源分类1.前苏联普洛特尼柯夫储量分类普氏分类将地下水储量分成静储量、调节储量、动储量与开采储量四大类。
地下水资源数量及可开采量评价
![地下水资源数量及可开采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c002ec0360cba1aa811da82.png)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5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技术要求
(3)地下水蓄变量
平原区还要求计算1980~2000年期间的年均地下 水蓄变量
(4)水均衡分析 在平原区,要求进行总补给量、总排泄量与地下 水蓄变量之间的水量平衡分析,检查计算成果的 合理性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6 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技术要求
给量1980~2000年期间的年均值之和作为近期条件下的平
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从总补给量中扣除相应的 井灌回归补给量即为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5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技术要 求
(2)排泄量 • 排泄项包括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潜水蒸 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等 • 平原区要求计算1980~2000年期间各项排泄 量的年均值,并要求计算1956~2000年逐年 由当地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8 简化问题 • 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腾格里、巴丹吉 林和浑善达克等面积较大的沙漠区,本次可不
做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仅要求标划出各沙漠区
的地域分布范围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9 深层承压水资源量计算 • 深层承压水资源量不纳入水资源总量 • 深层承压水资源量的评价技术要求和方法待有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5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技术要求
• 各项补给量之和为总补给量,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给
量为地下水资源量
• 平原区要求计算1956~2000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其 他补给只要求计算1980~2000年期间(即近期或近期条件) 的年均值 • 以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中1980~2000年的年均值与其它补
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28a09a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e5.png)
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对于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和利用潜力,还可以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方法和技术。
第一部分: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和重要性地下水是地球表面之下的水体,主要存在于地下水层中。
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和特征,以及地下水的储量和质量情况。
只有充分了解地下水资源的状况,才能科学地指导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
地下水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调查、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调查、地下水动力学调查等内容。
通过这些调查,可以获取地下水的基本信息,了解地下水的分布范围、储量和开采潜力,以及地下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第二部分:地下水资源调查的方法和技术1. 地下水资源分布调查地下水资源分布调查主要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地震勘探、电磁法勘探、重力法勘探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测量地下的物理场参数,如地震波速度、电阻率和重力场强等来推断地下水的分布和储量情况。
2. 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主要通过地质钻探、地下水位观测、地下水样品采集等方法获取地下水的相关信息。
地质钻探可以获取地下水层的厚度、产水层的性质和规模等信息;地下水位观测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地下水样品采集可以分析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污染情况。
3. 水文地球化学调查水文地球化学调查是对地下水中溶解物质的成分和分布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地下水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可以了解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溶解氧、矿物质含量等地球化学参数,以及地下水的富集和污染情况。
4. 地下水动力学调查地下水动力学调查是通过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流速等参数研究地下水的运移规律和水文特征。
通过现场测量和数学模型分析,可以确定地下水的水力梯度、水文特征和水文统计参数,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讲解课件 (一)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讲解课件 (一)](https://img.taocdn.com/s3/m/3ff0811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2.png)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讲解课件 (一)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讲解课件是针对地下水环境的评价而编制的课件。
这种评价方法在当今社会中被广泛运用。
因为地下水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和管理好它。
而分析地下水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需要我们先进行评价。
一、地下水环境评价方法地下水环境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种: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动态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是根据观察、分析等手段进行的,包括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和效应分析等。
定量评价则是通过某些数学、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地下水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得出一些数据结果。
动态评价则是对地下水环境进行监测,全面了解其各种特征和变化。
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案例分为两种:一种是地下水开采案例,另一种是地下水污染案例。
这里我们主要讲解地下水开采案例。
通过课件讲解,我们学习到,地下水开采是必要的过程。
但是,如果开采地下水不合理,可能就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地下水位降低,导致土壤盐碱化或地面塌陷等问题。
在地下水开采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保护环境。
例如,科学规划和设计地下水开采的方式,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环境问题的出现等。
在案例分析中,我们发现,各国对地下水开采的管理规定也不尽相同。
德国、荷兰等国家比较严格,要求开采量不超过可再生水量的50%,而中国等国家则限制不高,只要求不超过可再生水量的70%。
以上是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的讲解。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环境评价的必要性,同时也明白了如果合理利用地下水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水质评价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水质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352033c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e.png)
三、地下水水质评
价的内容
5.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对区域内重要水源地,特 别是大型及特大型地下水水源 地逐一进行水质评价。未形成 超采区的,以生产井布井区为 评价区;已形成超采区的,以 相应超采区为评价区。评价内 容包括地下水水质现状、变化 趋势和地下水污染分析,选用 监测井应适当加密,并要求充 分收集“三致”物质的检出情 况,必要时进行补充监测。
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 总需氧量(TOD)等
细菌总数、总大肠杆菌数、各种病原菌及病毒等
(二)地下水水质的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 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 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 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 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 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 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地下水水质评价的依据(准则)——地下水水质标准。如: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GB 8537-2008);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等。
只有水质符合用水标准,即能够达到用水标准的地下水,才能列入地下水资源 的范畴。
1.基础资料收集 基础资料包括历年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以及历史 评价成果。若在地方病区,还应收集特征水质参数及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发病率等。深入调查主要污染物 及其对地下水质的影响程度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地下 水化学类型。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与内容_彭晓东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与内容_彭晓东](https://img.taocdn.com/s3/m/c810c8cc6137ee06eff9182c.png)
科技论坛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与内容彭晓东(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
一般理解为:对地下水资源的质量、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科学的、全面的分析和估计,称为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包括水质评价和水量评价,水质评价是水量评价的前提,水量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核心。
1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有许多提法,内容大体相近,现归纳为以下3条原则:1.1可持续利用原则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质是强调资源利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
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在保证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地下水系统能永久持续提供一定水资源量,以满足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应在不发生不良生态和环境效应条件下,提供当今时代与未来时代均可以持续利用的水量。
1.2“三水”相互转化,统一评价的原则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统一体。
地表水和地下水均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并通过蒸散发作用将水分排放到大气中去,而地下水与地表水也在不断的相互转化进行着水量交换。
如河流的基流量是由地下水转化而来的,在河流岸边开采地下水时,地下水的开采补给量主要来自河水。
因此,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研究解决好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要从水资源量整体考虑,避免重复计算,应按地下水系统或地表水流域,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取用条件及经济技术合理性及环境效应,实行地下水、地表水统一评价、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利用。
1.3“以丰补欠”合理调控原则含水层系统具有强大的调蓄功能,合理调控地下水水位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蒸发损失。
在季节性降雨补给发育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储存量的调节作用,在旱季或干旱年,借用储存量以满足开采,到丰水季节或丰水年,将借用的储存量补给回来。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类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ed31711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6e.png)
小结
本次课程讲述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027-2001 )中 的分类——“三量” 分类法,要求大家正确理解并重点掌握补给量、储 存量、允许开采量的含义及组成。
课后作业
1.什么是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 2.补给量及其组成?说明补给增量的来源?储存量及其组成和计算? 3.写出开采量的水量均衡方程,说明开采量由哪三部分组成?,讨 论如何按这三部分量来确定允许开采量?
夺取量;
(2)减少的天然排泄量( Q排 ),如开采后潜水蒸发消耗量的减少、泉流量
减少甚至消失、侧向流出量的减少等。这部分水量实质上就是由取水构筑物截获的天
然补给量,可称为开采截取量。它的最大极限等于天然排泄量,接近于天然补给量;
(3)可动用的储存量( F h ),是含水层中永久储存量所提供的一部分
(枯水期抽水)。
间的总补给量和总消耗量是接近相等的,即 Q补 Q排 ;如果不相等,则含水层
中的水就会逐渐被疏干或者水会储满含水层而溢出地表。
在人工开采地下水时,增加了一个经常定量的地下水排泄点,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 排泄条件,即在天然流场上又叠加了一个人工流场。这既破坏了补给、消耗之间的天 然动平衡,又力图建立新的、开采状态下的动平衡。 在开采最初阶段,由于增加了一个人工开采量,必须减少地下水的储存量,使开采 地段水位下降形成一个降落漏斗。随着漏斗扩大,流场发生了变化,使天然排泄量减 少,促使补给量增加,即为补给增量。 在开采状态下,地下水动态可以用下面水均衡方程表示:
W F h V
式中: W——潜水的储存量,m3;
——含水层的给水度(小数或百分数);
F——潜水含水层的面积,m2;
h——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V——潜水含水层的体积,m3。
大理市地下水动态与环境质量评价
![大理市地下水动态与环境质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e362002a21614791711281d.png)
测控制区主要为大理市所辖大理 、下关、凤仪三镇 ,即大
理洱海盆地南段。
( A s)离子超标 。经 分析推 测主要 与洱海盆 地南 部 山区
中生 代 红 层 的 地 质 背 景 有 关 。
区 内地 层 出露 齐 全 ,苍 山变 质 岩 系为 本 区最 古 老 的地
深 层 自流 水 井 动 态 变化 不大 ,较 为稳 定 ,水 质 良好 。
集 ,取 水 量 大 的村 镇 ,水 位 有 总 体 下 降 的趋 势 ,并 与 洱 海 水 位 的升 降 呈 正 向 变 化 。 大部 分 民 井 中 N O一 2 、N H+ 4 离 子 含 量 较 高 ,细 菌 指 数 普 遍 超 标 ,在 雨 季 或农 灌 季 节 尤 为
之 间 。 地 势 西 北 高 , 南 东 低 ,西 部 为 点 苍 山 , 南 北 走 向 延绵 5 0 余 千 米 ,由十 九 峰组 成海 拔 约在 3 0 0 0 米 以上 , 最高 的马龙峰4 1 2 2 米 ,终 年 积 雪 。 十 九 峰 间 镶 嵌 着 十 八 溪 , 向 东 注 入 洱 海 , 东 部 为 溶 蚀 地 貌 的 中 低 山 区 , 海 拔 在2 5 0 0 米 左 右 ; 南 部 为 中 生 代 红 层 组 成 的 丘 陵 山地 ,海 拔2 2 0 0 米 左 右 中部 为大 理 盆 地 ,海 拔 在 1 9 6 5~2 0 4 5 米 间 ,盆 地 东 部 为 水 产 资 源 十 分 丰 富 的 风 景 秀 丽 的洱 海 。 监
一
、
大 ,受 季 节 影 响 明 显 ,旱 季 水 位 埋 深 大 ,少 数 民井 甚 至 会 干枯 ;雨 季 ( 或农灌时节 ) 水 位 拾 升 ,埋 藏 较 浅 , 受 降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动态与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在许多地方被广泛利用。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的加速,地下水资源面临着供应不足和质量下降的问题。
因此,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并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谈谈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主要受到降雨、地表水和地下水互补补给的影响。
降雨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当降雨发生时,一部分水会渗透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另一部分水则会被表土蒸发或径流流入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
这种水文循环的存在使地下水动态起伏不定。
此外,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关系。
当河流、湖泊水位上升时,地下水可能会受到表面水的渗漏补给。
相反,地下水也可以通过渗漏或泉水的形式,补给到河流、湖泊中,维持水体平衡。
这种互补关系可以调节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对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对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
地下水数量评价主要包括水位、储量和补给量等指标的测定。
水位是反映地下水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监测井中水位的变化来定量分析。
同时,通过测量井中地下水的水位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水的储量情况。
补给量的评价则需要考虑降雨量、渗漏过程以及其他水体的迁移等因素。
只有全面了解地下水的数量变化,才能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质量评价则关注地下水中潜在的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
地下水的质量往往受到地下水周边环境的影响,例如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和工业废水等。
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分析,可以判断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和污染的程度。
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除了利用实地采样和分析,还可以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绘制地下水潜在污染源的分布图,为地下水保护和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地下水动态与地下水资源评价是相互关联的。
只有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才能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有效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又为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因此,对地下水动态与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得到重视。
只有通过科学的调查和监测手段,以及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