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7篇
《范进中举》教案(必备10篇)
《范进中举》教案(必备10篇)《范进中举》教案(必备10篇)人教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1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黄河中学刘春英一、设计依据1、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的传统名篇,作者以及漫画式的笔触,塑造了范进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的腐儒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众生相,在讽刺科举制度的同时揭露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
首先要将人物放回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
第一课时主要和学生一起分享资料,了解《儒林外史》、吴敬梓、科举制度等,分析其社会背景。
第二课时从探讨范进中举的悲喜剧入手,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基础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小说学习,基本了解小说的三大要素,并能够自行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对于人物的深层把握还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
3、教学任务分析:《语文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因此我对本课的把握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文中人物形象,把握情节,联系小说的写作背景去认识小说的主题,认识社会。
新课改还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
因为班级中学生层次存在的差异,我在设计问题时也照顾到各层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人都觉得有话可说,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2.能力目标分析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典型意义。
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范进中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培养学生批判现实、关注社会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范进中举》的主要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尤其是实词、虚词的运用。
2. 作品中所揭示的封建社会黑暗现象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问题,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阅读理解测试,检验学生对《范进中举》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进中举》教案(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是的,彩票!小小彩票。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走集上2 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
(2)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范进中举》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
(2)介绍课文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古代习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举例说明。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如范进、胡屠户等,揭示其性格特点和社会形象。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个人感受,谈谈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6. 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等方面。
教师也应考虑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以及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自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等方面。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模仿、创编、表演等形式,提高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范进中举》原文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3. 教学难点:(1)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讽刺意味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范进中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要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其作品《儒林外史》。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给予积极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给予适当评价。
3. 表演展示:评价学生在表演中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范进中举》原文2. 相关资料:关于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介绍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范进中举》的兴趣。
范进中举语文课文教案
范进中举经典优秀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分析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科举制度的严峻,体会主人公范进的艰辛与无奈。
(2)认识科举制度对个人命运和社会阶层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反映的古代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2)如何把握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科举制度及其历史背景。
(2)介绍课文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3)提问:同学们对课文《范进中举》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要求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成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示范如何分析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范进中举》。
2. 相关资料:关于科举制度、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介绍。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范进中举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2.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难点、重点分析]1.本文如何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分析: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粗鲁没修养,一副市侩丑像。
胡屠户又道:“……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回哩!”——讽刺、夸张意味很浓,胡屠户对“亲家”的嘲讽,反映了他的嫌贫爱富。
屠户见女婿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替他扯了几十回。
——横蛮不讲理的胡屠户,一下子变得憨态可鞠,十分可笑,用意颇深,讽刺效果很强。
2.与《孔乙己》相比较,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分析:A、从人物形象上看,写孔乙己侧重写孔乙己自身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的矛盾,通过对几个场面及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完成的;写范进则侧重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通过他的疯和周围人的变化完成的。
B、从行文上看,《孔乙己》写了“笑”,笑得悲凉。
批判中见同情:,虽字面少见“笑”字,但却处处可笑,充满着嘲讽、批判。
C、从主人公的结局上看,一个悲惨,一个富贵,没爬上去和爬上去终究不是一回事,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实质。
3.本文如何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范进中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范进中举》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范进中举》全文。
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3.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对文章深层次意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难关,理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章内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重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2. 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3.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翻译和解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范进中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案例分析:以《范进中举》为例,讲解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3.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将《范进中举》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谈话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八、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教师撰写优秀教案,是教师不时反思、改进自身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生长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思路】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
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工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
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
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重点】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对《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体会。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
二、课本剧表演生表演课本剧。
让学生组织并参与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认真研读了课本,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带给其他同学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生争执,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词汇。
1.2 技能目标1. 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能够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主题思想。
2.3 词汇学习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词汇。
3.2 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3 实践法通过朗读、背诵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4.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3 课文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4.4 词汇学习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4.5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
5.2 课文理解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3 词汇掌握评价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5.4 朗读和背诵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6.2 故事复述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检验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6.3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个类似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第七章:文化拓展7.1 传统文化介绍介绍古代科举制度和相关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7.2 比较学习比较现代考试制度和古代科举制度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制度的发展。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能够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正视现实的态度。
(3)培养学生勇于揭示社会黑暗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 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1. 课文《范进中举》原文。
2. 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资料。
3. 参考译文和解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范进中举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探讨其作用和效果。
4. 讲解解析: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如古代文化知识、修辞手法等。
5.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
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
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背景和作者吴敬梓。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故事背景和作者吴敬梓。
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的开头部分,观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背景和作者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分享各自的看法。
第二章:故事情节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的中间部分,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
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
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分享各自的看法。
角色扮演:选取几个关键情节,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的结尾部分,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变化。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思考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关联。
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分享各自的看法。
角色扮演:选取几个关键情节,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第四章:故事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分析故事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类似的社会现象。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分享各自的看法。
小组辩论:选取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深入理解故事主题。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进行讽刺的写作特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毒害,体会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
3.初步学会分析小说的方法。
4.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朗读训练。
5.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进行讽刺的写作特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毒害,体会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
3.初步学会分析小说的方法。
4.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进行讽刺的写作特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毒害,体会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
3.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教学方法:1.对比法与比较法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揭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的危害。
2.表演法与讨论法相结合,通过表演范进中举的片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范进中举后的为官之路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
3.讲授法与练习法相结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手段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科举制度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检查预习:检查学生对《儒林外史》的了解情况以及字词的掌握情况。
3.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4.精读课文,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揭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的危害,同时让学生了解范进的人物形象。
5.表演范进中举的片段:通过表演范进中举的片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范进中举后的为官之路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
6.课堂讨论:让学生对范进中举的故事进行讨论,探究科举制度的危害以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九年级语文上《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束缚和毒害。
2.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效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科举制度吗?它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影响?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范进的形象特点。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范进的形象。
四、学习对比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范进的形象特点,谁能概括一下?二、分析文章结构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线索和铺垫。
三、学习讽刺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分析了范进的形象特点和文章的表现手法,谁能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相关阅读篇目,如《孔乙己》、《祝福》等。
2.学生自主阅读,交流阅读感悟。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范进中举》为题材,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四、作业布置1.巩固练习:分析《范进中举》中其他人物的形象特点。
2.预习下一课《孔乙己》。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范进的形象特点、学习对比和讽刺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范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范文《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吴敬梓家。
该书还塑造了一个有名的吝啬鬼的形象严监生。
本店铺为大家准备了范进中举教案的精选范文,供大家参考!范进中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中举前、中举后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胡屠户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多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范进中举教案关于情节结构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写范进中举前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社会地位及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一层(第1段)范进进学回家,胡屠户前来贺喜,对女婿连骂带训,范进“唯唯连声”。
第二层(第2段)范进为赴乡试向胡屠户借盘费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第3—12段)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第一层(第3—5段)范进发疯。
第二层(第6—9段)屠户治疯。
第三层(第10—11段)乡绅拜会。
第四层(第12段)范进赠银。
作者把故事情节的中心集中在范进中举前后。
作者围绕这一中心情节牵动全线,展开了它的艺术画面,让各色人物纷纷登台表演,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一个黑暗侧面。
这种将情节加以提炼与典型化的做法,可以更深刻地揭露矛盾,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挖掘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中心思想。
②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要点:ⅰ“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
这是厚颜无耻的卖功。
ⅱ“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
他的所谓“体统”就是封建的等级观念。
③“体统”的实质是什么?要点:实质是封建等级观念,即欺贫爱富,媚上压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④“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要点:傲慢粗俗。
⑤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要点:范进不是不知道丈人嗜钱如命、刻薄小气,之所以硬着头皮去商议盘费,既是因为无法他借,更是因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不甘心于屡试不中,以至于不顾一切,要再去“考他一考”。
⑥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要点:他是从“家财”和“长相”这两个方面来断定的。
“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品析课文第二部分,可探讨以下问题:①设计范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好处?要点:照应上文的“借盘缠”、“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与下文的“报喜”等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丑恶,一旦中举,地位立即改变;为下文的范进“发疯”作了铺垫,形成对比,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和读书人的堕落;与下文张静斋的“拜会”形成对比,既说明范进中举后地位的迅速上升,又反映封建社会的官场腐败,世态炎凉。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范进中举》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出自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本篇课文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人们对功名的疯狂追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认识范进这个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讽刺意图。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反思,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1.3 教学重点、难点1.3.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3.2 教学难点:深入领会课文内涵,结合现实思考科举制度的弊端。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范进中举》讲述了一个贫苦书生范进,为了中举而疯狂追求功名,最终导致家庭破碎、人性扭曲的故事。
通过范进这个典型人物,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制度的过分追求,以及这种追求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2.2 人物分析2.2.1 范进:范进是一个典型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他贫穷、迂腐、自私,为了中举,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他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那些疯狂追求功名的人们的真实写照。
2.2.2 胡屠户:胡屠户是范进的岳父,他势利、粗鲁,对待范进一家极其刻薄。
他的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败坏,人们对功名的追求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
2.3 讽刺手法分析2.3.1 对比手法: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以及他家庭成员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科举制度的弊端。
2.3.2 夸张手法:作者对范进中举后的疯狂行为进行了夸张的描述,以此突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
2.3.3 讽刺手法:通过对范进及其周围人物的描绘,作者运用讽刺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态。
第三章:合作探讨3.1 问题设置3.1.1 范进中举前后的性格、行为有哪些变化?3.1.2 作者通过范进这个人物,想要表达什么样的写作意图?3.1.3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教案7篇范进中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
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
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布置自学: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1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3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
)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三)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
(学生讲前先展示范进中举前后的有关图片)(四)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讨论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因为一旦中举,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
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难怪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这两道题是开放性题目,不要求有标准答案,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看法,鼓励有理有据,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
)(五)移(知识迁移)(多媒体展示以下三个问题)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同学举例说说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
)3、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
(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五)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作业)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范进中举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1、导入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是的,彩票!小小彩票。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 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5.提问。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小说对比描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三、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找找全文可笑的地方,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四、主题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
五。
结合对文本内容和范进的理解,请你为“范进中举”拟一副对联。
六。
作业: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就在胡屠户刚笑咪咪地走出范进家门,没多久,来了四报说,前三报弄错了,中举的不是现在的范进,而是邻庄范进。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不少于200字。
《范进中举》教案篇三一.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
但作文水平低。
三.教法分析《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安琪的礼物》,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
如果全由老师讲课,学生就会先有了一个定式思维,认为老师的都是对的,就不敢质疑不敢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但让学生先预习,再讲自己预习的收获和心得或预习时的疑问,其他的同学通过讨论可以发表与他不同的看法或解答他的疑难。
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也常常有激烈的辩论,学生对所学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四.教学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五.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六.解决办法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习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平台。
九.教学步骤(一)布置自学:1.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A.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B.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C.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
)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
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三)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四)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出示幻灯片: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