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超全)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必考知识点归纳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必考知识点归纳单选题1、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一个种群就是—个物种②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A.①②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D分析:物种是指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物种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种群是指生活同一地区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在异地的物种形成过程中,一般是由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导致出现生殖隔离;而在同地的物种形成过程中不需要地理隔离就会形成生殖隔离。
①②物种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以有多个种群,①错误,②正确;③新物种的形成必定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属于隔离,因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正确;④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如同地多倍体物种的形成,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①④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B)和红色(b)两种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64%,Bb的个体占32%,则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60%、40%B.80%、20%C.64%、36%D.32%、68%答案:B分析:在种群中,已知种群中果蝇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B的基因频率=64%+ 1/2 ×32%=80%,b的基因频率=(1-64%-32%)%+ 1/2 ×32%=20%。
故选B。
小提示:本题的知识点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对于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关于物种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答案:B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
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知识点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如下:1. 细胞的结构: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膜,起到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的作用。
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基质,是细胞内所有功能和代谢的场所。
细胞核是细胞内重要的生物化学活动中心,包含了遗传物质 DNA。
2. 细胞有七大特征:组成细胞、具有新陈代谢、具有生长发育、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有自我复制能力、具有遗传信息,并且遵循中心法则。
3. 细胞的大小:细菌细胞一般为 1-10 微米,动物细胞一般为 10-30 微米,植物细胞一般为 10-100 微米。
4. 细胞的增殖: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进行增殖。
5. 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并负责到两个新细胞中。
6. 无丝分裂:无丝分裂又称为原生质裂变,是指细胞质分裂的过程。
无丝分裂常见于原核生物(如细菌)不涉及有丝分裂的真核生物。
7. 细胞分化与细胞重编程:多能干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化和细胞重编程的方式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转变为特定类型的细胞,细胞重编程是指对已分化的细胞进行重新编程,使其恢复到多能干细胞的特性。
8. 干细胞: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可以不断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
根据分化潜能和来源,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9.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中获得的细胞,具有很高的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
10. 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成体组织中,具有较低的分化潜能,主要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
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如有其他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汇总大全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汇总大全单选题1、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B.基因重组有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C.基因重组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D.基因重组有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答案:BA、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A正确;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或后期,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C、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C正确;D、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二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
2、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答案:D分析:发生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取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变。
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小群体。
在一个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甚至使这种基因在种群中消失。
但这种偏差不是由于突变、选择等因素引起的。
A、遗传漂变一般在发生在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A错误;B、遗传漂变没有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故没有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B错误;C、遗传漂变是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使生物得到进化,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都是进化的因素,C错误;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都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均可打破遗传平衡,D正确。
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必考知识点归纳

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必考知识点归纳单选题1、果蝇的棒眼基因(B)和正常眼基因(b)只位于X染色体上。
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一特殊棒眼雌性果蝇品系(X B X),其中一条X染色体上携带隐性致死基因s,已知当s基因纯合(X s X s、X s Y)时能使胚胎致死。
让该果蝇品系与正常眼雄性交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致死基因s位于X B染色体上,产生的子代群体中B基因频率是1/6B.若致死基因s位于X b染色体上,产生的子代群体中B基因频率是2/5C.若让该果蝇品系与棒眼雄性交配,也可以判断致死基因s位于哪条X染色体上D.若子代中偶然发现一只成活的XXY正常眼果蝇,可能是父本在减I时同源染色体X b与Y未分离,进入同一生殖细胞中答案:A分析:伴性遗传: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A、若致死基因s位于X B染色体上,该果蝇品系基因型为X Bs X b,与正常眼雄果蝇(X b Y)交配,杂交后代X Bs Y胚胎致死,子代果蝇基因型分别为X Bs X b、X b X b、X b Y,比例为1:1:1,因此X B基因频率为1/5,A错误;B、若致死基因s位于X b染色体上,该果蝇品系基因型为X B X bs,与正常眼雄果蝇(X b Y)交配,杂交后代X bs Y胚胎致死,子代果蝇基因型分别为X b X bs、X B X b、X B Y,比例为1:1:1,因此X B基因频率为2/5,B正确;C、让该果蝇品系与棒眼雄性交配,若致死基因s在X B染色体上,杂交后代X Bs Y致死,子代只有正常眼雄果蝇;若致死基因s在X b染色体上,杂交后代X bs Y致死,子代只有棒眼雄果蝇,因此也可以判断出来致死基因s位于X 的哪条染色体上,C正确;D、若子代中偶然发现一只成活的性染色体为XXY的正常眼果蝇,基因型为X b X b Y,可能是父本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X b与Y未分离,进入同一生殖细胞中,X b Y精子与X b卵细胞结合形成X b X b Y正常眼果蝇;也可能是母本在减Ⅱ后期形成的两条X子染色体没有分离,形成X b X b的卵细胞,再与Y精子结合形成X b X b Y正常眼果蝇,D正确。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汇总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汇总单选题1、马(2N=64)和驴(2N=62)交配后产生的骡子既具有驴的负重能力和抵抗能力,又有马的灵活性和奔跑能力,是非常好的役畜,但不能生育。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骡子体细胞中含有63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B.骡子不育与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异常有关C.马和驴能杂交生出骡子,但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该实例说明动物的精卵识别具有高度的物种特异性答案:D分析:骡体内的63条染色体有32条来自于马,31来自于驴,因此这63条染色体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骡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不能产生生殖细胞,因此无生殖能力,从而证明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A、骡子体细胞中含有一个马的染色体组(染色体数32),一个驴的染色体组(染色体数31),所以体细胞中含有63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A正确;B、由于骡子体细胞中含有一个马的染色体组,一个驴的染色体组,所以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联会紊乱的现象,从而导致不育,B正确;C、马和驴能杂交生出骡子,但由于骡子是不育的,所以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D、该实例中由于马的生殖细胞和驴的生殖细胞可以融合,不能说明动物的精卵识别具有高度的物种特异性,D 错误。
故选D。
2、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
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答案:B分析:基因频率是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A、据图分析可知,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B、浅色岩P区中,D的基因频率=DD%+1/2Dd%=0 .1,根据深色表现型频率可知,DD%+Dd%=0 .18,计算可知,Dd%=0 .16;深色熔岩床区中,D的基因频率=DD%+1/2Dd%=0 .7,DD%+Dd%=0 .95,计算可知,Dd%=0 .5,所以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C、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D、浅色岩Q区中,隐性纯合体的频率=1-0 .5=0 .5;浅色岩P区中,隐性纯合体频率=1-0 .18=0 .82,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正确。
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汇总笔记

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汇总笔记单选题1、受精前隔离是指隔离发生在生物交配受精以前,包括时间、空间、生物的形态和行为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隔离。
现有菊科植物的两个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在自然状态下,前者在夏季开花,后者在早春开花,不能正常杂交繁殖后代。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理隔离属于受精前隔离范畴B.菊科两个种群开花季节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两个种群内的生物属于同一物种D.两个种群因基因库的差异将导致隔离的产生答案:C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环境中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不同的,不同的选择方向形成不同的生物类型,最后形成不同的物种。
不同的物种,其基因库中的基因组成也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A、受精前隔离是指隔离发生在生物交配受精以前,包括时间、空间、生物的形态和行为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隔离。
因此地理隔离属于受精前隔离范畴,A正确;B、自然选择导致两个种群的开花季节不同,B正确;C、根据题意可知,两种群开花季节不同,因此不能杂交繁殖后代,所以两个种群内的生物属于不同物种,C错误;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C。
2、如图是一个马的亲代种群由于河流和山脉的隔离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导致种群①和②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B.环境的差异导致种群①和②产生了不同的定向突变C.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②中所有个体属于同一物种D.河流山川等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A分析:隔离是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物种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笔记重点大全(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笔记重点大全单选题1、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答案:D分析:发生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取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变。
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小群体。
在一个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甚至使这种基因在种群中消失。
但这种偏差不是由于突变、选择等因素引起的。
A、遗传漂变一般在发生在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A错误;B、遗传漂变没有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故没有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B错误;C、遗传漂变是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使生物得到进化,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都是进化的因素,C错误;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都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均可打破遗传平衡,D正确。
故选D。
2、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
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C.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D.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答案:D分析:1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生物(2019)必修2第6章 生物的进化(单元知识点小结)

单元知识点小结生物(2019)必修2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地球上的当今生物都是由进化来的,人和猿有共同的祖先。
(P100“问题探讨”)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和学说。
前者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后者揭示了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P100)3.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或等。
(P100)4.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
(P100)5.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的进化顺序。
(P101)6.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和的学科。
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
(P103)7.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和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些证据互为补充、相互印证,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的学说,进而为解释适应和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P104)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枯叶蝶在停息时,它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是枯叶蝶对环境的一种(adaptation)。
同枯叶蝶一样,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适应是如何形成的?这是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P106)2.适应作为一个生物学术语,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中生存和繁殖。
(P107)3.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提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和。
(P107)4.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学说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超全)(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C.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A分析: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 .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B、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表现型种类就更多,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B正确;C、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C正确;D、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2、受精前隔离是指隔离发生在生物交配受精以前,包括时间、空间、生物的形态和行为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隔离。
现有菊科植物的两个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在自然状态下,前者在夏季开花,后者在早春开花,不能正常杂交繁殖后代。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理隔离属于受精前隔离范畴B.菊科两个种群开花季节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两个种群内的生物属于同一物种D.两个种群因基因库的差异将导致隔离的产生答案:C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环境中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不同的,不同的选择方向形成不同的生物类型,最后形成不同的物种。
不同的物种,其基因库中的基因组成也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A、受精前隔离是指隔离发生在生物交配受精以前,包括时间、空间、生物的形态和行为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隔离。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考点大全笔记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考点大全笔记单选题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变化一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变化B.若进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长期保持稳定,则基因频率不变C.若种群存在某些个体致死现象,基因频率也不一定改变D.有性生殖下的基因重组通过改变基因频率而加快了进化的进程答案:C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A、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种群中某些基因型个体的生存,才会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而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A错误;B、若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作用淘汰和保留个体数目相当,则种群数量长期保持稳定,但基因频率仍然改变,B错误;C、若种群存在某些个体致死现象,基因频率也不一定改变,如一个种群中有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原来A、a基因频率均为1/2,若基因型为AA、aa的胚胎不能存活,则生存下来的种群中A、a基因频率仍为1/2;若只有AA个体不能存活,则种群基因频率会改变,C正确;D、基因重组本身不具有直接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效应。
如在随机自由交配中基因频率并不改变,但是基因重组丰富了生物的基因型和物种基因库,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促进了有利突变在种群中的传播,进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进程,D错误。
故选C。
2、下图是使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C.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效果会越来越差,可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杀虫剂来避免这个问题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答案:B分析:即使没有环境的诱导,变异也会发生,环境的诱导会增加变异的概率。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卵巢
过 程
有变形期
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
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
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
癌细胞特点:(1)能够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
细胞癌变相关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3)细胞的衰老
生物体内的细胞多数要经过未分化、分裂、分化和死亡这几个阶段。因此,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衰老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F1: 高茎豌豆 F1: 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 F2:DD Dd dd
3 : 1 1 :2 :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答案:减Ⅱ前期 减Ⅰ前期 减Ⅱ前期 减Ⅱ末期 有丝后期 减Ⅱ后期 减Ⅱ后期 减Ⅰ后期
第三节伴性遗传
一、概念: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二、XY型性别决定方式:
染色体组成(n对):
雄性:n-1对常染色体+ XY雌性:n-1对常染色体+ XX
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单选题1、人苯丙酮尿症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m控制,在人群中的发病极低。
理论上,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人群中M和m的基因频率均为1/2B.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相等C.苯丙酮尿症患者母亲的基因型为Mm和mm的概率相等D.苯丙酮尿症患者与正常人婚配所生儿子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1/2答案:B分析:人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女发病率相同。
正常人的基因型为:MM或Mm,患者的基因型为mm。
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未知,人群中M和m的基因频率无法计算,A错误;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相等,B正确;苯丙酮尿症患者(基因型为mm)母亲基因型可能为Mm或mm,概率无法计算,C错误;苯丙酮尿症患者即mm与正常人婚配(MM或Mm)所生儿子患苯丙酮尿症即mm的概率为0或1/2,D错误。
故选B。
2、受精前隔离是指隔离发生在生物交配受精以前,包括时间、空间、生物的形态和行为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隔离。
现有菊科植物的两个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在自然状态下,前者在夏季开花,后者在早春开花,不能正常杂交繁殖后代。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理隔离属于受精前隔离范畴B.菊科两个种群开花季节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两个种群内的生物属于同一物种D.两个种群因基因库的差异将导致隔离的产生答案:C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环境中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不同的,不同的选择方向形成不同的生物类型,最后形成不同的物种。
不同的物种,其基因库中的基因组成也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A、受精前隔离是指隔离发生在生物交配受精以前,包括时间、空间、生物的形态和行为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隔离。
因此地理隔离属于受精前隔离范畴,A正确;B、自然选择导致两个种群的开花季节不同,B正确;C、根据题意可知,两种群开花季节不同,因此不能杂交繁殖后代,所以两个种群内的生物属于不同物种,C 错误;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D正确。
高一生物必修2第6章知识点汇总

期末复习丨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汇总第六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舂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二:」:打回鬥驭I 历史员飙和局阻性'主要内容历史贡献和局谦性生初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I 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賞展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甚本单位 用数学方袪讨论基因埶率的变化 突变和基因車组产生进化的IS 材料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自役警裳物进隔离与物种形咸{蠶臨形咸中的作用 共同进化与生/共同进化 、:帚申生物I 物多样性的形成I 生物參样性的形成’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的博物学家拉马克。
拉马克进化学说基本观点: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先选择后变异,定向变异)(1)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 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3) 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错误观点赏析:(1) 抗菌素的使用,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2) 工业煤烟使浅色桦尺蠖变成黑色(3) 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4) 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5) 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注意: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 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 变异 遭到淘汰。
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 抗药性。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 棋选捋学说叫代牛罚讲化玮论的由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与円 生物迹化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进化的基础)、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卜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一、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1. 杂交育种。
- 概念: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 原理:基因重组。
- 举例:培育高产抗病小麦。
假设高产(A)对低产(a)为显性,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
先让纯合高产感病(AAbb)与低产抗病(aaBB)杂交,得到F1(AaBb),F1自交后在F2中选出高产抗病(A - B - )个体,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 优点:操作简便,可以把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 缺点:育种周期长;只能利用已有的基因重组,不能创造新基因;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需要不断筛选。
2. 诱变育种。
- 概念: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优良变异类型的育种方法。
- 原理:基因突变。
- 举例:“黑农五号”大豆品种,就是通过诱变育种培育出来的。
- 优点: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 缺点: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的实验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
二、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1. 基因工程的概念。
- 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 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 限制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来源: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
- 作用: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例如,EcoR Ⅰ限制酶能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切开。
- DNA连接酶。
- 种类:有E.coli DNA连接酶和T4 DNA连接酶。
- 作用:将双链DNA片段“缝合”起来,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汇总大全

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汇总大全单选题1、某家系中有甲(设基因为A、a)、乙(设基因为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6%。
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Ⅲ6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B.Ⅲ2与人群中的甲病患者结婚,后代只患乙病的概率是2/9C.若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原因是Ⅱ4形成卵细胞时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异常D.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小孩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1/12答案:D分析:根据系谱图分析,Ⅱ-4和Ⅱ-5患甲病,但其有正常的女儿Ⅲ-7,说明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Ⅱ-4和Ⅱ-5不患乙病,但却有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题意两种病中有一种病为伴性遗传,可判断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Ⅲ-6患乙病,基因型为aaX b Y,X b来自Ⅱ-4,由于Ⅱ-4,不患乙病,因此其基因型为X B X b,I-2不患乙病,因此Ⅱ-4的X b来自Ⅰ-1,A正确;B、Ⅲ-2患乙病不患甲病,基因型为aaX b X b,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6%,则关于甲病正常的个体(aa)概率为64%,故a=4/5,A=1-4/5=1/5,则人群中甲病患者Aa的概率为(2×1/5×4/5)÷(1-4/5×4/5)=8/9,该患者不患乙病,基因型为8/9AaX B Y,1/9AAX B Y,故Ⅲ-2与人群中的甲病患者结婚,后代只患乙病的概率是8/9×1/2×1/2=2/9,B正确;C、若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由于其患甲病和乙病,则其基因型为A-X b X b Y,其父亲不患乙病,不含X b,因此可推测其母亲(Ⅱ-4基因型为AaX B X b)形成卵细胞时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了异常,形成了X b X b的卵细胞,C正确;D、据图分析可知,Ⅱ-2不患甲病和乙病(aaX B X b),Ⅱ-3患两种病(AaX b Y),Ⅲ-4只患甲病,基因型为AaX B X b,根据Ⅲ-7不患病和Ⅲ-5患两种病,可知Ⅱ-4基因型为AaX B X b,Ⅱ-5基因型为AaX B Y,则Ⅲ-5基因型为1/3AAX b Y、2/3AaX b Y,两者结婚生育一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2/3×1/4=5/6,不患甲病的概率为1/6,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2,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2,因此生育一小孩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5/6×1/2+1/6×1/2=1/2,D错误。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超全)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
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答案:D分析:1 .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丙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A、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B、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C、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D、②和③之间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交配精子传送率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故选D。
2、中国境内生存着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两个亚种,前者更像熊,后者更像猫。
两者虽然是近亲,但它们近30万年来一直处于地理隔离状态。
已知四川大熊猫的X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 M/m。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陕西大熊猫的X染色体上可能也存在基因M/m 或其等位基因B.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的形态差异是在可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自然选择的结果C.两地区的大熊猫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基因库差别较大,因而属于不同物种D.加快同一亚种内大熊猫碎片化小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这有助于减少近亲繁殖和遗传衰退问题答案:C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2)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2、真核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
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3、有丝分裂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它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此,包括分裂间期期和分裂期。
分裂间期分裂间期最大特征是 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作准备的阶段。
分裂期(1)前期:核仁、核摸消失,纺锤体和染色体出现,染色体排列散乱。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赤道板上,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向细胞两极运动。
(4)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仁、核模重新出现,细胞一分为二。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体复制)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4细胞的分化、癌变、衰老(1)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程度:体细胞>胚胎细胞>受精卵细胞全能性是指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的特性。
细胞全能性的大小:受精卵>胚胎细胞>体细胞通常情况下,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组织,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2册 第6章 生物的进化-【必背知识】(教师版)

新人教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梳理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第一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第二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观点②进化顺序: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正确观点)③进化原因: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错误观点) 器官用的越多就越发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如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细长是由于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就萎缩、退化。
这些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2)意义①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②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基础:过度繁殖;生物进化的内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手段:生存斗争;生物进化的动力: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
(2)评价①历史贡献:a.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b.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
c.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②局限性:a.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b.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c.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实例分析】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分析①拉马克进化观点: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要想获得足够多食物就天天伸长脖子去取食高处的树叶,由于“用进废退”从而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
②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长颈鹿在繁殖后代中发生了变异,有的长颈鹿脖子长,生存斗争遗传有利变异有利变异有的脖子短。
在干旱的草原上,只有脖子长的才能够获得更多食物,在代代相传过程中,有利变异(脖子长)逐渐积累,最后形成了长颈鹿物种。
两种观点的比较:拉马克: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两种观点的比较:达尔文: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动物的意愿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
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答案:D分析:1 .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丙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A、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B、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C、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D、②和③之间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交配精子传送率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故选D。
2、中国境内生存着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两个亚种,前者更像熊,后者更像猫。
两者虽然是近亲,但它们近30万年来一直处于地理隔离状态。
已知四川大熊猫的X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 M/m。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陕西大熊猫的X染色体上可能也存在基因M/m 或其等位基因B.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的形态差异是在可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自然选择的结果C.两地区的大熊猫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基因库差别较大,因而属于不同物种D.加快同一亚种内大熊猫碎片化小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这有助于减少近亲繁殖和遗传衰退问题答案:C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四川大熊猫与陕西大熊猫为两个亚种,有共同的祖先,故在陕西大熊猫的X染色体上也可能存在基因M或m及其等位基因,A正确;B、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四川大熊猫更像熊,陕西大熊猫更像猫,这是在可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题干信息并未表明四川大熊猫与陕西大熊猫已产生生殖隔离,故无法判断两者是否属于不同物种,C错误;D、加快同一亚种内大熊猫碎片化小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要恢复它们的栖息地,加快秦岭山系内部小种群之间的交流,同时要阻断两个亚种的接触,这有助于减少近亲繁殖和遗传衰退问题,D正确。
故选C。
3、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D.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答案:D分析:1、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
2、在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3、每种基因型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就叫做基因型频率。
金鱼草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C和c基因构成基因库,A错误;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产生粉红花不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35×2+40)/(35+25+40)×2=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35+25+40)=40%,D正确。
故选D。
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微小的有利变异不断积累的过程D.进化的原材料来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能够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B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A、不论是否接触青霉素,细菌都有不定向的变异,青霉素起到一个定向的选择作用,A错误;B、蜂鸟细长的喙可以深入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进行采蜜,从而为其传播花粉,因此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错误;D、进化的原材料来源于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能够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基因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B.在基因突变基础上的基因重组形成同种生物后代的多样性C.多种基因、细胞和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形成生物的多样性答案:C分析:1 .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2 .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是按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3 .生物多样性种类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A、基因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A正确;B、在基因突变基础上的基因重组形成同种生物后代的多样性,B正确;C、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C错误;D、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形成生物的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以及形成过程,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6、非洲草原的犀牛是双角,亚洲只有苏门答腊犀牛是双角,而印度犀牛为独角。
犀牛角的主要功能是防御敌害。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印度独角犀牛和非洲双角犀牛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B.犀牛是独角还是双角是由犀牛生活的植被环境决定的C.犀牛角的出现是犀牛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D.环境不变时,非洲草原的犀牛种群不发生进化答案:A分析: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界有统一性是因为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达尔文还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故现代生物进化论中对种群水平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与发展。
A、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个体之间会存在许多性状方面的差异,如印度独角犀牛和非洲双角犀牛,但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A正确;B、犀牛是独角还是双角是由犀牛基因决定的,B错误;C、犀牛角的出现是自然环境对犀牛选择的结果,C错误;D、环境不变时,基因频率也有可能改变,故非洲草原的犀牛种群也能发生进化,D错误。
故选A。
7、某生物研究小组调查甲、乙、丙三地某种昆虫的体色,已知该昆虫的体色黑色(A)对白色(a)为显性,且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研究人员调查三地域中黑色昆虫的表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出基因A频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黑色表型频率A.甲地该昆虫黑色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大于乙地杂合子基因型频率B.若丙地体色为黑色的个体自由交配,则后代中a基因频率为1/3C.自然选择会使基因A频率发生改变但不能决定该昆虫的进化方向D.若因环境剧烈改变导致种群数量过少时,近亲繁殖可能导致种群衰退答案: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主要内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并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由表可知,该昆虫甲地基因型为Aa的频率是0 .2×0.8×2=0 .32,乙地基因型为Aa的频率是0 .9×0.1×2=0 .18,A正确;B、若丙地的体色为黑色个体的基因型1/3AA、2/3Aa,黑色个体自由交配,子代的基因型AA、Aa,aa的比例关系分别是4:4:1,所以a基因频率为1/3,B正确;C、自然选择会使基因A频率发生改变,能决定该昆虫的进化方向,C错误;D、近亲繁殖增加疾病的风险,若由于环境剧烈改变导致种群数量过少,该种群可能因近亲繁殖而衰退,D正确。
故选C。
8、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C.化石是生物的祖先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答案:D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是直接的证据,可以根据化石研究生物的相关信息,但化石不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A错误;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但不是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的原因, B错误;C、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不是生物的祖先,C错误;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顺序,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所以根据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能证明生物的进化, D正确。
故选D。
9、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我国多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