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以生为本追求高效课堂人教版新课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以生为本,追求高效课堂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精神。”教学中,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课前预习,有效把握学情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准备活动,预习是学习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其基本功能是联系学生的旧知和新知,激发探索新课程的欲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学定教”,这也是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定位。“以学定教”,是要求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做到学在教前,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是学。

课前预习是教师预设课堂生成、把握课堂训练重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重要铺垫,是进行深层训练的“通行证”,是拓展知识深度、广度的有力保证。因此,课前我十分重视预习教学。

每节课我都要求学生通过三读文、查生字、画问题、赏析句段、提问题了解文本大意。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通过预习不但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还对《三国演义》中其他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文本,找准训练点,因势利导

1.于矛盾处探究

教学时教师相机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领悟作者的精妙表达与思想内涵。例如,《她是我的朋友》课后思考题“阮恒举手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就是抓住句子的矛盾之处发问。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句子、仿一仿动作、想一想内心、谈一谈体会,如此巧妙化解“矛盾”,课堂便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

2.于空白点探究

文本的空白点或隐藏在文中,或显露在篇末,往往意境幽远,妙不可言,是

探究学习中的一大亮点。因此,教师应把握契机,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材料,丰富想象文本的“空白点”。例如,教学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说一说阿曼达在废墟下没有说出的话,这样既拓展了思维,又使探究更具深度。

3.由点到面探究

语感点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是文中最能表情达意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的。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感点感悟全文。例如,教学《开国大典》时,我紧扣文题中的“大”字做文章,就收到了统领全篇、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朗读,让读与悟相得益彰

语言是语文之根。因此,教学中我自始至终都注重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例如,教学《慈母情深》《地震中的父与子》《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不仅给了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更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或移情体验,感悟文本人物的情感;或借助对关键词句的品析,体会人物的情感;或想象图画,再现文本情境;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或饱含激情,引导学生在一咏三叹的朗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感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感受文本浓郁的情感。有了读与悟的水乳交融,我的课堂多了一份灵动的智慧,多了一份未曾预约的精彩。

四、重视课堂练笔,有机拓展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犹如一篇经典的文章,首尾呼应,气韵贯通,仿佛一幅优美的图画,错落有致;更如一首动人的乐曲,音律和谐。

例如,在《丰碑》一文的教学结尾处,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给军需处长写一条碑文赞美他的高尚品质。学生跃跃欲试。学生各具特色的感悟把教学引入了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这一教学环节,将教学再次推向了高潮,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快乐,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这就是高效课堂的根本所在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