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理疾病分类与诊断

合集下载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诊断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诊断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知识和应对策略。
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如讲座、工作坊和团体辅导等。
建立心理健康宣传平台
利用校园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设立心理危机热线
01
提供24小时心理危机援助热线,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即时支持。
理测试和医生的专业判断。
案例三:社交恐惧症的识别与诊断
总结词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表现为对社交场 合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详细描述
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包括面对社交场合时的强烈恐惧、 紧张不安、回避行为等。在大学生中,社交恐惧症可 能表现为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害怕与人交往等。诊 断社交恐惧症需要考虑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 影响范围,并结合心理测试和医生的专业判断。
详细描述
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悲观、绝望、无助和孤独,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出现食 欲减退、失眠等症状。
强迫症
总结词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行为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详细描述
强迫症患者反复出现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导致明显 的焦虑和痛苦。
社交恐惧症
总结词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害怕社交场合和人 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01
02
03
04
亲情支持
大学生应与家人保持良好的沟 通,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状
况,并获得亲情支持。
友情支持
与同学和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获得友情支持。
爱情支持
如有恋人,应与恋人相互关心 和支持,共同面对心理问题。

心理疾病的分类(心理生理障碍)

心理疾病的分类(心理生理障碍)

发作性暴食 至少每周2 次,持续3个 月;
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 体重减轻
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 病变所致的暴食,及 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精神障碍继发的暴食 。
指一组以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呕吐物为则吃进的 神经性呕吐 食物。不伴有其他的明显症状,呕吐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无器质性病
变为基础,可有害怕发胖和减轻体重的想法,但体重无明显减轻。
诊断
心理生理障碍分类
1、临床表现
2、诊断标准
3、病程标 4、严重程度

标准
5、排除标准
是一种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的进食行为异常。 诊断要点:
神经性厌食
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常有过分担心发胖, 甚至已经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即使医生进行解释也无效。并伴有一系 列并发症,如怕冷、血压体温低,心跳过速,便秘等,严重时出现贫血、
生3次,并至 起明显的苦恼 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
少已1个月。 或社会功能受 性失眠。
损。
几乎每天发 生,并至少 已1个月。
病人为此明 显感到痛苦或 影响社会功能 。
不是由于睡眠不足、 药物、酒精、躯体疾 病所致,也不是某种 精神障碍的症状组成 部分。
睡行症
指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尚未清醒而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 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一般不说话,询问也不回答,多能自动回到 床上继续睡觉。通常出现在睡眠的前三分之一段的深睡期,不论是即刻苏 醒或次晨醒来均不能回忆。见于儿童少年本症没有痴呆或癔症的证据,可 与癫痫并存,但应与癫痫发作鉴别。
排除器质性疾病(如 痴呆、脑瘤、癫痫 等)导致的继发性夜 惊发作,也需排除热 性凉劂。
性功能障碍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诊断精神疾病,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被制定出来。

这一标准是根据中国国情和精神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精神疾病进行科学分类和诊断的指南。

首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精神疾病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比如精
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

每种类型的精神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临床表现,根据这些特征可以进行科学的诊断和分类。

其次,这一标准还规定了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全面的评估,医生可以根据标准化的诊断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特定类型的精神疾病。

这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避免主观因素对诊断结果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还包括了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管理的
指导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比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等。

这些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是一项重要的精神医学工具,它为医
生提供了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有助于提高精神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同时,这一标准也有助于增强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理解和支持,促进精神健康事业的发展。

希望在未来,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能够不断完善和更新,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正常与异常心理分类诊断及名词解释

正常与异常心理分类诊断及名词解释

系统分类诊断及若干名词解释顺序:由重到轻, 由粗到细(从大类到小类)一、判断病与非病(是精神病性障碍还是非精神病性障碍):三原则/ 特异行为表现/ 求医行为/ 自知力(一)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同一性或统一性标准)幻觉/妄想/自知力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知、情、意内在协调一致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二)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重性精神病的核心症状1、认知方面的症状①体感异常、某些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②思维障碍:A、思维联想方面障碍:思维迟缓、奔逸、贫乏、病理性赘述、强制性思维、强迫观念。

B、思维逻辑障碍: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

C、思维内容的障碍:妄想、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嫉妒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妄想等。

③注意障碍:不正常的注意增强、涣散、减退或转移。

④记忆障碍:不正常的减退或增强、错构、虚构、似曾相识或熟悉感。

2、情绪方面的症状:不正常神情绪高涨、低落、淡漠、倒错和病理性激情。

3、意志方面的症状:不正常的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

4、行为方面的症状: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精神运动抑制、违拗症、刻板动作及作态等。

(三) 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四) 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所谓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以及对这些异常做怎样的解释。

具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也可以出现失眠、不安、不思茶饭、情绪低落等心理行为异常。

但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

患有神经症的求助者,对自己的症状也很了解,能非常详尽地诉说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有时能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推论其与症状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夸大其症状的严重程度.特别害怕会不会转成“精神病”.简单地说,就是“承认自己有病”;而重性精神病患者则常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妄想是真实的,坚持那些对自己有明显伤害的行为而不感到痛苦,他们对别人说自己精神有问题特别敏感而且坚决予以否认,对症状毫无“自知力”。

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通常基于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等权威的医学和心理学文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异常及其诊断标准:1.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持续的低落情绪或兴趣丧失。

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或食欲明显增加或减少。

失眠或嗜睡。

活动减少或增加。

疲劳或缺乏活力。

价值感低落或过度的、不恰当的罪恶感。

思维或集中注意力困难,或犹豫不决。

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有自杀的计划或尝试。

2. 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持续的、过度的担忧和焦虑。

对多种事件或活动感到担忧。

难以控制担忧。

3.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

4.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有幻觉、妄想或其他思维紊乱。

有情感淡漠或不恰当的情感反应。

5.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有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

6.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在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出现重复的、侵入性的回忆、恶梦或闪回。

7.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有不稳定的情绪、自我形象和人际关系。

8.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在多个环境中持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过度活跃的行为。

简述心理诊断的疾病分类模型

简述心理诊断的疾病分类模型

简述心理诊断的疾病分类模型
心理疾病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也叫精神疾病,分类有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动作行为障碍、意识障碍和自知力障碍。

1、感知觉障碍:可分为感觉障碍和知觉障碍,前者表现为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异常,如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等,后者表现为大脑对事物进行整合后形成的整体影响的异常,如错觉、幻觉等。

2、思维障碍:可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如思维奔逸、思维迟缓、妄想等。

3、注意障碍:常见的有注意增强、注意减退、注意涣散、注意转移等。

4、记忆障碍:如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虚构等。

5、智能障碍:可分为智力发育障碍和痴呆两大类。

6、定向力障碍:指人对环境或自身状况认识能力的丧失或认识错误,可分为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和任务定向。

7、情感障碍:有情感高涨、情感低落、情感淡漠、焦虑、易激惹等。

8、意志障碍:有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等。

9、动作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型兴奋、精神运动型抑制、
模仿动作、强迫动作等。

10、意识障碍:包括意识清晰度和意识内容的障碍,如嗜睡、昏迷、谵妄状态等。

11、自知力障碍:表现为患者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知力下降。

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分类与诊断心理疾病是指在心理及行为方面表现异常的疾病,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工作,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为帮助患者尽早地进行有效治疗,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方法,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心理疾病的分类心理学中对心理疾病的分类是基于对心理疾病的症状、原因、轻重程度、持续时间等方面的考虑。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分类方法是《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

1. DSM分类法《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是美国精神病学会编制的心理疾病分类系统,它将心理疾病分为18类,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心理疾病分类系统之一。

DSM分类法适用于对心理疾病的症状和病程进行诊断和治疗,其分类方式主要基于症状、持续时间和程度、病因等方面。

DSM-5是最新版本的诊断标准,发布于2013年,增加了多种心理疾病的诊断,如强迫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2. ICD分类法《国际疾病分类》(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全球范围内医学领域的疾病分类标准,它将心理疾病分为10类。

ICD分类法以疾病的症状、病程和病因为基础进行分类,重视对患者的生理/精神状况进行全面评价。

与DSM分类法不同,ICD分类法也包括了一些疾病的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因素。

ICD-11是最新发布的版本,于2018年发布,相比ICD-10增加了一些心理疾病的分类并更新了诊断标准。

二、心理疾病的诊断心理疾病的诊断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医生、心理学家或其他训练有素的医师进行诊断。

他们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家族遗传等方面的情况,并通过不同的评估方法进行诊断。

1. 临床面试法临床面试法是心理医生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心理表现等进行详细的面谈和观察,以确定患者的诊断结果。

这种方法需要医生有深入的心理学、医学甚至社会学的知识背景,以便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情况。

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

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

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
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通常由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等机构制定,最常用的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

以下是常见的心理疾病诊断标准:
1. 抑郁症:DSM-5和ICD-11要求患者有持续的、影响生活和
日常功能的抑郁情绪,包括自我评价降低、兴趣丧失、睡眠和食欲变化、疲劳和精神运动迟缓等症状。

2. 焦虑症:DSM-5和ICD-11要求患者有长期、无法控制的紧
张和恐惧,有可能伴随恐慌发作、焦虑症状甚至身体不适。

3.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DSM-5和ICD-11要求患
者经历过创伤事件,并出现反复的梦魇、回忆、情绪反应或器质上的激惹性症状。

4. 精神分裂症:DSM-5和ICD-11要求患者有持续幻觉、妄想、言语和行为上的混乱,这些症状对日常功能有明显的影响。

5. 躁郁症:DSM-5和ICD-11要求患者有周期性的情绪波动,
包括高涨、冲动和欣快等躁状,以及低沉、自闭和负面情绪等抑郁症状。

这些仅是心理疾病诊断标准的部分范围,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

心理疾病的定义与分类

心理疾病的定义与分类

心理疾病的定义与分类心理疾病是一种以心理上的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心理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对社会生活和家庭幸福造成深远的影响。

定义心理疾病是指由于心理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和行为障碍,严重时会对个体心身健康、家庭和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疾病不是普通情感波动或轻微的心理问题,而是涉及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的严重异常。

分类心理疾病的分类有多种方法,不同的领域和学科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1. DSM分类法DSM(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精神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是由美国精神医学协会编制的一套心理疾病诊断标准。

DSM分类法是目前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分类方法。

DSM最新版本为DSM-5,收录了数百种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2. ICD分类法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一套疾病分类标准。

其最新版本是ICD-11。

ICD分类法不仅收录了心理疾病,还包括了其他各种健康问题的分类。

与DSM不同的是,ICD更加注重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诊断。

3. 异态分类法异态分类法是心理学领域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

该方法主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类。

例如,将精神分裂症分为幻觉型、妄想型、紧张型等不同类型。

4. 临床分类法临床分类法是临床心理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来定制的一种分类方法。

这种方法更加贴近现实,能够更好地帮助医生和患者理解和治疗心理疾病。

总结心理疾病是一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疾病,其分类方法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时寻求医学帮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

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


<3分不能诊断神经症;4-5分可疑; >6分可以诊断
心理诊断的原则

从重到轻(即排除重性精神病、神经症等)

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问题 神经症——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

由粗至细(即先大类,后小类)

诊断流程:



即使是一般心理问题,也先从三原则入手 Ⅰ.根据有无自知力、是否主动求治、有无逻辑思维混 乱、有无幻觉妄想、三原则确定正常心理或异常心理 (排除精神疾病) Ⅱ.判断心理健康还是心理不健康 Ⅲ.根据四条标准明确是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还是神经症 Ⅳ.根据主导症状确定心理障碍在症状分类中的位置 (大类如神经症) Ⅴ.诊断心理障碍具体性质(小类如恐怖性神经症) 填写格式: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非精神病性障碍、 神经症(性障碍)、恐怖性神经症、社交恐怖症。

4.反应泛化—化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还没有把握诊断是神经症,但可以给予可疑诊断。 1.变形冲突——因

非现实非道德性因素引发内心冲突,即引发原因只涉及生活 中不太重要事情且不带有明显道德色彩。 (变形冲突) 痛苦情绪体验持续时间为2个月,未超过3个月。 (超过三个 月即神经症) 精神痛苦较难解决,社会功能受损,工作生活有一定程度影 响,但严重程度未达到神经症诊断标准。 (神经症:影响心 理功能与社会功能) 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 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心理冲突内容泛化。

2.持续时间——时


3.功能受损——度


4.内容泛化

心理冲突之常形与变形(区分神 经症与正常的主要依据)

心理问题的划分及鉴别标准

心理问题的划分及鉴别标准

心理问题的划分及鉴别标准需要区分的是:1、重性精神病与神经症、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区分的重点——自知力、求医行为。

2、神经症与一般、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区分的重点——心理冲突的性质.2.1心理冲突有常形与变形两种。

2。

2常形与变形的区分有两个标准: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是否能区分开道德与不道德)、是否与现实有直接联系。

如出现第三者后,在离婚与不离婚中矛盾,这就与现实事件直接联系,并能区分开道德与非道德性质。

这就是常形。

如一个人整天想着是该吃饭还是不吃饭,与现实事件无直接联系,并且无法区分开道德与非道德性质。

这就是变形。

2。

3心理冲突如是常形,就可能是一般、严重心理问题,最多是心理障碍2。

4心理冲突如是变形,就可能是神经症。

3、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3。

1一般心理问题:符合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持续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情绪反应仍在理智控制之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效率下降)、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状态.3。

2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刺激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靠自然发展和非专业干预难以解脱)、持续时间长久(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4、在心理诊断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词: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4。

1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即是指:除了重性精神病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4。

2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又被称为可疑神经症:第三种类型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

有时,我们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点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一类。

4.3因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以总结为:可疑神经症,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的求助者.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的求助者.我们可以把心理诊断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诊断结果按严重程度做如此划分:重性精神病--神经症——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怎样判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类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类

人格障碍
1、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主观、固执、敏 感多疑,心胸狭隘,报复心强。一方面 ,骄傲自大,自命不凡,总认为自己怀 才不遇,自我评价甚高;另一方面,在 遇到挫折失败时,又过分敏感,怪罪他 人,推诿客观,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与争执。这类人格障碍多见于男大学生 。
人格障碍
2、情感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高 。它可以表现为抑郁型人格、狂躁型人 格、郁躁型人格等三种形式。
31
对心理障碍,尤其是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诊断, 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谓正常与不正常的 划分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而且,正常 与不正常的判别,还受一定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某种范围内看似异常的行为,在另一种环境下 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心理疾病的确诊是十分困 难的,最好不要盲目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定论。 看见书上写了一些症状,就往自己身上套,这种 做法是极为有害的。如果真的发现自己有不能解 决的问题,应主动请教专家或医生。
失落感,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某一事件前后自身感 受、评价的强烈反差而形成的一种内心体验。
大学生的冷漠感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它有 多种表现形式,如常觉得“干什么都没兴趣”、 “干什么都没劲”,似乎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值得 自己为之努力的事。进一步分析,这种现象其实 是对自己的存在缺乏一种自觉性,不知自己该干 什么,为什么活着。 失落与冷漠产生的一个主要 原因是目标的丧失。
神经症
3.强迫症 强迫症是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某种不可抗拒和被 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存在。患有强 迫症的人,明知某种行为或观念不合理,但却无 法摆脱,因而非常痛苦。
表现有:强迫观念(强迫怀疑、强迫回忆、强迫 联想、强迫性穷思竭虑)
强迫意向

心理疾病的诊断和心理治疗

心理疾病的诊断和心理治疗

心理疾病的诊断和心理治疗一、引言心理疾病是指各种精神和行为异常的不适应或障碍,这些异常会引起个体的功能和行为受损。

心理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还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及早发现、诊断和治疗心理疾病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二、心理疾病的诊断1. 症状评估诊断心理疾病首先需要进行详细而全面的临床评估。

医生通过与患者讨论并观察其行为、情绪以及思维过程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表现。

常见的精神状态评估工具包括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它们可协助医生识别出有问题的领域。

2. 医学排除在判断是否患有心理疾病之前,医生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似症状的原因,例如药物副作用、器质性疾病以及躯体疾病等。

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引发原因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3. 诊断分类根据患者的症状、临床特征和心理评估结果,医生将心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精神障碍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准确地对心理疾病进行分类对于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三、心理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治疗(CBT)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方法。

它通过帮助患者正视和改变消极或失真的思维模式,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认知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善他们的情绪和功能。

CBT常被用于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进行干预。

例如,抗焦虑药物常用于焦虑障碍的治疗,抗抑郁药物常用于抑郁障碍的治疗。

然而,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医生进行个体化调整,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

3. 心理教育和支持心理教育和支持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通过为患者提供必要和准确的信息以及情绪上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种方法通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心理问题的分类与诊断

心理问题的分类与诊断
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识别方法主要涉及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及诊断。一般心理问题由现实生活等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常态,反应未泛化。严重心理问题则由强烈刺激引发,持续时间长,社会功能受损,反应泛化。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涉及变形冲突,持续时间特定,功能受损且内容泛化。心理冲突分为常形与变形,是区分神经症与正常的主要依据。神经症与正常的区分还涉及病程、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影响。心理诊断遵循从重理健康与否、明确心理问题类型、确定心理障碍位置和诊断具体性质。诊断依据主要包括自知力、求医行为、逻辑思维和幻觉妄想等方面。

心理疾病的分类及标准

心理疾病的分类及标准

心理疾病的分类及标准
心理疾病的分类通常依据症状、病因、临床特征等信息进行。


下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分类及标准:
1. 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等,主要特征是丧失现实感、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

2. 心境障碍:包括抑郁障碍、躁狂障碍等,主要特征是情绪异
常波动、悲伤或兴奋、自卑感、幻觉等。

3. 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强迫症、创伤
后应激障碍等,主要特征是过度焦虑、担心、恐惧、强迫行为等。

4. 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主
要特征是个性特质异常、行为不稳定、缺乏责任感等。

5. 近期发生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包括适应障碍、反应性抑郁等,通常是由于应激事件引发的短期心理反应。

6. 食欲和睡眠障碍:包括厌食症、暴食症、失眠等,主要特征
是食欲或睡眠异常,不符合正常生理状况。

7. 躯体形式障碍:包括躯体化障碍、心因性疼痛障碍等,主要
特征是身体症状或疼痛,并没有明确的生理原因。

这些分类及标准主要来自于国际通用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简称ICD)。

具体的诊断需要经过专业的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评估。

心理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心理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心理疾病的分类与诊断心理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了人们心理和行为的疾病,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心理疾病的分类和诊断对于提供有效治疗和支持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心理疾病的分类方法和诊断过程,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疾病的分类方法心理疾病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是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两种系统。

这两种系统都提供了一套精确的诊断标准和相应的分类体系。

1. DSM分类系统DSM是世界上最常用的心理疾病分类系统,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五版(DSM-5)。

DSM-5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功能障碍和疾病成因等方面将心理疾病划分为多个分类。

其中一些常见的分类包括:(1)心境障碍: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2)焦虑障碍: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等;(3)人格障碍: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4)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等;(5)食欲和进食障碍:如厌食症、暴食症等。

DSM-5的分类方法基于大量的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它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明确和统一的诊断标准,有助于提高心理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2. ICD分类系统ICD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疾病分类系统,它不仅包括身体疾病,还包括心理疾病在内。

目前最新的版本是ICD-10。

ICD-10与DSM-5的分类方法有所不同,但仍包括了许多相似的分类。

ICD-10将心理疾病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根据疾病的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

例如,F20-F29章节涵盖了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等疾病,而F30-F39章节则包括了情感障碍,如抑郁症、躁郁症等。

ICD与DSM有一些不同之处,但两者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些国家和医疗机构更倾向于使用ICD作为心理疾病的分类和诊断依据。

二、心理疾病的诊断过程心理疾病的诊断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临床表现和背景信息进行评估来进行的。

下面是一个常见的心理疾病诊断过程的概述:1. 临床访谈:医生或心理学专家首先会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询问症状和过往的心理健康情况。

常见疾病心理反应及其护理诊断

常见疾病心理反应及其护理诊断

常见疾病心理反应及其护理诊断疾病心理反应是指正常人患病后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反应,通常表现为负性情绪,如焦虑、疼痛、恐惧、悲伤、抑郁、悲观等。

当人体长期处于负性情绪时,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能力减弱,产生细胞因子、淋巴因子、抗体、补体的分泌功能降低,进而对病原异物的识别功能减退,导致机体的整体抗病能力下降,甚至会延长康复期并可能对愈后的个性也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如何全面细致地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体察其心理变化,作出恰当的护理诊断,以便有放矢地给予身心两方面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几种常见的疾病性心理反应如焦虑、疼痛、恐惧、抑郁等表现,其原因、护理诊断等简要讨论如下。

1 焦虑1.1 焦虑的生理及心理反应焦虑是由于应激而产生的一种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改变。

中医认为焦虑症多为肝失疏泄,心肾不交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受体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系统功能失调有关[1]。

由于肝气郁滞,内分泌失调,患者通常表现为纳差、腹胀、嗳气、口干、易汗、心悸、恶心、呕吐、疲劳、停经、口吃、抽搐、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内在生理反应。

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通常表现为抵抗或逃避。

其外在行为通常有愤怒、否认、伪装快乐、专心于某种活动、哭泣、负罪感、角色失败等。

苏宝珠等采用“交谈法”对28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80%以上的被调查者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各种焦虑性心理反应[2]。

1.2 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因素、性格特征、精神因素及生物学因素等。

遗传因素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的同病率为15%,其中单卵双生子高达50%。

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等性格特征也容易使患者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感到紧张或引起情绪波动,从而造成焦虑。

轻微挫折和不满等精神因素也可成为焦虑的诱因。

在生物学因素方面,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均较正常人显著增高,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许多主要影响中枢5-羟色胺的药物对焦虑症有效,说明其生物学因素是多方面的。

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

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
复习:正常与异常(三原则)
正常
一 般 心 理 问 题 严 重 心 理 问 题
定性分 析依据
神 经 症 性 心 理 问 题
异常
精神障碍
神 经 症
健康
定量分 析依据
不健康
精 神 分 裂 症
心 境 障 碍
应 激 相 关 障 碍
心癔 理症 生 理 障 碍
人 格 障 碍
常形冲突
变形冲突
第一章 心理不健康分类及诊断
心理问题(按性质分类)
Βιβλιοθήκη 恋爱婚姻问题 家庭问题 心理成长发育问题 情绪情感反应 社交适应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躯体疾病 其他:学校心理问题、性心理问题
案例分析:
43 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 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 障碍。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 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 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 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 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 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 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 合征。
CCMD式:

a.严重标准:精神痛苦;社会功能已经受损;内容充 分泛化。 (即四条标准中的3、4、5) b.病程标准:病程持续时间持久(两年多来从不与人 多讲话)。 c.症状标准:恐怖或恐惧症状。害怕对象为人际接触、 在人群中被人审视(与人讲话不敢直视,眼睛躲闪)。 d.排除标准:害怕对象不是特定场所,排除场所恐怖; 害怕对象为非特定事物,排除特定恐怖。

没有焦虑、强迫主导症状,排除焦虑症和强迫症。

——根据ab项诊断为神经症,根据c项诊断为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根据d项排除焦虑症和强迫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心理疾病分类与诊断《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一)精神病性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是一类严重的心理障碍。

大多数患者在患病期间对自己的异常心理表现完全丧失自我辨认能力,不承认自己有病,当然也就不会主动求治。

有些精神病是由躯体疾病引起的,如传染病、中毒、外伤及其他严重躯体病时出现的精神异常。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症状是整个躯体疾病临床表现的一部分,躯体疾病治好了,心理症状也随之减轻或消失。

这类障碍需要精神科和相应的内、外科医生共同处理,不会求助于心理咨询医生。

另一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其真正病因至今还不清楚,他们没有躯体疾病基础,需要精神科专科医生来研究和诊治,不是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

1.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为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约占精神病院住院患者的60%,患病率在我国为0.l%—0.3%。

长期随访结果表明,41%处于显著衰退或仅有部分工作生活能力,痊愈者仅26%,可见其危害性之大。

病因、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白,虽有各种假设,但未被公认。

一般认为与遗传有关,但非遗传性疾病,因仅有遗传素质与倾向。

主要临床表现是患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同程度地与现实环境脱离,沉醉于自己的病态体验中。

对外界事物情感反应可有淡漠甚至情感倒错或歪曲。

意向减退,行为懒散。

这是病的基本症状。

多数患者在发病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可能保持和别人交往。

但人们会发现他们有些表现使正常人不能理解。

早期常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或幻觉。

这些症状常使患者做出各种怪异行为。

一旦发病,便逐步发展、加剧,自发缓解的极少见。

本症常见的类型有:①青春型,以愚蠢欢乐、性本能逸释为多见;②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③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为主;④单纯型,缓慢进展,后果极差。

治疗方面,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均可选用,力争早期治疗,故长期随访服药。

2.偏执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又名妄想性精神病。

这是以妄想为中心的一组精神病,属于内因性精神病范畴。

除妄想外,人格常保持完整,并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

偏执性精神病,临床上主要分偏执狂及类偏狂性精神病。

偏执狂者主要有不可动摇的、固定的系统性妄想,慢性演进,呈不易缓解的“持久性”。

妄想发展逐渐完整,从而自成体系。

若不了解这些情况,会误认其人格结构完整,故很易被蒙蔽。

对妄想对象可能行暴力伤害,因此带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患者无幻觉。

难于治疗,必要时应长期收容疗养。

类偏狂精神病者也是以妄想为主,一般可伴有幻觉(以幻听、幻触为多见),但妄想结构不如偏执狂紧密,系统化程度较弱。

人格也较完整;可保持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如还有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则属精神分裂症妄想型。

如有明显精神因素,且因素消除后能较快缓解者,则属反应性类偏狂。

偏执性精神病要与正常的猜疑相区别。

猜疑有一定客观依据,或有可以理解的原因,经分析解释后不再坚持。

偏执性精神病发病年龄较晚。

3.反应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又名应激性精神病,指的是一组有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伤所引起的精神障碍。

这种精神创伤是超强度的急性刺激,或强度虽一般,但持续时间较久者。

精神创伤是发生疾病的主要诱因,而且与临床症状密切相关。

一待精神因素消除,精神症状也随之消失。

病前的人格多属情绪不稳定型。

临床表现围绕发病因素,有明显的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有与经历事件相关的不太荒诞离奇的妄想和幻听、幻视等,言语增多或沉默。

急性发病者有轻度意识障碍及举止呆木。

根据起病缓急分急性与慢性两大类。

本病者不论起病缓急,病程长短,预后一般良好,甚至不治自愈,部分残留神经症症状。

4.器质性精神病与症状性精神病精神疾病历来分为器质性精神病及功能性精神病两大类。

功能性精神病指目前科学水平下还未能发现脑部有明显的形态、结构或生化的改变者所患的精神疾病。

器质性精神病分为两类,一类指原发于脑部疾病者,另一类为精神症状继发于除脑以外的躯体疾病者。

现在习惯上把器质性精神病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而把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者,称为症状性精神病。

当然,这个分类是相对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精神障碍被发现有器质性改变,最后必然导致“功能性障碍”的诊断范围缩小。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可由于脑部炎症、寄生虫、梅毒、肿瘤、脑血管病、脑外伤及脑变性病所引起。

其临床症状可分急、亚急及缓慢三种,如脑炎引起者起病急,而脑肿瘤引起者一般而言起病较缓。

但还需根据病变部位而定。

患者主要有意识模糊、遗忘及痴呆。

前两者多见于起病之初,后者则是疾病的慢性表现。

由于神经受损,常有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或有脑电图、CT、气脑检查的阳性发现。

症状性精神病的病因范围极广,内分泌、营养代谢及除脑部以外的各脏器疾病等均可引起。

其临床表现中以谵妄等意识障碍最重要、最常见。

也有部分表现为各种神经症症状与精神病性精神症状,以及类精神分裂症、类躁郁症等。

器质性精神病与症状性精神病的诊断与鉴别,主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脑电图、CT等)及仔细观察。

(二)心境障碍心境障碍,又称情感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也称为情感性精神障碍。

大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同心境高涨一起出现的症状有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故称“三高症状”。

有时会出现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莽撞,这些症状表现持续一周以上,考虑为躁狂发作或躁狂症。

同心境低落一起出现的症状、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故称“三低症状”。

往往伴有失眠、乏力、食欲不振、工作效率低和内感性不适(精神运动性抑制),症状持续两周以上,称为抑郁发作,也常称为抑郁障碍或抑郁症。

心境障碍患者抑郁或躁狂的程度、其症状组合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从极其轻微的心境波动至精神病性症状的出现都可见到。

其中心境障碍目前属于躁狂发作或者抑郁发作,但是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性发作,称之为双相障碍。

临床表现:1.躁狂发作躁狂发作可分为轻型躁狂症、无精神病性症状躁狂症、有精神病性症状躁狂症、复发性躁狂症等几种类型2.双相障碍本病的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

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发作),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发作)。

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3.抑郁发作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

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包括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四种类型。

4.持续性心境障碍本类障碍表现为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即或有的话)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

它们一次持续数年,有时甚至占据个体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因而造成相当程度的主现痛苦和功能残缺。

主要包括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及恶劣心境(持续出现心境低落)两种类型。

(三)神经症性障碍神经症(neurosis),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

它们没有精神病性障碍,主要可表现为烦恼、紧张、焦虑、恐惧、强迫症状、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等,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其症状无肯定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依其主要临床表现,又可区分为若干类型。

1.恐怖症恐怖症又称恐怖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对某些情境、场合产生不必要的十分恐惧的心情,不能自控地尽量回避,不但别人认为难于理解,全无必要,有时本人也知道这是不切实际、不合情理的,但却不能摆脱,甚为苦恼。

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

简称为恐怖症。

恐怖症主要分为3种类型:(1)场所恐怖最初用这一名称描述对广场感到恐惧的综合征。

目前已不限于广场,还包括对人群拥挤场合、商店、剧院、车厢或机舱等感到恐惧,也包括害怕空旷地方,害怕离家或独自一人在家。

(2)社交恐怖常起病于少年,表现为害怕被人审视、回避社交的情境。

如在公共场所吃饭、讲话或与异性交谈感到紧张不安,害怕被人观看、注视。

(3)特定恐怖指特殊物体或情境引起的不合理焦虑。

如接近某些动物。

登高、雷雨、黑暗、锐器、外伤或出血、害怕接触到某些疾病等。

特定恐怖以儿童常见。

2.焦虑症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

与恐惧不同,恐惧在面临危险时发生,而焦虑发生在危险或不利情况来临之前。

焦虑症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惊恐障碍:其基本特征是反复发作的严重焦虑(惊恐发作)发作不限于某一特殊情境或特殊场合,因而难以预料。

主要症状因人而异,但常有突发的心悸、胸闷、窒息感和眩晕感。

几乎所有惊恐发作患者都继发出现对死亡的恐惧,或害怕失去控制,害怕发疯。

部分患者有出冷汗、手抖、站立不稳。

(2)广泛性焦虑症:其基本特征为广泛和持续的焦虑,表现为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和紧张不安。

除了焦虑心情外,还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

3.强迫性障碍强迫性障碍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简称“强迫症”。

强迫症状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 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他的意愿,遂极力抵抗和排斥,但无法控制,患者认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

病程迁延的强迫可表现为以仪式化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显著减轻,但此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临床上根据其表现,大体可将强迫症划分为强迫思想及强迫行为两类。

(1)以强迫思想为主的临床相,包括强迫现念、强迫回忆、强迫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2)以强迫动作为主的临床相,表现为反复洗涤,反复核对检查,反复询问,或其他反复的仪式化动作等。

4.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

患者有时有某种躯体障碍,但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不能解释患者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列入这类障碍者,包括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等。

(1)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

(2)疑病症:突出表现为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多关切,有各种主现症状,但各种检查均不足以肯定其有任何器质性疾病的证据,也未发现这些主观症状的躯体原因。

医生的解释不能消除其疑虑。

(3)躯任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表现的症状似乎是由于植物神经支配的器官或系统的躯体障碍所致,最常见的情况是心血管、呼吸和胃肠道症状,但并无有关器官和系统存在躯体疾病的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